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考试重点

时间:2019-05-14 19:1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文论考试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文论考试重点》。

第一篇:西方文论考试重点

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

2、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

3、古希腊神话主要内容: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4、神的故事:神的产生、谱系、活动、创造

5、老神谱:第一代神(克奥斯CHAOS、该亚GAEA);第二代神(乌拉诺斯URANUS、克洛诺斯CRONUS);

第三代神(宙斯ZEUS等);第四代神(雅典娜ATHENA等)

6、新神谱:奥林匹斯OLYMPUS十二天神

天神宙斯 Zeus Jupiter 天后赫拉 Hera Juno 海神波赛东 Poseidon Neptune 男战神阿瑞斯 Ares Mars 太阳神阿波罗 Apollo Apollo 月亮神阿尔特宓斯 Artemis Diana 智慧女神、女战神雅典娜 Athena Minerva 神使赫尔墨斯 Hermes Mercury 火神、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 Hephaestus Vulcan 爱神阿芙洛狄特 Aphrodite Venus 谷物女神得墨特尔 Demeter Ceres 幽冥神哈得斯 Hades Pluto

7、古希腊英雄传说四大系统:俄狄浦斯、阿伽门农、赫拉克勒斯、伊阿宋

8、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及主题:伊利亚特(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奥德塞(人的苦难,人生的艰厄)

9、古希腊戏剧:悲剧之父——埃斯库洛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10、古希腊悲剧的代表人物: 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美狄亚》

11、古希腊悲剧四部分:开场白、进场曲、对辞、退场

12、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

13、春季祭祀:悲剧 秋季祭祀:喜剧

14、古罗马文学包括三个时期:共和时期、黄金时期、白银时期

15、古罗马文学三杰:奥维德、贺拉斯、维吉尔

16、圣经文学包括:神话(创世纪Genesis、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诺亚方舟Noah's ark、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传说、史诗(摩西史诗)

17、原罪:亚当、夏娃偷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产生了“自我”,第一次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因犯下了必须经世代救赎的罪:即“原罪”,意为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罪。

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四种主要文学类型: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

2、但丁《神曲》结构: 地狱Hell、炼狱Purgatory、天堂Paradise

3、《神曲》采取的手法:梦幻、寓意、象征

文艺复兴文学

1、人文主义的多重涵意:人本、人文、人道 人文主义的核心:人性论

2、莎士比亚三大时期:前期“历史剧和喜剧为主”(亨利四世)、中期“悲剧”(四大悲剧)、后期“传奇剧”(暴风雨)

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

4、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

5、福斯塔夫式背景:福斯塔夫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流氓、妓女为伍,活动于三教九流人物之中,由此构成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在这里,有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动态,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从而为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提供了具有丰富、真实的社会内容的社会背景。换言之,福斯塔夫背景就是典型环境

6、文艺复兴代表人物:

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法国:拉伯雷《巨人传》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英国:莎士比亚

十七世纪文学

1、两种文学思潮: 巴洛克(班扬《天堂历程》、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古典主义(莫里哀《伪君子》、《悭吝人》)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单一(整一)

十八世纪文学

1、英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诞生)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菲尔丁《汤姆·琼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最高成就)

2、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启蒙主义三巨人-----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新爱洛伊丝》、《忏悔录》

3、德国狂飙运动:(强调文学的民族性,崇拜“天才”,要求个性解放,接受卢梭“返回自然”的主张)运动中心:斯特拉斯堡;领袖和理论家:赫尔德尔;

主要成员: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席勒、瓦格纳。

十九世纪文学

1、十九世纪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后期非主潮文学

2、各国19世纪浪漫主义的发展概况:

德国:施莱格尔兄弟、海涅 英国:湖畔诗人、拜伦、雪莱 法国:夏多布里昂、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俄国:普希金

3、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司汤达《红与黑》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狄更斯《双城记》 果戈理与“自然派”《死魂灵》 陀斯陀耶夫斯基《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

4、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5、法国: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漂亮朋友》、《羊脂球》)

左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领袖《萌芽》《娜娜》)英国:哈代批判现实主义,“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德伯家的苔丝》)北欧:易卜生(“现代戏剧之父”《玩偶之家》)俄国:托尔斯泰(批判现实主义《复活》)

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主义文学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

2、现代文学的构成:叔本化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3、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异化主体现: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人和人、人与自我的异化

4、前期象征主义 :波特莱尔 “象征派的宪章” 《恶之华(花)》《应和》 兰波《元音》

后期象征主义:艾略特 《荒原》

5、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恰佩克《万能机器人》、尤金·奥尼尔《天边外》、《毛猿》

6、卡夫卡作品:三部长篇:《美国》、《审判》、《城堡》 短篇:《变形记》、《地洞》、《饥饿艺术家》

7、意识流小说特征:流动性、混杂性、淡化作者主权,取消作者的插入或转述

8、意识流代表作家作品:伍尔芙《墙上的斑点》、《达罗威夫人》、《到灯塔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乔伊斯《尤利西斯》

9、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加缪:《局外人》、《鼠疫》、《西绪弗斯神话—论荒谬》

萨特:《恶心》、《禁闭》、《死无葬身之地》、《地狱就是他人》(“他人即地狱”,独幕剧)

10、荒诞派戏剧哲学基础:存在主义(人生无意义,人类的悲剧是注定的)

11、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作品:尤金·尤涅斯库《秃头歌女》、《犀牛》 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12、黑色幽默哲学基础:存在主义(世界的荒谬)

13、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1、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的神与人同形同性,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与东方神话,神至高无上,冷若冰霜的形象截然不同。比如天后赫拉以嫉妒为名,常常会迫害与宙斯偷情的人间女子和其他女神和她们与宙斯的孩子,比如工匠之神赫怀斯托斯。

2、想象力极强:希腊神话中,放映了希腊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知识,并且想象力极为丰富。比如对于四季的变化,神话中的解释是谷物女神得墨特尔和女儿一年的情感变化,导致的季节的更替,运用想象解释自然现象,表现出了超凡的想象力。她被父亲吞入肚中,却可以在父亲的头颅中生长,最后在神斧的帮助下,从父亲的头颅中横空出世,这是想象了极强;

3、故事性、形象性强:希腊神话每个神的故事,或者每个英雄的传说,都非常的完整,和成体系,比如英雄传说伊阿宋智取金羊毛的故事,从开始,伊阿宋的身世,到取羊毛的过程,以及后来和美狄亚的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英雄勇猛机智,女神貌美性格丰富。宙斯、波塞冬被刻画成有王者威严的有须男子,阿波罗则为一美少年。女性神祗则个个丰腴饱满,体态婀娜,光彩照人,如:赫拉为雍容华贵之美妇,得墨忒耳为端庄慈祥的母亲,阿尔忒弥斯为冷艳的猎装少女,雅典娜是位高大美丽善作巧艺的女神,阿佛洛狄特则代表了女性美的极致,丰满而性感

4、哲理性强:在希腊神话中,哲理的表现无处不在。再比如潘多拉打开了盒子,释放了一切苦难,但是希望留在了盒子底,这样预示着再多的苦难,还有希望在。再比如作为一个智慧女神,她被视为智慧和理性的化身,而她的从头颅中诞生的奇特来历也让人对此感到信服,反映出原始初民对于智慧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哲理性极强。

5、明显的家族色彩:在希腊神话中,众神的排布有明显的杂交和血缘家庭的痕迹,比如奥林匹斯十二天神中,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之前是姐弟,后来成为夫妻,宙斯的兄弟波塞冬是海神,哈迪斯是冥王,他的子女分管天上人间,阿弗洛狄特是爱神,阿基琉斯是战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等。【希腊文化理解】

1、古希腊温馨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的现实生活,特别体现了古代世界人们对战争和和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古希腊时代显赫的英雄行为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在文学作品中深刻体现,成为了整个西方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古希腊文学神人都具有自由奔放

3、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个体意识,在困难面前又是艰苦卓绝、百折不饶的精神,他们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培养了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

4、古希腊文学正式描写人对现苦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现了人性的活泼美丽。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成为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古希伯来文化—圣经文学】

1、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的现实生活,除了少数以为,都充斥着一种犹太教思想,并赋予民族爱国思想。此外还体现了人本主义宗教性。

2、特点: A.开放的、有创造性的民族。B.在艰苦中磨练出坚强一种和韧性的战斗精神。C.宗教意思浓厚,民族凝聚力极强。

3、总体特征:A.宗教性 B.民族性 C.悲剧性 D.民间性 E.浪漫性

【但丁——《神曲》】

地狱(Hell):九层,漏斗形,越往下越少,所犯的罪最大,九层是叛国买主,是但丁最痛恨的人 炼狱(Purgatory):分为骄、妒、怒、贪、惰、食、色七种罪恶亡魂。

天堂(Paradise):九重,生前为善者,九重天以上天府,上帝和幸福灵魂居住。神曲的思想内涵:

① ② ③ ④ 展现了但丁个人生活和精神探索过程。

具有关于佛咯伦萨城、关于意大利民族的历史、现实、未来、内涵的探索过程。具有中世纪宗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

象征内涵:A.《Hell》中集中对封建教会各种罪恶、对僧侣阶级的贪婪、腐败进行揭露。B.对豪强贵族、贪官污吏揭露。C.对新兴资产阶级贪婪、重利盘剥高利贷者揭露。⑤ 其进步性还体现在对中世纪蒙昧主义批判和对文化只是及人的才能智慧歌颂。

艺术成就:

1、伟大想象力,百科全书似的广博。在《地狱》中人物塑造都有血有肉(贪婪教皇、专横强暴君主)

2、结构巧妙而平整

3、梦幻、寓意、象征手法。

4、中世纪“教”的神秘观念。(批判教皇僧侣是为了维护教会纯洁、神秘)。

5、是意大利语写就的,有利于民族语言统一。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矛盾的人物。

1、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现实、耽于幻想法。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妖怪。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如他憎恨奴役压迫,特别看重自由,他把锄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社会正义而忘我斗争。

2、他性格了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盲目行为。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因此,堂吉诃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典型之一。

性格双重性:

1、喜剧因素:由于受到骑士小说的迫害,他终日脱离实际,把维护主正义,消除消除世间的不平当做自己的天职。见义勇为之生死于度外。善良的动机,由于方法不对(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而得到相反效果,使他成为一个夸张性的喜剧角色。

1、悲剧因素:堂吉诃德的形象,反映了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堂吉诃德不单是一个喜剧角色,他坚信骑士道,可以看出这个人物全身透露对理想的忠诚,为理想而承受种种艰难和困苦,主管他又是一个带悲剧的人物。

2、不涉及到骑士道,他又是一个既有渊博学识、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性光辉,脑子里都是人文之一理想,手上却拿着中世纪长矛。如此极端的矛盾集中在他身上,使堂吉诃德这个人物既丰富又复杂。

3、他咋一看荒诞不经,实则隐藏了对西班牙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概括,讽刺夸张手法,结合现实与理想,表达塞万提斯对时代的见解。

《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堂吉诃德》在欧洲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总结了中世纪以来长篇叙事作品的成就,又为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欧洲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堂吉诃德》摧毁了骑士文学,同时它又继承了骑士文学的成就,吸收了流浪汉小说、英雄史诗等其他方面的成就,创造了新型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2、《堂吉诃德》描写生活极其广泛,但它不像流浪汉小说那样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到一个地方写一个地方,而是注意环境的选择和典型概括。

3、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用夸张和反复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莎士比亚】

人文主义在英国的表现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历史剧和喜剧为主(亨利四世)为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亲年时期的莎士比亚怀抱人文主义的思想,对社会、人生及其人类的前景的态度都是乐观的。这是的创作基调是浪漫、激越、明朗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等。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一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个时期:悲剧(四大悲剧)

悲剧写的是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其基调是现实的、悲愤的和沉郁的,剧中强烈的批评精神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个性解放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麦克白艺术特色:非现实主义艺术手法、黑暗阴沉的舞台、神奇的敲门声、杰出的语言艺术 第三个时期:传奇剧(暴风雨)

这是他创作的完全,虽然并不放弃人文主义的信念,但是却沉湎于超现实、宗教式的思考把人文主义的理想寄托于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变现出虚无的、宗教和悠远的风格。主要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他还和别人合作完成了自己最后一部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艺术成就:

1、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创作,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2、莎士比亚戏剧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如:《哈姆雷特》中三条复仇情节交织在一起,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衬托,故事发生在丹麦却暗含着英国本身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3、莎士比亚对欧洲戏剧发展的贡献,还在于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有很大成就。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主人公性格。丰富的人文形象的不朽典型性塑造。

如:《哈姆雷特》中雷欧提斯为报私仇利用民众对王室的不满登高一呼,群众都涌向王宫,他与哈姆雷特的行为对比之下显得不折手段、鲁莽幼稚。《哈姆雷特》中还运用了“独白”手法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丰富人物性格。“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反映了哈姆雷特对人生的思考,烦恼、失望、苦闷和彷徨都得到揭露。

4、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哈姆雷特》。

如:《哈姆雷特》中悲剧人物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当他决心为父报仇、拯救国家的时候,他认识到时代的混乱让“生存还是毁灭”变成了一个问题,因此他虽然有行动的决心却不知道如何行动,思虑过多而造成行动延宕,使得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上升为时代的悲剧。

5、莎士比亚戏剧不仅情节交错复杂,还将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这种“崇高和被吓、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成为莎士比亚戏剧特点之一。

6、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富于形象性,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同是一个哈姆雷特,装疯时的语言与平时的都有所不同。7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哈姆雷特的“延宕”

理解:意为拖延,在戏剧中他指在尖锐和紧张的气氛中,作者利用矛盾各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及副线上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1)从气质禀性方面分析,认为哈姆雷特生性弱,或者意志薄弱。

歌德:“一个禀性优美、纯洁、高尚而有道德的人物,却没有作为英雄所必具的魄力,垮倒在他既不能担当又不能抛弃的重负之下;一切责任在他都是神圣的———这太难了。” 2)从剧作中人物的行为表现角度分析,认为过多的沉思损害了行动。哈姆莱特是勇敢的,也不是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考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3)从人物的内在心理角度分析,认为哈姆雷特是因为情绪忧郁而延宕。

别林斯基:哈姆雷特“正经历精神发展过程的中间的、或分裂矛盾的阶段”

4)角色与使命之间的距离造就了人物性格的延宕。

彼得·乌尔:“哈姆雷特与复仇者角色之间有一种距离(gap),历史传统所规定的复仇者的角色与任务过于严峻,不容易充当和执行。莎士比亚要写的就是这种矛盾状态”。5)环境险恶、理想幻灭使他延宕。

6)延宕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

7)延宕是他对旧式流血复仇行为本能地抵触表现。黑格尔:“哈姆莱特所怀疑的,不是他应该做什么,而是他要如何去做好它。”

8)延宕是精神失常的表现。

9)延宕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梗。10)延宕是哈姆雷特惧当国王的心理反应 实质——人文主义的悲剧

社会学层面,封建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孤军奋战,不屑发动团结群众; 哲学层面,对人类本体之恶的认知;

艺术层面,反思人文主义思想的不足,包括人文主义个性解放的过度;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及其主题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是一出富有道德伦理意义的伟大悲剧,通过展示“善”、“恶”的实质提出人类命运、人生意义、价值观、社会不平等根本性的问题。《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听信手下伊阿古的谗言,嫉妒压倒理智把自己的妻子掐死,自己最后在悔恨中自杀。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1、政治主题:通过麦克白的悲剧批判野心和权欲给个人、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反对暴政和个人野心的恶性膨胀,期望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在和平与安全之中。

2、道德主题。作者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借人物内心之冲突来阐发一种道德观念。通过主人公的自我否定表明了伦理道德的善恶斗争不是解决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好方法,重要的是情感的克制。《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浮士德》思想内涵及艺术成就及形象分析】

【思想内涵】

歌德赋予浮士德这个人物的使命就是解决人自身的矛盾,以及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整个诗剧分为五个部分来揭示这两个矛盾。《浮士德》巨大的思想价值在于,表现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演进形式;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通过浮士德宣扬肯定向善的精神;浮士德探索的悲剧性;浮士德的社会、阶级的意义和超越时代、阶级的意义。

1、学者生涯:通过浮士德走出中世纪书斋,投入实践,摆脱精神束缚。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封建意识形态,反应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追求。

2、爱情生活:通过浮士德和玛甘泪俩本身个性的差别,但受墨菲斯特的诱惑还是坠入爱河,最后导致悲剧的故事来批判和控诉封建势力与个性解放的冲突,反应德国社会的沉闷和市民觉醒与软弱。

3、政治生活:写浮士德到罗马帝国宫廷服务,企图有所作为,但以失败告终。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封建王朝的反抗及其妥协性、软弱性。也否定了“开明君主”救世与封建王朝统治的路线。

4、艺术生活:写浮士德幻游希腊神话世界,与美女海伦(古典美的象征)结合,他们的儿子在探索世界中不幸身死,海伦悲痛欲绝,也随之消逝。这一悲剧说明,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错误观点,然为能以艺术(古典美)改变现实。

5、改造自然:写浮士德带领人们在国王赏赐的一块封地上用劳动开辟了万亩良田,创建了一个人间乐园,征服大自然的成功实际上是对启蒙运动的经验总结和回顾。肯定了时间,开创新世界的意义。最后浮士德说出那句话死去,反应了个体的满足来自于为人类幸福的共同事业。【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浮士德》中的人物和事件,坏境,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色彩,但又都有其现实主义的基础和意义。两者有机结合,构成复杂的社会现实,表达歌德的思想。

2、矛盾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浮士德》中重要的艺术手法---矛盾和对比。歌德通过把浮士德和墨菲斯特作为一正一反的人物,以墨菲斯特的否定精神和浮士德的追求精神对比,展现其辩证关系,深刻的反映出人自身的矛盾,以及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

3、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刺。《浮士德》中,用独白等形式,强烈的抒发主人公心中的矛盾,也借墨菲斯特的嘴讥讽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繁琐和刻板。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主题。

4、丰富多变的诗歌艺术表现形式。《浮士德》作为诗剧,其中融合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各种诗体几乎无所不包。【形象分析】

浮士德: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在他从中世纪的精神束缚中走出来,摆脱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无论是在人间或在天上,没一样可满足他的心肠”,始终向上向善。这些便构成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墨菲斯特:作为与浮士德对立的角色,他主观作恶,客观作善,是对浮士德形象的补充。他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客观上起着推动作用:他把浮士德引入尘世,主要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了阴暗的书斋,投身社会实践;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雨果《巴黎圣母院》及其文学主张】

文学主张:

文学主张:

1、艺术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雨果坚决主张抛弃古典主义的桎梏。

2、对照原则:“万物皆处于复合状态,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3、高度理想化和强烈夸张的观点,倡导奇特、壮丽、奔放的风格和绚烂鲜明的色彩。《巴黎圣母院》

对照原则:艺术上,典型体现了浪漫主义美丑对照的原则。加西莫多身份低贱、相貌丑陋,但内心高贵优美,是“善”的化身,富于正义感,感情热烈纯洁。克洛德外貌庄严堂皇、身份高贵,而内心猥琐,是“恶的化身”,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一手造成了艾斯梅拉尔达的悲剧。女主角艾斯梅拉尔达是“美”的化生,她纯洁善良,酷爱自由,热情豪爽。

1、小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紧张,变幻莫测,戏剧性很强

2、借古喻今,反应人民群众对封建专制的斗争,文中巴黎流浪汉和乞丐对圣母院的攻打,象征着人民群众对教会和国王权利的反抗,具有时代意义。

3、人道主义精神,作者揭露中世纪教会和贵族统治阶级的罪恶,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人民、流浪者和乞丐。

【雨果《悲惨世界》及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主观情感,个人感情的抒发。

2、重视民间文学的挖掘和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喜用诗歌、历史小说为主要体裁。

3、重视抒情性,推崇想象力。

4、追求自由,热爱自然。

5、主要艺术效果:异国情调与忧郁感伤的情调;对比夸张手法运用(对比原则);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6、主张回到中世纪。

《悲惨世界》思想内涵

1、集中体现以“博爱”,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思想。(PL:米里哀罪恶不能惩罚解决而是宽恕)

2、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人道主义思想已经从对天主教黑暗势力和封建统治者揭露,发展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和法律批判。

3、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三个问题:“贫困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是儿童羸弱”。

4、小说的感染力还在于他对共和主义英雄反抗菲利普斯王朝斗争的生动描写。

5、在《悲》中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遭遇以及资产阶级法律与人民为敌的本质。【《罪与罚》——陀氏作品中的宗教问题】

俄国东正教思想笃信原罪理论,并且认为人的得救需要得到上帝的恩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观点主要体现在道德和情感两个方面。

1、道德上,他认为宗教彼岸世界的审判构成了此岸世界的道德约束力。人性上具有的自省意识和自我批判让人具有了更真诚的道德感。

在小说《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具有双重人格,一方面他相信世界上的人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凡的人”,为了证明自己是“不凡的人”,杀死了放高利贷的女房东,表现出盲信“超人”理论的罪恶,一方面拉斯柯尼科夫亲自践行自己的理论之后,却始终无法逃脱出良心对他的控诉,日以继夜的精神负担令他濒临崩溃,在索尼娅的影响下,选择了借助流放和宗教赎自己肉体和心灵的罪恶。

2、情感上,陀氏相信人在忏悔中有受虐的快感,以及人逃避现实苦难的办法就是到宗教的虚幻世界中寻找慰藉和解脱。

在小说中,那个想代拉斯柯尔尼科夫受过的米科尔卡就是出于这样的动机而声称老太婆是自己杀的。无罪的人替人赎罪, 自愿受苦, 这就是俄罗斯文化观念中圣徒的行为和圣徒精神的体现, 拯救自身的惟一道路。而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选择了信仰的皈依,在宗教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

卡夫卡【表现主义特点】

自始至终贯穿着社会批判的主题,是一种暴露文学;作品的基调是悲观和令人压抑的,笼罩着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主人公几乎都是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且都是一些受欺压、受凌辱的弱者。

1、主张突破表象而直接表现主观真实:卡夫卡在叙事方法上,把具体事物虚幻化使之成为一种气氛,或者是感受。以此来代替直接表现客观事物。比如小说《地洞》,是写了一直人化的小动物的内心感受,表现小动物的恐惧心理和生存环境的一种孤独和非理性。小说中的那只小动物,实际上不知道惧怕的是什么,而那种受威胁的气氛却一直笼罩着它,总是逃不掉内心的不安,知道最后因为一种莫名的压力毁掉了自己建造的地洞。

2、不重视具体性,而追求抽象性:卡夫卡在叙事模式上,故事总是不交代前因后果,怪诞的事情非常频繁,并且不理由。比如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利为什么会变成突然变成甲壳虫,没有交代,他的家人,对于他的变化,为什么坦然接受,也没有交代。但是就是在这种不具体的情节下,用男主人公的突变,来表现人被社会异化的主题,追求隐喻和象征的效果,比如《审判》中,莫名其妙的机构给了K莫名的审判,而这种抽象的审判也正是抽象化了的制度,K最后死于不明的外在力量更为可怕,沦为制度的牺牲者。

3、文学手法怪诞,情节离奇,背景混乱或模糊,结构缺少逻辑联系。卡夫卡在文学手法上,多以主角的直叙来表现强烈的内心活动。意象构筑上,也多用隐喻和象征。在《城堡》中,主人公K是个奇特的人,在当别人要求证明身份的时候,以土地测量员自居,这一点细节,实际上是用隐喻的手法表达,现在社会,人类异化后,找不到自我归属,急需要为自己找到身份依据和证明,仿佛才能确定自己活在世上。小说情节零散,K莫名的受到来自城堡的奖励和惩罚,以及对于城堡本身,也是作为国家机器权力的象征而存在,都是以现实主义情节表现表现主义的目的而设立。

荷马史诗的思想特征

(1)真实反映古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部落战争、生产劳动、航海冒险、体育竞赛、宗教仪式、殡葬习俗、家庭生活等。(“荷马教育了希腊人”(柏拉图《理想国》)

(2)通过对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英雄观念,肯定人的价值。(负面:个人主义——“阿基琉斯之踵”)

(3)对众神的描写体现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4)通过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5)表达出永不放弃、以拼搏追求生存意义的乐观精神

阿基琉斯:人生短暂,但与其无为终老,宁可以死亡换取荣耀。埃阿斯: “哦,父亲宙斯,把阿卡亚人的儿子们拉出迷雾吧!让阳光照射,使我们重见天日!把我们杀死吧,杀死在灿烂的阳光里,如果此时此刻,毁灭我们能使你欢悦!” 奥德修斯:永不放弃,以智慧积极抗争,百折不回。

2、比较荷马史诗中三大英雄的性格特征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典型。所谓英雄,首先就是体魄强健、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再就是对部落集体具有高度责任感。荷马歌颂的英雄即是如此。(1)勇猛、率真、重视个人荣誉的阿基琉斯(原始英雄)(2)理智、忠诚、有责任感的赫克托耳(成熟的悲剧英雄)(3)足智多谋、勇敢坚毅的奥德修斯(智慧型英雄+奴隶主)

3、请举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在戏剧艺术上的成就。

(1)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亚》三部曲 《普罗米修斯》三部曲 《波斯人》、《七将攻忒拜》、《祈援人》

艺术成就:增加了第二名演员,使对话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创造舞台背景,使演员面具初步定型化。被誉为“悲剧之父”

(2)索福克勒斯《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艺术成就:他在悲剧中加入了第三个演员,加强了戏剧动作和对话,使对话在戏剧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使歌队成为戏剧整体组成部分,并打破“三部曲”形式,使之变成三个独立剧。善于人物性格刻画,描写重心从神转向人,塑造崇高的悲剧英雄。(3)欧里庇得斯 《美狄亚》《希波吕托斯》、《安德洛玛刻》、《特洛伊妇女》、《海伦》、艺术成就:关注女性,采用写实手法,使悲剧现实主义化,反映陷于危机中的雅典社会

擅长刻画人物心理,特别是女性心理。塑造大量女性形象。

《俄狄浦斯王》的艺术成就

(1)激烈的悲剧冲突:命运——自由意志(2)崇高的悲剧性格:抗争、勇于承担

(3)强烈的悲剧效果:无辜者遭毁灭,悲壮而震撼的审美性

(4)复杂巧妙的结构: 回顾式 “发现”突转事与愿违的巧合 弃婴-杀父-娶母-追凶-自惩

《俄狄浦斯王》的认识价值和伦理意义

新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俄狄浦斯成为古代乱伦罪恶的替罪羊,被塑造成为维护新的 伦理道德原则和制度而勇于承受最大苦难的英雄人物)③ 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艰难历程的痛苦回忆

第二篇:西方文论复习(范文)

西方文论

1,柏拉图的模仿论:《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上大门。”但敬神的诗和歌颂名人的诗可以进入理想国。他强调诗是影子的影子(即不真实,是谎言的),与真理是隔层的。同时强调“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是一个权宜之计,要是哪一天诗人肯改邪归正,随时欢迎回来。”——即诗人要遵循他理想国的统治—哲学家的法则。(也是其道德标准的意愿)。其诗学思想:“为迷狂说”,代表作《伊安篇》。迷狂的诗不同于模仿的诗。迷狂是言神之言,即代神而言。可以说是代表西方非理性主义诗学的一个渊源。2,柏拉图的迷狂说:

3,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文艺观:开启注重经验主义层面的哲学传统。思想体系;“形式”哲学,(其“形式”即是柏拉图的理念),但他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绎出来高架在个别之上的做法,而肯定形式就存在于事物之中。《诗学》:核心议题之一为模仿正名。表现:①肯的模仿是人的天性②强调模仿具有普遍性。诗正是通过必然的认知逻辑和可能的想象虚构,在个别的形象中表述出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诗人应该避免用自己的身份来说话。判定诗的题材在于叙写行动的人,“高尚的 人模仿高尚的行为”,反之亦然。《诗学》的主要框架是悲剧结构的探讨。悲剧是以行动为形式因(《物理学》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说明行动是悲剧的灵魂。他把悲剧分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其中情节最重要。他解释,悲剧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势必涉及人物,而人物必然具有性格和思想。所以依次看,行动的模仿是情节。情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诚然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格,但是他的幸与不幸,都是取决于行动。“净化说”:净化可以视为悲剧的最终效果。以“卡塔西斯”(即原词)作净化解,那么悲剧的最后目的便是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之两种情感得到净化。它意味着悲剧的最终目的,要在观众那里得到最后的完成。

4,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释 5,贺拉斯的《诗艺》的理论:《诗艺》秉承亚里士多德思想。

一、合式法则,即尊重规则。

1、反对诗的随意虚构,诗必须切近真实。

2、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写的人物:类型说的描述;剧中人物语言要与他的身份遭遇相符合;诗人必须有生活经验和真实感情,特别是倡导寓教于乐,体现文学的教育作用。

二、天才和艺术:不赞成诗为迷狂说;正确的思考是好诗的起源所在;艺术模仿生活;与柏拉图的诗如画思想比较,贺拉斯认为诗可以有多种类式,同样的阅读也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并非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4)提出“寓教于乐”。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6,贺拉斯的类型说和定性说 7,贺拉斯的合式论

8,奥古斯丁的文艺观:教父思想,《上帝之城》《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

一、文学的罪责:

1、新柏拉图主义,把诗人驱除出理想国是民智之举,能起到扶正社会风气的作用,文学的道德作用得到强调。

2、语言问题,文学的做大祸害是 不敬神明而为世俗的洪流所驾驭。

3、继承了柏以道德标准为唯一标准的文学评价传统,认为文学偏离理性刺激情欲。

二、论符号:

1、区分了事物和符号:把符号定位在指意功能上,显示了符号最一般的特征;语言以言指物事符号,事物也可以指物,也是符号;这里强调的以物指物的符号功能并不涉及每一件日常事物。

2、符号的特征:人言及事物是指事物本身不超越本身之外的意指,言及符号必须超越符号本身。

9,托马斯·阿圭那的文论: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10,托马斯·阿圭那的四义说: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11,达芬奇的诗画比较 12,达芬奇的镜子说 13,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文论:修正发扬并反驳了亚的思想,意大利 《诠释》、《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诗的特性和目的:与历史和科学比较诗是想象的艺术,偏重于创造性的模仿;诗不同于历史:历史是推理的语言,合逻辑的语言,诗语言是韵律形象化的语言,诗是创造性的模仿,是想象的虚构;诗不应采用科学技术的题材,接近现代看法是一个创见;诗的目的在于娱乐平民大众,题材应该是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悲剧理论:

1、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一致。

2、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动作不可分割,把行动是否性格看做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3、悲剧行动及其产生的根源,产生于处在困境或不幸中的悲剧性人物的心灵搏斗,悲剧行动与悲剧人物的利害关系紧密相关。

4、悲剧的目的是给人以快感及娱乐,而不是实用及教益。

5、悲剧的快感,从怜悯和恐惧来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14,锡德尼的文论: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者不是说谎者,虚构是诗人自由想象下的自由创造;诗人通过虚构表达善意能达到怡情和教诲的双重目的,其作用比哲学家和史学家效果更好;诗明白易懂,适用范围广,更具感染力 1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 16,启蒙运动 17,布瓦罗的《诗的艺术》的文论:

1、推崇理性观念,追求理性就是追求善。

2、艺术的使命是传达真理的教化而不是其他。

3、艺术创作上处理题材要以理性为宗旨,写作时智慧思考的结果而非迷狂。

4、同时重视情感对艺术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5、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对形式起统帅作用,但形式美也有其独立价值。

6、自然也是理性。

二、三一律和语言问题。古今之争,是崇古派和厚今派围绕三一律是否被采用展开 18,莱辛的诗画理论 19,莱辛的《汉堡剧评》的诗画理想 20,康德的文艺思想:《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一、哲学体系:

1、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忽视了物质世界对于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2、审美判断和美的特点:审美判断完全不关系功利目的,是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即美的无功利性;审美判断不凭借概念而是普遍令人愉快,即美的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无目的性;无概念必然令人愉快性。

二、美的艺术:

1、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用排除法论证。

2、美的艺术包含审美判断的特点:美的艺术具有形式上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性;美的艺术具有无概念的普遍性。

三、天才与审美意向:

1、天才的四个特点:独创性 典范性 自然醒 仅限于美的艺术。

2、想象力与悟性的自由活动就产生艺术的灵魂;想象力受理解力的约束,可就他的审美内涵来说又是无系无缚自由的,可以给理解力提供素材;想象力和理解力相结合自由协调,就产生了审美活动。

3、审美意象有以下特点:灌注生气;直觉形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言有尽而意无穷。21,康德的游戏说(名解)22,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1794,《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1796 23,谈谈你对《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认识理论

答:人性处在不同的状态由此产生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即人处在自然状态时就会产生朴素的诗人、创作朴素的诗,而当人处在文明状态时就会产生感伤的诗人、创作感伤的诗。

2、朴素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的区别就是古代诗人和近代诗人的区别:朴素的诗人模仿现实,与现实有单一关系,具有感觉真实和谐有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回归到生活;感伤诗则表现理想,与现实有双重关系,具有表现向往之情紧张无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隐逸逃避生活走向恬静。朴素诗和感伤诗之间的对立是最早阐明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的区别。: 24,谈黑格尔对艺术的类型是怎么划分的?

答:黑格尔的艺术类型观是以“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为核心和发展线索的。他以理念与感性显现形式的统一与否,将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和阶段。象征型是艺术的开端,这一阶段感性形式压倒了精神内容,它经历了不自觉地、崇高的到自觉地象征的艺术三阶段;古典型阶段中,理念找到了自己的感性形象,艺术进入了古典时期才算真正的艺术时期,比如雕刻艺术。浪漫型艺术的精神性最强,突破了感性形式的束缚,突出了主体的精神特征。这三门艺术都以主体性为原则,偏重于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遵循精神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分类原则。25,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内涵、基本特征 26,华兹华斯的诗论

答:英国,湖畔派。《抒情歌谣集》

1、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是有感而发,心动于中然后见于诗,感情强烈本身需要自然而然入诗。

2、诗的语言和题材主张到乡野田园中汲取灵感。题材上主张采用日常的事件和情景,描写农村的田园生活;语言风格上主张用乡村中日常生活的语言,即发展民歌的艺术传统,认为乡村语言是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3、写诗所需要的能力:观察和描绘的能力;感受性即感知能力;沉思,等待感情冷静下来的过程;想象和幻想,华兹华斯特别重视,认为其特点是创造;虚构,凭借虚构能力诗人可以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来塑造人物 27,柯勒律治的诗论 28,雪莱的诗论

答:英国《无神论的必然性》《麦布女王》文论观点在《诗辩》中体现。

1、诗是想象的表现、生活的映像、时代的精神、民族觉醒的先驱和战斗的号角。特别突出了诗永远具有时代精神,突出诗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密切联系。

2、给诗人崇高的地位,是典型的以诗为宗教以诗为先知的浪漫主义思想。

3、充分肯定诗的社会作用,肯定诗有伦理教育作用,但雪莱同样肯定诗的审美娱乐功能。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三种作用:一是给人以真的知识,二是给人以善的信念,三是给人以审美享受。类似于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想。

4、重视诗语言的音乐性。强调诗的音乐性和不可翻译性 29,什么叫现实主义,它的总特征是什么?

答:现实主义的总特征:主张客观的真实性,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的反映生活;追求主客观统一的典型性,要求作家、艺术家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经过选择概括,创造主观客观,个性共性相统一的典型形象;坚持社会的批判性。要求作家、艺术家把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对资本主义现实关系进行批判;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现实主要要求把人当做人来如实描写,同时也走向人性化的极端。30,什么叫实证主义?

答: 31,什么叫自然主义(时代、国家、背景、主要内容)32,如何认识泰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对文学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33,泰纳的特征说——文艺本质论 34,左拉自然主义的实验方法 35,什么叫唯美主义?内涵、总特征 36,什么叫象征主义? 37,马拉美的象征诗论

第三篇: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赵一凡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北京第1版)

1、所谓文论,原本是指20世纪发展起来的诸多西方批评理论。与此同时,它也代表发达资本主义变革态势下,不断挣扎求生的欧美新**流。

作为新学,文论图变心切,反复倡导观念变革。革新之余,它们还喜欢在自己名号前,添加新(New-)、超(Super-)、反(Anti-)、后(Post-)之类头衔,以此标榜先进,或与众不同。二战后,这些“加帽子”的文论流派层出不穷,诸如新左派、新历史,超现实、超自我,反文化、反表征、反俄狄浦斯,后工业、后现代、后殖民、后启蒙、后形而上学,不一而足。

尽管来路不一,倾向各异,文论的共同癖好却是一以贯之地反思和批判西方文明。从尼采到福柯,各色批判思潮绵延百年,起伏跌宕,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突破人文传统,引领西方学术创新图变。(序言001)

2、文论研究为何如此困难?(序言002)

(a.文论多属于杂交理论或跨学科知识。b.文论多来自德、法、俄等欧陆国家,经过传播,形成跨国理论,进而在全球遭遇误读。c.文论富有挑战精神、革新冲动,不断对传统发出挑战,是英雄也是麻烦制造者。d.作者认为,文论的最大麻烦在于其危机求变逻辑。反复受挫中产生的游戏癖好、意义虚无、理论商品化等等。)

3、准确说,西方现代性既非两项合成,亦非四项并列,而是三位一体:即 科学精神、民主政治、艺术自由。作为理性,它包含三个子项,分别是认知理性、道德理性、艺术理性。

我们所说的现代主义(Modernism),或曰欧美现代派文学,一般从1857年算起,即文学史上同时出现波德莱尔《恶之花》、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那一年。而俄裔作家纳博科夫1958年在美国出版畅销书《洛丽塔》,则象征了后现代文学的出场。

(现代性:文艺现代性、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

社会现代性:A时空分割重组

农业社会中,历书、沙漏、观象学为人提供了粗略时序,其特点是时空相联。就是说,传统时间总与地理标志相关。例如农妇看见羊群下山,便知该为丈夫做晚饭。教堂钟声回荡,标志着礼拜或婚礼。钟表,意味着现代时空的出现:它分割时空,将时间从空间中剥离出来,变成有序格栅。譬如闹钟,它将一天分为几个工作段、休息段。„„时空重组的显著后果是:距离感淡化,空间几成幻象,现代人备感时间驱迫。

B金钱与专家:合成变革新机制

(现代人,可以什么都不懂,但只要有钱,相信专家制度,便能通过雇用和消费来获得一切,听起来让人充满希望,却又感到绝望,我们被钱和专家绑架了,失去了自我行为能力。)

象征符号,即哦社会学家帕森斯定义的三大社会媒介:金钱、权力、语言。——第一讲《概说现代性》014、026

4、后现代评论:费德勒(《美国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小说的终结》)称,荒诞作品在美国大批涌现,反映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开端,其特征是大规模机器生产和艺术赝品促销”。

苏珊-桑塔格称:批评家总爱说明一切,但“世界的神秘性是公开于众的”。面对生活瞬息万变,她号召大家捍卫感觉。她所谓的新感性(New Sensibility),既反对阐释,也不榨取内容。她又说:后现代作品“既非毫无意义,亦非一目了然,而具有一种悬而未决的意义”。其主要特征,即逃避理性:正是出于对理性的厌恶,它才转向各种极端形式,追求“跟着感觉走”的个人体验。

后现代:作为一种反表征文艺形式——哈桑认为,美国后现代作家,继承欧洲人的实验传统,将它推向极限,变成一种反表征(Anti-Representation):这暴露当下语言与现实之间严重的形式紊乱。后现代作品貌似狂人呓语,可它在骨子里,却珍藏一种返璞归真的梦想。

——第二讲《后现代文艺缘起》037、038

5、后现代文化定义:杂拼(来自现代派戏仿,以滑稽手法模仿经典,从中制造差异错位,引起人们的笑骂思考。)、精神分裂。053

6、误读合法化:德曼强调:文学的生命正在于“误读与误解的可能”。„„有感于误读,哈特曼教授巧说互文性:作品从不属于某个作家或时代。它一路风尘,辗转传承。„据此,互文性不光是语言,它也指一种思想越位、方法融合。„„对于当今学者,唯有大胆误读,方能刷新学术。误读不只是反叛,它更是超越传统之不二法门。

079

7、艺术生命来自读者的能动接受。文学作品并非一座独白式纪念碑。它更像一部乐曲,“时刻期待阅读中产生的不同反响。”206 整体来说,这部讲稿条理清晰,对文学理论中经常提到的理论都有梳理。可以看出作者对《管锥编》的熟悉,还时时以武侠小说启发读者,这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没有那么枯燥。

《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

奥-沃伦著

刘象愚 邢培明 陈圣生 李哲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第一部 第一章:

P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这是作者对文学研究的看法,同时提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有的理论家否认文学研究是一门学问,“而认为它是一种‘再创造’”,另外亦有人认为“文学是根本无法‘研究’的,人们只能阅读、欣赏或鉴赏它,此外就只能是积累‘有关’文学的各类资料了”。个人认为,对于文学研究是必要的,并赞成它是一门学问,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文学作为提升素养或个人爱好,不求甚解,仅仅获得自己的阅读欲求即可。

P20、“我们满可以怀疑低级文学(如通俗刊物)是否‘有用’或‘有教育意义’。它们通常被认为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娱乐’。不过它们有用与否这一问题,必须根据低级文学的读者的情况来回答,而不能以‘好文学’的读者水平为准”。自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认为最大的优点就是客观、公正性和全面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通俗读物是宽容的,在大众文化发达的今天,这些肯定给了我们很好的慰藉——每个层次的阅读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与合理性。

“当某一文学作品成功地发挥其作用时,快感和有用性这两个‘基调’不应该简单地共存,而应该交汇在一起。”作者提出了文学给人“高级的快感”,并且文学的有用性,它的严肃性和教育意义也是令人愉悦的。我认为这和“寓教于乐”有相似之处,文学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培根的《谈读书》中提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P36、“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积累过程之中,它们又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复杂,作者认为,必须防止虚假的相对主义和虚假的绝对主义,于是提出了“透视主义”。作者认为,应该把各种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变化的整体,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P45、欧洲三大语系分组法:日耳曼语系文学、拉丁语系文学和斯拉夫语系文学。

第三部

P68、关于文学和传记,作者提出了三个观点,一,传记解释和阐明了诗歌的创作过程;二,主张研究传记的内在价值,把注意重心转移到人的个性方面去。三,把传记看作是一门科学或一门未来科学的材料,即艺术创作的心理学的材料。并认为只有第一点是和文学研究直接相关的。作者对根据作品撰写传记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并认为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方法会妨碍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正确理解。“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它是一副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开的。”“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

P76、“‘文学心理学’的含义可以指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作一种类型和个体来研究,也可以指创作过程的研究,或者指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最后,还可以指有关文学对读者的影响的研究(即读者心理学)”。“诗人是一个社会所认可的或推崇的白日梦者;他不必去改变自己耽于幻想的性格,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幻想下去,并公开地发表自己的幻想”。

P93、在文学和社会中,作者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在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中的双重身分。“他们基于非文学性的政治和道德标准,从事评价性的‘判决式’的批评”。中国是现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主导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作品中,‘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和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评价紧密结合,现今随着文学理论的多元化,这个词汇没有历史中那样频繁,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无处不在的影响。这一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发展的瓶颈。

P165、描述和分析艺术品不同层面的方法。1)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4)象征和象征系统中诗的特殊“世界”;5)形式与技巧6)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7)文学作品的评价;8)文学史的性质

P236、“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如德语所说,是一种‘创作’的形式;就它的高级形式而言,它是史诗和戏剧这两种伟大文学形式的后裔”。中西文学历程中,小说的成熟都是比较晚的。猜想,一方面早期的书写工具比较简陋,诗歌比较精炼而得到发展;另一发面,如果后来居上的理论成立,小说与诗歌相比,也并非没有文化。

P237-239、“一部小说表现的现实,即它的对现实的幻觉,它那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在阅读生活本身的效果,并不必然是,也不主要地是环境上的、细节上的或日常事务上的现实。„„细节的逼真是制造幻觉的手段,但正如在《格列佛游记》中一样,它常被作为圈套用以引诱读者进入一些不可能有或不能置信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比起那偶然意义的真实来具有更深一层的‘现实的真实’。”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的引人入胜并不必要是描写现实,而是给读者营造逼真的感觉。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戏剧中,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是文学的或文学加哲学的运动、传统和风格,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也是如此。它们的区别并不在现实与幻觉之间,而在于对现实各持有不同的概念,对幻觉各有不同的模式而已。”

“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如特罗洛普笔下的州县和教堂城镇,哈代笔下的威赛克斯等。但有时却不是这样,如爱伦-坡笔下的可怖的城堡不在德国,也不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而是在灵魂之中。狄更斯的世界可以被认为是伦敦,卡夫卡的世界是古老的布拉格;但是这两位小说家的世界完全是‘投射’出来的、创造出来的,而且富有创造性,因此,在经验世界中狄更斯的人物或卡夫卡的情境往往被认作典型,而其是否与现实一致的问题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P244、“母题和技巧具有时代特征”

“在一部文艺作品中,母题形成必须能增加‘现实的幻觉’,即具有审美的作用。‘现实主义’的母题形成是一种艺术的技巧。在艺术中,‘好像是’比‘实在是’更为重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小说也在不断发展,而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营造幻觉的真实。

“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式是给人物命名。每一个‘称呼’都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和个性化。”作者在举例中提到了几种命名方法,比喻性的或类似比喻性的、拟声语调、文学中的引喻等,这和中国的小说的命名有些相似。因为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有限,又因为翻译后的名字跟中国读者习惯不符,这方面的魅力在浅层次的阅读中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P246、“‘扁平’的人物塑造方式,即某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只表现一个单一的性格特征,也就是只表现被视为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人物的漫画化或抽象的理想化。„„‘圆整’的人物塑造方式,就象动态的塑造法一样,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这种方法显然对塑造那些集中代表了小说的观点和兴趣的人物们的性格是有用的。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也通常要结合‘扁平’的方法,来处理背景人物或‘合唱队’人物。”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各谋其位”,都是需要的。

P248、“背景即环境;尤其是家庭内景,可以看作是对人物的转喻性的或隐喻性的表现”;“背景也可能是一个人的意志的表现。如果是一个自然背景,这背景就可能成为意志的投射。自我分析家艾米尔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它是很少有控制力量的。在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小说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果阅读小说中容易将其忽视,那么电影中的场景设置则是很好的例子。

P278、“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阅读一部作品并且认为我们‘每读一次都在其中发现了新的东西’时,我们通常所指的并不是发现了更多的同一种东西,而是指发现了新的层次上的意义,新的联想型式,即我们发现诗或小说是一种多层面的复合组织。”“在象荷马或莎士比亚的这些一直受人赞赏的文学作品中必然拥有某种‘多义性’,即它们的审美价值一定是如此的丰富和广泛,以致能在自己的结构中包含一种或更多种的能给予每一个后来的时代以高度满足的东西”。个人认为经典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必然具有极大的魅力。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又给我们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P303、“大多数文学史是依据政治变化进行分期的。这样,文学就被认为是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政治或社会革命所决定。如何分期的问题也交给了政治和社会史学家去做,他们的分期方法通常总是毫无疑问地被采用。”这个问题,在中国五四至今的文学分期上也一直颇受争议。个人认为,传统的从政治变化分期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一定时期的文学总会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比如唐诗的分段,初唐、盛唐和晚唐,风格迥异。“存在即合理”,它存在有理由,而它受到争议也必然有缘由。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被提出,一是文学的发展,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二是学术争鸣的需要。在《文学理论》中,作者提出“不应该把文学视为仅仅是人类政治、社会或甚至是理智发展史的消极反映或摹本。因此,文学分期应该纯粹按照文学的标准来制定。”个人认为,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目前仅仅只能在理论上赢得市场,而真正实现却很困难。

带“„„”的部分是读书摘抄,其他的是自己阅读的一些想法。虽然理论是我们深层次阅读的必要条件,但是自己对理论的认真阅读一直没能深入下去。可能在理论阅读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太渺小。在阅读中碰到经常听老师讲的词汇还好,如果只是听过一次或根本没有听过,就会非常忐忑。但能读下来一本理论的书,还是非常开心,仿佛比阅读文本更充实。

文学理论给我们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指南针,但实际学习中,就会发现,文学作品像白雪公主一样令人喜爱,而理论则会成为令人讨厌的王后,硬着头皮仔细欣赏,才会发现她的美。

=

第四篇:西方文论讲稿

•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于30年代,四五十年代达到创作高峰。• 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狄更斯

• 全名:查尔斯·狄更斯

• 出身贫寒,自学成才 • 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荒凉山庄》、《小杜丽》《雾都孤儿》《董贝父子》等

狄更斯并无专门的文艺著述,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存在于他的序跋和文学评论中,我们将它概括为以下两点: • ※强调文学反映生活真实性。

• ※充分强调文学提升生活真实的升华功能。※强调文学反映生活真实性。

这是狄更斯文学思想的根本立场。

所谓真实,就是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他认为,作家的责任就是冷静如实地向读者传达生活的本来面目,恰如其分地据生活来刻画人物。

• 狄更斯说过:“人都是他周围生活的一部分并不可避免地要同它发生联系;每一个人一旦想要脱离生活,就会陷入虚伪的境地;必须跟生活打成一片。尽量投入生活,附带也就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 •

显然,狄更斯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普遍存在性和巨大包容性,才把现实生活确立为一切文学创作的坚实立足点的。• 《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

• 《荒凉山庄》细致描绘出伦敦大法庭的司法运作状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如长年笼罩着伦敦的神秘大雾一般诡异的真实社会生活情态。※充分强调文学提升生活真实的升华功能

狄更斯强调尊重真实性是文学创作活动的根本立场,却并不主张机械地照搬现实生活。重视文学艺术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升华作用,自觉站在良知和道义立场上,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生活。

《匹克威克外传》淋漓尽致地如实写出了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人物言行的冷眼嘲谑,当真实描摹着这一副副世态人情时,狄更斯又充分注意到了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真实却又高于生活真实的本质,从而恳切地提醒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能够看到人性更加光明仁慈的一面”。

小结:

“狄更斯身上有一种画家的气质——而且是英国画家的气质。从来没有什么人能够像他那样准确而又详细地并且充满精力地把一副图画的各个部分和色调勾画出来。”

——丹纳

萨克雷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是一位英国小说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名利场》与狄更斯齐名,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此外还有《班迪尼斯》等。

他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述,但他在许多文学评论文章中,留下了闪光的现实主义文论思想。我们将之归纳为以下两方面内容予以介绍:

一、萨克雷主张小说描摹真实

二、萨克雷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作出了细致辨析

一、萨克雷主张小说描摹真实

思想形成的因素

1、时代背景

萨克雷所处的年代,英国文学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趣味日渐式微的徘徊期,许多滥俗的小说纷纷涌现,文坛上一度弥漫着一股平庸的风气。

• 针对当时风行的一些远离真实的作品,萨克雷以戏拟的手法,写过《名作家的小说》,模仿、取消同时流行的几部小说。

2、榜样的影响

萨克雷十分厌恶充斥于文学界的虚假风习。他试图通过寻找文学创作上的光辉榜样来努力矫正时风。

1)推崇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菲尔丁

• 推崇菲尔丁的小说表现在现实生活这一点上所达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认为对读者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而归根到底,在萨克雷看来,菲尔丁的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在于“令人赞美地忠实于自然”。这是符合文学事实的。(2)钦佩同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家狄更斯

• 赞扬狄更斯严格遵守文学如实描绘客观真实这一现实主义创作法则。这影响了他的创作,是他的《匹克威克外传》等作品在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构思安排上,具有一种逾越时空的高度可信性。• 小结

以上两点体现出萨克雷以本国优秀作家为楷模、以现实主义为准绳严格要求自我的良苦用心。开出的花朵

沿着狄更斯和菲尔丁深入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道路,萨克雷的小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宗旨是始终尽自己所知来描摹真实。这就带来了如何真实的表现生活中假恶丑现象的问题。

他的做法是,作家准备描摹真实时,就“必定要暴露许多不愉快的事实”,但对这些客观事实,作家仍然应当据实加以展现,他把社会生活中那些缺乏信仰、仁爱和希望的人视为小说创作中的讽刺目标,主张作家不应轻易放过他们,而应该沉下心来努力暴露他们,在逗引读者发出阅读欢笑声中毫不留情的揭发他们。

他的不朽的著作《名利场》,便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如实地描摹出了他所处的社会中人们自私自利、追名逐利的一派时代“名利场”景象。

二、萨克雷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作出了细致辨析 • 这实际上是对艺术真实性要求的进一步深化。•

1.文学既应当如实表现生活的真实,讽刺揭露揭露丑恶,如何表现真实生活中的到得标准,使成为萨克雷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萨克雷反对的是机械地从某种道德信条出发去评判作品,他本人是肯定道德陶冶作用在文学活动中存在的必要的,他追求的目标,是让道德标准在文字创作中自然地流露和体现出来。

总结

萨克雷和狄更斯等19世纪英国 小说家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美学尺度等方面,都有拓展和深化。

马克思曾把萨克雷和狄更斯等作家赞誉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第五篇: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1.善本身Goodness。苏格拉底的论辩是要揭示真理,而最终的真理则在于“善本身”。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本身”、即“普遍性”的关注,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对'完善人格'的关注,最先产生了普遍性的问题。”柏拉图所讨论的“美本身”、“马本身”也是由此而来。如他所说,只能看见“马”而看不见“马本身”,是因为“只有视力而没有智力”。“本身”并不涉及感官所能把握的感性形式,而正是要摆脱任何感性形式,以获得更纯粹的普遍性。

2.合式的原则贺拉斯所提出的“古典主义三原则”之一。“合式”(decorum)的概念可以导源于苏格拉底对两种“和谐”的区分,即符合主观目的性的和谐。贺拉斯的“合式”,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要同整体构成“恰当”、“得体”的对应关系,以保持内在的秩序(internal 词;„„词汇„„因习惯而定,习惯的势力是语言的标准和法令。”

出自贺拉斯的《诗艺》。这代表着贺拉斯强调“写实原则”和“教化原则”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3.“他如果对于所摹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摹仿它们,宁愿制造它们,„„他会宁愿做诗人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出自柏拉图《理想国》。这是柏拉图对摹仿性艺术的批评,认为艺术不能表现真理。

4.“宫廷不是作家研究天性的地方。但是如果说富贵荣华和宫廷礼仪把人变成机器,那么作家的任务就在于把这种机器再变成人。真正的女王们可以„„装腔作势地说话,„„作家的女王却必须自自然然地说话。”出自莱辛《汉堡剧评》。他强调一种朴素自然的创作风格,并针对古典主义戏剧提出建立“市民剧”的呼唤。

order)和结构的整一(organic unity)。在“合式”的问题上,贺拉斯并不排斥艺术的创造和虚构。后世的新古典主义者常常使“合式的原则”成为一种僵死的法则,而研究者认为贺拉斯的“合式”主要是强调艺术创作中的“节制感”(sense of restraint)。

3.共时性 Synchronic。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概念,又译“同时性”,与“历时性”相对应。对语言的共时性研究,是注重语言的结构系统、音义关系,即相对稳定的深层特质。文论中的“共时性”意识,后来在20世纪的形式批评中得到了集中体现。4.“迷狂”在英文中译作divine madness,即“神圣的疯狂”。柏拉图认为,“代神说话”也许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柏拉图关于“迷狂”的讨论,既是在“灵感”的意义上肯定天才的诗人,其实也是对世俗艺术的一种限定。因为如果没有“神力凭附”所导致的“迷狂”,“摹仿的诗人”就没有任何真正的创造;而进入了“迷狂”状态,诗人所说的已经不再是世俗之言。由此可以理解柏拉图对世俗艺术的批判及其对诗人灵感的高度评价之间的关联。

5.能指 Signifer。索绪尔提出的基本概念,即: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后逐渐成为文论领域的普遍话题。“能指”无法被缩减为概念(即“所指”),而“所指”也并不依附于一种特定的“能指”(即一个特定的语音单元)。一个孤立的“能指”(比如字典中的一个单词),可以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多义性。反之,一个概念也可以在不同的能指中得到表达,这就是同义词。其联系往往是随意的,从而意义的变易完全是可能的。

6.讽喻批评Allegorical criticism,又译“寓意批评”,被视为最典型的中世纪批评类型。后来有研究者认为,讽喻批评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在他所奠定的“理念论”及艺术创造的“灵感说”当中,已经包含了对于文学寓意的要求,即:要求批评去揭示文学背后所隐喻着的永恒真理甚至信仰的启示。从教父时代开始,讽喻批评始终在中世纪不断地延续,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当属克雷芒、奥利金和但丁。

7.所指Signified。索绪尔提出的基本概念,与“能指”相对应,指“能指”所指涉的具体事物或者概念。由于“所指”既可以指涉具象、又可以指涉抽象,因此就有可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表达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并不真实存在的“龙”的象征意义)。在20世纪西方的形式批评中,“所指”与“能指”相对应,“能指”是符号的结构层面,“所指”则是符号的意义层面。8.或然律和必然律“或然律”(Probable)和“必然律”(Necessary),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概念。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叙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诗学》所说的“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情”。相对而言,“已经发生的事情”多半只是“个别的、偶然的”,“或然发生”或“必然发生”的事情,才更具普遍性。所以亚里士多德相信“诗偏重于叙述一般,历史则偏重于叙述个别”;即使诗人选用历史题材,也会从中挖掘“符合或然律或必然律的事情”──只有这样,才成其为诗人或者“创造者”。亚里士多德由此从“摹仿”得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的结论: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真理,而且“诗歌比历史更真实”。

9.古希腊美学的三大特征英国美学史家鲍桑葵在评价普罗提诺的时候,对古希腊美学的三大特征作出过一种概括,即:道德主义原则导致艺术评判受制于生活评判的价值标准;形而上学原则导致艺术被视为自然的摹本、“较低一级的„„摹仿性再现”;审美主义原则又导致“美在于形式的对称、比例、和谐”等观念。

1.“你感到他是个诗人,是因为他已经使你暂时成了诗人--成了一个积极的、富于创造性的人。”出自柯尔律治《莎士比亚评论集》。他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隐喻荐含着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即通过莎士比亚的心灵转向我们自己的心灵,要求我们参与进去完成其中的意义。这样的隐喻吸收了读者,把读者包容在它自身的过程之中,也就形成了想象的双重参与──得之于想象,也诉之于想象。

2.“我对从事摹仿的诗人奉劝一件事:向生活寻找典型,向习俗汲取言

5.“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家为此特别删节那些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对于特征变质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对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出自泰纳《艺术哲学》。这体现了泰纳“美在于特征”的思想。

1.试论述布瓦洛新古典主义三原则。

(1)理性的原则。理性的原则即布瓦洛关于“美即真”的命题。“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例外”,这一命题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文论中遭到了全面的颠覆,但在17-18世纪的欧洲,“像真性”或者“逼真”的要求的确普遍存在。(2)自然的原则。自然的原则是对“理性”之真的进一步解说。“美”的创造是通过“真”的追求,而“真”的也就是“自然的”。那么什么是“自然”?在布瓦洛的描述中,“自然”其实就在于“人性”,但“人性”实际上又被布瓦洛概括为戏剧实践中的几种普遍的性格类型,所以“摹仿自然”就变成了“摹仿古人”,从而又有所谓的“自然即古典”--这同贺拉斯将“摹仿”转换为“借鉴”的思路完全一致。(3)道德的原则。从自然追索到人性和古人的典范,必然涉及诗人的人格修养和作品的道德要求。因此布瓦洛的“道德原则”,一方面强调“著名的作品载着古圣的心传„„利用诗向人类心灵灌输”;另一方面主张“有道德的作家具有无邪的诗品;„„要爱道德,使灵魂得到修养”等等。(4)新古典主义三原则是紧密关联的,求“美”先要求“真”,求“真”便要求“自然”,对“真”而言的“自然”体现于“人性”,“人性”的最佳表达则是“古典”的作品,而回到对“古典”创作的学习和借鉴,也就实现了新古典主义所要追求的道德之美。2.试论述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理论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这一流派分为两个分支,一是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代表人物是罗曼•雅各布森,一是彼得堡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1916)代表人物有什克罗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和艾亨鲍姆。主要主张:(1)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文学作品只是一种构造和游戏,形式主义者不研究作者和读者的主观意识和主观心理,而仅仅局限于对客观现实的艺术作品的研究。(2)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形式主义者提出了陌生化这一概念,认为要使人们对熟悉事物的自动感知变为审美感知,就要采取陌生化的手段,使现实中的事物变形,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使人们重新审美的感知原本已经熟悉的事物,尽可能的延长审美感知的过程。(3)文学批评的任务是要研究文学性,文学性即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内部规律,要着重研究艺术形式,深入文学系统内部去研究文学的形式和结构。既然文学作品可以表现多样化的内容,那么文学性就不在作品的内容而在作品的形式,即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组织。(4)共时性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是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能够科学揭示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把握文学创作的规律,按照索绪尔语言学研究方法将文学研究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并着眼于以形式分析为主的内部研究。影响:(1)俄国形式主义是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反拨的艺术理论上的先锋主义。它从形式角度规定文艺本质,把文艺创作视为一种表现形式,并认为过去把形象思维作为文艺本质,把反映生活看成文艺的主要任务是很不科学的。文艺创作的目的不是给人提供认识,而是提供感受与体验,欣赏文艺的人首先直接得到的是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2)俄国形式主义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始终坚持文学是一个特殊领域,力图解释文学内部构造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它提出的陌生化、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文学性、诗性功能等理论概念和原则,极大地丰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3)俄国形式主义的局限性: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发展所决定的,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的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的。

下载西方文论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文论考试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 课堂讲授内容 绪论 (一) 西方文论的概念界定及关系处理。 (二) 西方文论关于文学本质论的发展。 (三) 学习西方文论的态度与方法。 第一章 古希腊......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5篇

    柏拉图:《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上大门。”但敬神的......

    西方文论学期论文

    上 海 海 事 大 学外国语学院2010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用新历史主义理论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课程名称: 西方文论 指导教师: 容 新 芳论文作者:葛 丽 丽 学号:2......

    《西方文论》复习题(推荐阅读)

    说明: 以下复习题依据网上资料研制,供大家复习借鉴之用,同时在此对来源资料作者表示感谢! 1、 2、 3、 柏拉图接受摹仿说,认为艺术第三性。 4、 5、 6、 7、 8、 《诗学》揭示“......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单)

    《西方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文学理论 英文名称:Western literary theory 课程代码:011271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

    《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点

    西方政治思想史 1. 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 A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在坚持基督信仰的前提下,极力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基础B教会和国家......

    2013年《西方文论》作业4

    2013年《西方文论》作业4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V 1.古希腊的“四艺”是指正确答案:C A. 几何、哲学、音乐和天文 B. 算数、天文、文学和艺术 C. 几何、算数、天文......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推荐5篇)

    西方文论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1、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个就其位地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