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综合性文稿如何才能写出新意
文章自古贵创新。古人所讲的“惟陈言之务去”、“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等等都是谈文章如何创新出彩的。由于一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往往就是那几项任务,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如果我们在撰写报告、总结、领导讲话稿时不注重创新,很容易老调重谈,不仅难以锻炼写作人员能力,更不利于指导工作实践。综合文稿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搞好上级政策精神与下级实情的结合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在制定政策时都必须体现承上启下。“承上”就是要将上级的目标规划、决策部署具体化,“启下”就是要将基层的发展要求、实践经验概括化。起草综合性文稿,就是要把“上情”和“下情”结合好,既学习好上级指示精神,又要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抓好工作落实,突出地方特色。上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总体要求以及本地提出的目标、任务,都会成为综合文稿的核心要求,但如果撰稿人不加思考,原文转述、照搬照抄,往往难以指导本地、本部门和基层开展工作。如国家要求实施投资、消费、出口三项政策联动,但对于出口拉动相对较弱的地区,消费拉动无从着手,只有改善投资结构、确保合理投资快速增长,才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有效途径。因此,在起草文稿的过程中,就要求撰稿人员要跳出人云亦云的圈子,一方面要坚决落实上级的刚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大而化之的内容复述,强调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思路,在具体化、项目化、特色化上下功夫。
二、搞好文稿创新与保持工作连续性的结合一是用高标准引领文稿创新。为使综合文稿篇篇有新意,撰稿人要及时了解上级的最新部署要求,领会领导的工作意图,把握外界的发展形势,及时做好搜集、整理、细化工作,运用新语言,创造新结构,体现新观点。二是用系统论指导创新。着力推进渐进式创新,将一个年度或一个发展周期内的综合文稿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每次写作时有的放矢地突出某个方面的创新重点。以经济工作和项目建设为例,一年之内要召开多次推进会议,或部署、或交流、或督查、或点评,那么文稿强调的重点就要不断调整、不断出新。三是凭过硬的素质保证创新。为提升撰稿人员的综合写作技能,撰稿人员要在学习、调研、交流、研讨上下功夫,注重对上级的思想和外地优秀文稿的研究、分析,对好的结构和语言及时收集记录。同时,注重处理好创新与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关系,在综合文稿中要始终突出科学发展观,对以工强市、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等重点工作,浓墨重彩、不厌其烦地反复要求。但每一次要求,都因时因势而宜,选择不同角度,调整笔墨轻重,使得综合文稿之间既有机衔接,又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工作。
三、搞好领导要求和提高升华的结合综合文稿尤其是领导讲话稿的定位是为领导的工作和决策服务,在撰写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领导的意图和要求,做到与领导思维同步、思路同轨。这就要求撰稿人员在拟制文稿的过程中,要始终把领导的要求作为核心和灵魂,既要在起草之前向领导当面询问,真正吃准领导的意图、观点和思路,又要做有心人,在领导讲话、调研等各种公务活动过程中,注意留心、搜集、整理,尽可能切准领导的思想脉搏。同时,撰稿人员要努力当好参谋助手,善于“关起门来当领导”,搞好文稿的提高升华,对领导的要求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并加以适当的丰富和发挥,以形成内容充实、形式完整的文章,从而更好地体现领导的讲话意图,更好地发挥以文辅政的职责。为找准这个结合点,撰稿人员须在前、中、后三个环节上下功夫。所谓前,就是在领导决策和部署之前,就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意见、收集情况等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所谓中,就是多参加领导的各种活动,并做好记录,及时归纳总结;所谓后,就是在领导决策部署之后,要继续深入了解贯彻落实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
四、搞好综合文稿和专项工作文稿的结合综合文稿只是文稿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起草过程中要处理好与专项文稿的关系,既要把握全面工作要求,也要突出专项工作个性,使综合文稿源于专项文稿,又高于专项文稿。加强综合文稿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从全局高度,对专项工作提出方向性和原则性要求,对重点性、战略性的问题花大篇幅、下大力气来写作,对操作层面的要求留给专项文稿去讲,与专项文稿形成既联成一体、又各有侧重的局面,使综合文稿成为专项文稿的导航仪、风向标,有效地发挥指导工作的作用。
五、要在创新文稿亮点上下功夫
创新出彩,可表现在文章的各个方面,如词句、观点、方法、表述、结构等方面。一篇文章创新出彩、形成亮点之处,可能就一两个警句,几十个字;一部著作,做出贡献、被人称道引用的,
第二篇:浅谈综合性文稿如何才能写出新意
文章自古贵创新。古人所讲的“惟陈言之务去”、“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等等都是谈文章如何创新出彩的。由于一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往往就是那几项任务,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如果我们在撰写报告、总结、领导讲话稿时不注重创新,很容易老调重谈,不仅难以锻炼写作人员能力,更不利于指导工作实践。综合文稿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搞好上级政策精神与下级实情的结合 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在制定政策时都必须体现承上启下。“承上”就是要将上级的目标规划、决策部署具体化,“启下”就是要将基层的发展要求、实践经验概括化。起草综合性文稿,就是要把“上情”和“下情”结合好,既学习好上级指示精神,又要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抓好工作落实,突出地方特色。上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总体要求以及本地提出的目标、任务,都会成为综合文稿的核心要求,但如果撰稿人不加思考,原文转述、照搬照抄,往往难以指导本地、本部门和基层开展工作。如国家要求实施投资、消费、出口三项政策联动,但对于出口拉动相对较弱的地区,消费拉动无从着手,只有改善投资结构、确保合理投资快速增长,才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有效途径。因此,在起草文稿的过程中,就要求撰稿人员要跳出人云亦云的圈子,一方面要坚决落实上级的刚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大而化之的内容复述,强调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思路,在具体化、项目化、特色化上下功夫。
二、搞好文稿创新与保持工作连续性的结合 一是用高标准引领文稿创新。为使综合文稿篇篇有新意,撰稿人要及时了解上级的最新部署要求,领会领导的工作意图,把握外界的发展形势,及时做好搜集、整理、细化工作,运用新语言,创造新结构,体现新观点。二是用系统论指导创新。着力推进渐进式创新,将一个或一个发展周期内的综合文稿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每次写作时有的放矢地突出某个方面的创新重点。以经济工作和项目建设为例,一年之内要召开多次推进会议,或部署、或交流、或督查、或点评,那么文稿强调的重点就要不断调整、不断出新。三是凭过硬的素质保证创新。为提升撰稿人员的综合写作技能,撰稿人员要在学习、调研、交流、研讨上下功夫,注重对上级的思想和外地优秀文稿的研究、分析,对好的结构和语言及时收集记录。同时,注重处理好创新与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关系,在综合文稿中要始终突出科学发展观,对以工强市、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等重点工作,浓墨重彩、不厌其烦地反复要求。但每一次要求,都因时因势而宜,选择不同角度,调整笔墨轻重,使得综合文稿之间既有机衔接,又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工作。
三、搞好领导要求和提高升华的结合 综合文稿尤其是领导讲话稿的定位是为领导的工作和决策服务,在撰写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领导的意图和要求,做到与领导思维同步、思路同轨。这就要求撰稿人员在拟制文稿的过程中,要始终把领导的要求作为核心和灵魂,既要在起草之前向领导当面询问,真正吃准领导的意图、观点和思路,又要做有心人,在领导讲话、调研等各种公务活动过程中,注意留心、搜集、整理,尽可能切准领导的思想脉搏。同时,撰稿人员要努力当好参谋助手,善于“关起门来当领导”,搞好文稿的提高升华,对领导的要求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并加以适当的丰富和发挥,以形成内容充实、形式完整的文章,从而更好地体现领导的讲话意图,更好地发挥以文辅政的职责。为找准这个结合点,撰稿人员须在前、中、后三个环节上下功夫。所谓前,就是在领导决策和部署之前,就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意见、收集情况等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所谓中,就是多参加领导的各种活动,并做好记录,及时归纳总结;所谓后,就是在领导决策部署之后,要继续深入了解贯彻落实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
第三篇: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
企业报道如何写出新意
在新的传播格局和新的电力行业体制下,迫切需要以更灵活的方式、更新的操作模式做好企业热点新闻的发掘和企业宣传报道的策划工作。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宣传报道的效果,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媒企关系,为和谐电力及和谐电力企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追求形式上的“软着陆”
现在传媒界非常流行“内容为王”的说法,然而,形式本身在很多时候往往比内容更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如何形成文字,如何与读者见面。所以,形式的重要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宏观经济学上,“软着陆”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企业报道的“软着陆”,指的是将硬新闻软化,更加贴近受众、吸引受众、留住受众。
人们往往认为企业报道难做,所以老是那些模式。其实稍微改变一下,创新一下,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并且,这些动作往往不必费太大功夫,关键是观念问题,是做不做的问题。
1.学会讲故事,善于讲故事美联社特写新闻部的主任布鲁斯·德希瓦尔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能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的确如此,人们的阅读天性就偏爱“故事性”。如果能够在企业报道中更多地引入故事,讲解案例,相信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对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大有好处。
这方面,《华尔街日报》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范例。《华尔街日报》是美国道琼斯财经新闻社的喉舌,是以金融界为主的综合性报纸,读者群体涵盖了金融企业界人士、政界及中上层知识分子。《华尔街日报》在国际社会有着良好声誉,报纸行销100多个国家,还出版有《亚洲华尔街日报》。目前,其销量约200万份。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往往在非动态性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内容,然后逐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这种写法被称为“华尔街日报体”。华尔街日报体的最大优势,在于用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不减的故事作由头和引子,扣人心弦,层层深化,在轻松愉快和诙谐幽默的描写中,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好很多。
不妨以笔者在写作《“一强三优”的河北方略》一稿时的粗浅尝试为例。
引子:一次非常规的“大输血”
2005年3月,一场不大不小的“人事震荡”影响了河北省电力公司系统。
“震荡”源于该公司机关本部的一则招聘启事:为适应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要求,加强公司本部员工队伍建设,优化员工素质结构,根据岗位需要,决定在公司系统选聘部分工作人员充实公司本部。招聘的门槛相当明了:面向公司系统16个基层单位,年龄35周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基层骨干。
人们注意到,此前2004年12月底,李效勇赴河北省电力公司履新,任总经理一职。按“常理”,这样的猜测不足为怪:不过是又一次应景式的人事“大换血”。然而,事实很快证明:这是一次新生力量的充实,是对机关本部员工队伍的“大输血”。经过严格选拔、笔试面试被录用的38名优秀年轻骨干,并没有成为机关的“官”,而是当上了机关的“员”。
一个细节:李效勇上任后到公司各部门调研,回到办公室的头一句话就是“全是经验丰富的”。略显俏皮的话里,隐含着一个企业领航人对长远发展支撑体系的战略考虑。
战略离不开战术的保障。于是,推荐和竞聘相结合,且互为监督:部门推荐两个,人事部门负责推荐两个。单单这样还不行,还要通过科学、规范的竞聘来决定。同时,类似杜绝猫腻的办法和思路贯穿了“大输血”的始终。考试前一天,涵盖了应用文、专业技术、答辩三部分的考题及考核、答辩的组织形式,依然被李效勇推翻重来,而试题、判卷、考核、答辩等工作均由新的人员所组成的单一小组来完成。
这在公司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此前机关本部已经连续8年未进新人。
如今,38个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人不仅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企业也拥有了精兵良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得到了较好的调整,机关本部整体战斗力大大增强,可谓棋高一招。
实际上,在河北省电力公司采访的不长时间里,记者发现,类似这样的“棋高一招”背后潜藏着更为深刻的变化,蕴涵着这个企业对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总体战略的“执行力”。半年来的实践显示,该公司正以求实、求严、求强、求新的姿态,在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道路上劈荆斩棘,乘势而上。
企业宣传报道从“人事震荡”写起,应该是不多见的。并且,这篇稿件说实话就是一个应景稿件,是给领导一个交代的,宣传色彩非常强烈。但是,我还是想进行一些尝试。虽然这个还算不上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已经具备了情节,具备了人物,具备了戏剧色彩,应该还是比较容易为读者接受的。值得一提的是,本来担心企业不一定接受这种写法,没想到他们非常认可,给予高度评价。我也就体会到,按照新闻规律做企业报道,是能达到双赢的结果的,是可以求得双方满 意,甚至三方(包括读者)满意的。
需要强调的是,讲故事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增添读者对报道的理解深度,绝不是故弄玄虚,不是“卖弄”。因为正像前面讲到的,新闻传播的受众特征决定了必须从受众出发,既然这种方式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既然其传播效果好,就不妨多采用一些。
另外,如果讲故事能够达到一定的层次,就是能够形成经典,对于企业品牌的宣扬和传播是非常有效的。海尔集团张瑞敏,就掌握了这个诀窍,就是编故事、讲故事。为什么海尔的形象能让人信任,因为它通过很多的具体故事,很早发出去了,大家记住了。包括在进入国际市场,新进入德国的时候,又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是先入为主,通过故事,大家认识了海尔,记住了海尔,产生了好感。所以,作为一个想打造品牌的企业,一方面要善于和媒体合作,策划选题,找准新闻价值;另一方,就是在你的新闻中要创造一些故事,然后不厌其烦地传播它。我想,关于电力的故事很多,每个企业都有,但关键是进行整合,努力传播,制造影响。
2.开头漂亮,结尾精彩
注重报道的开头,包括导语的质量,这是新闻写作的共性。对于篇幅较长的调查性报道而言,开头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开头,可以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提起阅读兴趣。比如:我在写作“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文化建设系列报道”的第一篇《顶天立地责任南网》的开头写到:“历史之手,往往在不经意间开启缔造传奇的大门。”这样的句子,相信是有分量的。
结尾有很多种。而追求回味最为巧妙。举一个问题报道的例子,这对正面报道也是一个启发。就是前一段比较热闹的富士康事件的例子。这篇文章,《机器罚站12小时和富士康的“特殊”管理》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它在描述了各方面的情况后,以一句员工的话画上句号,戛然而止,但又余音未绝,引人思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富士康员工如此形容他们的生活:“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五年后比谁都老。”
这句话由于短信的传播,大家都不陌生,但在这里看了全文之后读起来,显得是那么震撼,就是作者把握住了火候。
3.凸显人
企业报道,不能没有人。关键是要凸显出来,写出人性。还以富士康的稿件为例。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在富士康深圳基地,23岁的陈峰(化名)正在琢磨,怎样逃离这家他刚工作不到一年的全球500强企业。
这段时间,他亲眼看到三个年轻女工因为经常加班,晕倒在了生产线上。他自身的亲身经历更让他觉得这不是一个适合工作的地方。
富士康外联部的贺小姐告诉记者,员工在车间晕倒并不是在公司加班过多,而是身体素质差,“招进来1000人,500人身体本来都有病。”
1000名员工,应该是个群体,很多。但是,作者就选了一个人作为报道主体,就是陈峰。这样,一下子这个个体的命运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容易牵动人心。
后面,这个人物一直在,可以说是串线的角色。
相比这些小女孩,陈峰要幸运许多。
但他所经历的3个月培训,外人看来也颇为残酷。
新职员培训分为生产线实习和企业文化课程。每天早上6点40分起床后,陈峰必须吃得很饱,振作精神接受12个小时的体能考验。
后面的内容很快就转到了群体的情况,是个综合描述:
在实习人员同样没有凳子坐,大部分时间都要站着,且不能东倒西歪。否则,被抓到就是劈头盖脸一阵训斥。几个月下来,从生产线走到宿舍,每个人已筋疲力尽,双脚生满水泡。实习期间,还要穿插一些企业文化的课程培训,8个小时的千人集训场面,蔚为壮观。
富士康还指定了“限制加班时间”的措施。每人按不同级别有不同的加班时间。如果一个员工的每月加班时间超过指定小时数,超过部分算义务加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写个体更容易打动人心,更容易把群体的情况烘托出来,更容易凸显传播效果。
另外,我在南网文化的一组系列报道中,也尝试了一下。是在服务篇: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用了一个营业员小莫的例子。
在真诚的付出中,才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广东电网公司江门供电局新会营业厅小莫,即使在接受采访时,也是满脸真诚的笑容,满腔柔和的言语,甚至一些惯用的服务用语和动作还不时流露出来。她的身份,难以掩饰;她的快乐,更难以掩饰。
“我从来就不认为每天站在营业厅给客户提供服务是一份不体面的工作。相反,我的工作得到认同,让我有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她微笑着说。
“以前的服务方式根本不与客户交流,未必就是快乐的;当你真正投入到一份工作里面,有了情感的流动,你自然会觉察到工作的快乐,生活的美好。”她依然微笑着说。
说实话,这个人物我是借用的。我并没有见到,没有采访,但通过这样的描述确实是很活泼,生动,又比较温情。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一个热心服务、快乐生活的营业员形象应该说基本是可以在眼前看到了。尤其是“微笑着”和“依然微笑”,我是特别强调这种情感的。我感觉,要多尝试,勇敢一些,新的手法即使是学来的,也可以用,要敢用。
4.多用直接引语
借助直接引语打造报道的魅力,其作用主要有:
第一,作为支撑报道的有效证据,可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企业报道尤其如此。这个是不用多说了。想强调的是,企业报道,尤其是通讯员在写的时候,很容易是自己说自己,把自己放到文章里,不分作者和新闻主体,比较混乱。效果也不会好。所以,还是要让读者看到作者的“超脱”,其方法,就是让当事人说话,让第三者说话。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第二,承上启下串联文章。这是个技巧问题,甚至可以作为小标题。比较成功的是今年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一个一等奖的人物通讯《这个头,带得好——访“冬暖式大棚菜之父”王乐义》。它就比较灵活,全部用当事人的话作为每个小标题的题目,每个部分反映人物不同的特点和不同方面的事迹。可以说,通讯构思巧妙,文笔酣畅,通过多位人士多个角度的评价,把王乐义塑造得形神兼备,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的四个部分是这样的:
“王乐义引发了蔬菜生产的‘白色革命’,进而引发了餐桌上的‘绿色革命’。他是蔬菜界的袁隆平!”
“共产党人过去带领群众打天下,现在最大的责任就是带领群众致富,这个头党员干部不带谁带?”
“为推广大棚,王乐义遭的罪一点不比发明大棚少。”
“以最低标准追求生活欲望,以最高标准搞好工作。共产党员如何永葆先进性,王乐义是面镜子。”
第三,触动读者情感的迸发。当事人的直接引语往往很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上面讲到的营业员小莫,她娓娓道来的话语,想必是有一定的感染力的。
比如获十六届新闻奖一等奖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中写王顺友对家人的愧疚和感情。这部分的小标题是: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一个人的长征,这条长征路上凝结着他全家人崇高的奉献。”看一下对山歌的引用。
韩萨真的是最懂得王顺友的女人,这个家的确是他放不下的心。他有一本发了黄的皱巴巴的学生作业本,每一页上面都记满了他在邮路上唱的山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相思相盼的情歌。他说:“那是唱给韩萨的。”说这话时,他眼里有泪。
高山起云遮住山,马尾缠住钓鱼竿,藤儿缠住青岗树,哥心缠住你心肝。
獐子下山山重山,岩间烧火不见烟,三天不见你的面,当得不见几十天。
优美哀婉的歌词里,蕴满了多少离别之苦。
这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直接引语。正如作者所说,这里蕴满了多少离别之苦,这样的引用,是能触动人心最深处、最私密的东西的。
另外,最后结尾的一部分《如果说马班邮路是高原上的彩虹,他就是绘织成 这彩虹的索玛》。几乎都是对话,也非常成功,值得回味:
这位在木里的马班邮路上走得年头最长的人,还能走多远呢?
他说:“走到走不动为止。”
我问:“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选择,还会走马班邮路吗?”
“那不会变。”
“为什么?”
“马班邮路把我这一辈子的心打开了,为党和政府做事,为乡亲们做事,让我活得舒坦,敞亮!也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大山里是个少不得的人呢!”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牵着马送信的人能有多重要?”
“我们木里山太大,太穷,没有邮路,乡亲们就会觉得心头孤独了。现在我 们有十几条马班邮路,十几个乡邮员,每个人跑一条路,不起眼,可所有这些路加起来,就把乡亲们和山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了,就把党与政府和木里连在一起了!”
我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5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高原,恣意烂漫。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索玛花儿„„
5.注重细节描写
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成为一篇报道的闪光点,增强文章的张力和感染力,使读者久久难忘。同时,在细节中往往可以看到推动事件进展的关键因素,或者有助于进行深层剖析的关节点,对这些细节的探求和挖掘,可以显示出记者采访的功力所在。
以我2005年4月写的通辽发电总厂主辅分离的新闻调查为例。
2004年12月24日,通辽发电总厂八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正在进行。
本次大会将成为这个老电厂的“告别演出”,而它的重要议题,就是讨论体制改革方案。
当主持人宣布对《深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行表决,台下“刷”地一声手臂林立———统计起来很容易,187名到场的职工代表全都表示同意。无一反对,无一弃权!
方案设计参与者赵海清告诉记者,此前,他们虽然对自己的工作很有信心,但绝对不曾想到会达到如此令人欣喜的程度———此前,其他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
更让大家始料不及的一幕出现了。原通辽发电总厂厂长,被称为“老厂长”的吴润华,同时也是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突然从主席台座位上站起来,面对全体代表,将无限的感激、感慨和感动化作深深一躬。
片刻的“冷场”,之后,掌声雷动。
直到会议结束,工会刘主席的眼眶里一直有湿湿的东西在打转。吴润华后来也回忆,当时所有的举动都是情不自禁的。“这样的重大变革能够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可,说明工作确实是做到家了。”
民心所向,这同时也是对通辽发电总厂归属单位中电投集团公司深化发电企业体制改革决策的拥护与认可。
大家可以注意到,这里有多少个细节。比如手臂林立,比如深深一躬,比如“湿湿的东西在打转”,都是细节。这样的细节不仅读起来舒服,引人,而且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比如那林立的手臂,很显然,是说明改革深入人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一点,很难说通辽发电总厂的改革就是成功的,所以,在一开头,在第一部分,我就把这一幕展现给读者,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也为后面的行文奠定了基础。一个细节,能有这样大的作用,是我开 始没有想到的。
6.注重个体切入
这实际上与讲故事、细节描写都是异曲同工的。在南网文化系列中,第三篇,也就是服务篇,就注意了与前几篇的不同,虽然没有那么多高亢的语言,没有更多的总结,但由于多了基层的个体案例,多了人物,我觉得从新闻规律来讲,这一篇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同时,也比较短,2700字左右。尤其对于服务这个话题,我认为就是要用大量的例子,要有人物,这样才可信,可感,可触。
比如第一部分就采用了从个体到综合再到个体的写法:
(幻灯片:南网服务文化2)“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真情/带来每一天的光明/每一次辛劳/让世界到处充满光明/每一句承诺/每一滴汗水/换来一次次的欣慰/哪怕山高路远/路难行/光明永远都不会停„„”
四个活泼奔放的年轻人,唱着上面的歌曲。欢快的节奏,动感的舞步,感染着台下所有的观众。这是发生在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用电营业所某次颁奖典礼上的一幕。
这首歌叫《用心做好每一天》,词曲作者均为营业所员工。这首歌,唱的是“七心服务”的主旋律。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得知,该所认真开展服务文化建设,用实践落实和丰富南网服务文化内涵,根据自身工作流程,推出了“七心服务”品牌。
所谓“七心服务”,即:我们用心、让柜台服务称心、业扩报装顺心、安全用电放心、缴纳电费省心、故障抢修舒心、个性服务温心。
营业所负责人说,“七心服务”的关键是“用心做好每一天”———每位员工都用心关注客户的需求,把客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把客户满意作为工作的目标;从客户满意的地方做起,从客户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主动服务,用心服务,不断实现客户满意。
一个“七心”,映射出南网服务文化的精细与博大。
如今,南网许多企业都结合实际,深化“服务永无止境”的理念,纷纷创造性地推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务文化形式和内容,使南网服务品牌进一步得到强化。
7.有观点,有闪亮的语言
说了那么多形式上的东西,只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来讲的。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形式就万事大吉了。对于企业报道来说,还必须重视一个方面,那就是有观点,有干货。
观点也是亮点,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一点。观点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讲故事、细节描写也是异曲同工的。所以,在企业报道中,作者(包括记者和通讯员)不要超然事外,在必要的时候,在恰当的地方,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爆发闪亮的语言。这也是超出企业,使得文章更有普遍意义的需要。同时,很容易就使得文章的主题自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表达观点不外乎三种形式:在文中直接表达;通过配发言论予以体现。二者混合使用。下面是我们在南网文化系列报道中,比较“刻意为之”的一些文字,也代表着我们对南网文化的进一步提炼和我们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判断和认识。南网公司一位同志说,这些语言成为报道的眼睛,为报道增添了光彩。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掌旗者、布道者、践行者。“企业文化”与“企业家文化”唇齿相依。探析南网文化,不能忽视这样的规律。
南网以自己的文化实践深刻证明:文化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土壤,是有序经营的动力和根本。文化建设根深蒂固,企业发展便枝繁叶茂,生机无限。
“南网之魂”无处不在,是在切切实实发挥作用,与企业发展相融合,而不是所谓的“两张皮”和“魂不附体”。这是南网文化建设给人的深刻印象。
成败在于细节,服务也是如此。“服务永无止境”的追求,被南网员工上升到了个性化、细微化、亲情化服务的新境界。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只有充分唤起员工内心的工作激情,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进入“战斗状态”,实现快乐工作。
仅有制度,容易让人觉得冷漠。显然,将制度与温情结合起来,更能打动人心。
企业文化不是为文化而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管理的工具。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总的来说会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企业领导人,必须懂得用文化的变化来配合或推动战略的转变。
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必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不管企业文化怎么变革,总有些价值观在变化过程中会积淀并延续下来。
如同判断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一样,文化是魂,是精气神,是一个企业卓然超群的特质。南方电网公司企业精神、核心理念的渗透和执行,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功力和优秀“基因”。
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具备了打造永续经营、基业常青的“恒久作为典范组织”的条件。在“责任南网”、“和谐南网”的支撑下,一个值得期待的经典品牌企业已经显露风骨,正日趋丰满。
另外,每篇文章还配发了评论,更是对整组报道的一种提升。这些评论分别是:《大型国企的文化发展之路》、《责任文化彰显央企风范》、《服务文化成就卓越品牌》和《“三步曲”与“三然境界”》。
在写王顺友的文章里,总结性的提升性的闪光语言也有很多。不仅每个小标题都是提炼,在每个部分的最后一段总有一段作者的感慨和总结,也是拔高。比如: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中国邮政史上的“绝唱”,他就是为这首“绝唱”而生的使者
这是王顺友无数山歌中的一首,邮路成为他心中一道神圣的使命。既然他深爱着自己大山连大山的故乡,既然他牵挂着山里的乡亲们,既然他崇敬着像太阳一般照耀着大山的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既然他生在中国邮政史上马班邮路的“绝唱”之年,那就上路吧!一个心怀使命的人,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一种“心”的冶炼,他在这冶炼中煅铸了最壮美的词句———“忠诚”
“山若有情山亦老”。如果王顺友走过的邮路可以动情,那么,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将洒下如诗如歌的泪水,以敬仰这位人民的乡邮员,用20年虽九死而不悔的赤心,煅铸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最高贵的品质——“忠诚”。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一条连接党和人民的纽带,他就是高原上托起这纽带的脊梁
王顺友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于他的工作。尽管他长年一个人默默地行走,但是他的胸膛间却激荡着大山内外的心声;尽管他身躯矮小,但是他却在党和人民之间托起了一条血脉相连的纽带;尽管他朴实如石,但是他又挺立如山。他就像高原上的一道脊梁,用无声的力量实践了自己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为党和政府做事了不起,为人民做事了不起!
如果说马班邮路是一个人的长征,这条长征路上凝结着他全家人崇高的奉献 三个家,三重情,三份爱。王顺友因它们而流泪,也因它们而歌唱;因它们而痛苦,也因它们而幸福。有人问,这三个家哪个最重要?他说:“哪个都放不下。”放不下,是因为连得紧。三个家,家家都连着同一颗心,一颗为了马班邮路而燃烧的心!
再比如《“一强三优”的河北方略》的结尾,从采访自然地过渡到了记者的评论,对河北省电力公司的工作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肯定:
采访就在这样的“痛快聆听”中结束,但记者被挑动起来的思绪并未停止:“实、严、强、新”,虽并非什么新鲜追求,但要真正抹平差距,攀登高峰,却殊为不易。在“一强三优”战略的指引下,河北省电力公司党组一班人是在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做,一种境界来追求。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一种企业的内涵和精神自然流露之时,工作自然就提升了,企业也好似装上了“永动机”般,足以让河北电力人毫不懈怠,百年卓越。
如果说这个点评还是局限在企业本身的评价上,那么所配的评论《可贵的执行文化》,就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了:
不断翻新的书籍,铺天盖地的理念,常说常变的法则„„当不少中国企业还沉浸在管理的误区中不能自拔时,电力企业又如何避免陷入此类漩涡,从而实实在在地创造价值,服务社会?河北省电力公司以其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半年时间,没有豪言壮语,拒绝浮躁作秀,河北省电力公司的所有工作都围绕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一强三优”公司的长远目标。用实实在在的执行力说话,以掷地作金石声的坚持,企业才有了可喜的收获。
缺乏“执行”的管理,将沦为一纸空谈。“中国企业绝对不缺少伟大的经营理念,缺少的是持之以恒的信仰、承诺和追求。”国家电网公司也特别强调,要加强公司的执行力建设。确实,“细节决定成败”,没有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成为许多企业出现管理问题的症结。企业管理要越做越深,越做越细,不能浮躁肤浅、简单重复。从上到下齐心协力,有决策,有执行,企业战略方能“从5万英尺的高空回归现实世界”,落地生根,成长壮大。
“企”字去人则止。不考虑人的要素、文化的要素,难有进步与发展。管理的境界,是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而执行的境界,是形成果决的执行文化。“以人为本、忠诚于企业、奉献于社会”,是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追求。在所有下属企业的执行文化里,都应将这样的追求渗透其中,贯穿始终。
著名报人徐铸成说:“我强调报纸的吸引力,常常用唱戏、做菜来作比喻。办报要像做菜那样,不仅原料好,处理清洁,还要注重烹调,做到色香味俱佳,摆在面前,顾客一看就垂涎欲滴,富有吸引力,每样菜都想尝想吃,而且是食欲大振,非吃不可。”
在企业报道方面,我们也应当下这样的功夫,使得更多的企业报道产生影响,让受众“垂涎欲滴”,达到向大众传播的功效。
二、追求采访中的“无孔不入”
在企业报道中,企业往往会提供大量的材料。所以,采访很容易被忽略。实际上,做好企业报道,绝对离不开大量的采访和求证。这不仅包括对事件当事人的重点访问,也包括对大量相关人员的采访和求证,不断评估其知情度和可信度,为探究事实的真相提供多方面的证据。必须到现场去,不能偷懒,不能图省事。也许材料用途并不大,但可以接触企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认识。即使到不了现场,也要了解大量细节,了解故事,作为文章的支撑。
1.掌握一把手思想。
这是一个企业报道的策略性问题。现实条件决定了,做好一个企业的宣传报道,必须要让一把手满意。这没有什么避讳的。同时,这样也才能与企业战略相吻合,才能把握好报道的程度,报道的时机。所以,对于主要负责人的采访必不可少,至少要通过大量的材料或者别人的介绍了解有关情况。记住,一定是真实的情况。这对于企业通讯员来说,问题自然不大,但对于记者来讲,可能会有一些难度,但是必须牢记这一点,想方设法搞清楚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想法。
对于企业报道来说,这是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如果采访只是浮在机关,只是和领导聊,也是难以准确、生动写出要表达的思想的。所以,还是要深入现场。
2.离现场近些,再近些。
记得有一个著名摄影家说过,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还不够近。同样,如果你不能实现企业报道的“软着陆”,不能讲故事,不能说细节,也是因为离现场不够近,或者根本就没有深入现场。
所谓现场,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往往是事件发生的地方。那么,有人会提出来了,企业报道是否有现场?如何寻找合适的现场?我的体会,就是要印证,印证领导的采访内容,就要到工作一线去,就要与普通职工聊,与各类代表聊,倾听他们的心声和理解。做到这一点,你常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所以说,作品须强化新闻的现场品格。看一下去年十六届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尤其是消息、通讯,包括广播系列、电视专题,我发现,没有靠二手材料写成的。这些作品之所以让人读了、听了、看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根本原因是记者作风深入,写哪到哪,写谁见谁,写啥知啥。采访素材浸透着记者的汗水,主题提炼浸染着记者的心血,作品本身就是记者人品与作风的体现。
还是说获十六届新闻奖通讯一等奖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是由新华社记者张严平、田刚采写的。他们为了亲身体验王顺友的工作生活环境,骑马在陡峭的山路上重走马班邮路。张严平在不慎被马踢伤的情况下,拖着红肿的腿,坚持走完木里县城至白碉乡的山路,并连续露宿山野。文章刊发后,被国内上百家媒体、数百家网站采用或转载。
所以只有这样深入的采访,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作企业报道要大量涉及典型人物,对于这类写作,王顺友这个长篇通讯就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妨我们看一些作者通过现场采访得来的东西,是如何运用到文章中的:
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便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容貌的描述,没有现场观察是得不到的。)
整整一天,我们一直跟着他在大山中被骡马踩出的一趟脚窝窝里艰难地走着,险峻处,错过一个马蹄之外就是万丈悬崖。
傍晚,就地宿营,在原始森林的一面山坡上,大家燃起篝火,扯成圈儿跳起了舞。他有些羞涩地被拉进了跳舞的人群,一曲未了,竟跳得如醉如痴。“我太高兴了!我太高兴了!”他嘴里不停地说着。“今晚真像做梦,20年里,我在这条路上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如果天天有这么多人,我愿走到老死,我愿„„”忽然,他用手捂住脸,哭了,泪水从黝黑的手指间淌落下来„„
这就是那个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20年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20年中行程26万公里———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大山深谷之中穷尽青春年华的人吗?我流泪了。(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
在这个高原的夜晚,我永远地记住了他———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苗族名字:咪桑。
读了这样的人物,可以想见大家的感觉。印象有了,情感有了,感动也有了。这就是现场对人的打动,现场产生的效果。
还是说南网的体会。采访期间,利用早上的半个多小时,到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一个窗口、东方明珠营业厅了解情况,进行现场采访。这次采访不虚此行。了解了他们的服务状态,采访了班长刘平,她的一些语言还是有闪光点的,所以就充实在了服务篇这个报道里,应该还是分量比较重的。同时,也增加了现场感。
7月20日,记者来到南宁供电局东方明珠营业厅。“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主题形象语首先映入眼帘。门口设有排号机,整个大厅敞亮开阔,井然有序。柜台高度都是1米左右,几位客户正坐着与接待员交谈。
年轻的班长刘平告诉记者,她们九姐妹每天要接待大量咨询、办理用电报装、缴纳电费的客户,每天最高峰时要超过1万人次。在这样大的压力下,今年初,她们还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进一扇门,见一个人,办所有事;推出了新的服务媒介:温馨提示卡。
“作为窗口单位,我们每个人都是电网企业的形象大使。因此,不管遇到多大的麻烦,我们都要‘乐做自己分外事,甘做客户贴心人’。”刘平说。
尽可能采访各类人物。同时,节省时间的考虑,寻找代表性人物就行。否则,会把自己搞得很累。这里,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
同时,要注意社会的声音。因为作为行业报,或者对企业宣传来说,往往容易成为“自说自话”的样板,这个时候,就应该拿社会的东西来说服人。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提升主题所必须,作为行业报,应该有更多的社会视角,这样往往观察的高度也会不一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如“感触责任南网”系列。采访中,我们专门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到广州比较典型的用电企业广本和宝洁进行现场采访。采访花费了不少时间,也了解了很多素材。但用到文章中,就是那么几句话,但都比较生动,比较成功,使文章生动起来,也令人信服。
总之,无论怎么做,主动永远是最重要的,创新永远是最关键的。无论什么时候沟通或者主动的沟通,利用一切机会的沟通永远最重要。希望电力企业和我们能够携起手来,办好《中国电力报》,同时,利用好这个平台,创造我们行业和谐的新局面。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比较大的事情,但只要努力,就能做好。一个不断寻求价值的主流媒体,应当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在行业的潮头把握趋势,望方向,制造影响;一个不断追求发展的企业,也有这样的责任,打造自身品牌,树立行业形象。做好企业报道,宣传好行业,会有助于和谐电力新局面的构建。我们可以做的,还有许多。
第四篇:述职报告如何写出新意
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将自己一个阶段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向常委会组成人员作出的陈述性工作汇报,通常被称为“述职报告”,很多地方人大常委会都开展了对述职人的述职评议活动。由于秘书乐园述职报告范文请点这里要以书面文字发给常委会组成人员审阅,因此,报告应当客观属实,功过清楚;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总结全面,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然而,不少述职报告除了大话、空话、套话较多之外,大致还存在以下几种现象,即工作结果写得多,措施办法写得少;工作成绩写得多,经验教训写得少;个人作用突出得多,集体作用表现得少;存在的问题客观方面写得多,主观方面写得少;问题的原因表面现象写得多,深层次矛盾写得少;解决问题的对策用老办法得多,有新思路新举措的少,如此等等。
这几多几少现象的存在,给评议人的印象,首先是不实。大话、空话、套话令人反感,不适当地突出个人作用,不报告工作的过程,不把问题存在的根源、责任及对策写深写透,让人感到工作不扎实,作风不务实,态度不诚实。其次是不新,履行职责没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没有新办法,开展工作没有新举措,总结工作没有新经验,循规蹈矩,缺少创意。再次是不深,认识的深化、决策的深度、工作的深广、责任的深究,是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业绩的前提和基础,通篇报告在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看不出一点新意和一定的深度,不正说明报告人履行职责的平庸吗?
述职报告中一些不良现象存在的原因,大体说来有二:一是报告人没有认真对待。许多报告,都是让秘书起草,更有甚者是秘书写个啥,报告人就念个啥,起草中没有把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体会以及决策实践的主要过程(包括成功的、失败的)写进去,致使述职报告内容贫乏、枯燥单薄,给人以敷衍塞责之感,无尽职尽责之意。二是报告人本来就才能平庸,导致工作平庸。平时只会招上,不知顾下;只会循规,不会创新;只愿报喜,不愿报忧;有浮在表面上的功夫,无深入实际的作风。当然,对职责的履行没有开拓,述职报告也就不会有新意。
笔者认为,写好述职报告,要注意几个“同写”,即:工作结果与工作的决策、措施同写;成绩与体会同写;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同写。当然,同写也不是面面俱到,事事必写。还要注意详略得当,该简写的要简写,该概括的要概括,能用数字说明的用数字说明。要突出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以及新工作新任务所需要采取的新办法、新措施和收到的效果等。对于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对全局可能会产生影响,也应当写,以便引起评议者的注意,为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决定提供全面、真实、可靠的依据。
写好述职报告,还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个人的作用与集体的作用。比如,国家行政机关组成人员以及法院院长、检察长,要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集体领导、民主决策过程中班子的作用以及党组织的作用区别开来,不能笼统地把一切决策和一切成绩都归功于“我如何如何”。当然,在一个单位,“一把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一个好汉作用的发挥,必须要有班子成员来帮,这不仅是在遵循唯物史观,也是一个领导同志世界观的反映。作为副职述职,除了正确认识和评价个人作用与集体作用之外,还要正确表述与“一把手”的关系。“一把手”处于中心地位,副职是协助“一把手”分管某方面工作的,因此,在工作中要找准自己的位子,在述职中要注意自己的分量。
在述职报告中,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报告人在述职时一定不能回避矛盾,必须敢于客观地说明问题,坦诚地汇报个人看法,主动地提出对策,负责地提出建议,真诚地承担责任,虚心地接受批评,自我解剖、自我批评,否则,评议是不容易通过的。为了解决好此类问题,报告人事前必须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各方面的反应,然后分门别类作出相应的说明,依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制订出处理的方案和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以便监督主体做出客观公正的评议。
写好述职报告,既是对权力机关监督的态度问题,又是被评议人员个人领导素质和工作水平的体现,因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尽力写好。
第五篇:2018江西遴选公文写作:重复性的文稿,怎样写出新意?
江西遴选公文写作:重复性的文稿,怎样写出新意?
机关工作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周期性和规律性。有些领导讲话、工作总结等,由于形势任务需要,不可避免地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一个主题。去年讲这个问题,今年还可能要讲这个问题;现在所讲的问题,今后也很可能会再讲。对于文稿起草人员来说,如果老是写那么几条,老是那些内容,文稿就会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还给人以重复雷同、讲不出什么新东西之感,也不会得到读者和听众的认同。那么,重复性的文稿怎样写出新意呢?
一、在联系实际上求新
尽管有些材料的话题是老生常谈,但这些话题不同时期总是有些新的情况、新的变化,如环境发生变化、政策规定发生变化、上级作出新指示、基层遇到新情况等。因此,我们在起草文稿时,要紧紧抓住这些变化的情况。只要和实际紧密结合,就会有用不完的素材、写不完的“新话”。
二、在视角变换上求新
角度一变思路宽。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可以引出不同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而且有利于引出新的思路。如,转变作风抓落实的问题是各种文稿经常会提及的,这个问题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来写。
从抓落实的要求来写,可以讲这样几层:要端正思想;要振奋精神;要转变作风;要改进方法。
从抓落实的方法来写,又可以讲这样几层:要扑下身子抓落实;要突出重点抓落实;要盯着问题抓落实。
从解决抓落实存在的问题上讲,还可以讲这样几层:要解决做工作图出名挂号的问题;要解决藏忧护短的问题;要解决作风漂浮的问题;要解决机关活动多、效果差的问题。
三、在行文思路上求新
在阐述问题的过程中,应抓住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行文思路来写。不要一起草领导讲话稿就总是先讲重要性,再讲实际情况怎么样,最后再提几点要求。
如果改变一下行文思路,在讲某个问题之前先举一个这方面的例子,以事明理,再简明扼要地提出要求,这样讲有时会更有新意,效果会更好,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如,讲理想信念一定要忠贞不渝这个问题,若总是提那些原则性的要求,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有一篇文稿是这样写的:“大家都知道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情况。在西方长期‘和平演变’下,苏共逐渐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坍塌,使一个有80多年历史的大党一夜之间崩溃。苏共在有20万党员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有2000万党员时丢掉了政权,这种教训太深刻了、太惨痛了。这说明,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危机是最致命的危机。如果动摇了理想信念,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甚至会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
通过这样的例子引出话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深思,效果很好。
四、在表述方法上求新
同样的内容有多种表述方法,变化一下,就能写出不一样的稿子。如,同样是讲司令机关建设的重要性,同样是分认清形势、战争需要、履行职能和自身状况四个方面来写,可以有多种表述。
;加强司令机关建设是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加强司令机关建设是做好新时期军事工作的需要;加强司令机关建设是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需要。
第二种写法: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看,加强司令机关建设势在必行;从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看,加强司令机关建设至关重要;从做好新形势下军事工作的需要看,加强司令机关建设任务艰巨;从参谋队伍的现状看,加强司令机关建设十分紧迫。
第三种写法:要认清国际战略形势的新变化,迎接强敌威胁的挑战;要关注世界军事领域的新发展,迎接军事革命的挑战;要适应军队跨世纪发展的新要求,迎接艰巨任务的挑战;要研究司令机关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迎接复杂环境的挑战……不同的表述方法是避免重复雷同的一种技巧,再加上不同的阐述,一定又是一篇新的稿子。
五、在结构变化上求新
文稿从结构上来说可以有多种变化,可以横向平铺展开,也可以纵向深入展开;可以并列论述,也可以逐层递进。不同的结构,势必有不同的论述重点。
比如,某部门负责起草领导在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每年都采用不同的结构方式,就工作回顾这部分来说,有的重点写工作的收获,略写工作过程;有的重点写工作过程,略写工作成绩;有的按工作类别分项来写;有的按各处室担负的职责分块来写……结构上这样一变,写出来的材料就不容易雷同了。
(来源《秘书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