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兴十四村有感
参观兴十四村有感
5月20日,在院党组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享誉盛名的甘南县兴十四村。
兴十四村位于甘南县中部,松嫩平原西缘,是1956年接收安置山东移民建立起来的“移民新村”。这里原是一片荒原,几十年来,兴十四村人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上下齐心协力,逐渐走向富强,现已发展成为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
兴十四村生态产业园的建设,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载体。
该村拥有35家企业,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格局,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住宅别墅化、村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多数村民非农化。兴十四村曾被原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评价为“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
走进兴十四村,我被美丽的田园风光所吸引,被村民的热情所感染,被现代化的生态产业园的建设规划所震撼。这就是理想中的小康社会!
兴十四村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党组
织正确的领导,全村上下齐心协力的必然结果。在发展中,兴十四村始终以人为本,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实是求是不跟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不回头。不使一人受穷,不让一人掉队。在集体经济的统筹规划下,科学推进农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富裕。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使我有很大的收获。我相信在杨院长为首的院党组的领导下,全集干警齐心协力,铁锋法院会象兴十四村那样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第二篇:参观兴十四村体会
参观兴十四村心得体会
八一学校刘艳晶
八一中学全体党员于2013年9月14日参观了兴十四村,在展馆的参观让我感受颇深、颇多,兴十四村的发展历程历历在目,半个世纪的风雨经历、半个的世纪打拼、几代人的智慧与顽强的创业精神成就了今天美丽多彩的新时代农村乐园—兴十四村,它是一种创业精神的体现、一种管理理念的体现、一种发展思路的体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认为都要深入学习兴十四村的先进理念、进取精神、发展意识和优秀品质,将其有效融入到自己工作中去,才能取得更大成绩、贡献更大力量。
几十年来,兴十四村人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上下齐心协力,逐渐走向富强,现已发展成为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兴十四村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党组织正确的领导,全村上下齐心协力的必然结果。在发展中,兴十四村始终以人为本,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实是求是不跟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不回头,不使一人受穷,不让一人掉队,在集体经济的统筹规划下,科学推进农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富裕。
十四村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依据本地实际,确定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思,引导干部学会规划自己,深入研究本地实际,特别是要按照特色发展战略,做好特色发展文章,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工作和管理机制,解决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问题。学习兴十四村,一要学习付华廷精神,培养造就付华廷式的新农村带头人,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作为自己最大的政治追求,把“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作为最高精神境界,只有把付华廷的精神学到手,争做付华廷式的农村基层干部,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二要抓好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增强班子的整体素质,促进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促发展的能力。三要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使党员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体现先进性,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此次参观实践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兴十四村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攻坚克难、勤俭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敢闯新路的开拓创新精神,目前我们八一学校正需要这种精神,自主创新、脚踏实地去发展、去改变、去创新,让学生满意、让社会认可。
2013.9.21
第三篇: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
2006年3月21日,地委组织部组织了百人考察团,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进行学习考察,我们**乡一行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活动安排的比较细致,既有参观又有交流,使我们对兴十四村既有感官认识又对他们发家致富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所感悟,既学得了经验又看到了差距,也对做好我们加北乡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兴十四村的展览馆、花园别墅区、富华集团酸厂、农机基地和新工业园区。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才知兴十四村原是1956年山东移民到此地所创建的新村,全村190多户,955口人。近半个世纪来,兴十四村在国家、省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带领村民们在这块曾经十分贫脊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实现生态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依托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了大的飞跃——把一个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拥有8.7亿资产、33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年产值近8个亿,利税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省富华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2004年集团各业总产值实现6.36亿元,利税总额38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32万元,“被称作是东北地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成功模式”的兴十四村在全国率先步入小康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的称号,2004年富华集团被国家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7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生态游示范点。2004年12月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成员单位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买农机没钱。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2000只羊,靠卖羊毛攒了几万元的家底。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六千余亩荒地,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兴十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种地用不了多少人。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
当时,全村就两眼井。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口井。使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有了水浇地,兴十四的粮食年产量以每年200万斤的速度递增。
兴十四村的耕地过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华廷带领全村青壮劳力,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为了挡住风沙,30多年以来,付华廷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万亩人造林不仅成为万顷良田的保护屏障,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兴十四的林木储值已超过2亿元。
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兴企办厂增加农民收入。吃饱肚子并没有使他们满足。他们意识到,靠种地最多是个温饱.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挣钱。
70年代末,村子里办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开始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
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尝到办企业的甜头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1996年兴十四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和周边村屯的玉米,富华集团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
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
三是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办的企业越来越多,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的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
第四篇: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
2006年3月21日,地委组织部组织了百人考察团,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进行学习考察,我们**乡一行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活动安排的比较细致,既有参观又有交流,使我们对兴十四村既有感官认识又对他们发家致富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所感悟,既
学得了经验又看到了差距,也对做好我们加北乡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兴十四村的展览馆、花园别墅区、富华集团酸厂、农机基地和新工业园区。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才知兴十四村原是1956年山东移民到此地所创建的新村,全村190多户,955口人。近半个世纪来,兴十四村在国家、省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带领村民们在这块曾经十分贫脊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实现生态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依托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了大的飞跃——把一个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拥有8.7亿资产、33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年产值近8个亿,利税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省富华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2004年集团各业总产值实现6.36亿元,利税总额38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32万元,“被称作是东北地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成功模式”的兴十四村在全国率先步入小康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的称号,2004年富华集团被国家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7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生态游示范点。2004年12月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成员单位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买农机没钱。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2000只羊,靠卖羊毛攒了几万元的家底。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六千余亩荒地,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兴十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种地用不了多少人。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
当时,全村就两眼井。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口井。使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有了水浇地,兴十四的粮食年产量以每年200万斤的速度递增。
兴十四村的耕地过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华廷带领全村青壮劳力,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为了挡住风沙,30多年以来,付华廷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万亩人造林不仅成为万顷良田的保护屏障,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兴十四的林木储值已超过2亿元。
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兴企办厂增加农民收入。吃饱肚子并没有使他们满足。他们意识到,靠种地最多是个温饱.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挣钱。
70年代末,村子里办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开始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
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尝到办企业的甜头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1996年兴十四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和周边村屯的玉米,富华集团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
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
三是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办的企业越来越多,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的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代
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必须借助“外脑”。兴十四以10万到20万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位专家作科技顾问,投资6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两座小别墅,供专家居住,使兴十四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富华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富华集
团还拿出上百万元,选派几十人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现在在富华集团工作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有60多人。
四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现在兴十四已经实现了“四化”:农业产业化。35家企业多以玉米精深加工为主;农区工业化,全村98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村住宅别墅化,80农民住上了20多万的别墅;多数农民非农化。98农民不种地,2004年,兴十四全体村民实现了农转非。兴十四村富了,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人员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116户村民都住进了花园别墅,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100。村民实行退休制和公费医疗,60岁以上的老人供给200斤大米,100斤白面,另外每月还享受80元的生活补贴。
三、下步打算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使我们感觉到兴十四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坚持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探索出了一条农副产品就地转化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破解了三农难题。兴十四村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考察的经验和我们加北乡的实际,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抓队伍,建设一只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队伍。继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开展向付华廷学习活动,培育一批政治素质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能力强四强式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培养一批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甘于吃亏、甘于为群众谋利益的带头人。
——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农业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合理布局,压缩秋菜面积,增加春夏菜保护地面积,加速结构调整的步伐,种植适应各村特点的时令蔬菜品种,发展商品薯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保证绿色种植面积。对低产田进行改造,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达到雨天能排水,旱天能浇地,解决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二是畜牧业方面。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草场资源,积极为畜牧养殖专业大户协调专项贷款和发展资金,使全乡的畜牧发展逐渐成规模。发展特色养殖业,在五一村建一处100头梅花鹿厂。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培育财源,壮大集体经济。结合**乡实际,依托城区优势,兴办净菜加工项目,满足城市人餐桌;依托养鱼池和棚室小区,兴办休闲农业项目,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体验农村生活,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去处;依托农村独有的笨字号产品,兴办禽畜精加工项目,对禽畜的各部位进行加工,形成品牌进入市场;依托加漠公路,兴办农副产品批发时常,成为各林业局的蔬菜集散地。四是土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采取转包等形式在**村进行试点进行集约化生产,总结经验后在全乡推揩。
——抓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加北乡被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乡,重点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乡村;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开展“学比帮”活动,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村级路37公里、农田路36公里、自来水入户率100/100、住房改造1100户、建老年公寓、休闲广场等,经过努力把加北乡建设为“功能分区日趋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个性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篇:赴甘南县兴十四村学习考察报告
赴甘南县兴十四村学习考察报告
单位:***
3月20至23日地委组织部、地区农委组织全区农村基层干部赴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学习考察,全区共有100余名基层干部参加。加区由副区长***带队,共计19人参加了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后,所有参加培训的同志一致反映不虚此行,感触颇深,深受教育和启发。普遍认为学习考察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2天时间,但内容丰富,既有学习又有参观,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既学到了经验又找到了差距,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促进我区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考察经过
两天中,考察人员分别聆听了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富华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付华廷及兴十四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富华集团两位副总经理等5位创业者所做的精彩报告;走访了部分农户;参观了兴十四村展览馆、别墅小区、万亩人工林、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工地、规范化的机耕队、农田水利化建设、十五公里防洪堤坝等;地委党校副校长邹世龙给大家系统地讲授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理论和相关问题;观看了反映兴十四村创业历程的录象片等。
二、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兴十四村幅员面积3.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8万亩,林地1.14万亩,现有198户,956人,企业员工1800余人。兴十四村在脚踏一片荒原,住马架子,吃返销粮的艰苦环境下,经过全体村民的顽强拼搏,在不沿江、不沿海、不通铁路等不占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强抓机遇,大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现以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农工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全国率先步入了小康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2005年兴十四村总资产达10亿元,产值6.5亿元,人均收入1.32万元。
村民生活正向城市化迈进。已盖起100余栋设计新颖的花园式别墅;建起了文化宫、展览馆、卫生所、图书室、三星级宾馆等,村里主要道路都铺上了水泥路面,安上了路灯。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脑已进入部分农户家中。建起了全省一流的村级小学教学楼,小学生上学免费,初高中的学生上下学设有专车接送,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奖励,村民享受医疗保险和福利待遇,农民实行了退休制等。
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产业化。全村只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98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农业产值达到1000万元。土地耕作实现了机械化,农田打井500多眼,全部实现喷灌化,旱能浇、涝能排,确保了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全村每年造林600—700亩,目前已植树造林1.14万亩,据测算目前每天增值10万元,用兴十四人的话说:一闭眼一睁眼挣10万元!。由于坚持植树造林,近些年兴十四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万亩人工林被称为兴十四村的“绿色银行”。
工业经济实现了现代化。1983年以来,相继建起了乳品厂、柠檬酸厂、甜蜜素厂、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0多家企业,组建了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目前企业产品销往海内外。
三、兴十四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和思考
这次考察,让我们亲眼看到“龙江第一村”的风采,身临其境,我们自叹不如,心理反差巨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给予我们无限的遐想,更激发了建设好我区新农村的干劲和信心。通过学习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到兴十四村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致富争先的精神。从兴十四村人对付华廷同志的敬仰及人格魅力的表述和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永争一流,超前奋进的付华廷精神。我们认为兴十四村能够发展到今天,能成为“龙江第一村”,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1、有一个好的带头人。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开荒种地、请专家搞玉米深加工、办乳品厂、养猪厂、饲料厂、植树造林等等,办了30多家企业。当初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付华廷想必须多开荒、多种地。为了提高效率,他想买一台拖拉机,但是当时买拖拉机是要指标的,没有指标付华廷就购买拖拉机零部件,把拖拉机零部件一件件背回村里,再在村里找懂点农业机械的人硬是组装了兴十四村第一台拖拉机,当年就开荒6000亩,提高效率50倍。为了解决玉米销售难的问题,他跑到上海请专家,用真心、靠诚意把专家请到兴十四村,成功地办起了村里第一个企业——柠檬酸厂……。只读过3年书的付华廷常说一句话:“共产党人就要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那还叫共产党人?!”付华廷任村党总支书记已有33年多了。33年来,每次村党总支换届和村民委员会换届,村里从不提候选人,每人只发一张白纸,公开“唱”票。而每次付华廷为首的村干部都是全票当选。在民主测评时,付华廷的满意率每次都是100。付华廷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把集体的事、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自己的事去办。招商引资政府奖励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