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

时间:2019-05-15 14:5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

第一篇:学生-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

学生-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

黄陵县店头镇中心小学杨艳

关键词:教育观念转变教师家长学生素质教育

主题: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永恒的话题,是教师终身的任务,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管什么样的理念,都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切切实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为学生考虑出发。学生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全社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落实落细,就能造就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就能实现民族复兴。

正文:

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早在十几年前已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吹面不寒杨柳风”,回顾近二十年间的教育现状,深思自己从教历程,倍感有愧“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多少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起早贪黑给孩子一味输灌知识,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输灌就得接受,否则就得拳打脚踢。还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多少初、高中学,为了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想尽心思挖掘人才,不惜高薪聘请有经验的教师甚至专家,给小升中、中考名列前茅的学生实行免费入学,享受特殊待遇,用金钱、物质等只要有利于其升学率的提高的手段来诱惑学生及家长,打造所谓的名校;多少家长则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升学,好的就业,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挤破头地往名优学校挤。成绩优异的不说,成绩略差就只能倚仗关系靠金钱入学,顺应了“名校”办学战术和效应,使得“名校”更名。总之,这十多年来,虽然众口一词“素质教育”,可我们仍然滞留在应试教育之列。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飞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总体要求,以及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今年在“两会”期间的公开表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就是我的中国教育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十四亿中国人的教育梦已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进程中。特别是我县在省督导团、督导学会、市督导室等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开展黄陵县“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聘请数位专家相继为我们做了不同专题讲座,教育局蒋局长也作了表态发言,并结合黄陵县教育实际,制定《促进内涵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三年实施方案,我们也通过个人重温《纲要》、再读《课标》,分校分组学习、讨论等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提升,使我深感黄陵县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与时俱进,犹如春风化雨,深得人心。相信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永恒的话题,是教师终身的任务,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管什么样的理念,都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切切实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为学生考虑出发。因为,笔者认为,学生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现就自己的点滴思考,阐述如下,以飨同仁。

一、学生是教师观念转变的根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流传千古的教育名言,在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是人人信奉的真理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还不如引导他去发现这个真理,已是当今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

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过去由于片面强调应试教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教师处在“唯一正确”的地位,用传统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仅局限于课堂中、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要求学生只以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思路为其思维导向,教师成了“运输工具”,学生却成了“库房”,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凸显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学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好比“演员”。“导演”是调节每个“演员”的中心环节,其宗旨还是要让“演员”能充分地自我发挥特色。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教师不能满堂灌,要让学生有机会调整思维,有机会发现问题,有机会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发现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要送一程、扶一把,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索独立自主、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协调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倾注爱心与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与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关系。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积极解放学习,使学生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移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来,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深情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学习的勤学苦钻精神,要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孩

子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是家长观念转变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每个人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承担着对孩子的“摇篮教育”和“终生教育”。家庭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它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教育,可以随时随地、随机应变,常常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这种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力量。因此,家长教育起着举足轻的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将使孩子终身受益。然而,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家长出于对孩子前途的考虑,把精力过多放在对孩子智力的培养上。为此,他们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以升学率作为评价老师和学校的依据,为孩子择校,报各种补习班,在自觉不自觉中,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也加大了孩子负担。在新形势下,家长应清楚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应只是在孩子的学业上,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健康体质、健全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社会发展、对国家建设有用、能够继往开来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懂得社会、懂得生活、懂得与人合作,丰富孩子的经验系统,要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奠定孩子独立生活的基础,让孩子学会独立,通过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叠被、刷牙洗漱、洗碗,扫地、整理书包、自己背书包等,让孩子从小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形成刻苦、节检的品质。从而培

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学会独立。不要总是为孩子包办一切,为了孩子不惜花费任何代价,却不顾孩子自身的发展和需求。

三、学生是学生自己观念转变的根基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应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主要的活动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最终由他们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然而,长期的传统教学使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听话”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参与和活动。他们往往不习惯于自己动手、思考,更多的是希望教师告诉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将学生从不良的学习习惯中引领出来,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为勇于参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使孩子真正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理应由自己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学习方式。另外,《纲要》提出“教育公平,树立人人成才、全面发展”的观念,那么,作为学生就应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相信自己,努力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独立、自信的健康人格,努力成才的观念,尤其学习成绩或智商低下的孩子,不要被传统的教学评价所障目,丧失学习的自信,甚至辍学。教师和家长都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看到新形势下教育的曙光,相信自己有差的一面,同样就有好的一面,挖掘自己的潜能,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健康的成长,相信“时势造英雄,时势造人才”的客观依据,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论断,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也会为民族的复兴添砖添瓦、献计献策!

总之,“教师-家长-学生”这三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领悟新

时期的教育理念,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共同配合,齐心协力,全社会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细处,何愁造就不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何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分析我国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也许有人会认为,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是很高的,如我国中学生参加世界奥林匹克竞赛,数理化各科获得了众多的金牌,我国的中小学生到了欧美,数学几乎是顶尖的;出国留学生在学位课程考试中,成绩大多名列前茅……这些能否说明我国的教育水平是很高的?我国学生的能力是很强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是肯定的回答,就无法解释我国至今还没有造就获诺贝尔奖的人才。原因很简单。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种能力是机械式重复记忆的结果。根本不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动力,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不认识到这一点,我国教育还将与发达国家拉开更大距离。而在欧美国家实行的启发式教育,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实施空间很大,如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设计用一小块钠投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清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有沉淀析出。提问:为什么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钠投入石灰水是钠和水反应:2Na 2H2O=2NaOH H2,这一反应导致(1)溶剂减少;(2)产生OH(3)放出热量。所以石灰水变浑浊,有沉淀析出。在实验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除提出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外,主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如实验现象、问题思考、讨论形式、理论分析、归纳小结等),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应培养学生从想说、想问、想做,发展到敢说、敢问、敢做,最后达到会说、会问、会做。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的性质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然而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人。教师应树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都得以发展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工作中做到“目中有人”,高度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过去很多一段时间,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凭语、数、外、理、化、成绩来给孩子排队,搞得学生压力很大,也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这样就束缚了能力的发展。现代科学表明,人有巨大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这些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达到比现在高得多的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可表现自我的环境,挖掘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潜能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

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涵,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如心

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教学气氛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关爱学生,满腔热忱,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个学生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关键,特别是对传统教育中被称作“后进生”的学生,教师更应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竭力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表扬。“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

五、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个人领会吸收之间存在矛盾,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因此,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思想,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狠下功夫,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的。

六、进行意志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成长的必要前提。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在《晁错论》中精辟地指出“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古今中外成才者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点。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靠的是目标专一,百折不挠的意志。为了研究制造电灯的灯丝,先后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含辛茹苦十几年才成功。他经常连续工作二、三十小时,累了就用图书当枕头在实验室躺一会儿,他说“天才就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爱迪生正是以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无数次的失败中取得成功的。

人的意志总是在人对客观的认识中产生,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又可以左右认识活动,“志不强者智不达”。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往往要求人有坚强的意志参予,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意志与情感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意志在情感激励上产生,高尚的情感是意志行动的推动力。另一方面,意志对情感又有调控作用。意志越坚强,越能使积极的情感持续下去,而使消极的情感得到克制。因此,要成为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的抓住素材对学生进行意志培养和锻炼,更要以身作则,身先垂范地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的身心影响,如孜孜不倦的求知,科学严谨的治学,持之以恒的耐心辅导与教诲,自始而终的高标准,严要求,要对培养学生具备坚韧的学习态度;集中精神投入学习,克服自己浮燥的情绪,克服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坏习惯,能面对并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各种困难,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因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认定目标而坚持不懈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在行动中克服内心矛盾和外部困难的过程,都属于意志过程,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加强学生的意志教育,可谓意义深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和训练都有规定。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切实做好学生的意志教育工作,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就上我们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不断探索教改的新思路吧。

第三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因此,这几年,我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一改往年抓成绩只围绕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转的办学理念,开始全面启动素质教育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下工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现在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构筑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会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内在的动力。因此,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行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我校改革的重点。

(1)为人师表,“德”字为先:提高教师素质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特征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有着“近朱者赤”的功效。为此我校每两周由党支部组织一次政治学习,并要求教师有政治学习笔记。通过政治学习,释放了市场经济给教师在心理上带来的负面效应,培养了教师的敬业精神。要求教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和县教育局规定的十不准。对于体罚学生,偏爱女生造成影响,有打牌赌博等严重违纪现象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规范了学校的所有制度,包括:校长守则,教师守则,教师岗位职责等等。由于教师敬业精神大大提高,出现了一大批市级和县级优秀教师。

(2)知识经济,日异月新:提高教师素质必须不断更新和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

有人说,在21世纪,三个月以前的知识在现在将有85%成为历史!当然,这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反映一个事实,即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了。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生存,作为教育者,要做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自己首先生存下来。为此,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更新和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

学校多次组织教师进行电脑培训、普通话培训、学历培训。目前,我校95%的教师获得了电脑合格证,95%的教师获得了普通话合格证,10%的教师在进行学历培训。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以学习他人的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

学校每周由教导处组织一次业务学习,要求每位教师都有业务学习笔记本,每期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

学校为每位教师至少订一种业务刊物以加强业务学习。

每学期必须写一篇以上的业务论文。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学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蜡烛成灰泪始干”,可以说教师用自己一生的血和汗默默地铸造了他人一生的辉煌。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学校有一部分教师丢失了自己的领地,边的茫然不知所措,找不到教师的使命感和崇高感,甚至变得自卑起来。于是辞职者有之,整日沉沦于麻将扑克者有之。针对这一情况,凉水口中学的领导一方面设法改变教师地位,另一方面不断深入教师中去,与教师促膝谈心,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信心。

二、合理安排课程体系,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家庭、学生甚至某些领导都以考试成绩,升学率来衡量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教师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学围绕升学率,把教育教学引入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国家教委规定的课程体系得不到合理安排,学校、教师都只注重考试科目的成绩,忽视了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以及活动课,使教学的基本目的从“生存”蜕变成“升学”。不能升学的学生只好去打工、学艺,到社会这个大融炉“回锅“,再学生存本领。不容忽视的是:这恰恰是广大农村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阵地,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校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做到了三个转变:

(1)由面向少数学生转为面向全体学生

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为升学服务还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优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差

生的转化。学校转变了这一观念,实施因材施教,每位教师都指定有优生提高计划和差生转化计划,对每一学生都做到有措施、有对象、有效果。

(2)由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互动式教学

课堂45分钟教师以引导为主,讲解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由学生自学或练习,这样达到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学校还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由苦教苦学转变为乐教乐学

苦教苦学是农村中学通常取得好成绩的法宝,也是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法宝,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也是大部分农村大、中专学生高分低能的罪魁祸首。这在西平完中以前也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学校在乐教乐学上下工夫,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这既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改变了学校“老牛拉破车”的形象,又使学生从沉重的学习中解放了出来,有条件多方面发展。这一转变,学校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教师认真备课,讲究教学质量。上课做到有趣味性、启发性。忌条条框框,死记硬背。

精心布置作业,课堂尽量完成。作业做到有针对性、目的性。忌白天晚上,题海战术。

限制考试次数,除期中期末外,一般不得进行其他单元考试,忌

大考小考,老师法宝。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西平完中除了充分利用课堂外,大力推行第二课堂。学校成立了美术、音乐、棋类、球类、书法、计算机等兴趣小组,针对贫困地区的特点,提出了“实践”教育思想,把劳技课进一步深化:增开了养殖和种植科目,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独立生活的技能。

由于课堂安排合理,学校不仅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而且连续几年升学率、及格率、合格率都在全县名列前茅。学校连续四年在全市美术比赛中获第一名,99年在全县中学生篮球比赛中获得第三名,2000年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得第五名,2001年全县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中获得第五名,2001年全县中学生乒乓球运动会获得第二名。部分学生计算机水平已达到一级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失学率渐渐消失,特长生年年增多,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步增强。

三、力开展硬件建设,提高办学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夯实这一基础要靠强有力的政府行为,继续有计划的加大教育投入,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准备必要的物质基础。

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系统工程,是中国教育的一次质的改革。要面对许多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雷区”。这些“雷区”包括招生问题、考试办法、教材问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问题等

等。就西平完中来说主要有:

(1)招生制度问题

学校有好坏之分,学生有优劣之分。什么样的分数进入什么样的学校读书,什么样的升学率代表一所好的学校是一种公认的招生制度。所以,如何理解教育的目的,如何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素质人才,是一个教学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政策的问题。如何处理两者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2)资金问题

素质教育要求以一流的条件办一流的教育,所以,如何继续加大政府投入,为素质教育服务是学校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3)考试办法与教材问题

考试办法动不得,学生教材换不得,课程设置改不得。对于这些,虽然西平完中也作过一些尝试,如:减少考试次数,优化教材内容,调整课程设置等。但是,考试再少总不能省去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教材再优化也不可能省去《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课程再调整总得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长期的。由于教育政策、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共同努力。西平完中的素质教育仅仅迈出第一步,相信在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素质教育在西平完中一定会全面发展,会为社会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篇: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的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主体进取精神呢?当然有许多方面可以做,例如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变化等都是体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面。但是在这些方法、手段之上,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念应先转变。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的。如何学,也只有教师可以控制和影响。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须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相信学生挖掘学习的潜力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例:在教学“名数”这一节内容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看完书后,问学生:“从这一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合起书自由举手回答。有学生抢答:“单位名称。”马上就有人反驳他:“是名数。”我马上问:“谁知道它们间有什么关系?”又有学生举手:“名数是数带单位名称。”又有人说:“有一个,也有两个的,还有三个的。”接着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互相补充,我根据他们的说的加以选择板书,一个由学生自己找出的知识网络图就呈现在黑板上。这个概念教师一直没有讲,但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就掌握了它。而且由于是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二、平等相待引导学生的辩论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也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是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对他以后的学习造成制约。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世界原本是无序的”,孩子们在这无序中能了解世界,学会许多,是因为他的思维不受约束。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图,给学生简单扼要地讲了年月日的由来。我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得不详细,你没讲为什么一年平均365天多一点。”然后这位学生就竟直帮我说了。等他刚一

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这谁不知道,我也看过书的,现在又不是地理课。”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着听,这时才插言“有多少同学知道这个知识,请举手。”班上只有十几个人知道。我便说:“嗯,这位同学说的虽然多了点,但是我们毕竟知道了一些东西,还是很有收获。而且这位同学表达力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位学生听了后,那一段时间学习兴趣都非常浓,而其他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争相发言,还经常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进行“是”、“不是”,“对”、“不对”来个拉锯战。这时教师就不能作旁观者任由他们发展下去,而应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拔。适时把他们拉回到主题上,导入关键处。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时要充分发挥起来。引导好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流于嬉闹。

三、认可预知激发求知的欲望

有一些学生,喜欢课前把当天要上的课先了解,然后上课时积极发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教学观点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教学起来轻松些;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传统教学的习惯是:一个新授课,要一层一层地去剖析知识,直到最后水到渠成,自然地揭示出主题。这被认为是很成功的课。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二三地全说出来了,精心的准备被打乱。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它。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正好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例,教学“加法交换律”,在学生独立解答完例题后,师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发现什么吗?”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是加法交换律a+b=b+a。”我一愣,但马上转变计划,反问:“你说得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叫‘交换律’吗?a和b是什么?可不可以换成别的。”经过这一改,本来头痛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相比而言,改变计划后的教学更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知识发生过程印象更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将机会留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小结上,也应改变策略,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而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式的机械小结。教师可以问:“谁来帮老师总结一下,我们这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吗?”可以让学生互相间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让学生互相间评述。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说出其所以然。在学生小结、评述中,师要时时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这些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关涉众多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如何却是前提。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不可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

第五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小学花秀玲

论文摘要:教师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善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挖掘学生个性潜能,教会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教育观念;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 一个富有创新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思想,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的每个环节要始终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学出发点,通过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以其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

1、教学中要给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在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前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采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手段,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巴甫洛夫指出: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花得到发展。

3、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些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是完全能够解决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能不讲的尽量不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自主学习。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教师要利用所教学科的特点,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语文教学中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自办手抄报、编演课本剧等活动,科学、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学中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这样不仅深化了所学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灌输”为“对话”,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

1、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心理障碍。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希望留给学生,把尊重、理解和宽容留给学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从备课到上课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会有那些问题,喜欢那种教学方法,对那些问题更感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应怎样对待等等,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

3、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必须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使之产生的新的思维碰撞与思想交锋,从而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过程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产生对知识对智慧的爱。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如:在讲授每部分知识前有意识增加自读、自思、自圈、自写、自查等环节,让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自我感悟,自求所得,这样就为教师、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或自找学习伙伴,读、画、议、写、演学生自主采用。

3、在合作学习中,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到小组中合作交流,彼此沟通,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在交流互动中反思,丰富充实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再到全班交流,再次达到共识,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称赞,学会欣赏,学会补充,学会评价,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提问,学会求同,学会学习,同时也学会做人。

三、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可表现自我的环境,挖掘出学生在德、智、体、美.特等各方面潜能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1、教学过程是学生潜能发挥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训练,尊重学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和良好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就是学生心理,生理因素参与的过程,其主体因素的参与过程就是人的潜能发挥的过程。

2、教学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能。

创造心理学认为,在人类思维的广阔领域里,发散思维是人类最高的思维形式,因而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也最富有生命力。它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创造性,即不满足,超越所谓唯一正确答案去开发未知的领域。发散思维要求,当思维主体审视认识思维客体时,思维主体既要尊重思维客体,也要无拘无束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手段的分析思考,以期寻找尽可能多且新的答案和解。这种既申明自己的观点,又运用观察、获取信息、分析判断、联想比较的思维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还能让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发挥。素质教育与潜能的发挥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面向所有全体学生,不能有偏爱“优生”歧视“后进生”的观念,要民主。因为这种歧视后进生的观念往往不自觉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敌对情绪,不愿与教师、同学讨论和交流,导致他们的潜能得不到相应的发挥,素质得不到更好地提高。

3、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素质潜能。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学习。然而,兴趣又是靠教师的引导逐步形成的。因为千课一法,千人一面的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是造就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法,刻意求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我国古代学者王阳明曾经说过:“今教童子,必使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就是告诉我们,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视“苦差事”为“正合我意”,变学生的不想解这道题为我要解这道题。当学生完成任务时,学生的素质潜能也就无意识中得到开发了。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才会有兴趣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出他们的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地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应把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教给他们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解决方法,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然的发挥,素质得到自然的提高。

4、优化教学过程,进行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素质潜能的发挥。

(1)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是入手。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为学生提供一条学习的“捷径”,它并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克服困难和各种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找出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来排除学生现有的知识障碍、能力障碍和情感障碍。

(2)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认为,教师应在学法指导方面多下功夫,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教学气氛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关爱学生,满腔热忱,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个学生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关键,特别是对传统教育中被称作“后进生”的学生,教师更应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竭力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表扬。“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在这种氛围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弘扬独特的个性,展露创新的潜能,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爱心和微笑带入课堂。教师要给学生以微笑、信任和期待。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的微笑和期待会给对方一种信念,会帮助他挖掘无限的潜能,唤起他对美的不懈追求。只有充满爱心、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习,也才能最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2、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民主化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提高学生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中,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生硬的批评,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老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春风细雨般地滋润学生,没有不切实际的命令,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以教学内容为主要信息源,开展大量的交流活动,训练各种技能,共同探索、求知。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十分有利于新信息的接受,反应也变得灵敏,从而激起学习的灵感。

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个人领会吸收之间存在矛盾,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因此,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思想,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狠下功夫,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

1、情理交融,诱发学生自觉学习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的无意性和情绪化,决定了教师情感教学的必

要。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春雨润物般的熏陶,能保持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乐于接受新知的心境。所以,教师要将爱的甘露毫不吝啬地均匀地播洒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2、授之以法,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本领。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儿童适应时代需求,终生受益。

3、持之以恒,养成儿童自觉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

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意志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成长的必要前提。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在《晁错论》中精辟地指出“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要成为21世纪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培养和锻炼。

1、引导学生,确立远大的志向。“有志者,事竟成”,有了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目标,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方向,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2、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人的意志行动是受情绪情感影响的,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促进人的意志活动,增强人的体力、精力,激励人去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消极悲观的情绪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减弱人的精力,妨碍意志行动的贯彻。

引导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制力。自制力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克服妨碍实现预定目的的恐惧、羞怯、犹豫、懒惰以及冲动的行为。

3、引导学生,锻炼意志应从小事人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强的意志是要在日常坚持不懈的锻炼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高尔基说得好:哪怕是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坚强起来。如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锻炼意志。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培养勇敢、坚强、机智、果断、团结、互助等意志品质

4、引导学生,锻炼意志应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一天两天就可养成的,需长期不懈的努力,尤其在遇到困难时,要知难而进,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成功。如记日记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好方法,因为记日记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鲁迅记了几十年的日记,从未间断。可是生活中有的学生开始时表现极大的热情,可是过了几天,或因为学习太忙没有时间或者因为今天没仕么事情可写就借口不写,一次两次的原谅自己,到后来就干脆搁笔不写了。这样做是无法锻炼意志力的。

5、引导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因为学生的意志的培养和锻炼,许多情况下是通过模仿与意志力的人所做的事情来完成的。如课本中的海伦凯勒、夏洛蒂·勃朗特„„都是生活的强者,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体教师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把新思想与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进行有机整合,适时适情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终身的发展。

下载学生-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对这种时代要求,积极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

    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厦铺小学 程胜男 通过阅读和学习张力载写的《转变教师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策略要点》,再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感悟,本人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一......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相对与世界幼教来说是比较晚的。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将把素质教育从经济社会的......

    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适应课程教材改革 ──浅谈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及实验中的一些做法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有幸参加了三水市的第一批数学课程改革实......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记怀安乡驿城小学教师陈建民陈建民,现年36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93年8月参加工作,2008年1月获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至今已工作17年。在这17年里中......

    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摘要:新课程标准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块,这就要求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如何把握教材,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关键词:课程标......

    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

    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 当今的教育正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轨,按新课改理念,重新审视过去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我们不难认识到:广大教师必须就教育观念推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