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0:1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篇: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1、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个就其位地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味叙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是这两种感情得到净化。

2、悲剧的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3、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

二、贺拉斯:

1、生平:屋大维统治下的著名诗人,写讽刺是和抒情诗;

2、古典主义三原则:

(1)模仿说(借鉴原则):在秉承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模仿人生急促上提出文艺模仿古典(古希腊典范)的原则,主张向前人学习;

A、沿用古典题材(讲古希腊诗篇改为戏剧);

B、提倡发现新体裁;

(2)合式原则: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绘的人物,艺术上的协调一致、恰当、得体,符合自然、情理、观众心理和艺术的原则;具体要求:

A、结构上虚实参差,毫无破绽;

B、人物性格自相一致,合乎类型,合乎特征;(类型说,定型说)

C、要有高贵的内容和优雅的形式:要求文艺必须是高贵的、优雅的,要有阶级内含,是雅俗文化划分的滥觞;

(3)理性原则:作家素质论:

A、认为作家最重要的素质是判断力,即艺术家正确的思辨能力

(如何判断改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能力);

B、技艺训练的三个方面:a、模仿古希腊作品,将其作为范例;b、要敢于创新c、敢于接受批评,不断修改作品;作家正确判断力的源头:思想、道德、知识。

3、寓教于乐说:教:诗的教化功能乐:娱乐

(1)认为诗的教化功能和娱乐作用并举(寓教于乐说的核心);

(2)认为诗人给人益处(教化功能)和乐趣(娱乐),将乐看作是教的手段,使其为政治、法律服务。容易走向极端。

三、朗基努斯《论崇高》:

1、《论崇高》:西方文学史上最早谈论“风格论”的著作,“风格”是指“崇高的风格”,认认为崇高的作品能给人以惊叹和狂喜,不容判断而必然接受,感染力是不可抗拒的,使读者陷入迷狂状态,文学上的崇高是指伟大心灵的回声。

2、崇高的五大来源:(第一个文论思想)

(1)构思庄严、伟大观念的能力(崇高要求的首要条件);

(2)强烈的灵感和激情(除开卑微的情感);

(3)词格的是当形构(运用藻饰的技巧);

(4)高雅的言辞(措辞);

(5)结构的堂皇卓越(指高贵、优雅的结构);

3、文艺创作论:(第二个文论思想)

两个要求:A、题材的选择与组织;B、借助于意象(虚构性);

4、作家修养论:崇高作品的创作意象,要求:

a、做大自然的竞赛者;

b、做古代伟大作家的竞赛者(在借鉴学习的同时要敢于超越和创新)

5、文学批评论:读者鉴别,时间考验;

四、圣奥古斯丁:(生平)《忏悔录》《上帝之城》

1、美丑对照理论:认为美丑在对立和谐中显现出来,丑是相对不美,人应该追求美的本身——上帝(确定了丑在美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2、对世俗文艺的批评:认为文学艺术是精神信仰的敌人,(1)文学艺术亵渎神灵;

(2)文学艺术败坏道德,宣扬七情六欲;(3)毒化人的灵魂(虚构形象是文艺堕落)

3、给“光”下定义:人的理性与上帝相通的凭据,是内在之光,超自然之光;

4、创造:对模仿说的驱逐,上帝通过语言创造万有;

5、时间:认为时间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现在,过去是记忆现在,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万有之后才有的;

五、托马斯.阿奎那:

1、生平:经院哲学家,神学、哲学、美学集大成者;

2、文论观点:

(1)信仰与理性:信仰高于理性,理性为信仰服务;五个途经证明上帝存在;

(2)模仿自然和真实的标准:模仿自然的过程就是上帝创造自然的过程;

3、美与善:

(1)善:欲念的对象,目的的满足,凡是能引起人们欲念的都叫善,使人产生目的性和功利性,作用是目的因;

(2)美:与欲念无关,是认识的功能,只与形式有关,与知识对应,只引起人们的快感,体现直觉性,具有非功利性,作用是形式因;

(3)美的三要素:A、完整性与完美型 B、适当的比例或和谐 C、鲜明(色彩)宗教内含;

(4)隐喻理论:来源于圣经是否要运用隐喻:

四义说:A、字面义(以言指物);B、道德义(表率是基督教指示的事物)

C、寓言义(以《旧约》物指《新约》中之物)D、神秘义(永恒荣光的事物)

六、但丁:

1、隐喻说:核心是四义说:字面义、寓言义、道德义、譬喻义;

2、人文主义文论观:《神曲》经过苦难的考验达到真理和至善;

(1)《神曲》主题是写人,不是写神,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

(2)创作目的:是人的幸福,而非神的需要和教会的利益;

(3)表现的主要内容:强调作品表现人自由选择的意志,体现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

放,提倡文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制度和教会束缚的要求;

(4)主张文艺如实的表现世俗和现世的人,主张善恶有报,不分政治地位和教会品级;

3、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名称的双重性:

(1)表现形式的双重性:

A、文章的形式,注重篇章结构;

B、作品的艺术表现方法;

a、虚构:真理隐藏在虚构中,幻想与真实相结合;b、诗的处理方法,讲究韵律和修辞; c、描写对象要逼真;d、散论:借题发挥,抨击时弊;e、譬喻:象征手法;

(2)名称的双重性:《神曲》本意“神圣的喜剧”引申义“以纠结开始,以圆满结束的喜剧结构来传达以痛苦开始以欢乐终结的艺术精神”。

4、俗语是最高贵的语言:《论俗语》

(1)定义:不凭借任何规律,从模仿乳母而学来的语言;

(2)特点:光辉的(高尚、优美),中枢的(标准型),宫廷的(未来统一国家的官方语言)法庭的(语言的高准确度和规范、准确)

(3)优势:A、俗语交流是人类交流的信号与中介;

B、自然地,广泛的;

C、俗语与主题风格的关系倡导了俗语写作;

七、柏拉图的文艺创作理论:(灵狂说或灵感说)

1、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神凭附后的神力驱遣”,没有摆脱巫术色彩,原始思维色彩浓厚,失去自主,陷入迷狂;

2、迷狂说:认为迷狂不失为一种伟大的艺术,是神灵的恩赐,言神之所言,清醒言人之所言,二者孰高孰下,一目了然,是灵感的表现,是对未来的预知,诗人在神灵凭附后才能写出令人激动的诗来,这种迷狂是诗兴的迷狂;

3、迷狂的分类:

(1)由疾病引起的迷狂;

(2)由于神灵凭附:a、寓言的迷狂,b、教义的迷狂;c、诗兴的迷狂;d、爱情的迷狂;

4、文论著作:《伊安》、《会饮》、《裴德》、《理想国》、《高吉阿斯》、《大希庇阿斯》

5、文艺本质论: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论为基础,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西方用理论阐释模仿说的第一人;

6、文艺价值论:功利主义价值观与其政治纲领和教育思想有关,文艺要有利于建立正义的城邦,培养正义的人格;

7、柏拉图批判希腊文论的五大罪状:

(1)没有抓住真理;(2)亵渎神灵,丑化英雄;(3)说谎(罪严重的错误)(4)迎合人性中的低劣成分;(5)悲剧助长人的感伤辟环绕哀怜辟,喜剧使人染上小丑习气;

八、卡斯特尔维屈罗:

1、生平:1505——1571年,意大利文学批评家,1555年受到缺席审判,开始流亡,1570年发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

2、文论思想:

(1)诗的目的和功用:“诗原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的”舍教取乐,对象是广大的没有修养的平民大众,追求大众化的语言,方能使人获得快感,得到娱乐。

(2)诗的本质特征:和历史相比,历史所写的都是已经发生且不可改变的事件。而诗所写的是未曾发生的可以改变的事情。所以诗是创造性的模拟,是想象的虚构;

3、悲剧理论:

(1)悲剧的“三一律”:情节、时间、地点一致论;(合理之处:集中性、舞台性、直观性)

A、悲剧时间的界定:悲剧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的相一致;

B、事件的地点:必须不变,而且仅限于一个单位的地点,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房间,并以一个人能看见的区域为范围;

C、悲剧事件的时间:应该不超过12个小时;

(2)悲剧人物的性格:A、认为悲剧如果不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就不能认为是尽了悲剧模仿人类行动的职责;B、认为人的性格和动作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性格,动作就不能完成,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显示出来;C、把行动是否表现性格看作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3)悲剧的目的:舍教取乐,以快感、娱乐为主,剔除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教化思想,抛弃“净化说”的功利性,划清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界限,明确表示悲剧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以快感,而不是实用;

(4)悲剧的快感:悲剧中特有的快感来自于一个由于过失、不善也不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所引起的恐惧和怜悯,认为由恐惧和怜悯而来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比教师的灌输更能使我们喜悦,这是一种相当强烈的快感,是一种经过领悟后产生的心理愉悦;

九、高乃依:

1、生平:剧作家、诗人、律师;

2、著作:戏剧三论《论悲剧》、《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论三一律》

3、文论思想:

(1)古典主义戏剧:宣扬理性;

(2)戏剧理论:“戏剧三论”反驳戏剧规则,对于戏剧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他只强调唯一目的:给观众快感;认为教益功能是在给观众带来快感的基础上自然而生的;

(3)戏剧发挥教益功能的四种方法:

A、在戏剧中散布格言和教训;

B、朴素的描写善与恶;(忠于现实,不过于夸张、虚构,客观描写)

C、惩恶扬善,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

D、借助怜悯和恐惧使观众得到净化;

(4)戏剧应该具有的四个特点:善良、适合、一致、相似;

(5)“三一律”:

A、情节(行动)一致律,强调主从,倡导用悬念和等待把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来;

B、时间一致律:延长时间或采用模糊剧情的时间;

C、地点一致律:同一个城市,不局限于同一个房间或同一个地点;

十、布瓦洛:

1、《诗的艺术》1669--1674年:

第一章:总论,把理性作为文以创作和批评的前提,论述了文艺创作、批评的一般规律,讨论韵与义理、结构、章法等问题;

第二章:论次要诗体,如牧歌、挽歌、颂歌等,突出诗歌内容,反对无病呻吟;

第三章:论主要诗体,如悲歌、喜剧、史诗,全书的核心部分;

第四章:论作家修养(思想,道德)

2、文论思想:

(1)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法则,是他本人诗学的出发点,也是整个新古典主义文论体系的基础,倡导情感服从理性;

新古典主义理性:

A、“良知”--抽象的、普遍的、永恒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B、:常情常理“--天生的、自然的人性;

C、政治上--秩序与规则;

理性的作用:

A、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到事物的关系,程序和条理;

B、是作家创作出有条理、合乎情理的文章;

C、帮助人们获得真理;

(2)模仿自然:

A、布瓦罗的“自然”:合乎常情常理的事物,不包括自然界和情感世界;

B、模仿自然的内容:

a、凭借理性,刻画自然人性;

b、艺术要表现理想化的现实(作品可信的内容);

c、要认识城市、研究宫廷,反对市井和村俗,反对表现过于真实的现实;

(3)模仿古典:布瓦罗认为古典即自然,是对自然人性的模仿;

A、“人物类型化”和“人物定型化”;

B、“三一律”强调艺术规范化;

(4)作家修养论:呼吁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修养,重视文艺的教化功能;

3、《诗的艺术》在西方文论中的地位:

(1)在政治上,新古典主义文论促进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君主集权制的作用;(2)在文艺理论上,倡导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促导传统文论的传播与发展,扩大了古典传统文论,扩大了古典型态,现实主义文论思想;(3)缺点:将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推向僵化,束缚论文创作;

十一、今古之争;

1、保守派:明屠尔诺,主张恪守古训,厚古薄今;革新派:钦提奥,马佐尼,古为今用;

2、三个论争焦点:

(1)如何对待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为代表的古代文艺的传统问题;

(2)关于文艺体裁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3)关于具体作品的问题;

3、诗的教化功能:(1)诗发自上帝的心灵;(2)诗的热情能产生崇高的效果;

(3)诗用虚构的华丽外衣隐藏着真理;

第二篇:《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上大门。”但敬神的诗和歌颂名人的诗可以进入理想国。他强调诗是影子的影子(即不真实,是谎言的),与真理是隔层的。同时强调“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是一个权宜之计,要是哪一天诗人肯改邪归正,正确的思考是好诗的起源所在;艺术模仿生活;与柏拉图的诗如画思想比较,贺拉斯认为诗可以有多种类式,同样的阅读也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并非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奥古斯丁:教父思想,《上帝之城》《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

一、文学的罪责:

1、新柏拉图主义,把诗人驱除出理想国是民智之举,能起到扶正社会风气的作用,文学的道德作用随时欢迎回来。”——即诗人要遵循他理想国的统治—哲学家的法则。(也是其道德标准的意愿)。其诗学思想:“为迷狂说”,代表作《伊安篇》。迷狂的诗不同于模仿的诗。迷狂是言神之言,即代神而言。可以说是代表西方非理性主义诗学的一个渊源。亚里士多德:开启注重经验主义层面的哲学传统。思想体系;“形式”哲学,(其“形式”即是柏拉图的理念),但他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绎出来高架在个别之上的做法,而肯定形式就存在于事物之中。《诗学》:核心议题之一为模仿正名。表现:①肯的模仿是人的天性②强调模仿具有普遍性。诗正是通过必然的认知逻辑和可能的想象虚构,在个别的形象中表述出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诗人应该避免用自己的身份来说话。判定诗的题材在于叙写行动的人,“高尚的

人模仿高尚的行为”,反之亦然。《诗学》的主要框架是悲剧结构的探讨。悲剧是以行动为形式因(《物理学》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说明行动是悲剧的灵魂。他把悲剧分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其中情节最重要。他解释,悲剧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势必涉及人物,而人物必然具有性格和思想。所以依次看,行动的模仿是情节。情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诚然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格,但是他的幸与不幸,都是取决于行动。“净化说”:净化可以视为悲剧的最终效果。以“卡塔西斯”(即原词)作净化解,那么悲剧的最后目的便是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之两种情感得到净化。它意味着悲剧的最终目的,要在观众那里得到最后的完成。古罗马贺拉斯:《诗艺》秉承亚里士多德思想。

一、合式法则,即尊重规则。

1、反对诗的随意虚构,诗必须切近真实。

2、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写的人物:类型说的描述;剧中人物语言要与他的身份遭遇相符合;诗人必须有生活经验和真实感情,特别是倡导寓教于乐,体现文学的教育作用。

二、天才和艺术:不赞成诗为迷狂说;得到强调。

2、语言问题,文学的做大祸害是 不敬神明而为世俗的洪流所驾驭。

3、继承了柏以道德标准为唯一标准的文学评价传统,认为文学偏离理性刺激情欲。

二、论符号:

1、区分了事物和符号:把符号定位在指意功能上,显示了符号最一般的特征;语言以言指物事符号,事物也可以指物,也是符号;这里强调的以物指物的符号功能并不涉及每一件日常事物。

2、符号的特征:人言及事物是指事物本身不超越本身之外的意指,言及符号必须超越符号本身。中世纪阿奎那,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 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中世纪但丁:《神曲》又叫《喜剧》。《论俗语》诗为寓意说:主要讲字面义、隐喻义、道德义、神秘义,神秘义高于一切。把阿奎那的四义说用于解诗。论俗语:俗语是自然的,文言是人为的,俗语是雅俗共赏;但丁的俗语是一种崇高的文学语言;俗语必须经过提炼,然后才能入诗,光辉的俗语是最好的俗语,应匹配安全、爱、美德这样好的主题。文艺复兴锡德尼(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英国,《为诗辩护》针对《骗子学校》。诗的自由创造特征:对亚《诗学》创造性阐释,对诗的本质功能职责等问题深入研究,不把诗的研究依附于圣经;肯定诗人的崇高地位;受亚影响,认为模仿是一种创造,是为了教育和怡情从事模仿;强调诗的自由创造的本质,诗人的创造不受束缚,创新,造出比自然产生的更好的事物,自然是铜质而诗人能创造一个金质的。诗的虚构问题:诗人超越现实的虚构能力,有没有想象力,诗人的职责是虚构、创造完满的艺术形象以达到教育和提高道德的目的;诗人是虚构者不是说谎者,虚构是诗人自由想象下的自由创造;诗人通过虚构表达善意能达到怡情和教诲的双重目的,其作用比哲学家和史学家效果更好;诗明白易懂,适用范围广,更具感染力。文艺复兴卡斯特尔维屈罗:修正发扬并反驳了亚的思想,意大利 《诠释》、《亚里士多德〈诗学〉一律和语言问题。古今之争,是崇古派和厚今派围绕三一律是否被采用展开。启蒙卢梭:《论戏剧》《新爱洛伊丝》《忏悔录》。

1、关注灵魂和情感,指责科学技术发展会使人伤风败俗,提出回归自然,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

2、抑制戏剧。诠释》。诗的特性和目的:与历史和科学比较诗是想象的艺术,偏重于创造性的模仿;诗不同于历史:历史是推理的语言,合逻辑的语言,诗语言是韵律形象化的语言,诗是创造性的模仿,是想象的虚构;诗不应采用科学技术的题材,接近现代看法是一个创见;诗的目的在于娱乐平民大众,题材应该是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悲剧理论:

1、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一致。

2、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动作不可分割,把行动是否性格看做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3、悲剧行动及其产生的根源,产生于处在困境或不幸中的悲剧性人物的心灵搏斗,悲剧行动与悲剧人物的利害关系紧密相关。

4、悲剧的目的是给人以快感及娱乐,而不是实用及教益。

5、悲剧的快感,从怜悯和恐惧来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

新古典德莱顿:英《论诗剧》《悲剧批评的基础》。

一、变革古典戏剧法则。

1、既继承又发展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对于古代法则后人应努力追随但也要有所变动。

2、从英国戏剧实践谈戏剧原则:要有个性与激情;情节必须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富于想象;语言明快而有气势,不在于有么有韵而在于语言本身生动和明快。

3、对三一律的突破,把戏剧限制在情节时间地点一致上不利于戏剧主旨的表现,悲剧和喜剧可以结合在一起。

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

1、肯定了情节的基础作用,但是提高了性格在戏剧中的意义和作用

2、性格塑造原则:必须具有鲜明性;性格必须与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等一般因素相符;注意性格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注意人物性格的连贯性,但要保持其首要特征;激情与性格相统一

3、情节与性格不应当想冲突,情节也应当影响到人物性格的鲜明性。新古典布瓦洛:法,《诗的艺术》《书简诗》

一、理性与自然。

1、推崇理性观念,追求理性就是追求善。

2、艺术的使命是传达真理的教化而不是其他。

3、艺术创作上处理题材要以理性为宗旨,写作时智慧思考的结果而非迷狂。

4、同时重视情感对艺术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5、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对形式起统帅作用,但形式美也有其独立价值。

6、自然也是理性。

二、三启蒙狄德罗:《论戏剧诗》《关于〈私生子〉的谈话》《画论》。

1、继承了亚里士,强调模仿主要是模仿自然,认为文学和艺术的真实性是通过模仿自然实现的。

2、《论戏剧诗》中认为,想象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诗人善于想象,哲学家善于推理,文学想象离不开逼真。

3、严肃喜剧:即市民剧,以英国的感伤剧为依据,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中间的类别,又称为正剧,以家庭题材与宫廷题材相对立,倡导把人物性格放在情境中区表现,在严肃喜剧里当以情境为主,人物性格为次,情境成为文学作品的基础,性格由情境决定。

4、重视戏剧的道德教育作用,与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思想相近,强调了喜剧的教育作用。德国古典康德:《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一、哲学体系:

1、二元论和

不可知论,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忽视了物质世界对于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2、审美判断和美的特点:审美判断完全不关系功利目的,是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即美的无功利性;审美判断不凭借概念而是普遍令人愉快,即美的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无目的性;无概念必然令人愉快性。

二、美的艺术:

1、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用排除法论证。

2、美的艺术包含审美判断的特点:美的艺术具有形式上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性;美的艺术具有无概念的普遍性。

三、天才与审美意向:

1、天才的四个特点:独创性

典范性 自然醒 仅限于美的艺术。

2、想象力与悟性的自由活动就产生艺术的灵魂;想象力受理解力的约束,可就他的审美内涵来说又是无系无缚自由的,可以给理解力提供素材;想象力和理解力相结合自由协调,就产生了审美活动。

3、审美意象有以下特点:灌注生气;直觉形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言有尽而意无穷。德国古典席勒:诗人、戏剧家、美学家,《审美教育书简》《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论悲剧艺术》《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

一、游戏说:

1、审美和艺术的自由游戏状态可以恢复人性的完整,游戏是非功利的,在游戏的自由状态中人的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就统一起来了。他反对法国的暴力革命。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然王国、审美王国、自由王国。

2、游戏说即认为人类的艺术活动起源于游戏,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凸显文学和艺术的非功利性,游戏说的过程是:从动物性需要逐渐发展到物质过剩和精神过剩,进而为物质的游戏,又通过想象把物质游戏转化为审美游戏,审美的游戏使人追求美的本身,因为产生了由外向内变化的美的追求,这样就产生了各种艺术。

二、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

1、人性处在不同的状态由此产生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即人处在自然状态时就会产生朴素的诗人、创作朴素的诗,而当人处在文明状态时就会产生感伤的诗人、创作感伤的诗。

2、朴素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的区别就是古代诗人和近代诗人的区别:朴素的诗人模仿现实,与现实有单一关系,具有感觉真实和谐有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回归到生活;感伤诗则表现理想,与现实有双重关系,具有表现向往之情紧张无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隐逸逃避生活走向恬静。朴素诗和感伤诗之间的对立是最早阐明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的区别。

三、悲剧冲突论:最早提出冲突论的是黑格尔,席勒比较明确的提出了悲剧冲突论。

1、道德原则只有在冲突之中才最能惊心动魄的表现出来,道德正是在同一切非道德因素的斗争中,充分的彰显自身,换言之最高的道德快感必随时随地都有痛苦相伴随。悲剧的本质是道德的合目的性与别的反目的性的矛盾冲突。

2、悲剧冲突论:悲剧是表现道德的合目的性与自然的或者道德的反目的性的冲突,通过痛苦使人获得道德快感,它是崇高,特别是道德崇高的集中表现。悲剧的功用是通过激烈的合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冲突,使人的道德本性得到表现和高扬,从而使人性完全实现。

3、席勒始终坚持悲剧的道德崇高性。道德主动性即在激烈的合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冲突中所显示出来的人的道德上的崇高和自由,不仅是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根本原因,而且是悲剧发挥它的使人成为人的人类学功能的最主要依据和途径。黑格尔:

1、黑格尔关于“三种艺术类型”的论述。黑格尔的艺术类型观是以“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为核心和发展线索的。他以理念与感性显现形式的统一与否,将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和阶段。象征型是艺术的开端,这一阶段感性形式压倒了精神内容,它经历了不自觉地、崇高的到自觉地象征的艺术三阶段;古典型阶段中,理念找到了自己的感性形象,艺术进入了古典时期才算真正的艺术时期,比如雕刻艺术。浪漫型艺术的精神性最强,突破了感性形式的束缚,突出了主体的精神特征。这三门艺术都以主体性为原则,偏重于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遵循精神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分类原则。

2、黑格尔什么是“美的理念”? 基本特征:具有确定的外在的感性形象,呈现为一种特殊的个别事物的形态,同时又不停留在外在形象上,而在本质上显现着某种理念的普遍性。因此,美的理念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抽象的、普遍性的内容,一个是体现这个内容的感性形式。

3、黑格尔关于诗的划分(史诗、抒情诗、戏剧诗)

歌德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答:歌德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论点是用辩证法因素来论述的。一方面,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因为自然包含大量无意义无价值的东西),且要用热爱之心模仿自然。另一方面歌德认为艺术超越自然,高于自然,艺术的最高任务在于

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更真实的假象%因此歌德认为,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既主宰,又奴隶。奴:必须用自然的材料来使人了解;主宰:使这些自然地材料服从自己的意旨,为自己的意旨服务%歌德这样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比较全面的,既看到了文艺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这正是艺术家思考的结果。据此,歌德主张文学是生活的结果,天才的成长与经验和传统密不可分。

浪漫华兹华斯:英国,湖畔派。《抒情歌谣集》

1、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是有感而发,心动于中然后见于诗,感情强烈本身需要自然而然入诗。

2、诗的语言和题材主张到乡野田园中汲取灵感。题材上主张采用日常的事件和情景,描写农村的田园生活;语言风格上主张用乡村中日常生活的语言,即发展民歌的艺术传统,认为乡村语言是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3、写诗所需要的能力:观察和描绘的能力;感受性即感知能力;沉思,等待感情冷静下来的过程;想象和幻想,华兹华斯特别重视,认为其特点是创造;虚构,凭借虚构能力诗人可以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来塑造人物。

浪漫雪莱:英国《无神论的必然性》《麦布女王》浪漫雨果:法国,《〈克伦威尔〉序言》法国浪漫文论观点在《诗辩》中体现。

1、诗是想象的表现、生活的映像、时代的精神、民族觉醒的先驱和战斗的号角。特别突出了诗永远具有时代精神,突出诗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密切联系。

2、给诗人崇高的地位,是典型的以诗为宗教以诗为先知的浪漫主义思想。

3、充分肯定诗的社会作用,肯定诗有伦理教育作用,但雪莱同样肯定诗的审美娱乐功能。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三种作用:一是给人以真的知识,二是给人以善的信念,三是给人以审美享受。类似于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想。

4、重视诗语言的音乐性。强调诗的音乐性和不可翻译性。浪漫斯达尔夫人:法国,《论文学》《德国的文学与艺术》浓厚的宗教感情。

1、在《论文学》中第一次提出了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概念。

2、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特征:北方文学更关注痛苦想象丰富,而南方文学更关心逸乐;北方文学多理性迷信较少,而南方则多宗教迷信,所以北方更适合自由民族惊声;北方尊重妇女具有女性的敏感性,这一点南方缺少;北方因新教缘起更具有哲学精神。

2、在《德国的文学与艺术》中对古典诗与浪漫诗的不同特征进行分析:古典诗重情节,浪漫诗重性格;古典诗形象完整浪漫诗倾向自省;古典诗单纯浪漫诗复杂;古典诗是移植文学而浪漫诗是土生土长的文学。

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莎士比亚研究》

1、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诗属于原始时期只是一首赞美歌,第二阶段是古代的诗,由抒发思想过度到描写事物。第三阶段是近代,诗得到精神性的提升,对人自身精神的发现。

2、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崇高与滑稽、优美与丑怪总是处在相对统一的状态之中,近代诗歌的滑稽丑怪的崇高特征可以比一些古代的美更纯洁、更伟大也更高尚。浪漫主义文学不仅应当表现美还要给滑稽丑怪一席之地。是为了表现美去描写丑,是一种反作用无损美本身的表现。

3、艺术真实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强调艺术真实不是绝对真实。

现代文论的先声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意志主义文论强调理性至上,认为理性是把握真理的途径,把艺术及审美经验看做非理性的直观活动,认为艺术更能把握真理。文论思想:1非理性的哲学 生存意志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是无目的无止境的追求,意志是世界的本体 2天才与想象力 艺术高于科学-艺术天才具有直观本质的天赋才能-天才需要想象力 3艺术等级 建筑艺术 造型艺术 文学 音乐 4悲剧学说 人生的本来面目就是悲剧,而悲剧艺术揭示人生的真相,给人无尽的痛苦。悲剧三种类型。

尼采:日精神和酒精神,《悲剧的诞生》

1、如果你想在舞台上再现阿客硫斯受崇拜的故事„„从头到尾要一致,不可自相矛盾。

贺拉斯*《诗艺》*合式原则恰如其分的表现诗里所描写的人物,强调言如其人语言风格

2、为了阐明我们要说的话„„前一种为字面义,超越自然,这正是艺术家思考的结果。据此,歌德主张文学是生活的结果,天才的成长与经验和传统密不可分。

2、席勒的游戏说(出自《审美教育书简》:剩余精力游戏说)。

后一种则为寓言义或神秘义„„ 但丁*《致斯加拉大亲王书》*

3、历史和诗有别,因为历史的题材„„诗的题材„„卡斯特尔委屈罗《诠释》诗在语言和题材上不同于历史。

4、想象,这是一种素质,没有它,人不能成为诗人狄德罗《论戏剧诗》关于艺术想象问 题,他把艺术想象能力看成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诗人擅长于想象,想象帮助诗人描写出事物之间联系的逼真性。

5、我所说的灌注生气的原则,无非是显现审美意象的能力„„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意象论:他认为能把概念转化为审美意象,并且准确的表现出来。审美意象的特点:灌注生气】直觉想象】感性理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有限无限的统一,眼有尽意无穷。

6、单单满足自然和需要所要求的东西,已不能使人感到满足,他还要求有剩余。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从人性的根源上说明了艺术起源于游戏,这一剩余精力游戏说突出了艺术的非功利特征。

但丁的“诗为寓意说”。

他把诗的意义确定为四种,用阿奎那《神学大全》中字面义、隐喻义、道德义、神秘义用来解经的名称及解释,来解释诗。在《乡食宴》中具体有:一切文字都可以用四种意义来解释,字面义,严格限制于字面上的意义;寓言义,用美丽的虚构外衣包裹起来的真理;道德义,老师教导人的道理;神秘义,高于一切他义,所指的事物属于永恒光辉中更高层次的东西。

1、歌德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答:歌德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论点是用辩证法因素来论述的。一方面,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因为自然包含大量无意义无价值的东西),且要用热爱之心模仿自然。另一方面歌德认为艺术超越自然,高于自然,艺术的最高任务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更真实的假象%因此歌德认为,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既主宰,又奴隶。奴:必须用自然的材料来使人了解;主宰:使这些自然地材料服从自己的意旨,为自己的意旨服务%歌德这样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比较全面的,既看到了文艺来源于自然又

席勒认为,人类的艺术活动起源于游戏。游戏说的过程:从动物性需要逐渐发展到物质过剩和精力过剩,又通过想象,把物质的游戏转化为审美的游戏,使人开始追求美本身,于是开 始产生了由外向内变化的美得追求,从而产生了各种艺术。

3、黑格尔关于“三种艺术类型”的论述。黑格尔的艺术类型观是以“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为核心和发展线索的。他以理念与感性显现形式的统一与否,将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和阶段。象征型是艺术的开端,这一阶段感性形式压倒了精神内容,它经历了不自觉地、崇高的到自觉地象征的艺术三阶段;古典型阶段中,理念找到了自己的感性形象,艺术进入了古典时期才算真正的艺术时期,比如雕刻艺术。浪漫型艺术的精神性最强,突破了感性形式的束缚,突出了主体的精神特征。这三门艺术都以主体性为原则,偏重于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遵循精神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分类原则。

4、黑格尔什么是“美的理念”?

基本特征:具有确定的外在的感性形象,呈现为一种特殊的个别事物的形态,同时又不停留在外在形象上,而在本质上显现着某种理念的普遍性。因此,美的理念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抽象的、普遍性的内容,一个是体现这个内容的感性形式。

第三篇:西方文论复习(范文)

西方文论

1,柏拉图的模仿论:《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上大门。”但敬神的诗和歌颂名人的诗可以进入理想国。他强调诗是影子的影子(即不真实,是谎言的),与真理是隔层的。同时强调“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是一个权宜之计,要是哪一天诗人肯改邪归正,随时欢迎回来。”——即诗人要遵循他理想国的统治—哲学家的法则。(也是其道德标准的意愿)。其诗学思想:“为迷狂说”,代表作《伊安篇》。迷狂的诗不同于模仿的诗。迷狂是言神之言,即代神而言。可以说是代表西方非理性主义诗学的一个渊源。2,柏拉图的迷狂说:

3,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文艺观:开启注重经验主义层面的哲学传统。思想体系;“形式”哲学,(其“形式”即是柏拉图的理念),但他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绎出来高架在个别之上的做法,而肯定形式就存在于事物之中。《诗学》:核心议题之一为模仿正名。表现:①肯的模仿是人的天性②强调模仿具有普遍性。诗正是通过必然的认知逻辑和可能的想象虚构,在个别的形象中表述出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诗人应该避免用自己的身份来说话。判定诗的题材在于叙写行动的人,“高尚的 人模仿高尚的行为”,反之亦然。《诗学》的主要框架是悲剧结构的探讨。悲剧是以行动为形式因(《物理学》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说明行动是悲剧的灵魂。他把悲剧分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其中情节最重要。他解释,悲剧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势必涉及人物,而人物必然具有性格和思想。所以依次看,行动的模仿是情节。情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诚然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格,但是他的幸与不幸,都是取决于行动。“净化说”:净化可以视为悲剧的最终效果。以“卡塔西斯”(即原词)作净化解,那么悲剧的最后目的便是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之两种情感得到净化。它意味着悲剧的最终目的,要在观众那里得到最后的完成。

4,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释 5,贺拉斯的《诗艺》的理论:《诗艺》秉承亚里士多德思想。

一、合式法则,即尊重规则。

1、反对诗的随意虚构,诗必须切近真实。

2、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写的人物:类型说的描述;剧中人物语言要与他的身份遭遇相符合;诗人必须有生活经验和真实感情,特别是倡导寓教于乐,体现文学的教育作用。

二、天才和艺术:不赞成诗为迷狂说;正确的思考是好诗的起源所在;艺术模仿生活;与柏拉图的诗如画思想比较,贺拉斯认为诗可以有多种类式,同样的阅读也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并非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4)提出“寓教于乐”。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6,贺拉斯的类型说和定性说 7,贺拉斯的合式论

8,奥古斯丁的文艺观:教父思想,《上帝之城》《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

一、文学的罪责:

1、新柏拉图主义,把诗人驱除出理想国是民智之举,能起到扶正社会风气的作用,文学的道德作用得到强调。

2、语言问题,文学的做大祸害是 不敬神明而为世俗的洪流所驾驭。

3、继承了柏以道德标准为唯一标准的文学评价传统,认为文学偏离理性刺激情欲。

二、论符号:

1、区分了事物和符号:把符号定位在指意功能上,显示了符号最一般的特征;语言以言指物事符号,事物也可以指物,也是符号;这里强调的以物指物的符号功能并不涉及每一件日常事物。

2、符号的特征:人言及事物是指事物本身不超越本身之外的意指,言及符号必须超越符号本身。

9,托马斯·阿圭那的文论: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10,托马斯·阿圭那的四义说: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11,达芬奇的诗画比较 12,达芬奇的镜子说 13,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文论:修正发扬并反驳了亚的思想,意大利 《诠释》、《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诗的特性和目的:与历史和科学比较诗是想象的艺术,偏重于创造性的模仿;诗不同于历史:历史是推理的语言,合逻辑的语言,诗语言是韵律形象化的语言,诗是创造性的模仿,是想象的虚构;诗不应采用科学技术的题材,接近现代看法是一个创见;诗的目的在于娱乐平民大众,题材应该是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悲剧理论:

1、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一致。

2、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动作不可分割,把行动是否性格看做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3、悲剧行动及其产生的根源,产生于处在困境或不幸中的悲剧性人物的心灵搏斗,悲剧行动与悲剧人物的利害关系紧密相关。

4、悲剧的目的是给人以快感及娱乐,而不是实用及教益。

5、悲剧的快感,从怜悯和恐惧来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14,锡德尼的文论: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者不是说谎者,虚构是诗人自由想象下的自由创造;诗人通过虚构表达善意能达到怡情和教诲的双重目的,其作用比哲学家和史学家效果更好;诗明白易懂,适用范围广,更具感染力 1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 16,启蒙运动 17,布瓦罗的《诗的艺术》的文论:

1、推崇理性观念,追求理性就是追求善。

2、艺术的使命是传达真理的教化而不是其他。

3、艺术创作上处理题材要以理性为宗旨,写作时智慧思考的结果而非迷狂。

4、同时重视情感对艺术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5、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对形式起统帅作用,但形式美也有其独立价值。

6、自然也是理性。

二、三一律和语言问题。古今之争,是崇古派和厚今派围绕三一律是否被采用展开 18,莱辛的诗画理论 19,莱辛的《汉堡剧评》的诗画理想 20,康德的文艺思想:《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一、哲学体系:

1、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忽视了物质世界对于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2、审美判断和美的特点:审美判断完全不关系功利目的,是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即美的无功利性;审美判断不凭借概念而是普遍令人愉快,即美的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无目的性;无概念必然令人愉快性。

二、美的艺术:

1、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用排除法论证。

2、美的艺术包含审美判断的特点:美的艺术具有形式上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性;美的艺术具有无概念的普遍性。

三、天才与审美意向:

1、天才的四个特点:独创性 典范性 自然醒 仅限于美的艺术。

2、想象力与悟性的自由活动就产生艺术的灵魂;想象力受理解力的约束,可就他的审美内涵来说又是无系无缚自由的,可以给理解力提供素材;想象力和理解力相结合自由协调,就产生了审美活动。

3、审美意象有以下特点:灌注生气;直觉形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言有尽而意无穷。21,康德的游戏说(名解)22,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1794,《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1796 23,谈谈你对《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认识理论

答:人性处在不同的状态由此产生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即人处在自然状态时就会产生朴素的诗人、创作朴素的诗,而当人处在文明状态时就会产生感伤的诗人、创作感伤的诗。

2、朴素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的区别就是古代诗人和近代诗人的区别:朴素的诗人模仿现实,与现实有单一关系,具有感觉真实和谐有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回归到生活;感伤诗则表现理想,与现实有双重关系,具有表现向往之情紧张无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隐逸逃避生活走向恬静。朴素诗和感伤诗之间的对立是最早阐明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的区别。: 24,谈黑格尔对艺术的类型是怎么划分的?

答:黑格尔的艺术类型观是以“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为核心和发展线索的。他以理念与感性显现形式的统一与否,将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和阶段。象征型是艺术的开端,这一阶段感性形式压倒了精神内容,它经历了不自觉地、崇高的到自觉地象征的艺术三阶段;古典型阶段中,理念找到了自己的感性形象,艺术进入了古典时期才算真正的艺术时期,比如雕刻艺术。浪漫型艺术的精神性最强,突破了感性形式的束缚,突出了主体的精神特征。这三门艺术都以主体性为原则,偏重于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遵循精神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分类原则。25,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内涵、基本特征 26,华兹华斯的诗论

答:英国,湖畔派。《抒情歌谣集》

1、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是有感而发,心动于中然后见于诗,感情强烈本身需要自然而然入诗。

2、诗的语言和题材主张到乡野田园中汲取灵感。题材上主张采用日常的事件和情景,描写农村的田园生活;语言风格上主张用乡村中日常生活的语言,即发展民歌的艺术传统,认为乡村语言是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3、写诗所需要的能力:观察和描绘的能力;感受性即感知能力;沉思,等待感情冷静下来的过程;想象和幻想,华兹华斯特别重视,认为其特点是创造;虚构,凭借虚构能力诗人可以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来塑造人物 27,柯勒律治的诗论 28,雪莱的诗论

答:英国《无神论的必然性》《麦布女王》文论观点在《诗辩》中体现。

1、诗是想象的表现、生活的映像、时代的精神、民族觉醒的先驱和战斗的号角。特别突出了诗永远具有时代精神,突出诗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密切联系。

2、给诗人崇高的地位,是典型的以诗为宗教以诗为先知的浪漫主义思想。

3、充分肯定诗的社会作用,肯定诗有伦理教育作用,但雪莱同样肯定诗的审美娱乐功能。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三种作用:一是给人以真的知识,二是给人以善的信念,三是给人以审美享受。类似于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想。

4、重视诗语言的音乐性。强调诗的音乐性和不可翻译性 29,什么叫现实主义,它的总特征是什么?

答:现实主义的总特征:主张客观的真实性,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的反映生活;追求主客观统一的典型性,要求作家、艺术家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经过选择概括,创造主观客观,个性共性相统一的典型形象;坚持社会的批判性。要求作家、艺术家把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对资本主义现实关系进行批判;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现实主要要求把人当做人来如实描写,同时也走向人性化的极端。30,什么叫实证主义?

答: 31,什么叫自然主义(时代、国家、背景、主要内容)32,如何认识泰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对文学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33,泰纳的特征说——文艺本质论 34,左拉自然主义的实验方法 35,什么叫唯美主义?内涵、总特征 36,什么叫象征主义? 37,马拉美的象征诗论

第四篇: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赵一凡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北京第1版)

1、所谓文论,原本是指20世纪发展起来的诸多西方批评理论。与此同时,它也代表发达资本主义变革态势下,不断挣扎求生的欧美新**流。

作为新学,文论图变心切,反复倡导观念变革。革新之余,它们还喜欢在自己名号前,添加新(New-)、超(Super-)、反(Anti-)、后(Post-)之类头衔,以此标榜先进,或与众不同。二战后,这些“加帽子”的文论流派层出不穷,诸如新左派、新历史,超现实、超自我,反文化、反表征、反俄狄浦斯,后工业、后现代、后殖民、后启蒙、后形而上学,不一而足。

尽管来路不一,倾向各异,文论的共同癖好却是一以贯之地反思和批判西方文明。从尼采到福柯,各色批判思潮绵延百年,起伏跌宕,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突破人文传统,引领西方学术创新图变。(序言001)

2、文论研究为何如此困难?(序言002)

(a.文论多属于杂交理论或跨学科知识。b.文论多来自德、法、俄等欧陆国家,经过传播,形成跨国理论,进而在全球遭遇误读。c.文论富有挑战精神、革新冲动,不断对传统发出挑战,是英雄也是麻烦制造者。d.作者认为,文论的最大麻烦在于其危机求变逻辑。反复受挫中产生的游戏癖好、意义虚无、理论商品化等等。)

3、准确说,西方现代性既非两项合成,亦非四项并列,而是三位一体:即 科学精神、民主政治、艺术自由。作为理性,它包含三个子项,分别是认知理性、道德理性、艺术理性。

我们所说的现代主义(Modernism),或曰欧美现代派文学,一般从1857年算起,即文学史上同时出现波德莱尔《恶之花》、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那一年。而俄裔作家纳博科夫1958年在美国出版畅销书《洛丽塔》,则象征了后现代文学的出场。

(现代性:文艺现代性、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

社会现代性:A时空分割重组

农业社会中,历书、沙漏、观象学为人提供了粗略时序,其特点是时空相联。就是说,传统时间总与地理标志相关。例如农妇看见羊群下山,便知该为丈夫做晚饭。教堂钟声回荡,标志着礼拜或婚礼。钟表,意味着现代时空的出现:它分割时空,将时间从空间中剥离出来,变成有序格栅。譬如闹钟,它将一天分为几个工作段、休息段。„„时空重组的显著后果是:距离感淡化,空间几成幻象,现代人备感时间驱迫。

B金钱与专家:合成变革新机制

(现代人,可以什么都不懂,但只要有钱,相信专家制度,便能通过雇用和消费来获得一切,听起来让人充满希望,却又感到绝望,我们被钱和专家绑架了,失去了自我行为能力。)

象征符号,即哦社会学家帕森斯定义的三大社会媒介:金钱、权力、语言。——第一讲《概说现代性》014、026

4、后现代评论:费德勒(《美国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小说的终结》)称,荒诞作品在美国大批涌现,反映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开端,其特征是大规模机器生产和艺术赝品促销”。

苏珊-桑塔格称:批评家总爱说明一切,但“世界的神秘性是公开于众的”。面对生活瞬息万变,她号召大家捍卫感觉。她所谓的新感性(New Sensibility),既反对阐释,也不榨取内容。她又说:后现代作品“既非毫无意义,亦非一目了然,而具有一种悬而未决的意义”。其主要特征,即逃避理性:正是出于对理性的厌恶,它才转向各种极端形式,追求“跟着感觉走”的个人体验。

后现代:作为一种反表征文艺形式——哈桑认为,美国后现代作家,继承欧洲人的实验传统,将它推向极限,变成一种反表征(Anti-Representation):这暴露当下语言与现实之间严重的形式紊乱。后现代作品貌似狂人呓语,可它在骨子里,却珍藏一种返璞归真的梦想。

——第二讲《后现代文艺缘起》037、038

5、后现代文化定义:杂拼(来自现代派戏仿,以滑稽手法模仿经典,从中制造差异错位,引起人们的笑骂思考。)、精神分裂。053

6、误读合法化:德曼强调:文学的生命正在于“误读与误解的可能”。„„有感于误读,哈特曼教授巧说互文性:作品从不属于某个作家或时代。它一路风尘,辗转传承。„据此,互文性不光是语言,它也指一种思想越位、方法融合。„„对于当今学者,唯有大胆误读,方能刷新学术。误读不只是反叛,它更是超越传统之不二法门。

079

7、艺术生命来自读者的能动接受。文学作品并非一座独白式纪念碑。它更像一部乐曲,“时刻期待阅读中产生的不同反响。”206 整体来说,这部讲稿条理清晰,对文学理论中经常提到的理论都有梳理。可以看出作者对《管锥编》的熟悉,还时时以武侠小说启发读者,这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没有那么枯燥。

《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

奥-沃伦著

刘象愚 邢培明 陈圣生 李哲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第一部 第一章:

P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这是作者对文学研究的看法,同时提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有的理论家否认文学研究是一门学问,“而认为它是一种‘再创造’”,另外亦有人认为“文学是根本无法‘研究’的,人们只能阅读、欣赏或鉴赏它,此外就只能是积累‘有关’文学的各类资料了”。个人认为,对于文学研究是必要的,并赞成它是一门学问,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文学作为提升素养或个人爱好,不求甚解,仅仅获得自己的阅读欲求即可。

P20、“我们满可以怀疑低级文学(如通俗刊物)是否‘有用’或‘有教育意义’。它们通常被认为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娱乐’。不过它们有用与否这一问题,必须根据低级文学的读者的情况来回答,而不能以‘好文学’的读者水平为准”。自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认为最大的优点就是客观、公正性和全面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通俗读物是宽容的,在大众文化发达的今天,这些肯定给了我们很好的慰藉——每个层次的阅读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与合理性。

“当某一文学作品成功地发挥其作用时,快感和有用性这两个‘基调’不应该简单地共存,而应该交汇在一起。”作者提出了文学给人“高级的快感”,并且文学的有用性,它的严肃性和教育意义也是令人愉悦的。我认为这和“寓教于乐”有相似之处,文学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培根的《谈读书》中提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P36、“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积累过程之中,它们又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复杂,作者认为,必须防止虚假的相对主义和虚假的绝对主义,于是提出了“透视主义”。作者认为,应该把各种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变化的整体,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P45、欧洲三大语系分组法:日耳曼语系文学、拉丁语系文学和斯拉夫语系文学。

第三部

P68、关于文学和传记,作者提出了三个观点,一,传记解释和阐明了诗歌的创作过程;二,主张研究传记的内在价值,把注意重心转移到人的个性方面去。三,把传记看作是一门科学或一门未来科学的材料,即艺术创作的心理学的材料。并认为只有第一点是和文学研究直接相关的。作者对根据作品撰写传记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并认为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方法会妨碍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正确理解。“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它是一副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开的。”“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

P76、“‘文学心理学’的含义可以指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作一种类型和个体来研究,也可以指创作过程的研究,或者指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最后,还可以指有关文学对读者的影响的研究(即读者心理学)”。“诗人是一个社会所认可的或推崇的白日梦者;他不必去改变自己耽于幻想的性格,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幻想下去,并公开地发表自己的幻想”。

P93、在文学和社会中,作者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在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中的双重身分。“他们基于非文学性的政治和道德标准,从事评价性的‘判决式’的批评”。中国是现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主导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作品中,‘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和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评价紧密结合,现今随着文学理论的多元化,这个词汇没有历史中那样频繁,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无处不在的影响。这一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发展的瓶颈。

P165、描述和分析艺术品不同层面的方法。1)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4)象征和象征系统中诗的特殊“世界”;5)形式与技巧6)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7)文学作品的评价;8)文学史的性质

P236、“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如德语所说,是一种‘创作’的形式;就它的高级形式而言,它是史诗和戏剧这两种伟大文学形式的后裔”。中西文学历程中,小说的成熟都是比较晚的。猜想,一方面早期的书写工具比较简陋,诗歌比较精炼而得到发展;另一发面,如果后来居上的理论成立,小说与诗歌相比,也并非没有文化。

P237-239、“一部小说表现的现实,即它的对现实的幻觉,它那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在阅读生活本身的效果,并不必然是,也不主要地是环境上的、细节上的或日常事务上的现实。„„细节的逼真是制造幻觉的手段,但正如在《格列佛游记》中一样,它常被作为圈套用以引诱读者进入一些不可能有或不能置信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比起那偶然意义的真实来具有更深一层的‘现实的真实’。”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的引人入胜并不必要是描写现实,而是给读者营造逼真的感觉。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戏剧中,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是文学的或文学加哲学的运动、传统和风格,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也是如此。它们的区别并不在现实与幻觉之间,而在于对现实各持有不同的概念,对幻觉各有不同的模式而已。”

“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如特罗洛普笔下的州县和教堂城镇,哈代笔下的威赛克斯等。但有时却不是这样,如爱伦-坡笔下的可怖的城堡不在德国,也不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而是在灵魂之中。狄更斯的世界可以被认为是伦敦,卡夫卡的世界是古老的布拉格;但是这两位小说家的世界完全是‘投射’出来的、创造出来的,而且富有创造性,因此,在经验世界中狄更斯的人物或卡夫卡的情境往往被认作典型,而其是否与现实一致的问题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P244、“母题和技巧具有时代特征”

“在一部文艺作品中,母题形成必须能增加‘现实的幻觉’,即具有审美的作用。‘现实主义’的母题形成是一种艺术的技巧。在艺术中,‘好像是’比‘实在是’更为重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小说也在不断发展,而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营造幻觉的真实。

“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式是给人物命名。每一个‘称呼’都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和个性化。”作者在举例中提到了几种命名方法,比喻性的或类似比喻性的、拟声语调、文学中的引喻等,这和中国的小说的命名有些相似。因为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有限,又因为翻译后的名字跟中国读者习惯不符,这方面的魅力在浅层次的阅读中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P246、“‘扁平’的人物塑造方式,即某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只表现一个单一的性格特征,也就是只表现被视为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人物的漫画化或抽象的理想化。„„‘圆整’的人物塑造方式,就象动态的塑造法一样,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这种方法显然对塑造那些集中代表了小说的观点和兴趣的人物们的性格是有用的。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也通常要结合‘扁平’的方法,来处理背景人物或‘合唱队’人物。”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各谋其位”,都是需要的。

P248、“背景即环境;尤其是家庭内景,可以看作是对人物的转喻性的或隐喻性的表现”;“背景也可能是一个人的意志的表现。如果是一个自然背景,这背景就可能成为意志的投射。自我分析家艾米尔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它是很少有控制力量的。在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小说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果阅读小说中容易将其忽视,那么电影中的场景设置则是很好的例子。

P278、“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阅读一部作品并且认为我们‘每读一次都在其中发现了新的东西’时,我们通常所指的并不是发现了更多的同一种东西,而是指发现了新的层次上的意义,新的联想型式,即我们发现诗或小说是一种多层面的复合组织。”“在象荷马或莎士比亚的这些一直受人赞赏的文学作品中必然拥有某种‘多义性’,即它们的审美价值一定是如此的丰富和广泛,以致能在自己的结构中包含一种或更多种的能给予每一个后来的时代以高度满足的东西”。个人认为经典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必然具有极大的魅力。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又给我们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P303、“大多数文学史是依据政治变化进行分期的。这样,文学就被认为是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政治或社会革命所决定。如何分期的问题也交给了政治和社会史学家去做,他们的分期方法通常总是毫无疑问地被采用。”这个问题,在中国五四至今的文学分期上也一直颇受争议。个人认为,传统的从政治变化分期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一定时期的文学总会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比如唐诗的分段,初唐、盛唐和晚唐,风格迥异。“存在即合理”,它存在有理由,而它受到争议也必然有缘由。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被提出,一是文学的发展,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二是学术争鸣的需要。在《文学理论》中,作者提出“不应该把文学视为仅仅是人类政治、社会或甚至是理智发展史的消极反映或摹本。因此,文学分期应该纯粹按照文学的标准来制定。”个人认为,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目前仅仅只能在理论上赢得市场,而真正实现却很困难。

带“„„”的部分是读书摘抄,其他的是自己阅读的一些想法。虽然理论是我们深层次阅读的必要条件,但是自己对理论的认真阅读一直没能深入下去。可能在理论阅读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太渺小。在阅读中碰到经常听老师讲的词汇还好,如果只是听过一次或根本没有听过,就会非常忐忑。但能读下来一本理论的书,还是非常开心,仿佛比阅读文本更充实。

文学理论给我们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指南针,但实际学习中,就会发现,文学作品像白雪公主一样令人喜爱,而理论则会成为令人讨厌的王后,硬着头皮仔细欣赏,才会发现她的美。

=

第五篇:西方文论讲稿

•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于30年代,四五十年代达到创作高峰。• 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狄更斯

• 全名:查尔斯·狄更斯

• 出身贫寒,自学成才 • 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荒凉山庄》、《小杜丽》《雾都孤儿》《董贝父子》等

狄更斯并无专门的文艺著述,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存在于他的序跋和文学评论中,我们将它概括为以下两点: • ※强调文学反映生活真实性。

• ※充分强调文学提升生活真实的升华功能。※强调文学反映生活真实性。

这是狄更斯文学思想的根本立场。

所谓真实,就是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他认为,作家的责任就是冷静如实地向读者传达生活的本来面目,恰如其分地据生活来刻画人物。

• 狄更斯说过:“人都是他周围生活的一部分并不可避免地要同它发生联系;每一个人一旦想要脱离生活,就会陷入虚伪的境地;必须跟生活打成一片。尽量投入生活,附带也就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 •

显然,狄更斯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普遍存在性和巨大包容性,才把现实生活确立为一切文学创作的坚实立足点的。• 《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

• 《荒凉山庄》细致描绘出伦敦大法庭的司法运作状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如长年笼罩着伦敦的神秘大雾一般诡异的真实社会生活情态。※充分强调文学提升生活真实的升华功能

狄更斯强调尊重真实性是文学创作活动的根本立场,却并不主张机械地照搬现实生活。重视文学艺术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升华作用,自觉站在良知和道义立场上,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生活。

《匹克威克外传》淋漓尽致地如实写出了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人物言行的冷眼嘲谑,当真实描摹着这一副副世态人情时,狄更斯又充分注意到了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真实却又高于生活真实的本质,从而恳切地提醒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能够看到人性更加光明仁慈的一面”。

小结:

“狄更斯身上有一种画家的气质——而且是英国画家的气质。从来没有什么人能够像他那样准确而又详细地并且充满精力地把一副图画的各个部分和色调勾画出来。”

——丹纳

萨克雷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是一位英国小说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名利场》与狄更斯齐名,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此外还有《班迪尼斯》等。

他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述,但他在许多文学评论文章中,留下了闪光的现实主义文论思想。我们将之归纳为以下两方面内容予以介绍:

一、萨克雷主张小说描摹真实

二、萨克雷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作出了细致辨析

一、萨克雷主张小说描摹真实

思想形成的因素

1、时代背景

萨克雷所处的年代,英国文学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趣味日渐式微的徘徊期,许多滥俗的小说纷纷涌现,文坛上一度弥漫着一股平庸的风气。

• 针对当时风行的一些远离真实的作品,萨克雷以戏拟的手法,写过《名作家的小说》,模仿、取消同时流行的几部小说。

2、榜样的影响

萨克雷十分厌恶充斥于文学界的虚假风习。他试图通过寻找文学创作上的光辉榜样来努力矫正时风。

1)推崇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菲尔丁

• 推崇菲尔丁的小说表现在现实生活这一点上所达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认为对读者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而归根到底,在萨克雷看来,菲尔丁的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在于“令人赞美地忠实于自然”。这是符合文学事实的。(2)钦佩同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家狄更斯

• 赞扬狄更斯严格遵守文学如实描绘客观真实这一现实主义创作法则。这影响了他的创作,是他的《匹克威克外传》等作品在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构思安排上,具有一种逾越时空的高度可信性。• 小结

以上两点体现出萨克雷以本国优秀作家为楷模、以现实主义为准绳严格要求自我的良苦用心。开出的花朵

沿着狄更斯和菲尔丁深入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道路,萨克雷的小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宗旨是始终尽自己所知来描摹真实。这就带来了如何真实的表现生活中假恶丑现象的问题。

他的做法是,作家准备描摹真实时,就“必定要暴露许多不愉快的事实”,但对这些客观事实,作家仍然应当据实加以展现,他把社会生活中那些缺乏信仰、仁爱和希望的人视为小说创作中的讽刺目标,主张作家不应轻易放过他们,而应该沉下心来努力暴露他们,在逗引读者发出阅读欢笑声中毫不留情的揭发他们。

他的不朽的著作《名利场》,便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如实地描摹出了他所处的社会中人们自私自利、追名逐利的一派时代“名利场”景象。

二、萨克雷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作出了细致辨析 • 这实际上是对艺术真实性要求的进一步深化。•

1.文学既应当如实表现生活的真实,讽刺揭露揭露丑恶,如何表现真实生活中的到得标准,使成为萨克雷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萨克雷反对的是机械地从某种道德信条出发去评判作品,他本人是肯定道德陶冶作用在文学活动中存在的必要的,他追求的目标,是让道德标准在文字创作中自然地流露和体现出来。

总结

萨克雷和狄更斯等19世纪英国 小说家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美学尺度等方面,都有拓展和深化。

马克思曾把萨克雷和狄更斯等作家赞誉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下载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文论五篇范文

    西方文论 1. 善本身Goodness。苏格拉底的论辩是要揭示真理,而最终的真理则在于"善本身"。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本身"、即"普遍性"的关注,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对'完善人格......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 课堂讲授内容 绪论 (一) 西方文论的概念界定及关系处理。 (二) 西方文论关于文学本质论的发展。 (三) 学习西方文论的态度与方法。 第一章 古希腊......

    西方文论考试重点

    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 2、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 3、古希腊神话主要内容: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4、神的故事:神的产生、谱系......

    西方文论学期论文

    上 海 海 事 大 学外国语学院2010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用新历史主义理论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课程名称: 西方文论 指导教师: 容 新 芳论文作者:葛 丽 丽 学号:2......

    《西方文论》复习题(推荐阅读)

    说明: 以下复习题依据网上资料研制,供大家复习借鉴之用,同时在此对来源资料作者表示感谢! 1、 2、 3、 柏拉图接受摹仿说,认为艺术第三性。 4、 5、 6、 7、 8、 《诗学》揭示“......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单)

    《西方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文学理论 英文名称:Western literary theory 课程代码:011271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

    《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资料修改[范文模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需求曲线是一条倾斜的曲线,其倾斜的方向为(A) A. 右下方 2.下列体现了需求规律的是(D) D.照相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 3.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只是某种商品的......

    2013年《西方文论》作业4

    2013年《西方文论》作业4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V 1.古希腊的“四艺”是指正确答案:C A. 几何、哲学、音乐和天文 B. 算数、天文、文学和艺术 C. 几何、算数、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