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兴十四村体会
参观兴十四村心得体会
八一学校刘艳晶
八一中学全体党员于2013年9月14日参观了兴十四村,在展馆的参观让我感受颇深、颇多,兴十四村的发展历程历历在目,半个世纪的风雨经历、半个的世纪打拼、几代人的智慧与顽强的创业精神成就了今天美丽多彩的新时代农村乐园—兴十四村,它是一种创业精神的体现、一种管理理念的体现、一种发展思路的体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认为都要深入学习兴十四村的先进理念、进取精神、发展意识和优秀品质,将其有效融入到自己工作中去,才能取得更大成绩、贡献更大力量。
几十年来,兴十四村人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上下齐心协力,逐渐走向富强,现已发展成为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兴十四村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党组织正确的领导,全村上下齐心协力的必然结果。在发展中,兴十四村始终以人为本,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实是求是不跟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不回头,不使一人受穷,不让一人掉队,在集体经济的统筹规划下,科学推进农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富裕。
十四村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依据本地实际,确定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思,引导干部学会规划自己,深入研究本地实际,特别是要按照特色发展战略,做好特色发展文章,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工作和管理机制,解决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问题。学习兴十四村,一要学习付华廷精神,培养造就付华廷式的新农村带头人,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作为自己最大的政治追求,把“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作为最高精神境界,只有把付华廷的精神学到手,争做付华廷式的农村基层干部,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二要抓好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增强班子的整体素质,促进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促发展的能力。三要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使党员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体现先进性,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此次参观实践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兴十四村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攻坚克难、勤俭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敢闯新路的开拓创新精神,目前我们八一学校正需要这种精神,自主创新、脚踏实地去发展、去改变、去创新,让学生满意、让社会认可。
2013.9.21
第二篇:参观兴十四村有感
参观兴十四村有感
5月20日,在院党组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享誉盛名的甘南县兴十四村。
兴十四村位于甘南县中部,松嫩平原西缘,是1956年接收安置山东移民建立起来的“移民新村”。这里原是一片荒原,几十年来,兴十四村人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上下齐心协力,逐渐走向富强,现已发展成为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
兴十四村生态产业园的建设,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载体。
该村拥有35家企业,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格局,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住宅别墅化、村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多数村民非农化。兴十四村曾被原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评价为“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
走进兴十四村,我被美丽的田园风光所吸引,被村民的热情所感染,被现代化的生态产业园的建设规划所震撼。这就是理想中的小康社会!
兴十四村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党组
织正确的领导,全村上下齐心协力的必然结果。在发展中,兴十四村始终以人为本,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实是求是不跟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不回头。不使一人受穷,不让一人掉队。在集体经济的统筹规划下,科学推进农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富裕。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使我有很大的收获。我相信在杨院长为首的院党组的领导下,全集干警齐心协力,铁锋法院会象兴十四村那样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第三篇: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
2006年3月21日,地委组织部组织了百人考察团,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进行学习考察,我们**乡一行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活动安排的比较细致,既有参观又有交流,使我们对兴十四村既有感官认识又对他们发家致富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所感悟,既学得了经验又看到了差距,也对做好我们加北乡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兴十四村的展览馆、花园别墅区、富华集团酸厂、农机基地和新工业园区。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才知兴十四村原是1956年山东移民到此地所创建的新村,全村190多户,955口人。近半个世纪来,兴十四村在国家、省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带领村民们在这块曾经十分贫脊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实现生态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依托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了大的飞跃——把一个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拥有8.7亿资产、33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年产值近8个亿,利税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省富华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2004年集团各业总产值实现6.36亿元,利税总额38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32万元,“被称作是东北地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成功模式”的兴十四村在全国率先步入小康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的称号,2004年富华集团被国家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7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生态游示范点。2004年12月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成员单位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买农机没钱。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2000只羊,靠卖羊毛攒了几万元的家底。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六千余亩荒地,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兴十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种地用不了多少人。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
当时,全村就两眼井。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口井。使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有了水浇地,兴十四的粮食年产量以每年200万斤的速度递增。
兴十四村的耕地过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华廷带领全村青壮劳力,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为了挡住风沙,30多年以来,付华廷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万亩人造林不仅成为万顷良田的保护屏障,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兴十四的林木储值已超过2亿元。
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兴企办厂增加农民收入。吃饱肚子并没有使他们满足。他们意识到,靠种地最多是个温饱.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挣钱。
70年代末,村子里办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开始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
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尝到办企业的甜头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1996年兴十四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和周边村屯的玉米,富华集团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
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
三是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办的企业越来越多,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的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
第四篇: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
2006年3月21日,地委组织部组织了百人考察团,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进行学习考察,我们**乡一行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活动安排的比较细致,既有参观又有交流,使我们对兴十四村既有感官认识又对他们发家致富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所感悟,既
学得了经验又看到了差距,也对做好我们加北乡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兴十四村的展览馆、花园别墅区、富华集团酸厂、农机基地和新工业园区。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才知兴十四村原是1956年山东移民到此地所创建的新村,全村190多户,955口人。近半个世纪来,兴十四村在国家、省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带领村民们在这块曾经十分贫脊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实现生态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依托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了大的飞跃——把一个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拥有8.7亿资产、33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年产值近8个亿,利税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省富华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2004年集团各业总产值实现6.36亿元,利税总额38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32万元,“被称作是东北地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成功模式”的兴十四村在全国率先步入小康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的称号,2004年富华集团被国家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7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生态游示范点。2004年12月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成员单位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买农机没钱。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2000只羊,靠卖羊毛攒了几万元的家底。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六千余亩荒地,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兴十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种地用不了多少人。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
当时,全村就两眼井。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口井。使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有了水浇地,兴十四的粮食年产量以每年200万斤的速度递增。
兴十四村的耕地过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华廷带领全村青壮劳力,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为了挡住风沙,30多年以来,付华廷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万亩人造林不仅成为万顷良田的保护屏障,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兴十四的林木储值已超过2亿元。
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兴企办厂增加农民收入。吃饱肚子并没有使他们满足。他们意识到,靠种地最多是个温饱.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挣钱。
70年代末,村子里办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开始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
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尝到办企业的甜头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1996年兴十四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和周边村屯的玉米,富华集团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
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
三是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办的企业越来越多,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的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代
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必须借助“外脑”。兴十四以10万到20万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位专家作科技顾问,投资6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两座小别墅,供专家居住,使兴十四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富华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富华集
团还拿出上百万元,选派几十人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现在在富华集团工作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有60多人。
四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现在兴十四已经实现了“四化”:农业产业化。35家企业多以玉米精深加工为主;农区工业化,全村98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村住宅别墅化,80农民住上了20多万的别墅;多数农民非农化。98农民不种地,2004年,兴十四全体村民实现了农转非。兴十四村富了,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人员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116户村民都住进了花园别墅,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100。村民实行退休制和公费医疗,60岁以上的老人供给200斤大米,100斤白面,另外每月还享受80元的生活补贴。
三、下步打算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使我们感觉到兴十四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坚持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探索出了一条农副产品就地转化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破解了三农难题。兴十四村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考察的经验和我们加北乡的实际,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抓队伍,建设一只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队伍。继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开展向付华廷学习活动,培育一批政治素质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能力强四强式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培养一批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甘于吃亏、甘于为群众谋利益的带头人。
——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农业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合理布局,压缩秋菜面积,增加春夏菜保护地面积,加速结构调整的步伐,种植适应各村特点的时令蔬菜品种,发展商品薯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保证绿色种植面积。对低产田进行改造,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达到雨天能排水,旱天能浇地,解决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二是畜牧业方面。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草场资源,积极为畜牧养殖专业大户协调专项贷款和发展资金,使全乡的畜牧发展逐渐成规模。发展特色养殖业,在五一村建一处100头梅花鹿厂。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培育财源,壮大集体经济。结合**乡实际,依托城区优势,兴办净菜加工项目,满足城市人餐桌;依托养鱼池和棚室小区,兴办休闲农业项目,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体验农村生活,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去处;依托农村独有的笨字号产品,兴办禽畜精加工项目,对禽畜的各部位进行加工,形成品牌进入市场;依托加漠公路,兴办农副产品批发时常,成为各林业局的蔬菜集散地。四是土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采取转包等形式在**村进行试点进行集约化生产,总结经验后在全乡推揩。
——抓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加北乡被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乡,重点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乡村;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开展“学比帮”活动,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村级路37公里、农田路36公里、自来水入户率100/100、住房改造1100户、建老年公寓、休闲广场等,经过努力把加北乡建设为“功能分区日趋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个性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篇:参观学习西柏坡体会十四
参观学习西柏坡体会十四
20xx年11月9-12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xx大学20xx年统一战线骨干培训班,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根据安排,我们聆听了西柏坡学创立者、河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赵新月同志的讲座《柏坡明镜照初心》;学唱了激昂、感人的革命歌曲《在太行山上》、《支前民谣》、《纺车谣》……;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廉政教育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国家安全馆;瞻仰参观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通过这次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回顾历史,瞻仰革命先烈功绩,感受体会西柏坡精神,学习了很多东西。
平凡的山村,辉煌的革命圣地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中央机关告别陕北根据地,向西柏坡转移,5月党中央全部到达西柏坡。从此,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正是在这个平凡的小山村里,党中央和毛主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和北平、天津两市,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和华北。也正是在这个平凡的小山村里,党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西柏坡,这个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我们看到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这些美誉,准确地总结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不懈,依靠人民群众,一步一步地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辉煌历史。
牢记两个务必,不忘革命初心
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谆谆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从以后的形势发展看,“两个务必”的告诫是很有预见性的。在西柏坡廉政教育馆,我们看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腐反贪斗争中揪出一个个贪污腐化分子的材料,可谓是触目惊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个务必”仍然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共产党要永葆先进性,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必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警钟长鸣。毛泽东同志对全党同志“两个务必”的告诫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另一方面,有些党员干部喜好于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甚至是抵挡不住灯红酒绿和各种诱惑继而走上贪污腐败的深渊。
2013年7月11日下午,总书记在参观西柏坡时说,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20xx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总书记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指出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
重温毛泽东主席的“两个务必”告诫,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不禁思考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我在思想上还存在哪些不足,也下定决心进一步加强修养,严守纪律,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为人民谋幸福,依靠发动群众
赵新月同志在讲座《柏坡明镜照初心》中,详细讲述了我们的党在西柏坡、在解放战斗中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夺取了全国政权,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根本没有这个可能。
赵新月同志形象地说,西柏坡时期,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他们是用小推车来投票的。当时小推车的数量惊人,仅平津战役期间,民众组成的长长支前队伍,一路排开,从东北出发支前的先头民工已经到达长城脚下,而大量等待出征的民工还在白山黑水间自家的屋檐下摩拳擦掌。有感于斯,他画了一幅画《小车就是选票》,画上题款曰:“天下乱七八糟,纷纷舞枪弄炮。百姓苦不堪言,覆舟之水咆哮。谁能解民倒悬?唯有斧头镰刀。你问法理何在?小车就是选票!”
根据资料介绍,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因为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更是因为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群众基础。
在西柏坡纪念馆、在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展现的很多资料、实物、照片、绘画、雕像、蜡像等,浓墨重彩地记载或再现了百万民工支援前线的情景。据统计,在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96000万斤,前方实际用粮43400万斤。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史、战争史上,这种百万民工支前堪称奇观,人民群众在决定一场战役胜负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也是罕见的。
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基础是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参战和生产的积极性,“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正是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使得解放区的人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来自解放区的民工,经历过国民党执政与共产党执政,他们衷心拥护共产党,支持人民解放军。
不管到什么时候,决定执政者命运的都是民心向背。而民心向背的背后,其实很简单,就是谁为人民谋幸福,谁让人民得实惠,人民就把选票投给谁。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十八来以来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更是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全心拥护。
先烈长眠,告慰英魂
在西柏坡纪念馆看到了一些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员名单;在西柏坡国家安全馆,我们看到了一些牺牲的中共地下党的事迹资料。
在参观西柏坡后,我们又来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烈士而修建。园内安葬着马本斋、周建屏、常德善、包森、周文彬等历次革命历史时期牺牲在华北地区的318位团职以上的革命烈士,安放着650多位烈士和老红军的骨灰,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和柯棣华大夫均安葬于此。陵园内庄严肃穆,纪念碑身上镌刻着毛主席题的“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闪耀着金光,诉说着历史。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数先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无论历史的长河如何流淌,我们都要牢记历史,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牢记革命先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和人民幸福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
最好的纪念是永续传承,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这是对烈士们的一份神圣庄严的告慰。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我们向纪念碑敬献了花圈,默哀缅怀革命先烈。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我们要继承先烈们对理想信念的忠贞不贰、矢志不渝的高贵品质;我们要像先烈那样,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坚决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我们要像先烈那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息。
千古江山事,成败在传人
走在西柏坡平坦大道上,看到霜叶漫天,远山苍劲,渔舟轻渡,湖水荡漾,游人如织,商贩怡然,独具魅力的秀丽风光,与刚刚参观过的历史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今天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随着战争年代的逐渐远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老一辈的革命家追求的人民生活幸福已基本实现。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一些人开始贪图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人自我意识增强,政治信念不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在一些领域,诚信意识缺失已成为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西柏坡国家安全馆,我们看到一块展板,上面刻着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的《十条诫令》,上面赫然写着:“第一,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主义教育。为他们制造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一定要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精神。第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让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这说明,敌人早已针对我们的革命传人发动了进攻。
在当前的形势下,总书记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有着深刻的寓意。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更需要继承和发扬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崇高精神思想和优良道德作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深刻学习领会了西柏坡精神。作为人民教师,作为民主党派人士,我将更加坚定政治信念,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更加热爱专业事业,积极参政议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一份用优异的答卷。
最后谨以一首宋词《水调歌头.西柏坡》,来这次纪念西柏坡革命圣地参观学习。
《水调歌头.西柏坡》
霜叶漫天际,秋水荡风云。
旧居西柏坡前,追往忆初心。
星火燎原革命,解放全国鏖战。富贵与民均。今日好风景,圣地报佳音。
红旗艳,全民富,小康奔。
东狮既醒,神州雄傲万国林。
恪守为民服务,务必谦虚谨慎。牢记慰英魂。千古江山事,成败在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