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0:2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最终版]》。

第一篇: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最终版]

关于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

--------报告人:

实践主题: 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

实践任务及目的:

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调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实践团队: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发放问卷和群众访谈。

引言: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新农村建设对我家乡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虽说我学的专业可能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却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因为那是抚育我长大的地方。当国人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暑假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调查。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得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不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农村问题错综复杂,农民很穷、农村很差、农业很危险,三农问题仍是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全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

这五句话20个字,内涵丰富,可以说,这是对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农村的高度概括。也为我们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

“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解放农村生产力;“生活宽裕”侧重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风文明”集中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建设新农村文化;“村容整洁”是对新农村规划和布局的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法治管理的表现。

调查中发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

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论在合作领域或合作数量上,都远不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收入低,农村条件差,农民精神生活缺乏。

农民的医疗负担重。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没解决,目前正在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只覆盖约20%的人口,而且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

农村教育成问题。近年来中国教育费用持续攀升,绝大多数家庭为供养子女读书,不得不省吃俭用,抑制其他消费支出。新的“读书无用”观念在农村一些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农村滋生蔓延,已成为农村学生辍学的又一个主要原因,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每年能考上大学的人太少,许多人感到升学无望,读书也同样没有前途,何必花掉不少钱。其二,当前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毕业后就业困难。其三,目前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日益抬高,使许多农民特别是尚未富裕的农民望而生畏。

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来的问题仍很突出。

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低价征地已成为新时期“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一种新形式。我国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当前工作重点。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当前,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仍是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大约只有1/5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缓慢。目前,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订单)的不多,多是先生产农产品,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农民很少。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生产从来就是自给自足基础上的“果腹”农业,人均耕地面积和的人口数量所造成的“安全”问题一直左右着农业生产战略的定位。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漠化等原因造成可耕地急剧减少。耕地资源的有限增

加不断被城建、交通、工矿企业占地抵消。土地质量下降、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由于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工大量进城,撂荒土地现象严重。氮肥施用量,远远超出安全上限。农药的使用量每年增加,使大量农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仅为35%,而农业发达国家达到60—8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仅为30—40%,转化成果普及率低仅为30—40%,也就是说成果转化后有2/3没有得到普及优良品种的推广。

我国以传统农业为主,个体小规模种植,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装备落后,农业经营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纵观农村诸问题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总体要求,我们也得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极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解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题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面子工程,不能搞形式主义。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才,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而现如今农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管理等人才严重缺乏,使新农村建设失去了前进动力.所以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知识分子重返农村。

作为现代大学生,尤其是农学专业学生,面对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影响下,我们要努力学习,学好专业知识,争取对农学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和深刻的钻研,我们也要关注国家政策,号召国家政策,宏观把握国内国际农业现状与形势,以使自己钻研的领域有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当代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要坚持学好书本知识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提高自身素质和努力服务社会相统一。大学毕业,去基层工作也将是锻炼的好机会,也将有美好的未来。大学生拥有系统而专业的知识,有自由而创新的意识,可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农村进行推广、应用,以至学有所用,即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我们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动员全国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让我们共同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业当中,去描绘广大农村未来的美好图景。

总结:

这次调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比于自己的理想和目前的状态,我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一样也任重而道远。这次调查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带学生不能袖手旁观,要行动起来,努力让自己成为杰出人才!这次调查还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提高了交际能力和社会调查水平,十分感谢老师给我们这次机会!由于经验不足,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指正,多谢老师!

学生签名:

2010年7月20日

第二篇: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

姓论 文级:2010级 业:经济管理 名:赵安国业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查

新农村建设调查——以小岗村特色农业旅

游为例

缘由和现实意义***@163.com

活动缘由: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展开,本团队响应学校和团总支的号召,积极参加,并努力追求完美,完成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为民生之本,国民经济之本,农民占国家人口的大部分,居住较为分散,农村生产力较不发达,消费水平较低,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比城镇地区落后,但自然资源丰富,小农经济发达,地区地理差异不同可灵活开展各种特色经济,见效较快。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显著贡献,而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是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的大潮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激起浪花。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获得了新发展。

本次活动旨在对小岗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的调查和研究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现实意义:

一 通过对小岗村特色农业旅游业的发展调查来反应小岗村人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于改革初期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做对比,突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通过小岗村特色农业旅游来看当代农村在时代发展大潮中的前进道路,还原再现政府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可行性,并给其他安徽农村的发展做出指导。

三 通过对小岗村的暑期社会调查丰富我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我们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意志,强化我们统筹事物发展、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四 本次社会实践将会加强大学生与农村的联系,加强中央民族大学与小岗村的联系,为将来双方的合作打下基础,毕业大学生可以去小岗村创业,小岗村也会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双方达到共赢。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调查

新农村建设调查

2011年.1月

我是个农村的孩子,做农村调查比较方便,趁着放假的机会,我了走了多户人家,问了他们对新农村的了解,及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传播新农村思想等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是要把分散的自然村落拆迁掉,按一定密度人口数量兴建集中的城镇化新社区。新社区须建在交通沿线,住宅建设应为五层以上商品房,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场、老年院、竞技娱乐场所等,新村规划有生活区、工业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新社区人口数量须达到五千人以上,那样才会利于工商服务业等职业体系的有效产生,让人人都能找到一定的职业劳动,绝大部分人从农田脱离出来从事工商服务业。新的生活方式不允许家家户户再在家里养鸡养猪,这样就会出现专业化的养鸡场、养猪场、牛羊鸭鹅鱼等多种养殖业就业岗位,新的生活方式不允许家里烧土灶就自然会有人去经营液化气,新的生活方式必须有水、电、暖、通信等基本服务业,一定数量人口集中生活的新社区更有利于做豆腐的、生豆芽的、蒸馒头的、煮牛肉的等等个体食品加工业的经营,会出现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美容美发、商场超市、酒店小吃铺等等个体工商户,有智慧的做老板,没智慧的跟老板出力气,人人都有活干,家家拥有幸福的小康生活。

新农村的概念提出相对来说不是很久,所以大多数的村民不是很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但是还是有少数比较关注全国农村变化,了解国家的一些新农村政策的人熟悉,他们通过报纸电视等收集新农村有关的信息。

听到新农村的概念后,大多数人还是显得比较乐观,认为会给他们带来利益,他们相信要是实施新农村建设,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但是也有少数人持悲观态度。所以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但农业生产有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旱涝、冰雹、冻害、虫灾、动物疫情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决定农民的增收压力和产业风险比较大。对此有些农民提一些自己措施

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入手,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农村基层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发挥作用,要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所以首先要狠抓村级班子建设。按照“五个好”标准,在选好配好村级班子上狠下功夫。鼓励优秀党员带头人依法竞选村干部,以增强党员和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要狠抓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抢抓机遇,精心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坚持建管并举,注重发挥实效,使其成为政策宣传,党性教育的课堂,调整矛盾,维护稳定的场所,科技培训,信息传递的中心,培养典型,交流经验的平台,休闲娱乐,服务群众的广场,决策议事,凝聚班子的阵地,真正起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农村基层组织决策议事机制。建立健全党支部决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村委会具体实施的决策程序;全面推行阳光财务公示制度,对于群众关心的如低保,接受群众监督,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严考细核,奖罚分明,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要大力开展“筑防线,保廉洁,树形象”主题教育,增强党支部的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体来说,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还是乐观的,毕竟国家给的政策是好的,是有利于农民的,相信有一天会广泛实施。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问题

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取向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日益成为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村已不可逆转地融入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然而,由于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致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合理配置公共产品资源,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公共产品:边界范围与基本特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市场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1](P89—94)。很显然,这些社会产品或服务会使农村受益,农民受惠,但外部性的存在又使得其中有些社会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变化,我们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种类型。经济发展型指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气象、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型指保障农村社区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公共产品,如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发展规则等;社会保障型指为提高农民社会福利水平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济、农村文化与体育设施等;生态保护型指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共存,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农村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村庄绿化、农业灾害防治等。

农村公共产品既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属性,还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运行成本高与利用效率低并存。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村庄布局的松散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农村人口密度不高且分布不均衡,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较低,公众受益范围较小。二是高依赖性与低供给率并存。由于制度变迁,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裂变为为数众多的农户,农户的分散经营决定了其生产和生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高度依赖;农业生产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交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一直是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三是高外在经济性与低内在经济性并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高低影响到农业外的其他产业,但是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户的脆

弱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具有较低的内在经济性。农村公共产品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它有较强的外在经济性。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格局与问题透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形成,特别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农村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公共产品的供给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必须看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单

一、区域布局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并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近几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我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总量达到2626.2亿元。国债资金在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但总体上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表现为:(1)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转。据调查,目前全国病险水库约有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更高,结果是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部分地区还是靠天吃饭。(2)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不容乐观。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3)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目前城乡社保覆盖率之比高达22∶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市,基本上没有延伸到农村;占全国总人口60%左右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的4倍,但教育经费只占全部教育经费总额的3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既有制度内的原因,也有制度外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工业优先、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工业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和资金保证。但由于国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差别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筹解决,国家提供少量补助,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差距。二是受分税制影响,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量事权,但却没有稳定的财源,由于财权和事权分离,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等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财政承担,而事实上这些事权却下放到了乡镇。由于基层财力有限,长期入不敷出,无力承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的数量构成和比例。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指标的行政化体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大多由各级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供,农民缺少实质性的参与。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供需结构失衡。据调查,近几年

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增幅较快的是交通、通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基础教育支出,说明农民对交通道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需求增长很快,但在实际供给中,乡村道路和医疗卫生服务等严重不足。统计表明,国家教育经费投向农村的不到1/3,农民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仅为城市居民的1/4。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升级达标,倾心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样板工程”,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地方债务的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一直是“自上而下”,决策机制沿袭的是以行政手段强制性供给机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农民需求的表达,没有体现农民意愿,而是由上级的指令决定。在这种决策机制下,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和支出结构容易出现错位。(2)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基层政权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运转,无力进行公共产品供给,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60%~70%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开支,而用于基础建设的支出比重不高。(3)基层政权的目标函数和农民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一致。基层政权追求的主要是政绩,农民追求的是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消费的效用最大化。比如,政府为了政绩工程,可能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大水利,而农民直接受益的是小水利。但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公共产品供给比例不协调。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配置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总体上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居住的分散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水利投资看,“十五”期间,计划的农村饮水解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全国5700多万群众告别饮水困难;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亿亩,可以说是成绩斐然[2]。但是国家对农村小水利建设、人畜饮水、灌区节水、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财政支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区不顾农村的客观条件,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而不愿提供一些见效慢、期限长且具有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大力修建农贸市场、休闲广场、歌舞剧院、高档宾馆等,还冠之为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美名,而实际上这些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给效率低下。一方面,农民由于受信息渠道和手段的限制,获取和拥有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另一方面,政府在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情况下,又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因而,常常出现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的进入和退出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供给效率低下。(2)逆向选择导致了供给效率低下。在政府有限问责制度下,项目申请人的收益不可能小于零,并可以通过项目寻租,却不需要承担项目风险。假定项目的收益一定,只有那些成功时收益较高的项目才会申请;但是,给定期望收益相同,较高的成功收益意味着较低的成功概率(较大的风险)。这样,高风险项目驱走了低风险项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逆向选择,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高效率利用。(3)长期博弈下的低水平均衡。政府的公共投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和低水平的组织化程度,使得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平均水平,这势必会在下期降低公共投资在公共财政中所占比例,进一步降低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公共投资将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带来供给效率的低下.三、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路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表现。单一的政策选择、制度变革或资本注入并不能完全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现实,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政策。

1.建立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共同承担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外溢性特征和供给的现状迫切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有效供给力度。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应着眼于全体公民、全部社区,尽快改变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真正承担起农村社会最起码的公共产品供给[3]。二是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县、乡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各级政府间责任划分的原则: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三是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政府间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转变为制度内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应有中央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转移支付。

2.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共财政不可能覆盖到农村所有领域,也不可在短期内大规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研究者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的回报率,了解农民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从研究结果看,对全国而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依次是科研、教育、道路、通讯、电力和灌溉。国家财政部农业司在实际调研中设计了相关问卷[4],结合对浙江、四川、陕西、河南四省的调查,财政部农业司认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优先序,对东部地区而言,第一,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第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必要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农村文化建设。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主要是:

(1)保障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编制内的人员工资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2)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重点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必要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3)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清洁饮水主要设施建设;(4)

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体系建设,重点是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

(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弱势群体发展,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扶贫开发;(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放在中部粮食主产区。

在符合WTO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实力,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以及农民的关注度,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优先序是,经济发展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乡村道路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型:乡村债务化解、乡村规划、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生态保护型:农业灾害防治、生态建设、村庄绿化、环境保护。

3.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各类农村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受益范围,因而其适应性的供给机制和制度安排也就有所不同。诚然,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政府供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提供,我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既要考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又要保证社会公众的福利最大化[5](P224—228)。根据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应广辟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应是政府,政府不能推卸责任,但政府绝不是惟一的供给主体。政府在目前有限的财力下,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条件下,积极引进民间投资,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资源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这样一方面可减轻财政供给公共产品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我国目前已出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诱致性变迁现象,如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民间供给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或大中型农机具的私人化等。政府应创造条件诱导和促进这些创新行为,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公共产品筹资渠道,形成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一是采用许可证经营的方法,吸引市场资金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如学校、农资供应、小型水利设施、乡村卫生院等公共产品,以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吸引私营企业进入经营领域,让农民代表监督。今后,在明晰产权、加强管理的前提下,要有多元化投资的思路,多渠道融资,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逐步扩大范围和增加内容。二是实行政府与市场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机制和“以农为本”的筹资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新机制,政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分别采用委托代理、公开招标等方式为农村公共产品筹集资金。

4.建立“由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必

须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程序和需求表达机制。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变迁,目前,须逐步将“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变为“自下而上”的供给模式,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构建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另一方面,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变由外生变量即来自社区外部的各种因素来决策公共产品的供给为由社区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使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以体现。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公益事业项目进行投票表决,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意见。

下载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调查环境专题问题

    新农村调查环境专题问题: 1.生活用水来源: ① 村集中地下水管道供水 ② 村集中地表水管道供水 ③ 自用地下水供水 ④ 自用外购水⑤ 城市统一供水 ⑥ 其他2.雨水收集利用情况:......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摘要: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且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灌溉困难,文化生活也较为匮......

    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提纲

    课题申请 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研究系班:政史系1003班 学号:201003711042 姓名:郭启凯 指导教师: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提纲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 党的......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情况一、概述: 对于一名知识青年,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

    新农村建设调查[5篇材料]

    家乡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摘要: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虽说我学的专业可能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却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因为那是抚育我长大的地方。我的家乡是......

    新农村建设调查001

    新农村建设调查 二、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制约因素 1、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你好,我们是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学生,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份问卷的目的在于调查新农村建设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基层情况。麻烦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填此问卷,您的......

    新农村建设实施调查(合集)

    新农村建设实施调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