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点

时间:2019-05-13 05:1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点》。

第一篇:《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点

西方政治思想史 1.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

A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在坚持基督信仰的前提下,极力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基础B教会和国家关系

1.论证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神权,是阿奎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2.承认国家的合理性,强调人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理性源于上帝的理性,从根本上说国家是上帝的创造物;3.国家与教会的目的和地位不同:: 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理性对于社会社会生活的要求,即在国家中国一种道德的生活,这一任务由世俗的统治者完成; 教会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即在天国享受上帝的快乐,这一任务世俗的统治着无法实现,只有掌管人的精神的教士等级才能完成。4.上帝的恩典表现在人对上帝的“信”、“望”、“爱”三种品德的具备和洗礼、忏悔等教会圣事上,这些只有教会和罗马教皇才能实现。

5.结论: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神权;世上的一切君主都应当受教皇的支配

C阿奎那的法律思想—是其神学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种法的关系-----永恒法是最高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法和人法要服从永恒法,人法要服从自然法;人法必须受神法的指导。人法必须接受神法的指导,原因:A.理性的能力不能帮助人达到在天国和上帝通向快乐之以最终目标,这一目的的只有靠神法的指导才能达到;

B.人类的判断是不可靠的,需要以神法作为制定法律的准则;C.人的道德生活要求人在行为和内心两方面活动中保持正值,需要以神法作为人法的补充。D.人法不能惩治并禁止一切恶行,需要可以防止各种罪恶的神法。

(一)马基雅维利:对此人的评价

一、权力政治观

人性是观察社会政治问题的出发点,政治应当脱离道德的约束,对事情的实际方面和想象方面应严加分辨。历史经验之所以值得借鉴,是因为历史和现实总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历史和现实的相似性是由人性的相似性所决定的。马基雅维里认为,凡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本性,这种共同的本性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人很凶恶,又很怯懦。第二,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自己的能力,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因此人总是得不到满足。第三,人们不知感恩图报,总是临难苟免。

由于他观察政治问题的眼光和研究政治问题的方法上的重大变革,使其成为近代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其一,开始冲破神学的束缚,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问题。其二,政治与伦理问题区分开来,把国家看作是纯粹的组织权力,主张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其三,完全从实际出发,讨论国家实际上是什么样怎样去治理等实际问题。政治看作为管理国家的学问。

二、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马基雅维里指出,造成意大利分裂纷争状态的原因有三:首先,是教皇对意大利各国世俗政权的干预和挑拨。其次,由于贵族的自私、腐败和糜烂。第三,还由于市民内部的宗派斗争。结束意大利分裂混乱局面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由强而有力的专制君主来统一意大利。只有专制君主才能对付教皇的挑拨,压制贵族的气焰,制止宗派的纷争,才能使意大利获得统一和安宁。只把君主政体看作是挽救意大利的临时性措施,在国家统一之后,仍应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使意大利长治久安。

三、君主的统治方法

马基雅维里从人性邪恶这一观点出发,认为君主要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要维护意大利的政局稳定,必须善于统治,善于用权术对付邪恶的人性。

第一,法律和军队是君主政权的基础,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君主应当注重实力,培植一支忠实于自己的军队。第二,君主在政治上只应考虑有效与有害,不必考虑正当与

不正当,为了达到治世的目的,可以不择任何手段。第三,君主应当使人民畏惧,但却不

能使人民憎恨,应当重实际而不图虚名。第四,君主应当效法前人,依靠个人的能力而不依

赖侥幸,富于远见,防止诌媚,制服命运,驾驭命运。

马基雅维利主义

以目的说明手段,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政治无道德论,被称为了马基雅弗利

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积极的因素 :(1)是为统一意大利服务的,是教君主统一意

大利方法;(2)以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从人性、政治现实、历史中引申出政治原则,是近代政治学说的奠基人;(3)把政治学变为管理国家的学问;(4)政治与伦理

既有联系,又属两个领域,不能把道德教条机械地搬到政治斗争中来。

马基雅维利主义消极的因素:(1)政治有其道德准则,完全不顾道德的政治是不道德的政治;(2)政治手段与目的不可分割;(3)无道德论影响泛滥。

3、布丹:主权

(一)国家理论

1、国家起源

国家是家庭的集合体

2、家庭与国家的关系

 联系: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是家庭的扩大

 区别:无意识与有意识,私人与公共领域

3、国家的目的保护家庭的私产、人身安全,保护人对利益的合法追求。

(二)主权论

1、主权的源起

从家庭的父权中引伸出国家的主权

2、主权的定义

主权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指挥的“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3、主权的特征

 永久性:时间上的永恒

 绝对性:空间上的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不可分割

4主权的内容

立法权;宣战、媾和与缔结条约的权力;官吏任命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要求臣民效忠

和服从的权力;货币铸造和度量衡的选定权;课税权

5、对主权者的约束

(1)主权者有权支配臣民,但主权者却不应受臣民的任何约束。

(2)对主权者的约束只能来自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来自上帝和神法,另一方面则来自道德、正义的力量,即自然法。

(三)政体理论

1、政体类型

以主权者人数与权力行使方式为标准

合法民主政体,僭主民主政体,叛乱民主政体;

合法贵族政体,僭主贵族政体,叛乱贵族政体;

合法君主政体,僭主君主政体,暴君政体。

2、合法的君主政体是最合理的政体

(1)只有君主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主权的不可分割

(2)君主的两项义务:

 不得侵犯家庭的私有财产权

 履行自己与臣民之间的契约

3、政体的更替及其原因

(1)变更方式:变迁、革命

(2)变更原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

三、评价

 用现实的、人的眼光来看待国家政治问题,有其进步意义;

 对主权的定义、特点和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在政治思想史上有贡献;

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符合法国当时的历史潮流;

 许多方面未能完全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仍有较大的保守性。

4.霍布斯:人民的自由权利的问题

1、人民的自由与主权者的义务 :

人民的自由⑴自由必须遵守法律;⑵经济生活的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霍布斯的经济自由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国家权力限制在了政治活动领域内,而

把经济领域作为自由的领域留给了个人。⑶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是国家不得侵犯、不得剥

夺的基本权利。

霍布斯是第一个从个人的权利出发,承认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反抗主权者是可以允许的和正义的,从而为“天赋人权”理论奠定了基础。

2、人民的自由与主权者的义务

主权者的义务:⑴根本义务是保为人民的安全;⑵保证人身、财产和权利不受侵犯;⑶其他

义务----主权者必须保护好其权力;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主权者应该根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的原则进行统治

3、历史评价

(一)霍布斯的机械唯物论开创了政治学研究的新视野。他完全否定任何先天的知识,即没

有所谓的天赋观念,从而给封建神权思想以致命的打击。

(二)霍布斯的政治学说呈现了明

显的世俗化特征,为建立资产阶级的法学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三)霍布斯的国家本质理论

第一次用清晰的语言将现代国家概念明确地表述出来。不仅如此,他的国家起源、本质理论

第一次对人性论、自然法、契约论作出全面、系统的论述,明确地将个人不可转让、不可剥

夺的权利看作国家权力的基础,并用适应时代需要的方法和语言表述了国家的定义、本质和

作用,从而奠定了西方国家学说的基本模式。在这个意义上,霍布斯可以说是近代西方政治

学体系的建立和论证者。

5.洛克:政府学说,主要为起源以及自然权利

A、自然权利理论

(一)自然状态的假设

1.”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人人自由、平等;2.自然法,即人的理性指导着全人类;

3.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二)自然权利说

1.生命、自由和财产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2.个人财产权是自然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其他权利都以它为基础; 理论依据:“劳动起源

论” ;3.“人”不包括广大贫苦农民。

B、政府的起源与目的(一)自然法的失效

1.缺乏法律2.缺乏司法者3.缺乏执法者

(二)社会契约论

1.订立契约以克服自然状态的缺欠

2.契约论

⑴ 生命权、自由和财产权都不能让渡;⑵ 只交出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订约者不

具有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⑶ 被授予权利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⑷ 订约必须经过亲自同

意;⑸ 社会产生于契约,政府产生于委托。

(三)国家的目的政府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财产。他强调指出,最高权力“未经本人同

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即使是征收为了维持政府活动人们必须交纳的赋

税,也必须得到人们的同意。

(四)评价

洛克的关于政府权利性质和目的的理论,以清晰而富有逻辑的推理,进一步阐扬了霍布斯关

于国家是保护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观点。这深深影响了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者,并通过他们

进而影响了19世纪的整个欧洲。

6.美国民主派:杰斐逊与汉密尔顿

杰斐逊:

A天赋人权与人民主权理论——他是用宣言的形式和人民大众的声音表达天赋人权理论的第一人。

在《独立宣言》中提出“每一个人都被造物主赋予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并且强调人是生而平等的,这些权利是生来具有的。

B人民主权理论

他认为政府无非是为保护这些权利并在人民的同意下建立起来的,人民对政府是完全的权利,而且这一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只能基于保护人民权利而存在,人民主权是

最高原则。

杰斐逊第一次用宣言的形式表达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并且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

人民主权理论更易于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C简评:《独立宣言》是杰斐逊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理论最完善的阐述,虽然他所表达的理论在欧洲都是众所周知的政治理论。

他的独特贡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在写宣言时,既不追求原则或观点上的创新,也不去抄袭任何人个别先前的著作,而仅仅去表达美国人的思想,并且给这种表达以伟大时

刻所要求的气氛和精神”。

D人民观:他十分热爱人民,对人民有很大的信心。他驳斥了保守派认为人民是一群无知盲

众的看法。他说:广大人民不是天生来在背上就有一副鞍子,而少数幸运儿也不是生来

就拿着马鞭和装上马刺。每一个人由于禀赋、环境的不同是会有差别的,但是在政治上是完

全平等的。

E民主共和国理论

代议制民主共和国是杰斐逊的政治理想.杰斐逊认为大国自然不宜实行直接民主制,但可以

实行代议制政体。人民可以通过选举自己代表来构成国家政府机关,代替人民管理社会公共

事物。尤其是他对理想的共和国提出了种种建议,即民主政治原则。

1.首先,杰斐逊认为共和国应该是一个有限的政府。主张实行三权分立;强调要注意行

政权的扩张和侵蚀 2.除保持联邦政府三权分立之外,还要保持联邦和州及地方政府的纵向

分权;3.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人民监督的实现; 4.完善选举制度,体现民治政府的原则。

另外,他还提出了一些重要政治原则:如军权服从于文权;要定期修改宪法和法律。

简评:杰斐逊的政治思想的直接目的是为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服务。他的一系列思想可

以说是欧洲启蒙思想的美国翻版。他的贡献在于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原则现实化、具体化,并且为众人皆知。还有他的民主共和国理论对当时的美国政体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他的努

力,将《人权法案》最终写进了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人民权利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人民创建民主共和国的能力作出了贡献。

汉弥尔顿:

A人性论:

汉密尔顿接受了欧洲大陆霍布斯、休谟的关于人性恶的观点,他认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无数

事实来判断:“我们将被迫得出结论说:战争的愤怒和破坏性情感在人的心目中所占的支配

地位远远超过和平的温和而善良的情感”,“而根据对持久平静的推测来建立我们的政治制度,就是指望人性的比较软弱的原动力。”

B人民观(精英论):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联邦党人对人民的态度是保守的,有时是反动的。

汉密尔顿认为社会中的人自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出身名门且头脑清楚有自治能力和

判断力的少数人;另一部分是易于冲动的人民大众。

他对人民大众没有信心。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声称:“人民狂暴而变化无常,他们的判断和决定很少是正确的”,而且“人民群众从自己的经验知道他们有时是会犯错误的”。因

此必须是少数人在政府中享有一个显著而永久的地位。少数人会制止后者的不稳定倾向。

C联邦制理论

1.明确应建立一个代议制民主共和国组织

A.首先,为什么要联合?-----一方面从正面的各个角度,论述一个统一的联邦对于全体美

国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意义,包括统一的国内市场,统一的关税,商业及贸易自由,边境管

理的整合,公费开支的缩减,国内安全的保障,对派系独裁的抵制,完整的税收及公共服务

以及最重要的——通过联合实现对外国势力的抵御对国家尊严利益的捍卫。另一方面,汉

密尔顿列举了古希腊、荷兰和意大利的一些小共和国作为反例。对于这些国家,他是这样进

行描述的:“它们永远摇摆于暴政和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极端之间连续不断的革命„„那些平

静、幸福的间歇、瞬息的光芒绝大多数都不过是混乱中短暂的间歇”,而最终得出结论只有

一个,正如富兰克林在那幅漫画中所画得那样——“Unite or Die”。

B大共和国的可能性及优越性

“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两大区别是:第一,后者的政府委托给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

公民;第二,后者所能管辖的公民人数较多,国土范围也较大。”

汉密尔顿证明共和政体比民主政体优越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共和政府能比民主政府

管辖更为众多的公民和更为辽阔的国土”。总结到:“我们发现,在联邦的范围和适当结构

里,共和政体能够医治共和政府最易发生的弊病”

2.着力论述如何建立一个既强大同时又体现共和国原则的政府。

(1)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有限政府,实行三权分立。(2)在三权中,要防止和限制立法权;

应积极扩大行政权,总统的权力应该是强大而不可动摇的。它的核心目标是矫正平民政府的弊病,追求一种在大众、精英、领袖之间的平衡,追求一种在强大(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不唯人民的意志是瞻,对民主层层设防,充分利用而又加以驯化

 表露出的这样的观点:

三权分立制度的设计,针对的并不是通常猜想的行政权的扩张,而是“由选举产生的专

制”,即立法权的独大。作者似乎根本不介意行政权的巨大,相反却强调“决定行政管理

是否完善的首要因素就是行政部门的强而有力”、“行政首脑最必要的条件是强而有力,最

宜集权力于一人”、“使行政部门能够强而有力,所需要的因素是:第一,统一;第二,稳

定;第三,充分的法律支持;第四,足够的权力”。而对于民主色彩最浓厚的议会,反

而多加限制,“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

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在共同作用的性质以及对

社会的共同依赖方面所容许的范围内彼此尽可能少发生联系”

D宪法的至高无上及宪政下的民主

 宪法高于任何政治权力。政府的权力是宪法赋予的,政府只能采取为宪法所规定的行动。宪法高于立法机构及其所制定的法律(表现为司法审查)。

最重要的是,宪法的至高性还表现为对人民本身的限制。民主由此得以驯化。

宪法虽为人民所批准,但是即使是人民也不能随意加以修改,否则就失去了其稳定性和权威

性。宪法高于一时一地的民意。联邦党人对宪法的修订持严厉的警视立场,刻意设定了

严格苛刻的程序而增加修宪的难度,以确保宪法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这仍然旨在对民主加以

制约,防止多变的大众情绪被人煽动利用,防止大众意志因其本身的不审慎而颠覆政治的根

基。使得美国的民主不是无限制的民主,而是宪政之下的民主。

 评价二者:与杰斐逊为代表的激进派相比,两者都主张建立一个限权政府和三权分

立的体制。不同的是激进派着力要加强的是立法权,特别要限制行政权的扩张和膨

胀。与此相反,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保守派则是对立法权的强大感到担心,主张加

强和扩大行政权,尤其是总统的权力,并保持三权的制约与平衡。

7.英国保守主义对法国大革命的批评保守体现在哪里?

政治思想的演变和特点总特征:由革命转向改良和保守;由“应然”转向“实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转为主要矛盾

(一)功利主义成为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自由主义关注的重心从政治自由转向社会经济领域的自由;

(三)保守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对工人阶级产生了重大影响;

8.密尔:功利主义

A对功利主义的修正:

(一)快乐理论1.快乐不仅有量的差别,还有质的不同; 2.理性的快乐高于感官的快

乐;

(二)行动的原则1.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己所不欲,勿施与人;3.爱邻如爱己

(三)快乐的方法1.外部制裁:自然或物理的制裁、政治、道德或民众、宗教制裁;

2.内部制裁:良心和社会感情3.内部制裁高于外部制裁

B自由思想

维护和实现个人自由是密尔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群己关系“中的自由

1.对”社会暴虐“(social tyranny)的担忧2.个人与社会权力的界限;

(二)对思想言论自由的辩护

1.压制言论可能压制真理;2.压制错误的言论妨碍我们认识真理;

3.反对教义,给人们以解读的自由;4.言论自由的限度;

(三)对个性自由的辩护1.个性自由既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幸福本身;

2.个性自由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3.个性自由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四)自由的限度:伤害原则

1.涉己行为(self-regarding action)

2.涉他行为(others-regarding action)

C代议制政府理论和主张

(一)评价政府形式的标准

“社会利益”的总和是判断政府好坏的标准

1.能否促进人的美德和智慧,这是最重要的标准;

2.政府自身构造的好坏;

(二)代议制政府

1.最理想的政府形式是代议制; 2.优点:人权免于被忽视、增强个人能力;

3.缺点:议会中的普遍无知和无能、“多数人的暴政”4.不能采用代议制的社会类型

5.代议制缺陷的补救办法:官僚制、议会的对抗职能

(三)改革代议制

1.扩大选举权,但仍有知识和财产上的限制;力主妇女参政; 2.“复票制”。

9.新自由主义: 20C主要观点:经济、政治方面的保守主义

A新自由主义:

基础:以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特征: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标

志:以“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为从学术理论嬗变为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为主要标志,内涵: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

B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

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主张“三化”。

1)自由化。自由是效率的前提。哈耶克2)私有化。私有制是“能以个人身份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3)市场化。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

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市场化进程=规范“行车规则”。

C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

 政治理论方面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

1)否定公有制。公有制效率低。“当集体化的范围扩大了之后,‘经济’变得更糟而

不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布坎南)。2)否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集权主义思想的悲剧是推崇却毁灭理性,是一条通往奴

役之路。3)否定国家干预。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第二篇:西方政治思想史重点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哲学基础

1.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

(1)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

(2)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3)理念只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为理念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它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是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稳定标准和范型。

理念论应用于政治领域就是城邦理念,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而政治学的任务就是对城邦理念的认识和把握。

(1)既然万物皆有其理念,那么政治也不可能例外。如同具体事物有其理念存在一样,城邦也有其理念;它不仅是现实的城邦的原形,而且是真正完善的城邦。

(2)人们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城邦,而哲学家所需要认识的则是城邦的理念,也就是关于城邦的真理。现实的城邦离开这一理念越遥远,其政治便越腐败、越堕落。

(3)城邦理念不存于现实之中,但现实的城邦是对城邦理念的模仿。

(4)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城邦的理念,并且使现实的城邦尽可能地接近于它,人们的生活才有可能达到永福的佳境.2.柏拉图的认识论为回忆说。

(1)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经在理念世界居住过,灵魂本身已包含对理念的认识;但当灵魂进入肉体的时候,灵魂忘记了理念,肉体是引诱人堕落的元凶;

(2)学习就是回忆,通过学习(触媒)把忘记的理念回忆起来;通过不断回忆,对理念的回忆;(3)回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灵魂试图挣脱肉体的束缚,不断实现自己的自由。(洞穴喻:我们的认识就像洞穴中的奴隶,不断地提升自己。太阳光:最高的真理; 具体事物:非纯粹理念; 木偶:理念的象征;

木偶的影子:对象征的象征。)

二、社会分工论(正义城邦论)1.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1)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是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具体的表现为:它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城邦,是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或者达到了和谐的城邦。

(2)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3)社会分工是国家产生的基础,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分工互助,就达到了和谐,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2.社会分工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职能:生产、保卫、统治。三种价值与社会等级。1)生产者阶层:提供物质性财富。经济 2)护卫者阶层:军人战士。军事

3)统治者等级:由军人中选出并精心训练而成哲学家。

三个等级的关系:区分明确,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不能僭越,从而实现城邦的正义。

3.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论证(1)从个人灵魂划分来进行论证

个人灵魂与城邦精神的要素同构性。

个人灵魂三要素:理性、意志、欲望。理性在价值上无疑属最高层次,欲望属最低层次。

社会的三阶层代表了人灵魂的三个方面,统治者代表理性,卫国者代表意志,劳动者代表了欲望。(2)以传统四美德进行论证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四主德,与灵魂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在行为中表现为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

统治者以理性统治国家,美德体现为智慧,只有哲学家才是智慧的最高代表;卫国者以意志保卫国家,美德表现为勇敢;节制不体现在城邦的某一个具体的等级中,而体现在各个等级的相互关系中,各等级都明白谁是天生的统治者,谁是天生的被统治者,谐调一致就是节制,社会三阶层各司其职就实现了城邦的正义。

(3)借用神话来论证

城邦的所有成员都是一土所生,相互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他们时,在有些人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这些人是最高贵的,是统治者;在有些人身上掺人了白银,他们次之,是辅助者即军人;在另外一些人身上掺入了铜铁,他们便成为生产者。

三、哲学家治国论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结构,哲学家应居于等级结构的最顶端,垄断城邦的全部政治权利,其它两个等级则排斥在城邦政治权力之外。哲学王是这个理想城邦最完备、最崇高的统治者。

1.为什么要让哲学家管理国家?

(1)哲学家能够使城邦公民保持良好的品德。(伦理关怀)(2)哲学家能够认识城邦理念。(认识论)

(3)哲学家是爱智的人,他们的智慧、品德、知识、权力,足以建立理想国。

2.如何培养哲学家?

优生:男女的结合被视为公共问题而非单纯的私人问题。通过有统治者操纵的一种巧妙的抽签办法将适当女子分配给适当男子。他们生育的子女不属于他们个人所有,对于“劣种”要将其秘密消灭,合格者立即抱到公共场所,由国家抚养和教育。

优育: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成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重新塑造人性,培养出优秀的公民,教育为“唯一重大的问题”。3.哲学家改造社会的措施

(1)统一意志,推行专制主义的教育制度。哲学家要制定出教育规划,审定教育内容,控制一切教育手段,使之服务于城邦的政治目的。

(2)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哲学家要极力防止不同等级的人相互混杂,如劳动者等级的人成了统治者或军人,军人僭越了哲学家的职责等。

(3)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共产制”,第一、第二等级不得有私产,也不许经商,生活由第三等级供养,实行共餐制度;第三等级可以有私产,可以经商,但得供养第一、二等级。有权力者无私产,有私产者无权力。

废除家庭,在第一、二等级中实行“共妻”制:在同辈中无近亲关系的男女有性的自由;生子是妇女的天职;小孩不知其父,也不知其母,都是国家的,由国家管理和教育。

四、政体思想

1.《理想国》中的政体思想

(1)划分标准:执政者的人数,政体的内在精神和原则。(2)种类:非现实的理想政体,哲学家执政的贤人政治——智慧;

现实中的政体分类,荣誉政体(荣誉)、寡头政体(财富)、平民政体(自由)、僭主政体(专制)。(3)政体的人格化分析。公民的习惯倾向、品性决定着政体的精神和原则。政体有其内在精神。

荣誉政体:以争强好胜和贪图荣誉为特点。寡头政体:以财产的多少分配政治权力。平民政体:官员通过抽签决定。僭主政体:为所欲为。(4)政体向堕落方向嬗变。

贤人政体(从理论上讲,非适当婚配、血统混杂而失去其纯洁性而堕落)—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5)激烈批判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在平民政体下,人们崇尚自由和平等,结果导致自由泛滥,平等走向极端,人们便不能忍受任何约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极端的平等带来极端的奴役,平民政体必然演变成僭主政体。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取得权力,凭暴力建立了专制统治,在僭主身上,节制的美德已经扫除干净,而代之以疯狂。2.《 政治家篇》中的政体分类

(1)划分标准: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好坏。

(2)种类:一人统治的:王制、僭主制;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贤人政治)、寡头制;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民主)制、平民制。

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在法律篇中,制度设计作出了修正,思想变化的原因:(1)承认理想国中的设计是一种理论模型,无法实现。(2)三次西西里的冒险失败,哲学王思想破灭。

(3)雅典民主制的恢复与政治稳定,重估民主、法治的价值。(4)斯巴达军事社会的荣誉政体的危机。主要观点上的变化:

(1)强调法律的作用,主张法治——从现实角度上。(2)主张实行混合政体和有限的民主。

(3)从对经济与社会改革的极端主义向温和改良的回头。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一、权力政治观

1、不重书本重实际,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只是历史上的经验,重视研究古今人类经验中相似的东西,认为历史事件先后相似的原因,在于人的天性。

2、人性恶论:一旦有了适宜的机会,人心就会自然堕落。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

3、国家和政体的产生:人性之恶和人的需要而产生了国家,国家是人创造的一种保障安全、维持和平的工具。因此,国家和政体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和统治者利益的至高无上和完整。

4、主张政治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

依靠军队和法律,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用铁的手腕来加强统治。

君臣、父子、地主与雇工也都是利益关系。从人都是为了“利”的观点出发,他根本反对用仁、义等说教来治国,而主张通过赏、罚两种手段。

二、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1.政体思想 :认为政体循环论,主张混合政体,肯定了共和制的优越性,但他认为不适合于当时的意大利,意大利只能实行君主制。

2.君主制是挽救意大利的临时措施,权宜之计,但不是最好的政体,国家统一后,应实行共和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之后才建立共和)

三、君主统治方法

1.让人畏惧是最可靠的统治术,比让人爱戴更可靠。

2.政治不受道德约束:政治高于道德,应当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个人道德,政治斗争不能束缚于道德,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摒弃道德,政治是目的,道德是手段,只要目的适当,可以不择手段,。

3.效法狐狸与狮子,君主学会同时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就是既要凶猛,又要狡猾,也就是善于采取经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方法。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一、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1、人性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自我保存。由于人的自私本性,人人只顾自己的保全,只顾自己的利益,因而,当人们同时想占有某物而不能共有或分享时,则必然成为仇敌。

2、在自然状态下,人类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自由的,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权利以保全自己的本性,即具有保全生命的自由。但由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彼此争夺结果是,自然状态成为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3、自然状态这种人人自危的战争状态有违人类自我保全的原则,所以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条款,即“自然法则”,共10条。其第一法则是:寻求和平、信守和平,只有在不能得到和平时,才有用战争来保卫自身生存的自然权利。从这条自然法则出发,又引发出第二条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应当放弃自然人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要求,每个人必须满足他人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的具有的自然权利。

4、社会契约:只要自然状态继续存在,人的理性无法有效制约激情,“自然法则”就不能有效地得到实施。因此,需要一种外在力量的约束,以确保和平及实施自然法。于是人们就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其全部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把众人的意志变成一个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指定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担当起他们的人格,集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就是国家,承担着这个人格的人,叫做元首,拥有主权。伟大的“利维坦”就这样诞生了。

5、国家权力是被“授予”的。国家作为所有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强制性权力”,它的合法性并非来自别处,而恰恰是来自“授权人”本身,国家的权力是“被授予的”,国家根据授权行事其实是根据所有具有这种权力的人的委托或准许而行事。总之,国家是一种强制性权力,但它又是一种公共性权力,它产生于人类和平与自我保护的需要。

6、国家的本质: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叫做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主权者。

二、主权学说与政体理论

1、主权至上而范围广泛

主权范围,包括立法、决定和平与战争、统帅军队、任免官吏、征税、审判、授勋等各项权力。

主权者至高无上,对臣民执有生杀大权,而人民则只能对主权者表示绝对的服从,不能有任何抵抗。因为:(1)在缔结契约时,人们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格——国家,而主权者即国家元首就不是订立契约的一方,因此他不受契约也不受法律的制约,是集全部权力于一身的人。

(2)已经按约建立国家的人,必须受信约束缚而承认主权者的行为与裁断;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也不能将自己的人格从主权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或另一个集体上。

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主权者不能将其权力的任何部分授予或转让给他人。主权是一个总体,不可分割,因为权分则国分,“国分则国将不国”。因此,他反对分权。

2、政体理论: 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认为君主制是所有国家类型中最佳的。

三、人民的自由与主权者的义务

1、人民的自由:

(1)臣民有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

(2)在法律末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的自由。

2、主权者义务:(1)保卫人民的安全;(2)服从自然法。

具体义务:(1)保护好自己的权力;(2)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3)依据法律和平等原则统治。

洛克政治思想

一、对政治思想的清理和总结

1、批判保皇派的君权神授和父权论

2、倡导政教分离

3、系统阐释信仰自由

4反思霍布斯的绝对主义的君主专制

二、政府的起源和目的

1.自然状态: 洛克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自然状态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

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

(1)生命权:人的生命并非为人自己所创造,而是得之于上帝,所以一方面个人自己没有权利处置,另一方面别人也同样无权加以处置。此外,生命权不仅仅指生存权,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对人身的支配权。(2)自由权最为根本: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意味着人们除法律之外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利,不论在自然状态之下还是在国家之中,都是如此。

(3)财产权:洛克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大自然是上帝平等地赋予每一个人的,但要把这平等地属于每一个人的东西的一部分据为已有,那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劳动。同时,这种权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互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占有必须以同时也允许别人占有为前提。2.社会契约论

(1)自然状态的缺陷与建立国家的必要性:虽然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都拥有完整的自然权利,但自然状态有缺陷。第一,人们所享受的自然权利没有稳定的保障,常常面临着受他人侵犯的危险。第二,是自然权利一旦被侵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案件中成为适用自然法的法官(司法权)。人都有超越理性的激情,这种自己当自己法官的做法显然有违自然公正原则。因此,自然状态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便和不公正。(2)建立国家的目的: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下的这些不便而需要建立国家。也就是说,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状态下偶尔出现的不稳定,是为了建立某种公正的稳定的执行自然法的机构,从而使自然法的原则得到完美的现实。换言之,人们所以建立政府是为了获得比在自然状态下更多的东西而不是相反。(3)契约过程:由于自然状态有缺陷,最终会导致人们的自然权利得不到保障,于是有理性的人们便以同意或默许的方式让渡部分权利,缔结契约,组成政治社会。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给国家的只是自然法所给予的那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即裁判权。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受到契约内容的制约,按照社会全体人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3.有限政府

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的只是保护自己的权利,至于生命、自由、私有财产权等自然权利,不但没有转让,而应受到国家的保护;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因而必须忠实地履行契约,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如果执政者违背了社会契约,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时,人们就可以反抗他,推翻他的统治。

三、法治与分权:从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两种自由出发,洛克论证了法律的存在与自由的共容。立法权的四个原则:目的原则、方式原则、财产原则、归属原则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立法权是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 执行权是负责执行被制定的和继续有效的法律的权力;

对外权是负责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进行一切事务的权力。立法权与执行权应分开行使。

就执行权与对外权的关系来看,洛克认为两者可以联合在一起。

总结:洛克认为,自然状态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按自然法行事,自由而平等,享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即生命权、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但自然状态也有缺陷,为了终止自然状态中存在的混乱与无序,人们于是订立契约,成立国家。

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给政治国家的不过是实施自然法的权利(司法权),即保护人们自然权利的权利。至于生命、自由、私有财产权等自然权利,不但没有转让,而应受到国家的保护;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必须忠实地履行契约,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如果执政者违背了社会契约,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时,人们就可以反抗他,推翻他的统治。

有限政府:(1)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们为了安全而转让的部分权利。(2)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3)政府必须守法。

洛克清理了霍布斯等人君主专制的理论,改进了霍布斯的自然法和契约论,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方式论证了自由、法治、分权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据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对后来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洛克的思想通过孟德斯坞等人传到法国、美国等国家,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思考题

霍布斯与洛克思想的异同点

相同点:时代背景、国家起源、自然法、自然权利等

不同点: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主权学说、政体理论、政府目的、法治观念、分权主张、革命权问题、哲学立场等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法的精神

1、法是什么?首先,法是广义的法,是一种必然关系。其次,法源自理性,表现为理性。最后,法遵循规律,是规律的反映。

2、法的精神:由于法总是表现为国家之法,因此法就会与国家的自然状态(如气候、土地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国家的制度架构(如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的程度)、与居民的人文传统(如居民的宗教、性格、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与法的自身体系(如法律与法律、法律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赖以建立的事物的秩序)发生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是“法的精神”。

3、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这众多的关系中,有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法律史上,从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来探索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是第一人。孟德斯鸠非常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作用,甚至认为这种作用具有决定性。

他认为:在拥有广阔平原的亚洲不能不实行专制。“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迅速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

孟德斯鸠认为,炎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人们懦弱而不能维持自己的自由;相反,贫瘠的土地和寒冷的气候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性格,使人勇敢、坚强而一心捍卫自由。

法律与地域或气候密切相关,人的性格、嗜好、心理、生理特点的形成与人所处的环境或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不同环境的居民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立法者的责任就是在认真研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法律,使其精华得到发扬光大,糟粕得到抑制或摒弃。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以及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地理环境影响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影响法律的运作和实施,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功能,影响人们遵法、守法的文化传统、文化心态和文化心理结构。

二、政体理论

1、每种政体都由两个概念加以界定,即即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

2、政体性质:

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性情领导一切。根据是由全体人民还是一部分人掌权将共和政体分为:民主共和政体和贵族共和政体。

因此确定政体性质的标准有两个因素:第一,最高权力掌握在多少人手中;第二,行使这种最高权力的方式是什么。

同是由一个人掌权的政体,在君主政体下,掌握最高权力的这个人是按照既定的法律治理国家的,而在专制政体下他可以不凭借法律,不按规章行事。

3、政体原则: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 民主制的原则是品德。贵族制的原则是节制。君主制的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

4、政体原则腐化的原因:

民主制: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极端平等。贵族制:专横、不守法律。君主制:专制。

三、分权学说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基于他的政治自由思想,政治自由是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主要目标。

1、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哲学的自由,一种是政治的自由。

哲学的自由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意志;而政治自由又分为两个方面,即与政制相关联的自由和与公民相关联的自由。

与政制相关联的自由: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就是要有安全的论断,体现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因此,必须有政府,在政府的保护下,公民免除惧怕心理。

与公民相关联的自由:孟德斯鸠强调的是守法。自由是做法律不限制的事情,当人们能够做法律限制的事情的时候,自由就不会存在。

2、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的获得只有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因此,政府权力必须分散。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包含了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权,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是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彼此制约,以达到一种均衡。

(1)立法权是制定、修正或废止法律的权力,它又可以分为创制权和反对权。前者指制定和修改法令的权力,后者指取消法律的权力。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归人民集体享有,但是,人民直接参加立法活动会有诸多不便,他建议采取代议制。

(2)行政权是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权力,它既包括领导军队、维护公共安全等对内权力,同时也包括宣战、媾和、派遣或接受使节、防御侵略竿对外权力。为了提高国家处理事务的效率,孟德斯鸠主张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

(3)司法权是裁决私入纷争、惩罚犯罪的权力,主要涉及到审判、调节纠纷等权力。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其成员选自人民,存续期视需要而定。司法权依据法律被动地行使,只有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才能行使司法权,奉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孟德斯鸠认为,被告人与法官处于平等的地位,他甚至可以依据法律选择法官。

为保证政治自由,孟德斯鸠认为,三项权力应该分开行使、不能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同时取得了三种权力,那么,一切便都完了。

3、以权力制约权力:三种权力的划分并不是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

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1)立法机关内部的制衡:贵族院(世袭)、平民院(选举)。(2)行政机关可以对立法机关行使否决权。

(3)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执行情况,并有权对其违法行为提出弹劾。(4)司法机关对于立法和行政机关的行为享有违宪监督权。

意义:三权分立的目的就是要限制国王的无限权力。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参加政权的愿望。三权分立学说对美国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及后世资产阶级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卢梭的政治思想

一、平等思想

1、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在他看来,在实现个人自由,离不开平等,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

卢梭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卢梭看来,人类的不平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的不平等,这是由自然力造成的,如身体与智能方面的差别;另一种是后天的不平等,这是由社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它包括政治上和精神上的不平等。

2、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的产生: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平等,人们之间即便存在着自然的不平等,但这一不平等的影响几乎为零。人类自我完善的能力使生产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却越来越走向不平等。

卢梭将人类不平等产生的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

最初是贫富差别,它导致了法律和所有权的确立;继而是强弱差别,它导致了社会阶级的产生和官职的设立;最后是主人与奴隶的分殊,它的结果是人民的合法权力被专制的权力所替代,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生灵普遍涂炭。一切社会不平等和罪恶的根源,归根到底都产生于私有财产。

3、主张财产尽可能地接近平等。

二、社会契约论与国家学说

《社会契约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人是自由的,人如果丧失了自由,结果会是人将不人;然而,人类又不可能在自然状态下生活下去,人类必然过渡到国家状态,在国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才能保持从前那么多的自由?

自然状态:自然人天性善良,他们都具有两种天赋的感情,即自爱心与怜悯心;他们也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即自由与平等,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自然人之间很少有交往,各自的需要又易于满足,他们是独立而自由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只有年龄、体质的不同而存在的自由不平等,而无财产、政治上不平等,他们快乐地、幸福、自由地生活着。

过渡到社会状态的必然:人类有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为人类进入社会状态提供了可能性。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作用则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些客观条件包括获取食物等方面的困难,自然状态难以长久保持。由于个人独立生活非常艰难,生存斗争的需要使先前离群索居的个人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而生活在一起,以便人们能够以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1、社会契约:现实中的文明和国家让人失去了自由,为了保证自由,必须借助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新的共同体。

在缔结社会契约时,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全部权利完全转让给集体;由于每个结合者也同样这样做,他就可以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出的同等权利,实际上他没有失去任何权利,还可以以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由于人民就是主权者,不会损害全体成员和任何个别的人。

在订立契约时,人们之间平等地服从实际上是没有服从,因为通过契约,他们又从别人那里重新平等地获得所付出的东西,因此而实现了个人的自由。相互服从即等于自由。

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来自于没有任何约束,在社会状态下,人的自由来源于一种普遍的约束。

对于个体而言,卢梭的社会契约意味着个人权力的全部的、彻底的转让,即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个人以道德的自由、社会的自由代替了天然的自由,而且获得了法律面前的平等。

对国家而言,通过社会契约,它获得了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如果有人不服从公意,全体可以迫使它服从,“迫使他自由”。

2、公意理论:为解决在国家状态下个人自由与服从之间的一致性,卢梭提出了公意理论。

什么是公意?“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

(1)公意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共同利益。

(2)公意享有最高的权威。

(3)公意不同于众意、私意和团体意志。教材第189页。

但是,在一切问题上求取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卢梭表示多数人的决定也可以构成公意。也就是说,多数可以强迫少数,让他自由。多数人暴政。

卢梭认为,一个进入社会的人不同于自然状态的人,必须有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他的自由不再是服从生理的冲动,而是对于理性的依从。

卢梭既要保持国家整体的权威,又要坚持个人不可剥夺的自由平等权利。在他的公意理论中,虽然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但他更关注个人与整体的同一性,更提倡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对整体的服从。

卢梭的理论在吸纳自由主义因子的同时又兼具集体主义的倾向,他时而被尊奉为民主自由的先锋人物而备受推祟,时而被作为极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而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卢梭契约论思想同时拥有破坏与建设的双重特性。

三、人民主权学说

卢梭以“人民是主权者”为基点,以“主权在民”、“公意”、人民立法、直接民主等理论为核心,对主权学说做了全新的阐释,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并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学说。

1、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

2、单个个人通过社会契约将自己的全部权利让渡给集体,从而形成了公意。正因为形成了公意,普通的人才成为公民,才获得在社会中的自由。

3、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

4、主权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5、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6、人民主权是不可被代表的。

法国政治思想家贡斯当(1767-1830)指出,卢梭理论中代表“公意”的主权者是一个“抽象存在”,主权者是由无一例外的所有人组成,但是,一旦主权者行使其拥有的权力时,主权者不可能亲自行使主权,他必须委托出去,结果使得那种以全体的名义行使的权力,必然由单独的个人或极少数所支配。他认为如果没有精确的定义,人民主权理论的胜利可能成为人民的灾难,人民主权原则也有可能被误用来论证某种暴政。

第三篇: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重点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重点及问答论述题

复习资料

第一章

古希腊政治思想

人物篇

1、柏拉图

(1)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2)青少年时代: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既学习过诗歌,又写过戏剧,还研究了毕达哥拉斯等许多人的思想。20岁时,他又投师于苏格拉底。

(3)深厚的师生情谊:柏拉图对苏格拉底非常敬重,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是很深的。

(4)游历岁月: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柏拉图也离开了雅典,经过前后近十几年的游历。这期间柏拉图曾接触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思想家,受到了改学派办学园的启发。

(5)创办学园:公元前387年,柏拉图结束游历回到雅典,创办自己的学园。

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代表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主要思想有:理念与理想国,社会分工理论,哲学家治国思想。

①理念与理想国:

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

所谓国家的理念就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而所谓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就是实现了正义原则、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国家。这一理想国不仅是他研究和衡量现实政体的尺度,也是他全部政治思想的最终归宿。

②社会分工理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③哲学家治国:哲学家作国王,实行王政或者贵族政治。他认为当时的四类政体为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结党营私、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④推行共产制,看出了私有制的某些弊端与矛盾

⑤教育与治国,主张男女应当平等接受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国家的栋梁,重视哲学的教育。

⑥晚年时期,强调法治,认为所有的人必须遵守法律。

2、亚里士多德

(1)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2)一生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求学时期:17岁时,亚里士多德进入了柏拉图学园学习,成为柏拉图学 园中最有才华和柏拉图最得意的门徒之一。学生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善于独 立思考,尊重老师却不盲从。在学园中,亚里士多德多有涉猎。

②游学经历:完成了一批政治学、伦理学著作,在希腊学术界有相当的声望。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国王腓力的邀请担任太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这 样,亚里士多德为永垂史册的亚历山大大帝当了4年的家庭教师。

③创办学园: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马其顿王国回到了雅 典,创办了吕克昂学校。由于他常和弟子们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后人称亚里 士多德派为“逍遥派”。① 中庸之道:作为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危机的时代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己任。他的思想虽不乏深刻,但是极为稳健,容易被接受,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带来的可怕后果,他特别强调“中庸之道”。

(4)著作:代表作有《政治学》、《工具论》、《形而上学》、《雅典政制》等。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思想严谨,兼收并蓄。他涉猎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几乎所有的

学科,完成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政治学》无可争议的算是政治科学的奠基之作。主要思想有:政治学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国家起源于家庭;人是城邦的动物;政体分类理论;理想社会理论。

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亚里士多德最早试图对当时人们已经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人,他认为政治学属于实践性学科的一种,政治学的目的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达到“善”,应包括伦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他采用经验的、历史的研究方法。

②国家的起源:国家起源于家庭。

③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城邦,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存在。

④政体分类理论:划分不同政体,分析了不同政体的特点,而且试图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不同的原因。赞成民主政体。

⑤理想社会的特征:中产阶级掌权与轮番为治、财产私有公用、实行法治、控制人口与加强教育。著作篇

1、《理想国》

(1)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中年时期的一部代表作。主要内容有:理念论与理想国;社会分工理论;主张由哲学家治国;主张实行共产制;提倡教育。

(见上)

2、《政治家》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是政治科学的奠基之作。主要内容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国家起源于家庭;人类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政体分类理论;理想社会思想。(见上)

简答篇

1、评述柏拉图政治思想中“哲学家治国思想”的提出?

答:(1)理论基础:社会分工理论,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有一批专业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社会分工理论讲国家人民分类为统治者、护国者、生产者)

①“金”“银”“铜”理论:哲学家金——高贵的统治者;军人银——次一等的护国者和辅助治国者;生产者铜和铁;

②个人心理构成因素(理性、激情、欲望):具备正义勇敢等各种优良品质的人才能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家恰恰具有这些品质。

(2)内容:

①哲学家成为国王,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者。②政体:王政或贵族政治

③希腊的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都是恶的。(3)评价: ①积极:

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试图把国家政权掌握在经过教育和培养的哲学家手中,即掌握在能将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的人手中,目的是使国家尽快地摆脱当时的危机,走向繁荣。

②消极: 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具有一定理想主义的色彩,在当时的希腊世界不存在哲学家当国王的城邦。

柏拉图主张阶级关系不容打破,实现的仍然是统治阶级民主,忽视了下层生产者的政治权利。

2、亚里士多德如何论述“人类本身上是政治的动物”?

答:(1)前提: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个向善的目的。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道德的优良的生活,而人类只有组织为城邦,才能实现上述目的。

(2)人类在本性上,也是政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要过社会生活,要在政治上组织起来。(3)亚里斯多德强调城邦对个人存在的意义。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于城邦,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存在。

(4)由于不能脱离城邦的天性使然,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也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行动,参与公共生活。

(三)比较:

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

(1)他们都认为政治学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实现一个国家的“善”,这是最高的善。

(2)他们都认为私有制对社会整体带来离心和瓦解的后果,是导致城邦的不团结,不关心公共事务的原因。

(3)都主张实行财产公用,认为这样可以体现公平正义、团结全体人民。

(4)都强调控制人口。虽然亚里士多德未给出精确的数字,但他理想城邦的人口数与柏拉图所计的差不多。

(5)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男女应该平等接受教育(6)不主张推翻奴隶阶级

不同点:

(1)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

①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由于人的欲望、物质需求增长产生

分工,最终形成国家。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由家庭联合成部落或村社,最终形成城邦。人们为了过优良的生活而组建国家。

(2)在阶级构成问题上,柏拉图——层次分明的等级制;亚里士多德——等级松散的理想国。(3)在所有制形式上,柏拉图——共产制。亚里士多德——私有制。

①拉图主张在统治者和保卫者之间实行财产和家庭共有制认为这样会提升

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亚里士多德主张财产私有公用,反对柏拉图消灭家

庭、婚配社会化的主张柏拉图主张土地只有使用权无占有权。

②亚里士多德把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归城邦,一部分归公民所有。(3)在治国之道上,柏拉图——“哲学王对国家的最高统治”,强调人治,否定法治。亚里士多德——法律是优良的统治者。

(4)在政体上,柏拉图——贤人政治;亚里士多德—民主政体。

①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的,优秀的人总是少数,主张哲学家治国,而

且当他们培养出和自己一样的后继者时才可以辞去自己的职务,执政者

是近似终身制的,是无限制的。柏拉图主张实行“王政”(或贵族政治),批判民主政治,他的政体理论从原则理念出发。

②亚里士多德不赞成让哲学家永远执政的主张,也不相信哲学家的灵魂真的是掺入了黄金。认为城邦是平等的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主张实行民

主政体,政体理论从事实经验材料出发。

(5)柏拉图”理念论“认为宇宙是万物的本质,是唯一的真实存在。亚里士多德批判理念论。(6)亚里士多德将政治学当成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这是始创。研究方法:柏拉图用哲学、伦理学、甚至修辞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问题。亚里士多德经验的、历史的研究方法。

(7)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重要思想(8)阶级立场不同。

第二章 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思想

人物篇

1、西塞罗:(公元前106年至公元前43年)罗马思想家。

(1)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希腊政治思想与罗马政治思想实现的有机完美的融合。罗马政治家与

罗马法学家实现了统一。

(2)主要著作:《论国家》(《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善与恶的定义》、《神性论》

(前三篇刚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篇》相对应)(3)主要思想:

A.国家起源学说:他一方面承认国家是人类出于生活上的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认为,国家并不是随便的一群人用随便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随便的社会组合,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之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它来自于人们的共同约定。

B.对自然法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自然法就是植根于自然、与自然相一致或来自于宇宙的内在准则。它永恒存在,普遍有效,它命令人们做正当的事,禁止人们做不正当的事,它是一种最高的理性。他认为有国家就必然有法律,世界上存在这两种法,一种是自然法,一种是由人们制定、颁布的成文法。而且,自然法是根本,它先于成文法或国家颁布的法律而存在,是正义的基准或尺度,是成文法的基础。他认为,自然法就是一种永恒的、客观的原则。有了它,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才有了衡量的标准。

C.人的自然平等学说: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且每个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都是共同的,理性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律性。而且正因为人类有共同的理性,所以人类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平等的,至少在法律面前应当是平等的。

D.对共和制优点的论述:他认为,在共和制下,执政官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他要依法行使权力,而且他的权力不能高于一切。在共和制下,“服从这应该有希望在未来当统治者;而统治者应该记住人们服从自己只是暂时的”。

2、奥古斯丁(354至430)

①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 ②主要思想: A、恩典说

他认为,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到理性。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由于人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避上帝的惩罚。不过,上帝是仁慈的,他从人类中选取了一部分,使其信仰基督总而得救,其余的人则无法逃脱惩罚的命运。上帝挑选谁、舍弃谁,完全是随意的,完全是一种恩典,并不已被选中者的主观努力为转移,也不以被选中者的特别气质、特别品质为前提,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等待恩典。

B、双城论

他把人类分为两类,即所谓的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他论证说,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在现实生活中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哪一个人间组织、人间社会可以与“上帝之城”或“世人之城”相等同。所谓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所组成。他们真诚地相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恒的完美,永久的太平;世人之城则是由弃民所组成,那里无论多么富足,仍然是悲惨的。

C、教权至上论

他认为,基督教会的使命更重要、更根本。因为,基督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现实生活中的代表。上帝的恩典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作用。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它本身是神圣的、正确的。人们必须皈依这个神圣的组织才能得救。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基督教会,才可能进入天堂。在这个意义上说,教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利。

简答篇

1、罗马与希腊政治思想的区别?

1)①古希腊城邦政治下,人口有限,注重集体民主政治参与,国家主人翁

意识强。政治思想家多是集体主义者,政治思想关注公共政治生活的民主,关注整个城邦的善和正义原则。

②古罗马疆域辽阔,人口膨胀,个人与政治生活疏远。政治丝线开始注

重个人。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完善纯洁健康,追求个人精神自由,法

律上平等。

2)①古希腊政治思想着力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繁荣,不断的追求民主制度的完

善。

②古罗马政治思想重点转移到立法上来。只求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论证制

定解释法律使帝国统治合法化。

3)①罗马时代基督教宗教神学政治思想异军突出,成为罗马政治思想中重要部

分。这也是希腊政治思想中没有的。

4)①古希腊思想家追求纯粹单一的民主政体,强调民主。

②罗马政治思想对希腊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借鉴和发展,试图用几种政体的完

美结合的混合政体克服单一整体的极端化,民主与专制结合,侧向与专制。5)①古希腊思想家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知识及是美德,用教育教化民众。

②古罗马则强调法律的约束作用。用法律统治民众。

2、斯多葛学派是怎样提出自然法的?

1)古希腊早期的思想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都倾向于把人、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服从于自然界的发展相同的规律。特别是赫拉克利特曾明确提出:世间万物的变化服从着统一的“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所谓“逻各斯”已经带有“宇宙理性”、“自然规律”的含义。

2)斯多葛学派接受并且进一步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有组织、有秩序、融贯合理、连续发展的真实存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偶然的,一切发展变化都受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逻各斯”的支配。这一“逻各斯”就是理性法则,就是自然法.既然是自然法、自然规律,那么它的力量是客观的、神圣的、不可抗拒的。从而提出了自然法。

3、如何看待罗马混合政体? 1)罗马的混合政体跳出了“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的循环怪圈,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三种因素相混合,使这三种因素得到了精确的调整并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

2)罗马人的政治智慧就在于,他们使君主、贵族和民主这三种政体因素实现了最佳组合,使这种权力既互相钳制,又互相支持和合作,从而使得这种力量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绝对的。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他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他力量。因此,这个政体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均衡状态”。

3)罗马混合政体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设计、所主张的混合政体有所不同,除了包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希求达到的那种含义之外,还包含着在国家政治权力内部如何实现平衡与互相制约的含义。

4、罗马法学家是怎样看待自然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 区别:

①他们首先认为自然法就是最高的理性,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是人

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所有成文法的基础和依据;

②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是理想的法,它高于现实中所有的法,一种法律即使

得到各民族的普遍接受和普遍实践,仍然不能等同于自然法。或者说,自

然法是完美无缺的,而所有现实的法律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联系:

①法律以正义为基础,而正义则是以理性的自然法为前提。理性是神和人共

有的规定性。

②凡是体现了理性、符合理性的法律就是体现了并且符合于自然法。凡是符

合自然法的的法律,就是正义的、正确的法律;凡是违背自然法的,就是

非正义的、错误的。

5、基督教是如何从受压迫者的宗教变成统治者的宗教的?

(1)最早期的基督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学说,而是被压迫者的一种反抗运动,他的思想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对统治者的仇恨,要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未来的美好许诺。这些,对于饱受苦难的广大民众来说,显然是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然而,早期的基督教虽然是受压迫、受奴役的社会下层人民的反抗运动,但这一运动要发展、要扩大规模、要扩大影响,毕竟需要各种宣传、鼓动,毕竟需要组织各种活动,这就决定了他的信徒不能仅仅是下层贫民,就必须接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入会。而当时包括相当一部分社会中上层在内,各阶级普遍感到不满,社会动荡不定,但谁也无力改变现状。悲观、失望、忧虑、烦恼、厌世等情绪非常普遍。而基督教许诺人们可以进入永恒的王国,可以与神同往,可以永享幸福和安宁,这对于那些极度忧虑、极度悲观的中上层人士来说,无疑是一种极有诱惑力的精神解脱,所以,他们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皈依基督教,并在教会食物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他们在编写教义时,对早期的基督教教义进行了篡改。

(2)不仅如此,早期基督教尽管充满了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但这种反抗的复仇毕竟是消极的,它并没有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一起,而只是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救世主身上。这在事实上触动不了罗马得统治,反倒被社会上层所利用,这样,基督教早期的那种反抗复仇精神被阉割、被淡化,基督教也有早期的那种奴隶、穷人和被压迫民族的宗教,变成了可以为社会各阶级所接受、甚至是更适合有钱有势的人、更符合罗马统治阶级需要的宗教了。

(3)于是,罗马统治者改变了早先对基督教残酷的镇压政策,开始注意保护并且利用基督教。在公元311年的宽容敕令和313年的米兰敕令先后颁布后,基督教不仅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开始得到罗马统治者的一系列特别关照,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基督教正是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三章 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

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政体理论

(1)阿奎那基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他认为统治者被授予权柄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谋求私利,而是让他们谋求自己治理的区域的公共幸福。他区分了正义的政体和非正义的政体。如果一个自由的人的社会是在为公众幸福的统治者治理之下,这种政体就是正义的。相反的,如果那个社会的一切设施服从于统治者的私利而不是服从于公共福利,这就是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是非正义的。

(2)阿奎那根据统治者是有许多人还是几个人或者一个人来担任分了六种不同的政体。正义统治包括:个人担任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制、少数人担任统治者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民主政体。相对应的非正义统治包括:暴君制、寡头政体和暴民整体。其中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暴君制是最坏的政体。

(3)阿奎那认为在符合正义原则的前提下,统治者的人数越少越好。

首先,凡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的,就比多样体更容易产生统一。

其次,自然始终以最完善的方式进行活动,最接近自然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其三,经验证明,凡多数人统治的城市和省份,常常由于相互倾轧、不断

纷争而陷于分裂。因此,有一个国王执政是最好的政体,同理,有

一个暴君执政的政体是最坏的政体。

(4)他还认为无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甚至共和制都有蜕变为暴君制的可能。但要防止暴君制的出现,应当实行君主制。

(5)阿奎那强调教权至上论,世俗权利服从宗教权利。因为即使是最好的政体,也只能保证社会的成员达到世俗的目的。但教权至上并不意味着可以免去世俗君主的责任。世俗君主的责任在于专心致志的领导他所支配的社会走向幸福生活。第一,必须维护它所统治的社会的安定;第二,必须保证不让任何事情来破坏这样建立起来的安宁;第三,必须殚精竭虑不断扩大这种福利。、但丁的世界帝国、世界君主是如何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内容:

(1)首先城市兴起与异端的涌现着一社会背景,为但丁的思想奠定了基础,而但丁是市民异端的重要代表人物,这里异端是指在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或迫害的派别。市民对罗马天主教主导的封建割据状态耿耿于怀,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城市市民的出现使神权政治遇到了新的、真正前有力的对手,这些为但丁思想的提出做了铺垫。

(2)其次,但丁批驳了教权至上论,对当时流行的教会权高于世俗政权的观点加以驳斥,为此他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权与王权互不同属。他提出主张尘世和永生的幸福诗人的两重幸福,教 权与王权会引导人们达到这一目标,他又认为二者皆来自上帝--帝王 或世界政体是直接从宇宙的统治者即上帝那里获得它的权利。

君主需要成为尘世单一的最高权威。他认为几个事物结合在一起,其中有 一个起支配调节作用,否则这种结合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会因相互斗争而解 体。从个人到国家需要一个善的统治者来支配,权威多了就会乱。

要实现世界和平,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政体。认为世界和平是头等大 事,而人类要实现和平、幸福就必须意志统一,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世界帝国,有一个世界君主,他的意志能控制和引导其他一切人的意志,只有这样的 世界政体,正义才会发挥最大的威力。只有这样的世界政体,才会使人类的 贪欲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安居乐业。

(3)最后,但丁认为,要想使人们过有理性的生活并获得自由,是世界和平持久地最大限度的实现,必须要有个世界帝国、世界君主来统治。

3、中世纪异端思想的特点

异端是指在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或者迫害的派别。

(1)因为教会占领着思想文化阵地。因此他们的思想都是在宗教神学范围之内加以异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从早期基督教和《福音书》中寻找根据。

(2)他们的异端思想多半是一些口号和简单的主张,并未形成独立、统一的思想体系。(3)他们的异端思想都主张恢复早期的基督传统。(4)他们都要求财产平等或公有(5)思想上的活跃与声音。

4、马西略的政治思想和生平了解。政治思想:

(1)双重真理与两种法律:马西略提出上帝的启示(信仰)和人的理性(哲学)都具有真理性,但这两种真理截然不同。天启的真理和人的来世生活相联系,哲学的真理与人的现世生活相联系。同样,神法和人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神法纯粹是神的命令,是一种心理上的威慑;人法是公民的命令,是一种肉体上的折磨和财产的损失。

(2)国家的起源、目的与理想形式:马西略否定了军权神受的观点,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自然起源说。他认为,在理性支配下,人们为了维护和平与秩序而建立了国家。国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美好生活。最理想的国家形式应当是民选的君主政体。

(3)信徒是教会权威的来源,教会要服从国家的管理。神职人员也是人,由神职人员组成的教会并没有等同于上帝的无上权威。神职人员与其他人员一样都是国家的公民,应受到公民应有的同等待遇,并且服从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命令。

生平了解:

马西略出生于意大利,在《和平保卫者》一书和大批论文中为世俗权利辩护,严厉批评教皇政策,试图为国家的权威和人法提供一个世俗的理论基础,使政治摆脱神学束缚。在西方学者中被誉为现代国

家观念和清教改革运动的先驱。

第四章 16世纪欧洲思想

概念篇

1、文艺复兴

①14~15世纪,欧洲新兴的市民阶级为了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天主教会的神学独断,摆脱日渐没落的中世纪封建文化和信仰对于人的精神束缚和思想愚弄,并以完美丰富的艺术、文学、诗歌和音乐来为世俗人生的幸福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复兴思想家和艺术家们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艺术中发现了可以满足他们现实斗争需要的武器——理性精神、自然哲学和科学、优美的艺术形式,以及人的主题意识与个性精神高扬的文化模式。对湮灭千年的希腊文化的大规模发掘、整理和研究,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后人将这一切称为“文艺复兴”

②文艺复兴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而且是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追求与创造。思想家艺术家们对一千多年的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了一场以再生古典文化为旗帜、以创造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新文化为目的的伟大社会运动。

③文艺复兴是一场规模浩大、具有思想解放与观念启蒙意义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精神开始形成的标志。

2、因信称义

(1)因信称义的概念:信徒凭借信仰,无需教会这个媒介,就能够直接与上帝相沟通。这一“因信称义”说的根据是基督受难已经赎清了人类所犯下的罪,人只要信靠上帝就是对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恩典。路德所说的“信”是指任何情况下对上帝,对基督的坚信不疑。信靠上帝就是对上帝最高的崇拜。

(2)因信称义说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善功得救论,否定了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

3、得救预定论

①加尔文从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出发,提出了“得救预定论”,认为谁是选民,谁是弃民,谁能得救,谁应该受罚,是上帝凭他的“永恒意志”预先确定的,教会对此无能为力,从而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救赎论”。

②得救预定论不同于宿命论。他认为从善或为恶虽为上帝先前预定,但人不能把上帝的预定作为个人怠惰的借口。人并不因上帝的预定而失去为善的自由,因为上帝并没有用必然性来强制人们为恶,人们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帮助仍有为善的自由意志和能力。

简答篇

1、马基雅维利主义:(1)人性恶。

他要求君主和政治家必须把人性作为研究和观察社会这只问题的出发点。他根据自己的观察指出,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的本性。由于人的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因此总是得不到满足,不能安分守己。人也都很势利,不知感恩图报。

(2)权力是国家的核心和政治的目的。

没有权力的约束,人民就会追求自己的狭隘目的而危害整个社会;没有权力,就没有统一和秩序。统治者的一切活动都应以夺取、扩大、保有自己的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3)实行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马基雅维利在政体问题上的观点是:如有可能,就建立民众政府;如有必要,就实行君主专制。虽然共和制有很多好处,但是君主制则是治理陷入混乱的“病态”国家的一计猛药。他认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力量,才能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

(4)专制君主的统治术。

①法律和军队是君主政权的基础。

②为了达到治世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③君主应当使人民畏惧,但不应当使人民憎恨。

④君主应制服命运,驾驭命运。

2、布丹的国家主权论

(1)从家庭的夫权中引申出国家主权。

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一样,所有的立法行政权力都只应当属于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或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集团,他或他们必须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权力便是国家主权。(2)国家主权的特点及其内容。

国家主权有三个特点:

①从时间说,它不是一种临时权利,主权者虽然生命有限,但主权却是永恒的;

②从空间上说,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是不收任何限制的权利,他可以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绝对的支配自己的国家和臣民;

③它不受法律的约束,主权高于法律,法律源于主权。

主权的内容则包括:立法,宣战,媾和和缔结条约的权利,官吏任命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要求臣民效忠和服从的权利,货币铸造和度量衡的选定权以及征税权。

(3)政体分类和君主主权。

①根据权利继承的合法子能够与行使权利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每一种整体

区分为三种形式,即民主政体可分为合法民主政体僭主民主政体和叛

乱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可分为合法贵族政体僭主贵族政体和叛乱贵族

政体,君主政体可分为合法君主政体僭主君主政体暴君政体.②合法的君主政体是最为合理的一种政治形式.这是一种最高权掌握在一

个人手里的“共和国”.只有君主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国家主权的不可

分割,奠定国内各种对立因素的和谐和统一.他反对僭主君主政体和暴君

政体.主张"暴君可抗

(4)主权者与公民.①主权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都是公民.公民之间不能平等,贵族享有更多特权.但所有人都有服从主权者义务,享有主权者保护的权利.②主权者与公民之间更不平等.主权者不受臣民任何约束地支配他们.主权者应当受先于国家存在,先于主权并高于主权的上帝神法和自然法的约束.国家主权理论提出的意义

③在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初期,贵族和教会的势力还十分强大,民族国家的巩固需要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就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危险.布丹的国家主权理论说明了民族国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不仅为当时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后来的各国政府维护自身的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4、宗教改革在近代欧洲的历史作用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一种更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基督教代替专门为僧侣阶级谋利益的天主教,而不是反对宗教本身,更不意味着人们在宗教方面更宽容。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从体制外冲击了神权政治的统治基础的话,那么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从体制内给了神权政治致命的一击。其历史作用主要有三点:

一是使欧洲基督教意识形态成功的从中古到近代的过渡;

二是实现了政治、经济权力的大转变,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是为近代欧洲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五章 17世纪荷兰政治思想

人物篇

1、格老秀斯

如何论证自然法?

(1)格老秀斯继承了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指出:

自然法是正确的思想所下的命令,它按其是否合于理性,指出一种行为本身是否具有道德依据或道义上的必然性。自然法是最根本的法,使一切意志法、成文法的依据。它的基础在于人类本性,来源于人类的社会性上帝的自由意志和人的守约本性。

(2)之所以称为自然法,是因为它的基础在于人类本性。具体地说,自然法有三个来源: 第一是人的社会性。人们只要保持着正常的理性状态,行为就是公正的就是善的。

第二是来源于上帝的自由意志。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启示,将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统一起来。第三是来源于人的守约本性。

(3)自然法的存在可以从两方面论证,其一是逻辑推理;其二是世所公认。如何论国家主权?

(1)国家的主要特征是它掌握着或者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主权。主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法律和个人干涉,包括颁布法律、执行法律、任命公职人员、征收捐税、决定战争、缔结条约等权力。

(2)主权对内有最高、永久、不可分割的特性,对外有独立性。实现君主主权。(3)君主主权论。但是当最高权力违背人民利益时,可以武力反抗。如何论证私有制?

(1)私有财产制神圣不可侵犯。财产根据一种特定的契约分配或占有,一旦私有便不可侵犯。(2)格老秀斯将私有财产权列入自然法范畴,列成一项自然权利。

2、斯宾诺莎

怎样评价《圣经》?

(1)批判《圣经》,对待圣经应像对待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从本身出发来加以理解,以历史、考证式的研究。

(2)《圣经》不是上帝写的,是一部历史著作,出于两千余年许多人的手笔。(3)《圣经》中存在大量自相矛盾和悖理的说法,他否定了上帝和各种神迹,所谓的上帝就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

怎样区分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

1、自然法状态

(1)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中。

(2)在这种状态下,一切物属于一切人,人们服从自己,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每个人也不服从任何其他人,大家都只受自然法则的支配,无所谓公正与不公正。

(3)每个人皆各自寻求自己的利益,纯以自己的利益去判断善恶。

2、社会状态 社会状态:

(1)人类在建立国家之后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2)社会状态下,善与恶为公共的契约所规定,每个人皆受法律的约束,必须服从政府。

(3)国家的统治权是以人们缔结契约时所转让的权力为基础,它有统治一切的最大权威。国家的权力大于个人,法律有约束一切的力量。

如何论证思想自由权?

(1)个人虽然把自卫权交给了社会,但没有人愿意或者被迫把自由思考或判断的权力转让给其他人。思想自由是天赋人权,不能转让。思想自由权利属于个人。(2)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让人们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是统治者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好办法。

(3)思想自由的同时,在行动上要守法。

第六章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简答篇

1、霍布斯的国家学说(1)关于国家的形成。霍布斯认为,理智使人发现了自然法。但这只是导致人类和平的信约,信约如果没有权利作为后盾,就是一纸空文。如果要解决人类和平的需求,只有人们之间订立契约,放弃自我管理的权利,放弃的行为是相互平等和毫无保留的,放弃的权利被授予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来代表。

(2)国家主权与主权者。

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主权是处理国家一切事物的一切权利,是国家的灵魂,所以体现它行使它的主权者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第一、主权者对臣民具有绝对的权利。第二、主权者也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第三、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

第四、主权者的权利不可分割,不可转让。(3)国家整体理论。

霍布斯从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学说中并未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而相反得出了君主专制的结论,所以霍布斯推崇的理想政治管理形式为君主制。在他看来,在君主国中权利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可以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最和谐的融为一体。君主权利具有很多优越性,第一、君主可以使君民利益相一致。第二、君主个人决断无矛盾。第三、君主制不会引起内讧。第四、君主亲臣能害人也能救人。最后、君主国的均为如果被不能明辨是非的幼孩继承,可能引起内乱,但这只能由于臣民的野心与不义。总体看来,最符合霍布斯的理想政府形式是君主国。

2、霍布斯的自然法学说

(1)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的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事情。也就是说,自然法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摆脱自然状态,过和平的生活。

(2)保护自己。

(3)让渡权利,订立契约。(4)反对战争。

(5)自然永恒不变。

(6)建立一种强大的权威,使得人人都能遵循自然法。

3、洛克为什么主张三权分立?(1)洛克认为,国家应该以既定的、向全国人民公布周知的、经常有效地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来实行统治。即提倡法治。

(2)洛克同当时的绝大数思想家一样,也把已经出现的所有政府形式划分为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三种。他既反对寡头制又反对君主制,不能以统治者个人品质影响社会生活。

(3)提出于“光荣革命”之后,维持秩序显然更为重要,洛克的主张刚刚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辩护。

4、霍布斯和洛克思想比较(关于社会契约方面)(1)关于自然状态与自然法。

①霍布斯与洛克相同,同样认为人类在进入政治社会前曾处于一种自然状态。

②但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人们由于人性恶的特点以及为了自身利益和追求平等,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

③洛克认为自然状态还具有自由、有序特点,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受着自然法的约束,人们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毁灭自身,所以自然状态是有序的。

④同时,洛克在强调人们具有自由平等权利的同时,还强调自然状态下的私有财产权利。(2)关于社会契约。

①一方面,霍布斯认为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缔结契约时需要交出全部权利,而主权者不受契约限制,拥有绝对权力。

但洛克认为,人们的基本权利,生命、自由、财产权利是不可转让的,只可以转让充当自然法执行人和受害人享有迫使侵害者赔偿损失的权利。

②另一方面,关于建立社会契约的目的,霍布斯简单的认为是为了解决人类和平的需求以及时人们的安全得到保障。

但洛克认为是为了目的是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保障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3)关于国家政权理论。

①霍布斯认为主权者应该拥有全部的国家主权,主权者进行君主专制,推崇君主制国家。

②但洛克反对君主制,认为权利不应该过分集中,而应该让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三权分立,相对于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最高。他认为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都不适合英国,最适合的政体是共和制。

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简答篇

1、伏尔泰、卢梭平等理论比较

(1)平等理论的背景,都来自对法国封建等级制的批判。①在人人生而平等的判断依据上,伏尔泰继承自然法理论,认为神在世界各地创造的各民族虽不同,但其根本人性是相同的。自然赋予人们共同的本性、共同的权利,所以人人是平等的。

②而卢梭承认自然状态说,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过着纯朴的、道德的生活,遵循自然法的原则。相互同情、彼此关怀、亲密无间的自然感情代替了法律。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真正的平等。

(2)在不平等的来源上,伏尔泰认为人人可追求平等,但现实生活中平等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活资料有限,屈从、奴役、不平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他强烈谴责、抨击这种社会不平等,但认为其是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即脱离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3)在追求什么样的平等上,伏尔泰要求的仅是政治、法律上的平等,即废除封建等级制,承认人人生而平等。卢梭主张用暴力推翻暴君,消除不平等之后所要建立的并不是最初的那种自然社会,而是订立新的契约,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新的平等。

2、伏尔泰的宗教主张

(1)宗教迷信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是社会祸害的万恶之源。人们之所以接受宗教,一是由于无知,二是由于僧侣们的恶意欺骗。

(2)他以严谨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指出,所谓的《圣经》是杜撰的产物,是胡言乱语、荒唐可笑的神话故事;所谓的基督教实际上是犹太人吸收了各民族中流行的各种宗教传统综合而成的;所谓的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凡人。宗教裁判对所谓异端的迫害剥夺人的一切,极其恶劣。号召人们同宗教作斗争。

(3)但他并不主张取消宗教。

第一,他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认为没有上帝便没有世界,上帝是永恒的,世界也是永恒的。上帝为自然界立法。上帝只发布一次命令,宇宙便永远服从。上帝怎样创造世界是不可知的。

第二,宗教虽有辱人类理性,但对束缚人们行动、维系社会道德必不可少。

3、评价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三权分立(1)地理环境决定论

①看似道理,但既不全面、也不深刻,很难令人信服。

②孟德斯鸠所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说法仍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安排的。孟德斯鸠力图从客观的物质自然条件中寻找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变迁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③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虽然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但由于它本身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它必然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就此而言,对孟德斯鸠的探索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2)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洛克分权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上的进一步总结。虽然鉴于当时法国强大的封建势力,孟德斯鸠的有些主张还比较温和、保守,例如关于贵族院的设立、国王的神圣不可侵犯等,但总的来说,他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需要。特别

是他的三权分立原则,事实上已经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国家政权的一个重要组织原则。

4、评述卢梭人民主权思想

(1)人是生来自由而平等的,国际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公意”是人民主权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卢梭民主思想体系的基石。

(2)卢梭认为,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把公意或全体人民的意志当作国家主权的核心内容。①主权在民。卢梭不同意格劳修斯否定人民主权的观点,他认为最初的社会契约必须是自由人之间的自愿结合,以克服共同的困难。认为最初的社会契约论只能是“人民同自己订立契约”,由此结合而成的共同体是自由、平等的成员构成的,既然契约是在人民之间订立,且任何权力并没有交给第三者,所以由契约而形成的国家,国家的主权在民。

②主权不可转让,不能分割。主权既然代表公意,原则上就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从而也是不可分割的。

③主权的核心是立法权。公意是通过法律来体现的。一个国家的立法权必须属于人民。主权为民。④政府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的中间体。政府、行政长官只是执行者,他们的权力来自主权者——人民的委托。每个公民应该都有机会担任行政长官。

⑤主权不能代表。推崇直接民主制。(3)卢梭的政治思想反映了18世纪中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法国广大小资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政治要求。他激进的民主主义理论成为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他个人则不仅被尊为这场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而且被这场大革命中的激进派尊为革命的导师。

(4)人民主权学说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是他激进民主主义主张的集中体现,是卢梭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杰出贡献,是十八世界启蒙运动思想宝库中的最精华部分。卢梭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封建专制的叛逆精神,探究封建社会的各种不平等现象的起源,提倡民主,否定君权神授,创立了人民主权学说,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人民主权学说奠定了卢梭作为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倡导者和引路人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

简答篇

1、潘恩的人权理论评述

(1)潘恩首先指出人是天生平等的这一主张。承袭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人人具有平等、自由等自然权利的思想。但是,潘恩的思想没有停留在此,而是较欧洲启蒙思想家向前推了一步,作了自然权利与社会权利(天赋权利与公民权利)之分,提出借助于公民权利可以实现自然权利方面的平等。

(2)天赋人权是一切公民权利的基础。(3)公民权利不能侵犯天赋权利。

2、潘恩是如何看待政府的(1)对政府与社会作了区分

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前者使我们一体同心,后者制止我们的恶行。

(2)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他主张建立最小的政府。潘恩是一位坚定地自由主义者,是一位反对一切形式压迫的革命者。

问答论述题

五.问答题

1.古希腊城邦的本质是什么?其意义和价值何在?

答:在本质上说,城邦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意义和价值: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和发达的公共生活。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一切都激发了人民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城邦政治的多元化是希腊政治思想家的视野非常开阔,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政体、民主、自由、正义、宪法、法制、公民等,都是在城邦的背景下提出并作出解释。

2.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事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他阐述国家的价值在于树立一个至上的,绝对的伦理标准,用宗教方式奠定道德对政治活动的意义,但是具有国家的不完善性与功能的局限性

特点:将其分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他用基督教伦理来解释国家

3.阿奎那神学政治观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在其国家理论中有何具体表现?

答:基本特征: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具体表现: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关于教会和国家的关系,阿奎那承认国家的合理存在,并在这一基础上论证教权高于俗权。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理性对于社会生活的要求,教会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因此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的统治者。进一步来说,既然世俗统治者服从教会统治者是上帝的安排,因此,凡是不服从教会和罗马教皇的君主就是“暴君”,限制和废黜“暴君”的权力是正义的。

在坚持教权高于俗权的前提下,阿奎那承认并论证世俗国家的合理性何必要性。同时,论证教会法高于国家法,维护教会的司法特权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从法的方面论证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5.格劳修斯国家主权学说对布丹政治主权学说的发展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答:⑴发展:格劳修斯是在研究国际法中讨论国家和主权问题。他明确指出,主权就是不受另一个权力支配的权力。国际活动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在格劳修斯以前,布丹只是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出发,提出主权最高、永久、不可分割等性质。格劳修斯这种关于主权国家对外独立的性质,是对布丹主权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⑵局限性:拥护君主主权,否定人民主权论

他认为①人民不能任意改变政府形式②主权是主权者的一种私权③反对所谓一切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利的理论。

6.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进步性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①孟德斯鸠将权力划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②立法权力制定临时或永久的权力,并且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因不方便,人民只是选举代表,实施代议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的意志,应该掌握在国王手中,以便有利于解决国家需要迅速处理的事务。司法权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交法院行使。③三权之间相互合作制约。对立法权的制约,两院互相行使否决创制权,除征收银钱方面;立法权有权利审查法律的实施情况,但无权钳制行政权,也无权审讯行政者;行政权规定立法机关会议的召集时间和期限,制裁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

历史进步性: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借鉴了光荣革命后英国的体制,主要吸收了洛克的自由、法治与分权学说,批判和排除了霍布斯等人的专制主义主张,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权力的归属还是权力的运用,都具有适中有度、不走极端的特点。

7.为什么说洛克的政治理论是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源泉?

(1)在《论宗教宽容中》洛克系统的阐述了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的原则,倡导仁爱与宽容的精神,有力的评判了英国严重存在的宗教偏执思想,为宗教信仰自由思想在英国和西方国家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2)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洛克式最早对自然权利理论进行系统论证的思想家。(3)洛克热门为政府的重大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人们的菜场,这一观点明确阐述了霍布斯先前提出的国家是保护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观点,影响19世纪整个欧洲。(4)分权理论的提出,是洛克对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贡献,特别是他对自由的理解,以及法治、自由与分权关系的思想为以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洛克的分权思想经过孟德斯鸠影响到美国的思想、政治制度,在现代分权原则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中一种

8.简述休谟与洛克在财产权问题上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休谟观点的理论意义。

(1)共性:a.都属于现代市民阶级的理论务求,体现市民阶级对财物正当、合法占有的诉求b.个人财产权看做一个社会的基础,最核心的东西。c.把财产权上升为政治哲学的层面。

(2)区别:a.洛克:认为财产权是自然权利,时不证自明的、先验理性规定的原则。

休谟:不是自然权利,而是一种政治社会规则下的权利。b.洛克:强调个人占有。

休谟:财产占有当中的社会性,财物稳定占有是历史演进的结果。c.洛克:财产占有的正当性来源于劳动。

休谟:占有涉及一个所有权的划分规则,与劳动本质无关。(3)意义:a.财产权规则是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协调机制。b.最大的公共利益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正义规则。c.用奠基在经验、传统、习俗上的正义规则替换了启蒙政治学的理性,突出人的需要,为后来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开辟了道路。

9.伯克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政治特点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社会是人为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于契约。社会契约是附属性的,而国家契约是神圣的。他重视传统的东西,将情感、道德看作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同时强调宗教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和社会是成长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瑟吉欧一种历史型的持续变化的过程。

政治特点:①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激烈变革②强调稳定的的价值和传统习俗在维系稳定方面的作用,注重社会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并为社会中等级③带有浓厚的精英政治倾向。

10.密尔代议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评价一个政府或政治制度好坏的标准就是两个;一是看它促进社会普遍的精神上进步的程度,包括在才智,美德以及实际活动和效率方面的进步;二是看它将现有道德的

实质: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原则的在政治问题上的应用。六.论述题

1.试述柏拉图政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他是如何比盘民主制的,他的批评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答:⑴主要内容:①哲学家统治,也称贤人政治,其内在原则或标准是智慧。他认为只是高于法律,最好的统治不是法制,而是由有知识的人统治。②政体分类思想,按统治者人数的多少把政体分为三类即:一个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这三种政体又有好坏之分,一人统治可分为王制和僭主制,少数人统治可分为贵族制和寡头制,多数人统治可分为共和制平民制。③政体嬗变思想,当一种政体下统治者和公民的品格和心灵发生变化后,政体就会发生相应的嬗变。这种嬗变指向堕落的方向,其具体路线是贤人政体-荣誉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⑵批判民主制:在民主政体下,人们崇尚自由平等。自由是放纵的,人们为所欲为,不能忍受任何的约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平等被不加区别的给与一切人,不论其是否应该享受平等,平等走向极端,极端的平等带来极端的奴役,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攫取了权力,凭借暴力建立专制统治,民主政体必然演变为僭主政体

⑶对西方分权制衡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2.试述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个理论观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和理论意义 答:⑴主要内容:①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马基雅

维利政治思想的核心。权力就是使人畏惧的实力或暴力,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力,而不是屈服于专制政权的统治②维护国家统治的基础,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军队。他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律来治理。人民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会变得坚定、精明、文雅。然而人是贪婪的,欲望是无穷的,法律有时也无能为力,因此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比起为封建领主服务的雇佣军队和外国援军,他主张国家急需训练一支由自由市民组成的义务军队,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忠于国家。

⑵理论基础:人性恶论,他认为,人类最初和动物一样,是分散活动的,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权力和财富有限,人们的欲望无穷。因此人与人在争斗中彼此关系是虚假伪善的,人的行为是反复无常忘恩负义的。

⑶研究方法:不重书本重实际,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

⑷理论特点:①丢弃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问题,将国家建立在人性和人的行为的基础上;②割断政治学说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认为政治有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③把严谨的科学精神带进政治学说领域;④把政治学说建立在权力基础上,开创从世俗角度探讨政治问题的先河。

3.试述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异同,并指出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意义。

答:⑴相同点: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产生都是自然状态下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来裁决人们之间的纠纷,又缺少一个公共裁判者和公共权力来保证裁决得意执行。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欠缺,彼此共同约定:大家放弃自己的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所同意的规定行使。

⑵不同点:①、霍布斯为人民订立契约时应交出他们的全部权利,权力,而洛克认为自由权财产权都是订立时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权力。②、洛克认为人们交出的权利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而霍布斯要求人们交出的实际上是人们运用一切手段惩罚伤害他人的权利,权力,从而实现自我的保存。③、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和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而霍布斯认为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她的权力和权利是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的。

⑶历史意义:①、奠定了欧洲自由主义的基本模式-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个人自由与民选政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个人自由与国王专制统治的关系②、奠定了欧洲古典主义的传统和基础:个人自由与权利是根本的,政府必须为维护人们的自由和权利而存在③、确立了人民主权论:人民委托认可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人民服从政府是有条件的,人民是政府权力的最高和最终所有者,是制约政府权力的主导性力量。

第四篇: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题目

1.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大体可概括如下: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社会改造、以及通过国家机关和强力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研究这些理想、理论、方针和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2.古希腊城邦时期政治思想的特征是什么?

城邦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 BC8-BC6 世纪,政治思想开始产生。

② BC5-BC4 世纪,古典时代,城邦制度的繁荣和危机时期。

③ BC4-BC2 世纪末,后城邦时代,或后亚里士多德时代,城邦解体,政治思想萧条。

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是一种独特的国家形式。城邦制度决定了政治思想的特点:① 城邦的独特性;城邦的特点:1.小国寡民2.城邦主义3.公民共和国②政治思想就是对城邦的思考,它超不出城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城邦观念是理解城政治制度、政治斗争、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③ 西方政治文化三个源头: a、城邦的政治结构 b、罗马法 c、基督教。④迈锡尼专制王权垮台,在其废墟上形成的破碎的政治版图和城邦制度,西方政治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城邦是家庭、部落和村社等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自然进化的产物。这种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以理性对待事务是希腊人一贯的态度,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公民们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他们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规范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城邦的解体和世界帝国的建立,给西方政治思想带来哪些变化?

规模庞大的帝国取代狭隘的城邦,不仅仅是地域上的扩大,也相应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变化。

1.事独裁的专制制度代替了民主制度:政治学的沉寂

国家的命运操纵在国王、皇帝、大臣和将领的手中。人们失去了城邦时代那种对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在政治思想上,表现为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冷漠态度和政治学说的相对沉寂。

2.社会的解体与文化的衰落:个人主义和超越主义的价值取向

城邦的解体使人们失去了精神支柱,由于国家的急剧膨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开始疏远,个人在国家中的相对价值降低。人们从城邦退回到自身,从关注公共生活转向关注个人的生活。城邦解体的结果,是使个人突显出来。这个时期,由于帝国的地域扩大,成分复杂,加之统治者的高压政策,阶级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表现得十分复杂和尖锐。

3.各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世界主义观念的出现

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使原来排他的、自我满足的城邦对外开放。在政治思想上,产生了人类一体、种族平等的观念和世界主义思潮。

4.西塞罗怎样表达了罗马共和精神?

西塞罗的“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是指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所以,“共和国”名称的本来含义,就是属于人民的国家。这是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探讨罗马国家的实质,重新定义国家。在西塞罗的时代,罗马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已与希腊城邦有很大的不同。他说“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甚至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西塞罗指出,当所有的人处于一个人的暴力压迫之下时,什么都不属于人民,人民却属于一个人,即使是在世界上最美好的城邦,那里也根本不存在任何国家。他不再把国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体,而是理解为“人民的联合体”。这个概念反映了罗马共和国的特征。事实上,罗马城邦从来就不像希腊城邦那样狭隘和完全封闭。它创建之后,一直在不断地兼并和吸收其他部族和城市的居民。到西塞罗的时代,它已经完全突破了狭隘的城邦界限。

5.基督教给西方政治思想带来了哪些变革?

6.马基雅维利对政治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马基雅维利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的角度来理解政治,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布丹和英国的政治思想家霍布斯等人,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就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斗争,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核心。马基雅维利主张从人的角度、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来研究政治问题,为权力政治观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他还着眼于政治现实,主张将权力视为国家与政治的本质,并从权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政治和国家的问题,而且还以国家的地位、宗教的影响等为主题发表了重要的论述,并从权力的角度出发深入地研究和总结了君主统治的方略,全面地架构了权力政治观的体系。马基雅维利注重从历史和实践经验中寻找政治统治的规律,其历史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出发点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其权力政治观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从理论研究来看,马基雅维利主张从现实出发,摆

脱书本的说教,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梳理,从而为权力政治观提供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对实践经验的重视使得马基雅维利注重对历史经驻的总结。在权力政治观的指导下,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包括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制止封建割据和内讧,抵御外侮和驱逐外国侵略的国家至上论;反对教皇和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干预等。

7.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1)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深受英国和罗马共和国历史经验的影响。

(2)孟德斯鸠认为,—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学说。

(3)孟德斯鸠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

(4)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8简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思想。卢梭设想的社会契约基本过程是:在约定社会契约时,每个人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由于任何一个结合者也同样这样做,他就可以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给别人的同样权利,得到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且以更大的力量来保 全自己的所有;人民是主权者,就不会损害全体成员和任何个别的人。通过社会契约,卢梭希望解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就是既保证了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又要使他置身于力量的总和,不致忽略对于自己所应有的关怀。“服从自己本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征和矛盾。他试图把自己和服从这种对立的东西统一在国家整体中。

9.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有哪些?

美国社会的形成不同于其他国家,其特点有:移民社会;直接嫁接在奴隶制上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政治上的分立与自治;缺乏传统等。

由此带来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富有务实性;论证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是其主题;强调人人享有机会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建立权力平衡等。

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城邦时代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是巨大的。(1)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创者。他第一次将人类知识区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为政治学的进

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研究方法等,同时对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范畴进行了系统研究。(2)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入了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如提倡有限的私有制。他不同意柏拉图关于少数哲学家治国的主张和反对法治,主张人治的思想,为民主和法治做了有力的辩护。所有这些,使他成为西方较为开放、进步和理性主义政治传统的先驱。

2.洛克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包含哪些内容?

3.洛克与霍布斯契约论不同点有哪些?

第五篇: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5个)1.轴心时代:

凯伦·阿姆斯特朗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2.封建主义

“封建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人的意识决定社会。这种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社会形态便是封建社会。封建的概念是:天下(江山)不为公,分封给一个个诸侯贵族,或如希腊部落自成割据。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是通过战争或部落城邦的联盟而形成一个按中央契约、地方纳贡、收税、派捐来运转的体系。

封建的概念是:天下(江山)不为公,分封给一个个诸侯贵族,或如希腊部落自成割据。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是通过战争或部落城邦的联盟而形成一个按中央契约、地方纳贡、收税、派捐来运转的体系。封建的核心内容是:对少数群体分封特权,并统治大多数人,如王公贵族或希腊的公民。封建社会的特征是:物权统治一切。而皇权帝国主义的人权却又高于物权,它是由皇权支配物权的。因此与封建主义相对的是皇权帝国主义。

2封建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政治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凡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并以此得到公共舆论承认的即为合法。”合法性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政治合法性就是社会政治事物所具有的的被公众普遍认可、承认、信任和尊重的客观属性。韦伯对于政治统治类型的划分具有一定影响。他根据政治生活中人们政治认同的依据,合法性基础的不同,把政治统治划分为传统型的政治统治、魅力型的政治统治和法理型的政治统治。

3统治者如何确保统治的合法性

合法性必须建立在一个共同认可的基础上,这种认可可以是神秘的或是世俗的力量。对合法性基础的认识最经典的是马克思·韦伯的概括,他将之分为传统型,法理型和克里斯玛型(个人魅力型)。

* 传统型:合法性来自于传统的神圣性和传统受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 * 法理型:合法性来自于法律制度和统治者指令权力

* 魅力型:来自于英雄化的非凡个人以及他所默示和创建的制度的神圣性

韦伯认为以上类型都是理想类型,历史上的合法性形式都是这三种类型不同程度的混合。在当代国家中,合法性更加依赖于政治权力的有效性,这也是近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包括了政府能否有效的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经济能有持续发展。这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能力和政策能力。

4.东晋门阀制度

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士族制度的盛行,依赖于统治阶级颁行的各项法令。法令的出台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的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5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也叫英雄时代,是希腊氏族制度解体的时代,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形成于此时的“荷马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3世纪末期亚该亚人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的故事及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历经十年胜利后历尽坎坷最终重归故里的故事,史诗所歌咏的虽然是属于迈锡尼文明时代的遗闻,但却反映了当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制度。铁器开始使用,土地仍为公有,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初步发展,已出现氏族贵族和为数不多的奴隶,失地的农民常沦为雇工,由氏族或大氏族结成部落,进而结成部落联盟,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是军事首长、议事会和成年男子组成的人民大会,公元前八世纪进入阶级社会,相继建立了希腊诸城市国家(城邦),荷马时代告终。6希腊世界(p15)

7胡格诺战争

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十六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

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简答题(3个):简述+评论(分条作答)1.关于柏克的政治思想:(p359)

柏克思想的核心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强调经验即人类理性的对立物,避免蹈入形而上学;第二,强调传统即上帝意志的中介物,避免蹈入怀疑主义。因此,保守主义的本质也包括这两个方面:既破除理性的权威、保护个人自由,又树立上帝的权威,维持社会秩序。在整场法国大革命中,伯克成为英国最早而又最突出的法国大革命批判者,他认为大革命已经演变为一场颠覆传统和正当权威的暴力叛乱,而非追求代议、宪法民主的改革运动,他批评大革命是企图切断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实验,也因此沦为一场大灾难。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p27)

3.哲学家的治国思想(p41)

4.哲学家治国思想与儒家圣王理想:

简单介绍下哲学家治国思想和儒家圣王理想

“圣王”是“内圣外王”的简称。大学之道”的实质内涵就是圣王之道。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被视为是关于“内圣外王”的经典解释。

从理论和历史两个角度对儒家圣王观进行反思,兼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比较。

第一,人性问题。圣人与凡人都有相同的人性,其间并没有任何等级或质的不同。柏拉图所谓“哲学王”,其基本内涵即哲学家做统治者,或统治者爱上哲学而成为哲学家。相对于儒家圣王观,柏拉图的哲学王侧重“智慧”(哲学),而不强调“人伦”。柏拉图哲学王产生的人性论基础较之先秦儒家,它还是带有一种较强的等级意味。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尽管实际上不能做到,但并不妨碍理论上的可能性,尽管从理论上说,哲学家成为哲学王是可能的。但在现实条件下、哲学王又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名实问题。理解儒家“圣王”,可以说是名实一致的。在这种意义上理解“哲学王”,可以说是名实一致的。

第四,条件问题。由圣人转为圣王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是因为它欠缺一种现实的、可靠的制度保证。柏拉图很注重为他的哲学王理想设计了一套制度,以保证哲学家能够成为哲学王。尽管这种制度并非事实,不过是一种人为的设计,而且也未能落实,但它毕竟表明了柏拉图意识到第五、传承问题。必须用制度来实现或保障他的理想。儒家未能制定一种有效的办法来解决王位传承问题。治理城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接班人。第六,历史影响。“圣王”与“哲学王”实质上都属于人治范畴,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治。圣工”在先秦时期乃至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与“人治”和“民本”思想紧密相连,而“哲学王”严格说来只是柏拉图个人的政治信念, 圣王”与“哲学王”的不同历史影响还表现在,“圣王”的伦理意味非常浓厚,再加土中国产,`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使得政治与伦理、政治权威与宗法权威有机地在一起,导致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而“哲学王”的伦理意味则比较清淡。

“圣王”与“哲学王”尽管不可能真正地实现,但可以得到一种“变相”的实现。不管是“圣王”还是“哲学王”,实质上都包含了两个基本方面,即“内圣”与“外王”。这两方面虽然从理论上说可以结合,但在实践中总是结合不好,造成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

异:哲学家变成王,王变成哲学家。圣变成王,圣辅佐王。

对于学习的态度:一个强烈,一个温和

在哲学家和军人中废除私有制和家庭,实行共餐制 同:强调秩序,整体主义视角

哲学家的绝对权威,维护社会分工制度

5.区分政体的标准(p55)

亚里士多德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政权的宗旨与统治者人数的多少 正宗类型: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温良民主制)变态类型:僭主制、寡头制、平民制(极端民主制)

政体之所以会分成若干不同类型的原因,在于每一城邦都是由若干不同部分组成的。

6洛克与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的异同(p211)

人们订立契约时让渡的是他们的全部权利和权力(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除外); 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区别于“政府契约”);他的权利和权力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专制国家、君主政体)。

但是,霍布斯又认为,人们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而抵抗他人侵害的权利和权力是不能放弃的。他把契约看作是“权利的相互转让”,并认为人们转让或放弃他们的权利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这是人们立约的宗旨。

因此,主权者虽然不受契约内容的限制,但要受契约宗旨的限制。霍布斯要求人们交出的实际上是人们运用一切手段惩罚、伤害他人的权利和权力,其目的是实现个人自我保存

7社会分工论与四民社会(士农工商)(p48)同:秩序、政体主义视角

异:学习的态度,一个强烈,一个温和

论述题(2选1):分点作答 1人治与法治

从字义上讲很简单:人治就是由掌权者个人的意志来治理国家,法治就是用国家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人治和法治统一”的观点的核心是将人视为治的关键,这种观点并不否定法律的严肃性,但反对将法治实体化、本体化。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没有无人治的法治,也没有无法治的人治。资产阶级厉行法治,但并不排斥人治。“法”和“人”是互动关系,“法”是阶级意志的体现,又是以体现阶级意志的代表人物去实施的,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外在的“法治文明”。法的统治和人的统治并不矛盾,两者的互动才构成了一定的秩序。任何社会,只要保证一定的秩序,就必须坚持人治和法治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不在于统治方式,而在于统治内容,即“法”体现什么人的意志,由什么人去统治。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需要“人治”,“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行的人治,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原则指导下的任贤使能。”“这样的人治同必然造成个人专断的封建人治以及实行金融寡头政治的资产阶级人治,显然是有本质区别的。”“法治和人治则不能直接构成对立面,因为法治的实行不能离开人的作用。

法家虽然极端强调法,但法家之法归根到底是工具,是体现统治者威严与权势的武器,是道德虚无主义的表现。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人而不是法。法律很重要,但毕竟是人制定的,人为法之本,即使有了良法也还得靠人来掌握和执行,否则只是一纸空文。其次,世事复杂并且变化无常,法律不能概括无遗,法是静止的,不可能随机应变,因此必须仰仗人灵活运用。在这场争论中还涉及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倡导的“贤人政治”。学者们引用柏拉图的贤人政治来说明“人治”并不一定是以言代法的专制主义,但柏拉图所谓的贤人政治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理论见解,并不成体系也难以实施,并不能和正统的治国之道相提并论,用它来说明人治与法治统一并不能令人信服。“人治与法治统一”的观点并不否定法治。

江泽民提出将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结合起来,这为法治提供了方向。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不是“一般”的、抽象的法治,而是和道德、和中国现实和传统治国之道结合在一起的法治。

2自私与无私

3如何看待马基雅维利主义,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个体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非道德属性主要表现在政治属性对道德属性的取缔,统治权术对道德底线的突破。他认为,政治追求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为了政治的追求目的的实现,人们可以放弃道德,甚至可以违背道德。作为具体的统治权术,也应该服从于政治需要,而非道德的需要。政治这种“祛道德观”的主观张扬,使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具有了明确的非道德属性。马基雅维利的“祛道德观”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他的人之“恶性说”。在治理国家中,马基雅维利推崇依靠军队和法律。在马基雅维利的世界里,如果仅仅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是万万行不通的,国家的根本利益是统治权的问题。他将道德转移到了权力上,道德是政治实现目标的手段,手段是为了目的服务的虽然人们有很多的美德如善良、诚实、慷慨,但是如果仅仅用这种的品性来治理国家只会让国家无法抵御外来的入侵,毕竟战争是残酷的。他认为,要依靠并且只能依靠军队和法律,并提出了君主应该将战争和军事做为他行为的最高指南。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政治与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会使社会失去安宁,国家产生动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是政治伦理架构的认识论基础。

道德与政治的出现,都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利益关系的维护和协调。当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别,由于受一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而相差不大时,道德完全可以担负起对社会利益关系的维护和协调,道德的作用也无需为其他社会的力量所替代, 但是,一旦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将一定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大时,道德对现存社会利益关系的维护和协调,便失去了它的社会基础,仅靠道德是完全不足以维护和协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因此,政治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

政治与道德在一定的规范内也是可以互通和浸润的。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本质上并不是超然的,它具有政治的制约性,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特别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实践,更显现出道德的政治性特征。相应,政治也无法与道德相脱离。无论是政治意识的内涵,还是政治行为的形式上,政治都具有许多道德的要素。这也就是政治伦理的本源所在,也是政治伦理之所以得以架构的根本。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政治更具有道德的蕴涵。在儒学家们看来, “政治”其实质就是道德之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政治领袖、政府官员的政治行为都具有特殊的道德意义,其个人品格往往成为一种人格典范而影响公众和整个社会。

政治失德,一方面容易造成政治利益集团与社会民众之间矛盾的尖锐对立与冲突,使社会失去安宁,国家产生动荡;另一方面又容易对社会大众心理和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极为严重的破坏作用,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自私、欺诈、失诚信等等。由此可见,政治无处不与道德相关,政治无时不与道德相连,政治本身蕴涵着道德的内容。

1政治不是万能的,只是一种维护安全、保证国家利益的工具。道德是一种软约束,政治是一种强制,应然上,政治需要道德,实然上,政治道德有着把权力和政治放进笼子,以制度和法制来约束。

2政治不需要道德,政治就是玩弄权术。政治的底线是不能损害国家利益。

3政治需要道德装饰,需要道德资源来论证合法性,尽管现实发展中更多的是权力争夺的尔虞我诈。

4政治必须道德,政治产生的初衷就带有道德化色彩。政治无需道德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有严重后果。纯粹玩弄权术并不会带来权力的维持稳定 5政治是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和道德无直接联系

下载《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09版)是由我国著名政治学家徐大同教授所著,在内容上揭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轨迹,通过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所经历......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后感范文大全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读完《西方政治思想史,》,我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当我......

    西方政治思想史作业

    一、主要观点: 霍: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启蒙思想,又还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他认为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给予的。他并......

    西方政治思想史1

    西方思想史 1.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

    演讲稿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

    关于西塞罗生平的介绍 马尔库斯·图里乌斯·西塞罗(BC106——BC43)是罗马共 和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雄辩家。BC63 年当选为执政 官,他在由少数权贵家庭控制政坛的罗马......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西方政治思想史 复习参考题 (一) 绪论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对象:政治思想史是以理论的形态,展现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上各个阶级、阶层、社会 、集团关于以国家为中心的政......

    西方政治思想史(共5篇)

    西方政治思想史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波利比阿 (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思想: 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 2.混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