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仍存四大问题(转载)(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0:3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仍存四大问题(转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仍存四大问题(转载)》。

第一篇: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仍存四大问题(转载)

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仍存四大问题(转载)

“对于上海而言,城镇化就是完善城镇体系,突出落实在郊区新城的建设上。”1月12日,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徐存福在由福卡智库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长三角城镇发展论坛”上如是说。

徐存福指出,目前上海的郊区新城建设仍存问题:一是开发不够紧凑,用地集约性差;二是建设项目分散,存在碎片化;三是产城融合不够,有城无产;四是市区联动不足,开发无力。

郊区新城的建设是上海市重点推进的工作。《201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称,“进一步把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促进新城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嘉定、青浦、奉贤南桥等新城加快发展,推动松江、浦东南汇新城的产业区与城区在规划、交通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配套衔接,进一步支持金山、崇明的新城和新市镇优化发展”。本文由 http:/// 提供

第二篇:上海郊区新城规划

2015年上海人口将达2140万 打造十大郊区新城

2010年07月23日10:19第一财经日报胥会云我要评论(3)

在外环线之外,上海将不再进行中心城区的外扩,而是通过打造郊区十大新城,以卫星城的形式来容纳上海未来的产业发展和人口导入。

记者日前从临港新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顾晓鸣处获悉,这十大新城分别是崇明城桥新城、宝山新城、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金山新城、奉贤南桥新城、临港新城、川沙新城、高桥新城,其中后三个新城均位于浦东新区。

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毅松做客“同济汇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时称,上海目前的发展正遇到四大瓶颈问题。包括:城市用地呈现“外延式增长”,全市的建设用地已接近2020年规划用地的上限指标,其中,工业用地占到33%,远高于国际城市15%~17%的正常比例,城市建设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有限;城市空间结构亟待优化,外环线已形成5~10公里宽的连绵带,这一情况以宝山和闵行最为突出;人口空间分布不尽合理,中心城区已有1000万人口;产业经济转型压力大,第三产业没有明显提升„„

为了避免困局,徐毅松称,上海考虑世博后大力发展郊区新城的建设,一方面使其综合功能更加明显,不再仅仅是以往或居住或工业的定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人口扩张的问题。据上海市人口计生委预测,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将达2140万人。

而现在,郊区新城开始探索产业与城市融合的新途径,由产业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通过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步伐,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顾晓鸣称,将在10~15年时间内,努力集聚人口,积聚人气,实现40万的人口数量。目前临港新城包括两所大学的师生以及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只有不到10万人口,而居住人口则只有三四千人。

临港新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口号:打造世界健康之都。顾晓鸣表示,在加快航运、贸易、会展、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科研产业、教育产业等,并将其纳入健康城市建设的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为了让远郊变近郊,连接临港新城滴水湖和市区龙阳路站的11号线南段工程也有望在2012年建成,如果一站式直达的话,只需30多分钟。/ 1

第三篇:城市低保制度仍存三大突出问题

城市低保制度仍存三大突出问题

■ 低保标准虽不断提高,但幅度太小,远远落后于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

■ 配套救助措施增加了低保制度的含金量,削弱了低保户找工作的积极性

■ 目前不少城市的低保资金筹集机制中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倾向

受民政部的委托,2006年7-9月中国人民大学李迎生教授及其同事对我国城市低保制度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地点分布在全国的五大地区、九大城市,包括东北(沈阳、哈尔滨)、华东(南京、上海)、西北(兰州、西安)、华南(南宁)和华北(北京、天津)等区域。共发放问卷2740份,包括2200份居民问卷(针对低保对象)和540份机构问卷(针对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回收有效问卷2495份。下文即为此次调研的初步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低保制度进入更加完善的转型期,实现了一系列转变:从生活救助向综合救助的转变、从平均主义救助向分类救助的转变、从普遍型救助向选择型救助的转变、从维持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的转变、从不太规范的救助向比较规范的救助的转变。但是,调查显示,城市低保制度仍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低保标准偏低难解饥渴

2003年,低保制度开始了“分类救助”的制度建设。分类救助对“三无”人员、重病重残人员、在读中小学生、优抚对象等采取上调一定比例待遇的做法,使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一定改善。调查表明,目前享受分类救助的家庭占低保家庭总数的80%以上。

城市低保制度建立以来,低保标准虽不断提高,但幅度太小,远远落后于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全国在建立这一制度时确立的保障线不足100元,到2006年上升到169.6元/人、月,人均补差82.9元/月,上升幅度不到1倍。除整体保障标准过低外,各地保障线之间的差别也很大。2004年全国低保标准最高的地区(京、沪,290元)和最低的地区(甘肃,118元)之间相差接近3倍。

对有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救助力度不足是整体保障标准较低导致的后果。我们在低保机构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当前的低保标准是否能满足这些对象的实际需求?

图表显示,大部分低保干部认为当前的低保制度对于“三无”人员、享受低保待遇的重残人、享受低保待遇的70岁以上老人而言标准尤其偏低;比例分别为53.9%、46.6%和45.6%。

相当一部分实际生活存在巨大困难但又达不到当地低保补助标准的边缘家庭难以成为制度照顾的对象。当然,个别地方也出台了相应政策,例如江苏省个别城市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保障标准但低于1.5倍的家庭,实行对患重大疾病人员特殊生活保障的救助政策。但从全国看,这毕竟是少数。

对策建议:首先,适当提高低保补助标准,扩大低保制度的覆盖面。其次,在完善分类办法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救助标准体系。建议各地政府通过实际调查,对低保对象做更为科学、合理、细致的分类,归纳不同困难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深入细化分类救助的办法,实施多种救助方式(标准),以更好地满足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此外,适当考虑对贫困边缘户的救助。建议各地根据实际,逐步将贫困边缘户纳入低保制度的保护范围,至于办法与形式可以灵活采用。

与再就业机制缺乏有效衔接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关于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再就业、实施低保制度与再就业制度联动或衔接的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对低保对象再就业起了促进作用。以上海市为例,到2005年6月底,该市有15个区县连续12个月低保退出人数大于进入人数,2005年6月底全市城镇领取政府救济的人数较2004年12月底净减少2.53万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对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者加大了再就业培训的力度(见图1),对低保家庭中就读子女的照顾也在不断强化。

从就业培训来看,受访低保户中75.4%表示接受过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但是只有33.6%认为这些就业培训有用。从对再就业低保户的优惠政策来看,不少城市都采取了“救助渐退”的政策,但时限太短,各市的救助渐退政策最多不超过三个月。显然,这种鼓励措施在实质上起不到太大的激励效果。更有甚者,纳入低保的困难家庭,尽管所获得的低保金不高,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可能获得配套救助。配套救助措施增加了低保制度的含金量,削弱了低保户找工作的积极性。此外,低保户一旦参加工作,获得收入,就要退出低保。然而他们的收入普遍不高,扣除就业成本,就相差无几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可能拒绝就业、享受低保。

对策建议:强化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为了防止福利依赖,促进再就业,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在保障标准上,扩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者之间的差别;其二,民政部门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加强对低保对象再就业的培训,改进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使之真正切合低保对象的就业需要。其三,对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保障待遇在支付方式上尽量避免直接的现金支付。各社区可以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将救助金转化为推动其工作的劳动津贴。

低保资金筹集机制中存在平均主义倾向

到上个世纪末,由于各级政府重视,低保制度的资金来源较有保障,为推动“应保尽保”与适度提高保障的水平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是,低保资金筹集机制却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显示:在社区低保资金的构成中,国家财政和省财政所占的比例较低,市、区两级财政是资金的主渠道。由于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即使在同一个市,不同的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各区财政能力也就有所不同。但目前不少城市的低保资金筹集机制中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倾向,即市财政给各区的拨付比例是固定的,各区所要自筹的比例也是相同的。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财政困难的区在资金筹措方面捉襟见肘;而资金不到位,又影响了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策建议:完善低保制度的筹资机制。中央、省、市、区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比例应当合理划分,做到各尽所能,不宜“一刀切”。一方面,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中央和省一级要建立社会救助专项调剂资金,用于补充贫困地区保障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城市中要合理确定市、区两级财政各自的负担比例,根据保障对象的分布状况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分担,市财政应适当向贫困市区倾斜。除此之外,为确保“应保尽保”所需资金,各地还可以采取开拓社会筹资渠道作为补充。

第四篇: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结合上海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发 展和建设的道路,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城镇化总体规划有待深化细化,有关 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地,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组织领导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城镇化;基本情况与特点;突出问题;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 加快,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发展一系列 重要指示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相关实施意见的 推动下取得的,也是和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2008年底,郊区经撤并后的建制镇有103个,划 入市区的镇有5个,共有镇108个。郊区总人口1007.5 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556.2万人,占55.2%;外来 人口451-3万人,占44.8%。本地农村从业人员211.1 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人员47.52万人,占20%,从事 非农产业的159.36万人,占80%;外来从业人员284.4 万人,占55.8%。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 值12753.56亿元,增长11.5%;投产的“三资”企业 8578家,比上年增长2.7%;农业总产值280.3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88.31亿元;郊区财政收入1530.96亿 元,同比增长15.4%。2008年,郊区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1138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15 元;郊区城镇化率达到70.5%,比上年增加4.5%,城 镇建成区面积10010平方公里。进入新世纪,上海城乡 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很快,高架道路、地铁、大桥、越江 通道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对外交通初步形 成了高速公路为主体、郊区骨干道路为依托的快速 交通网络,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637公里。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通 过“一城九镇”和宅基地置换试点,呈现出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特点,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 发展和建设的道路。1.城市化地区的镇。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展 了第一轮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发展。中心城区面积 不断扩大,一大批居民从中心城区陆续迁居到城郊 结合部,仅南北高架、内环高架等道路建设,10年中 就动迁了280多万人到城郊结合部的乡镇,郊区有31 个乡镇在这一轮城市大建设中发展为城市化地区的 镇。

2.大型居住区所在地区的镇。20世纪90年代和 本世纪初,全市有250多万市区居民需要动迁到郊 区。市有关部门经规划、论证,先后在闵行浦江镇、七 宝镇,嘉定江桥镇,宝山顾村镇,浦东周康航三镇、曹 路镇和松江九亭镇建起了2000多万平方米的6个大 型居住区。这些大型居住区所在的乡镇,由于人口集 聚、交通改善,教育、文化、医疗和各类社会福利设施 逐步改进和提高,带动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市 郊经济、社会比较繁荣发达的乡镇。

3.全市产业结构新的布局和调整。带动了一批 乡镇的发展。按照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进 入新时期以后,上海开始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6300多平方公里的城乡空间做出新一轮总体规 划。积极贯彻“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 产业,使其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并推进 第二产业即制造业逐步向郊区转移。随着宝钢、石 化、汽车城和微电子四大产业先后落户到郊区,有关 区(县)和乡镇相继建立起了与这四大产业基地相配 套的园区,并促进了所在地区乡镇的发展。

4.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推动了浦东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浦东的开发建设,特别是陆家嘴金融贸 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1-高桥保 税区的陆续建成,使浦东的城市形态布局、重大基础 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 浦东地区的大片农村地区变成了具有现代文明气息 的城镇化地区,原来的城镇地区更具规模。

5.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各试点镇建设得到较快 发展。按照“一城九镇”的规划目标,松江首先启动新 城建设。新城规划建设面积6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 l007y。经过几年努力,先后建成由7所大学组成的松 江大学城,竣工住宅商品房40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 40多个设施一流的住宅小区,建成了占地一平方公 里的泰晤士小镇。宝山区罗店镇充yj,-吸收大集团的 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经过7年努力,北欧风貌的 新镇初步建成,老镇改造也开始启动。青浦区朱家角 镇采取“保护古镇,改造老镇,建设新镇”的方针,由 国内5家大集团、大公司筹资建设。一个融文化、历史 和现代生活气息的城镇新貌展示在人们面前。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各区(县)和镇创造了许 多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些特色和特点:一是按照中央 精神,结合上海实际,提出符合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 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政策和方法,这是城镇化发展的 一条基本经验;二是把城镇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结合 起来,积极探索组团式联动发展的模式,既可为改革 开放增强物质基础,又使城镇化建设能共享改革发 展成果;三是坚持产业布局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相 结合,提高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能力,六大工业基 地实行以工带农、城乡联动,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和 城镇行政划分界限,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这是上海 城镇化发展的独特的基本经验;四是坚持市政基础 设施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原则,加大财政 扶持力度,鼓励多元筹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城 镇化发展奠定基础和条件;五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各 方协同相结合,形成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合力,这是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六是坚持从各镇实际 出发,因地制宜,依靠区(县)、镇自身力量,有力地推 进城镇发展。

二、突出问题与瓶颈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上海郊区也存在一些突 出问题和制约瓶颈,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主要表现 在四个方面:

1.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中央和市政 府的有关文件都十分强调规划的先导作用,但在实 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城镇化 发展规划与土地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三者之间不够协调。二是规划中产业规划支撑不够,一、二、三 产业发展不相协调。三是现有规划存在“三重三轻” 的现象,重试点城镇轻一般城镇,重形态轻功能,重 新镇轻老镇。四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两大副 产品”(即“城中村”和“空心村”)的矛盾日益凸显。五 是执行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不够。

2.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地。一是由于政策缺乏连 续性、稳定性,原先实施“一城九镇”的乡镇,有的并 未列入第二批试点乡镇,致使这几个镇的试点工作 踏步不前。二是贯彻落实市政府2009年41号文件精 神方面,在建设用地指标、农民宅基地置换的补偿政 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方面,贯彻落实的情况并 不很理想。三是政策设计的总体思路,对农民的权利 保障反映不够充分,限制管住的思路大于鼓励支持 的态度。目前还有近10万农民尚未纳入社会保障体 系,人口导入配套办法也难以落实落地。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待 进一步配套完善。一是一些大型居住区、新建住宅区 以及相当一部分集镇小交通的配套,仍然跟不上。二 是城镇范围内有部分村的污水基本上没有纳管,近八成被调查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道路建设方面 仍有1.17亿元资金缺口,相当一部分集镇尚处于罐 装液化气阶段。三是在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均等化 方面,硬件发展较快,但师资、医务力量及人员素质 等还跟不上。

4.组织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在思想认识 上,一些部门领导对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必 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尚未从城乡统筹、加快上海城市 发展与转型、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来认识和把 握;二是在工作作风上,一些市、区(县)部门领导对 乡镇基层的情况,缺乏调查研究,缺乏政策的宣传、培训和指导;三是在责任主体意识方面,市有关部门 和区(县)、乡镇政府责任主体意识不够强烈,甚至出 现“上冷下热”的不对称状况和拖延推诿的现象;四 是在组织框架上,市、区(县)、镇(乡)三级组织机构 不够健全,特别是工作班子还较为薄弱。

三、若干对策建议

为推进上海市郊区城镇化建设和小城镇改革试 点工作,根据我们在lO个试点镇调查了解的情况和 区(县)、镇干部的反映,我们认为,上海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加快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 一体化步伐,在全国率先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1.关于加强对城镇化建设试点和面上工作领导 问题。一是市和区(县)以及有关乡镇都要建立一个 强有力的统筹协调的组织机构和精干的工作班子。这个协调小组(或领导小组)要统管“小城镇”试点工 作,形成“加强领导,分工协作,狠抓落实,高效有序” 的城镇化建设运行机制。二是协调小组(或领导小 组),特别是工作班子要经常深入到试点乡镇作调查 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汇报会、交流会,抓好典型 示范,帮助基层同志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面上工作。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市发改委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牵头 作用,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整体合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2.关于科学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问题。抓住“十 二五”规划编制的契机,制订地域特色明显、空间布 局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确保农 村区域空间布局的优化,各区(县)、乡镇要根据自己 的资源优势、产业现状、发展基础等制订有针对性的 中心镇,中心村,农业板块,二、三产业板块规划。城 镇形态要服从于功能,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 农,建设“组团式、低碳型、环保型”城镇。

3.关于产业支撑问题。支持试点镇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新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和基本农田保护 区、商贸区、公共服务区、住宅区,要科学统筹,合理 布局,并处理好交通组织、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的关 系。市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国有大集团、大企业,要按 照市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在项目、产 品等方面,采取挂钩或扶持的办法,把需要扩散的项 目、产品布点到试点城镇。

4.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根据“适度超 前,优先发展,统筹城乡,远近结合”的原则,进一步 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 施向郊区延伸。一是组织力量帮助每个镇政府科学 制订“十二五”规划中镇域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的各 类专业规划;二是用5年时间实现大型居住区大交通 与公共小交通的有效对接;三是加快建设好所有新 城镇的组团式大型污水处理厂,调整完善好郊区新 建污水处理厂的专业规则,落实政府资金投入;四是 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郊区河道的全面整 治工程建设,使所有大中小河道基本达到“消除黑 臭,变清养鱼”这一日标;五是进一步加大郊区危桥 改造力度,5年内使郊区的区镇公路和所有桥梁达到 “畅通、安全、迅速、整洁”的公路桥梁框架;六是用5 年时间完善郊区每个镇的环境卫生管理服务机构和 镇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目标是“清洁家园,优美环 境”;七是以行政村为主要单位,实施村庄的综合改 造,积极妥善解决好“城中村”、“空心村”问题;八是 改善郊区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逐步取消郊区高 速公路收费;九是建立由市建交委和财政局牵头的资金管理机构,完善市级资金拨付办法,确保财政投 入稳定增长。

5.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推进城镇化开发 机制创新,组建以镇政府为主体的城镇建设投资公 司,可将规划区内的近中期建设用地,一次或分批次 转性或征用,形成政府的土地储备,作为国有资本金 投入。也可以将国有资本金入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解决城 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宅基地置 换工作,实施征地留用地制度。开放市政公用资本市 场,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市政公用设施项目 建设,将适宜于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市政基础设施项 目推向市场,充分运用国内外社会资本,拓展融资渠 道,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资金。

6.关于积极推进试点城镇配套改革问题。一是 认真落实市政府4l号文件制定的有关土地政策问 题,逐步实施对非农建设用地权证的确认。二是按照 中央要求,加快改革城镇户籍制度。三是切实改善外 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居住条件。四是统筹城乡社 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与市、区(县)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对接、多层次、以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 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同步协调发展。五是统 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继续重视在教育、文化、卫生 和科技事业等方面向郊区、特别是试点镇倾斜。建立 城乡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公 共卫生、医疗救助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7.关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城镇管理水平问题。一是树立“建设和管理并重”的理念;二是充实和加 强管理队伍力量,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整合管 理队伍资源,形成综合管理合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认真学习和运用中心城区的好经验、好做 法,充分利用网格化和信息化等管理平台,逐步提高 城镇化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四是尽快建立和形成权 责对应、界面清晰、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郊区城镇 管理工作体系。建议由市建交委负责统筹推进全市 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 统筹平衡相关专业规划、标准制定、计划安排、资金 落实、政策完善等项工作。调整、完善、理顺市、区(县)、镇(乡)、村四级推进工作体系,按照精简、统一、综合、高效的原则,努力做到市、区(县)上下对口管理。

四、【参考文献】

[1] 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 城镇发展战略2013 [2] 于泽元.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对策 天津教科院学报2011.3 [3] 兰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华东师范大学2009 [4] 苗雨君.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科技广场2008.9 [5] 孙久文.城市型社会背景下的城镇化 城市发展研究2011.9 [6] 黄祖辉.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城镇化建设2011.6

第五篇:基层反映幼儿园返校复学仍存三方面问题亟需重视

基层反映幼儿园返校复学仍存三方面问题亟需重视

目前,该省疫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中小学已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今年五月,幼儿园也将迎来复学的日子,但近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中小学复学发现,幼儿园复学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幼儿园数量比较多,难以做到检查指导全覆盖。当前全省各地都对已复学的中小学校实行了专人管理,但由于幼儿园数量明显多于中小学校,实行专人管理的难度较大,对幼儿园返校复学工作极易产生不利影响。例如衢州市衢江区有35所中小学校,77所幼儿园,35所中小学校在复学时,每所学校都安排专人进行卫生指导员、兼职校医、机关干部等的培训和检查,如果按照现有的编制,幼儿园全部复学,将会出现严重的人员不足问题,正式开学后,或只能通过一对多的方式替代,将加大防疫工作的风险。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教育局教育科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幼儿园复学,对学校本身的防疫和应急能力要求较高,如幼儿园出现发热生时,在缺乏监督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迅速按规定程序妥善处理。

其次,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也存在较大的压力。在疫情爆发期间,公立幼儿园教师由财政拨款,复学后也会有部分防疫物资的保障,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福利、物资保障必须全靠自己,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开园后或存在物资保障不足,出现不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工作的情况。就拿浙江省衢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为例,该学校是衢江区一所民办初中,因学校未积极配合防疫工作而返校复学,该校校长被区教育局、区纪委约谈后才有所改观,这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民办幼儿园复学之后。据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民办中小学数量较少,民办幼儿园数量较大,衢江区民办幼儿园多达68所,如果出现大量的物资没有得到充分保障,防疫工作不积极配合等情况,将给政府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第三,幼稚园学生体质差属易感群体或成群风险最大。幼龄儿童因免疫功能低下、自律性较差等原因,导致幼龄儿童在复学后的流行病防治难度和风险较高。一方面,幼儿极易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无疫情的舆论压力也比较大。根据衢江区目前中小学校返校复学的情况,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感冒人数的梯度比较明显,可以预见,在幼儿园复学的幼儿中感冒人数会更多。另外,若幼儿中有新冠状肺炎感染病例,其传播速度也会远远超过中小学校。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教育局校安科负责人指出,春季本来就是传染病高发季节,中小学校由于学生年龄大,容易做到闭环管理,而幼儿年龄小,必须由家长接送上下学,与外界的接触也明显增多,将进一步加大防控风险。

基层建议:一是由国家卫生系统专家研判幼儿园复学防病重点,再由基层对幼儿园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二是适时制定民办幼儿园相关扶持方案,做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并协助基层教育部门加大管理力度;三是提倡有条件的家庭对幼儿实行家家户户教,以减少防疫风险。

下载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仍存四大问题(转载)(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仍存四大问题(转载)(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