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党员应强化的五种意识
教学对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自觉强化五种意识,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教学提示: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强化五种意识 服务新农村建设
晓 理何 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农村天地广阔,发展空间巨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很多,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广大农民利益代表的农村党员,应以怎样的状态和精神面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呢?根据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和农村党员队伍的状况,广大农村党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强化五种意识。
一、必须强化“想干事”的意识,增强使命感(板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顺应潮流,合乎民意。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要求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想干事”的意识,发挥好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想干事,是追求事业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觉悟。人生在世,事业为重。要立志干大事、成大业,以事业为生命的寄托,以事业为无尚的乐趣,以事业为人生的追求。党员干部想干事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品行、职业道德的表现,是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责任心的表现,体现了党员干部的品格和情怀。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为党分忧、为国竭力、为民负责,让农村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应该成为每一个农村党员的理想和追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关键人,要在主观意识上有一种“做事情”的强烈愿望,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鞠躬尽瘁的品质,有一种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想干事是一个组织、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前提。“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干事,才能增长才干,增长智慧;一个党员、一个干部只有多干事、干成事,才能为群众所认可,为党所满意,才能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展现自己。
想干事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理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不是说大话说出来的,必须通过干部群众辛勤劳动,一件事一件事地干,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否则,农村的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新农村建设就只能停留在口号里。邓小平就曾经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农村党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强化“想干事”的意识,就要求我们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以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确保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为己任,把热情和干劲,倾注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带领广大群众共建幸福生活,开创美好未来。
二、必须强化“会干事”的意识,锤炼真本事(板书)
会干事,就是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具备学习求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凝聚人心能力,驾驭各种复杂局势、处理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等等。
“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有本事”是党员的立身之本,“有本事”又是“会干事”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光有为人民服务之心,没有为人民服务之能是不行的,要想真正靠得住,充分显示先进性,必须强化“会干事”的意识,要有真本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强化“会干事”的意识,不断增强真本领,锤炼真本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先进性,才能发动和带领群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广大农村培养和造就一支“会干事”的队伍,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选准配强配齐“会干事”的班子,把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和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选进基层组织中来,尤其要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能人选拔为党组织书记。二要注重提高党员素质,培养一支“会干事”的党员队伍。
要落实“教育好、发展好、管理好”的要求,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从增量上优化党员结构,同事要重视做好后进党员的教育转化工作和“两不党员”的处理工作,从存量上改善党员素质。要特别重视“双培”工作,放宽视野,把农村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优先培养成村组干部,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充满生机与活力,具备能力与威信的党员队伍和村干部队伍。三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注重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会干事”的本领。要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四个方面的本领,即: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要教育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村级党组织集中力量抓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必须强化“干成事”的意识,创出新业绩(板书)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要增强为民办事观念,强化“干成事”的意识。要通过开展切合实际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做好关心农民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干成事”首先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科学规划。要坚持发展为重的原则、统筹协调的原则、切实可行的原则,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任务,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制定一个既立足实际、又量力而行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精心勾画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村貌、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新组织”的“五新”特征,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干成事”要突出抓重点,找准切入点。基于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的现状,当前,新农村建设要以大力发展“灯塔经济”为切入点,也就是说要重点加强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要坚持“县为单位、村为基础”的原则,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发展农村通信广播,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围绕“五改三建”(改水、改厨、改路、改灶、改厕;建好沼气池、建好农舍、建
好庭园)搞好科学规划,加强道路、村庄、农田、山林等建设管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美化村容村貌;结合扶贫开发,实施好“退人还山”战略,为生存条件差或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改善农村文化生活,逐步建立村级图书室、体育运动场,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体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干成事”还需要一个科学的机制。必须围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个“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难,必有所助;民有所求,必有所为”的长期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长效动力机制;建立一个“党政引导、村组自治、部门服务、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建立一个“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探索一条“着力点小、切入点实、着眼点远”的新农村发展路子,确保农民收入有新的明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的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的明显发展,农村体制改革有新的明显进展,农村现代文明有新的明显进步,农民素质有新的明显提高。
四、必须强化“能共事”的意识,形成向心力(板书)
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必须强化“能共事”的意识。“能共事”关键要加强党性修养。党员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增强党性,切实提高政治履责能力、经济履责能力、团结作战能力,克服个人主义,培育团队精神。要知道个人的力量再大,不过是沧海一粟。要“干成事”,就要“能共事”,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依靠集体智慧,依靠集体领导,群策群力。“能共事”的关键是“一把手”要当团结的模范,要做搞好团结的有心人。“一把手”要带头发扬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与班子成员多交心通气,营造一种讲大局、讲团结、讲风格、讲原则、讲奉献的和谐气氛。每个班子成员都要懂得尊重人,不唯我独尊;要懂得信任人,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团结协作;要懂得关心人,善察他人冷暖,与人为善,主动改善人际关系。“能共事”关键要懂得宽容人。要能宽容同事中具有不同特点的人,要能宽容与自己有过矛盾的人,要能宽容同事的不同意见,要能宽容非原则性的小事。美国著名学者戴尔·卡耐基说过:“庸
人表现出顽固自负,生性伟大的人都愿意握手认错,提议从头再来。”尊重、宽容同事,诚实地对待同事,必须落实到支持同事的行动上。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不仅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而且是领导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础,支持是一种力量,支持是一种品德,领导者多一份支持,就多一份力量,多一份魅力,多一份融洽。这样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树立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必须强化“不出事”的意识,增强责任心(板书)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强化“不出事”的意识,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心。“不出事”就要带头遵纪守法,坚持安全发展。具体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在明晰个人与家庭的“情感线”上不出事。恪守社会公德,生活要严谨,作风要正派,远离丑恶现象和愚昧活动。二是要在明晰公与私的“警戒线”上不出事。做到廉洁奉公,公私分明,不以权谋私,自觉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要在明晰纪律与法律的“高压线”上不出事。建设新农村是有序渐进的社会系统工程,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好党章、学习好党章、贯彻好党章、维护好党章,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照章办事,依法行政。四是要在明晰发展与安全的“生命线”上不出事。保障生命安全是人最基本的要求。安全问题人命关天,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快发展,首先要以安全发展为前提,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要高度重视矿山安全、交通安全,建立和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始终坚持把安全发展放在第一位,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规模效益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步提高,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逐步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与健康的需要。
第二篇:一把手应强化五种意识
一把手应强化五种意识
黄梦其
“一把手”作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者,在工作中,如何通过自己的权力、责任、服务以及形象、权威的有机结合,来正确实施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关键要强化五种意识。强化责任意识。有人认为,“作为领导干部,职和责的统一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能否履行好职责,体现着有无党性、有无良心。”换句话说,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干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也是做好一名合格的“一把手”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作为主要领导干部,“一把手”要真正担负起一个地方发展、一个单位履职的责任,必须牢固树立“事业大于天、责任重于山”的意识,始终做到以下三条:一要在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上下功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和谐一方、稳定一方。”“一把手”主持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行其权”就要“尽其责”。要时刻注意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一门心思、一个劲头干事业、谋发展,把全部身心、所有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之上、放在为民服务之上。二要在立足实情、攻坚克难上下功夫。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给我们的改革发展稳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作为“一把手”,只有把责任牢记心上、把工作抓在手上,才会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会敢于直面困难、敢于触及矛盾,进而以时不待我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把各项工作做好。三要在立足全局、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来说,认真履行职责就必须着力抓好工作落实,尤其要注意把主要精力用在抓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下一子而活全局”的重点工作落实,以及抓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而赢得部属的拥护和支持。
强化学习意识。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该做的决策做不好、该办的事情办不成,该处理的矛盾处理不下、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久而久之,就会贻误工作、降低威信。因此,领导干部尤其是身居要位的“一把手”务必要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地提升能力素质,以“全能型”优势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一要学好政策理论。必须带头学习并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社会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二要学好业务技能。当今社会是科技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时代。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现代经济、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尤其要注意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始终坚持把学习政策理论法规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身实际工作能力,逐步把自己培养成知识内存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三要学好社会知识。领导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接触的人员形形色色,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多学习一些哲学、历史、人文、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先进文化,陶冶道德情操,开阔胸襟视野,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努力塑造高尚人格和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党对党员干部的规范。
强化民主意识。民主原则是一项重要的组织原则。在具体工作中,作为领导班子的“一把手”,要当“班长”不当“家长”,要“总揽”不“包揽”,要“能谋善断”不“主观武断”,要“高人一筹”不“高人一等”,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一要坚持民主决策。决策是否科学,关键在于能否发扬民
主,能否集思广益,充分利用集体智慧资源。因此,各级党政“一把手”一定要坚持民主决策,凡事与大家多通气、多商量,多征求意见,注意协调和统筹各方面的力量,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特别是在研究决定重大问题时,注重发扬民主,坚持集体讨论,按照规则和程序办事,虚心听取群众和各方面的意见,决不能大权独揽,自以为是,搞“一言堂”,盲目拍板。二要坚持民主管理。作为“一把手”,要特别注意从管理制度的制定、到具体执行、再到最终结果,各个环节都要无条件地实行“阳光”操作,不断扩大民主,尽最大努力地让自己的管理行为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全力支持。首先要管好人,特别是管好党员、干部重点是班子副职,使之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补台,共创和谐、共铸辉煌。其次要管好钱,增加透明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再次要管好事,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推动科学发展选好路子,调动积极性,形成合力。三要坚持民主监督。不少高官犯罪的案例已经证明:“一把手”如果不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工作就会失去基础,就会失去民心,就会一事无成,就有可能成为人民的罪人。因此,“一把手”务必严格按照“党政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参与监督、上下齐抓共管”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着力发挥组织和群众监督的作用,时刻注意把自己完全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强化团结意识。一个战斗集体、一级领导班子是否团结,“一把手”的作用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一把手”作为“领头雁”,务必牢固树立团结意识,通过卓有成效的协调工作,努力使同级、上下级之间形成一种政治上互相信任不猜疑、思想上互相交流不隔阂、工作上互相支持不拆台、生活上互相关心不冷漠的和谐氛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一把手”,一要十分珍视团结。团结是成就事业的基础。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团结,要把团结作为一种素质来历练,作为一种品格来锤炼,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作为一种
境界来修炼。以自己的团结和谐维护班子的高度统一,以班子的团结和谐促进单位的和谐相处,以单位的团结和谐凝聚群众的智慧力量,从而营造起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要善于维护团结。团结是世界观问题,也是方法论问题;是一种领导理念,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在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工作经历、认识水平、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个性特点和处事风格,要真正把大家团结起来干事创业并不容易。作为“一把手”只有始终坚持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明辨是非、把握大局,豁达大度、与人为善,宽厚待人、坦荡处事,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做到公道、公平、公正,才能有效地维护团结,充分调动大家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要带头加强团结。为了加强团结,“一把手”必须带头做到胸襟开阔、光明磊落,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大同、存小异,在团结中干事、在干事中团结,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维护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特别是遇事敢于负责、能够以身作则,不贪名逐利、不揽功讳过。
强化自律意识。所谓“自律”,就是自我约束的意思。它对于“一把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一把手”的自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乃至整个社会。所以,各级党政“一把手”一定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更好的形象,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部属、管好单位,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形象。那么,“一把手”又应如何强化自律意识呢?一要学会低调做人。所谓“低调”,就是身居要职而不显摆、才华出众而不逞能、政绩显赫而不张扬。古语说得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出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只有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抵得住诱惑、抗得住压力。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权势面前不攀,诱惑面前不动,利益面前不沾,威胁面前不怕。二要懂得自我控制。谁都知道,人都有七情六欲,但
一旦控制不好,会毁掉自己一切。必须时刻清醒地看到:筷子虽短,能打倒人;杯子虽浅,会淹死人;票子虽轻,可压垮人。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一定要严把思想关,从思想上构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长城;要严把情感关,防止没有原则的“关心”亲戚、“照顾”朋友、“同情”老乡、“庇护”同事;要严把嗜好关,注重培养高尚的情趣爱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净化“工作圈”和“生活圈”、“娱乐圈”和“社交圈”,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三要坚持清廉从政。对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来说,务必重点解决好当“官”为什么、用权干什么、工作图什么这个“官德”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权力观、事业观和政绩观,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做到公正无私、清正廉洁,老老实实为人、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当“官”、清清白白从政。特别是要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正确对待金钱、地位、权势和名利,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这既是一个干部形象问题,也是一个立身之本问题。
第三篇:强化五种意识
信息之十
大荔审计局强化五种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再深入。最近,大荔审计局结合审计业务进展情况,在党员干部中进一步强化五种意识,有力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一是党员意识,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头脑,武装自己。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二是务实意识,即:做到严格审计标准,提高审计质量,创新工作方法,敢于知难而上,不退缩、不推诿、不扯皮。切实把提高审计质量作为“第一要务”; 三是作风意识,即:大力倡导说实话、办实事、讲创新、促发展的良好工作作风,形成作风严谨、工作务实的新气象;四是团结意识,即:提倡质朴诚实、团结协作,努力做团结的实践者、推动者。在工作中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五是自律意识,即:以《廉政准则》为行为准则,开展依法审计、廉洁从审,努力筑牢思想上的廉政观,以实际行动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大荔审计局办公室李华平)
第四篇:强化五种意识
强化五种意识,锤炼五种能力,提升宁海安监队伍素质
发布日期: 2012-10-09
来源: 安监局 作者: 陈 供稿: 宁海县安监局
一是强化忧患意识,锻炼学习和创新能力。履职尽责,加强学习和创新。局机关建立隔周学习夜制度,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风廉政教育、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监管执法业务知识以及前沿知识、新技能等知识。为增强学习效果,集中学习实行点名签到制度和轮流主讲制度,规定每位干部职工都要在集中学习会上开设一次以上的专题讲座,每次学习前还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基层安监中心也建立同样的学习制度。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强化学习和实践,以事前监察为重心,创新监管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工作举措、创新队伍建设。
二是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探索内部监督的有效方法,推行阳光政务,内部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制度,面向社会公开举报投诉热线等;全力打造一个外部监督广泛、内部监督方位全面的立体监督体系,调动包括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内的各方面的力量,对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督查。引导安监人员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积极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积极主动,扎扎实实地推动工作,坚决克服得过且过、避重就轻,敷衍塞责,瞻前顾后、怕担风险、见事迟缓、反应迟钝的现象。
三是强化实干意识,提高执行和落实能力。牢固树立实干精神,培养5个习惯,即逢事必讲安全生产的习惯,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的习惯,我的属地我负责的习惯,相互学习的习惯,自觉参与隐患排查的习惯,培养对安监工作的深厚感情,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有强烈的责任心。准确及时将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落实到企业,牢牢把好安全生产源头关口,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类事故隐患,使安全生产处于基本可控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目的。
四是强化协作意识,锤炼综合协调能力。引导安监干部加强沟通协作,既有单位内部的协作,又有单位之间的协作,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与群众的关系等等,沟通协作意识的强化,带来向心力、凝聚力的发挥,带来单位整体形象的优化和服务环境的改善。一是胸怀安全生产工作全局,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二是换位思考,各个部门职能不同,要求也不一样。三是态度明确,不同岗位的分工和职责
必须分明、清楚。四是求同存异,不纠缠细枝末节,确保协调目标实现。五是端正态度、开放心胸、善于倾听、尊重对方、培养耐心。
五是强化自律意识,锻炼防腐拒变能力。进一步完善在工作中把廉洁自律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要求,把制度建设和执行作为第一任务,把勤政廉政作为第一形象来追求,加强警示教育学习,注重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通过组织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安全生产执法“九条纪律”》等为主要内容,以解决安全执法队伍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问题为重点,通过组织学习、制度上墙、LED显示屏滚动播放等多种形式,使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将廉洁从政准则、执法纪律牢记于心。同时,规范“自由裁量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宁海县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严格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促进安全生产行政处罚阳光透明,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强化五种意识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强化五种意识
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思想 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科之中,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 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 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
怎样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思品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思想 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强化五种意识。
一、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基础教育要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要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为他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打基础。而要打好这两个基础,培养能力是核心。我们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会 求知、学会动手、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各种适应未来的能力上。但长 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品学科的能力培养,认为只要把道理讲 清楚了,学生理解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思想品德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由三方面组成:思想能力、思品形式和思品内容。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思品 能力是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思品能力为基础的;道德内容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以 思品能力为中介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者往往注重了思品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而忽视思品能力的培养 和挖掘,严重影响了思品课教学的效果。因此,广大思品课教师必须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训练学生 多才多能,做既懂道理又若干实干的新型人才。
思想品德能力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道德体验能力、行为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及随之而来 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即能说会写。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1.在“明理”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能力。“明理”环节是培养学生认识
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思品课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明理,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精选了许多典 型事例,这些事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巧妙 设计教学程序和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培 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激情”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
道德体验能力是指学生能具备角色互换和移情的能力,是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情感的基础。在教学中教 师要把“激情”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情景设 置、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是非、善恶情感和良好的心态,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
3.在“导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道德行为是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它是思品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学生个体的 多样性和复杂化,致使道德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表象一样,产生行为的动机也是错缩复杂的。所以,在 “导行”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对道德行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如学了《不说谎话》一课后,学生都明白了不说 谎话是诚实的表现。那么说谎话,是否就意味着是不好的行为呢?这还必须引导学生对说谎话的动机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4.积极开展思品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能说会写的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是思品课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思品能力最高境界的体现。但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反复实践。因此,广大思品教师不要把思品课囿于课堂一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思 品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既有书本知识(理论)的指导,又有具体的出力流汗的行动(实践),通过反复实践,既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又能使 学生能说会写,多才多能,成为既懂道理又能实干苦干的新型人才。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他不是学校教育的工具,更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 校教育的主体。思品课教学绝非老师说、学生听,老师授、学生受所能奏效的。无论是接纳政治常识,提高道 德认识,升华思想,还是情感的陶冶、升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学生发挥道德主体性的参与是不 能实现的。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据此,思品课教学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 面地发展。但是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面向 全体,不是一刀切的一个模式的面向,而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差异参与”的观 念,时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问题和学习目标,以适 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促进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 主动精神,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的目的。
2.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
底于不等待教师授之谓也。”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昂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焕发出来,主动、积极地参 与教学活动,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选择,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
三、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确立教学目标,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他的《为掌握而学习》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要求教师将教学的 内容转化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行为发生变化的期望,即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 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
但从目前的思品课教学来看,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没有目标意识。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教学要 求混为一谈。例如,在教授《关心他人》一课时,教师往往单从教学的目的要求出发,把为什么“要关心他人 ”从而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关心他人,讲得头头是道。至于学生在认知领域,哪些是应该知道的,哪些是懂得的,哪些是初步了解的;在情感领域,培养怎样的情感,形成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在行为领域应学会什么,初步 养成什么习惯等教师却没有具体的要求与准确的表述。二是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 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忽视对学生道德心理各方面(如道德情感、需要、自我认识等)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的指导,忽视学生积极道德态度、道德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指导,因而导致了明理不到位,缺乏明理的力度 和深度,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不够明确,对行为的要求一般化,无鲜明特点等弊端,忽视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 发展,塑造人格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
其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一个范围和时间内涵都很模糊的 概念。而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变为使学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并且用外显性动词(如:知道、懂得、了解等)加以科学表达,使学生对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情 感、行为三大领域。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每课的教学目的,充分理解该课的教学要点,并联系教育序列和教学单元,全面思考该课的教学目标。
四、强化反馈矫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只有依据教学目 标,不断进行反馈矫正,才能有效控制和改善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和强化反馈矫正意识,让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
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只满足于浅层次的提问,无具思 考价值的判断、辨析,脱离学生实际的导行,其结果是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被排斥在外,得不到 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意图,被动地回 答、讨论、辨析、选择,教师了解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思想和态度,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强化 “反馈矫正”的环节。
1.课前,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在备课中予以充分考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可信度。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形式,看学生是否达标,对不达标或认识有偏差的 学生,要及时给予补偿和纠正,使其达标。认识领域的目标,一般要求当堂达标,对情感和行为领域的目标则 可延伸到课外。
3.课后,要注意跟踪和监测。由于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心态及良好的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 的过程,所以思品课的教学应搞好课外延伸,教师在课外要注意观察,了解教学效果,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调 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强化情感意识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感性”也是思品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思品课具有情感
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纵观全套教材100多篇课文,其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不仅丰富多采、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其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功能和任务。其三,道德情感是学生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情感教育内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方面。其四,道德情感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催化剂,又是道德行为的 捍卫者。
回顾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有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三段程式演绎,有的靠陈述相
关故事或事例从中归纳观点。这种线性的道德教育,既忽视了情感的中介和动力作用,又弱化了情感对品德认 识的影响,致使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磁性和实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思想品德课必须摒弃纯线性逻辑的教 学方式,强化“情感意识”。因为学生思想道德观点的构建,一般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直观为中介,由具 体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只有经过情感的过滤,思想道德认识才能在学生心灵中生根,进而促其转化为良好的道 德行为。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分析每课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科学确立情感教育的目标;深入研究情感教育的 规律,贯彻情感教育的原则并注意将情感教育贯串于教学的始终。因为情感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它 是与明理、导行交织在一起,并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而不断深化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情感教育贯串于教学的始终,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而孤立进行。
在思品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对其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其研究 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笔者愿同各位同仁一道,努力探索在思品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经验、新方法、新路 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