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抢抓发展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GG乡XX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GG乡XX村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后,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村庄集镇建设日新月异,村容村貌“分外妖娆”,文明新风逐渐形成。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由于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坚持自身努力,科学推进,又积极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从而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一年来,XX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得到了县林业局、建设局、水电局、国土局、交通局、文化局、农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肯定,这些部门还积极为该村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提供许多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董瑞明、副县长张慧莉先后两次深入该村主持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议,协调资金投入,帮助研究制订发展规划。乡党委书记尚政国亲自督办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帮助调机械、定规划,党委副书记、副乡长陈新平亲自蹲点抓落实。
(二)聚集优势,形成合力。首先聚集部门优势,举全乡之力,办好示范,乡计生办将该村定为新农村生育文明建设试点,乡综治办将该村定为文明村、平安村创建试点,乡农业中心将该村定为机械作业、机械收割、插秧试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其次聚集项目优势,倾斜资金,确保投入。积极向上争取了“迁村腾地、退宅还田、集中建房”项目,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长治七期工程流域治理项目、省卫生厅集中供水项目、省“百镇千村”示范项目、迁移扶贫项目、村级阵地建设项目,将这些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环环紧扣,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确保了建设成效。
(三)建设保垒,提供保障。XX村的发展变化再次向干部群众诠释了一个道理: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目前村级组织健全,战斗力高,村党支部、村委会、治保会、民兵连、共青团、妇联会等组织健全,结构合理,有村干部4人,组长7人,实行交叉任职。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明白卡创新活动和党员保先教育活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通过群众的民主管理制度,使村内的民主管理程度明显提高。精心组织了党员村组干部的“双带双培”工程,即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
二、主要成效
(一)舆论宣传氛围浓。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优势,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舆论氛围。一是精心制作标语。通过制作灯箱和标志牌、上墙等方式张贴标语,标语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该村共制作宣传灯箱20个,标志牌4个,标语11条,这些宣传标语集中该诠释了新农村建设、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系列内容。二是组建了民间文艺骨干宣传队。该村在春节期间组织了全村150余人参加的龙灯、狮子、彩船等民间艺术宣传队逐家逐户宣传、上门宣传,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及基本内容家喻户晓,并把GG乡党委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我心中的新农村》新民谣,排练成说唱结合、形象生动的文艺节目在全村传唱,并辐射到了周围其他村。三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进行宣传。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新农村建设如何搞,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怎样做,做些什么、做到什么标准,凝聚了民心、凝聚了力量,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省、市、县电视台先后宣传XX村新农村建设15场次,中央、省、市、县级报纸刊登新农村建设文章30余篇,有力地展示了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新设施、新风貌。6月23日,全乡在该村举办了新农村生育文明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参加人员达3000余人次,扩大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二)基础建设力度大。今年是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年,为起好步、奠好基,该村坚持“基础先行”,先后投资近170万元,组织实施基础建设“十个一”工程。一是修订了一个村庄规划。专门邀请来县规划设计院技术人员,进行村庄集镇规划的第二次修编,在过去集镇规划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形成沿“郧-漫”路沿线、杨家沟河堤两侧和佛洞沟七组“一横一院”村庄集镇格局。二是修筑了一条防洪堤。从黄云铺学校桥头至XX村小学长2500米,宽1.5米,高2米,既可保护集镇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又可保护基本农田150亩,同时总体上形成了董家坪--黄云铺--XX三村统一的防洪御灾体系,河堤清基清於工程已全面完成,已浆砌1500米,预计9月底可全部完工。三是架设了一座平板桥。位于该村七组,跨度13米,高6米,宽6米,使“一纵一横”的主街道相互贯通,融为一体。四是改河造地100亩。结合高速路建设整理开发土地,河堤建设工程新增良田100亩。五是实施“一建三改”工程150户,目前已完成100户。六是办好一个以滑石开采为主的企业。力争年销售收入达60万元,计划秋后对黄龙洞旅游景区洞内清於,开发黄龙洞-太子庙-扬家沟水库等旅游产业。七是美化亮化一条街。目前已铺设彩砖2500平方米,栽树常春风景树1000棵,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墙外装饰,防火通道,统一建设供水、排污、供电,有线电视等相关配套设施,筹备安装灯箱40盏、列岛路灯40盏。八是新建一个村级活动阵地。已动工新建砖预结构村级办公阵地四间三层480平方米,集村“两委”办公室、合作医疗、文化室、体育场为一体。九是统一推广通用图集,新建一条街。采取招商引资开发、拆迁安置、商品房开发、搬迁扶贫等方式在该村新建街道。十是建立一套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围绕“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水),“三化”(净化、绿化、美化),“三包”(包净化、美化、绿化、包公益设施管理、包治安管理),“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三创”(创文化中心户、创文明户、创十星级农户),三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内容制定了《村民公约》、《村庄集镇管理办法》、《民主议事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工作制度》、《村支部工作制度》等相关制度,并将各项规章制度打印成册,下发至全村各农户,打造和谐村庄、平安村庄、文明村庄、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三)干部群众信心足。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思想,鼓足了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干劲,通过“十个一”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让干部群众享受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实惠。该村党支部书记刘相池今年已经52岁,从家长到组长、从配角到主角、从村长到书记、从乌发少年到满头银发,当了大半辈子的“村官”,见证了从大集体到大公社、从办事处到小乡、从管理区到乡政府、从税费改革到村组合并、从向农民催粮要钱到向群众发钱的历史演变,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他几次累倒在工地、在会场,但他仍然信心很足,感触很深地说:“当了这么多年的村干部,还是今年干得最累、最有劲,这样干下去,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由于村干部的带领,广大群众也积极参与配合新农村建设。三年来,该村有80%以上农户住上砖预结构楼房,80%以上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80%以上农户依靠打工经济大幅度增长了收入,150户组织实施了庭院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筹集资金贴了墙砖,铺设了门前彩砖,实施了“一建三改”,整治了房前屋后的卫生环境,争着带头发展经济,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争着兴致富产业,当致富标兵,争着参入村级民主管理,做新型农民。通过该村取得了明显的变化,路两旁的泥巴土房减少了,房前屋后的猪圈粪凼变整洁了,横七竖八的村庄规划理顺了,打牌赌博的销声匿迹了,封建迷信活动不存在了,社会治安状况变好了。
三、成功启示
启示之一: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不起来,农民腰包鼓不起来,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句空话。农民有了钱,啥事都好办。XX村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确定了“突出林特药果杂,畜禽养殖同时抓,稳粮保姜抓蔬菜,打工创收来源大,户平2亩经济园,年增收入二千元,户平出栏2头畜,年增收入2千元,户平一个农民工,年增收入6千元,户平一个小庭院,年增收入1千元;集中精力抓发展,确保户均收入过万元。”的工作思路,抓住区位优势和“十漫”高速路建设的机遇,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规模开发大路菜,深度开发精细茶,适度发展反季节蔬菜,大力发展水生菜,使蔬菜发展面积达到800亩,收入40万元,利用退耕还林套种川乌、丹皮、白勺、柴胡等药材500亩,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800头210头1550只,培植了一批大户、典型户;年输出富裕劳动力425人,收入255万元,仅农民工老板吴德保就带出本村劳力53人,年挣回打工收入30余万元,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
启示之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该村注重改善基础环境,整治居住环境,培育人文环境,从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环境抓起,从少花钱的项目着手,努力在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新精神风貌等六个方面有新突破。加强道路建设达到“四通”:村通水泥路、组通砂石路、户通出行路、田通机耕路;加强村容整治“治理六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违章乱建;改善农户居住环境达到“五有”:有洁净住房、有水泥晒场、有便行道路、有洁净饮水、有配套沼气;加强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建设,大力实施“十个一”工程,让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惠,开展农村文明大院创建活动,争创“四型”文明大院、文明村庄,即:资源节约型、环境整洁型、设施配套型、风尚良好型。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启示之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为保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动力,近年来,该村始终注重自身班子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将那些清廉为民、勤政务实、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党员群众选进村“两委会”班子,在2005年村两委换届时,严格按照“两推一选”、“海推海选”的办法,选出了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坚持了公开、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出的村两委班子,群众信任,干事公正,作风民主,XX村始终是全乡唯一一个“零负债”村。村班子苦心经营村级集体经济,搞好村办企业的滑石矿生产经营,年均集体经济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利用村集体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群众建设新农村,如农户实行一户一建三改示范,在足额兑现项目资金的基础上,村每户另补200元;农户铺设门前彩砖,村集体按每平方米补贴20元补助。村集镇绿化苗木、建设下水道等公益性事业由村集体出资兴建;村集体协调整改高低压线路,电视、电话线路,同时争取上级兴建了移动、联通基站各一个;对村内评选的“五好农户”、“十星级农户”、“计生中心户”、“治安联防中心户”都给予了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
启示之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宽松的政策环境作引导。所说的宽松政策并不是要以放弃原则、破坏生态为代价的违规违纪的政策环境,而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严格按政策、按规章办事。如XX村的村庄集镇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主要源于2003年的“迁村腾地、退宅还田、集中建房”试点工程的成果,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了XX村六组的主街道,近年来通过整理开发土地、退宅还田恢复耕地近100亩,村庄建设占地远远超出恢复、整理开发的土地面积。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从村容整洁入手,逐步延伸,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示范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新农村建设氛围空前高涨。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郎溪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现场观摩、广播、电视、宣传栏、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对全县乡镇干部、示范村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综合示范点理事会会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各乡镇村都先后组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各示范点理事会会长及村民代表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把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出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村镇建设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 “规划先行、无祥规不建设”的总体要求,2007年编制了郎溪县村庄布点规划,并于2010年重新修编,对每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先编制建设规划再建设。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四)项目整合,社会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但离不开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项目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向新农村示范点倾斜。目前已整合项目有:农村能源沼气、农村重大公共卫生改厕项目、农村人饮工程、文化书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配套项目。同时我们还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动员本乡镇,特别是本村一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建设家乡,鼓励在郎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营造村企共建氛围。安排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
(五)健全机制,注重长效,着力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自身建设,确保人员、经费、工作到位;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制定了《郎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及指导组工作职责》、《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列会制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驻村指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管理考核细则》、《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二是完善综合示范点申报确点、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是完善督查指导机制,实行示范项目建设通报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考核验收机制,完善以奖代补制度,据实兑现奖补。同时,引导新农村示范点从卫生保洁、经济发展、理事会建设、筹资投劳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二、取得的成效
(一)示范工程稳步推进,示范效应明显增强。
2个示范镇、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前五年建设的综合示范点逐年巩固提高,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点,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新发镇通过五年的努力,已基本达到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正在积极探索“整乡(镇)推进”工程;新增示范镇(十字镇)示范工作按照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要求正在扎实开展、稳步推进。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已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104个,全县示范点筹措建设资金2390多万元,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参加新农村建设达10万多人次,编制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121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7个,村经济发展规划11个,示范村经济发展规划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13个,成立村民理事会117个,建立了镇村文化活动场所142个,组织开展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502场次,完成村庄内道路硬化49.4万平方米,实现改水3.4万人,完成卫生改厕5704座,新建沼气池3755口,修建排水沟近46.8公里,清除垃圾、淤泥10.9万吨,拆除废旧房屋、厕所、围墙等路障4286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示范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来,我县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点,充分发挥了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也成为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我县以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为主攻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以推进食品工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积极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认真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工作。根据我县实际,以粮食、特色蔬菜、茶叶、肉禽类加工和特色酱制品加工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截止2010年我县现有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市级26家、省级7家。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了“一村一品”专项调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郎溪县关于加快“一村一品”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积极组织红新制茶、瑞草魁茶场、庆丰茶叶合作社等企业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其中“龙溪湖剑茶”和“瑞草魁”茶叶荣获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四是推进名优农产品标识认证工作。目前我县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22个。
2、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94个,其中种植业25个,畜牧业34个,渔业10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它20个,现有社(会)员4230人,带动农户47186户。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6.28万亩。村务监督、“三资”清理工作取得实效。目前,全县111个村(居)完成了“三资”清理工作任务;13个乡镇(含开发区)均成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111个村(居)实行了“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3、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一是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二是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科学制定补贴方案。三是高度重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通报并督促进行了整改。
(三)民生工程不断深入,惠民行动进一步深化。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农村低保人数12704人,全年发放补助资金1181.62万元。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标准(1541人)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标准(358人)由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2400元,全年发放供养资金294.1万元。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特别)扶助,审核确认符合政策规定的575人,补助资金46.26万元全部发放到位。安排补助资金683.67万元,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11384人。1590名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享受生活救助360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440万元;发放免费教科书63831人次,价值439.8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616人,计42万元。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共计260.35万元,受惠学生2591人。举办各类农民科技培训班748期,培训农民10.18万多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5682人次,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6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5661人。新农合参合率96.57%,补偿累计受益301654人次,累计补偿支出3003.43万元,占2010年筹资额的73..73%。4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72个村卫生室新建项目已完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或修缮工程已全面完成,岗位培训工作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实施。全县水稻投保面积为35.58万亩,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96%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逐步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涉及到5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新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床位300张。2009年提前建设完成全县10个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17个“农家书屋”工程全部完工。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在8个行政村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水泥场地全部建成,健身器材安装到位。1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3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部建成,所需设备配套到位。1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
(四)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谐新农村创建不断推向深入。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体系,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及时全面地进行党务、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不断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群团等组织作用,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巾帼示范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基层各类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现阶段及下一步工作
(一)大力开展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和拆迁安置,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抓一批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创建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214省道新农村示范带
围绕宣城市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212工程(建设200个美丽和谐村庄、10个文化特色村、20条新农村示范带)。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及文化特色村,认真开展好214省道示范带的创建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继续抓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01122个示范点建设任务。
2、加强郎溪县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
示范带创建工作。
3、抓好23个示范村“整村推进”。
4、探索示范乡镇“整乡(镇)推进”。
5、抓好老点的巩固、完善和提高。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7、进一步完善联系帮扶和协调机制。
8、加强新农村建设观摩培训工作。
9、加强财政资金项目监管力度,合理使用奖补资金。
10、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考核工作。
第三篇:双龙村新农村建设做法与启示
双龙村新农村建设做法与启示
中共六盘水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内容摘要〕 双龙村村支两委班子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联户土地出租和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三化”(产业化、集约化、企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得到显著改变。
〔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启示
双龙村,俗称双龙井,位于市中心区西南部,总面积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0亩,辖9个村民组,738户,2835人,是一个汉、苗、彝、回多民族杂居的农业村。近年来,村支两委班子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联户土地出租“一举四得”(投入拿进来,技术带进来,市场找进来,农民增收了),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三化”(产业化、集约化、企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显著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600元增至2005年2468元,年均增幅10%以上;各村民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14%的农户用上沼气;25%的村民用上现代通讯工具;70%的农户拥有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5%的农户购买了农用车辆或机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生育政策符合率98.5%,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抓班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双龙村属近郊农村,区位优势突出,水源丰富,土地连片集中,是钟山区为数不多的有水田的村之一,但由于过去村支两委思想观念落后,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经济发展滞后。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为省级二类贫困村。双龙人守着宝地过苦日子。2001年通过换届选举,一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进入了村级领导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使新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现任的村领导班子中,村支两委加妇代会8人,5人中专学历、3人高中学历,5人是种植大户。有的包过工、办过企业、思路广、善经营,会发展,带动能力强。新产生的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发扬能吃苦、能攻坚的精神,树立“为民谋利,巧干实干”的理念,下决心理思路、强措施,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抓结构调整,干部率先示范。为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把草莓种植项目引进双龙,用事实促进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刚上任不久的村委会主任张家军以身作则,不仅无偿让出自己的6亩责任田,还割掉了正在扬花的水稻。在张家军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参与草莓种植,仅一年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目前,全村草莓种植规模达280亩,年产值达170万元,受益农户110户,户均1.5万元以上,“双龙草莓”已成为钟山区远近闻名的品牌之一。同时,双龙村支两委以“双龙草莓”为龙头,依托农业科技部门,大力推行田改土、粮改菜,引进台湾合欢甜豆、泰国无筋棒豆、日本雪山花菜等20余个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种蔬菜收入是种粮食收入的3—4倍,村民们为这事实所折服,纷纷实行田改土,粮改菜。目前,全村796亩水田已基本改造结束。
(三)抓转变观念,实现“一举四得”。从死守土地到用活土地,双龙村迈出了关键第一步。双龙村两委通过宣传动员,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说服群众,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协调160余户村民的120亩土地通过租赁的方式,按每亩年租金500元出租给投资商卢昌明、李庆宽发展,用于修建集瓜果、蔬菜、花卉种植于一体的科技种植园区。该项目总投资300余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50万元,建成西瓜基地120亩,大棚240个。投资商李庆宽表示,今年西瓜采收结束后,将在240个果蔬大棚内种植特色蔬菜,使之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有较好经济效益,对农民具备示范带动作用的果蔬花卉基地。明年还要投资200万元再租土地200亩,建大棚300个,花圃基地一个,建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目前,全村通过蔬菜大户、草莓大户、西瓜大户租赁土地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400余亩。涉及农户440户。土地反包合理流转,不仅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用地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而且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市场。同时,农民通过租赁土地,就近务工获得了双重收入,通过打工,学习和逐步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委书记辛维光同志在双龙村调研时高度评价和肯定了双龙村的经验:转变观念,“一举四得”,投入拿进来了,技术带进来了,市场找进来了,农民增收了。
(四)抓龙头带动,“三化”解“三农”。双龙村两委按照以农业科技示范种植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思路,依托城市经济发展近郊农业,以项目为载体,着力“项目引进、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打造绿色龙头产业。一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引进投资商卢昌明投资300万元建设集瓜果、蔬菜、花卉种植为一体的科技种植园区项目。二是积极引时草莓、西瓜等名优特产品,推广农业技术,培育种植大户。三是创新机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推动土地合理流转。四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全村已形成280亩草莓种植面积,123亩西瓜种植面积,450亩蔬菜种植面积,建成灌溉水池6个,排灌渠8200米,建成大棚300个。产业覆盖6个村民组,惠及农户510户2040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农民耕作企业化已现雏型,大批农户逐步走上致富路。
(五)抓规划,着眼未来谋发展。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双龙村立足村情,一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产业规模。预计到2008年,草莓种植达400亩,西瓜种植达200亩,花卉种植50亩,反季节蔬菜200亩,大棚增加到46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二是充分利用草莓、西瓜种植,养殖饲料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深加工业,大力兴建沼气池,形成良性产业循环链。经过努力,在三年内发展养殖专业户200户,沼气覆盖面达80%以上。三是围绕“情系农民、富裕农家、美化农村”,力争道路硬化覆盖率达90%,全面实施改厕改灶,统一规范的养殖,建垃圾中转站4个,组建一支乡土文艺队伍,建立农民学校,加强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村民议事机构,促进管理制度化、村务透明化、决策科学民主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双龙村发展的启示
(一)有一个好的村班子是发展的保证。建好热心为民办事的好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好了党支部、村委会,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赢得民心,让群众看到希望跟着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只有将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团结合作的能人,组成优势互补、能力配套、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成为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有致富带头人是发展的关键。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双龙村从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发展为先进村,关键是村民把经济能人选进村领导班子,成为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和自主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有一定招术,起着外连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带头人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致富能人带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双龙村的村民深有体会地说:给钱、给物、不如选好村干部。双龙村的变化也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带着大家干、领着大家建的致富带头人。
(三)加快结构调整是发展的途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落后,比较效益低,是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差异性,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形成品牌,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二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三是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户增收。
(四)土地合理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是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小农经济单家独户的经营,难以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来组织。或者说小农经济单家独户的经营阻碍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要求集中化的冲动越来越强烈,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发展着的农业生产力压力。三是如果没有现代农业支撑,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只能是杯水车薪。四是从解决“三农”问题来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本质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农村落后、农民贫困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消灭小农经济,促进土地集中,走城乡一体发展道路。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土地集中,城市化进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小农经济依然是中国农民的存在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有效解决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只能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打破土地界线,有条件地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五)财政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欠帐多。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重要推手作用。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补助、贴息、资助农业保险等方式,支持经营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种养大户和专业户。二是协调部门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投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各级财政支出资金要逐年纳入预算,并确保落实到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互动互保机制。
第四篇:关于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关于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县委农村工作部、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邹山华
12月4日,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组织2012年中青班学员考察学习了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光明村新农村建设。光明村东临长沙、西接宁乡,距离长沙市中心30公里,全村3546人,42个村民小组,946户,党员107名,土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突出推进基础设施、环境治理、主导产业、文化产业等建设内涵,自2008年9月正式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由原来相对封闭落后的自然村,建设成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第一品牌,创造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社会参与、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光明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6年以来,我县已相继在38个行政村开展了新农村示范村和示范片建设,摸索出一条湘南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子,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村2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7个,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对比光明村,我县新农村示范建设有自己的特色,但更多的是不足,突出表现在建设理念、运作方式、核心培育和管理推动等方面。光明村新农村示范建设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我县新农村建设至少有四点启示,值得学习借鉴。
启示之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镇村共建”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向。光明村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主体
功能区的区域定位把握较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实质性动作较多,依托贯穿全村的金洲大道,积极通过旅游业拓展新农村建设外延,建成并对外开放了登山游道、自行车环山赛道、十里花街、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等,发展了以“五谷”(葡萄湾、枇杷湾、桃花谷、梨花谷、梅花坪)、狮子山生态农庄等为代表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划分谷地休闲养生区、农业观光体验区、山地旅游度假区和滨水生态休闲区进行建设,提出逐步实现“生态人居、创业家园、度假天堂”的目标,把愿景上升到“展示湖南田园风光”和“长株潭地区四季多元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高度,城乡一体化的路子走得很积极。我县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突出“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相继在白地市流泉町示范片和金桥镇官山示范片开展了示范建设,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体对“镇村共建”侧重较多,对“城乡一体”推进不够。下步应突出利用和把握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南战略等新的区域性发展机遇,积极依托衡枣高速、祁茶高速、祁永高速、益娄衡高速、湘桂铁路复线、归阳千吨级码头等新的交通区域优势,深入落实农村小城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县乡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继续深化示范片内分功能区的主题建设方式,在全县广大农村促进形成“扶贫开发推、示范建设带、城乡一体连、镇村共建促”的欠发达地区新农村统筹建设模式。启示之二:新农村建设需要“市场一体化”
市场化运作是解决农业农村大部分工作的有效手段,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光明村创新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服务公
司”,组建了湖南省第一家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调动农民群众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将基层党委政府难以推动的新农村建设部分工作交由市场运作,通过市场化最大化新农村建设收益,增进了自身造血功能,党委政府部门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引导、管理和服务上来,摆脱了办点式新农村示范建设。我县现阶段新农村示范建设基本坚持“领导挂点、部门帮扶、队员驻村、群众主体”的建设机制,要求试点村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和监事会,在建设引导上总体仍未迈出市场化的步子,行政干预和强制的成分较多,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难以根本提高,依赖性较强。下步应创新组建县级以上新农村示范村或示范片为单位新农村建设服务公司,深入推进农村资源资本化和市场化进程,引导群众通过各种形式获得公司股份,将新农村示范建设后盾单位帮扶资金项目加以转化,定标定时交付公司一体化运作实施,支持公司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逐渐改变现有的由驻村工作队或村“两委”牵头具体建设项目的行政推动式的建设局面。
启示之三:新农村建设需要“产业一体化”
主导产业是新农村建设核心和灵魂。光明村主导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规模产业,突出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以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流转土地面积2600余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23.1%,在此基础上,突出农业产业和休闲观光旅游型产业,产业间循环互动性不断增强。光明村产业发展融资,主要是打包土地或项目,出台招商政策,吸聚外部资金,农民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入股开发,全村产业培
育推进有序。我县一直重视示范片村主导产业发展,对示范片村发展产业的支持力度一直较大,在引导组建非农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全县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等因素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特别是长期或规模以上连片流转难度一直较大,农村种植业规模园区发展还较为不够,分散型生产仍是主流,规模种植业难以深入发展。下步应积极借鉴光明村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促进土地这一农民最多的资源进入资本化运作轨道,促使农村种植业这一最根本的农业产业进入发展的快速时期,在此基础底蕴上,合力发展涵盖二、三产业的关联产业,从产业一体化上增进新农村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启示之四: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一体化”
农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文化一体化建设也是农村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前提保障。光明村文化建设设立了“212n”项目,即成立了2个农家书屋,1支自建的农民艺术团,2个常规活动(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n次文化专题培训,全村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农村人居经过改造后具有典型的湖湘特色,青瓦白墙、朱门木窗,古朴典雅,文化底蕴显得十分深厚。我县在新农村示范建设中,对农村渔鼓曲艺、农民腰鼓队、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关注较多,在农家书屋、农民体育文化活动场所等文体硬件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力度,但总体来说,对本地农村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递进不够,比如延伸到农村房屋院落的统一风格、延伸到农村乡风文明的发展等还不够。下步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农家书屋等硬件建
设、扩大开放运行,引导发展农民艺术团队,积极开展文艺下乡和文化专题培训,有针对性的引导农村新民居建设等。在此基础上,创新加强村级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各类管理服务站所,加强远程教育站、法制宣传站、纠纷调解站、环境整治站、留守人员服务站等站所建设,以文化一体化建设为内涵,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2年12月6日
第五篇:前进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法及启示
前进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水城县前进村位于水城县西南面的纸厂乡,离乡政府驻地5.6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组,808户3190人。现有耕地7656亩,人均耕地2.4亩。有林地16000亩,荒山荒坡8000亩。2006年底,人均纯收入2786元,人均占有粮840公斤。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无线程控电话安装8户,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户买了二轮摩托、三轮摩托、红星拖拉机、农用车辆等,有6户购买了双桥东风车,有2户购买了轿车。近年来,在省、市、县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村支“两委”团结带领全村群众,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促进了全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居住环境普遍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今年,该村被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共争取资金162万元,对前进村通村公路进行硬化,兴修水泥路5.6公里;引进140余万元资金,修建了移动机站;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协调资金对户与户之间道路进行了硬化,硬化道路达5公里,改厕100个、改灶100口,建沼气池160口,修建三个面积为15平方的垃圾池,修建花池3个,修建蓄水池9个;修建灌溉沟渠3000余米、河堤及附属工程700米;修建了200余平方米的精神文明活动室。
(二)强化“两委”班子建设。前进村村支“两委”班子是2001年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公开选举后组建的。新班子上任后,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自身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推行村干部考勤制,持证上岗,改变了以往群众到村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全面推行
村务公开,做到村务定期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设立工作举报箱,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根据《水城县村干部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完善了《干部培育选拔机制》、《培训干部机制》、《考核干部机制》和《工资保障机制》等干部管理的长效机制。使村各项工作基本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轨道。二是加强党员发展工作。村支部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注重在积极性高、思想进步、具有实干精神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中发展党员,着力把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培养成为村干部,2004年发展党员5名,2005年发展党员5名,2006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发展党员6名,不断为村支“两委”注入新鲜活力。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村支部明确要求有一定实力的党员必须带动1—2户贫困或低收入户脱贫户致富,并在资金上、技术上给予扶持,全村63名党员共帮扶82户后进户,使他们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前,全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9万余元。
(三)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前进村紧紧依托本村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和距市中心城区比较近等优势,依托市场、依靠科技求发展,通过大棚拉动,协会保障,加速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一是积极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村每年实施玉米育苗定向移栽1000亩,脱毒马铃薯1000亩。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为引导农民种植蔬菜,村里向农户承诺,对蔬菜种植农户提供风险赔偿,如果种菜的收入不如种粮食,村里补足差价,种出的蔬菜如果卖不出去,村里全部收购。同时,村还出资2.4万元从钟山区大河镇聘请两个师傅蹲点指导。2003年以来建蔬菜大棚7个,目前,全村发展露天蔬菜连片种植200亩,日本耐病总太萝卜示范种植20亩。三是建立农技协会,村从协调能力强、种养经验丰富、懂一定科学技术、为民办事责任心强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业大户中选68人组建了“蔬果协会”和“养殖协会”,负责帮助群众收集信息,帮助农户做好蔬菜、水果等优良品种的选购、种植、土地规划、管理、运输、销售工
作,帮助农户做好牛、羊、猪的配种、饲养管理、销售等跟踪服务,促进了种养业快速发展。目前全村共有2户养鸭大户,2户黑山羊养殖户,养猪10头以上专业户40余户,养鱼专业户2户。四是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村两委注重加大与外地企业的协调联系,组织有一定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自2004年以来,共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企业联系,组织劳务输出20余次,共计组织300余人次外出务工,两年创收144万余元,使全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80元,节约粮食18吨多。
(四)强化农民教育培训。针对全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实际,从教育培训入手,一是扎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使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会议及远程教育设施对党员、群众进行党的知识、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近年来,共培训党员25期2000余人次,对群众培训70余期3500余人次。三是强化法制教育。通过上法制课、出法制墙报、广播等多种方式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把《婚姻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印发到农户家中,并与农户签订《文明村建设责任书》、《禁毒工作责任书》、《平安工程治安责任书》,大大增强了农民的法制意识。通过教育培训,转变了群众观念,增强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坚定了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五)强化倡导文明新风。前进村根据彝汉杂居的特点,注重发掘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从今年起,每月的农历十五日,组织村民开展以歌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民族民间对歌活动,弘扬丰富多彩民族民间文化,拉动前进村旅游观光和服务业的发展。在创建文明村寨过程中,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在“星级文明户”评审中,力求做到民主、公开、公正、公平,涌现出“十星级文明户”40户,“社会治安模范户”40户,“五好家庭”50户,“科技示范户”40户。注重在村民中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做
到红、白事从俭,不大操大办,杜绝了“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为维护全村稳定,切实加强群防群治工作。成立了由298人组成的群防群治巡逻队,负责夜间巡逻,实行5户联保,轮流值班,并对值班农户实行问责制。巡逻时,对夜间行走人员及时询问,如发现异常,将追查到底。目前在全村范围内有效地杜绝了偷盗现象的发生。还充分利用召开村民大会,广播、专栏等广泛宣传农业典型,让农民群众受到教育,在全村形成争当“星级文明户”,争做“五好”公民的好风尚。
(六)强化村寨环境建设。把加强村寨环境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作为突破口,以治脏变净,治穷变富,治愚变智和改厕、改灶、改圈、改水、改路的“三治五改”工程为重点,积极有效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一是实施退耕还林1500亩,组织群众对1万余亩灌木林进行管理,并动员群众开展荒山造林,森林覆盖率达63%。二是组织群众制定卫生文明公约,对环境卫生实行挂牌管理,不仅硬化了连户道路,修建了风雨桥,还在农户集中的地方建三个垃圾池,使村寨的垃圾得到规范处理。同时抽派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监督组,对环境卫生、家具、农具进行检查,并作为评选“星级文明户”的重要依据;同时,村出资对规定农户每增一颗星,奖励20元,激发了农户争当先进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基本做到五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四无(无垃圾乱堆、无粪便乱流、无污水乱倒、无牲畜乱跑),村容村貌大改观。
二、启示
(一)加强领导是保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燕高飞,功在头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建好热心为民办事的好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好了党支部,村委会,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能更好地发挥领
导班子的疑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赢得民心,让群众看到希望,跟着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只有将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强,有真抓实干精神和团结合作的能人,组成优势互补、能力配套、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成为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关键。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只有在建设实践中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前进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十分注重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活动,全村经济如何发展,村容村貌怎样建设,建设资金如何筹措等,全部由全体村民说了算。同时,还要有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的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有一定招数,起着外连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带头人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致富能人带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利益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三)加快经济发展是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前进村在多年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十分注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大棚蔬菜的种植,到各种协会建设,再到加快发展各种养殖,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全面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风貌,彻底改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城市化。前进村以旧村改造为突破口,以村庄规划化建设为载体,植树造林,全面整治全村环境,美化、净化了村容村貌,确保了全村清洁卫生,闯出了一条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创造了一个布局优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的良好环境。
(五)加快结构调整是途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落后,比较效益低,是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前进村主要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差异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育和引进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户增收。
(六)强化投入是推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欠帐多。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重要推手作用。前进村主要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上争、外引、内联等方式积极争取投入,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种养大户和专业户。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投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确保落实到位。
(七)农民增收是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是目标。在农业生产上,前进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比较优势,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把农业建设成为兴村富民的强势产业,努力建设好粮食、畜禽养殖、大田蔬菜、优质水果、薯类生产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
(水城县委办公室高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