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区农业工作调研发言材料
贫困山区新农村调研会上的发言
(新县农业局)
一、新县农业基本情况
新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耕地总面积2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8万亩,旱地面积8万亩,农业人口28万人。2012年,全县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3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61元。
新县属于农业部划定的优质水稻优势区和“双低”油菜优势区。水稻和油菜分别为新县第一大粮食和油料作物,稻—油一年二熟制是新县主要种植方式,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8万亩,双低油菜稳定在10万亩左右。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
1.2亿公斤,油料总产2900万公斤。新县也是全国著名的茶乡、茶叶生产基地县,现有茶园总面积26万多亩,其中开采茶园面积14.2万亩,年产干茶200多万公斤。
二、支持农业的措施
1、发展基地,壮大规模。新县县委、县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扶持蔬菜、畜牧两大产业、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三品一标认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每年财政投入近千万元,扶持建成优质水稻、双低油菜、花生、大棚蔬菜、茶叶、油茶、畜禽、林产品、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0多万亩,近10万群众从中受益。
2、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利用我县独特资源,扶持发展了新林茶业、羚锐制药、安太山野菜等16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7月,新县新林茶叶、安太植物油两大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认定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其中31家合作社被省市认定为示范社),家庭农场23家,种养大户1200余家。打造了新林玉露、安太山野菜、通络祛痛膏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新林蒸青茶、兴民香菇、黑木耳、泗店蔬菜、大地茶叶、鼎兴淡水鱼等先后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或产品认证,安太公司山茶油生产基地及山茶油产品获得有机认证。
3、发挥优势,营造环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功创建了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三、两点建议
一是把新县纳入全省高标准粮田建设统一规划。新县地处山区,中低产田和茶园面积有50多万亩,农业基础条件差,投入大,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可极大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对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可快速增加茶农收入。
二是将新县和全省一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山区县作为全
省生态农业发展生产基地进行重点扶持。新县地处江淮,水肥气热条件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优越,建设生态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恳请省委、省政府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扶持新县等地建设全省有机农产品基地,满足人们对健康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拓宽山区群众增收渠道。
第二篇: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2016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近年来,为调动广大农民生产发展积极性,降低农民在生产发展中的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结合中国农业大国特点,相继出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相关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从2016年起,县立足县情,对具有地方经济发展潜力的经济作物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同时,对继续拓展工作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立足县情开展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一)县情
1.县位于盆地南缘。2016年完成因向家坝大型水电建设形成的一城五镇整体搬迁。幅员面积105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6882公顷(田6150公顷),有森林62498公顷,森林覆盖率60%。
县辖8镇7个乡(含2个彝族县),261个村,13个居民委员,人口3099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946人。1997年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列为国家级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2.农业保险开展情况。
2016年国家财政拨出10亿元专项补贴资金,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对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予以补贴,积极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这项措施有力地改变了农险经营的外部环境,农业保险由此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国农业保险当年实现保费收入51.8亿。2016年,国家稳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加大了对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生产的各项政策扶持,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分析农业政策情况,可以发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持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长期国策,而农业保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正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2016年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试点以来到2016年已开展8年了,作为传统农业县,县一开绐就积极响应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战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号召,从2016年开始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能繁母猪试点工作。2016年扩大试点品种,共承保了能繁母猪、育肥猪、水稻、玉米,2016年增加油菜、2016年增加了马铃薯和森林,到2016年共开展能繁母猪、育肥猪、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森林保险。结合县农业实际情况,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为重点,地方特色农业辅助发展”的农业保险工作思路。截止2016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历年保费年收入共计为3397.84万元,各级财政补贴资金2657.18万元(县级配套124.80万元),保险赔偿:2500.88万元、受益农户达:145132户。
二、特色农业保险工作发展的特点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一是县委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和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要求各乡镇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领导,从组织上确保我县政策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狠抓政策及业务培训,县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了全县农险工作培训会。使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始终把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促进农民抵御风险,增加收入的一项民生工程来抓。
(二)、宣传到位、分工明确。县上通过电视及发放宣传资料强化宣传,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农村保险工作站的同志和各村的协保员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让每一位农户明明白白了解农业保险的保额、保费以及发生灾害后如何理赔等政策,做到了家喻户晓。为了确保农险工作落到实处。县领导小组把任务目标落实到乡镇、到部门,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业绩考核。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督促检查,做好了乡镇、部门经常性的协调配合工作,使全县整个农险工作稳步发展、有条不紊地运行。
(三)机构健全、服务到家。为了确保农险查勘理赔及时高效,服务农户,人保财险支公司和乡镇人民政府共同考核15个乡镇农村保险工作站工作,做到了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工作适应。为了使工作站人员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县财产保险公司还专门集中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
(四)强化管理、依法合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注重从承保、查勘、理赔各个环节狠抓工作落实,全年全县农险工作管理规范,无弄虚作假行为。农险赔案零诉讼,维护了稳定大局。
(五)服务到家,理赔及时。县上和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和理赔工作。乡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和农村保险工作站的同志和各村的协保员积极主动配合,主动挨家挨户主动上门收取保费。对理赔工作做到了透明、公开、公平,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农业保险给自己带来实惠,农户满意,有效地推动了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户保险意识淡薄,自身存在侥幸心理,对自然灾害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自然或人为灾害不是每次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保险费却是每年的一笔开销,尤其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众多(2016年统计数据:共21060户,68575人)对保险的认识更有待加强。
农户对农业保险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农业保险政策、农业保险品种宣传力度不够,离家喻户晓距、深入人心还有很大的差距。
2.农业保险面窄,参保率偏低。农业保险覆盖面窄,保费,尤其是养殖业保费偏高,由于是农业县,养殖业(肉牛、鸡、山羊、肉兔、水产品)是农业传统项目,加上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养殖业发展,帮助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但是整体经济水品还不发达,农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展养殖活动本身就要自筹一部分资金,如果农业保险保费偏高,农户尤其是广大贫困农户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主观上不愿意出钱参加农业保险,同时保费偏高客观上造成参保面窄、参保率低下。3.农业保险品种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补政策,最低达到保费的70%(育肥猪保险),最高达到100%(农房保险),农户只需较少的投入就能在受灾后获得相应的补偿,对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有极大的遏制作用。同时,要让农户知道才加农业保险后自己农作物牲畜受灾后有要求补偿和理赔的权力。
农业保险对大多数农户来说还是一项新鲜事物,农民参保积极性还有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保险公司和县乡两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提高农民参保意识。一是由农业保险公司印发宣传资料,分发至乡村和农户,及时宣传农业保险的政策和意义;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农业科技下乡、扶贫等有效平台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政策,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具体讲解农业保险相关知识,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投保,使农业保险工作稳步向前推进。为了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三是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农业保险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民生工程无小事,农民利益无小事,增加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的知晓度,提高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的满意率,以宣传促农业保险规范化操作,以宣传促农业保险查勘定损精细化,以宣传促农业保险理赔时效性和准确性更上一步台阶。
2.合理调整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取,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积极对上争取政策,考虑国贫县的特殊情况,协调解决保费偏高的问题。适当提高理赔标准。农业保险的费率、费用与赔付回报矛盾已成为农业保险推广的瓶颈。建议提高农业保险的赔付标准,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根据特色,增加相应的保险品种如:肉兔、山羊、肉牛、水产、椪柑、枇杷、梨等,提升农户参保积极性。
加大对参加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的力度,在国家大的补贴政策范围外,根据财力提高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尤其是对贫困户参加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3.搞好特色地方农业保险工作。在原有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根据特色,推出特色农业保险。县有着悠久的水果、茶叶、养鸡、肉牛、肉兔、水产种养历史,这些种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是县的优势特色产业,其产业已经发展成规模成为是农业的经济支柱。争取将上述特色农业项目列入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是广大农户都能找到合适自己发展致富的保险品种。
第三篇:调研文章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思考
农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环境信息化、农民生活信息化。显然,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贫困山区农业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信息化对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贫困山区大多还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信息化建设进程十分迟缓,信息化水平相当低,农业信息市场供给和需求严重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统一管理和高层规划,加之小农经济传统意识的作用,使得原本分散起步的研究项目中还有不少是重复性的工作,既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的连续性。因此,农业信息化对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⒈农业信息化将推动贫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贫困山区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对自然生物过程、土地、气候等自然因子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对森林、植被、土地的过度使用,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繁,甚至形成荒漠、荒山,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艰难。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将为贫困山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们更加重视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作用,设法减轻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降低农业再生产的自然风险;还可以减少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系统的可控性增强,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⒉农业信息化将提高贫困山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信息技术不仅自身形成强大的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日益向传统产业部门渗透,使得这些部门的技术、结构、组织方式以及生产力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信息化将改变贫困山区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尽快实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信息和知识在贫困山区的运用,将极大地增强农民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⒊农业信息化将变革贫困山区农业经营方式。在贫困山区,农业是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管理方式,农业企业组织方式大多是集体合作或家族式的组织方式。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农业系统除作为物质生产部门之外,加工、贸易、观赏、服务、环保等复合性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结构也趋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流程缩短,使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普遍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市场”的链条变得越来越短,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⒋农业信息化将拓展贫困山区农产品交易市场。贫困山区地处偏僻边远,区位优势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基础薄弱。农民迫切需要知道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供应量,应当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怎么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造就的网络体系,能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的信息,极大地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加快贫困山区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降低其销售成本,有效地弥补地理位置、交通和通信所带来的劣势。从而,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拓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贫困山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了解,贫困山区农民主要通过看电视获取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居第一位;听收音机获取信息的,居第二位;亲友传递取得信息的,占第三位;其它农业组织提供信息的,占第四位;网络获取传递信息的居最后。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丧失了时效性。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贫困山区的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存在问题,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差,经济困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互联网、信息化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相距甚远。基层干部绝大部分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从而,形成农业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
⒉农业信息网络不发达。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交互性差,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使信息失去时效性,失去价值。
⒊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农民自身素质偏低,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在计算机应用上,人才培养落后,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网络不健全,高新技术开发不力,成果推广力度不够等。
⒋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较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偏高,农户经营规模对信息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收益空间的制约,信息咨询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
二、加快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化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是贫困山区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⒈明确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实施“信息兴农”战略。要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扩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对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测,增加信息的有效供给。
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一是建设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中枢平台,完善配套相应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配套各级中枢平台上下贯通、统一兼容的运行软件,建立网络集中管理和安全系统。二是依托国家公共通讯设施,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省、地(市)、县三级信息网络为辅助的计算机网络。贫困山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农民素质较差,收入较低,让农民购买计算机上网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通过农民乐于接受的媒介形式普及农业科技,传播市场信息,尤其要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话线铺设以及自动程控交换机的建设工作,使农民将来可以通过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或电话线上网。
⒊开展电脑网络普及教育。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在贫困山区任重道远,网络距离农民还有漫长而崎岖的路要走。当务之急是电脑应用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和推广。一是建立地方性的电脑网络实用技术培训中心。面向社会多办实事,开展多层次、社会化的互联网知识技术的教育,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网络技术素质。二是继续抓好在职干部的计算机操作培训。培训乡镇、村信息站的信息员,有了信息站与信息员,信息的收集与发布问题就可解决。让电脑和网络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三是抓好基层政府上网工程。以图、文、声、像的形式及时、生动地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有效地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适应了我国农村信息用户的知识水平,变农民适应技术为技术适应农民,提高了农民对农业高科技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吸收水平。只要坚持下去,打好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基础,让网络走进农村,让信息服务农民,就会使信息产生巨大的财富。
⒋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推进农业信息化,使农业信息产业能够被充分发挥和利用,其前提是把利用网络信息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作为突破口,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一是创办信息载体。要创办农业信息网、广播电台、报刊,以无偿或微利形式向广提供农业信息,以改变当前农民获取农业的现状。二是开展信息咨询业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原始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性意见,或接受农民委托,进行市场调查,为其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信息社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专业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市场发育。四是要加法制建设,坚决制止信息垄断,打击虚假信息,增强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充分性。
总之,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育和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努力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和改进我国农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跨跃式发展。
第四篇:芮城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研情况报告
芮城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研情况报告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指以小型机械为主的小田块机械化。大力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是提高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可靠保证。近日,芮城县农机局对全县山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芮城县域概况及农机化发展现状
芮城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北依条山,南邻黄河。全县面积1178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狭长,一面阳坡,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川、滩、垣沟俱全。其中,河滩占19%,丘陵占39%,山区占42%,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全县共辖10个乡镇,115个村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占总人口80%;农村主要劳动力2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8万人,占到农村主要劳动力人口的35%。全县总耕地面积90万亩,农业主产小麦和玉米,小麦面积47万亩,玉米36万亩,是全省粮食主产区之一。
近几年,芮城县农机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机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山西省农机化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全县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强化农机科技宣传,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水平。截止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14300千瓦。拥有联合收割机533台,其中小麦联收机283台,玉米联收机250台。青饲料收获机112台,耕整机械18000台。小麦播种机3450台,其中小麦精少量播种机1820台,机动割晒机167台。2011年共完成机耕作业819000亩次,灌溉农田64500亩,机收小麦364500亩次。农机化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切实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增收节支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仅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一项就为全县农户增收节支800万元。
二、目前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态势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山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力大多数走出山沟,寻求致富之路,大量土地被闲置撂荒,这样就为山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商机。
以西陌镇为例,该镇共有农村人口2.2万人,2011年外出务工7000余人,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幼妇弱,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一部分种田能手和技术骨干适时抓住机遇,大量租用荒芜田块,租用面积呈连年递增态势。如该镇奉公高智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租用土地200亩,2010年租用500亩,2011年租用了1500亩。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耕种,使农业机械在丘陵山区的大面积推广和运用有了用武之地。
2、山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培育了农村新增长点。农民对农机化服务期望愈来愈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留守在村中的老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在粮食收割与耕作环节,这部分家庭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这样既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为农机经营者带来了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东垆乡许坡村农机大户胡天妮的发展历程为例,1993年,胡天妮购买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用来搞生产、跑运输,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2003年,胡天妮在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的现象后,他抓住机遇,抢占先机,连续购置农机具,组建农机合作社,租赁农村闲置土地4300亩,年实现利润195万元。
3、山区农机化为实现增收节支,优势明显。以风陵渡镇为例,风陵渡镇共有农村人口6.1万人,耕地12.3万亩,劳动力2.3万人,2011年外出务工者0.7万人,近3万亩田地待耕种或转让;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增收节支效益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收获玉米成本为150元/亩,机械化收割为60元/亩,生产成本降低了35%。由此可见,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低了劳动强度;二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机户及农民增收与节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三是农业机械化弥补和解决了因劳动力转移而使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实问题,促进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是种田能手抓住机遇,采取承包和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取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主流。
4、山区农机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随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日益增强,进一步拓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丘陵山区传统农业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经营朝着农副产品后期加工、种植业(如农业、蔬菜、水果、药材)、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的多样化方向发展,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期盼日渐提高,渴望能有更多的多样型机具适宜山区作业。
三、山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芮城96万亩土地,河滩面积仅占19%,而丘陵、山区占81%,有78.3万亩沟地、坡地和小块地,这是农机化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调查的情况看,山区农机化发展慢、发展难的主要原因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差,制约着农机化发展慢。丘陵山区坡地多,地块少,分散凌乱,高低不平,交通不便,大型农业机械派不上用场,有的地块小型机械也能进地,因此,农民只能手工操作,无心思在发展农机上下工夫。
二是基础设施差,制约着合作社发展难。由于山区基础设施薄弱,机耕道不配套,大马力、变性能复式机具进田作业和转场困难导致农机合作社发展困难。全县24个农机合作社中,仅有2家位于平原和丘陵山区交汇处,远远满足不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需求。
三是经济基础差,制约着农机购买力弱。山区严重缺水,十年九旱,靠天吃饭,雨水好时可种小麦、玉米两茬,天旱无雨时只能种小麦一茬庄稼,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收入偏低,因此对机具购买力不强,特别是对高性能的农机具只能“望机兴叹”。为减轻劳动强度,大多是每家农户重复购置低效益农业机械,极大浪费了社会资源。
四是农机效益差,影响着机手进山区作业积极性。山区地块小,布局分散,作业时间短,加大了转场困难和高油耗费用加大浪费;加之油然涨价快,山区农机用油没有国家补助;农民收入低,支付作业费用讨价还价,往往造成机手与农民的矛盾,因此许多机手提起到丘陵山区作业,怨言不少,积极性不高,既影响了山区机械化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机手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致使山区地力越来越差,农民收入增收困难,农业机械发展艰难。只有切实在山区农业机械化上下功夫、做文章,彻底打破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才能全面有效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
五是公益维修服务缺,驾驶人员素质低。丘陵山区农机的公益性维修服务网点和设施几乎为零,山区农机具的修理基本上在自家土办法解决,机手安全和技术状态极差,有的机手自买回农机具后,每年从未换过一次机油。农机驾驶人员知识欠缺,导致接受新机具、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加快农机更新换代的积极性不高。
四、发展目标及措施
1、在今后全县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芮城县农机局的工作力度要向山区倾斜,把主政方向放在山区,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山区,力争在“
十二、五”期间使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个新的提升。
2、积极引进、示范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农业机械,进一步加快推广力度,确保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持续快速稳定提高。至2012年底,计划在丘陵山区推广小型、微型联合收割机50台,年机收小麦面积2.5万亩,推广小型拖拉机和微型耕整机3000台,示范推广小麦播种机200台,机播小麦1万亩;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示范推广粮食烘干设备和玉米收割机以及铺膜机等先进农机具。
3、大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二是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三是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大力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播种技术。
4、树立农机经营示范户典型。农机科技示范户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农机科技示范户指那些拥有农机固定资产在15万元以上,带动至少3人从事农机生产、作业、经营的农机户。对农机科技示范户的扶持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各乡镇农机协会及各农机合作组织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在购机补贴、农机作业补贴、作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传递、贷款扶持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
五、加快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加大发展山区农机化的扶持力度,出台政策,增加补助,推进山区农机化快速发展。例如针对山区农民经济条件差、购买力不强的问题,可以加大补助比例,刺激农民购买力;针对山区农机作业耗油大、成本高的问题,可以给山区农机用油一定的补贴;针对合作社发展难,可以在扶持上给予较大的专款补贴。
2、进一步加大研制具有山区特色农业机械的力度。现在山区老年人居多,连手扶拖拉机都发动不起来,更不用驾驶了,因此农村急需轻型适用的农业机械。农机制造部门应深入山区调查研究,根据山区地理位置、农民需求,加快研制开发轻巧、便捷、耗油少、易操作的新型的具有山区特色农业机械,为山区农业机械化提供有力支撑。
3、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技术培训投入力度,建立山区农机手培训投入机制,使更多的山区农机手尽快掌握新机具、新技术、新农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以适应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4、进一步加大建立健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和示范推广的长效机制,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山区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合作社,让这些先进人物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山区机械化迅速发展。
第五篇:纪检监察调研工作发言
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推动党风廉政调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县纪委监察局
去年以来,**县纪委监察局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全方位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强化措施,完成了一大批针对性强、内容质量较高的调研课题,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促进了纪检监察工作能力的提高,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切实把调研工作作为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的大事来抓。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只有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才能适应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形势,解决障碍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因此,我们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前瞻性工作来抓,委局一是专门成立了由纪委书记李朝清同志为组长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调研工作进行具体研究部署、统筹安排;二是年初根据上级纪委工作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调研计划和重点课题,并逐一落实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限,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安排调研;三是为增强调研工作力度,县纪委先后抽调了2名政治敏感性强、写作水平高的同志充实到研究室,在用车、经费等各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并专门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订阅了《反腐败导刊》、《浪淘沙》等十几种优秀期刊,使调研人员有一个良好
1的学习工作环境;四是在7个乡镇和23个县直部门中建立了调研联系小组,配齐了38名兼职调研员,进一步健全了全县调研网络,实行一月一汇报、每季度一交流;五是领导带头搞调研。要求县纪委各书记、各常委每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亲自撰写调研文章。去年以来,县纪委领导共撰写调研文章17篇,被市级以上刊物发表11篇。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同志经常为调研人员出题目、出思路,并多次深入到企业、乡村,带头搞调研,先后撰写了7篇调研文章,其中6篇被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他就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分析后,写出了《当前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依据。他还针对新时期纪检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自身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撰写了《纪检监察干部要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和《领导干部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两篇调研文章,均被《中国监察》予以刊发。
二、建立健全调研工作长效机制,确保调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在抓调研工作落实中,在全系统实行“全员搞调研”的工作格局。我们坚持定课题、定责任人,将完成情况纳入到委局机关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在委局机关内,建立了调研工作领导分工负责制,从书记、常委到室主任,人人明确调研课题,同时加强分管范围内调研课题的指导筹划。对委局各室,我们每个月都分配调研课题,对完成情况实行一月一通报;对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纪委,要求每季度必须完成1-2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文章。同时,县纪委每季度听取一次基层调研工作专题汇报,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批评教育并督促落实。为切实将调研工作抓出成效,我们在工作中建立健全“五项机制”:一是课题导向机制。凡事关党风廉
政建设工作的全局性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必须专门进行调查研究。不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决不决策。二是组织协调机制。县纪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调查研究工作,研究解决调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听取各单位调研工作汇报,及时通报重要课题的调研结果和转化应用情况。三是督促检查机制。县纪委拟定调查研究参考题目后,要求各单位做到“五定”,即定课题题目、课题主持人、具体负责部门、完成时间和课题转化应用意向,由县纪委逐一登记后备案。县纪委定期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进行督查。2004年,我们先后6次对各单位调研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突出的4个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有力地促进了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质量保障机制。县纪委主要领导承担的重点调研课题须经纪委书记、常委会集体审议,提出的重要问题及明确建议应提交县纪委书记办公会、常委会讨论研究,以使调研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五是约束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建立”上,即: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把是否进行过调查研究作为追究决策失误的重要内容;建立调研考核制度,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情况纳入纪检监察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对调查研究成果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建立纪检监察干部调查研究工作档案,全面记载和反映纪检监察干部每年确定的调研课题、参与调研、取得的成果以及转化应用情况。
为提高人员队伍的调研工作水平,我们在委局内成立了创新工作活动小组,创办了《调研创新简报》,每周一、三、五下午集中学习,交流调研工作中的经验和收获,并将调研成果刊登在《简报》中,供领导决策参谋。此外,我们还组织举办了5期培训班,对全县调研员进行了专业知识集中培训,收到了明显成效。2004年,我县共完成各类调研文章、调研信息130余篇,市级以上报刊采用40
余篇,较好地指导了工作实践,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选准调研方向,注重调研成果的运用,突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取得实效,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水平,是我们做好调研工作紧紧把握的一个基本思路。为此,我们做到了调研工作坚持“三个围绕”:
一是围绕领导决策搞调研。经济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中心,优化发展环境则是重中之重。作为行风建设的牵头单位,我们在这方面认真开展了调研工作。针对一些基层所站人员不作为、乱作为、侵害群众根本利益等不正之风,我们组织精干力量先后深入到7个乡镇,对25个基层所站进行了暗访,与50余名民营企业主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而后撰写了《基层所站行风建设现状及治理对策》,就如何筑牢基层所站行风基础,从强化领导、细化内容、深化监督、规范化评议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县委政府领导根据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行风建设专题会议,召集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现场办公,针对基层所站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有效措施,推动了全县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的深入开展。该调研文章还被中纪委、省纪委予以采用。
政务公开工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群众来信来访大多与政务公开有关。为了进一步搞好政务公开工作,给领导提供切实有效的决策依据,县纪委组织精干人员与政务公开监督员们一起,对全县5个乡镇和14个县直部门的政务公开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发现了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具体、监督渠道不畅通及督促检查没力度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真撰写了《应对政务公开实行规范化管理》的调研文章,向上级领导提出
了一些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建议。县委政府认真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并及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提升了全县政务公开的整体水平。此篇调研文章还被中纪委采用,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搞调研。去年以来,我们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婚丧事大操大办、公款大吃大喝、医疗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中小学乱收费以及执法执纪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积极谋求治理对策。比如婚丧事大操大办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滥发通知、乱下请柬及借机敛财等问题时有发生,群众反映强烈。为切实刹住这股歪凤,去年11月份,我们利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分3个小组,对重点乡镇(村)进行了调研,走访干部群众600余人,最后形成了包括原因分析、治理对策等内容的调查报告,县纪委根据调查报告,研究制定了《关于治理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实施方案》,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切实遏制了婚丧事大操大办现象,有效净化了廉政氛围。
教育收费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杜绝教育乱收费行为,我们走访了5个乡镇教委、8所中小学校,并与部分学生家长,就中小学收费问题进行了座谈,完成了《**县对中小学收费实行统一管理》调研课题,县文化体育教育局根据我们的调研成果,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中小学收费统一管理办法》后,减轻了学生家长负担。
三是围绕制度创新搞调研。坚持制度创新,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我们开展调研工作的一项重点。在基层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上级制定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有些内容在乡村不能进行有效链接,一些原有的制度存在漏洞或滞后,有待规范和创新。为此,我们把调研工作重点放在了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乡村基层党风廉
政制度上,通过制度创新,从严规范和约束农村干部从政行为,及时解决苗头性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农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暂行规定》,对农村党员干部购买办公用品、来人招待用餐、购臵安装使用通讯工具、乘车租车、办理婚丧事、集中财产管理、村会计、出纳人员的配备等19个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比较切合实际,便于操作,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该规定的出台,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行为,改变了一些农村党员干部乱作为或不作为的问题,促进了农村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廉洁自律工作的开展。
为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能,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2次专题调研活动,就如何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广泛征求意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县行政效能建设暂行办法》和《**县行政效投诉处理办法》。两部《办法》就行政效能建设的运用范围、组织领导、及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的职责权限、投诉受理办法、办理时限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推动了全县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两个办法被市纪委以专刊形式全文转发,在全市推广经验。
2004年,我们在市纪委的领导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市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加大调研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二00五年三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