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时间:2019-05-13 10: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第一篇: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刘明泽 哈斯巴根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工作部德力斯台嘎查是是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的定点扶贫点,也盟委政研室的“双结对”帮扶点。经过四年多的有效帮扶,德力斯台嘎查的面貌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在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富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等方面,思路还不够清晰,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为了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盟委政研室和扎旗旗委、政府组织了由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部分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学习考察团,赴兴十四村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

一、基本情况

兴十四村素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是1956年由黑龙江省有组织地从山东省临沂地区接收安置的移民新村之一。全村土地面积3.3万亩,其中耕地1.68万亩、树林1.14万亩、草原4000亩,198户村民、956口人。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兴十四村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业、2000多名员工、11.5亿元总资产,集农、林、牧、机、加、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和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该村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村学校、卫生所、三星级宾馆、村史展览馆和休闲广场等,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村民生活实现了城市化。坚持不懈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全村1.68万亩耕地由18人承包经营,仅有2%的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经过几十年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目前全村人工种植松树林达1.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2%,经评估森林总价值达3亿多元,被村民们称之为“绿色银行”。2009年,全村总资产达到11.5亿元,年人均纯收入实现2.16万元。原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考察兴十四村时,将之赞誉为“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

二、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兴十四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为很多农村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靠一个好带头人引路。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立下志愿“让父老乡亲过好日子”。当时,在没有购买拖拉机指标的情况下,他购买了拖拉机零部件,组装了兴十四村第一台拖拉机,当年就开荒6000亩。为了解决玉米销售难问题,他组织筹办玉米深加工企业,聘请专家到兴十四村,成功办起了村里第一家企业。他获得政府颁给的招商引资奖励120万元,全部捐给了村里,并且从每月3000元工资中拿出1600元捐给村小学。38年来,每次换届选举,付华廷为首的村干部都是全票当选。在民主测评时,付华廷的满意率每次都是100%。可以说,没有付华廷这样的好带头人,就没有兴十四村的今天。

(二)靠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带动。兴十四村的领导班子团结务实、清政廉洁,在工作中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班子形成了浓厚的比贡献、讲奉献氛围。班子始终坚持“说了干,定了算,困难再大也不变”的信条,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没有一个人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谋私利。实行人性化管理,建立公费医疗和退休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各项补助补贴加在一起有1.5万元。靠这种为民谋利的实干精神,村领导班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护。

(三)靠发展工业富民强村。兴十四村人意识到光靠农业无法实现民富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70年代末,村子办起了各种小型企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研究自身资源优势、市场机制,积极跑项目、筹资金、上设备,建起了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之后又建成甜蜜素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从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分别占到38%和57%。

(四)靠引进和用好人才提高效益。随着村办企业的增多,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筹备,已无法把握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为此,兴十四村人借助“外脑”来发展自己,积极引进人才、重用人才,成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园。人才的引进,促进了工业向高精尖领域发展,形成了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靠优良的软硬环境招商安商。为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兴十四村人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修建图书馆、文化馆、食堂、舞厅、别墅,建成了休闲广场、展览馆和三星级宾馆。制定了村规民约,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村民的行为,成为全省有名的无超生、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活动、无刑事犯罪、无重大事故、无环境污染的“六无村”。目前,兴十四村已成功引进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

三、几点建议

兴十四村与我盟农村牧区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原有基础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借鉴兴十四村的成功经验,加快我盟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学习借鉴兴十四村经验,必须加强嘎查村党组织建设。要在嘎查村干部选任上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条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途径,把能想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拔出来,使他们能够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要保证嘎查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调动社会各方人员参与公开竞争村干部岗位的积极性。要把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农牧民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切实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要抓好嘎查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是当前全盟迫切需要抓好的重大课题。要注重解决嘎查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带动致富能力不强和把握市场经济能力不强等问题,引导和帮助他们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以及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等,提升工作能力,更好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二要抓好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从解决嘎查村领导班子对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理解不深、认识不到位、大局意识不强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两委”班子整体功能,不断加强班子建设,增强班子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解决“有富民之心、无富民之策”的问题。三要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校阵地、远程教育、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作用,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农牧民党员学科学、用科学,在勤劳致富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要抓好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做好发展农牧民党员工作,把基层优秀人才纳入到党组织的视野,建立起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五要培植好各类专业示范户。各级党组织要把培育和扶持种田大户、养殖大户、致富能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建立有利于致富能手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以工业反哺农业,实现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发展的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广良种培育、高效栽培等实用技术,推进农牧业机械化作业。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避灾型农牧业,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和舍饲养殖,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创建一批具有地理标识的自主品牌。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统一经营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组织农民实现耕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经营模式,引导和帮助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一要培养新型农牧民。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综合性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意识,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积极引导和教育农牧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二要建设良好环境。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广泛发动群众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建设生态良好、环境整洁、设施健全、服务配套、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社会和谐的新型乡村。三要树立新风尚。通过制定简单实用又具有时代特征、广大村民能够接受的村规民约,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五)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巩固执政的物质基础。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培育、入股合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增加集体收入,逐步扭转嘎查村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是空壳村的局面。要抓紧政策扶持机遇,研究政策,吃透精神,摸准资金投向,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要切实健全和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实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凡是需要公开的村务工作和被列入民主管理范围的工作,都要依法建制,按章办事,做到工作有序,办事有据,真正实现“有章理事”。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进一步健全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凡是村民关心的重要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要让群众参与进来,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健全完善村干部向村民报告工作制度,年初由“两委”成员就年度工作目标向群众做出公开承诺,年底向群众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接受村民评议监督。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盟委政策研究室

第二篇:黑龙江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纪实(上)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12月17日电题:一个贫困移民村的共同富裕之路——黑龙江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纪实(上)

新华社记者吴晓东、梁冬

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是一个贫困的山东移民村,多年来,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艰苦创业、拼搏争先,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途径,闯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经济产业化之路,把一个偏僻乡村建设成为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多亿元总资产的“龙江第一村”。

不让一人掉队 走共同富裕之路

走进雪花飘舞的兴十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宽敞的厂房、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幢幢精美别致的花园别墅及展览馆、文化宫和绿化带,到处散发出浓郁的塞北城镇的现代风情。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告诉记者,今年兴十四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一万三千多元,全体村民都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免费医疗、教育等福利待遇,实现了生活有保障,吃穿不用愁,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理想。

然而,这个村30多年前却是个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半个世纪前,付华廷的父辈们从山东临沂迁移到兴十四村。回顾当时的困苦年代,第一代垦荒人刘鹤亭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那年代,我们住的是马架子茅草屋,吃的是菜渣馍馍和糊口粥,一件衣服穿四季,一年到头也挣不来几个零花钱。”

1972年,人们怀着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推选当时只有23岁的付华廷为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他就向父老乡亲立下誓言,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一定要带领大家过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

付华廷开始了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尝试。他偷偷摸摸地到周边城市去买零件往回背,边背边装,边装边买,村里终于有了第一台拖拉机,开垦出大片耕地。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耕种40多亩地,使用拖拉机后一人能耕种2000多亩,效率提高了50多倍。

兴十四村的耕地原来全是沙土地,村民们形象地说:“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粮食。于是,村里开始了改土造田的创举:全村青壮劳力,带上山东大煎饼,无论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大规模的改土造田和机械化生产大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如今,兴十四村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人员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116户村民都住进了花园别墅,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100%。此外,村民们还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福利待遇:不管大人小孩,每年补助100斤大米和50斤白面;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退休制,每年可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的补助,每月还享受80元的补贴;村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待遇,村民有了病,大部分医药费由村里报销;儿童入托、入学全部免费。

在第一代山东移民刘维良家,记者看到,宽敞的客厅里一尘不染,淡蓝色的真皮沙发和家庭影院,使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户70多岁中国农民的家。刘维良的老伴对记者说:“如今的日子就跟梦一样,有时掐掐自己,才相信是真的。”

回顾兴十四村创业之路,付华廷说:“不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就没有和谐社会。多年来,兴十四村正是本着'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的发展宗旨,对人口多劳动力少,老少弱户,除给予经济补偿外,还采取强户包弱户的办法,使困难户尽快脱贫,走出了全村共同富裕的道路。”

围绕“农”字做文章 打造“黄金产业链”

30年来,兴十四村始终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农副产品就地转化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新路,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付华廷说,有了机械化、水利化护航,光靠种地也就是旱涝保收,最多是个“土财主”,要想富必须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早在1985年,付华廷就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建起来一座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品厂,当时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

此后,兴十四村便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1988年,村里建成了一座以玉米为原料,年产1500吨、创产值5000万元的甜蜜素厂;之后又陆续建成了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3家企业,组建了8.7亿元总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业体系。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的玉米,村里企业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村里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分别占到38%和57%。全村目前1万多亩耕地由8户种植大户经营,98%的农民从土地里解放了出来。

为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兴十四村还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联的林、牧业及旅游业。30多年来,他们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据专家测算,目前林木总价值已超过3亿元,而且还以每天10万元的速度递增。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引智”战略让农民有了高科技产品

随着兴办的企业越来越多,兴十四村人清醒地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必须借助外脑,引进人才,依靠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使兴十四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94年初,付华廷偶然听说有一种以玉米作原料经高科技工艺生产柠檬酸的生产技术。付华廷像挖到千年老山参一样兴奋,立即去上海找到了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老专家朱亨政。付华廷“三顾茅庐”,请来朱亨政教授。在朱亨政教授的指导下,只用5个月就建成了年

产6000吨的柠檬酸厂。

为了引进科技留住人才,兴十四村不惜花大血本,几年来,他们先后以10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名生物、化工专家,作为村里的科技顾问,使兴十四村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四川请来的柠檬酸专家梁士仁告诉记者,他原本打算帮助村里建完柠檬酸厂就走,但付华廷人格魅力最终留住了他,使他在村里一干就是7年。“与其说是兴十四村的事业吸引了我,倒不如说是付华廷求贤若渴的真诚打动了我。他不仅有创业精神,而且对我们这些科技人员非常关心,把科技人员当成朋友。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我们总有一种创新的冲动。”

由于多年来始终坚持引智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兴十四村已实现了全村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目前,全村1.68万亩耕地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建成了优质高产玉米、高蛋白大豆等良种生产基地,良种率达100%。围绕当地丰富的玉米资源,搞产业开发,打造黄金产业链,年加工玉米30万吨,开发出生物制品、精细化工、保健品、饲料类四大系列30多个产品。其中,四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一吨玉米经过精深加工,平均每吨能卖到一万多元,增值10多倍。目前,该村正在建设技术含量更高、循环利用能力更强、规模更大的玉米产业化加工基地——中国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预计明年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玉米加工能力将扩大到180万吨。(完)(编辑:伊琳)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12月18日电题:新农村本色不仅仅是富裕——黑龙江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纪实(下)

新华社记者吴晓东、梁冬

兴十四村并不满足于物质上的富庶,村民们说,新农村本色不仅仅是富裕。在不断走向富裕的道路上,这个村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通过建立成人职业学校,对村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提高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同时,搞好基层组织建设,使全村管理实现了民主化、制度化。

保持艰苦本色 紧密干群关系

兴十四村富了,但带领农民致富的领路人付华廷却依然保持着创业时的本色,严于自律,在工作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他的心里时刻牵挂着荣辱与共的村民。

付华廷给自己约法三章:工资不多拿,奖金不多要,家属不搞特殊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富华集团每月给付华廷定的工资是3000元,可他却坚持只拿1400元,其他1600元捐给了当地的小学搞教育;他妻子按理可以进厂里上班,可他却让妻子呆在家里养鸡、养猪、种地;自己盖房子时用公家车拉料都按价给钱。还有外地企业曾用月收入两万元的高薪聘他做总经理,他谢绝了。别人很不理解,问付华廷:“你一年到头挣那么俩钱,图啥?”

付华廷说:“我追求的是全村人的富裕,而你追求的是小家的幸福。你的幸福是小幸福,我的幸福才是大幸福。”

兴十四村村委会主任周普然说:“长年的奔波劳累,使付华廷患上了糖尿病,病情的合并症已影响了他的眼睛,医生在他身上安了个注射胰岛素的药泵,可他一刻也不肯躺在床上,坚持外出筹措资金、跑项目。药泵把肉皮磨坏了、化脓了,他就摘下药泵往自己肚皮上扎针,时间长了肚皮几乎都扎烂了,村里的同事都心疼得捂着脸不敢看。”

付华廷对自己的身体不当回事,可心里却时刻装着全村老百姓的冷暖。前些年一个大年三十的夜晚,孩子刚得肺结核不久的村民康寿田又得了结核性胸膜炎,家里没钱看病,患精神病的老伴又不能照顾他。付华廷知道后,披上大衣,一头扎进风雪中向他家奔去。一进家门,只见疯疯癫癫的康大婶穿着件开了花的棉袄呆在炕上,老康蹲在墙角咳嗽不停,又黑又瘦的孩子躺在炕上小脸烧得通红。别人都在过年,可这儿却锅空炕凉,哪有过年的样啊,付华廷揪心得落下了眼泪。大年初一付华廷亲自去县城为老康一家买药。老康的病治好后,付华廷又把自己的两头牛和两头猪给了他,感动得老康抱着付华廷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村委会副主任王振玲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付书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儿太多了,说也说不完。付书记的示范作用使干群关系空前融洽。

富裕村更要成为文明村

付华廷常说:“兴十四村不光要成为富裕村,更要成为文明村,关键要提高咱农民的素质。”

2000年,在付华廷的提议下,村里拿出一笔钱,让妇联主任领着几位村民小组长到北京等地参观了10多天,为的是提高乡亲们的文明生活意识和过现代生活的心气,开了眼界的村民开始注重穿着整洁,谈吐文雅。

满足村民们求知的渴望,兴十四村特意立了条规矩:进村办企业的村民子弟必须有高中毕业证,而且女孩优先。兴十四村对大人的教育也不放松。村里成立了成人职业学校,对村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还先后派出了310人次到大中专院校深造,有126人获得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成为村办企业的技术骨干。大多数村民家庭自费订阅报刊,买了电脑,农民也同因特网成了朋友。

置身兴十四村,记者最深的感触是这里的和谐氛围。该村连续20多年没发生过刑事案件,农村常见的赌博耍钱,在兴十四村看不到。吵架打仗的事很少见,邻里相处和睦。1999年,兴十四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吹来清风的村级政治民主

多年来,兴十四村在村级管理民主化、制度化方面,独创地采取了无候选人的选举方式,以充分发挥民主,鼓励村民参与村级管理。

兴十四村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村规民约,印制成小红本下发到户,村干部带头执行,违反规定一视同仁、一律处罚。村级班子长期坚持走访制度、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党员服务区制

度,定期向村民公布村级政务财务情况,让村民参与村级管理。30多年来,村里每次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从不圈定候选人,都是一张白纸发给村民,村民看谁行就选谁,以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为带头人的7名支委和村委会成员总是连选。

目前,兴十四村已被黑龙江省委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全省各地基层干部正在该村分期分批接受培训。另外,农业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级研修班等也陆续在这里开班,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我国北方近20个省市的有关基层干部150多人已在村里接受了培训。

兴十四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不断探索,曾先后多次受到国务院和黑龙江省的表彰,兴十四村的带头人付华廷也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党代表。许多到过兴十四村的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兴十四村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致富争先的拼搏精神,在一个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气候恶劣的东北偏僻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道德建设,使本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农业主产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完)(编辑:伊琳)

第三篇:村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大全村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就,现将其总结如下:

大全村位于牌坊乡南端,幅员面积9.6㎞2,耕地面积3116亩,辖11个村民小组、1065户3870人,是省、市、县(市)三级农业部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预计今年该村人均纯收入5450元,比上年增长13.2%。

一、新农村建设主要措施

(一)抓规划,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在农村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乡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并深入研究,协同村、组干部科学制定了《大全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确立了2011年以加强示范村村容村貌整治、实施户办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112户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指导性,克服了盲目性。

(二)抓宣传,在谋求群众支持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牵涉到千家万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至关重要。该村采取墙报、印发宣传单、标语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政府“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群众自筹800余万元,掀起了群众自愿出资参与建设的热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抓督查,在强化干部责任上下功夫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进度,乡党委、政府确定了示范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三天听取一次汇报,每周对村建设情况现场督查一次,形成了乡党政班子——驻村干部——村干部上下联动、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机制。由于措施得力,该村11条组组通水泥路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全部竣工。

(四)抓质量,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民心工程,为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乡党委政府还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质量监理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聘请大竹县兴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人员、抽调财政所负责人等相关单位人员任成员,同时组织村委会群众代表组成监理小组,从而自上而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监理网络,杜绝了干部在建设过程中徇私舞弊,杜绝了“包工头”、“游击队”,让具备建筑资质的企业承担建设任务,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五)抓长远,在建设标准上下功夫

为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该村加强了新修的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路肩的培护,由村委会提供土源,住户负责门前的硬化、绿化。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示范村高标准起步,该村建成了“新农村农民休闲广场”,起到较大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效果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该村按照“五用”方法,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预计2011年农业增加值增长7%,基本形成以蚕桑和莲藕两大特色产业的“一村一品“,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1、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该村现在有蚕农825户,2011年通过农民自筹、资金整合投入83万元,通过“扩、改、建、培、扶、发”六大措施,推进蚕桑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扩”大桑园面积:2011年春新增集中连片优质桑园810亩,目前全村桑树面积达到XX亩,户平达1.61亩;“改”良低产桑园:购进优质桑苗穗条改良低产桑园300亩,目前全村桑树优质率达98%;“建”设专用蚕房:为减少蚕病发生,号召实行人蚕分离,积极推广使用专用蚕房。2011年已建成专用蚕房 2500m2 ;“培”训专业人才:加强了技术培训力度。2011年已开办蚕桑技术培训6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丝业公司技术人员,采用在桑园、蚕房现场指导、讲解及发放养蚕技术书籍等方式培训蚕农,受训群众达1500余人次。基本实现了户均1名以上蚕桑技术人才,建成了蚕桑“一村一品”。“扶”持蚕桑协会: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蚕桑协会队伍的壮大,更多蚕农加入了协会。协会加大了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为助农增收做好了基础工作;“发”发展专业合作社,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发展了“富民蚕桑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农户面达80%,大力推动了该村的蚕桑产业发展。预计,2011年蚕桑产业共增收172.6万元,人均增收446元。

2、莲藕产业喜获丰收。今年在大全村新发展莲藕产业,连片种植开封白莲、南京大白莲100亩,成为大全村的田园风景,打造成生态农家休闲旅游兼种植业品牌的新产业。2011年,每亩单产 250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公斤,总产值达51万元,种植莲藕给该村莲藕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尝到了改变种植模式的甜头。今年新成立的“大全莲藕”协会队伍也逐渐发展。全村正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来,该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各种形式,筹集1000余万元建设资金,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一是水泥硬化通村、通组公路3条12㎞,硬化泥结碎石组道4条 7公里,新建入户碎石路5㎞、入户便民路5㎞,达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民生产路,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村域公路网,全村公路总里程达 29.6公里,且全部硬化;二是建成1处农村客运招呼站。被大竹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村公路示范村。

2、农田水利建设。维修整治病险山坪塘10口,新建、维修灌渠 6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1个、微水池45口;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整理土地650亩,坡改梯60亩。目前全村农业基础设施运转良好,已初具现代农业雏形,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旱涝保收的能力。

3、庭院建设。新建沼气池120口,沼气用户率达到72%,建垃圾池11个,以此带动改厨260户、改厕280户、改圈120户、改房100户、改水300户,实现了人畜分离,新村居民点建设规范、美观;硬化院坝150块 2500m2,建花台230个,美化、亮化房屋530户1400间 4XXm2;自来水覆盖面增加,新增用户70户;打机井300眼,农村安全饮水率达100%。同时,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空间,房前屋后各种资源,坚持种养结合、果蔬结合,大力发展莲藕、果树、渔业养殖、生猪养殖。80%的农户实现“六改”,人畜分离、无“六乱”现象,牲畜圈养率100%,85%的农户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每户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块水泥院坝、一条进出农户的硬化路),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目标。

4、道路绿化。在通村、通组公路两旁种植树木、花卉2500余株,建成了公路绿化带,美化了居住环境,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1、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两基”和“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

2、农村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巩固和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成果和基本保证制度,“新农合”参合率、“农村低保”率、“五保户”供养率均到100%,保障了群众“看病难”和基本生活;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扎实做好计生服务工作,符合政策生育率100%。

3、农村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增加光纤覆盖面,新增光纤用户95户,目前全村光纤电视用户22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845户,实现了广电通畅率100%;通讯:全村9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或移动手机,实现了信息畅通;因特网:因特网入户率达到5%;农民休闲活动广场:为解决群众休闲、娱乐需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2011年在大全村新建了一个XX㎡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

4、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在大全村阵地活动场所建成1处农民技术培训室,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建成农民书屋1个,添置了农村适用技术书籍1000册,配备了、电视、电脑及卫生接收设备,组织村民接受远程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5、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实实现新农村新风貌,大全村开展了扎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重点清除了房前屋后杂草,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在各农户院中推选了一位讲卫生、爱整洁的农民为院长,负责指导、督促本院的环境卫生工作。环境卫生工作实行每周评比制度,卫生评比结果均公布上墙。

6、新型农民培育。依托县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培训等项目,由县农广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局等部门代培300人次,参加了电脑、电子、家政、烹饪、机械等技术培训。乡、村自主办班培训9期,推广蚕桑、莲藕、李子、柑桔、鱼、生猪等农村实用新技术6种,在全村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户有1-2名技术型人才。全年新型农民培训达到XX人次,占全村总人数的55%,其中农民工培训达72%。

7、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农资服务连锁店1个,农村百货超市2个,新发展个体经营户50户、运输专业户30户,全村服务体系健全,经济繁荣。

(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1、党的建设得到纵深推进。“三村建设”载体落到了实处,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班子战斗力,提高办公事效率,提升班子综合形象。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民主生活会。村务工作班子成员互相通气,集体决策。本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分别向乡党委政府述职。

2、民主建设进一步增强。扎实开展村民自治,村务(财务)公开、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管理权等。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98%,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5%以上。

第四篇:参观兴十四村有感

参观兴十四村有感

5月20日,在院党组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享誉盛名的甘南县兴十四村。

兴十四村位于甘南县中部,松嫩平原西缘,是1956年接收安置山东移民建立起来的“移民新村”。这里原是一片荒原,几十年来,兴十四村人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上下齐心协力,逐渐走向富强,现已发展成为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

兴十四村生态产业园的建设,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载体。

该村拥有35家企业,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格局,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住宅别墅化、村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多数村民非农化。兴十四村曾被原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评价为“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

走进兴十四村,我被美丽的田园风光所吸引,被村民的热情所感染,被现代化的生态产业园的建设规划所震撼。这就是理想中的小康社会!

兴十四村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党组

织正确的领导,全村上下齐心协力的必然结果。在发展中,兴十四村始终以人为本,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实是求是不跟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不回头。不使一人受穷,不让一人掉队。在集体经济的统筹规划下,科学推进农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富裕。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使我有很大的收获。我相信在杨院长为首的院党组的领导下,全集干警齐心协力,铁锋法院会象兴十四村那样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内容提要:世界上每个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把开发农村、解决薄弱环节作为整体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韩国是最为成功的典型。通过1970年开始的新乡村运动,韩国仅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发展被世人誉为“汉江奇迹”。从今年开始,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全面

铺开,农业和农村发展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韩国新乡村运动的做法与经验,将对我省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一、韩国新乡村运动的主要做法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1970年4月,韩国政府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韩国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的“新乡村运动”,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分为五个阶段:(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2)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推进新乡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上;(4)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乡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乡村运动的民间组织;(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在不同阶段,政府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其主要做法体现在改善农村公路、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推动农村电气化、让农民用上自来水、推广高产水稻品种、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协组织和兴建村民会馆等八个方面。最近,韩国又发起了“一社一村”运动,就是一家公司、企业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三星、现代、韩国电力、韩国通讯、浦项钢铁等大型企业带头,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韩国新乡村运动成效巨大,人均国民收入从1961年的83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万多美元。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始终保持在1∶0.8~1∶0.9之间。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二、对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内动力。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他们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的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乡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的群众运动,使开发具有生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不断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只有农民思富、领导思变成为广大农村干群的共同心声,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才能真正摆脱贫穷、走向小康。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分阶段渐次推进。韩国新乡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从而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我省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要分阶段渐次推进,明确每一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脚踏实地,务求实效。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同区域要根据自己的地域条件、发展水平,通过试点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加以实施,不能搞“形象工程”和“一刀切”。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注重从法律法规层面加以保障。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都是一个大思路、大政策,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但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发几个文件去推动,缺乏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可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性。韩国总结30多年建设新乡村的经验,目前政府计划制订《城乡交流促进法》,就是想通过法律制度去保证“一社一村”运动的开展。我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要不

下载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关于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县委农村工作部、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邹山华12月4日,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组织2012年中青班学员考察学习了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光明村......

    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验材料**县**镇**村位于**县西南面。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托村情,发挥优势,全村......

    XX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真抓实干聚民心 合力共建新农村——XX乡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迹材料XX村位于鸡西市域近郊,是XX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总占地面积19.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200亩,果树面积1000亩。全......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2006年3月21日,地委组织部组织了百人考察团,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进行学习考察,我们**乡一行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学......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2006年3月21日,地委组织部组织了百人考察团,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进行学习考察,我们**乡一行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学......

    ×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规划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也是四川省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全市幅员面积11939平方......

    新农村建设经验

    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共临邛镇委员会临邛镇人民政府在文笔山村、邱店子村、红岩子村、棠子沟村的土地整理完成之后,如何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实施新农村建设,受到......

    前进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法及启示

    前进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水城县前进村位于水城县西南面的纸厂乡,离乡政府驻地5.6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组,808户3190人。现有耕地7656亩,人均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