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几个“重”
(一)重农
自古中国就以农业为主。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
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矛盾
对明君、对清官的期盼
(二)重一
这里所说的一是指政治上的统一、一统而言
孟子主张“定于一”
荀子提出“隆一而王,隆二而亡”;
墨子更主张“天下尚同于天子”;
法家韩非更明确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三)重和
中国历来提倡在一定原则和规范的指导下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国家的任务并不是取消矛盾,而是在一定原则和规范的指导下调节矛盾,甚至化解矛盾,使人们归于一致,和睦相处,以求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得到发展
重和还有另一个含义“融合”,在政治思想上就形成了吸纳包容精神,比如百家争鸣,各家“皆欲以其道易天下”,但在具体内容上则互相吸收借鉴,最后形成儒法结合、儒道结合、儒道法结合。
对外来的文化也是如此,比如,古代由印度传入的佛教,至宋代与儒道结合构成理学。近代西学东渐以后,对西方政治思想也是吸纳包容,为我所用。
(四)重民
两千多年中国历来都是君主专制制度,从未建立过民主政治制度,而如何对待民的问题则成为政治思想中的主要问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周朝:“敬德”、“保民”。
春秋战国时期:爱民、养民、安民、亲民、惠民、利民等主张比比皆是。
思考: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是民主思想吗?
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不是民主思想。
民主是一种国家的组织形式,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重民则是统治者对待人民大众的态度问题,最终还是为了“牧民”。
(五)重德
任何国家为了将社会纳入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秩序之中,就必须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人们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社会的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先秦法家虽然主张“事断于法”但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一贯推行儒家的 “人治”或“礼治”主张,强调以德治国。
中西政治思想的差异
(一)中西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不同
1.自然地理环境
我国的汉文化发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带,自然环境适宜于农业。且西部和北部多山、多沙漠,东南面临大海,影响了对外交流。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西方文化大多发源于海洋附近,人们面对大海,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在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
2.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臣民文化
西方则较早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公民文化
3.社会政治生活结构
我国古代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
而在西方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
(二)中西方政治思想的治国之道不同
所谓治国之道也就是治理国家的政治思维。
中国历来关注治国之道,追求德、礼、政、法的统一结合,强调以民为本。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
西方注重政体研究,政府要保障公民对人权的追求,强调法律统治的重要性。
(三)中西方政治思想中政治体制的建立思路不同
中国:一元化——君主被奉为神一样的地位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西方:多元化 古希腊城邦——公民大会 ;孟德斯鸠巨著《论法的精神》——权力分立
政治体制建立思想的不同
中国:一统天下
西方:分立主义
(四)中西方政治思想对政治权力认知不同
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西方:注重“公共权力”,强调权力分立与制衡。
(五)中西方政治思想在治国基本方略问题不同
中国:主德重德。“德主刑辅”;注重贤良,强调礼为本、为体、为主法为末、为用、为辅。
西方:主法重法。法律拥有超越时空的权限,法律永远高于人,而不是人大于法。
(六)中西方政治思想中对公众政治角色定位不同
中国:以个体义务为本位,个体对国家具有强烈依附性。→子民文化、臣民文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方:以个体权利为本位,个体对国家具有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