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村三十六策观后感
走出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兴村三十六策》观后感
通篇看完“兴村三十六策”之后,我感触颇深。该片用翔实的事例展现了浙江省三十六个村在新农村建设、村级经济事务发展等方面的弥足经验和工作方法,深刻阐述了三十六个村紧紧围绕党在十七大中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下,依靠实际并结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为本村的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耐人寻味,使人受益匪浅。
站在发展村域经济的角度,作为村官,我时常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抢抓党在农村的惠民政策及县上突破长青、打造全市经济开发区之首的新机遇?长青村产业结构怎么调、调什么?长青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势在哪里?如何突破本村人多地少,山地偏多的现状,突出重围,走出一条具有长青村特色“强农、扩经、兴企、活商”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村干部的职责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兴国理念,就是告诉大家发展才是第一要义。换句话说,农民是农村的主载,农民得到实惠了,村子自然而然也就发展了。站在村干部的高度,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带领群众实现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终极目标。
在这里,我信手拈来几个《兴村三十六策》专题片中的经典之策,与大家共
勉。
第二十五策“反主为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岩山村的村干部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职责,村民在上级部门办事情都由村干部全程代理,村民只需要打一通电话或到村委会说明自己的想法,村干部就会无偿地替他们把事情办好。这样既为群众做其他事情赢得了有利时间,同时也减少了附加的开支。第三十三策“扫门前雪”,是滕头村在卫生管理上面的新式方法。在实施此方法之前,村里一片狼藉。后来,挑选妇女代表、村名代表和党员联合监督管理,并采用月月卫生检查,公布前三名和后三名形式来督促村民转变卫生习惯。人都是爱面子的,谁也不希望自己落后。自然而然形成地良好卫生习惯,使得村里面变得整洁、漂亮。我第一反应想到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宿舍卫生检查就是这种模式。我们长青在凤翔来说,是重点建设的工业园区,目前卫生状况还可以,但要彻底整治脏、乱、差现象,还有很大难度。要建设西部最大的煤电化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必须要有好的投资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我村卫生管理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从而稳固我村的省级卫生村和新农村建设五星村成果。当然,加强宣传,提高村民的意识也是很必要的。
看完三十六策之后, 我也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前景。我想,只要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正事,就会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也只有这样,才能做一
名合格的党员、一个合格的村干部。由此,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做事要“公”。凡事要出以公心,处事公平,待人公正,主持公道。不偏听偏信,不委过护短。特别在三个方面要体现“公”:在用人上公,任人唯贤,不任人唯亲;在利益分配上公,一视同仁,不优亲厚友;在处理民事纠纷上公,护理不护人,一碗水端平。
二是工作要“实”。实施村级民主决策“三会一评”机制(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村务重大事项要通过党员代表议事会、村务民主听证会、村民代表会民主决策,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参与实施,并通过民主评议实施监督),结合本村实际,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生产、生活等问题。每年有计划地给群众办几件实事、好事,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是待人要“诚”。不管是上下级之间还是同事之间,都要真心诚意。通过健全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和谐人际关系。
四是守纪要“严”。廉洁勤政,不以权谋私。要经受得住党和群众的批评、监督。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班子。对歪风邪风要敢制止。坚持原则,不怕“狠人”(村霸、村痞),不当老好人;碰到难事不推不躲,敢于承担责任;遇到压力不低头、不弯腰。
既然选择了“村官”这个职业,就要把农村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把农民做为自己终身信赖的依靠。作为一名“80后”村官,只有一心扑到工作上,让群众富裕、让社会安宁、让事业发展,才能以实际行动在村级组织建设与村域经济发展中谱写我们新时代“知识青年”的历史篇章,使自己真正成为村域经济发展的领路人。
第二篇:收看“兴村三十六策”之心得体会3
观看“兴村三十六策”心得体会
“兴村三十六策”以农村鲜活典型的事例、新颖开阔的思路,讲述了如何兴村富民、建设和谐农村的途径和办法;以形象生动的手法、通俗易懂的道理,解答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开拓视野、启迪思路。
通过观看“兴村三十六策”我受益匪浅,片子里展现了三十六个村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方法,对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做了很好的诠释,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面对建设新农村的艰巨历史任务,给我们上了重要一课。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惑,但是只要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不退缩,积极面对,一切都会实现的。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村干部是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抓不好村干部,做好农村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话。有些乡镇干部忽视村级干部的作用,事无巨细,总是一竿子插到底,以致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却困难重重,工作局面打不开。村干部土生土长,对村情了如指掌,这种非凡的身份是乡镇干部所无法替代的。因此,选好配强村一级班子,真正发挥其“领头雁”的作用尤为重要。作为基层主要领导干部要注重发现苗子、选好人才;要顺应村民的意愿,民主选出称职的村干部。“兴村三十六策”中用“众星托月” 的方法来选举村党支部书记,这样新颖的方法不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对干部的成长和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要注重讲究工作方法。能否做好农民工作是衡量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有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脱离群众,人为地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与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要求格格不入,必须要果断纠正。深入联系广大农民,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疾苦,与农民交朋友,这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有人认为,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同农民打交道,不需要多少知识,多少技巧,殊不知,持这种想法的农村工作是危险的,工作难以开展。上级组织安排你做农村工作,将一方水土交给你,就是用你的知识文化水平,去影响周围的群众,去教育农民,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把理论的东西变成实践的东西,把实践的东西上升为理论的东西。坚持学中思,思中学,把深奥的道理变成浅显易懂的农村话语。这样同农民交流才达到思想上贴近,感情上沟通,做起工作来就有成效。同时,要注重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一要改硬性命令为教育说服引导为主。多做宣传解释,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向群众讲明道理,让群众对每一项工作从了解、理解、支持到自觉参与。二要改一哄而上为典型引路。农民群众最讲现实性,最讲实惠,假如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你把一个项目吹得天花乱坠,他们也不买账;但假如看到别人取得了效益,得到了好处,他们自然会想尽办法学着干。所以对一些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发推广,要抓好典型,总结成功经验,让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和辐射带动作用。三要改指手划脚为强化服务。农民需要的是信息咨询、技术传授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而不是要你高高在上地发指令;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四要改官方意志为民意决策。要善纳雅言,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每项决策前要做好充分的论证,顺应民意,切忌想当然,搞瞎指挥。“兴村三十六策”中用“代表联户”、“设点联面”、“广而告知”、“存档铭记”等来知民情、体民情,解民忧;用“寓教于乐”来收获文明;用“柔水化石”、“进寸得尺”来帮扶、感化、尊重他人;用“细雨润物”的方法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使人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改变坏习惯;用“反主为仆”、“角色反串”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切都说明了在农村工作中只要方法得当、角色定位准确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要善于思考和探索。在乡镇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需要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多花一番心思,多动脑筋,多出好点子。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要把握具体实情,学会换位思考,多些逆向思维,多方位地观察、了解,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对于一些为民办实事项目,假如不注重去调查、思考、挖掘,或者总以老套套去思维,往往轻易碰壁,致使这些利民项目难以变为现实。因此,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想一些点子,多一些调查与探索,多拟出几套方案。要发挥集体聪明,采取灵活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花费最小的力气,获取最大的成果。在“兴村三十六策”中“两全其美”、“先予后取”、“无中生有”、“一箭双雕”等都体现出党员领导干部头脑的灵活。特别是“无中生有”这一策对贫困村的建设启发是非常大的,贫困村尽管资金短缺,但他们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劳动力资源,有了这他们依然能够取得长远发展,创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有在发展中有价值的东西才会被体现出来。
第三篇:兴村观后感
《兴村三十六策》观后感
《兴村三十六策》是中、省、市、县组织部对农村基层工作者、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村官”开展基层工作的向导、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较快发展、尽快实现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和重要部署。
片中大都以鲜明的实例,简要新颖的思路,讲述了怎么开展以及怎么样做好农村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思路明了,通俗易懂,开拓了基层工作者的视界和思路,尤其是填补了我们大学生“村官”最开始工作时心中那份迷茫和困惑的空白。是我们的“指难针”,是照亮我们前进方向的一座灯塔。
通过观看《兴村三十六策》,给我的感触很深,片子中展现了三十六个村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紧紧围绕村域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奉献自己的毕生。作为一名扎根于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在收看了“兴村三十六策”里面许多好的方法,对我们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创新。要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以“群众满意,党委政府满意,班子成员满意”为目标,帮助和指导村两委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村级管理体制,让班子成员摆正服务的位置,多结合本村实际,多突出主题工作,多听取群众意见,1多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不滥用权力、不以权谋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村级工作的开展创造最佳的环境,提供最佳的服务,树立最佳的形象。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合法利益,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做些什么工作,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意愿,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群众打成一片,静下心来多倾听民声,沉下身来多了解民意,把党的基层政策原原本本、不折不扣给群众讲清说透,既遵循政策、符合原则,又结合村情民情实际把政策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我深深的体会到这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
特别是在收看片中的第八策“存档铭记”真是让我记忆犹新。上山村的做法是我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在上山村每个农民都有档案。档案里到底记的是些什么呢?记得都是人民群众家庭基本情况、人口、年龄、身体状况、家庭收支情况、家庭重大事项、家里有何困难,都一一记录在案。每个家庭情况都不一样,那么有了档案就不同了。这样就可以把村情、民情放在心里,时刻想着念着。遇到可以解决的时机就帮他们解决了,在帮助解决的时候也分轻重缓急,村干部心里也有数。如果没有档案,光凭脑子能记多少,就是当时记住了时间一长也就忘了。有了档案,没事的时候翻开看看就知道要解决的事情了。群众有什么困难你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和谐社会。虽然每个困难不能一一解决,但村干部心里有数。不是记录了就没事了,而是去帮助一一解决,解决了在档案里就消除了,心里也就踏实了。上山村的这一做法说明了党组织与村民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开启了一条知民情、体民情、解民忧的绿色通道。这个典型事例说明你要得到群众的真心!那么你就要付出真情。
根据在村官的岗位上的工作实践,我觉得只有做好本职工作,才对得起组织的一片厚望,对得起群众寄托的希望。同时要始终把学习作为提升科学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向书本学习,丰富学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读书、读好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向实践学习,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增长才干。向群众学习,汲取营养,真心实意地当好群众的服务员,积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把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起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领会政策意图,要履好职,尽好责、多提出合理化建议,多从全局考虑,为全村的发展多出主意、出好主意。
将学习收看《兴村三十六策》活动作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干部工作水平、开阔视野,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的有效载体。结合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听、解、帮、促”等活动以及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在实践中推动当前工作。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对十七大精神的理解,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乐河村村主任助理马腾飞
二00九年十月十五日
第四篇:2012兴村计划
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项目申报推荐
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市)科协:
根据中国科协、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通知》(科协发普字[2012]12号)和山西省科协、省财政厅《关于申报推荐2012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通知》(晋科协发〔2012〕22号)精神,现将我市开展2012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申报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名额
各县(区、市)科协应结合实际,从山西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项目库备存项目中择优推荐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项目库之外的项目不具备参评资格。
二、有关工作要求
(一)推荐材料是评审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县(区、市)科协应高度重视,指导推荐对象认真填报。要坚持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加强监管,坚决杜绝推荐程序和推荐条件不符合规定、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等不正当行为,确实把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推荐上来。
(二)推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重点关注在发展低碳农业和现代农业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重点关注建立党组织的单位;重点关注以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农民培训学校等形式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的单位。
三、推荐材料报送要求
(一)报送时间和方式
各县(区、市)科协将申报推荐材料(含纸质和电子文档材料)于2012年5月6日前报送市科协普及部,逾期不予受理。
(二)相关文件和推荐表下载
请到中国科协网址:http://kphn.cast.org.cn(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题网)下载相关文件和推荐表。
(三)材料内容
1、先进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推荐表
2、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表
3、先进事迹材料(不少于3000字)
4、农技协的社团登记证含年检记录资料原件和复印件
5、获得表彰奖励的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6、有关数据的证明材料(当地统计局出具的该县农民近三年的年均纯收入证明,农技协建立党组织情况等)
7、媒体公示的复印件
8、协会、基地、带头人开展科普培训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情况
9、具有推广价值的农业技术资料
10、其它有关资料
四、网上申报要求
2012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申报推荐实行网上申报、评审、推荐,各县(区、市)科协要高度重视网上申报工作,严格按照网上申报要求进行申报。具体要求:
1、材料上传顺序严格按照网上申报系统规定的顺序上传;
2、上传材料必须注明名称,如:上传的文档内容是先进材料,必须将文档注明为先进材料;照片必须标明名称,如:照片反映的是培训场景,照片就注明为培训;
3、网上申报材料与电子版材料、纸质材料必须完全一致;
4、网上申报系统网址:http://kphn.cast.org.cn
5、网上申报时间于5月1日开始,截止5月6日下午5时,逾期未报的,视为放弃申报。
五、其他要求
1县(区、市)科协与县(区、市)财政局签章的正式报送推荐文件 附件:
1、名额分配表
2、用户名及密码
第五篇: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
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
2016-04-28
供给侧改革需要行动。本部分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广义理解,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改革,而且包括供给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推进供给侧改革(或加强供给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育主体,增加要素有效投入,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等七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之所以要从七个方面全面推进,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发挥主体的作用。任何生产成果都是由各个主体创造出来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区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组织和政府等。根据我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即“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的“五人理论”中的“依靠人”就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个人及由人组成的各种组织。
其次,要素投入是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生产函数讨论产量或GDP由哪些因素决定,它就是供给侧的理论和计算公式。在生产函数公式中,决定产量的因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产要素投入;二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投入包括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环境投入、企业家管理投入和政府管理投入等六个方面。其中,环境投入常常被人忽视,其实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是形成产出的必要条件。也有人将技术放在生产要素中,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技术属于要素升级的范畴,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再次,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是供给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供给侧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体现各个主体的效率,才能摆脱对需求管理政策的依赖,才能使要素投入成为有效投入,才能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笔者多年来依据人本发展理论中的“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从经济发展动力角度,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途径概括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以对应于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其中,制度变革是指改革,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和信息化等。
最后,调整存量和培育增量是近期供给侧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供给侧改革既要着眼长远,也要面对和解决短期急迫的问题。解决短期急迫的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用政府投资、释放流动性等凯恩斯式的需求管理政策;另一种是用供给侧改革的办法。从过去多年的实践来看,用需求管理政策解决短期急迫问题的边际效益在递减,且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从供给侧寻找出路,也就是调整存量、培育增量。
六大主体对策
任何主体既可作为供给侧(或生产侧)的主体,也可作为需求侧(或消费侧)的主体。从供给侧来看,推进供给侧改革(或加强供给管理)的主要途径是形成主体、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六方面入手。
1.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活力
企业是从事生产、创造财富的重要主体。一国或地区的企业竞争力越高、企业活力越强,则其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越强。所以要通过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放宽准入管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使部分无法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稳步退出市场,使那些必须留存在市场上的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机制灵活的非国有企业,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打破行业垄断,保障企业产权;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竞争力。
2.个人——培育创客和专业人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绝大部分人都能以不同方式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都能在供给侧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创客和专业人才凭借其创造能力和专业素质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所以要鼓励创业,大力培育各种创客,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财税金融政策等,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3.区域——培育创新型区域,提高区域竞争力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是在某一区域从事生产或创造财富的活动。在生产生活环境较好、分工协作发达、创新氛围浓厚的区域进行投资,同样的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即这些区域更利于企业和个人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所以要大力培育创新型区域,如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社区、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园区和区域创新中心等,并努力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4.科研院所——提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综合能力,激发其活力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从事创新活动、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对于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强供给管理、增加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扩大其自主权,提高其创新能力,激发其活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产业创新联盟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其为企业和创客的生产经营和创新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5.平台——建立一些国家创新平台或组织,提高其运行效率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除了要发挥好企业和科技专业人才的核心作用外,还要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组织和平台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投资巨大、风险较大、短期效益不明显、具有基础作用的科技创新,更是离不开这些国家平台组织的独特作用。所以要加快建立重要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并提高其运行效率。
6.政府——建立服务型、创新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
作为公共服务组织的政府对供给侧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重大,精简、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非常有利于激发个人的积极性、推进企业的发展、促进市场的发育、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政府也有创新的问题,比如公共服务外包就是一种创新。同时,对政府中的官员进行适当的激励也很重要,因为通过激励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二)六大要素投入对策
首先要指出的是,“要素投入”与“要素升级”是不同的,前者是指要素“量的增加”,后者是指要素“质的提高”。这里侧重讨论要素投入,要素升级放在后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部分讨论。供给侧的要素投入不能只强调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还要强调要素的有效投入(指有需求、有回报的投入),就如有效需求(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同于需要)一样,否则会造成要素过度投入,引发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等。
1.劳动——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劳动不同于劳动力但源于劳动力,前者是行为,后者是主体。影响劳动的主要因素有人口、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率、劳动时间、工资率和制度等。增加人口(如放开二胎)、提高生产性人口比重(如延迟退休年龄)、推迟“刘易斯拐点”、提高就业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工资率等皆可增加劳动的供给。而要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劳动的实际效果。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保护劳动者权益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资本——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
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力量。在早期的发展经济学中,资本曾被看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里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包括资金、股票、债券、厂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有时可以将基础设施也包含进来。资本供给与投资需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投资需求是指需求侧的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需求,资本供给则范围更宽一些。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供应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资金、股票、债券、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为了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要鼓励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适当发行国债和其他债券、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吸引外资等。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缩小政府投资比例,提高民间投资比例。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
3.资源——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
资源包括土地、能源、水和矿产等,是形成产出的重要条件。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增加资源产出率较高的土地、能源、水和矿产等投入。必须指出的是,资源能源的过多投入会带来资源的短缺等问题,所以要供给有度。为此,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环境——增加环境的有效供给
很多人将环境从生产要素中剔除出去了,这是不对的,因为好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好环境也是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也需要投入,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必定降低产出效果。增加环境的有效供给就是要通过必要的投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环境产品和服务。
5.企业家管理——增加企业家管理的有效供给
在生产函数公式中,企业家管理被省略了,其实企业家管理非常重要而关键,是不能省略的生产要素。因为企业家管理可通过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协调矛盾、整合资源等形成巨大的生产力。至于同样重要的企业家才能提升放在后面的要素升级中讨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放在后面的制度变革中讨论。增加企业家管理的有效供给就是要重视企业家的作用,增加企业家的数量,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
6.政府管理——增加政府管理的有效供给
政府管理也是形成产出的一种必要投入,因为政府可以提供产权保护、秩序维护、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服务。要通过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等,促使政府提供更多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三)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策之一——四大制度变革对策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是我多年来反复论证和强调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因为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也要受其制约。制度变革也就是制度改革,制度改革可以从多方面提高生产率。比如,通过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提高生产率,通过改善和提高投资者预期提高生产率等。
供给学派的主张,如减税、减少管制、反对垄断和抑制通胀等,都要通过制度变革来实现。当前中国正在推进的绝大部分改革都可以起到提高生产率的作用,我们可以按照供给学派的通用概念将制度变革的具体内容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1.减管制
减管制即减少政府对市场、企业和个人的管制,特别是行政管制,包括准入管制、退出管制和价格管制等。当前正在推动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等,就是减管制的实际举措。减管制可以减少对企业和个人的束缚,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率。
2.减垄断
减垄断(或反垄断或限制垄断)的目的是减少特权、鼓励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垄断包括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其中最需要限制的垄断是行政垄断。当前,中国的垄断表现在多个领域,如重要行业中存在行业垄断,企业中存在国企垄断,生产要素中存在土地垄断、资金垄断等,在西方还存在工会垄断等。减垄断就是要通过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金融制度改革等,大幅减少各个领域的垄断,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3.减税收
减税看似是财政政策,实则背后是一系列的改革,因为减税的前提是减支(含减过度的福利保障支出等),而减支的前提是减职能、减机构和减人员,而减职能、机构和人员则依赖于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以及人事制度改革等。减税的主要功能是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相应提高其消费率和投资率,激发其积极性,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4.减货币超发
货币是社会最重要的契约,应保持相对稳定。货币超发相当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虽可带来短期账面的经济增长,但会带来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资源错配等副作用和后遗症,所以要通过减货币超发,控制通货膨胀,抑制资源错配,走主要依靠生产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正道。
(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策之二——四大结构优化对策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结构优化。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和生产要素行业和区域分布结构的优化。结构优化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来说,结构优化有如下四个基本途径。
1.推进新型工业化
狭义的工业化是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张培刚提出的广义的工业化则是一系列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由初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工业化的实质是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生产要素,从较低效率的传统农业领域转移到较高效率的工业领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故工业化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或供给管理的重要内容。故要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等推进新型工业化。
2.推进新型城镇化
狭义的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广义的城镇化是城市文明不断扩大的过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从较低效率的农村地区,向较高效率的城镇地区不断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人口的区域布局结构优化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所以城镇化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为此,有必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促进新型城镇化。
3.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不同地区之间分工协作不断加深的过程,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分工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源泉,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通过行政区划制度改革、设市制度改革、城乡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4.促进国际化
国际化或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分工协作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样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极大地提高效率,实现互利共赢,所以国际化或经济全球化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为此,要通过外贸制度改革、汇率制度改革和对外投资制度改革等,促进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或全球化。
(五)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策之三——四大要素升级对策
要素升级不同于要素投入,要素升级代表了生产要素“质的提高”,可以直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体来说,要素升级可从如下四个方面推进。
1.推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或科技创新是指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可以促进产业和产品创新,提高生产率。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率越来越高。技术进步越快,技术水平越高,技术的运用效率越高,则促进经济发展的供给力量越大。所以要通过改革科技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各种适用技术。
2.提升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通常被理解为劳动力所拥有的知识和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如生产经营能力和技能等),以及由健康状态决定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和精力等。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由健康设施和服务、正规教育、在职教育和培训、个人和家庭移民等途径形成。劳动力质量越高或人力资本越多,促进经济发展的供给力量越大。人力资本提升与劳动力投入是不同的,后者可以增加产量,但不能提高生产率,而前者可以提高生产率。所以要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多种形式的在职教育、成人教育或终身教育,大力发展针对农民和民工的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改革城乡分割制度,培育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在不同区域和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
3.促进知识增长
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具有“外溢效应”,知识增长可以为提高生产率做出贡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知识增长越快,则促进经济发展的供给力量越大。所以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知识运用效率,加快推进知识在全体国民中的普及和传播。
4.推进信息化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对传统产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任何行业和企业都必须适应它,否则难逃被淘汰的命运。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另一方面可以产生新的价值空间或提高附加值,提高生产率。所以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等,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建设,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
(六)六大存量调整对策
前面按照理论逻辑讨论了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的许多对策,但由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原因,中国积累了很多供给侧的存量问题,这些存量问题尽管有些也与结构优化有关,但需要单独拿出来讨论。在当前形势下,如果不能将这些存量问题解决,则增量也难以培育起来,所以要加快推进存量调整。具体来说,存量调整对策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去产能”
去产能即淘汰落后产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落后产能已成为培育新兴产业的一大障碍,并且造成了资源浪费,累积了经济风险。鉴于此,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将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四大歼灭战之一。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和造船等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要痛下决心采取有效措施去产能。可借鉴能源、水资源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做法,对落后产能进行总量控制,同时建立指标交易市场,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2.“去库存”
去库存主要是针对房地产业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房地产库存过大已成为影响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消化库存。这也是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供给侧改革四大歼灭战之一。同时,其他行业也要去库存。
3.“去超建”
去超建是我提出的新概念,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存在的过度超前建设、超大建设、超量建设(指过高负债来建设)、超标建设而采取的措施。“四超”是扭曲政绩观的体现,违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规律,带来了很多副作用和后遗症,必须予以化解。
4.“去僵尸”
去僵尸是指淘汰那些没有发展前景的僵尸企业。保留僵尸企业虽能维护就业岗位、掩盖不良资产率的上升,但浪费资源、扭曲价格、累积风险,保留下去明显失大于得,必须痛下决心,壮士断腕,加快破产或重组进程。
5.“去成本”
去成本即降低企业的成本,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税费成本和电力成本等。如果再不痛下决心降低企业成本,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将难以在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生存下去,由此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所以“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行动”,这是非常必要的战略举措。
6.“去风险”
在去产能、去库存、去超建、去僵尸的过程中,有可能引发一些风险,为了避免出现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必须同时采取去风险的行动,或控制风险的行动。这也是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供给侧改革四大歼灭战之一。
(七)六大增量培育对策
仅解决存量问题还不够,还需要同时解决增量的培育问题。解决增量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寻找新的动力,发展新的产业,开拓新的空间,形成新的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开发新技术
前面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角度提到了技术进步,这里强调的是采取开发新技术的具体行动。新技术可以带来新产品,扩大新市场,增加新供给。“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开发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和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
2.发展新产业
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淘汰落后产业的同时,一定要同步培育新兴产业,否则经济会失速。“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与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和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绿色低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
3.培育新业态
新业态是指新的产业发展形态和经营方式,可以提高产业运行效率,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供给侧力量。重点要培养与信息化(移动互联网)、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社群化等相适应的新商业形态等。
4.开发新区域
新区域是指新的可开发利用的地区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增长点,新区域的形成可以带来新的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侧力量。因此,要合理发展新兴城镇、新兴农村、城市新区、试验区或示范区等。
5.塑造新品牌
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意味着市场竞争力。塑造新品牌可以增加价值、提升整体竞争力,也是经济发展供给侧的重要力量。所以要加快塑造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企业家品牌等。
6.形成新模式
新模式可以形成新的整合资源方式,提升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提升供给水平。在移动互联网新时代,要努力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发展模式等。
在讨论完36条对策后必须指出,以上对策并非平行的,其中的重点对策是制度变革或改革,因为主体培育或主体素质提高、生产要素的有效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等都依赖于改革。所以,要死死抓住改革这个“牛鼻子”来推进供给侧改革。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佐军
来源: 摘自《供给侧改革》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