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时间:2019-05-15 15:1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第一篇: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③

2014年10月23日06:4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成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建桥筑楼,法治就是支撑。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加快法治建设、提升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因而备受关注、令人期待。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就指出,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近两年来,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实践层面的周密部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体现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执政水平的新提升。

法治成为根本遵循,执政方式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国务院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堪称密集的法治建设举措,背后正是我们党通过法律治国理政的清晰思路。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不仅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也说明我们对现代化历程中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法治成为共同信仰,执政理念更加科学、更加现代。从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到告诫“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从反对“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到要求“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不仅是治理的革命,也是触及党员干部灵魂的革命。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主选择,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正需要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党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全民守法。党能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树立法治信仰。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事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改进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行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执政党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为法治中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为执政兴国夯实最深厚的根基。

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事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 的根本保障。“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 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改进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行进在 民族复兴之路上,执政党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为法治中 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为执政兴国夯实最深厚的根基。


第二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党群工作一体化”战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要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夯实基础、拓宽领域、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抓好典型”,紧紧围绕实现“两个有”的目标,努力做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

一、健全党建工作网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夯实“两新”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强战斗堡垒。组建党组织是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抓基层、打基础,提高覆盖率。抓好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工作,各级党委要本着应建必建的原则,针对“两新”组织的不同情况,通过派驻党建指导员、与业主协商等方式,在有条件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建立党的组织。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中的党员,按照便于管理、居住地

就近、行业相近的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坚持“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组建到哪里”的原则,按照“就近管理、方便灵活、理顺关系、不留空白”的原则,推行两新组织党建以“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坚持把“支部建在企业”与“支部建在行业”、“支部建在社区”相结合,采取建、联、挂、派等多种形式,灵活组建,讲求实效,力求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实行资源共享,提高组建率,通过在“两新”组织中积极组建党组织,实现有党员就有党组织的目标。健全党建工作网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夯实 “两新”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力、渗透力。

党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诚心换取理解,以行动争取支持,用服务企业发展的实际工作成效逐步消除外商、企业主的疑虑,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教育培训和社会事务等方面的服务,赢得外商、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推动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二、加强宣传力度,整合各种资源,营造和谐“两新”组织建设的良好氛围。

充分运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永久性标语等媒体和载体,实行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向“两新”组织开放活动场所,加大基层党建工作宣传力度,积极总结和推广基层党建工作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营造良

好氛围。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党员新形象,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不断创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和业务工作,采取“灵活、务实、多样”的办法,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岗”、“业务示范岗”、“技术创新岗”等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党员承诺制和积极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宣传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通过推行“党群一体化”,维护权益,凝聚群众;参与管理,影响决策;沟通信息,协调关系。有效地形成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群团建设促党建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党建工作制度,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完善和谐“两新”组织建设的制度保障。

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实行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抓亮点,积极开展党建示范点建设。推行“八个一”党建工作法:就是构建一个党组织网络,建立一个党员活动室,发放一张党建服务卡,确保一笔党员活动经费,建立一个党建指导员联系制度、建立一个网上党建园地,创建一批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建立一个私营业主联谊会。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建立健全联系汇报制度,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考核检查制度。设立流动党员接待站和联络站,设立“流动党员之家网站”,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

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让党员切实感到党组织的温暖。

四、积极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

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履行党章规定的入党手续,制定管理方法,发挥“两新”组织党员“传帮带”作用,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要注重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技术和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吸收优秀工人、经营管理骨干和知识分子入党。要把符合党员标准的“两新”组织负责人按照规定培养发展成为党员。实行“三推优”,即工会推荐优秀员工、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妇委会推荐优秀妇女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以此扩大党组织吸纳新党员的基础,促进“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及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完善管理体系、资源支撑体系、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一是多渠道筹措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将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党费全额返还,从企业上缴税中按一定比例返拨,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缺乏问题。二要社区资源共享,解决党组织活动设施和场地的问题;三是以奖代补,调动基层党务工作者积极性;

四、激励业主,活跃“两新”组织党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篇: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2014-12-01 17:08 来源:本溪日报 我有话说

2014-12-01 17:08:40来源:本溪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并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全面深刻领会《决定》精神,正确理解和把握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是摆在所有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思考。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指在县级以下(县区、镇街、村和社区)行政区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依法执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有的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为了追求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不惜规避法律甚至突破法律的规定,这是造成老百姓信访不信法的根源所在;有些机关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地管理法规都不知晓,不懂法的现象在村、社区基层组织干部中表现更为突出,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基层单位和部门契约意识不强,签了合同不履行,办事不讲诚信,政府机关执行难现象屡见不鲜,不严格执法,选择性执法,不严格履行职责义务,不作为、乱作为,侵害了群众权益,损害了政府形象,造成了社会不公。法律规定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这在村、社区基层组织权利运行、权力规范等方面体现比较突出,比如201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村干部工资补贴标准、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集体资产处分等重大事项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处理,但法律没有规定对违反此项规定的行为和人员如何处罚。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村干部不依法办事、蛮横专权,侵犯群众利益,造成农村信访问题突出的现象。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法治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时间紧迫,任重而道远,不仅是当前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巩固和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的现实需要。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保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工作的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保证。其核心是打造一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党员干部队伍。

基层党组织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率先垂范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切实增强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抓早抓小,对涉嫌违法犯罪案件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出现不依法办事的现象,要及时发现,坚决制止。对基层干部违反党纪,甚至涉嫌违法的案件,上级纪检部门在必要时可直接查处。要加强法治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培训和引导,引导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优先提拔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约束和规范公权力是关键。建设法治中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级政府要带头守法,依法行政。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基层法治政府,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是关键。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这些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将有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较好地解决目前基层执法仍然存在的执法乱作为、执法不作为、选择性执法的问题;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并指出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要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要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要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用法治文化引导群众参与是基础。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在广大群众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基层广大群众都能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形成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坚实群众基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三部曲”

2015年04月07日 15:3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秧励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9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形势深刻变化,各种利益相互碰撞,各种诉求竞相发声。基层如何有效化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已经成为摆在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擦亮“法眼”善用法治思维分析复杂问题

基层面临的各种问题比较多,也很复杂,我们应养成用法治的思维和眼光看问题的习惯,进行分析梳理,剥茧抽丝,为依法解决各种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勇于担当,认真审视遗留问题。伴随改革发展的快速推进,有不少问题遗留下来,不少矛盾积压下来,慢慢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对历史遗留问题,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须树牢“新官要善理旧事”理念,认真负责、敢于面对。并善用法治视角分析梳理,拨开层层迷雾,还原事实真相,公平公正、依法依规进行解决。

积极面对,主动化解现实问题。当前基层社会大量问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治理有关,大多反映在利益诉求方面,如生活困难、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住房保障、入学教育、医患纠纷等,只要有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存在,这些都属于“治理”过程中的常态现象。因此,防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我们能够树牢依法办事的思想,提升依法治理的水平,敢于面对、用心解决群众诉求中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正确处理好维权和维稳的关系,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基础。

规范权力,有效防范新生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决堤的洪水,肆无忌惮、祸害百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确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依法用权、秉公办事,甚至与民争利、腐化堕落等,引起了群众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因此,除了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干部,培养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维和习惯外,更重要的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给行政行为立规定标,加强权力约束,规范权力运行,防止因权力滥用损害群众利益。

增强“法力”善用法治手段化解各种矛盾

作为基层,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提高运用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依法依规果断处置。社会秩序最终要靠法治保障,群众诉求也应在法治轨道内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坚持依法办事;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法律底线都不能突破。因此,须着力纠正过去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用钱财摆平、用权力压迫,甚至用违法手段“以暴制暴”等极端做法,注重引导群众走诉讼程序,在法治的框架下解决问题。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只有对群众的合法诉求解决到位,对不合理诉求通过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到位,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到位,才能真正使化解矛盾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对那些诉求虽不合理但生活确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群众,作为党委、政府不能够推出去不管,要注重法外施情,采取政府救助、社会救济等帮扶措施,给予他们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是在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是把散布在各部法律、各项政策里面的有关规定加以综合利用。

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化解社会矛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零敲碎打、各自为战,必须完善平台,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形成长效。目前在县区基本上都建立了群众工作部(站室)和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工作平台,应不断完善这些平台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提高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效率。还应加强对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发展的领导和引导,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此外,应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村)建设,切实发挥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前沿阵地作用,真正做到小矛盾不出村组、社区,大纠纷不出乡镇、街道。

普及“法理”善用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

推动依法治国,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也告诉我们,法只有被人民所掌握才有生命力,才有权威性。

教育群众信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群众只有从内心相信法律,才会更加自觉地用法、守法。让群众信法,应让群众学法、知法、懂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开展了六个五年普法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依法办事的观念得到加强。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有损法治权威、有悖法治精神的问题和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应继续在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普法教育,重点放在增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上,内容和形式力求贴近实际,易于为群众理解和接受。如近年来,岳阳楼区建立“三官四员”进社区、律师“社区巡”“巡回法庭进社区”等工作机制,让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司法助理员、维稳信访员、城管队员、社区管理员等深入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了群众法治意识,在引导群众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群众用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群众用法意愿普遍不高,有的认为“打官司”就是“拼关系”,根本打不赢;有的认为打官司耗时长、耗费大,根本打不起。根本途径是要不断健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和改进法律服务质量,促进公开、公平、公正司法,推动形成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发挥法院、司法局、速裁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司法单位作用,加大司法主动介入调解的力度,确立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推进全民守法。推进全民守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加强法纪约束,带头引领示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进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同时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注重把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法治建设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品位。还应把法治建设与持之以恒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遵纪守法成为公民良好的习惯和崇高的追求,让人民群众在法律的约束下、在道德的驱使下,更加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第四篇:改进工作作风夯实执政根基(学思践悟体会)

改进工作作风 倡导政治文明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工作作风外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推动力量。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

貌似小节的工作作风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不时看到。有的同志在群众工作中方式简单、态度冷漠,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从自身利益考量,按部就班地应付甚至敷衍,没有真正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想方设法地考虑解决问题。有的同志怀着狭隘的政绩观,热衷于围绕着领导看得见的眼前事身边事为重点,博领导眼球,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不闻不问,不调查研究解决之道,甚至于以种种主观理由推诿拖延。有的同志工作消极,精神萎靡,对本职相关法律法规不学习不研究,政策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对群众提出的咨询不答复或乱答复,对出现的问题不依法依规处理,方法失当,措施失据,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浪费行政资源。有的同志整天与服务领域的企业老板混迹一起,称兄道弟,走得近交得深,在出现的损害群众利益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没有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不从宏观层面寻求公正解决之道,护短遮丑,拉偏架,为所辖企业代言。有的同志怀揣懒政思想,份内职责找理由推脱,故意曲解政策法规的条款,“事不关已”,不履职不担责,给群众造成诉求无门的窘境。有的同志不信马列信菩萨,不爱学习爱八卦,东家长西家短,流言蜚语,信谣传谣,不分场合不分时间,说一些不符合身份的顺口溜、歇后语,调侃政治事件和人物,严重动摇了我党在群众中树立的历史威信。

以上种种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反映的却是个别党员干部党的信仰和宗旨意识的缺失,辜负了人民群众的信任,隔离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长持以往,将会使我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在当前全国上下推行“马上就办”、推进政府工作作风建设的当下,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基层党的组织和政府更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改进工作作风为抓手,倡导政治文明,夯实执政根基,不断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社会氛围,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作者姓名:钱春江 单位:吴江区住建局党委 电话:63485831)

第五篇:夯实和谐根基促发展

夯实和谐根基促发展

——松滋市网格化管理实践与探索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呈现燃点低、触电多的特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2011年,松滋市在借鉴、消化、吸收“宜昌经验”和“鄂州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首次提出城乡统筹的县域网格化管理新思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宜昌模式”和“鄂州模式”的县域社会管理新路,先后被授予“全省平安县市”、“全国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平安畅通县市区”。

一、松滋市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做法

——建体系。按照“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网格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常态化”的理念,以市社会管理综治监管中心为总平台,构建起乡镇“三位一体”(网格化服务管理所、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信访中心)、村居“五位一体”(网格化服务管理站、便民服务站、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法务前沿工作站、警务室)的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市、镇、村三级工作对接共管、数据对接共享、服务对接共抓、管理对接共担。

——定制度。一是建立市综治监管中心。该中心的网格化服务平台包括人口管理、网络监管、综治维稳、公共诉求、社区服务、大屏指挥、视频监控七大子系统,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起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综合支撑体系,实现社区(村)、乡镇、部门三级扁平化的上下联动,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二是完善网格工作管理机制。建立网格管理工作事项“准入制”、非准入工作事项“回绝制”和社区网格管理“否决制”,加快推进网格管理专职化。建立多种形式的网格管理工作抽查制度,采取电话调查、委托抽查、随机入户访查、与部门联合开展专业数据抽查等方式,提高数据真实性和准确率。三是建全网格员管理制度。实行“定格”、“定人”、“定责”,实现网格管理规范化。四是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网格管理员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发放、评先表优等挂钩,激发网格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强保障。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一化三纳入”制度,即实行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保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市级平台建设及营运费用、网格员工资由市财政保障。三是强化督查保障。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加大跟踪督办和责任追究力度;印发《网格管理员工作监管督查操作办法》,实行网格管理员考勤和日常工作电子监察,进行痕迹化、轨迹化管理。

二、松滋市网格化管理的有益探索

(一)城乡统筹、分类推进

松滋市在全域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坚持城乡统筹,对城区13个社区和农村260个村居进行统一规划、一体化发展,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无缝隙”。同时针对城乡需求差异,合理定位服务功能、分类推进。城区网格管理按照“街巷定界、片区成块、规模适度、便于管理、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将城区13个社区按照300至500户的标准划分成100个网格。网格员服务范围涉及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等六大方面。农村网格管理采取 “三全四进五无”模式,即网格全覆盖、功能全激活、服务全方位;矛盾化解进网格、十户联防进网格、平安建设进网格、法治宣传进网格;实现无盗、无抢、无毒、无闹、无邪教目标。网格员职责涵盖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环境整治、农资农技服务等七项。

(二)政府投入、市场运作

社区公共服务的财政转移力度不足是农村地区社会建设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松滋市在县域网格化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形成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市场化运作为补充的运行机制,为农村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障。一是财政“主动买单”,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市政府共购买公益岗位292个用于农村网格化,其中每个乡镇购买公益岗位2个用于乡镇网格所信息管理员,每个村居购买1个公益岗位用于村网格站网格员。二是与国内大型公司合作,走市场化经营之路。南海镇牛食坡村在“三全四进五无”的基础上,与北京大地腾农公司合作,建立农资企业网络直销平台,为农户提供农技服务。该平台的建成使村民能够购买到最优惠的农业生产资料、掌握全国最新农产品购销信息以及解决日常农技难题,政府则既实现了服务“三农”的目的,又形成了基层网格化管理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而企业也抢占了市场份额。

(三)服务下沉、触角延伸

松滋市网格化管理以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为目标,因居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使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

一是开展“双代”服务。即把凡是可由社区代办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到社区代办;把凡是可以为居民代办的事项,由网格员主动代为办理。目前,网格员能为居民代办流动人口居住证、工商营业执照、计划生育服务证、老年优待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10多类证件,提供为新生儿上户口及医保、及时处理城市管理问题等近10项服务。

二是实行社区错时服务。实行网格管理员“弹性工时”制度,通过延时值班、弹性上班和节假日预约,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如该市林园社区创新设立“365服务平台”,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为居民服务,被社区居民誉为“亲民便民又利民、林园社区110”。

三是推行“五必工作法”。每个农村网格员必须每天全面巡查网格一次;对一般性家庭每年必须走访两次(特殊家庭每月必须走访两次);对发生突发事件、居民有困难或意外事故、邻里纠纷和“110”警情必须先到现场协助;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年、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等特殊人群每月必须上门帮教;对不稳定因素、不安全隐患、环境不洁、外来人员流入和破坏公共设施必须如实报告,基本实现了“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户居民都有人服务”。城区网格员则推行“日访十户”,做到“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使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在第一时间排除。

四是“小巷访事”访民情暖民心。该市以“服务群众结亲友、共建和谐新家园”为主题,市直157个行政事业单位分别进驻城区100个网格,705名干部与社区居民结成亲友,实施一系列帮扶共建活动,极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四化同步、机制完善

如何使服务管理集约化、人性化、多元化和长效化,是基层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松滋市通过建立社区特殊人群服务之家,健全利益诉求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将服务管理下移到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是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为民服务直通车。2012年,松滋市成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中心,将市司法局、公安局、民政局、人社局、卫生局等11个部门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职能统一纳入中心,各部门派驻专人开展常态化工作。该中心设有信息管理、法制宣传、心理咨询、教育矫正、就业指导、临时救助、法律援助、就业安置8个功能区,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竿子到底”的服务模式,实现了“一门帮多人、一门解千愁”。

二是构建“集中管理、分类服务”的管理体系。该市立足社会管理平台,依托网格化管理,建立特殊人群信息库和管理模块,实行“一平台一系统、分级分类分色”的多元化、精细化管理。“分级管理”指每个社区(村)建有专门档案,明确责任主体,由市、乡(镇)、村(居)三级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上下联动、掌控全局;“分类管理”即明确工作职责,按照不同对象由职能单位制定管理方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教育和管理做到职责分明、统筹兼顾;“分色管理”指实施动态预警,以特殊人群的日常表现、心理评估、三级考核为依据,实行“绿、黄、红”三色预警,做到常态管理、对症下药。

三是着力提高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水平。近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把解决特殊人群生活困难和就业困境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实现政策、财力优先保障,以公益服务、人性感召正其人,以过渡性安置、社会适应性帮扶安其身,以心理疏导、法制教育扶其心,以政策关爱暖其心,以菜单式技能培训练其技。实施精神病患医疗救助工程,指定市第三人民医院为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定点机构,收治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住院治疗85名,为3950名精神病人提供基本控制药物。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回归社会工程,建立十大“阳光助航”就业安置基地,解决刑释人员就业难题。

三、松滋市网格化管理的主要成效

——消除三大弊端。解决居民办事“到处跑,门难找”的难题,服务人性化,密切了干群关系;转变出问题“基层躲,化解难”的工作态度,实现了“小问题网格解决,大问题社区化解”;改变有事情“层层转,效率低”、“上下推,部门拖”的工作作风,各部门责任意识增强,工作效率提高。

——促进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居民自治显民主。基层网格化管理是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全能型单一治理模式为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共同参与多元治理模式的有效途径。该模式改进了传统工作方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纠正了社区行政化倾向,让社区回归自我管理、服务自我的本质;并在社区共建的实践中增加了居民社区自治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社区认同感。

四、几点启示

启示一:搭建统一的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各部门“职能”碎片化是社会服务资源分散化的主要原因。我省目前各职能部门间信息资源条块分隔,难以形成合力,造成在实际工作中资源与效率折损,公众诉求难以得到高效解决。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各部门公共服务职能,将各种分散的服务热线统一到社会综合服务平台体系中,实现公众诉求“多渠道汇总、分类细化处理”,使网格员集多责于一身,既能畅通公众利益诉求渠道,又能节约行政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启示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加大财政对基层社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力度,改善社区办公条件以及社区专职人员、网格员待遇;严格实行费随事转。

启示三: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网格员培养机制,增强社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硬作风、服务高效的社区队伍。二是鼓励、支持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并将社区精英、意见领袖、社区活动积极分子纳入社区管理人员之中,壮大网格员队伍,提升管理实效。祖珍自治、“五老”维和就是通过发挥谢家渡社区积极分子施祖珍以及社区退休老干部、复退老军人、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的威性和带动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启示四: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责大、权小、费少” 是社区服务中面临的普遍困难,社区资源不足制约着社区服务供给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一方面,通过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扶持、鼓励社会组织共同推动社区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另一方面,适度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社区公共服务市场运作方式,调动单位、企业等社会资源积极性,实现社区、居民、企业共赢。■

(调研组成员:湖北省政府办公厅陈惠霞、周翔、尹群义、刘婵,省社科院徐楚桥、李美虹、张明)

下载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个建设”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三个建设”夯实企业发展根基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两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国家电网黑龙江新华供电局积极追求“诚信、责任、创新、奉......

    化解矛盾纠纷 夯实稳定根基

    化解矛盾纠纷 夯实稳定根基汶上县司法局局长贾如轩近年来,汶上县司法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持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以提高调解效能为目标,不断创新调......

    夯实思想作风建设的根基

    夯实思想作风建设的根基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

    《夯实孩子做人根基》教学设计

    《夯实孩子做人根基》教学设计 授 课 人:都匀市第六小学 莫焕秀 授课题目:夯实孩子做人根基 目的和意义: 1、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

    大庆“几何思维”夯实党建根基

    大庆“几何思维”夯实党建根基 大庆萨尔图万达广场党群工作站,党建、社会、工会、团建、妇联联动服务,成为商户的贴心“保姆”。让胡路乘新一社区党组织,依托社区呼叫平台,组织......

    夯实孩子做人根基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夯实孩子做人根基心得体会 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小学生活,孩子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和自理能力都有了提高,但是在学习中还存在上课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

    强化班组建设 夯实安全根基

    强化班组建设 夯实安全根基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是企业实现安全长治久安的强有力支撑。对于选煤厂来说,班组是最基层组织,是安全发展的基础,生产任务要靠班组去完成,安......

    强化班组管理 夯实安全根基

    强化班组管理 夯实安全根基永定庄煤业公司以强化班组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班组自主管理作用,激发班组内在管理活力,实现了以班组安全保区队安全、以区队安全保全公司安全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