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

时间:2019-05-15 14:5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

第一篇: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

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

当今的教育正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轨,按新课改理念,重新审视过去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我们不难认识到:广大教师必须就教育观念推陈出新,才有可能把课程改革工作落到实处,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现将笔者在教育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规范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作为教师首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身份。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辅导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1.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结合现行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 依照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原则,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仅只有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学习方法、思辨能力、团结协作等多面的知识。引导时以启发学生为主,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不要立即告诉答案,而是要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引导还可以用一种激励的方式,当学生被困难吓倒时,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要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们不断战胜困难,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3.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个必须注重的环节,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即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较为广阔的空间。

4.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兴趣,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倾听学生心声,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的互动交流,才是认知的交流,有价值的交流,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真正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摒弃旧的学习观,树立新型学生观

旧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也只是把学生看成装知识的容器,将现成的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行了,这种教学观念严重妨碍了学生心智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会思考的动态的人来教育,它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当是培养具有个性、创造性,会不断学习新知识的人。我们也应顺应正确的时代潮流,不再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受教育者,而应自始自终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因材施教。总之,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畏挫折和困难,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勇于实践,那么,新课程终将结出丰硕之果。

第二篇: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数学论文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数学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验新教材的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保障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顺利进行。关于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教材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身的特点提供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精心设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迈出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在《认位置》的一堂观摩课上,教师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超市要开张,让学生来摆货架,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了新知识,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学会了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知识的一种学习途径。的确,数学新课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信手拈来,《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一节中,教材以小朋友坐车为背景,有辆45座的大巴,车上已经坐了30人,问题是: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小朋友们经常坐车,但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计算过这个问题,课本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常常见到的身边熟悉的场景,乍一看,这是个容易解决,稀松平常的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引起小朋友强烈的表现欲望,他想告诉大家解决的方法,于是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是的,这的确是个不难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学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45—30”,或许有的小朋友知道等于15,但怎样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来呢?刚才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于是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而在《加减混合》这一课中教材则创设了公共汽车上下客这一情境,这是他们所熟悉的,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每人都有了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明白了为何要用加减混合来计算,同时也自己摸索出了一种学习的方法。正是在多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也学会了自主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认数,可以通过数小棒、摆物体等活动,获得有关的体验,从而认识了数的意义。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

因此,教学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许多经验,他们通过实物如球、橘子等了解圆的一些特点,知道鸡蛋、鸭蛋等比球等圆形物体更椭;通过桌面,积木等实物,会近似地使用长方形、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正方形、三角形等词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些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淆在一起的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与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分离出来、区分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容

易发现和掌握实物几何形状明显特征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被忽略掉的几何形状的局部和细微部分;通过实物摆放形式的变化,几何图形大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使经验常识数学化、严格化,更有条理性。

三、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皮亚杰也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一年级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就比较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分一分》这一课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动手把学具和文具来分类理一理,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进行分类整理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一件自己身边的小事——学具和文具分开整理。还有这一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道用两个口袋装东西的题目,通过动手,学生知道了吃的和用的东西要分开装。而《认识人民币》中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学生有的象模象样的当起了营业员,有的则是一个个认真的小顾客。活动中,他们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兑换成一元,理解了10个1 角是1元,看到10个1 元就能意识到是十元,就这样将抽象的认识与直观演示联系起来,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喜悦和自豪。

四、合作学习使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不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即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为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丰富,数学教学要增进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了解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借此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外部的表述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种观念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而且,对较为新颖观念的认识会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的纠正会更彻底。因为合作为学生所提供的范例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范例来自学生自身,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观念与做法了。

《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资源。例如,“9+几”的算法,就可以在教学开始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几种算法:从9开始数数;从1开始数起;“凑十法”。这样几种算法,而不是唯一的算法,使得学生对每个算法都有所体会和收获,进一步地通过比较几种算法,可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以往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以标准化的常模参照测试为根据,测试要求学生回答各种特定数学内容的试题,有些是学生学会的,有些则未学会,将学生答对的题数累计,就表示学生已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并将总分与其他同学作比较,或者用以判断学生内容的掌握程度,得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轮廓。

这种考察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以评价结果为主的方法仍然需要,但仅限于此是很不够的。还应对学习与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一般来讲,过程的评价包括四个部分:评价情境、对情境的回答、对回答的分析和结果的解释。

在过程评价中,需要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的评价结论,不仅要评价出学生回答的结果,还要依赖学生指出哪些是猜想和策略,哪些是证明;在教师下判断前,要注意倾听、观察,特别是

组织情感领域方面的评价,要比较不同情境下的结果,其中包括学生参与的或不参与的情况,进行解释、并将解释反馈给学生。

例如,有个学生在做两位数加法时说,他先做十位再做个位,这种做法的原因是遵循“从左到右数的习惯”。如果不把学生看成主体,不通过关于评价的合作与对话,就很难明白学生如何会产生这样的做法。

相信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丰富多样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组织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会得到进步和发展。

第三篇:高中数学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改革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改革高中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新大纲、新教材培训材料之一

一、与修订大纲的有关背景

1、我国基础教育经历几个阶段的简要回顾

2、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沿革

5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致经历了6个不同发展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制定实施了不尽相同的课程发展政策,对课程的理论建设与实践产生了不同作用。⑪1949年-1956年: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经验时期

这段时期的课程政策经历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到建设新课程的过程,确定了统一性的课程政策。

①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经验,发展新课程。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借助苏联的经验来建设中国的教育。此后,各地先后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在普通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1951年1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参考苏联的教科书,改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1954-1956年,正处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学习苏联达到了高潮。1956年2月,教育部作出决定,要把苏联的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根据苏联的教育经验,教育部改革制定了新的学制。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作出了新的规定。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部分,也明确了要求。此外,所颁发的中小学几个规程,就是借鉴苏联经验制定的。经过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0-1952年,国家改造制定了第一套教学大纲。1951年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当时比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改编而成的。

②课程教材由国家制定,全国推行基本统一的课程教材。

这个时期,新中国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主要标志是:

(A)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1950年8月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以及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1952年颁布),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

(B)确定了全国统一供应中小学教材的方针。195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会上确定了这一方针。

(C)决定成立了国家统一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1950年12月,由出版总署和中央教育部共同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承担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任务。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的《1951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年内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统一供应的基础。”

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教育部于1950-1952年和1956年分别颁发了第一、第二套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和1956年出版了第一、第二套教材。

③课程政策的政治性很强。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学习苏联经验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实际和绝对化现象。

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教育部门在实行改革的时候也发生若干偏差,主要是否定了旧教育的某些合理的部分,对解放区革命教育的经验没有作出系统的总结,加以继承,并且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够。” ⑫1957年-1965年: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1957年-1966年,是中国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在教育上,也开始了自我探索时期。这十年的课程探索,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可划分为特点不同的小阶段。

①调整放权,允许自编教材(1957-1958)

② 再调整,再统一(1958-1960)。③ 继续调整,成效显著(1961-1963)。

1960年下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张磐石领导下,赶编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1963年3月,中央正式颁布《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小学四十条》);教育部在这一年颁布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第三套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相应的第四套教材。这套教学大纲和教材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受到个方面好评,并成为以后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⑬1966年-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时期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草到严重破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

其一,以前的国家统编通用教材被视为“封资修大杂烩”加以批判;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组织了“革命委员会”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程教材建设因“大革命”而一片混乱。其二,教育教学内容方面,过分强调政治性、“革命性”,几乎所有的教材都“穿帽戴靴”,充斥着同学科知识根本无关的内容;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如上海、辽宁等地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改成了“工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等;物理教材简化为“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生物教材简化为“三大作物”(稻、麦、棉)等。教材的编写成了任意行为。

自1972年开始,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虽然又做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教育部的领导权被夺等原因,根本无法进行课程规划和教材编写。

⑭1977年-1985年: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1977-1985年,中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进入了第三个改革发展时期。这8年,根据课程教材工作任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小阶段。

①第一阶段(1977-1980):恢复重建,再度统一,继续实行课程教材国定制。

教育部根据小平的指示,制定了中小学课程教材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成立“教材编审领导小组”,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为组长,领导教材编写工作;

--重建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编写中小学各科教材;

--确定中小学十年制为基本学制,制定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全日制中小学教材;

用心

爱心

专心

--确定1978年秋,开始使用新教材,即第五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

教育部于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第四套教学大纲),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②第二阶段(1981-1985):调整修订课程大纲,酝酿课程多样化和教材审定制。

⑮1986年-1999年:实施义务教育和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时期

1986年4月,经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根据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用四五年时间,编写四种不同类型的教材:教材内容要求达到大纲规定,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学校的六·三制和五·四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此两类教材,北师大编写五·四制教材;教材内容要求程度,适当高于大纲,主要面向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由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大编写;教材内容基本达到大纲规定,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地区和学校,由四川教委和西南师大编写;八所高师出版社协作委员会编写一套。

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正式成立,聘任了20名审定委员和200多名审查委员,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变为审定制。这是我国教材建设史上的重大变革。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审查委员会成立后,1986年11月,首次审查通过了中小学18个学科的教学大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和新的高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全面实施前的过渡性大纲;1992年审查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大纲(试行),1993年在全国实施;1996年审议通过了新的同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开始在山西、江西和天津试验。

2、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沿革

3、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 ⑪新课改的背景

背景一:社会背景(从外部看)经济社会发展,使课改势在必行。新理念(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对学科的影响; 七大科学领域:

①数学系统科学(工程科学、信息技术)

②物质科学(极端条件下物性;创造新材料、新能源)③生命科学(农业、健康、医疗)④信息科学(电信部门)

⑤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

⑥宇宙科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认识宇宙的起源、演化 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合理资源开发)

背景二:教学相关(从内部看)国家意识:课程必改 旧教材:“繁、难、窄、旧”

A:从教学内容看:高考改革与课改紧结合 B:为学生减负:第一个切入口应是课程改革

用心

爱心

专心

C: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⑫新课改的意义

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

②将决定我国国民21世纪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的未来

4、《新大纲》制定过程的简要回顾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需要将教材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且工作量较大的省、自治区可延迟到2003年。届时,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停止使用。

199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制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12个学科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并于1997年秋季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市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7年开始,山西、江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国家教委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包括新课程计划、各科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这项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的,又是第一次把普通高中作为不同于义务教育的学段进行试验的。这项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普遍好评。这项改革构建了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体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出版的普通高中各科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人教社不仅为这套新教材的研究编写出版,而且为这套新教材的试教培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试验中有充分的数据可以作为科学结论的依据。正因为试验的方向是正确的,试验的过程是科学的,试验的成效是显著的,课程计划、大纲、教材经教育部组织修订,从2000年秋起扩大到10省市进一步试验推广。高中语文新教材将在全国推广。

1999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的精神,针对试验中反映出的问题,对“新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2000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语文等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原两省一市的基础上,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安徽、青海等地也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课程方案,同时,全国统一使用了普通高中语文、思想政治两个学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版;2001年全国统一使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二、大纲修订的基本依据

1、建国以来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 ⑪双基扎实

优势: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题技巧较好;勤奋和刻苦的精神。⑫教材和教学反映出:“繁、难、窄、旧”

从国内数学课程的现状看,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数学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较实施

用心

爱心

专心

义务教育前,要求有所降低,知识面有所扩大,而原有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存在比较多的缺陷,不但难以与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相衔接,更难应对新世纪对高中数学教育的挑战,概括起来讲,原有的数学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内容陈旧。与国外相比,我国高中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陈旧的。如在传统教材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其他内容基本上只包括17世纪以前的代数、几何内容,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初步等很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均无所涉及。有些价值不大的内容又贪多求全,如幂函数,在很多国家的中学,甚至在我国的大学的高等数学中也只是形式化的给出定义,而在我国的教材中不仅分情况进行讨论,而且对它的性质及其证明追求全面与“严谨”,这是不适当的。

2.知识层面狭窄。由于传统《大纲》的局限性,再加上1983年以来数次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造成原有的高中教学内容偏少,知识层面狭窄,与解放后的几个主要《大纲》相比,其规定的内容是最少的,以致于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时间去复习,在知识层面上搞“深挖洞”,造成了一种“学了的不一定有用,有用的又没学”的畸形数学教育局面,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3.课程结构单一。根据教育部1990年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在高中实行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评价学校的观念没有转变,选修课实际上变成了以“应考”为目标的必修课的延伸,选修课形同虚设。

4.应用意识不强。由于传统的教材中偏重“掐头去尾烧中段”,没有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致于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及创新能力是不利的。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想

⑪课程计划改革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②突出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③突出地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哪里? 问题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得到什么? 问题三: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是什么?

问题四:终身可持续发展靠什么?

答三: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培养,得以养成尽可能健全的人格,这就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四:与各方面(健全的人格;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都有关系 具体目标是:

①改革数学结构(学科与学科缺乏联系)②改变旧书现有结构:“繁、难、窄、旧”

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已探索的学习

④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进步。

⑤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⑫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 关于知识技能的目标;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

发展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要靠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目标的实现。

② 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三要素:要有现实意义(与现实联系);要有趣;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③ 学习方式的改变

倡导自主的学习,合作交流(学生与老师)实践创新 ④ 教学方式的改变(对象:老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 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生:学习成为付予个性的过程

⑤ 教育的民主化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⑥ 教育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的公平性,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性(关注学生的参与)

三、课堂教学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

⑪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本质因素

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的实施;情感体现;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

横坐标:构成性要素:主体作用;情感体现;教师行为;教材处理

纵向坐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组织;教法的应用;教学效果及评价 ⑫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什么是课堂教学?

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指向多元目标的学生主动地、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

四个要素:

①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 ②教师的作用定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③教学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④情感

⒈为什么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活动?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人学习的三种水平:懂、会、悟 懂得教书-----会教书------悟

用心

爱心

专心

仅仅要懂---不需要学生的主体性;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想得太少,老师讲得太多)我们是把悟降格为会,把思维降格为技能。

我们应这样想:学生怎么学?学什么?学好了没有?不想我怎么教?教什么?教好了没有?教完了没有?

⒉教师的作用定位(组织引导作用)

集中反映在是否能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好教案的几个要素:

① 知识教学上注意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易记的知识是有序的,分类的。

② 设计一个好的过程(起点:学生已有知识 终点: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用一串问题来设计(利用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许多老师的课堂提问起什么作用呢?“说老师想说又不说的话”。

好问题:学生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

例: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

问:先学什么方法?为什么先学加法?(渗透从易到难的思想方法)

问:(+2)+(-4)等于多少?足球实例(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掌握新知识)

问:观察这些式子,谁能告诉我有理数学怎么加?(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归纳一般规律)

问: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与小学学的一样吗?

③ 要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学这堂课可能发生的困难,以及引起的原因。如何找原因?问问学生,搞调查。

④ 备情感(问题要有更多的引导性,思考性)

⒊目标的多元化的问题

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人格的问题:后进生不仅仅缺的是知识,更重要缺乏责任心,对一切事缺乏责任心,做能做的事,对所作的事要负责。

⒋情感的问题

①学生是不是有学习的积极性;愿意去学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成功的体验

“我要把我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学生对我的爱;我要把学生对我的爱转化为学生对我所教的学科的爱”

四、关于新大纲内容介绍和学习体会

1、前言

⑪数学研究的对象

⑫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重要基础学科。数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力量。

⑬高中数学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数学课是高中阶段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的重要性:基础、工具、育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教学目的

⑪制定依据 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制定的培养目标。⑫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的核心

⑬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三层含义和九个要点。第一层 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第二层 培养五种: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互关系。

第三层 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要求、个性品质的具体阐述。

3、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⑪教学内容的确定的原则 有用、基本、能接受。即精减、淡化、增加、渗透。⑫体系安排的四个注意 系统编排,横向配合,符合认知,纵向衔接。⑬高中数字设综合数学课

⑭必修课与选修课 意义。总量。⑮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要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以上必修);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以上选修)。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怎样开好研究性学习课?

Ⅰ、首先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

①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发展,而且是使学生得到的是可持续发展(发展性)②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性(主体性)

Ⅱ、教师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现象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观察生活,从而从中找到可以供学生研究的问题,成为研究专题,在研究专题中要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

例:复印店的广告:“本店可以复印A页的复印纸”A页复印纸是多大的纸? 例:产品有效率60%、70%数据如何得来?

例:“我的写作风格与矛盾先生的写作风格一致”

常用词、常用标点-----曲线图-----分析曲线图-----结论

例:调查南市多少人横闯马路,翻隔离带,为什么翻隔离带,横穿马路? 例:城市的光污染

作用:不在于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Ⅲ、应勇于实践(只有作了才能有进步)

用心

爱心

专心

研究性课程如何备课,如何写教案?

①课题名称(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②主题(是子课题)③科目(高中数学)④年级(高一年段)⑤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⑥时间(2001/8/24)⑦地点(学校)⑧材料⑨教学步骤⑩参考资料⑾教学评价⑿课题的变例(可用在买房子上、买车上)

教法:5分钟(设问,提问)--------分材料--------学生分组(随机的,匀称的)(由他们自选组长)

4、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⑪关于教学目标的四个能级: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⑫必修课 高

一、高二开设。《课程计划》规定课时280课时,其中,《新大纲》安排课时242课时,研究性课题安排课时12课时,机动课时26课时。

必修课内容12部分,其中第9部分分9(A)、(B)供选择。12部分内容是:集合、简易逻辑;函数;不等式;平面向量;三角函数;数列;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研究性课题。

⑬选修课 高三开设 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分选修Ⅰ和选修Ⅱ两种水平。

选修Ⅰ《课程计划》安排课时2×38=76课时,其中,《新大纲》排课时32课时,研究性学习安排课时3课时,机动课时17课时,复习考试时间2×12=24课时。选修Ⅰ供文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有2个部分;统计;极限与导数。

选修Ⅱ《课程计划》安排课时4×38=152课时,其中,《新大纲》排课时82课时,研究性学习安排课时6课时,机动课时16课时,复习考试时间4×12=48课时。选修Ⅱ供理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有5个部分;概率与统计;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复数。

5、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⑪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变化:

有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的一律用字母如kg、T时间,t时间,τ吨 2000元/人 字母用正体不用斜体 例如:л 国家规定:0是自然数 不提查表(除正态分布表外)tg---tan;ctg---cot;

⑫应该注意的七个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正确组织练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6、教学测试和评估

⑪教学测试和评估的依据和原则 ⑫教学测试和评估的目的 ⑬教学测试和评估的重点 ⑭教学测试和评估的方式

⑮教学测试和评估的结果的报告形式

四、《新大纲》的特点

1、精选内容

2、更新部分知识、讲法和教学手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3、增加灵活性

4、重视数学应用

10

第四篇:更新教育观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小学课改总结)

更新教育观念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已六年了,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热潮中,立足本校,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专注和热情地参与,老师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发生了变化。

一、加强领导,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开展。

课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课改实验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就必须有高素质的领导,严格管理和科学的专业指导。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抓教学副校长和五位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六位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并制订相应的课改实施方案,明确课改的目标任务、实验的步骤和要求。课改领导小组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以丰富的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帮助教师解决实验中存在问题,提出新思路,对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总结推广,对存在问题进行指导、矫正,确保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二、开展校本培训,转变教育理念。

课程实验成功与否,关键在领导和教师,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业务素质不提高,课改实验就要落空。为了使课改实验取得成效,我们首先抓领导班子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业务培训,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师资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到外地参观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使课改领导组人员转理念、明方向、识目标,为指导课改实验工作垫好理论基础。二是抓好学科实验教材培训。实验教材改革力度大,教学内容形式新,教学难度大,教师心中无底。每学期我们都组织教师参加区、街道新教材培训,使实验教师掌握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消除了一定的心理障碍。三是立足于校本培训。学校坚持把校本教研的主动权下移到科组和老师,由科组根据上级要求把握好年级特点,自定专题研究,如语文组低部的识字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语言环境中学生与生字多次见,使学生既学得欢、学得快,又记得牢。在中高部中开展习作教学研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从小笔练起,即从平时的体会感受、补充句子等过渡到成形的习作,并培养学生修改

习作的习惯,使学生的习作更加有血有肉。数学组研究的如何教学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总结了看图明意——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三层次的解题方法,在各年级中推广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果。英语组研究了“英语快乐教学法”,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观。

三、突出重点,大胆开展实验。

课改实验要以课堂教学改革和教法革新为重点,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核心,正确处理好接受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关系,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继续创新的关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三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构成的教学目标。对此学校教师着力研究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探索适合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近六年来的实验,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要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主要位置,落实三个转移:一是从重视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移;二是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转移;三是从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转移。

教学过程的设计,老师们开始注意到应科学艺术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入新课的设计应让学生充满好奇,提高兴趣,各个环节衔接时,设计不仅要自然,而且还得有“戏剧性”的变化,做到既能让学生如入梦幻的境地,又有利于学生激情、激疑,教学结尾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让学生有充分想象、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并让学生有“课虽止,趣尤生”之感。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采用,传统的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存在着多采用灌输式,少动手实践,多机械记忆,少深刻理解,多单向交流,少合作学习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乏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课改的实验中,老师们已逐步的认识到新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要采用讨论、探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独特的自我。课堂教学的改革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教学质量逐步的提高。

四、课程改革出成效。

1、教师与课改同成长。

课改实践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变化;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变化;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变化;这种悄然变化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局限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原来的以知识线索设计教学,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组织教学转变,三维的教学目标引起了教师的普遍关注,不少老师在实践中推出示范课,而且在各种教学竞赛中获奖,广大教师与课程改革同成长。

2、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我校教师通过课改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六年来有20多篇论文课例获区奖,50多篇论文获街道奖,40多名学生分别获市、区各项竞赛一、二、三等奖。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促使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4、评价出现新的成效。

课程改革给教师对“评价”的理念带来了新的变化,从而也带来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变化。很多教师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使教师改进教学。

五、存在问题与困惑。

1、学校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资金不足,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不深刻,校本教研缺乏理论的指导,盲目性、随意性较多,效果欠佳。

2、学校监督机制不健全,有些制度虽有制订,但在执行中教师往往打折扣,如每周一次备课活动由于主讲老师准备不充分,只停留在划课时、进度、作业等环节上,导致教师上课还有对教材钻研不深,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方法不当的现象出现。

3、新旧教材内容反差大,旧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一个顺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新教材跨度大,知识零碎,教师复习时难于形成知识链,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教师感到困惑。

4、新教材对语文知识显得“飘”和“虚”,特别是低部,教材内容多,让字量也多,高训课文后面问题少,很多教师不清楚每节应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感到困惑。

5、新教材对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出现了叙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不拘一格,学生解题方式比较灵活,但忽视数量关系的理解,造成学生对“解决问题”不去分析数量关系,解题能力较差,两极分化严重,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感到困惑。

××小学

×年×月×日

第五篇:高中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转变

高中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转变

摘要:高中教师是高中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否关系到高中课程改革的成败。为了真正落实高中课程改革,高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改进教学手段。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观念;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教学手段

高中教师是高中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中课程改革,高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以实际行动呼应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过去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不仅限制了教师作用的发挥,也确定了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新课程方案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教师是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探究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教师既是学生年长的同志,又是他们的导师。”由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给予,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最大限度的信任、理解和尊重学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首要前提。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求教育艺术和技巧,“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学生)这朵娇嫩的花儿。” “教师不可把自己当作惊吓鸟儿的稻草人一样,使学生见 到自己就害怕„„教师的态度应慈祥和蔼,使学生因此容易接受教导,热爱学习。”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下平整的文字,正如不能在一张抖动的纸上写下平正的文字是一样的。”贵州曾有一名教师让犯错误的学生“当众吃屎”,侮辱学生人格,这是贵州基础教育界的莫大耻辱,教师们应该引以为戒。

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学生有尊严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安全、健康、快乐地生活。为此,教师应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她)们身心愉快,学有所长,全面发展。2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体、讲述灌输为主线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方案要建构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新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双主体”作用,即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课堂教学的“演员”变成了“导演”,由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要扮演好这些角色,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退居二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爱国主义情操、人文素养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说穿了是培养一种学习思维方式和生活准则,并不在于向他(她)们灌输多少学科知识。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讲多练,少讲多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课堂教学中要敢于“退居二线”,让位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如英国近代教育家斯宾塞所说:“教学中应该„„给儿童(学生)尽量少讲些,多引导他们去发现。因为儿童(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种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们自己获得的,就会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所有。”

第二,重视学生创新求异思维的培养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科技人才不足,发展不平衡;国民创新意识薄弱、开拓能力欠缺等。因此,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打造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意识需要从中小学培养起,但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继承前人的成果为中心,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重视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忽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气,正如英国教育家尼尔所说:“强制性的学习剥夺了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兴趣,在填鸭式的教学下,儿童(青少年)机械而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丧失了对新奇事物的敏感和探究的兴趣,最终成为缺乏创造力的人。”这是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悲哀,也是高中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摆脱教材、教参的束缚,尽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和反思,让他们在未知的知识海洋里去遨游,因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尽可能地挖掘其创新潜能。

学生在展开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若不留心,这些火花转瞬即逝。因此,高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恰如其分的点拨和指导,让其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第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他要跟每一个少年和青年一起,构筑起他的精神生活的大厦。”俄国近代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教育的永恒理想在于造就完满的人。” “教育者应该把学生正当情感的形成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往往是关注几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高中新课程方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情感价值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良好素质,如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高雅的审美情趣、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等等。

高中教育在落实情感目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这些优势,充分挖掘其中素材、尤其是人格教育素材,让鲜活的历史伟人跨越时空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使之受到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的熏陶,使我们的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树立新的学习观,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有人认为,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这种观点虽用词过重,却也发人深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知识量急剧膨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长1倍, 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长1倍,近10年来大约每3年就增长1倍。据估计,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5年后就有一半知识陈旧, 10年之后所学的知识基本过时。因此,学校的“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受教育逐步成为人们终身的事业。过去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知识膨胀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条永不枯竭的知识和信息的长河。要使这条河流常流常新,永远具有生命力,就必须不间断地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把握时代的脉搏,与学生一起成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要“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如果你们看到某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忠实地复述教科书,那就可以断定,这位教师距离教育工作的高度素养的境界还相差甚远。”中国大教育家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到晚年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后世为人师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高中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使教师所涉及的知识层面有一定局限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老化。因此,高中教师不论学历有多高,教龄有多长,都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要树立“终身

学习、学无止境、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过去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尽自己。”这种说法难免有些伤感,应该改为“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完善自己。”掌握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容量小、直观性弱、教学效率低。新课程方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强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信息社会,“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中教育的必然需求。原因在于:

第一,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粉笔、黑板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媒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教师、课本和课堂,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网上学习。要指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教师就必须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

其二,高中课堂教学头绪多、容量大、概念复杂抽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要实现这一目标,高中教师就必须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0.[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0.[3]洛克.教育漫话[M] //西方教育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4]单中惠,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5]周小川,严先元著.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6]傅道春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7]张刘祥,金其生主编.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中学生素质修养[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下载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转变经营模式和观念扎实推进企业机制改革

    转变经营模式和观念 扎实推进企业机制改革杨思松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加入wto等外力的推动下,建筑行业已逐渐地步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一大背景下......

    深入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深入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工作得到协调发展。对此美育自查报告一、指导思想:近年来,我校坚持以《规程》为指导,以全面......

    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厦铺小学 程胜男 通过阅读和学习张力载写的《转变教师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策略要点》,再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感悟,本人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一......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相对与世界幼教来说是比较晚的。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将把素质教育从经济社会的......

    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适应课程教材改革 ──浅谈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及实验中的一些做法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有幸参加了三水市的第一批数学课程改革实......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记怀安乡驿城小学教师陈建民陈建民,现年36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93年8月参加工作,2008年1月获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至今已工作17年。在这17年里中......

    转变化学教学观念,迎接新课程改革

    转变化学教学观念,迎接新课程改革 安徽省肥东一中许克敏231600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