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

时间:2019-05-15 11: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篇: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吴建新 1009155014

4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理解的方式

第一,课程即科目或学科。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特指一门学科。其特点是把重

点放在科目的罗列,教科书的编写上,主张知识中心、学科中心,重视知识的选择与结构,重视学科专家对课程的作用,但忽视了教师与学生,认为教师只是教材的使用者、执行者。不是发展者、开发者、而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着。

第二,课程及目标或计划。认为课程应是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预期的结果或教

学的预先计划。其特点是,课程是事先预期的、计划的,而非事后报告的,课程的工作重点在课程目标的选择、组织、实施及评估等,但此观点认为的割裂了目标与手段、计划于过程的关系。把课程视为教学之外的东西。

第三,课程即经验。认为课程包含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的所有经验,特点是,课程不是预先编制好的物品,而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工作重点由“教”转向了“学”,是学生为中心,但是却降低了系统知识的学习。

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是制约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因素,是推动课程改革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和精神动力。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很可能停留在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的创新。课程理念的改革需要包括六个方面:

1.学校观的改革。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附属品。学校应该成为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前沿阵地,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加强与社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丰富对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的认识,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2课程观的改革。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总要融入个人的经验,形成不同意义的生长域,从而对课程作出一定生产性或创造性的改变。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课程不可能完全以非制度文本的方式运作,要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表现和体验的文本,成为学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不竭资源,必须确立一个信念──课程即生命历程,并拓展有效的途径,辅以制度化的保障。

3.教材观的改革。教材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文化,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不仅如此,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活教材,教师的学识、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4.教学观的改革。教学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5.教师观的改革。教师应该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向批评者、反思者、建构者、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等转变。

6.学生观的改革。应该尊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新课程目标及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它具体包括以下内涵:1.目标的对象是指唯一的学生,而不是教师或教科书编者,教师是课程目标达成的促使者;2.指向最终取得的结果,而非指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学生体验的过程;3.课程目标是分层次和类别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的考虑。其一,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导致的劳动力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来考虑课程目标的价值选择。其二,从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发展实际出发,考虑课程目标如何适应多样化的人才规格需要和区域适应性要求。其三,面对市场经济带

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课程目标价值选择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继承与改造、创新中推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四,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的六方面的要求一样,它反映了国家对课程内部运行系统的整体要求,对课程改革与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规定性。微观目标就是具体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它是宏观和微观课程目标的一种具体化,具有更强更直接的操作性和现实性。总之,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内部构成的层次性、完整性,要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完美统一和平衡,要兼顾课程目标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要求。

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从总体看,目前我国课程理论研究者和课程改革实践工作者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课程理论研究同课程改革实践之间应进行积极的互动。一方面,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应促进并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也呼唤和推动课程理论的突破和创新。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张力是必要的,理论研究不仅是开处方,它还给人们提供思想和智慧的启迪。但是,理论本身的建设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新课程改革中许多概念术语有的是直接从外国搬来的,内涵上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令人迷惑不解,所以教育者应当注意 “概念术语,精确为上”。

了解了课改的最基础的目标和理论,就需要更一步深入改革,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地方课程的改革,地方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级,它有自己独特的丰富内涵。在地方课程的开发上,地方课程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突出针对性、地域性、开放性、实用性。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搞地方课程并不是从“大一统”走向“小一统”,并不是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并不是权利的争夺,而是要充分加强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责任、义务、质量意识以及教育创新能力等。地方课程目标应定位在: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加强学校、学生与社会现实及社区发展的联系,注重校内教育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而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地方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树立回归生活的设计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有科学的课程目标。其实,地方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抓管理。地方课程改革应当做到:一是切实抓好国家课程计划、方案的贯彻落实;二是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课程开发、评价的具体法规、办法;三是建立健全地方课程方案实施水准的督导、评估制度,确保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规格的落实。

(二)校本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校本课程改革必须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所谓规范性,就是要求校本课程开发者按照校本课程形成的法则和课程设计、试验、评价、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活动。所谓灵活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各校的不同情况,因生、因师、因财、因物、因时、因地灵活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创新活动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对未知领域进行前所未有的开拓性创新;二是继承性创新,即在已知领域有所突破的发展性创新;三是有新意的创新。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要求,至少要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学校行政的领导与管理;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小组的课程设计和课程试验。除此之外,还要有必要的对策,比如,有组织地开展课题研究式的校本课程试验;指定并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成立支持和监督课程开发的中介机构。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或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不是以系统知识为主要内容,也不是以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它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它的本质特点突出表现在:以多种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实践性很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外在的原因,即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二是内在的原因,即课程三个基本成分的独特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构成不能过于庞杂,否则不利于学校和教师实际操作。

同时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下,教师的专业化也要求与时俱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最终看教学。教师的专业地位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课程改革,教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理解、领会并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开发能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新要求和新发展方向;三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方式的更新。应该看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师既可以成为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助力,也可成为阻力或阻抗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冷静地理性地看待教师专业发展。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实施受到基础教育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不顾实际地把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全部砝码压在教师身上无疑是不公平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筹考虑改革的要素和条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深入贯彻这一政策,并更好地管理。

(一)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外部保障因素。例如,我国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政策体系中的价值特性构建了新课程改革的倾向所在。新课程改革政策的价值基础集中体现在权利、义务、平等、机会等方面。这些观念是当下社会的主要价值追求在课程中的体现和反映,也是教育和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诉求。

(二)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像课程政策一样,是在宏观上引领课程改革与发展,不直接对具体门类的课程施加影响。我国新课程改革突破了以前过分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可以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应自身实际、有自己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运用三级课程管理,使课程改革对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生之间差异性。

总之,我们的基础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去慢慢摸索,去探究。只要我们把每一个环节做好了,相信,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才会达到真正的改革。

参考文献:

《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第二集)

从立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J]》

李进忠。《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

彭泽平。《培养公民还是人才-》

第二篇: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摘 要: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听取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浅谈心得体会,并将所得运用于平常教学中,以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本人很荣幸参加了由四川省教厅在省教育宾馆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

培训会上,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军伟作了《新一轮教学改革解读专题报告》,教育部XX年“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联络员韦晓阳教授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XX年修订)概要》作了说明,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主编文春帆教授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作了说明,厦门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陈振源以“基于就业为导向下的

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为题目对新一轮教学大纲制订的背景、基本情况、特点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培训会后,省教厅还组织我们前往双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省级重点、成都市电类实训基地)进行了观摩、交流。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心里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也感觉到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下面我就将这次培训做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通过专家讲座打开了我的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搞好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家长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了,全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这次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我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为标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其次,学校应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本次课程改革培训会上专家和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就业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之本。新大纲的制订和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它们进行的。近年来,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面对这些学生要把教材讲浅讲懂实不容易。所以,新课改对教材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降低了教学难度和要求;大幅度地删减了繁琐性理论知识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和教学模式(多媒体、资源库、学科网站、仿真技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的全新职业教学特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明白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是综合性的,它具有两种教育功能:一是高中学历(转岗时很重要、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二是职业技能。“职业培训”是单一的纯粹的技能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同时,我还明白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需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途、怎么用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为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到底要讲些什么理清了思路。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新课程改革虽然教学难度降低了,但是,实践技能方面加强了,需要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技术、学科网站等信息技术。最后,还有两点疑惑希望能得到解答:一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才算合格?如何评价我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如何才能缩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存在的差距?

第三篇: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有感

文/王 云

摘 要: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听取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浅谈心得体会,并将所得运用于平常教学中,以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关键词:思维;观念;创新模式

本人很荣幸参加了由四川省教厅在省教育宾馆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

培训会上,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军伟作了《新一轮教学改革解读专题报告》,教育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联络员韦晓阳教授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概要》作了说明,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主编文春帆教授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作了说明,厦门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陈振源以“基于就业为导向下的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为题目对新一轮教学大纲制订的背景、基本情况、特点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培训会后,省教厅还组织我们前往双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省级重点、成都市电类实训基地)进行了观摩、交流。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心里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也感觉到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下面我就将这次培训做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一、打开思维,注入活力,提升信心

通过专家讲座打开了我的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搞好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家长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了,全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这次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我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为标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二、改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其次,学校应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三、“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本次课程改革培训会上专家和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就业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之本。新大纲的制订和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它们进行的。近年来,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面对这些学生要把教材讲浅讲懂实不容易。所以,新课改对教材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降低了教学难度和要求;大幅度地删减了繁琐性理论知识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和教学模式(多媒体、资源库、学科站、仿真技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的全新职业教学特色。

四、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明白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是综合性的,它具有两种教育功能:一是高中学历(转岗时很重要、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二是职业技能。“职业培训”是单一的纯粹的技能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同时,我还明白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需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途、怎么用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为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到底要讲些什么理清了思路。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新课程改革虽然教学难度降低了,但是,实践技能方面加强了,需要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技术、学科站等信息技术。

第四篇: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有感

文/王 云

摘 要: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听取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浅谈心得体会,并将所得运用于平常教学中,以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关键词:思维;观念;创新模式

本人很荣幸参加了由四川省教厅在省教育宾馆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

培训会上,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军伟作了《新一轮教学改革解读专题报告》,教育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联络员韦晓阳教授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概要》作了说明,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主编文春帆教授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作了说明,厦门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陈振源以“基于就业为导向下的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为题目对新一轮教学大纲制订的背景、基本情况、特点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培训会后,省教厅还组织我们前往双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省级重点、成都市电类实训基地)进行了观摩、交流。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心里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也感觉到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下面我就将这次培训做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一、打开思维,注入活力,提升信心

通过专家讲座打开了我的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搞好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家长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了,全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这次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我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为标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二、改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其次,学校应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三、“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本次课程改革培训会上专家和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就业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之本。新大纲的制订和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它们进行的。近年来,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面对这些学生要把教材讲浅讲懂实不容易。所以,新课改对教材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降低了教学难度和要求;大幅度地删减了繁琐性理论知识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和教学模式(多媒体、资源库、学科网站、仿真技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的全新职业教学特色。

四、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明白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是综合性的,它具有两种教育功能:一是高中学历(转岗时很重要、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二是职业技能。“职业培训”是单一的纯粹的技能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同时,我还明白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需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途、怎么用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为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到底要讲些什么理清了思路。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新课程改革虽然教学难度降低了,但是,实践技能方面加强了,需要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技术、学科网站等信息技术。最后,还有两点疑惑希望能得到解答:一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才算合格?如何评价我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如何才能缩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存在的差距?

(作者单位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机械基础课改革建议

机械基础课改革建议

班级:20093101 范海龙2009310108

摘要:探讨《机械基础》教学改革,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直观教学,进行实践性教学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抽象 兴趣 直观 实践

《机械基础》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概念繁杂,理论抽象,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传授有关机械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了使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使学生能真正在兴趣之中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我对机械基础相关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讲解相关知识。如从汽车前窗刮雨器、公交车门的启闭、拖拉机自动卸料等入手来讲授平面四杆机构;从电影放映机的卷片机构引入槽轮机构这一间歇运动机构;结合自行车、汽车的变速系统来介绍链传动、齿轮传动等有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既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场景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结合实际、加强直观教学。

为了能清晰地讲解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其本质,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物、采用模型像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从而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因为机械行业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所以我们可以到现场拍摄一些零件的加工过程,加深学生的了解。如齿轮的加工工艺,可以让学生了解齿轮根切现象的产生以及如何避免;或者直接购买一些相关光盘让学生观看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易于理解、掌握,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技能,进行实践性教学。

本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注重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好这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做好每次实验和操作训练,其次,组织学生到有关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在工人的指导工作下,拆装简单的机械,以获取直接参与的经验。

总而言之,《机械基础》教学改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它是一项科学、严谨、复杂的工程。上述只是本人的一些肤浅间接,希望能起到一些作用,为以后的教学做出贡献。

下载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撰写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报告的说明110517

    关于撰写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报告的说明一、 此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报告是迎评重要支撑材料之一,旨在反映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崔校长明确要求所有公......

    课程汉英对照表 —— 公共基础课

    专业外语大学物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识论)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体育思想品德修养形势政策教育军事理论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含现......

    课程改革教育案例赏析

    课程改革教育案例赏析 第一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案例赏析 案例1:难忘的一堂语文课 我刚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老树的故事》,正准备按常规讲课时,教室里炸开了锅。 “老师,老师,你看......

    中职电工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中职电工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内容提要: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涉及电学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文从实践教学的必然性、优点以及如何实现实践教学等方面对电工基......

    课程改革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A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B重建新的课程结构;C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D倡导建构的学习;E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F促进课程......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依据《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的课程改革,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内容的制......

    课程改革

    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

    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突破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瓶颈

    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突破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瓶颈发布时间:2012年5月14日访问量:3473信息来源:山东省信息公共基础课教学往何处走?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一直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