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夯实孩子做人根基》教学设计
《夯实孩子做人根基》教学设计
授 课 人:都匀市第六小学 莫焕秀 授课题目:夯实孩子做人根基 目的和意义:
1、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习惯;
3、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重点难点: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让孩子学会自立;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4、让孩子在经受挫折中变得坚强。教学内容:P103—129 教学步骤:
一、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以及包括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呢?
1、民主平等,以身示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2、尊重个性,正确引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3、发现特长,及时鼓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4、尊重意愿,“归还”秘密。(没有秘密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5、倡导有为,激励创新。
二、培养爱心是学会做人的关键 育子先育德,育德则应从培养爱心入手。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1、要让孩子懂得好东西不能独占。
2、要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并关心他人。
3、要让孩子懂得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4、用“五爱”的内容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
三、做人的首要能力—自立
家长为什么不从小开始就加强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呢?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对孩子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肯定。
2、给孩子创设独立活动的机会与环境,鼓励孩子在实践中形成能力、积累经验。
3、指导孩子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4、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活动,指导他们决定自己的道路。
5、指导孩子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开支,培养孩子独立理财的能力。
四、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1、尊重孩子人格,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帮助孩子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
3、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并通过适当的补偿来培养自信心。
4、教育孩子勤奋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五、交往,从家庭开始
怎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会交往,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呢?
1、指导孩子在家长的交流中学会交往。
2、指导孩子在招待客人或走亲访友人学会交往。
3、指导孩子在与领导的相处中学会交往。
4、指导孩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交往。
六、合作,事业成功的秘诀
合作不仅是生存所需,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在现代社会,合作更是事业成功的秘诀。合作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高尚情操的体现。
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孩子了解合作的规则与技巧。
2、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3、要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的不当或不良愿望说“不”。
4、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5、教育孩子既要敢于信赖别人,又要使自己能让别人信赖。可以说,没有依赖就没有合作。
七、知恩图报,乐在其中
要想教育孩子能知恩图报,能让家长乐在其中,正确的途径应该是:
1、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爱的“银行”,而不是“自动柜员机”。
2、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为孩子“打点”一切。
3、要让孩子懂得劳动换代价,任何东西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属于你的。
4、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工作的艰辛,让孩子懂得体谅和感恩。
5、教育孩子对别人的劳动和付出要懂得回报。
八、培养责任感,勇于负责
责任心是做人的基础,责任感也是成才的基础,责任感更是一个真诚的人的标志。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我们认为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孩子从小开始履行自己的责任。
2、对孩子的过错绝不袒护,指导他们勇于对自己的过错负责任。
3、多与孩子讲讲家庭的事情,听取孩子对家庭的建议,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
4、教育孩子对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承担的角色负责任。
5、经常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九、在经受挫折中变得坚强
怎样进行挫折教育,怎样使孩子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途径:
1、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困难,培养孩子迎难而上的精神。
2、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逆境,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4、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打击,培养孩子勇往直前的精神。
十、文明风度的公民出自礼貌教育 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懂得家庭礼仪。
2、让孩子参与接待客人或到别人家拜访,教育孩子懂得待人接物的礼仪。
3、让孩子参与社会交往,教育孩子懂得公众礼仪。作业布置:
1、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2、谈谈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方法。
3、你怎样理解“挫折”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第二篇:夯实孩子做人根基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夯实孩子做人根基心得体会
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小学生活,孩子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和自理能力都有了提高,但是在学习中还存在上课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慢拖拉等现象,经需要改进。平时也针对孩子写作业慢,拖拉磨蹭的现象想了一些办法,威胁批评的有,鼓励奖励的方法也有但是收效甚微。
这次家长学校请来了高海龙老师给家长们做了专题为《夯实孩子做人根基的讲座》,高老师多年从事亲子沟通研究,讲课内容精彩纷呈,给我们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建议。
针对孩子不听话,爱做小动作,和大人顶嘴,这些问题,经过高老师的讲解,明白了孩子这些行为的成因,及如何和孩子有效的沟通,明白了以前经常对孩子采用命令责备的口气和孩子说话,会加剧孩子的反抗叛逆,导致孩子逃避失控。
也学到了不能剥夺孩子的体验机会,不能代替他做应该他自己做的事情,什么都提孩子做了,那孩子就真的只剩下调皮和捣蛋了。要做最好的自己,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影响孩子。
通过高老师的讲座学到了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规律和技巧:1.开心接受孩子,真对孩子的出现问题调频,换种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和孩子讨论沟通;2.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培养孩子的主动自觉性;3.和孩子达成共识说到做到。今后在教育孩子方面还需要多进行学习,有效的引导孩子发挥她的长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自觉学习的能力,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和老师多沟通和交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2016年3月28日
第三篇: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夯实生活教育根基
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夯实生活教育根基
——在沙市区教学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全面推进“生活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校不断追求着教学管理的规范与创新。
一.用办学思想引领教学质量
基于对 “教育是儿童当下的生活过程,并非全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理解,我校提出了“从生活开始,为生命奠基”的办学思想。我们期待以学校生活为教育中心,通过营造文本与生活互相融通的,学校、家庭与社会互相补充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观念、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师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自我建构,让每个师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幸福,成功的体验,不断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把学校建设成值得依赖与回味的生活家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意识与民族根基的现代公民。”
在这种思想引领下,我校教师的职业追求是“视教学为中心,视质量为生命,视学生为爱子,视学习为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办学思想只有得到教师的认同,才能引领教师教育思想的跃迁,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并最终落实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目前,老师们津津乐道的是“今天的课堂有多么精彩的生成”、“今天的班级有多少快乐的故事”。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学生们最爱上我的课,学生们最爱自己的班集体”。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践诠释着学校的办学思想,释放着职业生命的潜能,表达着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永远是教师的生命线,永远是学生的生命线的职业意志。总之,教学质量是全面落实“生活教育”的根基!
二.以全程监控系统确保教学质量
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可以概括为“五个一”。
一个指导思想——以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师生生活质量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个目标——创市区教学质量强校。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以校长、教学校长、教学科研处联合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中心,负责对教学工作的规划与设计,对教学管理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对教学研究的指导与评价;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并存互补的实施实体,负责保质保量的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计划,并承担具体的教学研讨活动;以分工合作的教师为责任人,应视教学质量为自己的职业生命,主动完成具体的质量指标和教学研讨任务;以班委会为自控枢纽,协助学科教师加强学风建设以及帮助后进生。以此构成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互动互促的监控运行系统。
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比如,《教学质量评估奖惩条例》由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的奖惩两部分组成。均采取了分项达标、权重积分、划段分等的方案。克服了评价中的主观性、随意性,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一套管理策略。即重“落实”、讲“过硬”;润“情感”、勤“疏导”;寻“突破”、倡“科研”。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人人都是质量的经营者、人人都是质量的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质量的受益者”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新局面。
三.以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工作的特点体现在“常规”二字上,教学常规管理就是要保持一定的惯性,形成规范;保证适度的创新,充满活力。
第一,变粗放性管理为集约化管理,重在一个“实”字。
着眼于一个“实”字,就是注重形式和内容,“质”与“量”的完美统一。我校通过八个制度来落实教学常规管理。这八个制度是:教学常规月查制、行政领导蹲点制、学科年级集备制、日巡堂制、推门听课制、单元质量过关制、后进生跟踪制、期末质量奖励制。
如“行政领导蹲点负责制”。2010年秋季开学,学校再次明确要求蹲点的行政领导跟踪好一个年级,抓好一个差班,帮助好一个教师,做好一个研究专题。并通过签订教学质量管理责任书与月抽查予以落实。9月至11月,教学科研处分别向省、市、区推荐了9节竞赛课或观摩课,涉及6个学科,如此浩大的工程,学校加强的首要措施是“行政领导蹲点负责制”。于是,主管党务的严仙琼书记承包了音乐课、主管后勤的朱立校长承包了语文课、主管德育的张顺霞校长承包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校长、教学校长、教学科研处几位主任更是责无旁贷,有的承包或参与了多个学科。请专家、邀名师,承包人三顾茅庐,学校有特长的教师大家抢着请;谈理念、说细节,质疑问难人人都开口,承包人仅仅是研究中一份子;试教、反思,是份内工作,不影响份内工作,承包人落后了要请大家的客。老师们说,这不仅仅是一节节课,是教学为中心的定海神针,是教学研究的磁场,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实小文化的本色。
我校通过“八制”抓实了教学常规,严格了教师规范,细化了工作责任。
第二,变僵化管理为优化管理,追求一个“活”字。
“管”和“理”的两大基本职能是控制和协调:控制靠的是刚性力量;协调靠的是柔性力量,属人文管理,为现代管理所提倡。
如:备课管理。我们着重加强了两项研究:即如何展开学生活动和如何写实用性反思的研究。进行了三项改革:一是,让能者备片断;二是试行“一备多人用”制度;三是准备试行“一备多次用”制度。
备课管理的改革,不仅为教师备课减了负,而且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不仅改变了备教脱离的现象,而且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思维习惯以及教学行走方式。
我校就是这样抓住教学常规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为教师创造性工作和发展服务,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个人职业生命的价值。
四.以校本教研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的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三新”通读、“两促”全程跟踪、共建《生活教育》。
1、“三新”通读
“三新”通读指教师通读“新课标、新教材、新策略”,引导教师用新课标解读新教材,用新策略实施新教材。通读活动分两步进行:一是学期初从宏观层次上了解教材。要求教师立足于本册教材“前挂后联、上寻下究”,梳理教材中的知识逻辑体系,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过程与方法体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形成新的目标结构、内容结构和策略结构,使每一位教师能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教学。二是学期过程中从微观层次上解读教材。通过单元集备、重点课时集备、专题集备,引导教师反复地解答他们教学生活中三个永恒的命题,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从而使教师将文学的、科学的文本转化成教育的文本,进而提高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2、“两促”全程跟踪
师傅带徒弟的魅力是师徒全程跟踪的互动过程,实小以“‘两促’全程跟踪”的方式实现了这种传统培训方式效率的最大化。“两促”即:促教有潜质的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骨干教师;促教有困难的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合格教师。徒弟就从这两个方面产生,师傅是一个团队,由教学科研处与徒弟协商确定。这学期我校新进来一批教师,教学科研处以他们为培训对象,实行全程跟踪辅导。从查找资料到教学理念的确定,从教学方法选择到教学程序设计,从说课到试教,从试教到执教,从评课到自我反思,对其进行轮回式的全程跟踪指导。新来的冯雪晗老师、年轻的关艳教师、刚刚参加市数学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的邵华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学校这种舍得花时间、花精力的全程跟踪辅导,是一种最大的情感投入,最实在的人文关怀,最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
3、共建《生活教育》
共建《生活教育》杂志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潜心生活教育研究的过程。从《生活教育》自身而言,我们坚持从学校办学思想和实践中寻找鲜活的思想,树立了从主编到编辑深入教育生活的作风。今年,编辑和教师捆绑在一起,研究了“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同课异构.构建高效课堂”、“数学教学片断说课”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四个专题,研究的过程自然成了组稿的过程。就学校管理来讲,赋予了《生活教育》行政管理的力量,把教师参与《生活教育》的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对师生及家长来说,教育生活是《生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教师感叹,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小现象,里面蕴藏着教育的真问题,比如我们常说“谁来告诉老师”,与“教学反馈的主体到底是谁”关联起来,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生活教育》针对“小现象,真问题”,提倡教师写教育叙事、教学案例,受到教师欢迎,仅今年,全校三分之二的教师在杂志上发表教育叙事、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三百余篇。编辑部起到了参与者、发现者、推荐者、指导者的作用,给学校生活教育研究增添了动力。
求实创新、开放灵活的校本教研活动,促使教师始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它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点击教学,总能让我们激动,教学常规常抓常新,让我们天天有充实,时时有责任;课堂教学开放有效,让我们在对立中统一;教学研究学习与反思,让我们洗脑动脑。点击教学,总有几分内疚,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建高效课堂、真正让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任重道远。
第四篇:夯实思想作风建设的根基
夯实思想作风建设的根基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因素,是统摄领导干部全部政治实践活动的主导因素。一个领导干部,只有确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准确地判断政治形势,正确地认识和鉴别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强化自身的政治修养,全面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在政治实践中自觉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学习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重点、重心放在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上,从根本上解决现实思想问题,为端正思想作风铸牢思想根基。
思想作风是理想信念支配下的行为表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9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旗帜鲜明地在自己的纲领上写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宏伟目标,表明自己是代表全中国人民大众而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政党。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才有了无数共产党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英雄史诗,才有了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才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辉煌。历史启迪未来。事实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邓小平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指导共产党人的思想作风的总源头。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信念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作风表现。缺乏先进思想指导的作风一定会出现一些“悖论”、“怪相”。时下有的文艺作品、网络传播,忽视理想信念教育,过分强调眼前的趋利性,忽视长远的基础性;过分强调个人私利的重要性,忽视奉献社会的必要性;过分强调初级阶段人们思想觉悟的局限性,忽视用共产主义思想引导的根本性。这样,就使一些人,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的“支配因素”上出现了偏差,用“人之常情”、“初级阶段”、“尊重现实”、“多元化社会”等种种理由,为自己的私欲、私利开脱,渐渐把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变得心安理得,觉得符合“时代趋势”。分析近年来党内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他们犯罪的形式、手段虽各有不同,但有一条几乎人人相同,就是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目光看偏了,头脑想歪了,行动自然就出轨了。“正衰邪必侵,善弱恶滋生”。无数事实证明,铸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思想作风建设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必须从思想源头抓起,切实把树立和弘扬优良思想作风的根基搞扎实。”
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是军队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军队思想作风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和巩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本色。必须使我军每一个成员特别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牢记:军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共产主义就是党永远的旗帜和方向。胡锦涛同志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对理想信念坚贞不渝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对共产党人来说,共产主义理想是“思想灵魂”,是管总的“哲学”。“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了崇高目标,有了远大理想,才能自觉坚定信念,抵御种种诱惑,思想作风才不会偏离方向,不跑出正确轨道。
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越来越受到世人推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宝库,闪耀着永恒的真理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我们走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建军之魂,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有了这样的信仰,我们就有了不竭动力,就不会迷失方向。不可否认,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更加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但是共产党人作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在”不是“同质”,“并存”不是“并重”,越是多元越要突出一元,越是多样越要确立主导,越是多变越要高扬主流,无论什么样情况,都要坚持用主旋律统领多元化,主导多样性。信仰靠真诚而赢得尊重,靠坚定而得以实现。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官兵思想,引导官兵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真正对党的创新理论在思想上理解、在情感上认同,在实际中自觉践行,成为统领思想的“魂”、指导工作的“纲”。从而,在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交织中,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在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坚定立场和敏锐头脑。
第五篇:化解矛盾纠纷 夯实稳定根基
化解矛盾纠纷 夯实稳定根基
汶上县司法局局长贾如轩
近年来,汶上县司法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持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以提高调解效能为目标,不断创新调解机制,拓展调解领域,探索调解方法,提高调解效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有效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为构建“平安汶上”、“和谐汶上”做出了积极贡献,较好地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2010年,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2143件,调处成功2104件,调处成功率98.21%,防止“民转刑”案件15件71人次,制止群体性上访17件105人次,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社会的稳定。
一、经验做法
(一)人民调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按照“四落实”、“五有”、“六统一”的标准,汶上县不断加大人民调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实现了县、乡镇、村居三级调解工作微机联网,提高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各类调委会基本实现了组织、制度、工作、报酬“四落实”,工作场所、标牌、印章、文书、统计台帐“五有”,以及标牌、印章、标识、程序、制度、文书“六统一”。在新型农村社区建立了“两室两窗口”(即调解室、普法室,法律服务窗口、援助窗口)。整合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的职能,形成调解工作合力。以示范司法所创建为契机,大大改善了基层调解组织的场所设施和办公条件,为人民调解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人民调解体系不断健全。成立了县调解中心,负责全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和跨行业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全县14处乡镇全部成立了乡镇调解中心;在县直机关部门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凡50人以上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村居全部建立了调委会。积极推动专业调委会建设。设立了专门的医患纠纷调解办公室,积极开展医患纠纷专业调处机制;与县公安局联合在交警队成立了汶上县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委员会,使全县医患纠纷和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能够得到及时和专业化调处,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健全完善了县调解中心、乡镇调解中心、村调委会、调解小组、十户三员“五级”调解工作网络。截至目前,全县各类调解组织达 613个,网络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统一指挥、密切配合的调解网络体系,确保了全县大局的和谐稳定。
(三)人民调解机制不断完善。完善预警机制。加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预警工作,实行循环式、不间断排查,及时掌握矛盾纠纷苗头,有针对性地做好矛盾纠纷防范和调处工作。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坚持预警在先、教育在先、控制在先、调解在先的原则,采取“过筛式”、“拉网式”、“地毯式”的方法,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坚持把
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集中排查和经常性排查、普遍性排查和重点排查、面上排查与内部排查相结合,做到边排查边调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完善联动联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对争议不大的矛盾纠纷,即时进行调处;对相对复杂的矛盾纠纷,联合有关部门采取合议制方式进行调处;加大对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特殊纠纷和重大疑难纠纷的专题调处力度,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共同做好调处工作。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组建了“诉调对接”调解室,负责承接、分流、调处领导交办、法院委托、部门移送、基层调委会上报的重大矛盾纠纷,有力地缓解了审判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完善矛盾纠纷信息上报和月通报机制。建立了村(居)每半月一次、镇(街道)每月一次、县每季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完善处置群体性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在农村,全面推行“三权六责”制,理顺了司法行政机关基层调委会的管理和指导关系,从根本上保障了调解队伍的稳定,促进了调解工作的高效开展,使“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2010年先后集中开展了春节、全国两会、“五一”期间、上海世博会期间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等几次专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今年,在全县深入开展了三百三千化解矛盾纠纷专项行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人民调解领域不断拓宽。各类调解组织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创新调解方式,将人民调解与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公证、法律援助等相结合,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预防纠纷,着力调处化解涉及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群体性、复杂性矛盾纠纷。推行重大纠纷庭式调解,依法规范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提高人民调解的法治含量。
(五)调解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把提高调解员素质作为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对调解员进行政治业务培训,有效提高了基层调解队伍的调解能力和业务水平。各司法所以调解例会为平台,以会代训,促进调解人员知识更新,提高解决疑难纠纷的能力。开展调解文书的质量检查与讲评,调解工作进一步规范化。邀请律师、法律服务人员授课,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调解协议书的制作程序、注意事项、规范用语、具体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举办《婚姻法》、《劳动法》、《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讲座,调解知识与技巧、调解协议书制作的培训,使专职调解员的调解方法与技巧不断完善,依法调解的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共建有调解中心15个,村调委会493个,各级调解员2439人,“十户三员”4.27万人。
(六)调解经费保障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2009年7月,县财政局和县司法局联合出台了《汶上县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采取以案定补等多种形式积极落实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着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共申报人民调解案件610余件,经审核批准477件,落实以案定补资金10万余元,充分调动了广大调解员工作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了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独特作用。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大量的矛盾纠纷来自基层村居,我们将协调争取各乡镇、部门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困难,经常听取汇报,及时帮助解决问题。逐步改善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人民调解工作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按照“分工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汶上建设领导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人民调解工作责任制。将人民调解工作列入考核内容,增加分值比重,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表彰奖励人民调解先进单位和个人,营造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建全完善人民调解员选聘机制。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要求,抓好调解队伍建设,不断把那些政策法律水平高、年轻有为、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充实进调解队伍,有效提升调解队伍的调解能力。特别要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法律进乡村、依法调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以解决目前人民调解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并由司法行政机关颁发“人民调解员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实现人民调解队伍规范化。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和方式,加强调解员队伍的政策理论教育,搞好法律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依法调解、规范调解的能力和水平。
(三)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一是健全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正确区分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建立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制度化的调处机制,主要采取经济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得失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二是建立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通过落实责任制,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管控机制。对因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产生的越轨和违法行为,能有力、及时地制约和打击,对诸多反社会的力量能有效地控制,使各种矛盾与冲突都在法治基础上得到调节与解决。
(四)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构筑“大调解”工作格局。紧紧把握当前社会矛盾,转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类纠纷化解上的职能优势,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建设,构建纵到底、横到边,依托基层、多方协同的调解网络体系。强化社会联动调处,把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由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共同参与、配合联动、协力调处社会矛盾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早预防”、“快反应”的应急调解机制,把排查重点放在基层,坚持矛盾纠纷的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制度,在重点时期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排查调处,把调解工作介入到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改造、社区建设和劳动争议等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大事件中来。进一步整合社会各方调解资源,建立联办联调机制,依靠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管理,依法维护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
(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投入,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把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补助经费和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保障能力。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激励考核力度,建立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制度,根据基层调解纠纷的难易程度和实际工作量,设置不同的奖励标准,既可合理解决人民调解员报酬,激励基层调解员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的积极性,又可充分激发、调动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将调解与普法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特别是《人民调解法》的宣传,宣传人民调解在解决简易民事纠纷中的优点和优势,鼓励当事人选择以人民调解方式解决争议不大、案情简单的小纠纷。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宣传人民调解员的模范事迹和调解案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