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2 11:4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第一篇: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

2006年3月21日,地委组织部组织了百人考察团,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进行学习考察,我们**乡一行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活动安排的比较细致,既有参观又有交流,使我们对兴十四村既有感官认识又对他们发家致富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所感悟,既

学得了经验又看到了差距,也对做好我们加北乡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兴十四村的展览馆、花园别墅区、富华集团酸厂、农机基地和新工业园区。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才知兴十四村原是1956年山东移民到此地所创建的新村,全村190多户,955口人。近半个世纪来,兴十四村在国家、省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带领村民们在这块曾经十分贫脊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实现生态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依托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了大的飞跃——把一个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拥有8.7亿资产、33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年产值近8个亿,利税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省富华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2004年集团各业总产值实现6.36亿元,利税总额38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32万元,“被称作是东北地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成功模式”的兴十四村在全国率先步入小康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的称号,2004年富华集团被国家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7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生态游示范点。2004年12月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成员单位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买农机没钱。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2000只羊,靠卖羊毛攒了几万元的家底。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六千余亩荒地,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兴十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种地用不了多少人。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

当时,全村就两眼井。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口井。使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有了水浇地,兴十四的粮食年产量以每年200万斤的速度递增。

兴十四村的耕地过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华廷带领全村青壮劳力,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为了挡住风沙,30多年以来,付华廷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万亩人造林不仅成为万顷良田的保护屏障,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兴十四的林木储值已超过2亿元。

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兴企办厂增加农民收入。吃饱肚子并没有使他们满足。他们意识到,靠种地最多是个温饱.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挣钱。

70年代末,村子里办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开始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

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尝到办企业的甜头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1996年兴十四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和周边村屯的玉米,富华集团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

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

三是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办的企业越来越多,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的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代

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必须借助“外脑”。兴十四以10万到20万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位专家作科技顾问,投资6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两座小别墅,供专家居住,使兴十四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富华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富华集

团还拿出上百万元,选派几十人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现在在富华集团工作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有60多人。

四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现在兴十四已经实现了“四化”:农业产业化。35家企业多以玉米精深加工为主;农区工业化,全村98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村住宅别墅化,80农民住上了20多万的别墅;多数农民非农化。98农民不种地,2004年,兴十四全体村民实现了农转非。兴十四村富了,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人员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116户村民都住进了花园别墅,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100。村民实行退休制和公费医疗,60岁以上的老人供给200斤大米,100斤白面,另外每月还享受80元的生活补贴。

三、下步打算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使我们感觉到兴十四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坚持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探索出了一条农副产品就地转化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破解了三农难题。兴十四村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考察的经验和我们加北乡的实际,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抓队伍,建设一只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队伍。继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开展向付华廷学习活动,培育一批政治素质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能力强四强式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培养一批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甘于吃亏、甘于为群众谋利益的带头人。

——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农业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合理布局,压缩秋菜面积,增加春夏菜保护地面积,加速结构调整的步伐,种植适应各村特点的时令蔬菜品种,发展商品薯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保证绿色种植面积。对低产田进行改造,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达到雨天能排水,旱天能浇地,解决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二是畜牧业方面。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草场资源,积极为畜牧养殖专业大户协调专项贷款和发展资金,使全乡的畜牧发展逐渐成规模。发展特色养殖业,在五一村建一处100头梅花鹿厂。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培育财源,壮大集体经济。结合**乡实际,依托城区优势,兴办净菜加工项目,满足城市人餐桌;依托养鱼池和棚室小区,兴办休闲农业项目,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体验农村生活,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去处;依托农村独有的笨字号产品,兴办禽畜精加工项目,对禽畜的各部位进行加工,形成品牌进入市场;依托加漠公路,兴办农副产品批发时常,成为各林业局的蔬菜集散地。四是土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采取转包等形式在**村进行试点进行集约化生产,总结经验后在全乡推揩。

——抓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加北乡被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乡,重点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乡村;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开展“学比帮”活动,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村级路37公里、农田路36公里、自来水入户率100/100、住房改造1100户、建老年公寓、休闲广场等,经过努力把加北乡建设为“功能分区日趋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个性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篇: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

2006年3月21日,地委组织部组织了百人考察团,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进行学习考察,我们**乡一行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活动安排的比较细致,既有参观又有交流,使我们对兴十四村既有感官认识又对他们发家致富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所感悟,既学得了经验又看到了差距,也对做好我们加北乡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兴十四村的展览馆、花园别墅区、富华集团酸厂、农机基地和新工业园区。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才知兴十四村原是1956年山东移民到此地所创建的新村,全村190多户,955口人。近半个世纪来,兴十四村在国家、省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带领村民们在这块曾经十分贫脊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实现生态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依托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了大的飞跃——把一个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拥有8.7亿资产、33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年产值近8个亿,利税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省富华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2004年集团各业总产值实现6.36亿元,利税总额38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32万元,“被称作是东北地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成功模式”的兴十四村在全国率先步入小康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的称号,2004年富华集团被国家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7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生态游示范点。2004年12月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成员单位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买农机没钱。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2000只羊,靠卖羊毛攒了几万元的家底。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六千余亩荒地,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兴十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种地用不了多少人。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

当时,全村就两眼井。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口井。使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有了水浇地,兴十四的粮食年产量以每年200万斤的速度递增。

兴十四村的耕地过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华廷带领全村青壮劳力,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为了挡住风沙,30多年以来,付华廷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万亩人造林不仅成为万顷良田的保护屏障,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兴十四的林木储值已超过2亿元。

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兴企办厂增加农民收入。吃饱肚子并没有使他们满足。他们意识到,靠种地最多是个温饱.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挣钱。

70年代末,村子里办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开始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

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尝到办企业的甜头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1996年兴十四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和周边村屯的玉米,富华集团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

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

三是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办的企业越来越多,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的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

第三篇:赴甘南县兴十四村学习考察报告

赴甘南县兴十四村学习考察报告

单位:***

3月20至23日地委组织部、地区农委组织全区农村基层干部赴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学习考察,全区共有100余名基层干部参加。加区由副区长***带队,共计19人参加了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后,所有参加培训的同志一致反映不虚此行,感触颇深,深受教育和启发。普遍认为学习考察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2天时间,但内容丰富,既有学习又有参观,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既学到了经验又找到了差距,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促进我区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考察经过

两天中,考察人员分别聆听了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富华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付华廷及兴十四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富华集团两位副总经理等5位创业者所做的精彩报告;走访了部分农户;参观了兴十四村展览馆、别墅小区、万亩人工林、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工地、规范化的机耕队、农田水利化建设、十五公里防洪堤坝等;地委党校副校长邹世龙给大家系统地讲授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理论和相关问题;观看了反映兴十四村创业历程的录象片等。

二、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兴十四村幅员面积3.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8万亩,林地1.14万亩,现有198户,956人,企业员工1800余人。兴十四村在脚踏一片荒原,住马架子,吃返销粮的艰苦环境下,经过全体村民的顽强拼搏,在不沿江、不沿海、不通铁路等不占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强抓机遇,大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现以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农工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全国率先步入了小康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2005年兴十四村总资产达10亿元,产值6.5亿元,人均收入1.32万元。

村民生活正向城市化迈进。已盖起100余栋设计新颖的花园式别墅;建起了文化宫、展览馆、卫生所、图书室、三星级宾馆等,村里主要道路都铺上了水泥路面,安上了路灯。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脑已进入部分农户家中。建起了全省一流的村级小学教学楼,小学生上学免费,初高中的学生上下学设有专车接送,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奖励,村民享受医疗保险和福利待遇,农民实行了退休制等。

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产业化。全村只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98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农业产值达到1000万元。土地耕作实现了机械化,农田打井500多眼,全部实现喷灌化,旱能浇、涝能排,确保了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全村每年造林600—700亩,目前已植树造林1.14万亩,据测算目前每天增值10万元,用兴十四人的话说:一闭眼一睁眼挣10万元!。由于坚持植树造林,近些年兴十四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万亩人工林被称为兴十四村的“绿色银行”。

工业经济实现了现代化。1983年以来,相继建起了乳品厂、柠檬酸厂、甜蜜素厂、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0多家企业,组建了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目前企业产品销往海内外。

三、兴十四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和思考

这次考察,让我们亲眼看到“龙江第一村”的风采,身临其境,我们自叹不如,心理反差巨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给予我们无限的遐想,更激发了建设好我区新农村的干劲和信心。通过学习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到兴十四村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致富争先的精神。从兴十四村人对付华廷同志的敬仰及人格魅力的表述和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永争一流,超前奋进的付华廷精神。我们认为兴十四村能够发展到今天,能成为“龙江第一村”,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1、有一个好的带头人。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开荒种地、请专家搞玉米深加工、办乳品厂、养猪厂、饲料厂、植树造林等等,办了30多家企业。当初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付华廷想必须多开荒、多种地。为了提高效率,他想买一台拖拉机,但是当时买拖拉机是要指标的,没有指标付华廷就购买拖拉机零部件,把拖拉机零部件一件件背回村里,再在村里找懂点农业机械的人硬是组装了兴十四村第一台拖拉机,当年就开荒6000亩,提高效率50倍。为了解决玉米销售难的问题,他跑到上海请专家,用真心、靠诚意把专家请到兴十四村,成功地办起了村里第一个企业——柠檬酸厂……。只读过3年书的付华廷常说一句话:“共产党人就要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那还叫共产党人?!”付华廷任村党总支书记已有33年多了。33年来,每次村党总支换届和村民委员会换届,村里从不提候选人,每人只发一张白纸,公开“唱”票。而每次付华廷为首的村干部都是全票当选。在民主测评时,付华廷的满意率每次都是100。付华廷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把集体的事、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自己的事去办。招商引资政府奖励个人

第四篇:赴甘南县兴十四村学习考察报告

赴甘南县兴十四村学习考察报告

单位:***

3月20至23日地委组织部、地区农委组织全区农村基层干部赴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学习考察,全区共有100余名基层干部参加。加区由副区长***带队,共计19人参加了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后,所有参加培训的同志一致反映不虚此行,感触颇深,深受教育和启发。普遍认为学习考察活动

虽然只有短短的2天时间,但内容丰富,既有学习又有参观,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既学到了经验又找到了差距,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促进我区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考察经过

两天中,考察人员分别聆听了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富华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付华廷及兴十四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富华集团两位副总经理等5位创业者所做的精彩报告;走访了部分农户;参观了兴十四村展览馆、别墅小区、万亩人工林、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工地、规范化的机耕队、农田水利化建设、十五公里防洪堤坝等;地委党校副校长邹世龙给大家系统地讲授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理论和相关问题;观看了反映兴十四村创业历程的录象片等。

二、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兴十四村幅员面积3.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8万亩,林地1.14万亩,现有198户,956人,企业员工1800余人。兴十四村在脚踏一片荒原,住马架子,吃返销粮的艰苦环境下,经过全体村民的顽强拼搏,在不沿江、不沿海、不通铁路等不占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强抓机遇,大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现以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农工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全国率先步入了小康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2005年兴十四村总资产达10亿元,产值6.5亿元,人均收入1.32万元。

村民生活正向城市化迈进。已盖起100余栋设计新颖的花园式别墅;建起了文化宫、展览馆、卫生所、图书室、三星级宾馆等,村里主要道路都铺上了水泥路面,安上了路灯。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脑已进入部分农户家中。建起了全省一流的村级小学教学楼,小学生上学免费,初高中的学生上下学设有专车接送,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奖励,村民享受医疗保险和福利待遇,农民实行了退休制等。

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产业化。全村只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98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农业产值达到1000万元。土地耕作实现了机械化,农田打井500多眼,全部实现喷灌化,旱能浇、涝能排,确保了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全村每年造林600—700亩,目前已植树造林1.14万亩,据测算目前每天增值10万元,用兴十四人的话说:一闭眼一睁眼挣10万元!。由于坚持植树造林,近些年兴十四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万亩人工林被称为兴十四村的“绿色银行”。

工业经济实现了现代化。1983年以来,相继建起了乳品厂、柠檬酸厂、甜蜜素厂、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0多家企业,组建了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目前企业产品销往海内外。

三、兴十四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和思考

这次考察,让我们亲眼看到“龙江第一村”的风采,身临其境,我们自叹不如,心理反差巨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给予我们无限的遐想,更激发了建设好我区新农村的干劲和信心。通过学习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到兴十四村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致富争先的精神。从兴十四村人对付华廷同志的敬仰及人格魅力的表述和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永争一流,超前奋进的付华廷精神。我们认为兴十四村能够发展到今天,能成为“龙江第一村”,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1、有一个好的带头人。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开荒种地、请专家搞玉米深加工、办乳品厂、养猪厂、饲料厂、植树造林等等,办了30多家企业。当初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付华廷想必须多开荒、多种地。为了提高效率,他想买一台拖拉机,但是当时买拖拉机是要指标的,没有指标付华廷就购买拖拉机零部件,把拖拉机零部件一件件背回村里,再在村里找懂点农业机械的人硬是组装了兴十四村第一台拖拉机,当年就开荒6000亩,提高效率50倍。为了解决玉米销售难的问题,他跑到上海请专家,用真心、靠诚意把专家请到兴十四村,成功地办起了村里第一个企业——柠檬酸厂……。只读过3年书的付华廷常说一句话:“共产党人就要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那还叫共产党人?!”付华廷任村党总支书记已有33年多了。33年来,每次村党总支换届和村民委员会换届,村里从不提候选人,每人只发一张白纸,公开“唱”票。而每次付华廷为首的村干部都是全票当选。在民主测评时,付华廷的满意率每次都是100。付华廷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把集体的事、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自己的事去办。招商引资政府奖励个人的120多万元他一分钱没要,而且从每月工资3000元中拿出1600元支持村里小学办教育。付华廷的事迹很多很多,每一个故事里都饱含了他的智慧、执着追求、创业的艰辛和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可以说没有付华廷这样的好带头人,就不可能有兴十四的今天。

2、有一个好班子。兴十四村的领导班子团结、务实、清政廉洁,具有敢为人先的新观

念,每个班子成员都有抢抓机遇的观念、竞争的观念、不发展就是后退的观念、适应变革的开放观念。都能敢挑重担,敢打硬仗,形成了比贡献、讲奉献的氛围。村委会副主任王振玲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付总拿我当人,我不能做鬼”,如果借工作之机捞取好处、搂钱对不起付总,更对不起乡亲们!村委会的每个成员和集团的老总们都是这样想的,他们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更是这样做的。

3、兴企办厂增加农民收入。吃饱肚子并没有使他们满足。他们意识到,靠种地最多是个温饱,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挣钱。70年代末,村子里办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开始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尝到办企业的甜头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1996年兴十四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和周边村屯的玉米,富华集团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

4、依靠科技进步带领农民致富。村办企业越来越多,但是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的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必须借助“外脑”。兴十四以10万到20万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位专家作科技顾问,投资6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两座小别墅,供专家居住,使兴十四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富华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富华集团还拿出上百万元,选派几十人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现在在富华集团工作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有60多人。

5、坚持以人为本,抢抓发展机遇。兴十四人能够做到走一步、看三步、谋划十步。对信息掌握的快,反应的快,善于把握机遇。只要认准的事,经班子研究决定后,马上就干。兴十四村上马的企业没有拖泥带水的,基本都是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生产,当年出产品,创造了兴十四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善于研究国家的政策导向,积极上马和争取国家支持的项目,抓住了一次次的发展机遇。从攒钱办企业、贷款办企业到联合办企业再到国际贸易、资本运营,兴十四村人以超前的思维、机遇的把握和高效率的工作赢得了机会和发展。已有26名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才来富华集团工作。有了人才、技术和资金,兴十四村开始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现在兴十四已经实现了“四化”:农业产业化。35家企业多以玉米精深加工为主;农区工业化,全村98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村住宅别墅化,80农民住上了20多万的别墅;多数农民非农化。98农民不种地,2004年,兴十四村全体村民实现了农转非。兴十四村富了,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人员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116户村民都住进了花园别墅,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100。村民实行退休制和公费医疗,60岁以上的老人供给200斤大米,100斤白面,另外每月还享受80元的生活补贴。

四、对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使我们感觉到兴十四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发展高科技产品,不断扩大企业规模,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提前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入了小康社会。兴十四村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把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好,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选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从兴十四村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没有付华廷就没有兴十四团结、奉献、开拓进取的好班子;没有付华廷就没有兴十四的今天。我区的农村干部中就缺少付华廷式的英雄人物,缺少“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永争一流,超前奋进”的好带头人,所以我们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现和培养像付华廷式的农村带头人,把能想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拔出来,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发展农业、创办企业,带领农民尽快致富。

2、要建设一个好班子。农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一个好班子,带富一方人。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要加强对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形成“能人治村”的良好局面。要改革选任方式,选好村干部。选准用好村干部,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条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新途径。要给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调动社会各方人员参与公开竞争村干部岗位的积极性,从而切实选拔“四强式”农村青年担任村干部,也可从机关中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职,为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找到领路人。同时,还要着眼长远,建立村后备干部队伍。要把以“亲民、为民、富民”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要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农业发展没有产业化的拉动,农业不可能快速发展,农村不可能实现小康,农民不可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要实现农田的集约化经营,实现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要依托农产品产业,创办企业,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4、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费是基础,发展是核心。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一是强化工作责任。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党组织和乡、村干部的目标考核,要层层建立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其他成员相互配合的责任制,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形成齐心协力抓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理清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理清工作思路,选准突破口,找到切入点。要按照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拟定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规划,通过走多样化的道路,用工业化提升农业,靠产业化培育特色,壮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强化工作措施。众人拾柴火焰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采取上下联动的措施。要大规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机关、企事单位党组织结对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强化管理、考核措施,明确“不达标不脱钩”的工作要求。帮扶单位结合各村实际,大力开展扶志、扶计、扶资、扶智活动,使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彻底消灭“空壳村”。

5、要围绕资源优势抓好产业调整。一是农业方面。要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合理布局,压缩秋菜种植面积,增加春夏菜保护地面积,加速结构调整的步伐,种植适应我区特点的时令蔬菜品种,大力发展商品薯基地,增加订单农业,保证绿色种植面积。二是畜牧业方面。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草场资源,积极为畜牧养殖专业大户协调专项贷款和发展资金,使全区的畜牧发展逐渐形成规模。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培育财源,壮大农村村集体经济。四是土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6、要统筹规划,系统地、科学地推进新农村的各项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上抓起,科学地制定新农村发展规划。搞好试点乡、村建设,重点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发展农村各项事业;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培育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经过努力把我区农村建设成为“功能分区日趋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个性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赴甘南县兴十四村学习考察报告》

第五篇:甘南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领略甘南的风采

2012年10月10日的早晨,对于我们09级美术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早上6点多全班学生在教学楼下集合,整装待发,踏上了甘南考察之旅。沿途路上风景各异,从繁华都市,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本次考察路线较长,所到的地方也很多,先是到天水而后转到甘南藏区,不同的地域给我留下了不同的感受。

麦积山石窟

我们离开了河南,进入到了甘肃省,来到了天水,来到天水麦积山。

第一次知道有天水这个地方,还了解到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传说,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此;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氏族在此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朝的先祖非子在此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赐姓为嬴,封地为秦,天水成了秦国的开业基地,后遂有“秦州”之称,汉武帝时建置天水郡,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沿着天水城区向东南行进大约三十五公里,便到麦积山风景区入口了。一拔地而起的形如场院中的麦垛的孤峰在苍松翠柏、野花茂草中犹如鹤立鸡群,内心不禁一阵激动,我们已经来到了中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的脚下了。

麦积山远景

麦积山,因其形状像堆积起来的麦垛而得名。远远的便可看到那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到得近前,更是生动宏伟,不得不叹先人手艺的精湛。所有的石像、石窟均开凿在一座形如麦垛的山头上,因为这座山,也便有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来,这儿的人文之气就很浓厚.麦积山是沉积岩的山体,并不适合雕凿佛像,但古人的聪明才智不是我们可以企及的,在一个条件并不好的山体上开凿了数千座佛像。看到了久仰的艺术品,北魏的刀枪铁骑,隋唐的温婉笑容,两宋的衣袂飘飞,似乎历史一下子倒转。

麦积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由崖阁、摩崖龛、山楼、走廊、小洞组成,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麦积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由崖阁、摩崖龛、山楼、走廊、小洞组成,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东崖三大摩崖佛像是麦积山的标志,中间为佛,高16米,两边各有菩萨像一尊略小于大佛。麦积山大佛,肃穆庄严,当你在他脚下仰视的时候,震撼你的不仅是他的高大。

看完后真的很是震惊,古人真的是很聪慧,我心中的麦积山,总是能给世人震撼,中国的文化之水源远流长。

天水博物馆

天水市博物馆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是一个地市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担负着天水地域内文物的征集收藏、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胡氏古民居建筑的保护管理,以及以伏羲文化为主的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

博物馆原名为天水地区博物馆,1958年成立。1962年撤销,1979年11月复建。1985年9月天水地区与天水市合并,改天水地区博物馆为天水市博物馆。1986年正式开放。隶属天水市文化局。

铜佛像

该馆现有藏品3000余件,珍藏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金银器、瓷器、书画、石雕砖刻、玺印、文房用具、钱币等各类文物。大部分为出土文物,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宋、元、明、清瓷器数量较多。较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有:西周青铜爵、戚;汉代四神狩猎画像砖、陶钟;大唐舍利碑、唐俑、唐代十一面观音、唐代的陶马、骆驼、天王俑、骑马乐伎俑等;北魏北周造像,还有宋代刻花龙柄瓷壶、大明华严屋长卷,清代鎏金鸟斯藏佛造像等。馆藏的一套隋唐时期的屏风式石棺床,棺床以沙页岩雕成,通高1.23米,宽1.15米,长1.18米,由大小不等的17方画像石和8方素面石条组成床座、床板和屏风。石床饰以红彩,外施贴金,屏风画以山水、花草、亭台楼阁表现墓主人的出行、狩猎、宴饮、泛舟等生活场面,为目前出土文物中罕见的珍品。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是一所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综合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丰富的收藏。

传说中的马踏飞燕

古代文物是简单的,它们贴近于生活,但同时有做工精美。它们远没有现代科技下物品的功能齐全。但是你能直接感受到它的耐用。那几千年的暗无天日的侵蚀,丝毫没有损害它们的本质。而现代的工艺品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却如同玻璃般易碎。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对于人们生活品质与情趣的受益度确实有待商榷。那古朴而又大气、精美的文物让我们流连忘返。土陶的斑驳、青白瓷的素雅、釉瓷的灵巧、漆器的完整、竹简的细致、食器的可爱、兵器的雄壮、乐器的精美;玉的精致、透明;铜的厚重、沧桑。。。一切的一切,让我们除了惊叹,无法用任何语言表达我们内心复杂的情感。

彩陶厅的彩陶文化

博物馆的文物藏量无疑是博物馆实力的最好见证,省博物馆的文物数量算是相当可观。其中我们还可以惊喜的发现一部分文物是传世的,由个人捐赠的,但是比起那些流失在外,在挖掘过程中被损坏的,以及仍然在地下沉睡的文物,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不仅是文物在代代相传,朝代更替间难以保存,我们的古典文化也在历史沧桑变化中日渐被忽略。

桑科草原

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境内,距夏河县城拉卜楞西南10公里,有公路直通。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这里人口少面积大,仅有4000多牧民,草原却辽阔无际,是一处极为宝贵的自然旅游景区。

更让人激动的是我们在草原上住了一个晚上,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草原度过,尽管当晚顶着寒风,踏着泥泞的道路,现在想想还是一样的激动!

第二天醒来后看到的草原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拉卜楞寺

全寺共有六大经堂,最大的是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人诵经。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经堂成为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的全寺最宏伟的建筑。

经过讲解员解说,我了解了寺院的大殿的分布,以及每个大殿人物的事迹。

前殿楼为大屋顶式建筑,顶脊有宝瓶、法轮等饰物,楼上供吐蕾赞普松赞干布之像,楼上前廊设有嘉木样大师、四大赛赤、八大堪布等**们每年正月和七月法会观会时的坐席,楼下前廊为本院僧官逢法会时的座位。前庭院是本院学僧辩经及法会辩经考取学位的场所,有廊房32间。大经堂正殿东西14间,南北11间。

大经堂不幸于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在政府的关怀下,1985 年7月设计,1986年6月破土动工,1987年完成了主体工程。新建大经堂不但保持了原来的式样和风格,还采用了先进技术和材料。正殿内悬乾隆皇帝御赐“慧觉寺”匾额,内设嘉木样和总 法台的座位及僧人诵经坐垫,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历世嘉木样塑像,悬挂着精美的刺绣佛像及幢幡宝盖等,显得十分华丽,且藏有《甘珠尔》等经典。后殿正中,供奉着馏金弥勒大铜

后殿左侧供奉着历 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及蒙古河南亲王夫妇和其他**的舍利灵塔,共14座,右侧为本寺护法神殿。正殿之西为大厨房,内有大铜锅4口,大铁锅1口。

尕海湖

甘南第一大淡水湖,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被誉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1982年被评为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尕海湖所在的地域,藏胞称之为“措宁”就是“牦牛走来走去的地方”。尕海湖水草丰茂,许多南迁北返的珍稀鸟类在此落脚和繁殖,黑颈鹤,灰鹤,天鹅等珍禽遍布湖边草滩。

美丽的尕海湖

尕海湖是甘南碌曲境内的高原明镜尕海湖。距县城49公里,在国道213线400公里处,海拔3480米,候鸟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6.2万亩,大小湖水面积为15000亩,平均水深为1。5米,是甘南第一大淡水湖,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被誉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石头城

甘肃省迭部县益哇乡 “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扎尕那山位于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

我举头仰目,环顾四周,但见光盖山峰高耸入云,惊世骇俗,整座山体高峻陡峭,寸草不生、飞鸟难越、岩石如一块块硕大无比的白玉,熠熠生辉。乳白色的流云在山腰无声地飘浮,时而化作一团团棉絮,时而化作长长罗绫,绕着这个山峰飘忽而来,又悠悠地从另一个山峰飘忽而去。

扎尕那四面环山,其地形是一个东西高、中间低的洼地山谷,在东、西两面缓坡相连的底部,汇聚着从四面山谷流出来的小溪,在这里集合壮大,正一路欢歌声势浩大地流出石门。在西边较平缓的坡头,背靠大山座落着四个村寨,四村相距不远,藏式榻板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被大山怀抱、苍松映衬,显得古朴、自然、秀美和典雅。

石头城的河滩

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

若尔盖草原

若尔盖历来是去甘抵青的交通要道,是阿坝州的北路重镇。它处在北去河湟谷地,南下岷江、大渡河或东出嘉陵江通达四川盆地的三角区域,交通和贸易地位重要,历来都是青藏高原与内地发生沟通与交融的前缘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若尔盖境内地势平阔,是黄河上游一些大支流如黑河、白河、贾曲的汇流处,水资源丰沛,光热条件好,因此形成了水草丰茂、适宜放牧的草原。若尔盖有天然草场121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978万亩,是全国三大草原牧区之一,也是亚洲最好的天然牧场之一。

若尔盖草原以饲养牦牛、绵羊和马为主,其中的草原东部为纯牧区,当地盛产的的唐克马属河曲马品系,是全国三大名马之一,墨洼牦牛也是著名的优良蓄种。

若尔盖草原西部是半农半牧区,有耕地8万亩,适宜种植一年生农作物,以生长期较短的青稞为主,其次有小麦、豆类作物和洋芋等,受土壤、温度等条件的制约,农作物产量不高,亩产100—200公斤。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和亚麻,还出产少量苹果和花椒。该地区木材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01139.5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23.22万立方米,主要有冷杉、云杉等树种。

同时,若尔盖也是西藏文化三大区域之一——安多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漫山遍野的牦牛

若尔盖草原自然风光旖旎而独特,民族风情古朴多彩,旅游资源丰富:黄河九曲第一弯蜿蜒逶迤,风姿绰约;纳摩大峡谷怪石嶙峋,峰峦叠翠;若尔盖大草原一碧万顷,梦幻花湖烟波浩渺;降扎温泉氤氲缭绕;原始森林莽莽苍苍;巴西会址光芒四射;古潘州遗址绵亘至今;宗教文化神奇瑰丽;

九曲黄河第一弯 九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滔滔黄水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奔腾不息的河水负载着这个古老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憧憬。千年万载,万载千年,滔天巨浪流不尽黄河儿女炽热的爱情,滚滚黄沙飘荡着唱不完的黄土歌谣,九曲河滩也盛不下中华民族灿烂的生命光华!九曲黄河第一弯作为黄河大草原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它以一种大度的姿态、平和的心态表现了黄河精神“宁静致远”的阴柔之美,而黄河壶口瀑布则以一种大气的姿态、豪迈的心态表现了黄河精神“灵动飞扬”的阳刚太极之气。这一动一静、一阴一阳的两大独特景观可谓对黄河精神的最好诠释,是对中国阴阳太极学说的立体再现,是典型的“物化”和“人化”资源,被深深地打上黄河精神的印记,具有明显的历史积淀性、时代精神性和民族文化性,可谓全球华人对黄河母亲河的情感认同之所在。

黄河九曲第一湾

郎木寺

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小溪虽然宽不足2米,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岸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属于甘肃的“安多达仓郎木寺”和属于四川的“格尔底寺”就在这里隔“江”相望。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这座地处中国西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的偏僻小镇,以其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享有“东方小瑞士”的美誉。

坐落在山坳里的郎木寺镇,寺庙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僧俗民众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走进郎木寺古镇,不仅处处透出几分神圣和神秘,也显露出些许的休闲和随意。高原的太阳总是那么灿烂,阳光夹杂着从寺院传出的浓浓的烟味,在整个小镇弥漫;通往寺院的弯曲小路上,磕长头的草原牧民一步一拜;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背着背包,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高原小镇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

后殿左侧供奉着历 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及蒙古河南亲王夫妇和其他**的舍利灵塔,共14座,右侧为本寺护法神殿。正殿之西为大厨房,内有大铜锅4口,大铁锅1口。

寺院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飘舞的经幡传递出浓浓的宗教气息,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来此转经。转动的经轮转去了今生的苦难,转来了来世的幸福。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风民俗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汉、藏、回3个民族的居民都在白龙江畔浣衣汲水,呼吸一方清新的空气,过着平静安稳的幸福日子。

藏族的佛事活动很多,郎木寺规模较大的佛事活动,主要有晒大佛和**讲法两大活动。晒大佛是每年一次的例行性佛事活动,时间大致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左右。郎木寺与其他地方不同,每一年要晒两次大佛。晒大佛,就是晾晒寺院中供奉的大型的佛教唐卡。

这里海拔3600多米,上下楼有明显的呼吸急促感,一般人头一天晚上睡觉有一定的头疼,以后就没事了,应该说高原反应不太明显。天气明显冷,山上风特大,夏天去的话要带一件外套,早晚很凉;冬天去的话要做好保暖措施,帽子、手套必不可少。

甘肃郎木寺

陕西历史博物馆

从郎木寺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终于在凌晨一点到达西安,美美的睡了一觉,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整理好行李,坐上车向西安市区出发。八点钟左右我们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那天我们很幸运,见到了许多的外国游客,博物馆门前很热闹,聚集了很多人,排了很长的队伍在等候入馆。大约快十点我们终于进去了博物馆内。由于来参观的人很多,有些文物我们必须踮着脚尖或者夹进缝隙里才能看到,有些同学干脆直接尾随在旅游团的后面,听导游讲解。陕西历史博物馆现有藏品37万件,基本反映了陕西出土和传世文物个概貌,特别是其中的800多件一级文物(国宝级文物18件)以及商周青铜器、历代陶俑、唐代金银器和唐代墓室壁画等代表性文物分别在工艺技术、艺术创造等方面代表了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并因其无以伦比的典型性、完整性和序列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灿烂和中国国代文明的博大精神。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悠久文化。

博物馆里的兵马俑

观看完博物馆,我们趁着吃饭的时间来到了慈恩寺的大雁塔,塔高七层。西天取经回来的唐僧就是在此译经的,因此闻名。我们没有进入里面只是在外面逛逛。看看周围的环境,拍拍照。塔外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同样吸引了很多游客。据说登塔后可以从四个方向俯瞰市容,其中包括号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塔内记载了唐僧同志的主要事迹及其与唐皇的往来函件等,里面有一些与大雁塔有关的字画.一趟博物馆之行,不仅给了我丰富的感受,也有太多太多的启示…….我们常常认为历史、人类社会是在步步向前的。我们习惯用今天的发达嘲笑昨天的落后。我们习以为常的用世世代代的祖先共同为我们创造的文明去生活,我们是活在无数人肩膀之上的,却以为自己有多么的高大。看到那世界上最精确的乐器——编钟。那用手镂空的木器,我们心生敬畏。但是这个世界需要我们敬畏的东西太多,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不是应该用一颗谦卑的心去看待他人、看待生命呢?

本次专业考察历时10多天,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感触很多,尽管我们没有对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有深刻的认识,却足够让我们初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特别是它极强的文化底蕴。

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考察的机会,让我们看到并了解了甘南地区的风土民情,感谢老师陪我们度过这难忘的考察,这次考察使我学到了课本之外的东西,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对专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最难忘的经历。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艺术系

艺术考察报告

学年 第一学期

2012---2013

班级:09级美术学国画一班

学生:张素馨

学号:094926054

考察地点:麦积山石窟

天水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

桑科草原

卜楞寺

尕海湖 石头城 若尔盖草原 黄河九曲第一湾 郎木寺 陕西

历史博物馆

任课老师:张亚林

考察时间:2013年10月10日-----10月18日

下载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观兴十四村有感

    参观兴十四村有感5月20日,在院党组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享誉盛名的甘南县兴十四村。 兴十四村位于甘南县中部,松嫩平原西缘,是1956年接收安置山东移民建立起来的“移民新村”。这......

    参观兴十四村体会[小编整理]

    参观兴十四村心得体会 八一学校刘艳晶 八一中学全体党员于2013年9月14日参观了兴十四村,在展馆的参观让我感受颇深、颇多,兴十四村的发展历程历历在目,半个世纪的风雨经历、半......

    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刘明泽 哈斯巴根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工作部德力斯台嘎查是是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的定点扶贫点,也盟委政研室的“双结对”......

    黑龙江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纪实(上)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12月17日电题:一个贫困移民村的共同富裕之路——黑龙江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纪实(上)新华社记者吴晓东、梁冬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是一个贫困的山东移民村,多......

    赴甘南、陇南灾区有感

    让爱,远行 ——赴甘南、陇南灾区有感 回来了! 如果说我不到那边去,我会愧疚终生,我会良心不安!虽然过去感觉什么都没做,或许,甚至,我所做的根本微不足道,但我很知足! 一幕幕惨不忍睹......

    关于赴孙村煤矿的学习考察报告(精选)

    关于赴孙村煤矿的学习考察报告 董事长: 6月13日,我们鄂庄煤矿按照董事长指示,由矿长靳锋带领生产矿长赵清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卓正玉、总会计师宋洪军、办公室......

    赴宜兴市张渚镇兴东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赴宜兴市张渚镇兴东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目前,我市正在实施促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通过检查,总的印象有“走过一村又一村、处处是农村”的感......

    赴宜兴市张渚镇兴东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赴宜兴市张渚镇兴东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目前,我市正在实施促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通过检查,总的印象有“走过一村又一村、处处是农村”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