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0:2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

第一篇: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

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做法和体会

临泽县自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以来,精心安排部署,全面落实《临泽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2006-2008年)》各项工作任务,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探索形成了一些做法和体会,为今后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来抓,立足县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精特色产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全县形成以玉米制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以专用玉米为主的优质粮食基地3万亩,以红枣为主的优质果品基地13万亩,全县订单农业面积达30.1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2.2%。玉米制种面积占全省的1/5,产量占全国的1/10。依托特色产品基地,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构筑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5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5%,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6亿元以上;投资组建各类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1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9个,农民人均来自专业合作组织的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按照“多采光,少用水,不占地,高效益”的要求,探索荒漠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新路子,在荒漠区建造高标准日光温室483亩,带动农民发展日光温室6500亩。大力发展以奶肉牛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建成规模养殖示范点52个,发展养殖大户1.09万户,占总农户的33.7%;建成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8个,奶牛饲养量达5687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来自养殖业。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建成稳定的劳务基地30个,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3.8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1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8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4%。预计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626元,比试点前的2005年净增805元,增长21%。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按照“六通五有四配套”的要求,紧紧抓住黑河治理节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机遇,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全县85%的耕地实现了渠路林田配套,干支渠衬砌率达70%以上,机电井配套率达95%以上,灌溉水利用率达55%以上。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3.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12.6%,村庄绿化率达35%,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县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60%的村架通自来水,农村自来水用户达19748户,沼气用户达10468户,分别由2005年的39%、6%提高到6

1%、32%。程控电话(含手机)、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80%和90%以上。三年来,新建成村务活动中心15个,累计达56个;宣传文化活动室13个,累计达59个;卫生服务所45个,累计达54个;体育活动中心62个,累计达71个。建成8个乡镇客运站和53个村级停靠亭。通过三年的努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三)扎实开展整建活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净土”行动,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试点前的2倍多,绿化覆盖率由试点前的32.2%提高到35.4%。依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全县近三年新建小康住宅示范点38个107

2户,累计建成砖木、砖混以上结构住宅1.82万户,占总农户的56%,比试点前的36.8%提高19.2个百分点。修订完善村容整洁标准,坚持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以乡镇集镇、县乡公路和村道、村社居民点、农村集贸市场、农户庭院为重点,狠抓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教育引导群众崇尚文明、革除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各乡镇、村社根据各自实际,进一步整章建制,完善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在公共场所、村社居民点新建垃圾池(车、桶)686个。同时,在汪家墩村开展了以“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为内容的乡村清洁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污染“零”排放的生态新村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

(四)加大培训教育力度,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组织实施以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着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县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了2门以上致富实用技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达95%以上。建成劳动力培训机构7个,三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49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55万人,有4300人通过职业资格鉴定。依托乡(镇)、村、社文化基础网络,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社区文化送农村、农村文化进社区等多层次、全方位、富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交流体系;制定《临泽县乡风文明标准》,广泛组织开展“道德评议”、“文明之星榜”、“敬老人、夸邻居、比公婆、赛媳妇”、“美德在农家”、“十星级文明信用农户”等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学有所教、业有所就、病有所医、贫有所济、老有所养”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保障一体化进程,使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县长教育基金,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着力提高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率达57.5%。同时,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展了乡镇初中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和合班并校布局调整改革,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县新增就业1335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下。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县乡镇卫生院进行整体改造扩建。组织实施全民医保工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参合农民达11.3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2.96%。实施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有效防止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实施农村特困户定期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稳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工作,建起全省第一家县级中心敬老院,认真落实五保老人供养经费,全县五保老人全部得到供养。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按照党建、群团、文化、体育活动阵地整体配套的要求,坚持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六室”、“三有”、“三配套”标准,通过乡村自筹、部门帮扶和争取项目资金等办法,着力进行村级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县80%以上的村新建、改建了村级活动及办公场所,每村平均面积430平米,实现了村级宽带网络全覆盖和无纸化办公,建起了独立的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带动农民自发架通宽带1200多户。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继续深化

“三级联创”活动和“双培双带”工程,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不断增强,“双强”型村干部占80%,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一事一议制度,村民代表定期参与民主管理活动率达95%以上,村务公开率达100%。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活动,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了平安乡村建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十项制度、基层矛盾纠纷调处个案补贴办法、“民主说事会”、“民情报告单”、“综治进民企”等新经验、新做法在省市推广。先后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先进县”、全省“平安县”。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实行“乡财县管乡用”制度,逐步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试点工作中,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立足本县实际,坚持适度超前、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一是编制完善总体建设规划。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统筹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村镇住宅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各项任务,在编制《临泽县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要求,科学论证、修订编制了《临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临泽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2006-2008年)》以及省列试点向前、芦湾村的实施方案,为各项建设提供了依据。二是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准确分析村情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各行政村的生产区、生活区及社会事业发展区域规划设计,完成全县71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为指导新农村建设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三是编制完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按照行政村建设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证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将沼气能源、水利设施、农田林网、自来水工程、村社道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项目作为年度支持重点和资金安排使用的依据,据此制定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明确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促进了项目建设。

(二)整合资金,项目支撑。为了把各类有限的资金全部集中到新农村建设上,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县上研究制定了《临泽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规划(2006-2010)》和《临泽县2007-2008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在不改变项目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把争取到的涉农项目及资金优化整合,优先配套安排在试点村,实行定向投放,集中财力办大事,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具体工作中做到

“三集中、五统一”,即:以试点村为主,集中建设地点、集中安排建设项目、集中建设资金投入;在项目建设中,对申请上级扶持的项目统一申报,对批复下达的项目统一安排,对涉农部门的项目和县级财政项目统一协调,对项目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统一管理,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对竣工项目统一组织验收,审核报帐,并由审计、监察部门对项目资金到位、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确保了项目资金高效使用和项目顺利实施,有效避免了因条块分割、部门利益形成的项目建设体系不配套、布点分散、资金使用不集中、项目建设整体效果不突出的问题,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形成了“拳头”,用在了“刀刃”上。近三年,全县抢抓被确定为全国50个整合涉农资金试点县和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的机遇,在管好用好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村)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共整合3大类52个项目1.28亿元

资金进行新农村试点建设,带动全县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4亿多元,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临泽县在整合支农投资建设新农村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被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讯》刊发推广。

(三)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为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管理、劳动社会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广泛引纳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农户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的办法,做到了“三个优先”和“四个不搞”,即:农户申报率高的优先,动作快的优先,自筹资金多的优先。不搞形式主义,从村社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发展和群众承受能力规划建设;不搞强迫命令,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搞强求一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杜绝千篇一律、百村一面和“一刀切”;不搞包办代替,突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三年来,县上每年规划建设小康住宅示范点10-15个、250-400户,但每年新建小康住宅的农户都在2000户以上。

(四)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分别不同建设内容,培养确立不同发展典型,引导村社各走各的致富路,各打各的优势仗。三年来先后树立各类典型20多个,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平川芦湾、新华向前两个省列试点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试点方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重点,各项工作成效明显,较好地发挥了“排头兵”的示范带动作用。预计到年底,平川镇芦湾村、新华镇向前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60元和4935元,均比上年增长12%以上,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两个村小康住宅户占总农户的比重均已超过78%以上,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今年四月份,芦湾村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命名为全国首批24个“生态村”之一,也是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村。此外,三年来全县还筛选确定了37个发展基础较好、干群积极性高的村作为市、县、乡(镇)列试点村,将道路改造、安全饮水、沼气能源、基层阵地建设等项目和小康住宅改造建设相结合,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扶持建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蓼泉镇下庄村240户农户种植320座日光温室,总收入达272万元,户均1.13万元,折合亩均收入1.7万元,是玉米制种的11倍多。通过示范带动,目前,全镇每2户有1座日光温室,温室面积占全县的40%。平川镇芦湾村围绕“美德在农家”创建活动,在全村组织开展“家家学,呼唤美德进农家;家家议,点评农家新鲜事;家家做,共签治家新协议;家家乐,展示农家新生活;家家评,争当家庭好成员”活动。倪家营乡下营村开展了“敬老人、夸邻居、比公婆、赛媳妇”活动,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板桥镇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全县率先探索开展了以群众说事、集体议事、干部办事、代表评事为主要内容,以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职能站所便民服务日、村务公开民主说事日为载体的“民主说事会”活动,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典型培养和示范,使周边农户深切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

(五)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县上成立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

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各乡镇、村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形成了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部门挂靠、企业结对帮扶、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制度,重点对向前、芦湾、汪家墩等3个省、市列试点村和兰堡、南台等县、乡镇列试点村进行联系帮扶,协调解决试点建设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试点村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经验和体会

(一)明晰发展思路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清晰,才能保持新农村建设的旺盛活力。在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县委、县政府在借鉴国内外农村发展的经验做法和不断深化县情认识的基础上,牢牢定位于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生态文明这一主线,紧紧围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思路,进一步丰富和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赶有目标,干有抓手。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制定出台了加快实施以现代设施农业、奶肉牛产业和特色劳务产业为主的农民增收重点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为今后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1000元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按照“六通五有四配套”的标准,全力整合项目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乡风文明培育方面,提出广泛持久地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着重突出劳动力技能培训,组织开展“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并进一步创新方式、丰富内容,提出了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创业培训计划,为创业型劳动力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由于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各项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核心和难点。如果没有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三年的试点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使得新农村建设没有走样,农民的生活越来越殷实。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加,反过来又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住宅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科学规划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防止因人、因事调整变化而出现重复性建设和走弯路现象。因此,在试点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把编制规划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县上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根据乡镇、村的实际情况,分别编制乡镇、各行政村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规划,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体系。具体工作中,根据各村实际,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对沿街沿路、经济实力强的村,通过土地置换、异地搬迁先行规划建设;对规模较小的村,通过合并等办法,创造条件进行建设;对较为偏远、经济实力弱的村,注重先发展经济,待条件成熟后再行建设。基本体现了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有序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四)整合项目资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领域较多,建设内容量大面广,只有将之有效统筹,才能产生聚集

效应。三年来,县委、县政府依靠项目资金的整合,破解了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项目到哪里找”的难题。通过引导鼓励,充分调动有关部门、个体私营业主和致富能人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建设了一批“亮点工程”和示范典型。为突破建造日光温室占用耕地多、调换土地难等制约“瓶颈”,以“多采光、少用水、不占地、高效益”为发展定位,大胆在戈壁荒滩进行日光温室生产探索,一举获得成功。个体私营业主丁文新采取个人投资与争取财政立项投资等办法,计划投资1500万元新建占地1500亩的荒漠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日光温室葡萄250座。现已完成投资600万元,开挖半地下式温室地基150座,育苗7万株,栽植葡萄40座。示范园建成后,必将对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五)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源泉。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县委、县政府立足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以农民自愿投入为主,国家扶持和民办公助为辅,始终按照群众意愿安排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通过思想发动,宣传引导,将广大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思想认识上来,让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倪家营乡南台村在政府没有任何投入扶持的情况下,近两年农户自愿报名修建小康住宅98户,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已住上造型新颖、经济适用的小康房。

(六)建强基层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村级组织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宣传员和战役指挥员,又是具体工作的实战员,只有选好村两委“带头人”,才能组织带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三年来,经过换届选举,村级班子更加趋于年轻化、知识化。全县村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

15.6

%,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40.3%,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骨干力量。板桥镇西湾村两委班子在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上,坚持从内部挖潜力、外部找出路,联系发展制种玉米8500亩,组织输转劳力400人,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45户,投资35万元

第二篇: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吉安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2008年8月29日)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新一好”的总体要求,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五通一气”和“三清三改”为突破口,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并得到了中央、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五通一气” 工程被称为“吉安模式”。

一、主要成效

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06年在面上进行试点,每年抓好1000个左右试点自然村(其中2006年921个、2007年1330个、2008年870个),惠及农户143473户,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农村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各地把农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大力推进“三清三改”、“五通一气”工程。截止2008年7月试点村已改路硬化通村及村内主干道2565.14公里、村内其它道路3817.18公里,135291户农户用上了“安全、方便、干净”的自来水,121497户农户的厕所改为三格式(三瓮式)水冲厕,95%以上农户开通了有线电视(含微波接收),100%农户通了电话或手机,2859户农户安装了太阳能,37356户农户新建了沼气池。

2、村庄容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观。全市试点村共拆除空心房15413户、废旧猪牛栏、厕所23709处,拆除乱搭乱建棚舍10万处,修建垃圾池5370个,清理污沟9800条,修建排水沟257925条,清理、浆砌水塘3709口;栽种绿化树木15万株,新建休闲活动场所3267处。

3、农业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地始终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把本地的特色产业向试点村延伸,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村,如“无公害蔬菜村”、“水果村”、“葡萄村”、“金桔村”、“茶叶村”、“花卉村”、“肉牛村”、“肉鸡村”、“生猪村”、“乌鸡村”、“特种水产村”。2007--2008年全市233个试点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实施基地,重点发展肉牛、蔬菜、花卉、水果等高效农业,基本形成了“乡有特色产业、村有特色品种、户有特色项目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不少试点还村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发展农家特色旅游,广泛参与工艺纪念品、餐饮等生产经营。“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都高于本县(市、区)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五 个百分点以上。

4、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试点村普遍建起了文化图书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休闲场所等,其中争取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万村书库”150个,建设农家书屋80个。开展了经常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信用文明户”、“卫生文明户”、“农民致富能手”等,树立了科学、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农民移风易俗,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明显转变。同时,试点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文明公约、各项管理等长效机制,农村乡风和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5、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搞好宣传发动,落实惠民政策,派出干部挂点帮助指导新农村建设,深得民心。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群众共建新农村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试点村群众交口称赞“苏区干部回来了”。

二、基本做法

1、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整体推进。一是点上抓好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的建设。每个县(市、区)挑选1-3个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要求起点高、力度大、进展快、建设效果好。2007年全市25个综合示范点的建设打造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批“精品”样板。二是线上抓好交通干线沿线村庄整治。利用交通干线牵动面大、示范性强的优 势,把105国道、赣粤高速、泰井高速交通干线的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重中之重来抓。各县(市、区)在组织申报、选派帮扶工作组、规划指导等各环节予以重点倾斜,在保持原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硬化了进村主干道和村内巷道,拆除了破烂房屋、残墙断壁,100%的农户进行了改水,98%的农户进行了改厕、改栏,村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泰井高速沿线50个试点村的建设,打造了吉安新农村建设“窗口”的新形象。三是面上抓好省批试点村建设。严格按照省新村办提出的“九步法”要求选点定点,重点实施“三清三改”、“五通一气” 工程,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

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氛围。各地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宣传单、刷写宣传标语、上门入户宣讲、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注重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市、县(市、区)新村办每年都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聘请专家授课、进行经验交流、现场讲解,对包村工作组、乡村干部、理事长及规划人员、技术指导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业务培训。近年来市县(市、区)先后共举办培训班68期,培训人数15200人次,提高了乡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的操作水平。

3、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建管并举。各地在编制规划时,按照“前瞻性、和谐性、包容性”的原则,注重保留红色古迹、绿 色生态环境、千年古建筑文化;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充分体现乡村特色;做到规划“三图一书”以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社区服务、房屋设计三配套。全市主要设计类型有田园风光型、庭园经济型、文明卫生型、休闲农庄型、生态小康型、城郊服务型等。每年的试点村做到6月底前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同时,绝大多数试点村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还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本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五通一气”工程,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和规划监管,避免了乱拆乱建,保证了村庄整治规范有序。各县(市、区)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村庄整治操作规程,做到“五先五后”。即:先规划、后实施;先村内、后村外;先三清、后三改;先改厕、再改水、后改路;先地下、后墙上,从而提高了村庄整治效果。

4、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全市采取政府扶一点、项目资金捆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捐一点、受益群众集一点、投工投劳省一点的办法,解决试点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2006-2007年全市共筹集建设试点资金 108884.66 万元。其中,直接统筹财政资金38901.71万元,占总筹资额的35.7 %(省级支持资金18366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586万元,县级财政配套9867.85万元,乡镇财政支持资金2336.15万元,村集体投入资金6745.71万元);衔接涉农项目资金14955.3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13.7%(改水、改厕等省级涉农项目13816.38万元,土地出让收入衔接1139万元);市、县(市、区)单位挂点帮扶(项 目)资金5221.75万元,占总筹资额的4.8%;农民自筹资金39425.26万元,占总筹资额的36.2 %(直接自筹资金21986.36万元,投劳折资17438.9万元);社会捐赠资金(包括民营企业、外出务工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等)7665.0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7 %,另外,其他资金2715.48万元,占总筹资额的2.5%。2008年省财政每个点配套8万元,共配套6960万元;市财政每个点配套1.55万元,共配套资金1191.95万元;县(市、区)财政每个点配套4.45万元,共配套5050.3万元。

5、注重社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村“两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的作用,搞不搞,怎么搞,搞到什么程度都由群众说了算,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全市试点村农民共投资26135.18万元,投劳3404483工日。二是强化干部服务。每年市、县(市、区)组织1000多个单位帮扶工作组下派到试点村指导、帮扶、参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做到了每个试点村有一个帮扶工作组。绝大多数帮扶工作组积极发挥部门优势,为试点村争项目、传技术、挤资金,在指导、帮扶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06--2007年市、县(市、区)单位帮扶工作组为驻点村投入帮扶资金(项目)达5221.75万元,并初步构建了一套长效管理制度。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积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知名人士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据统计,社会力量捐资7865.08万元,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责任。

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一是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市、县(市、区)都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党委和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强化了领导责任,并明确了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了领导挂点帮扶制度。市、县(市、区)班子领导经常深入新农村建设挂点村调查研究,掌握情况,督促指导,及时帮助和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政策鼓励。市、县(市、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都按省要求足额配齐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近3年市、县(市、区)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583.05万元,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专户,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另外,各级政府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按照上级政策创造性出台了一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三是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运行、督导和奖惩激励机制。市、县(市、区)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各级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制订考核办法,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实行平时督查和集中督查相结合,每次集中督查进行通报。市、县(市、区)新村办都编发了“新农村建设简报”,及时反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动态,交流各地各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新举措、新办法。

三、下步安排

1、在发展生产上,抓好“三个培育”,扶持一村一品。一是培植主导产业。重点围绕无公害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药材、特色经作、乡村旅游等产业,搞好产业规划,发展符合本村的特色经济,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二是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肉牛、蔬菜、鮰鱼、金桔、茶叶、乌鸡、葡萄等优势产业,加速专业合作社的扩张发展。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广泛开展农民自主创业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农民。力争60%的试点村有一批新型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80%的农户有一个稳步增收的主导产业,人均增收达400元以上。

2、在项目建设上,突出“三改一清”,整治村庄环境。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包括清垃圾、清污泥、清障碍,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环境等,重点是抓“三改一清”,即改路、改水、改厕、清垃圾,确保100%的试点村全面硬化进村主干道及村内巷道,95%以上的农户喝上干净安全水,95%以上的农户用上方便卫生水冲厕,彻底清理村内垃圾并无害化处理。

3、在资金筹措上,发挥“三个作用”,加大建设投入。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争取衔接项目资金。各地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衔接统筹项目资金,农村饮水项目、农村沼气项目、农业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小农水项目、一村一品等项目主管部门要主动支持试点村建设,项目资金多向试点村倾斜。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多组织农民投资投劳。要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争取广大农户更多地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力争每户投资1000元、投工20日以上。三是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多捐资建设新农村。各地要主动与本村在外人士联系,争取在外的企业老板、社会名人、机关干部、务工人员等,捐款捐物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

4、在社区建设上,开展“三项活动”,树立文明新风。一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二是开展基层党建活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以“三项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基层党建红旗”单位、“红旗个人”争创活动,进一步推进“三培两带”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开展理事会评比活动。要组建好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规范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职责,充分发挥好理事会作用。每年定期开展创评活动,营造理事会“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公共事务管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等各项长效管理机制。

5、在组织领导上,落实“三项制度”,确保工作到位。一是挂点帮扶制度。市、县(市、区)每个领导成员要挂点抓好一个试点自然村的建设。市、县(市、区)直单位要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帮扶试点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困难和问题。二是督查通报制度。市、县(市、区)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试点村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三是考评奖励制度。市、县(市、区)要制定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考评办法。年终根据新农村建设完成情况,对先进单位给予表彰,进一步激励各地各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经验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重中之重的工作,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但受经济底子薄、山区农民居住分散等客观因素制约,新农村建设工作显得困难多、任务重、压力大,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将工作试点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新农村建设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紧抓中心,致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致富产业。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我县按照县委确立的产业发展思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促增收。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发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如优质绿色稻米、蚕桑、猪鸭畜牧业、渔业等。二是利用好丰富的山水资源,发展山区循环经济。推广“猪、沼、果菜”、“畜、禽、渔”等生态种养殖模式,合理规划利用小水电,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和高产油茶林、改造低产毛竹林步伐,提高产出效益。三是用好绿色品牌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山青水秀环境美,应进一步营造绿色生态氛围,严禁采伐天然阔叶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通道,发展绿色食品,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高特色农业效益,同时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林水矿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确保农产品供销两旺,农民增收。做大做强日月星制丝、秀竹米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同大公司联系,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市场风险。五是干部真情帮扶促增收。县乡村干部要进村深层次帮扶困难户,帮找致富兴业门路。2009年11月下旬,县委抽调近千名干部组成16个工作组派驻到各乡镇(场)集中开展“五同五心”活动,即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进步,虚心受教育、倾心听意见、真心办实事、真心解民忧、诚心交朋友,通过“五同五心”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重点,着力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大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搞好农田土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种农业项目的实施,严把工程质量关,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供电改水供水工程、医疗卫生(新农合)、通讯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建设,进一步提高为农村服务的能力。三是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以村组规划为抓手,着力整治村容村貌,在抓好今年34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建设面,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

三、培育主体,大力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潜能动力。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根本力量。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一是抓好教育强本领。利用现代传媒,着眼农民实际需要,有计划、有侧重地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重点抓好文秘杂烩网阳光工程、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二是倡导文明树新风。开展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信用农户”评选活动,倡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新风。同时刹住封建迷信、赌博等不正之风。三是正面引导农民主动建设新农村。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用身边的示范村、先进典型事例等鼓励农民尽其所能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四、完善机制,努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效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的运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建立上下联动、各方配合的社会参与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力、智力、财力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二是建立文秘杂烩网渠道畅通、支撑有力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加强资金整合,增加信贷资金对农村的支持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建立接受社会捐赠体系,同时各级政府都要逐步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三是建立精干高效、民主法治的乡村管理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科学配置和规范乡镇行政机制,整合事业站所,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各种村规民约,发挥各种民间理事会、协会的作用,建立健全门前清洁卫生责任制度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让农民自己建设好管理好新农村。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区、市工作部署,立足当前实际,我县扎实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前期工作。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和办公室,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为搞好部门协

调,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4月10日,我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金秀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充实到办公室,从事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

二是召开动员会,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声势。2006年4月21日,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动员会,县四家班子领导,县直各单位负责人,乡(镇)书记、乡(镇)长和分管领导,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人员共151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县长陈建强作了动员报告,内容包括: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三是调查摸底,筛选试点村。从2006年1月份起,我们组织有关单位人员,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抽调人员深入全县10个乡(镇)的重点村,摸底调查,掌握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广泛征求乡(镇)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村民的意见后,选定了3个乡的4个村作为2006—2007年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这4个村是三江乡的古范村、大樟乡的渔头屯、长垌乡的三合屯和同皇屯。

四是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新任务、新课题,为了使新农村建设标准更符合实际,更具操作性,我们在参观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依据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组织农业、计划、城建、发改、国土、交通、水利、扶贫等部门负责同志、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两级负责人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发放征求意见表,多方收集好的意见,切实做好调研,于5月16日制定了《金秀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

五是编写县新农村建设简报,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为了更好地反映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风貌、新经验和新典型,加强指导宣传,促进互动交流,我们编印了《金秀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目前已出版了3期,主要内容包括:领导重要指示、工作进展情况、先进典型经验、农民群众心声、工作亮点展示和热点问题聚焦等。同时,为增加对新农村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我县于2006年5月25日由县委副书记黄建祥同志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曾兰宏同志,率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人员、相关乡镇领导及村民代表赴恭城考察学习。

六是及时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会。为了解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和推动下一步工作的开展,6月1日,我县召开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会。会上,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就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做了汇报,县委副书记赵贵坤、黄建祥同志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曾兰宏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和强调。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推进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试点村基本情况

(一)三江乡古范村基本情况

古范村是全县距离国道线最近的瑶族村寨,距国道323线二级公路仅3.5公里,全村有104户,总人口500人,耕地面积581亩(其中水田259亩,旱地322亩),有林地面积7072亩(其中可进行林种调整3750亩)。古范村主要以种植水稻、八角、甜茶和养殖羊、猪为主。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村家家户户有闭路电视和沼气池,程控电话和摩托车入户率均达60以上,90的农户住房实现楼房化,人均拥有楼房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古范村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村级绿化率达60以上。该村是来宾市民委的民族工作示范点,2004年被来宾市授予“来宾市‘五个好’党支部”荣誉称号,同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委授予“全区第十批‘文明村’称号”,2005年荣获“全国计生协会建设先进村”称号。该村具备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基础,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因此我们把她定位为“生态民俗旅游村”。

(二)长垌乡三合屯基本情况

三合屯原名青山屯,该屯由于连年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山体滑坡侵袭,形成严重危房,因此该屯整体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从村容整洁入手,逐步延伸,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示范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新农村建设氛围空前高涨。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郎溪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现场观摩、广播、电视、宣传栏、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对全县乡镇干部、示范村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综合示范点理事会会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各乡镇村都先后组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各示范点理事会会长及村民代表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把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出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村镇建设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 “规划先行、无祥规不建设”的总体要求,2007年编制了郎溪县村庄布点规划,并于2010年重新修编,对每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先编制建设规划再建设。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四)项目整合,社会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但离不开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项目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向新农村示范点倾斜。目前已整合项目有:农村能源沼气、农村重大公共卫生改厕项目、农村人饮工程、文化书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配套项目。同时我们还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动员本乡镇,特别是本村一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建设家乡,鼓励在郎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营造村企共建氛围。安排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

(五)健全机制,注重长效,着力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自身建设,确保人员、经费、工作到位;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制定了《郎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及指导组工作职责》、《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列会制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驻村指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管理考核细则》、《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二是完善综合示范点申报确点、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是完善督查指导机制,实行示范项目建设通报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考核验收机制,完善以奖代补制度,据实兑现奖补。同时,引导新农村示范点从卫生保洁、经济发展、理事会建设、筹资投劳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二、取得的成效

(一)示范工程稳步推进,示范效应明显增强。

2个示范镇、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前五年建设的综合示范点逐年巩固提高,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点,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新发镇通过五年的努力,已基本达到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正在积极探索“整乡(镇)推进”工程;新增示范镇(十字镇)示范工作按照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要求正在扎实开展、稳步推进。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已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104个,全县示范点筹措建设资金2390多万元,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参加新农村建设达10万多人次,编制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121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7个,村经济发展规划11个,示范村经济发展规划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13个,成立村民理事会117个,建立了镇村文化活动场所142个,组织开展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502场次,完成村庄内道路硬化49.4万平方米,实现改水3.4万人,完成卫生改厕5704座,新建沼气池3755口,修建排水沟近46.8公里,清除垃圾、淤泥10.9万吨,拆除废旧房屋、厕所、围墙等路障4286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示范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来,我县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点,充分发挥了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也成为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我县以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为主攻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以推进食品工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积极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认真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工作。根据我县实际,以粮食、特色蔬菜、茶叶、肉禽类加工和特色酱制品加工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截止2010年我县现有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市级26家、省级7家。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了“一村一品”专项调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郎溪县关于加快“一村一品”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积极组织红新制茶、瑞草魁茶场、庆丰茶叶合作社等企业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其中“龙溪湖剑茶”和“瑞草魁”茶叶荣获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四是推进名优农产品标识认证工作。目前我县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22个。

2、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94个,其中种植业25个,畜牧业34个,渔业10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它20个,现有社(会)员4230人,带动农户47186户。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6.28万亩。村务监督、“三资”清理工作取得实效。目前,全县111个村(居)完成了“三资”清理工作任务;13个乡镇(含开发区)均成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111个村(居)实行了“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3、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一是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二是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科学制定补贴方案。三是高度重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通报并督促进行了整改。

(三)民生工程不断深入,惠民行动进一步深化。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农村低保人数12704人,全年发放补助资金1181.62万元。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标准(1541人)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标准(358人)由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2400元,全年发放供养资金294.1万元。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特别)扶助,审核确认符合政策规定的575人,补助资金46.26万元全部发放到位。安排补助资金683.67万元,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11384人。1590名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享受生活救助360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440万元;发放免费教科书63831人次,价值439.8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616人,计42万元。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共计260.35万元,受惠学生2591人。举办各类农民科技培训班748期,培训农民10.18万多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5682人次,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6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5661人。新农合参合率96.57%,补偿累计受益301654人次,累计补偿支出3003.43万元,占2010年筹资额的73..73%。4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72个村卫生室新建项目已完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或修缮工程已全面完成,岗位培训工作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实施。全县水稻投保面积为35.58万亩,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96%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逐步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涉及到5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新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床位300张。2009年提前建设完成全县10个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17个“农家书屋”工程全部完工。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在8个行政村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水泥场地全部建成,健身器材安装到位。1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3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部建成,所需设备配套到位。1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

(四)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谐新农村创建不断推向深入。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体系,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及时全面地进行党务、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不断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群团等组织作用,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巾帼示范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基层各类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现阶段及下一步工作

(一)大力开展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和拆迁安置,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抓一批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创建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214省道新农村示范带

围绕宣城市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212工程(建设200个美丽和谐村庄、10个文化特色村、20条新农村示范带)。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及文化特色村,认真开展好214省道示范带的创建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继续抓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01122个示范点建设任务。

2、加强郎溪县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

示范带创建工作。

3、抓好23个示范村“整村推进”。

4、探索示范乡镇“整乡(镇)推进”。

5、抓好老点的巩固、完善和提高。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7、进一步完善联系帮扶和协调机制。

8、加强新农村建设观摩培训工作。

9、加强财政资金项目监管力度,合理使用奖补资金。

10、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考核工作。

下载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平安临泽从我做起

    建设平安临泽从我做起-----致全县中小学生的一封信亲爱的同学们:伟大的中国梦,是平安之梦、和谐之梦,是全县人民“幸福美好家园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5月31日临泽县再次荣获......

    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问题(共5则范文)

    浅议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在人们的期盼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了。与前两次规划相比,“十二五”规......

    里睦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里睦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温泉乡里睦自然村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科学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分步推进,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且成效明显。 09年,里睦自然村被列为......

    在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上的发言(定稿)

    强化措施 落实任务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2010年11月12日) 我县是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2010年,全县共整合新农办、农牧、扶贫等11个部门资金6202万元,10个综合试......

    某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精选五篇)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4月10日今年来,**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决定5篇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决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加快我县推进农村......

    整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整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党委、**人民政府决定于2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五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