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19-05-13 10:3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篇: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贺东升刘军萍卢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解决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北京郊区农村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郊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在北京郊区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富裕村,他们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排头兵,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典范。该文通过对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的典型进行深入具体调研,了解和掌握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总结他们的共同经验,希望为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提供一些借鉴或启示。

一、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2006年初,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北京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具体政策、成立组织机构、确定折子工程(指由北京市主管副市长分工负责,相关委、办、局及承办单位协调配合的重要工程项目,它要求做到任务、时限、责任明确具体到位,确保落实。是政府批准并亲抓亲办的工程。)、开展试点、资金投入等多种途径,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北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强化政策支撑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总的指导意见,采取了“1+3”的文件架构,“1”就是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进行总体规划,整体布局。“3”就是针对当前“三农”工作当中的突出问题,制定了3个配套文件,即《关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

(二)成立组织机构确定新农村建设的108项工程

北京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了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30多个市直成员单位组成。2006年,北京市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共确定了108项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涉及现代农业、二、三产业、培训及就业、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社会事业、民主法制建设等12个方面,并明确了主要责任单位、具体任务和完成时限。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

北京市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确定了8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加以推进。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制定了《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实施方案》。

(四)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在保证本级教育等经费依法增长的基础上,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2006年市政府对农村投入111.8亿元,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城区与郊区的比例达到了52:48,教育、文化、卫生等新增事业经费投入农村的比例高于70%,继续实施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政策,实行村级干部工资补贴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金。

二、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典型村和富裕村调研

2006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北京市各部门、各区县认真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开局良好。在郊区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庄,他们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排头兵,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典范。

2006年,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郊区选取了12个典型村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对其建设和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这12个典型村分属12个不同郊区县,其中近郊3个:朝阳区的高碑店村、丰台区的南宫村、海淀区的车耳营村;远郊平原2个:通州区的小堡村和顺义区的北郎中村;远郊山区、半山区县7个村:密云县的蔡家洼村、怀柔区的北宅村、昌平区的西辛峰村、延庆县的小鲁庄村、平谷区的将军关村、门头沟区的樱桃沟村和房山区的四马台村。这12个村类型丰富,代表性强,其中有4个村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有5个村曾经是旧村改造的试点村。12个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快,集体经济实力较强。12个村的村级集体净资产平均5866.56万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1926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875.7元;12个村都具有较强的主导产业支撑和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产业结构整体上已经形成三、二、一的格局,其中第三产业平均占54.8%,第二产业占40%,而一产的比重已经下降到5.2%;12个村中,有6个村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不同程度地整合了集体、社员、社会资源,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2007年,根据北京市农委的部署,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又对郊区40个富裕村进行了专题调研,按照以城市化带动发展的村、以产业化带动发展的村和依靠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村3种类型,对其不同的经济发展途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三、共同经验

(一)好的基层班子

在调研中发现,经济发展、社区和谐、村民满意的村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村支部班子,村级领导班子普遍战斗力强,带头人能力出众。他们思想解放,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坚定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了很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对于引领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如通州区大稿村的支部书记邢仲山,自1984年担任村支部副书记负责全村工业发展,20多年来,他把自己事业与大稿村发展紧密相连,与大稿村领导班子一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廉洁奉公,一心为民。在集体企业的发展上,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求变。从普通的村办企业,经历农工商公司、京洲企业集团,一直发展到实行现代企业管理的股份制公司,实现了集体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到现代的不断飞跃。同时,支部书记刑仲山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民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等区以上荣誉称号40多项。在郊区社会经济事业发展较快的村庄,都有同样的带头人。这些同时具备了与时俱进精神、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无私奉献品质的带头人,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基层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构建和谐乡村的组织保证和主导力量。

(二)好的产业选择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和基础,而正确的产业道路选择足村庄生产发展的关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不断壮大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找准适合本村实际的主导产业。朝阳区高碑店村是近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三无”村,即“叫农村务农少、称农民无耕地、农转非无工作”。高碑店村根据本村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正确选择并成功打造了传统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三街、两区、一园(即古典家具老街、古典艺术新街、水乡茶楼一条街,国际民俗旅游接待区、医药批发物流区,华夏民俗文化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为村域经济发展构建了一个坚实的产业载体。2006年高碑店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4.38亿元,总利润7000万元。同样,顺义区北郎中村是以自己养猪产业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创新,调整品种结构,通过产业链条延伸,逐渐做强,实现分散饲养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形成了村民生态养殖园、定点屠宰厂、肉食制品厂、饲料厂、生物有机肥厂、动物营养液厂、生猪交易市场、生物有机肥交易市场,一个比较完善的养猪产业链,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好的政策支撑

根据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除上文提到的作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的“1+3”的政策文件外,各区县还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办法、政策。通州区草场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设施农业,是以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为大背景的,对形成一定规模的实施农业项目,给予全方位支持。通州区财政局、区农委、区经管站、区种植服务中心等部门,在及时拨付支农资金、实施基地项目规划和立项、协助建立规范的合作社、培训蔬菜种植技术等方面,认真落实政策意见,为草厂村设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好的组织载体

一个适合本村农业生产特点的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是帮助农民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建没和谐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农户商品经济发展为有效的组织经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州区草厂村根据本村发展设施农业的需要,发起成立了“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已发展会员80多户。合作社通过聘请蔬菜专家对入社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蔬菜品质和产量;通过联合采购农业生产资料,为入社农户降低了采购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开拓市场方面,合作社以订单形式统一为会员提供销售服务,先后与多家公司签订常年订货合同,并根据订单安排农户种植,降低会员市场风险。截至2005年底,合作社已为入社农户销售蔬菜700多t,销售收入800余万元。在合作社的巨大作用下,草厂村的设施农业已走上大规模、产业化经营道路,现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466栋,仅种植蔬菜一项就人均收入5610元。

四、几点启示

(一)新农村建设要善于承接城市的产业和功能转移

在大城市、小郊区的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交织进行是城市近郊农村特点。这些村庄要善于利用城市郊区化发展和城市功能扩展效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主动接受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功能扩散,特别是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会展等产业的转移,形成郊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位于北京城市规划新城中的村庄,更是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城市化,承接城市产业和功能的转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不断的发展,尽快实现由传统乡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的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的首要任务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发展生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竞争实力。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有利于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联系起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有利于拓宽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进入农村的渠道,有利于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并使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城市和工业资源进入农业和农村的有效载体,成为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组织形式,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这里的组织化指两方面,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推进集体经济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联合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解决家庭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对接问题。通过深化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有效形式,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变为真正由农民群众当家做主和投资持股的经济实体,使集体经济组织成为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四)新农村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为主体,确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确保广大农民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党委、政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听民意、赋民权,不搞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调动农民建没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村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以和谐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要大力推进和谐村镇建设,努力构建“乡风文明”的农村社区环境,营造积极祥和的村风,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民风。通过创新农村基层社区管理模式,不断培育发展村级公共服务体,加强乡村基层社区的管理和建设;通过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努力把村镇建设成为农村社会群体、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同体,构建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农村社区。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内容提要:世界上每个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把开发农村、解决薄弱环节作为整体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韩国是最为成功的典型。通过1970年开始的新乡村运动,韩国仅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发展被世人誉为“汉江奇迹”。从今年开始,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全面

铺开,农业和农村发展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韩国新乡村运动的做法与经验,将对我省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一、韩国新乡村运动的主要做法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1970年4月,韩国政府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韩国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的“新乡村运动”,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分为五个阶段:(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2)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推进新乡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上;(4)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乡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乡村运动的民间组织;(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在不同阶段,政府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其主要做法体现在改善农村公路、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推动农村电气化、让农民用上自来水、推广高产水稻品种、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协组织和兴建村民会馆等八个方面。最近,韩国又发起了“一社一村”运动,就是一家公司、企业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三星、现代、韩国电力、韩国通讯、浦项钢铁等大型企业带头,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韩国新乡村运动成效巨大,人均国民收入从1961年的83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万多美元。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始终保持在1∶0.8~1∶0.9之间。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二、对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内动力。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他们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的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乡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的群众运动,使开发具有生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不断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只有农民思富、领导思变成为广大农村干群的共同心声,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才能真正摆脱贫穷、走向小康。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分阶段渐次推进。韩国新乡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从而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我省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要分阶段渐次推进,明确每一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脚踏实地,务求实效。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同区域要根据自己的地域条件、发展水平,通过试点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加以实施,不能搞“形象工程”和“一刀切”。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注重从法律法规层面加以保障。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都是一个大思路、大政策,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但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发几个文件去推动,缺乏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可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性。韩国总结30多年建设新乡村的经验,目前政府计划制订《城乡交流促进法》,就是想通过法律制度去保证“一社一村”运动的开展。我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要不

第三篇: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新村经济发展

新和堡村位于县城南3公里处,错落有致的砖瓦房,整齐宽阔的水泥路,现代化的广场,描绘出一幅新农村景象。这就是阳高县委、县政府XX年实施移民搬迁成立的行政村,共安置8乡镇27村1200口人。

阳高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围绕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和堡移民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一手抓规划,一手抓新农村建设,把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做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投资370万元,硬化街内道路12公里,建公共厕所一处,村委会1处,门市46间,广场2处,新打机井1眼,配套井房1间,铺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安装160kva变台一座,架设高低线路6.5公里。

在移民新村建成之后,及时成立了村“两委”班子,以党员为标杆,围绕高效产业,从种、养、劳务输出三方面发展新村的后续产业,保证移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从2011年以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短短的一年内已建猪圈240个,发展种猪500头,育肥猪XX头,建竹竿拱型大棚350栋,发展万寿菊300亩,劳务输出300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40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对移民的支持,离不开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主要做法如下:

一、组建强硬的新村“两委”班子

新村的发展离不开强硬的“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是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纽带。新村“两委”班子是由搬迁户中品行好、有能力、有文化、有创新、有干劲、有经验的劳动能手、科技明白人组建起来的,同时班子主要领导都是多年来在旧村工作,具备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具备很强的处理农村复杂问题能力,具备浓厚的群众基础。组建的新“两委”班子有坚强的素质和战斗力。

二、加强新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

按照高标准“两委”班子的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组建了一支公正、廉洁、务实,团结、奋进、群众信赖的“两委”班子。在具体工作中,“两委”班子成员全面践行“xxxx”重要思想,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决同镇党委保持一致,妥善处理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二做解放思路的“引路人”,带头树立市场观念、科技人才观念、开拓创新观念和实干苦干观念,引导农民更新观念,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三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通过深入开展“党员三结合”、“党员一对一联系进步分子”、“双培富民”工程,带领农民闯市场、争当排头兵,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四做富民兴村的带头人,树立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

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

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05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04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05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2005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

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05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04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05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2005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的增长,需要别辟蹊径。2005年,我省农业收入人均1031.24元,比上年减少8.64元,减幅0.83%。粮价上

下载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村位于嫩江县城北五公里处,全村辖四个自然屯,676户,总人口为2278人,有劳动力1112人,全村耕地面积19597亩,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们抓住种植结构调整、一事一议等环节,取得了一定的......

    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刘明泽 哈斯巴根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工作部德力斯台嘎查是是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的定点扶贫点,也盟委政研室的“双结对”......

    村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范文合集

    大全村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就,现将其总结如下:大全村位于牌坊乡南端,幅员面积9.6㎞2,耕地面积3116亩,辖11个村民小组、10......

    村劳务输出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致富步伐**村位于*&*&东北部,诺敏河南岸,拥有耕地28650亩,其中:水田14300亩,旱田14350亩。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两委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新的形势下,应把农民......

    XXX村典型经验

    创先争优做表率强村富民争先锋XX村地处肃州区东城郊,全村共有XX个村民小组,XX户,XX人,耕地面积XX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X元。村党支部共有党员......

    区司法局新农村建设中普法教育经验材料

    区司法局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充分营造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等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区司法局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

    山东省西霞口村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精选5篇)

    山东省西霞口村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山东威海市西霞口村的学习调研报告 西霞口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它依山傍海,全村500户1300人,下辖企业27家,职工3200人,企业总资产......

    大旗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农村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毕克齐镇大旗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