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西霞口村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0: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西霞口村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西霞口村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第一篇:山东省西霞口村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山东省西霞口村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山东威海市西霞口村的学习调研报告

西霞口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它依山傍海,全村500户1300人,下辖企业27家,职工3200人,企业总资产超过40亿。2009年全村实现总收入25.2亿元,纯收入3.1亿元,人均创纯收入23万元。目前,西霞口村已经是一个实行村企合一、企业化管理的现代渔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西霞口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观念,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发展农村的西霞口之路,营造出社会主义小康村和谐、富足、安宁、快乐的新局面。

一、成功经验

西霞口原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偏僻的小渔村,捕捞业是渔村的传统产业。80年代初,西霞口村分为农队和渔队两个单位。农队靠人均不足一亩的山地为生,渔队靠几条破旧小船维持生产。改革开放以后,西霞口村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捕捞业,走“以渔兴村”的路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当时的农队党支部认识到,必须跳出“靠海不吃海”的怪圈,要坚持走“以渔兴村”的路子。1987年,经山东省政府特批,西霞口创造性地将农队、渔队合二为一,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级渔业公司。经过数年的滚动式发展,西霞口组建了拥有50多条大马力渔船的捕捞船队,使捕捞产量提高了几倍。针对没有冷藏厂、成本高利润薄的情况,西霞口迅速投资建起了自己的渔网厂和冷藏厂;随后还围绕捕捞业组建了鱼粉厂、罐头厂等配套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大渔业体系。在这期间,渔

业提供的集体积累达6000多万元,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向渔业经济的一次跨越。

二是大力发展工业,走“以工富村”的路子。90年代初,西霞口的捕捞业发展如日中天。但西霞口村党委意识到,捕捞吃的是资源饭,如果长时间无节制地发展下去,终究会迎来“杀鸡取卵”的那一天;同时,仅靠捕捞这一个产业支撑企业经济,风险性太高。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于是,西霞口人当机立断,开辟了“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积累、外资和银行贷款,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利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通过与外商、侨胞交流合作,走“以外兴工”、“以工富村”的路子。西霞口投资7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石材厂、水产品综合加工厂等20多家工业企业;与日本、韩国等外商兴办了14家合资企业;投资2000万元建起威海市渔业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修造船厂,年承修7000吨以下、承造3000吨以下的各类船舶总吨位10万吨以上,从而使工业与渔业一起成为西霞口产业经济的两大支柱。

三是大力发展港口、航运和旅游服务业,走“以港兴贸兴游”的路子。新世纪初,立足于新的发展现实,西霞口村党委将发展重点放在“以港兴贸”和“以游兴业”战略上。西霞口投资兴建了村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龙眼港,最大可停泊5万吨级的轮船,吞吐能力可达100万吨。为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西霞口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村办国际海运公司,购臵了16艘总吨位达3万吨的国际国内油、货轮,开通了至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的国际航线和至日本神户、大阪的集装箱运输业务。与此同时,西霞口投资近6亿元用于“以游兴业”战略,先后建

设了个性独具的六大景区和三星级的涉外旅游宾馆,形成了“天鹅湖——成山头——野生动物园——海驴岛——福如东海风景区——摩天岭”大旅游圈;组建了荣成市第一家国际旅行社,开通至韩国、日本的旅游客轮。2009年,西霞口各大景区共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亿元。

四是建立双赢共富机制,走“共同富裕”的路子。按照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西霞口村委会赋予“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叫富”更深的内涵——“一个村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叫富”。西霞口邻近有四个村,其经济状况与西霞口有着天壤之别:集体经济崩溃,没有任何公共积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差,村容村貌脏乱破败。针对这种状况,先富起来的西霞口主动向上级部门申请帮扶周边村庄。经批准,2006年上半年,西霞口村先后成功地与周边四个贫困村合并。合并后,西霞口解决了贫困村村民的就业、医疗、养老、入学及村民生活补助等问题,整修了电线、闭路电视线、自来水设施、供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西霞口以自身的五大支柱产业为轴心,有效整合合并村所辖的海洋资源和人力资源,大力引导和帮扶合并村村民在经济发展上谋求突破,加速海珍品养殖扩张步伐,继续把港口业、造船业做大做强。

五是不断提高和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在集体经济不断扩张的同时,西霞口始终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追求目标。1999年在进行股份制改革时,明确提出:“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全民有股份,大股永归村!”,使村民利益和福利待遇得到了切实的保障。自80年代中期开始,村里逐步建立了涵盖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保障体系,每名村民每月可以领取360元生活补助,水费、电费、闭路电视费全免。村里还专门为村民建起

了二等甲级医院,免费为村民看病治病。从小学到大学直到读研究生,学费全免。服兵役的义务兵每年发给12000元的补助。对病灾户等困难家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50元至600元不等的养老金、退休金。

目前,西霞口集团已形成了海上运输、海珍品养殖、旅游、船舶制造、港口运作五大产业。西霞口用自己的实践,成功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农村由贫困的旧村落向城市文明社区的历史性转变;农业由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加工业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由生产队社员向现代企业管理者、当代产业工人和乡村都市市民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全村居民全部住进了别墅楼、公寓楼,人均住房达到65平方米。家庭轿车普及率达到80%。近30年来,西霞口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治安和刑事案件,没有一户安装防盗网,社会风气淳厚,村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富足、安宁、快乐的气氛。

二、西霞口的经验与启示

纵观西霞口的发展轨迹,参悟西霞口的经营理念与新农村建设,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西霞口的领导者们用鲜活的实践诠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内涵和操作路径。从西霞口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需科学施政,实事求是。西霞口领导者的执政天平上只有一个衡量的标的:只要有利于加快西霞口发展,只要能为西霞口群众谋得更多利益,无论任何艰难险阻,他们都毫不在乎。西霞口股权制度改革形成的“全民有股份,大股永归村”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一条道路,一种范式和参考。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需谋求双赢,共同富裕。“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富民优先,共同富裕,这是深刻体现西霞口发展理念、展示西霞口发展特色的重要内容,是西霞口之所以创造中国农村发展奇迹的成功秘诀,也是西霞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境界的重要方面。西霞口合并周边四个村,实现了科学管理模式与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方面解决了西霞口发展对资源的亟须,拓展了西霞口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通过科学规划,引领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西霞口的合并实质上也是一种合作,经济强村出思路、出资金、出技术、出管理,合并村则出资源、出空间、出劳动力,优势互补,走的是一条合作双赢之路,也是目前农村经济大发展的一条捷径。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需因时而动,勇于创新。西霞口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率先进行一系列改革,使西霞口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抢抓机遇,快速发展,西霞口任何一个行业的启动,都要比同区域的企业“快半步”。没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是走不出一条完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正是在“半步哲学”的指导下,西霞口人才会在别人抓粮食时,他搞捕捞;别人搞捕捞时,他搞精养;别人搞精养时,他搞深加工;别人搞加工时,他搞运输、搞旅游、搞港口物流、搞国际贸易。也正是在“半步哲学”的指导下,西霞口所确立的以海珍品养殖为基础,以港口运作为龙头,以海运为骨干,以大旅游业为品牌,以大造船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兼营成品油储存批发与零售、国际贸易、石材加工、娱乐、饮食服务等多元化发展战略,才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人为本,以民为重。凡是有利于加快西霞口发展的,凡是有利于为西霞口人民群众谋得更多

利益的,凡是契合人民群众的正当需求的,就是民本,就是民生。因此,西霞口村制定任何规章制度、发展战略,都要根于人民,利于人民。实践证明,西霞口所实施的民本策略,使群众得到实惠,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发展实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需立足长远,统筹规划。西霞口领导班子认识到,如果一味地向大海伸手,换取暂时利益,无异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要让每一个西霞口人都搞清资源、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生态是西霞口的“灵魂”,是西霞口最现实、最长久、最具潜能和魅力的特殊生产力。无论确定何种发展目标,都必须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必须真正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因此,在经过艰苦的原始积累之后,西霞口领导者们更新观念,克服困难,实事求是地谋求新发展,寻求新出路,有效地保证了西霞口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过几天的学习,分析西霞口二十年的辉煌成就,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共产党员的分量重不重,一个领导的威信高不高,不在于他的地位有多高,威权有多重,而在于他是不是为人民群众干实事,思人民之所思,想群众之所想;在于他究竟干成了多少让群众满意的好事和实事。干好事,干成事,能干事,要干事,敢干事,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的鲜活的诠释。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内容提要:世界上每个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把开发农村、解决薄弱环节作为整体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韩国是最为成功的典型。通过1970年开始的新乡村运动,韩国仅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发展被世人誉为“汉江奇迹”。从今年开始,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全面

铺开,农业和农村发展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韩国新乡村运动的做法与经验,将对我省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一、韩国新乡村运动的主要做法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1970年4月,韩国政府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韩国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的“新乡村运动”,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分为五个阶段:(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2)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推进新乡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上;(4)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乡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乡村运动的民间组织;(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在不同阶段,政府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其主要做法体现在改善农村公路、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推动农村电气化、让农民用上自来水、推广高产水稻品种、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协组织和兴建村民会馆等八个方面。最近,韩国又发起了“一社一村”运动,就是一家公司、企业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三星、现代、韩国电力、韩国通讯、浦项钢铁等大型企业带头,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韩国新乡村运动成效巨大,人均国民收入从1961年的83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万多美元。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始终保持在1∶0.8~1∶0.9之间。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二、对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内动力。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他们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的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乡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的群众运动,使开发具有生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不断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只有农民思富、领导思变成为广大农村干群的共同心声,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才能真正摆脱贫穷、走向小康。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分阶段渐次推进。韩国新乡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从而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我省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要分阶段渐次推进,明确每一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脚踏实地,务求实效。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同区域要根据自己的地域条件、发展水平,通过试点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加以实施,不能搞“形象工程”和“一刀切”。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注重从法律法规层面加以保障。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都是一个大思路、大政策,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但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发几个文件去推动,缺乏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可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性。韩国总结30多年建设新乡村的经验,目前政府计划制订《城乡交流促进法》,就是想通过法律制度去保证“一社一村”运动的开展。我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要不

第三篇:村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大全村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就,现将其总结如下:

大全村位于牌坊乡南端,幅员面积9.6㎞2,耕地面积3116亩,辖11个村民小组、1065户3870人,是省、市、县(市)三级农业部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预计今年该村人均纯收入5450元,比上年增长13.2%。

一、新农村建设主要措施

(一)抓规划,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在农村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乡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并深入研究,协同村、组干部科学制定了《大全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确立了2011年以加强示范村村容村貌整治、实施户办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112户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指导性,克服了盲目性。

(二)抓宣传,在谋求群众支持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牵涉到千家万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至关重要。该村采取墙报、印发宣传单、标语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政府“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群众自筹800余万元,掀起了群众自愿出资参与建设的热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抓督查,在强化干部责任上下功夫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进度,乡党委、政府确定了示范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三天听取一次汇报,每周对村建设情况现场督查一次,形成了乡党政班子——驻村干部——村干部上下联动、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机制。由于措施得力,该村11条组组通水泥路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全部竣工。

(四)抓质量,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民心工程,为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乡党委政府还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质量监理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聘请大竹县兴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人员、抽调财政所负责人等相关单位人员任成员,同时组织村委会群众代表组成监理小组,从而自上而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监理网络,杜绝了干部在建设过程中徇私舞弊,杜绝了“包工头”、“游击队”,让具备建筑资质的企业承担建设任务,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五)抓长远,在建设标准上下功夫

为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该村加强了新修的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路肩的培护,由村委会提供土源,住户负责门前的硬化、绿化。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示范村高标准起步,该村建成了“新农村农民休闲广场”,起到较大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效果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该村按照“五用”方法,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预计2011年农业增加值增长7%,基本形成以蚕桑和莲藕两大特色产业的“一村一品“,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1、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该村现在有蚕农825户,2011年通过农民自筹、资金整合投入83万元,通过“扩、改、建、培、扶、发”六大措施,推进蚕桑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扩”大桑园面积:2011年春新增集中连片优质桑园810亩,目前全村桑树面积达到XX亩,户平达1.61亩;“改”良低产桑园:购进优质桑苗穗条改良低产桑园300亩,目前全村桑树优质率达98%;“建”设专用蚕房:为减少蚕病发生,号召实行人蚕分离,积极推广使用专用蚕房。2011年已建成专用蚕房 2500m2 ;“培”训专业人才:加强了技术培训力度。2011年已开办蚕桑技术培训6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丝业公司技术人员,采用在桑园、蚕房现场指导、讲解及发放养蚕技术书籍等方式培训蚕农,受训群众达1500余人次。基本实现了户均1名以上蚕桑技术人才,建成了蚕桑“一村一品”。“扶”持蚕桑协会: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蚕桑协会队伍的壮大,更多蚕农加入了协会。协会加大了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为助农增收做好了基础工作;“发”发展专业合作社,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发展了“富民蚕桑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农户面达80%,大力推动了该村的蚕桑产业发展。预计,2011年蚕桑产业共增收172.6万元,人均增收446元。

2、莲藕产业喜获丰收。今年在大全村新发展莲藕产业,连片种植开封白莲、南京大白莲100亩,成为大全村的田园风景,打造成生态农家休闲旅游兼种植业品牌的新产业。2011年,每亩单产 250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公斤,总产值达51万元,种植莲藕给该村莲藕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尝到了改变种植模式的甜头。今年新成立的“大全莲藕”协会队伍也逐渐发展。全村正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来,该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各种形式,筹集1000余万元建设资金,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一是水泥硬化通村、通组公路3条12㎞,硬化泥结碎石组道4条 7公里,新建入户碎石路5㎞、入户便民路5㎞,达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民生产路,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村域公路网,全村公路总里程达 29.6公里,且全部硬化;二是建成1处农村客运招呼站。被大竹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村公路示范村。

2、农田水利建设。维修整治病险山坪塘10口,新建、维修灌渠 6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1个、微水池45口;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整理土地650亩,坡改梯60亩。目前全村农业基础设施运转良好,已初具现代农业雏形,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旱涝保收的能力。

3、庭院建设。新建沼气池120口,沼气用户率达到72%,建垃圾池11个,以此带动改厨260户、改厕280户、改圈120户、改房100户、改水300户,实现了人畜分离,新村居民点建设规范、美观;硬化院坝150块 2500m2,建花台230个,美化、亮化房屋530户1400间 4XXm2;自来水覆盖面增加,新增用户70户;打机井300眼,农村安全饮水率达100%。同时,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空间,房前屋后各种资源,坚持种养结合、果蔬结合,大力发展莲藕、果树、渔业养殖、生猪养殖。80%的农户实现“六改”,人畜分离、无“六乱”现象,牲畜圈养率100%,85%的农户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每户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块水泥院坝、一条进出农户的硬化路),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目标。

4、道路绿化。在通村、通组公路两旁种植树木、花卉2500余株,建成了公路绿化带,美化了居住环境,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1、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两基”和“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

2、农村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巩固和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成果和基本保证制度,“新农合”参合率、“农村低保”率、“五保户”供养率均到100%,保障了群众“看病难”和基本生活;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扎实做好计生服务工作,符合政策生育率100%。

3、农村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增加光纤覆盖面,新增光纤用户95户,目前全村光纤电视用户22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845户,实现了广电通畅率100%;通讯:全村9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或移动手机,实现了信息畅通;因特网:因特网入户率达到5%;农民休闲活动广场:为解决群众休闲、娱乐需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2011年在大全村新建了一个XX㎡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

4、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在大全村阵地活动场所建成1处农民技术培训室,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建成农民书屋1个,添置了农村适用技术书籍1000册,配备了、电视、电脑及卫生接收设备,组织村民接受远程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5、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实实现新农村新风貌,大全村开展了扎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重点清除了房前屋后杂草,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在各农户院中推选了一位讲卫生、爱整洁的农民为院长,负责指导、督促本院的环境卫生工作。环境卫生工作实行每周评比制度,卫生评比结果均公布上墙。

6、新型农民培育。依托县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培训等项目,由县农广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局等部门代培300人次,参加了电脑、电子、家政、烹饪、机械等技术培训。乡、村自主办班培训9期,推广蚕桑、莲藕、李子、柑桔、鱼、生猪等农村实用新技术6种,在全村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户有1-2名技术型人才。全年新型农民培训达到XX人次,占全村总人数的55%,其中农民工培训达72%。

7、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农资服务连锁店1个,农村百货超市2个,新发展个体经营户50户、运输专业户30户,全村服务体系健全,经济繁荣。

(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1、党的建设得到纵深推进。“三村建设”载体落到了实处,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班子战斗力,提高办公事效率,提升班子综合形象。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民主生活会。村务工作班子成员互相通气,集体决策。本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分别向乡党委政府述职。

2、民主建设进一步增强。扎实开展村民自治,村务(财务)公开、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管理权等。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98%,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5%以上。

第四篇: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刘明泽 哈斯巴根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工作部德力斯台嘎查是是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的定点扶贫点,也盟委政研室的“双结对”帮扶点。经过四年多的有效帮扶,德力斯台嘎查的面貌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在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富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等方面,思路还不够清晰,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为了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盟委政研室和扎旗旗委、政府组织了由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部分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学习考察团,赴兴十四村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

一、基本情况

兴十四村素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是1956年由黑龙江省有组织地从山东省临沂地区接收安置的移民新村之一。全村土地面积3.3万亩,其中耕地1.68万亩、树林1.14万亩、草原4000亩,198户村民、956口人。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兴十四村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业、2000多名员工、11.5亿元总资产,集农、林、牧、机、加、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和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该村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村学校、卫生所、三星级宾馆、村史展览馆和休闲广场等,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村民生活实现了城市化。坚持不懈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全村1.68万亩耕地由18人承包经营,仅有2%的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经过几十年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目前全村人工种植松树林达1.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2%,经评估森林总价值达3亿多元,被村民们称之为“绿色银行”。2009年,全村总资产达到11.5亿元,年人均纯收入实现2.16万元。原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考察兴十四村时,将之赞誉为“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

二、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兴十四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为很多农村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靠一个好带头人引路。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立下志愿“让父老乡亲过好日子”。当时,在没有购买拖拉机指标的情况下,他购买了拖拉机零部件,组装了兴十四村第一台拖拉机,当年就开荒6000亩。为了解决玉米销售难问题,他组织筹办玉米深加工企业,聘请专家到兴十四村,成功办起了村里第一家企业。他获得政府颁给的招商引资奖励120万元,全部捐给了村里,并且从每月3000元工资中拿出1600元捐给村小学。38年来,每次换届选举,付华廷为首的村干部都是全票当选。在民主测评时,付华廷的满意率每次都是100%。可以说,没有付华廷这样的好带头人,就没有兴十四村的今天。

(二)靠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带动。兴十四村的领导班子团结务实、清政廉洁,在工作中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班子形成了浓厚的比贡献、讲奉献氛围。班子始终坚持“说了干,定了算,困难再大也不变”的信条,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没有一个人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谋私利。实行人性化管理,建立公费医疗和退休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各项补助补贴加在一起有1.5万元。靠这种为民谋利的实干精神,村领导班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护。

(三)靠发展工业富民强村。兴十四村人意识到光靠农业无法实现民富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70年代末,村子办起了各种小型企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研究自身资源优势、市场机制,积极跑项目、筹资金、上设备,建起了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之后又建成甜蜜素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从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分别占到38%和57%。

(四)靠引进和用好人才提高效益。随着村办企业的增多,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筹备,已无法把握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为此,兴十四村人借助“外脑”来发展自己,积极引进人才、重用人才,成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园。人才的引进,促进了工业向高精尖领域发展,形成了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靠优良的软硬环境招商安商。为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兴十四村人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修建图书馆、文化馆、食堂、舞厅、别墅,建成了休闲广场、展览馆和三星级宾馆。制定了村规民约,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村民的行为,成为全省有名的无超生、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活动、无刑事犯罪、无重大事故、无环境污染的“六无村”。目前,兴十四村已成功引进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

三、几点建议

兴十四村与我盟农村牧区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原有基础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借鉴兴十四村的成功经验,加快我盟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学习借鉴兴十四村经验,必须加强嘎查村党组织建设。要在嘎查村干部选任上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条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途径,把能想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拔出来,使他们能够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要保证嘎查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调动社会各方人员参与公开竞争村干部岗位的积极性。要把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农牧民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切实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要抓好嘎查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是当前全盟迫切需要抓好的重大课题。要注重解决嘎查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带动致富能力不强和把握市场经济能力不强等问题,引导和帮助他们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以及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等,提升工作能力,更好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二要抓好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从解决嘎查村领导班子对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理解不深、认识不到位、大局意识不强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两委”班子整体功能,不断加强班子建设,增强班子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解决“有富民之心、无富民之策”的问题。三要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校阵地、远程教育、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作用,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农牧民党员学科学、用科学,在勤劳致富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要抓好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做好发展农牧民党员工作,把基层优秀人才纳入到党组织的视野,建立起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五要培植好各类专业示范户。各级党组织要把培育和扶持种田大户、养殖大户、致富能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建立有利于致富能手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以工业反哺农业,实现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发展的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广良种培育、高效栽培等实用技术,推进农牧业机械化作业。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避灾型农牧业,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和舍饲养殖,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创建一批具有地理标识的自主品牌。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统一经营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组织农民实现耕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经营模式,引导和帮助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一要培养新型农牧民。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综合性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意识,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积极引导和教育农牧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二要建设良好环境。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广泛发动群众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建设生态良好、环境整洁、设施健全、服务配套、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社会和谐的新型乡村。三要树立新风尚。通过制定简单实用又具有时代特征、广大村民能够接受的村规民约,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五)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巩固执政的物质基础。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培育、入股合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增加集体收入,逐步扭转嘎查村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是空壳村的局面。要抓紧政策扶持机遇,研究政策,吃透精神,摸准资金投向,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要切实健全和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实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凡是需要公开的村务工作和被列入民主管理范围的工作,都要依法建制,按章办事,做到工作有序,办事有据,真正实现“有章理事”。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进一步健全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凡是村民关心的重要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要让群众参与进来,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健全完善村干部向村民报告工作制度,年初由“两委”成员就工作目标向群众做出公开承诺,年底向群众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接受村民评议监督。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盟委政策研究室

第五篇:双龙村新农村建设做法与启示

双龙村新农村建设做法与启示

中共六盘水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内容摘要〕 双龙村村支两委班子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联户土地出租和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三化”(产业化、集约化、企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得到显著改变。

〔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启示

双龙村,俗称双龙井,位于市中心区西南部,总面积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0亩,辖9个村民组,738户,2835人,是一个汉、苗、彝、回多民族杂居的农业村。近年来,村支两委班子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联户土地出租“一举四得”(投入拿进来,技术带进来,市场找进来,农民增收了),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三化”(产业化、集约化、企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显著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600元增至2005年2468元,年均增幅10%以上;各村民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14%的农户用上沼气;25%的村民用上现代通讯工具;70%的农户拥有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5%的农户购买了农用车辆或机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生育政策符合率98.5%,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抓班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双龙村属近郊农村,区位优势突出,水源丰富,土地连片集中,是钟山区为数不多的有水田的村之一,但由于过去村支两委思想观念落后,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经济发展滞后。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为省级二类贫困村。双龙人守着宝地过苦日子。2001年通过换届选举,一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进入了村级领导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使新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现任的村领导班子中,村支两委加妇代会8人,5人中专学历、3人高中学历,5人是种植大户。有的包过工、办过企业、思路广、善经营,会发展,带动能力强。新产生的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发扬能吃苦、能攻坚的精神,树立“为民谋利,巧干实干”的理念,下决心理思路、强措施,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抓结构调整,干部率先示范。为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把草莓种植项目引进双龙,用事实促进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刚上任不久的村委会主任张家军以身作则,不仅无偿让出自己的6亩责任田,还割掉了正在扬花的水稻。在张家军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参与草莓种植,仅一年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目前,全村草莓种植规模达280亩,年产值达170万元,受益农户110户,户均1.5万元以上,“双龙草莓”已成为钟山区远近闻名的品牌之一。同时,双龙村支两委以“双龙草莓”为龙头,依托农业科技部门,大力推行田改土、粮改菜,引进台湾合欢甜豆、泰国无筋棒豆、日本雪山花菜等20余个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种蔬菜收入是种粮食收入的3—4倍,村民们为这事实所折服,纷纷实行田改土,粮改菜。目前,全村796亩水田已基本改造结束。

(三)抓转变观念,实现“一举四得”。从死守土地到用活土地,双龙村迈出了关键第一步。双龙村两委通过宣传动员,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说服群众,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协调160余户村民的120亩土地通过租赁的方式,按每亩年租金500元出租给投资商卢昌明、李庆宽发展,用于修建集瓜果、蔬菜、花卉种植于一体的科技种植园区。该项目总投资300余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50万元,建成西瓜基地120亩,大棚240个。投资商李庆宽表示,今年西瓜采收结束后,将在240个果蔬大棚内种植特色蔬菜,使之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有较好经济效益,对农民具备示范带动作用的果蔬花卉基地。明年还要投资200万元再租土地200亩,建大棚300个,花圃基地一个,建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目前,全村通过蔬菜大户、草莓大户、西瓜大户租赁土地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400余亩。涉及农户440户。土地反包合理流转,不仅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用地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而且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市场。同时,农民通过租赁土地,就近务工获得了双重收入,通过打工,学习和逐步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委书记辛维光同志在双龙村调研时高度评价和肯定了双龙村的经验:转变观念,“一举四得”,投入拿进来了,技术带进来了,市场找进来了,农民增收了。

(四)抓龙头带动,“三化”解“三农”。双龙村两委按照以农业科技示范种植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思路,依托城市经济发展近郊农业,以项目为载体,着力“项目引进、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打造绿色龙头产业。一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引进投资商卢昌明投资300万元建设集瓜果、蔬菜、花卉种植为一体的科技种植园区项目。二是积极引时草莓、西瓜等名优特产品,推广农业技术,培育种植大户。三是创新机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推动土地合理流转。四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全村已形成280亩草莓种植面积,123亩西瓜种植面积,450亩蔬菜种植面积,建成灌溉水池6个,排灌渠8200米,建成大棚300个。产业覆盖6个村民组,惠及农户510户2040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农民耕作企业化已现雏型,大批农户逐步走上致富路。

(五)抓规划,着眼未来谋发展。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双龙村立足村情,一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产业规模。预计到2008年,草莓种植达400亩,西瓜种植达200亩,花卉种植50亩,反季节蔬菜200亩,大棚增加到46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二是充分利用草莓、西瓜种植,养殖饲料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深加工业,大力兴建沼气池,形成良性产业循环链。经过努力,在三年内发展养殖专业户200户,沼气覆盖面达80%以上。三是围绕“情系农民、富裕农家、美化农村”,力争道路硬化覆盖率达90%,全面实施改厕改灶,统一规范的养殖,建垃圾中转站4个,组建一支乡土文艺队伍,建立农民学校,加强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村民议事机构,促进管理制度化、村务透明化、决策科学民主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双龙村发展的启示

(一)有一个好的村班子是发展的保证。建好热心为民办事的好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好了党支部、村委会,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赢得民心,让群众看到希望跟着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只有将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团结合作的能人,组成优势互补、能力配套、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成为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有致富带头人是发展的关键。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双龙村从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发展为先进村,关键是村民把经济能人选进村领导班子,成为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和自主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有一定招术,起着外连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带头人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致富能人带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双龙村的村民深有体会地说:给钱、给物、不如选好村干部。双龙村的变化也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带着大家干、领着大家建的致富带头人。

(三)加快结构调整是发展的途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落后,比较效益低,是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差异性,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形成品牌,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二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三是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户增收。

(四)土地合理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是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小农经济单家独户的经营,难以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来组织。或者说小农经济单家独户的经营阻碍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要求集中化的冲动越来越强烈,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发展着的农业生产力压力。三是如果没有现代农业支撑,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只能是杯水车薪。四是从解决“三农”问题来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本质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农村落后、农民贫困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消灭小农经济,促进土地集中,走城乡一体发展道路。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土地集中,城市化进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小农经济依然是中国农民的存在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有效解决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只能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打破土地界线,有条件地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五)财政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欠帐多。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重要推手作用。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补助、贴息、资助农业保险等方式,支持经营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种养大户和专业户。二是协调部门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投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各级财政支出资金要逐年纳入预算,并确保落实到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互动互保机制。

下载山东省西霞口村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西霞口村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抢抓发展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GG乡XX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GG乡XX村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后,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快......

    关于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关于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县委农村工作部、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邹山华12月4日,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组织2012年中青班学员考察学习了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光明村......

    XX村探索小康村经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启示

    探索小康村经验 推进新农村建设 ——来自xs县dy镇康庄村的调查与启示一、基本情况dy镇康庄村是一个现有36个村民小组,人口12500人,耕地面积17000亩的xs县规模最大的行政村。19......

    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验材料**县**镇**村位于**县西南面。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托村情,发挥优势,全村......

    XX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真抓实干聚民心 合力共建新农村——XX乡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迹材料XX村位于鸡西市域近郊,是XX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总占地面积19.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200亩,果树面积1000亩。全......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分析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分析2010-06-12 | 作者:赵瑞美 王兆君 |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作者:贺东升刘军萍卢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解决好......

    ×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规划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也是四川省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全市幅员面积11939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