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公共基础课)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970001课程名称:军事理论与军训
学分数:2教学时数:108(理论:24;实践:84)课程内容:
本课程分为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其中军事理论教学为24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14天合计84学时,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军事技能训练包括条令条例教育、队列动作、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
教材:《军事理论教程》胡金波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110201课程名称:思政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分数:3教学时数:54(理论:54;实践:0)课程内容:
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罗国杰、夏伟东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编号:060101课程名称:实用英语
(一)学分数:4教学时数:64(理论:64;实践:0)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我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安排以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课程共分7单元。以职场英语为核心内容,涵盖不同职业涉外活动中共有的典型英语交际场景,并为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好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语言技能及在职业岗位中从事简单涉外商务活动的英语交际能力。课后练习分别由课文阅读理解练习、词汇结构练习、翻译技能实践、听说技能等几个模块组成。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教材:《新职业英语》第一册徐小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综合教程1》 王守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1》杨治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艺术、单招班选用)
课程编号:120001课程名称:体育
(一)学分数:2教学时数:32(理论:4;实践:28)课程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体育课程为普修课程。体育普修课主要以身体素质为主,学习以跑、跳、掷、技巧为基本内容的各项身体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了解第二学期选项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正确体育理念,初步了解并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跑、跳、掷及技巧等运动技术、健身训练方法,以促进全面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综合素质与心理适应能力,了解饮食营养、保健及体育运动的卫生知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教学任务。
参考书:《大学体育新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新编大学体育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110101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学分数:4教学时数:64(理论:64;实践:0)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大一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高等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教材: 《高等数学》朱长坤 李彦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高等数学目标练习》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数理教研室
课程编号:089000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学分数:4教学时数:64(理论:18;实践:46)课程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涉及面广、影响大、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课程,近几年来平均每年教授学生2500余人。该课程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当前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基于“学生毕业论文撰写” 实际工作过程。以综合项目“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为载体,贯穿于整门课程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 《新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潘永惠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信息技术基础》汪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092000课程名称:现代班组管理
学分数:2周学时数:3教学时数:32(理论:16;实践:16)
本课程是应我院现代班组长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在全院范围内开设的一门公共职业素养课,内容主要围绕如何打造现代优秀班组长所涉及的职业素养要求,针对班组的重要地位和班组长的工作特点,详细介绍班组长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解答班组长工作中必备技能,提供具有很强操作和指导性的工作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初步具备班组长所具备的计划、沟通、团队建设、生产型及服务型企业现场管理及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材:《现代班组长实用教程》钱红、周凤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企业班组长培训教程》刘宇、曲立、金春华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企业班组长培训教材》谢俊 李家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091000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学分数:2教学时数:32(理论:32;实践:0)课程内容:
《大学语文》是一门为大一文科系部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价值根基的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从尚美、明德、知行、至善四个模块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蒙心智、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能走好人生之路。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学,增强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材:《大学语文》南开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110301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学分数:1教学时数:16(理论:4;实践:12)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高校各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着重给学生以严格的实验基础训练,使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受到较系统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素质、创新的精神。
教材: 《物理实验教程》罗海东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物理实验》江苏省《物理实验》编写组编 江苏省教育出版社
《物理学》第二版上海市高等专科学校《物理学》编写组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学物理》(共5册)李椿 夏学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编号:110202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思政概论)
学分数:2教学时数:64(理论:32;实践:32)课程内容:
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程
课程编号:060102课程名称:实用英语
(二)学分数:4教学时数:64(理论:64;实践:0)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我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编写以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课程内容包括职场活动中的典型场景如商务会谈、生产活动、经贸、产品质量、进出口贸易等等,文章语言真实、规范,题材丰富。课后练习侧重职场技能及实用写作的训练,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在第一学期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职场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材:《新职业英语》第二册(通用版/经贸版)徐小贞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 综合教程》2王守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2》杨治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艺术、单招班选用)
课程编号:120002课程名称:体育
(二)学分数:1教学时数:32(理论:4;实践:28)课程内容:
第二学期体育课程为体育各选项课,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各选项课程,具体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定向越野、保健课,使学生初步掌握所学选项内容,增强体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身体素质,学会运用自我健身锻炼的方法,巩固和发展个人健身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书:《大学体育新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新编大学体育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110102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学分数:2教学时数:32(理论:32;实践:0)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大一电子、计算机、机电系及艺术系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的基本知识,掌握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使学生受到用线性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材: 《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吴叶民 徐亚丹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线性代数目标练习》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数理教研室
课程编号:110103课程名称:概率统计
学分数:2教学时数:32(理论:32;实践:0)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高职大一化纺、管理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中的统计规律,它的应用广泛,是工程技术和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经济管理类、化工纺织类专业课程打下必需的基础。
教材: 《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吴叶民 徐亚丹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线性代数目标练习》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数理教研室
课程编号:120003课程名称:体育
(三)学分数:1教学时数:32(理论:4;实践:28)课程内容:
第三学期体育课程为体育各选项课中级班,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各选项课程,具体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定向越野、保健课,在第二学期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所学选项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分组创编能力,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参考书:《大学体育新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新编大学体育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110203课程名称:形势政策
学分数:1教学时数:16(理论:16;实践:0)课程内容: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对外政策;我党、人大、政府召开的重大会议精神的学习宣讲;国内热点问题、突出的重大事件;两岸关系和对台政策问题;与相关国家的关系问题,等等。
参考书:《形势政策》屈春芳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120004课程名称:体质达标
(一)学分数:1教学时数:6(理论:0;实践:6)
课程内容:
第四学期体育课程为体质体能测试课,使学生增强体质与健康意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自身心理调控能力,学会运用自我健身锻炼的方法,巩固和发展个人健身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书:《大学体育新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新编大学体育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110204课程名称: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教育 学分数:2教学时数:32(理论:22;实践:10)课程内容:
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修养、劳动合同等法律法规教育,并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业与创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参考书:《大学生就业指导》刘文君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魏莉梅主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
课程编号:120005课程名称:体质达标
(二)学分数:1教学时数:6(理论:0;实践:6)课程内容:
第五学期体育课程为体质体能测试课,使学生增强体质与健康意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自身心理调控能力,学会运用自我健身锻炼的方法,巩固和发展个人健身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书:《大学体育新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新编大学体育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课程汉英对照表 —— 公共基础课
专业外语
大学物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识论)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研究
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
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
体育
思想品德修养
形势政策教育
军事理论
政治经济学
高等数学含现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数据库概论
大学英语
大学语文(文科)
大学语文(理科)
英文对照:
Specialized English
College physics
principle of Marxist philosophy(Epistemology)
Deng Xiaoping Theory
Study on Mao Zedong Thought
Research on Mao ZeDong political Thought2
Research of Mao Zedong's philosophy Thought
physic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Morality
Teaching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Military Theory
political Economics
Advanced Mathematics(Including Linear Algebra)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College English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Liberal arts)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cience)
第三篇:公共关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关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110305W公共关系学(国际公关方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有扎实的公共关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各级政府机构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组织形象管理事务的调查、咨询、策划与传播实施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培养要求
通过公共关系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本专业毕业生要求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中国文化及东南亚各国文化,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及美学底蕴;了解东盟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贸易、法律、宗教等知识。
2.掌握国际公关所必需的管理学、传播学及公共关系学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学、营销学、广告学、社会学、秘书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
3.具备国际国内公共关系专业技能,即公关调查研究、分析预测、策划咨询、传播实施和评估能力;具有较强的公关意识、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4.具有较强的公关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播沟通能力、公关策划能力;掌握两门外国语,具有外语交流能力,英语、越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信息管理基本方法,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现代办公设备,并通过相应水平考试。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政府机关、公关咨询策划专业公司,各类大中型企业,星级宾馆和旅游公司、会展、物流等涉外服务机构的公关工作;特别是协助政府机构及各类企业与东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领域合作的公关协调与沟通工作。
四、基本学制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五、学位授予学科门类及条件
本专业毕业生符合《广西财经学院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
本专业主干学科为管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
七、主要课程
公共关系学原理、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管理与咨询、品牌形象与CIS策划、公关心理学、国际公关礼仪、危机管理、管理学、广告学原理、广告策划、传播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秘书学理论与实务、社会学、公关商务谈判(双语)、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东南亚文化概论、越语等。
八、毕业学分要求及条件说明
本专业学生应修学分为160学分(各模块应修学分详见《课程学时学分结构表》和《专业教学计划表》),操行评定合格。
第四篇: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吴建新 1009155014
4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理解的方式
第一,课程即科目或学科。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特指一门学科。其特点是把重
点放在科目的罗列,教科书的编写上,主张知识中心、学科中心,重视知识的选择与结构,重视学科专家对课程的作用,但忽视了教师与学生,认为教师只是教材的使用者、执行者。不是发展者、开发者、而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着。
第二,课程及目标或计划。认为课程应是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预期的结果或教
学的预先计划。其特点是,课程是事先预期的、计划的,而非事后报告的,课程的工作重点在课程目标的选择、组织、实施及评估等,但此观点认为的割裂了目标与手段、计划于过程的关系。把课程视为教学之外的东西。
第三,课程即经验。认为课程包含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的所有经验,特点是,课程不是预先编制好的物品,而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工作重点由“教”转向了“学”,是学生为中心,但是却降低了系统知识的学习。
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是制约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因素,是推动课程改革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和精神动力。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很可能停留在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的创新。课程理念的改革需要包括六个方面:
1.学校观的改革。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附属品。学校应该成为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前沿阵地,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加强与社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丰富对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的认识,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2课程观的改革。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总要融入个人的经验,形成不同意义的生长域,从而对课程作出一定生产性或创造性的改变。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课程不可能完全以非制度文本的方式运作,要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表现和体验的文本,成为学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不竭资源,必须确立一个信念──课程即生命历程,并拓展有效的途径,辅以制度化的保障。
3.教材观的改革。教材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文化,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不仅如此,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活教材,教师的学识、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4.教学观的改革。教学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5.教师观的改革。教师应该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向批评者、反思者、建构者、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等转变。
6.学生观的改革。应该尊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新课程目标及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它具体包括以下内涵:1.目标的对象是指唯一的学生,而不是教师或教科书编者,教师是课程目标达成的促使者;2.指向最终取得的结果,而非指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学生体验的过程;3.课程目标是分层次和类别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的考虑。其一,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导致的劳动力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来考虑课程目标的价值选择。其二,从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发展实际出发,考虑课程目标如何适应多样化的人才规格需要和区域适应性要求。其三,面对市场经济带
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课程目标价值选择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继承与改造、创新中推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四,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的六方面的要求一样,它反映了国家对课程内部运行系统的整体要求,对课程改革与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规定性。微观目标就是具体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它是宏观和微观课程目标的一种具体化,具有更强更直接的操作性和现实性。总之,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内部构成的层次性、完整性,要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完美统一和平衡,要兼顾课程目标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要求。
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从总体看,目前我国课程理论研究者和课程改革实践工作者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课程理论研究同课程改革实践之间应进行积极的互动。一方面,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应促进并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也呼唤和推动课程理论的突破和创新。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张力是必要的,理论研究不仅是开处方,它还给人们提供思想和智慧的启迪。但是,理论本身的建设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新课程改革中许多概念术语有的是直接从外国搬来的,内涵上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令人迷惑不解,所以教育者应当注意 “概念术语,精确为上”。
了解了课改的最基础的目标和理论,就需要更一步深入改革,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地方课程的改革,地方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级,它有自己独特的丰富内涵。在地方课程的开发上,地方课程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突出针对性、地域性、开放性、实用性。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搞地方课程并不是从“大一统”走向“小一统”,并不是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并不是权利的争夺,而是要充分加强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责任、义务、质量意识以及教育创新能力等。地方课程目标应定位在: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加强学校、学生与社会现实及社区发展的联系,注重校内教育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而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地方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树立回归生活的设计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有科学的课程目标。其实,地方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抓管理。地方课程改革应当做到:一是切实抓好国家课程计划、方案的贯彻落实;二是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课程开发、评价的具体法规、办法;三是建立健全地方课程方案实施水准的督导、评估制度,确保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规格的落实。
(二)校本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校本课程改革必须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所谓规范性,就是要求校本课程开发者按照校本课程形成的法则和课程设计、试验、评价、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活动。所谓灵活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各校的不同情况,因生、因师、因财、因物、因时、因地灵活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创新活动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对未知领域进行前所未有的开拓性创新;二是继承性创新,即在已知领域有所突破的发展性创新;三是有新意的创新。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要求,至少要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学校行政的领导与管理;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小组的课程设计和课程试验。除此之外,还要有必要的对策,比如,有组织地开展课题研究式的校本课程试验;指定并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成立支持和监督课程开发的中介机构。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或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不是以系统知识为主要内容,也不是以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它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它的本质特点突出表现在:以多种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实践性很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外在的原因,即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二是内在的原因,即课程三个基本成分的独特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构成不能过于庞杂,否则不利于学校和教师实际操作。
同时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下,教师的专业化也要求与时俱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最终看教学。教师的专业地位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课程改革,教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理解、领会并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开发能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新要求和新发展方向;三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方式的更新。应该看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师既可以成为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助力,也可成为阻力或阻抗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冷静地理性地看待教师专业发展。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实施受到基础教育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不顾实际地把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全部砝码压在教师身上无疑是不公平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筹考虑改革的要素和条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深入贯彻这一政策,并更好地管理。
(一)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外部保障因素。例如,我国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政策体系中的价值特性构建了新课程改革的倾向所在。新课程改革政策的价值基础集中体现在权利、义务、平等、机会等方面。这些观念是当下社会的主要价值追求在课程中的体现和反映,也是教育和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诉求。
(二)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像课程政策一样,是在宏观上引领课程改革与发展,不直接对具体门类的课程施加影响。我国新课程改革突破了以前过分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可以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应自身实际、有自己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运用三级课程管理,使课程改革对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生之间差异性。
总之,我们的基础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去慢慢摸索,去探究。只要我们把每一个环节做好了,相信,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才会达到真正的改革。
参考文献:
《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第二集)
从立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J]》
李进忠。《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
彭泽平。《培养公民还是人才-》
第五篇:职校开设公共基础课前瞻
职校开设公共基础课前瞻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公共基础课程严重滞后,钳制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针对当前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了被“边缘化”的根源所在,强调了基础课对专业课教学服务的重要性,增强了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和巨大的贡献。但是与之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发展、不和谐的因素和问题。譬如:高职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设置应该围绕社会的需要,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培养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应用性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占据了大量课时教学时间,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教学课时较少,使学生形成了公共课不重要的“错觉”,进而使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进入比较尴尬的困境,高职基础课程问题已成为众多基础课教师面临的难题。很多职业教育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常常有一种“边缘化”的感觉。长此下去,学生不在乎、不重视甚至讨厌公共课的情形时有发生,使公共课程在职业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有:
“强化专业教育”的实施,机械性地压缩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从知识的实用性角度来讲,对某些公共基础课程予以适度地压缩和删减,这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但是如果被我们片面地理解为“强化专业教育”,忽视并淡薄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认为学了无用,进而不愿意学,这必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形成障碍,只解一时之渴,却难以为继。
高职学校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确实存在臃肿现象,与所学专业需求存在差距。首先,高职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严谨性、全面性和理论性较强。但理论学习远大于专业应用,其中充斥了太多与所学专业关联甚微或无关的内容知识。其次,高职学校由于课时的设置,专业课程中必须强化、深入的知识块及知识点,被一带而过,让学生掌握不精通,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与高职教育对公共基础课程所提出的“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课程的章节目录上看,当前高职物理课程与本科物理课程没有太大的区别。教材也基本上可以通用。但是这种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模式不适合于高职教育,与专业需求的本意不相符,造成了当前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学了没多大用处”的尴尬局面;另外,有些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偏大,对教学计划的合理制订带来困难,这些是造成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不受欢迎,被大幅压缩或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础课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必须面向改革实际,树立基础课教学的就业导向理念,把高职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能力问题作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并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把知识传授的基础理论课转变成具有吸引力、教学实效性和学生认可的能力训练课程。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职学校基础课任课教师素质队伍有待提高。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丰富的人格魅力。基础课门类繁多,任课教师水平差异较大。高职院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大多优先满足于专业课程。这些因素都对基础课任课教师的课改热情与提高课程质量的动力产生着消极影响。高职院校没有升学压力,这些公共基础课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考试前划个范围,考试时降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高职公共基础课真的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及就业竞争力的打造关系不大吗?其建设真的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吗?
显然不是。公共基础教育是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首先,从学生知识水平角度,生源类型层次复杂,文化知识基础差。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学生,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等。他们虽然同样是作为计划录取的学生,但从成绩上看仅仅是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层次,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不能满足后期专业学习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知识的方法。
从知识的关联性角度,高职高专工科类几乎所有专业都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电气类专业涉及的电磁感应;机械类专业中需要的刚体力学;土木建筑专业不可缺少的受力分析和压强等。
知识缺乏系统性,隐性知识有待显化。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大专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及公关协作等知识。而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的培养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技术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使高职学生的知识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同时经验型和技能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使之显化,都需要一种方式将其组织起来。
从所学专业角度,对基础课程中某些知识点或知识块的需求,就大大超出了高中的学习范围。因此,简单地淡化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机械性地压缩和删减公共基础课程,这种过度地调整公共基础教育,对于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一大批优质精品课程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示范。在这如火如荼的课改热潮中,随着课程改革在职业学校的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是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共同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如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就业指导、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生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其教学功能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要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
高职公共基础课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并使其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综合素质在个人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一个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往往竞争优势明显,所以职业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同样希望学生能学好文化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它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打造密切相关,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高职教育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积极探求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社会满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