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育课程
语文教育课程
《现代汉语》[1]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论、西方文论、新闻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法实践、逻辑学、书法、语言学概论、教育心理学、美学、文艺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应用文写作、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
第二篇:全纳教育需要语文校本课程
“全纳教育”需要语文校本课程
吴龙颜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中提出了“全纳教育”这一理念,主张教育要民主、平等,强调群体、强调合作。并指出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人人理想中的“教育”。
布思教授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会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也就是说,“全纳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即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
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还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些话语阐述了校本课程的含义,同时也印证了布思教授的观点,强调了“全纳教育”理念下对校本课程的迫切需要。
一般学者认为,“语文课程的价值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水平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效率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所培养人才的规格。”所以说,只有选择科学合理的语文课程,让生动的教材走进语文,走进生活,走进学生,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 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有所提高和发展。
“全纳教育”理念下,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标就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只有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步、发展、成长和提高。由于语文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教育要民主、平等,强调群体、强调合作”的宗旨,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因此,在“全纳教育”的指导下,语文教育迫切需要校本课程来丰富我们的课程,拓展我们的视野。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首先,语文校本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当今世界各国语文课程的编写,从结构到内容,都以人的发展和促进生命的成长为基本点。“全纳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本),遵循人本化的原则,从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因此,只有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组织语文课程内容,强调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把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人格的建构和发展。而语文校本课程能结合各校传统和优势,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进行课程编订,因此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本人尝试开发的《对联赏析与创作》便收集了历史上诸多饶有情趣的名联及自己创作的对联作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创作对联的激情。如“赏析”一节中我列举了本人结婚用联“云绕宸居飞彩凤,龙盘府第焕新颜”和“龙腾盛世旌旗舞,凤翥高阁琴瑟鸣”,激发学生 对对联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这两幅对联嵌入了本人与妻子的名字,学生第一次感受到文学原来就在自己身边,每个人都感到从未有过的新鲜和刺激,能够自觉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因此,当我现身说法向学生分析对联含义之时,学生能将结婚的喜庆氛围和幸福心理真切的在大脑中还原,不再觉得教材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另外如“天后宫中慈圣母,原为海上神女;紫薇洞里弱书生,终成天下探花。”一联则分别化用我校附近名胜“乌石天后宫”里妈祖林默娘的传说与“紫薇洞”中探花林士章的典故入联,借此抒发人生感悟,蕴含生命哲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勤奋为善,由于是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故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又如“创作”一节中,我以“鸿为江边鸟”为上联,通过分析指导学生明白拆字联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出自己的下联:“岩为石上山”、“吴为口下天”等,经过讨论最终归纳出最理想的下联“蚕为天下虫”。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其次,语文校本课程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全纳教育”的目的是“减少隔离造成的恐惧、无知和偏见,建立友谊、尊重和理解,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为其在主流环境下的生活做准备。”因此,语文课程也就必须体现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主义以及合作精神,只有学生间的互助友爱,才能达到和谐共融的理想状态。而语文校本课程则恰恰体现合作,提倡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倡民主平等的氛围,共同学习,愉快学习,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因为语文校本课程注重学生以语文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决定其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可能是某个个体单独的问题,而是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集体合作,互助完成的系统工程。因此,语文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主义具有重要作用。就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感受吴文化》来看,它的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上是研究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光凭学生个体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会面临到各种问题,学生只有靠集体的力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最终得出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这里,每个个体的问题不再单单是个体的问题,而是集体内部作为团队合作的问题,吴文化各种资料的搜集汇总、筛选整理、分析研究,到最后写出研究性报告,这整个过程需要全体学生进行细密的分工并很好的互相协调配合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
再次,语文校本课程能启发学生关注生活的思维。
俗话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一切来源于生活。但是由于地域、时代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如今的语文国家课程并不能适应全国所有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有许多内容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而语文校本课程则能避免此种尴尬,它符合“全纳教育”理念“就近文化、课程、社会的活动”的特点,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理解生活,体悟人生,感受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发展自我。由于语文校本课程贴近生活,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最喜欢、在学习中最有乐趣的文本和素材,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活动,所以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
我校语文校本课程《长春中学校园诗抄》,便是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实际需要出发编写的,该课程搜集整理了我校师生中反映真实生活,抒发真切感受的众多诗歌作品,能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映我校师生的生活面貌,真实体现了师生对生活及学习的真切感悟,赢得了师生的普遍欢迎。比如近体诗《虞美人••忆旧》结合个人经历,真挚委婉的抒发了教师对人生坎坷曲折经历的独特见解,其中的躁动、落寞、孤寂与无奈,令学生感同身受,收到了既能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又能陶冶情操的双重功效。
附:《虞美人•忆旧》
三更野舍蛙声噪,往事萦怀抱。披衣起步伫江边,唯见寒星私语笑人颠。红尘几度阑珊路,来去皆天数? 霜华逝水与谁抒,莫过凭栏邀月影相读。
纵观不断变化的各种语文国家课程,无论其内容形式如何变更,总有某些环节不能真正满足所有地区学生的需要,而语文校本课程则能弥补国家课程的诸多不足之处,因此,在“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发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语文校本课程则显得迫切而有意义。
第三篇:教育课程测试题
第七章课程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
1.请在下列与教育目的相关的范畴中,选出顺序正确的一组()。
A.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时目标
B.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时目标
C.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D.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2.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类为:()、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A.知识目标B.认知目标C.事实目标D.知道目标
3.隐性课程是()。
A.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B.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C.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D.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4、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科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是()。
A、结构主义课程论B、经验课程论C、范例方式课程论D、发展主义课程论
5、“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杜威C、赞科夫D、卢梭
6.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课时分配B、开设哪些学科C、学科顺序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7.范例方式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赞科夫C、瓦根舍因D、杜威
8.综合课程的作用,一般表现在()。
A.认识方面的作用B.社会方面的作用
C.心理方面的作用D.学科逻辑性方面的作用
9.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D.劳动技术教育
三、名词解释
1.课程2.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 .综合课程6.课程标准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课程,课程有什么作用?
2.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
3.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四篇:语文教育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闰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基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职中语文第二册中的“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于逻辑”这节内容,笔者在教学时,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三、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篇:“大语文教育”
1.学大语文 读大世界——《语文世界·高中版》,2001四种奖项评选揭晓,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01期
2.“大语文”观念──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探源,穆丽媛,《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高中大语文教育》课题介绍,王建民,夏钰明,《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20期,浙江德清县第一中学省级课题;邮编:313200
4.鲁迅与大语文观,郑佩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21期 5.营造大语文环境实施创造性学习——“烟台市高中语文创造学习工程”概况,左普,《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1期,山东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64000
6.表述类大语文试题讲练,崔益林语文世界(初中版)》,2002年01期,江苏省海安县古贲中学教师
7.“文史”合一建立完整的大语文教材新体系,倪义省,《教学与管理》2002年13期,山东微山县田陈矿中学
8.让家庭作业成为大语文教育的桥梁,谢友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9.“大语文师生‘合作—互动’学习”课题简介,王建芹,张国伟,刘向东,《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0期,山东临沂第四中学276005
10.大语文教育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莫素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04期
11.试论大语文教学的基本含义,边霞《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06期,南京师范大学
12.语文学科呼唤大语文教育,刘利芝,《湖南教育》,2001年16期,株洲市二中
13.让语文教学走向大课堂——关于“大语文课堂”的思考与实践,张剑松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6期,广西梧州高中!543000
14.对“大语文教学”观的一点认识,吉国庆,《青海教育》,2001年Z1期
15.创设“大语文”的整体语境,陕西张海珍《教师报》,2001/11/11 16.山东省“大语文”教改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侧记,孙维胜《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04期
17.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办中心小学“‘大语文’教学探索”实验纪实,黄明,刘恩德,高孔阶《人民教育》1999年12期
18.“大语文”教育的思考,刘恩德,于正朝《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06期,潍坊市教研室,昌邑市奎聚街办中心小学
19.构建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的语文教育体系,王铁林《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8期,辽宁省绥中县西甸子中心校
20.用“大语文教育观”指导语文教学,罗登成,《安徽教育》2001年12期,肥东县城关中学
21.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唐巨章,《广西教育》2001年Z2期,湖南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西校)
22.溶入大语文教育思想 引导中小学生习作诗词,关东子,沈阳市东陵区文富北路2-1楼151室《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04期
23.李元昌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吴甸起,《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Z1期
24.关于大语文教学的思考,陈东《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5.巧用小对联 搞活大语文——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杨文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Z2期
26.关于实施大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王力钧《甘肃教育》,2000年Z1期,西北铝加工厂子弟学校,甘肃陇西748111
27.素质教育呼唤大语文教学思想,钟文晖《教育艺术》,2000年11期 28.切近生活 走大语文教育之路,金荣乾《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温州师院第一初等教育学院,浙江瑞安325200 29.《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教育,朱谦祥《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南通师范学校语文学科,江苏南通226006 30.“大语文教育”的第二课堂模式初探,王开成,王珂,《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09期
31.处处留心皆学问──浅谈课内外结合的大语文教学,刘利芝,《湖南教育》,1999年23期,株洲市二中 32.坚持“大语文”观 走“大语文”教改之路——“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研究报告,昌邑市奎聚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课题组《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10期
33.课文教学与大语文观,杨永年,《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08期,湖北应城市教研室
34.我的阅读教学──“大语文教学法”之轴,姚竹青,《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10期
35.我的朗读训练──“大语文教学法”之一斑,姚竹青,《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05期
3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思想,刘娱《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
37.实行“大语文教育”改革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张晓敏,《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38.大语文环境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彭训中,《湖南教育》,2000年15期,双峰县梓门学区千金中学
39.倡导“大语文概念”,陈德人《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4期,九江市第三中学,江西九江332000
40.突出美学内容 建立“大语文”新体系,胡冰茹《社会科学家》,1999年S1期,南宁地区教育学院
41.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伍观生,《湖南教育》,1998年09期,祁阳四中 42.大语文 小版块,李殿通,《石油教育》,1998年08期,大港油田四中
43.改革语文教学 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屈海英《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4.大语文教育与素质的培养——兼论母语教学的非课堂教学作用,成晓辉,《学科教育》,1998年02期,湖南省株洲教育学院
45.“大语文教育观”摭谈,曾卫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03期,南昌铁路二中
46.语文教改呼唤“大语文”教育,欧阳美荣,《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S2期 47.从生活教育理论看大语文教育思想,李亚英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上饶师专中文系
48.农村中学应走“大语文”之路,薛艳,《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07期,云南安宁县连城中学
49.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巩固基础学科的地位,刘晋生,《教学与管理》,1996年05期
50.“大语文”──语文教改的必由之路,陈章明,高正东《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51.用大语文观创设推普大环境──中师语文教师普及普通话工作构想,王川《龙岩师专学报》,1996年S1期,云霄师范学校
52.确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考,曾卫维,《江西教育》,1997年11期,南昌铁路二中
53.从近年高考题谈大语文教育规,李关怀,《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06期
54.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关于大语文教育讨论之管见,唐毓亮,谭仕光,韦电丁《河池师专学报》,1998年04期,广西大化高中!530800 55.教大语文 育小能人,王爱珍,《安徽教育》,1994年11期,合肥四十中学
56.语言教学的一种突破──“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模式,张国生,《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01期,河北省邢台市八中
57.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加强语文素质教育,袁晓峰,黄永宁,《北京教育》,1995年09期
58.有容乃大 方显本色──“大语文”教学理论探析,陈爱民,《青海教育》,1995年Z2期
59.展开双翼才能腾飞——宜昌市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状况和思考,刘国正《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07期
60.对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张传威,《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02期
61.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流派与风格,俞越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Z1期 62.当代语文教学流派形成和揭因,张正君,《学科教育》,1999年07期,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2
63.浅谈语文意识的培养,李花敏,徐文麟《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0年03期,邢台市第八中学054000
64.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黄文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11期
65.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流派评述,朱丹《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南通226007
66.生活与语文教学,吴树莲,吴正炳,《教学与管理》,2001年20期,浙江省庆元县岭头中学
67.关于设立“民间语文”课堂的构想,陈晓明,《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0期,江西井冈山市龙江中学343500
68.对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认识,陈炫章,《龙岩师专学报》,1994年Z1期
69.浅谈阅读理解中的“意逆”,曹诚,《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04期,四川省崇庆县怀远中学
70.追求语文教学的“雅韵”,张国生,《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12期,深圳市石岩公学
71.我的语文工具观,刘国正《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07期 72.把语基教学放到较大的背景中去,应永恒,《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11期
73.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王新惠《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74.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杨国凤《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宁波卫生学校315000
75.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李家友,娄和平,《河南教育》,2001年11期
76.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构建语文教学新模式,刘红梅,《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榆林市二中陕西榆林719000
77.树立大语文观 走可持续发展路──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改有特色,陈连玉,李保芳,《北京教育》,1998年11期 78.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陆正芳,《中小学教师培训》,1997年01期,江苏句容市教师进修学校
79.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加强教学的纵横联系,李丽君,《黑龙江教育》,1994年11期,密山市教师进修学校
80.语文教材“大语文化”构想,黎水生,《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81.“大语文教育”在教学中的尝试,《吉林教育科学》,1996,12 82.联想思维与“大语文”教育,毛昌宁,《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02期,苏州市第五中学
83.大语文教育观及其操作,邓易难,《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84.大语文教育与情感人格的形成,王怀宜,《辽宁教育》,1999年09期,江苏扬州师范学校
85.生活:一个不容忽视的大语文教育课堂,金玉莲,《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苏州市杨枝小学
86.落后地区大语文教育滞后的原因浅析,赵荣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1 87.情感培养: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区别,王富仁,《语文建设》,2002年05期,北京师范大学
88.实施大语文教育,探索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统一的途径,马钟秀,《语文学刊》,2002年04期,陕西省绥德一中
89.让“大语文”走近学生,苏玉华,《广西教育》,2002年20期,贺州市黄田中学
90.建设大语文阅读课堂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温庆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07期,广东
91.语文创新教育应确立大语文教育观,彭凤英,《基础教育研究》,2002年S1期,广西柳州市锦绣路小学545000
92.大语文教改实验,王海林,《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9期,广东深圳市上步中学518000
93.《大语文教育论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教学通讯》,2002,20 94.论网络空间与大语文教育系统,《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95.大语文观与开放式语文教学,彭云苗,《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株洲芦淞区南方一小湖南株州412000
96.论课外语文学习的丧失,《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5 97.关于作文教学现代化的思索,《学科教育》,1999,12 98.对我国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再思考,《教育探索》,2002,01
99.以“大语文”教育观进行语文教学,王湘玉,《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年03期,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胜利小学021008
100.“大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刘恩德,于正朝,《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12期
101.试论终身大语文教育观,罗晓欢,粟高燕,《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广西师大中文系,广西师大教育系
102.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实验介绍,杨德伦,《小学教学参考》,1999年03期,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
103.实行“大语文教育”全面提高师范语文教学质量,莫崇芬,《湖南第一师范学报》,1999年03期
104.素质教育与大语文教育观,伊漪,《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宁德师专中文系
105.职业技术学校大语文教育初探,梁京,《职教通讯》,2003年02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610103
106.大语文教育下的德育途径,董荣耀,《湖南教育》,2002年15期 107.以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对待写作教学,谷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长春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