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岳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影响
浅谈(岳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影响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东省于2004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启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近几个月来的教学实践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较之旧课程有很大不同,体现出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浅谈新课程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
高中《历史》教科书试验本以其全新的面目,基于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要求,自1997年秋季学期在江西、山西、天津二省一市启用至今,已成套面世并完成第二轮的教学实践。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它是我国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之一,是历史学科发挥学科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水准的最值得推广的教科书。现就该教科书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影响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优化教科书结构,着眼于素质培养
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繁杂,博大精深。作为历史课程,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受到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规律的限制。新教材在以往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编出了新意,创出了新的水平。
(一)注重高中教学特点,设计三大板块
中学教育两大任务,既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同时,高等院校因专业设置的不同又有文、理科新生的侧重选拔。基于这一特点和要求,新教材从素质培养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实际出发,定中国近代现代史为必修课,在高一年级开设;而世界近代现代史为选修课,在高二年级开设;中国古代史则作为X科限定选修课,在高三年级开设;不作毕业和升学要求的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则以选修课的形式编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或由学校自行安排教学。教材编写的这种安排是科学的。置中国近代现代史于高一必修,体现了总书记关于“两史一情”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掌握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使其进一步了解国情,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为其更好地进行学习和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作为高考要求的X科限定选修课,包括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现代史一起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课程体系,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基础的历史学学科韵味,其素质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为高校相关专业招收合格新生和学习深造相衔接。而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教材的编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无疑对学生学好其它人文学科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新教材三大板块的设计,其意义是深远的:第一,打破了建国以来多套历史教材单一形式、单一教育内涵的编写样式,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历史学科的风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第二,层次清晰,在义务教育基础上,根据青年学生心理的趋向成熟和情操培养的要求,发挥历史学科的教学功能,有利于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择业意向的确定。第三,从素质培养的角度看,对青年学生未来的成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他们形成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而这正是新教材所体现的编写意图。
(二)切合教学实际,优化教学结构
新教材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编写的形式上采取了多元化,多视角:课文由正文部分和阅读部分相结合,地图、图画、表格和文献资料切入课文,图文并茂,习题设计难易并存,课型除必修课外,还增设了活动课、自学课等研究性学习课型,等等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 1的学习信息,又给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操作方便。这种编写形式,应该说是此前多种版本经验的积累和发展,既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又因为规定阅读部分仅供参考不作统一要求而不增加学生负担。这就给了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空间,使其在不加负的情况下通过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认识的能力,有助于其思想修养、思维定向方面的素质培养。同时,习题设计一改以往单调、呆板的面孔,题型形式多样,随教学内容、层次的不同而不同,但总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而言,教材编写的多元化、多视角,使其备课时能更多地倾注于调动多种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如将课中的材料设计一道题目切入正文组织讨论,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无形中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课后的练习,特别是“阅读与思考”,既可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培养研究兴趣,又为导入新课作了铺垫。可见,教材编写者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而精心设计的。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教学结构,可以认为是这套新教科书的一大特点。
二、精选教学内容,定位于较高层次
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是人生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课程,无疑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义务教育的历史教学内容,给了他们肤浅的印象,如果说起了刺激他们学习兴趣的作用,那么,针对他们心理因素的趋向成熟,精选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考虑课程安排,增删适度
高中历史课程,依据大纲安排,必修课、选修课、X课限定选修课总课时253课时,分述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分五册安排五个学期教学。人类历史如此漫长,留下的史料浩如烟海,这就要求编写人员精选教学内容,在有限的篇幅内系统表述。新教材按章节体以全新的面目面世,符合大纲精神及编写要求,切合教学实际而不拖泥带水。从编写的内容来看,选材简炼,表述精当,紧紧扣住历史发展主流。五册教材中,历史现象过程性叙述压缩恰当,既有来龙去脉又无赘言废语,同时较之以前教材删去了不必要的一些人物事件。从基于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来看,为使表述较为完整又增加了一些内容,其中中国古代史增幅较大,如历代政治经济制度等。增删教学内容,考虑了时代的要求,考虑了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这是必要的也是恰当的。
(二)摒弃“左”的观点,述评科学
历史现象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教材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述评历史发展的脉络,摒弃了以往“左”的偏向,使之更为科学可信。如世界近代现代史及中国现代史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曲折发展内容的选定和表述方式,突破了以往框架,回避僵硬教材的桎梏。既指出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又明晰其理论、实践的曲折发展进程。同时教材引用邓小平、****等同志的谈话精神,帮助青年学生正视这一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这一方面来看,新教材的历史味更足,确实体现了其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确实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了解国情,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介绍史学动向,反映科研成果
教科书的选材,特别是学术性较强的课程,实际上反映的是学术界普遍认可并作出结论性的成果。但是,学术研究不会是静止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史学理论的发展,对历史现象的考证、阐释总有新的见解、新的成果。而教科书一经编写也总得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往教材面孔陈旧大概是过于强调稳定的缘故吧。新教材的编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的科研成果,较之以往版本更为科学。如中国近代史不提三次革命高潮,而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划分为若干阶段。又如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量,不回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还如世界历史增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一章,调整各章节标题,延至90年代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史学界的新科研成果。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教材采用注脚的方式也予以
介绍提示,如对太平天国运动性质认识的不同观点、第二次世界的全面爆发时间的不同说法、“三个世界”概念的不同解释等等,其目的在于昭示史学动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研究的欲望。
三、实践“试验”教材,落实素质培养
新教材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认识是紧紧把握三个提高:即重视学科功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重视知行传授,提高学生的完整素质;重视面向全体,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围绕这三个提高,我们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意义极为重大。新教材已在教学内容上迈出了一大步,从着眼于培养少数“尖子”到趋向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而提高整体教育教学的质量,则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这其中,师资是关键。近两年来,我们未间断过师资的继续再教育。其方法,一是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新教材培训;二是教师外出学习,广纳经验;三是科内教师互学,畅谈体会和感受;四是接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考核等。学习交流的内容,除学习新教材外,更为关注的是如何落实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对于学历到位的教师们来讲,知识的更新和补充不会太困难。但习惯于升学教育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却非易事。为此,教学中,我们严格要求,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提高的深远意义,自觉地接受新的教学思想并作用于日常工作中。
(二)加强教研,推动素质教育
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始终感觉到:要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教学研究工作我们视为先导行为,常抓不懈。根据学校教学安排,我们历史科组按照三个提高的要求,对新教材展开研讨,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首先定位:①兴趣②知识。其次,正在编写一套《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丛书。它通过“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分清纲目层次,理清内在联系,达到认知的双重目的;通过“重点、难点剖析、误点研究”对学生难以把握的疑难问题、重要概念等用简要的文字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反馈检测、高考追踪”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学得怎么样”,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学习水平。《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编写,有利于参编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帮助各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化,同时也加强了我们历史科组的教研力度和教研风气,提高了我们的教研水平。再次,我们历史科组对新教材展开了课题研究,探索了《历史问题教学》这一研究课题,并出版了《历史问题教学研究》专著,初步展示了我们在推广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点成绩。
(三)开阔视野,学生走上前台
新教材的可读性,《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的任意选修,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实践中,我们很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发挥他们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我们开设了《把研究性学习引进高中历史课堂尝试》的研究性课程、《走进历史伟人的内心世界》的第二课堂、《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辩论型课程。从这一角度来看,新教材所赋予的物质条件是不可低估的。同时,也反映出当今的学生群对素质教育欢迎和参与的热情是高涨的。
四、教改任重道远,素教仍需努力
高中历史新教材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检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它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影响。但是,在教学中,要跟上它的步伐和力度,仍需继续努力。
1、对教材中“阅读与思考”的指导,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新教材较之以前版本增设了较多的“阅读与思考”篇幅,其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但是,如果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滞后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虽人教社历史室组织编写了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但在使用中,发现有些是很不尽人意。
2、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基本线索的编写,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阶段特征综合概括和相互关联的述评能力。因为世界历史的时空编写跳跃性大,又受篇幅的限制,为帮助学生对章节线索的把握,编写者设计出了每章后的基本线索图示。但给人的印象是,这些线索图示实际上是每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要点。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予以识记。我们注意到,教材的章实际上编写的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什么?主要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对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影响是什么?等等图示未能起点拨作用。这些,编写人员无形中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3、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目标定位较高。这是好事,也是无可厚非,但目前我省的情况是高中生每周只有2课时,显然,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有点拔苗助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高的驾驭教材和驾驭学生的能力。无疑这是对中学历史教师的挑战。
4、中国古代史教材体例的新摆布,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中国古代史的编写采取朝代兴衰、典制介绍、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文化发展分述的方式,其中典制介绍是新增写的。这种体例,好就好在全面、系统,也可从纵向成体。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未能在课前熟悉结构,很难就一节内容表述全面,而要在介绍朝代兴衰中将某些典制的作用概括进去,就有重复之嫌。因此,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在全面掌握阶段或相关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注意分寸,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充分肯定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成果,也充分认识到新教材对培养21世纪人才的要求。新教材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引导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韩志华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新课改 激发兴趣 学生主体 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 我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已有两届毕业生完全是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并参加新课改后的高考的,他们的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前几届学生相比,从整体上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充分证明:新课改后的教学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是有利的。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历史教学,对新课改也经历了一个由不熟悉、有些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胆尝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转变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离不开学生的充分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这个过程有艰难曲折,更充满乐趣与激情。下面就结合我这几年的课改实践,谈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我认为简而言之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从本质来看,高效课堂应该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敢于放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呢?每节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研究课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自主学习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怎么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怎么设计。学生学会,才是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这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学会多少内容,就设计多少内容,不要过多过滥。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那种学生讨论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要出现在导学案上。我在给学生设计导学案时,一般包括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效果检测、交流展示、能力提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几个环节,在每段基础知识梳理后面还设置了“学习中生成的疑问”这个环节,以便学生随时记录学习中的疑惑,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与之相呼应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设置“答疑解惑”环节,把学生收集的疑问在课堂解决。同时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思维,大胆发表见解。只有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思维激发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不难看出只有教没有学的教学永远不会是高效的,而要实现高效课堂下学生的学,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我经常用到、效果较好的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比如我在讲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就用了这一方法。因我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都有帮家里干农活的经历,对各种农具比较熟悉,我在讲这一课时,就请学生结合图片介绍自己使用过或看到的农具,学生立马来了兴趣,争先恐后的发言,当学生探究学习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这一环节时,我也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在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作为农民的辛苦,学习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拓展延伸环节,我特意去学校食堂拍了一些学生扔掉的剩菜剩饭,引导学生就农业与民生问题发表见解,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还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法宝——历史情境短剧。每个短剧的人物、剧情都是我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由学生在班内亲自表演,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探究、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激发起来,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比什么都重要。我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时,请学生和我一起根据课文内容和查阅的历史资料设计了历史情境短剧《天京事变》,并在班内挑选了六位同学扮演其中的历史人物,不管是编剧的还是表演的甚至连观剧的同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有同学课下和我交流时还说:这样学历史太有意思了,课上知识根本不用背书全掌握了。再比如借助典故,以奇引趣。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利用的典故很多,像罄竹难书,指鹿为马,破釜沉舟等,引导学生探究典故的出处背景及其含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精读诗词,以诗牵趣。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可以通过读毛泽东的词《长征》,引出红军长征路线,感受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精神;除此之外借助视频、图片也是我们常用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因为图片或视频,能增强直观效果,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我在讲必修二《自由放任的美国》时给学生播放了经济危机的视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高效课堂必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探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能有效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去探究与交流,教会学生去互相学习互相解疑,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实现“会学”。我校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能让学生积极地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几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根据历史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一些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经验,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高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退缩。课改之路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学行为的改革只是流于形式。为此,结合本人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创新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本文仅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1.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重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历史新课程已实行几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舳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I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2.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缺失。比如,在学习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I》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I》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假如学生不把握历史的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原则,越是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得出的结论可能就越背离教育的目标,这肯定不是实行新课程时所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 然失败。
3.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 “假如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假如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工资,他们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这的确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要害。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优秀的历史教师也会使历史课堂充满趣味、充满理性的光辉、充满情感教育的温情。可是,在调研中却发现,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排在第三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课,这种结果的出现,要害是不少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职业道德不高所造成的。同样的道理,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假如历史教师仍然保持着旧有的专业素养,就是最好的高中历史教材、最好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新课程的历史改革与创新也是泡沫一般,看起来很美,实质上却是空的。毛泽东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美最亮的图画。德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为他们不像英国人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所带来的一大批旧工业,更因为他们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就是这些杰出的人才在德国的领土上“画上了漂亮的图画”。面对一穷二白,大多数民族并没有在自己的国土上画上满意的画卷,这说明,图画能否画好,历史因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绘画者本身。现在,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但愿历史教师也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这必须以提高专业素养为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在引导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或材料的过程中,在评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论中,在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中,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中,都能使学生带着信任的眼光,不时地点点头。无论是课堂上学生论辩的出色,还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反驳,从网络上下载有效的信息,拥有高素养专业的历史教师都运用自如。尽管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低,主导者就会把主体者引入歧途。因此,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才有成功的可能。
总之,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可引导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包含着人类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知识财富和宝贵经验,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发扬和借鉴的。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理顺教材思路,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找出历史教学的最佳途径,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第四篇: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1000字]
何进行历史学科的合作学习
新城中学 郭燕桦
在104中学任教历史学科以来,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改的今天,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已势在必行。教师应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结合课文中表达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从不同的角度搜集资料,选择信息加以归纳,我们试验的重点在于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整理历史史料,能将具体史实纳入到具体的有一定史学实践结构中去,形成新的思想认识或结论。
在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我的思路是:“以活动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把合作学习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发生变革。
我所倡导的合作学习,依美国学者约翰逊所说“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学习效率”,我国学者王宏宇指出“合作学习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心理移位”,营造了一种让学生发挥自己潜能优势,赶上和超过他人的心理适应机制。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自然会产生欢乐有趣的情绪气氛,在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等自主活动,从中找问题、觅方法、得结论。这种学习气氛必然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历史问题中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因而,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侧重于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活动和合作,以活动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交往。
在《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一课学习之前,我先调查了学生,了解了原有的知识水平(如知道总理衙门吗?知道洋务运动吗?能读懂简单的古文吗?)对新知识的兴趣点和求知欲(如总理衙门是个什么机构?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通过这样的调查,我就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基点、认知的水平和心理需求,据此我就可以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实施于教学之中。通过调查我也知道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是很广泛的,并且对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看法分歧很大,他们既想通过历史课堂教学知道更多的新知识,也极想发表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学习历史心理需求的反馈,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积极搜集有关史料,要“论从史出”大胆发表自己对历史现象的看法,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为能自己评价历史而兴奋。每当我站在讲台前面对学生时,就会强烈的感受到他们渴求新知的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表现欲。那种求知的欢乐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是推进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学者斯特朗说过:“为什么不在课堂里进行实际活动,合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在课堂进行我们在课外同样需要的活动呢?”我为此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在《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它设计成既有多边讨论、辩论的过程,又有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其过程大致是:
1.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首先,放映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视资料,目的是创设历史环境,再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内忧外困的时代背景,提出“清政府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心理,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又进一步展示相关历史史料,让学生通过史料得出对总理衙门设立的目的及对中国影响的不同结论,然后展现不同看法:“一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屈服于列强压力,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一是设立总理衙门是清政府的主动行为,是顺应世界发展适应国际交往的明智之举”。让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同在一组进行合作交流,选出能代表本组观点的同学作重点发言,学生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加深
了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懂得了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2.教师再放映关于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的影视资料,再现了19世纪中叶中国血雨腥风翻天覆地大变革的时代,古老的帝国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打开了大门,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惊醒了,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毅然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目的是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的统治,虽然这种学习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毕竟走出了第一步,学习西方需要勇气,而否定自己的不足与落后则需要更大勇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洋务运动开始了,师生共同展示有关洋务运动的历史史料,在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的基础上,对照史料,就“洋务运动是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的论题,同样观点相同的同学一组交流合作提供史料,摆明观点,汇集重点,各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及辩论。通过这场辩论,同学们得到共识:洋务运动具有积极因素的论断不无道理,开设军工企业、交通、防止、近代学校、军事科技和人才、派出留学生,这些都给古老的封建社会的躯体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说明失败的洋务运动包含成功的因素,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大机器生产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锻炼了学生初步阅读、理解、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能力。
在《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共同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师生共同走进历史、感受历史、体味历史,师生参与了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在师生的多边互动合作中,群体智慧得到互补、交流和撞击,在相互启发补充中相互完善、发展和提高。
从该课的实践中我们得到如下认识:
1.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既善于选择需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同他人交流看法和观点,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才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于客观。
2.让学生参与,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热烈的教学气氛,变传统的教学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探究式教学。教师让位于学生,学生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为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和精心施教,又使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以及体验、交流合作和表现,才实现了教育家杜威所说:“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学习的信心。
3.合作学习不仅创造了积极学习的气氛,而且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之中也沟通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元文化,师生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建构。此外,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驱使下,始终兴奋,不易疲劳,学习效果显著。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亲身实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课前的收集史料,到课堂上的交流合作,通过激烈的辩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见,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正体现了布鲁纳“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观点,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了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从而有助于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目标。
总之,合作学习是当今课改之必须,也是培养人才的很好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大胆实践,把合作学习进行到底。
第五篇: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第30课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本课内容有三个部分:联合自强的西欧、崛起中的日本和独立自主的
不结盟组织。由于这三种力量的冲击,两极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2)第29课所讲述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冷战’”,是本课的背景,第32课“两极格局的瓦解”是本课内容的延伸,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体现。(3)教材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课文的图片资料也很丰富,要充分地利用图片资料说明教材所反映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知道欧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亚非的独立运动”。在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区别上,高中教学重在问题的分析。本课第一目“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第二目“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两个部分,除了着重分析原因和影响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美欧关系、美日关系的演变以及变化的原因上进行延伸。第三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其特点上,通过特点得出其历史影响。
学生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本课中的相关知识:欧盟、麦克阿瑟、新干线、日本经济的崛
起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分析美欧、美日关系很有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表、历史材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分析国际关系的诸多问题。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原因、形成的标志,欧共体的发展和影响;日本崛起
的背景、原因、表现、影响;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倡导人、标志、特点、历史影响。了解美欧关系、美日关系变化的史事。
二、能力与方法
1、归纳欧共体形成的原因、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
因和影响。
2、掌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史实依据。
3、分析美日关系、美欧关系演变的史实及演变的原因。
4、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教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较多,通过对欧美关系、美日关系的演变及演变
的原因、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弱国无外交”、“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只有发展
经济,壮大自己,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多极化趋
势的关系是重点。欧共体、日本的发展,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形成了挑战,冲击了两极格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欧共体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原则,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呈现多极化,这种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它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难点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多极化
趋势的关系。
2、美欧关系、美日关系及其演变是难点。由于共同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因
素,也由于利益的冲突,美日、美欧是又依存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变化的背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分析原因时要着重强调“美苏的影响”,在分析影响的时候,要强调“冲击了两极格局”,使学生的知识类化。教材在欧盟的联合自强和日本的崛起两部分中存在相同的知识结构,加上学生对这两个部分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在教材的处理上着重讲一个部分,另外的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课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下列1-2个问题,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发表
自己的看法。
1、欧盟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2、美欧关系和美欧的贸易摩擦
3、欧共体与欧元
4、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5、美日关系的演变及美日的贸易冲突
6、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二)导入设计
课堂设问: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的和平
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教学导语
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争霸双方受损;生活在美国的羽翼下的欧洲和日
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了联合自强和崛起,逐渐走出了美国的阴
影;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国开始振兴,都极大的改变了冷战背景下的
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达到两个目的:(1)联系旧有的知识。(2)点题:概括两极
格局下多极化的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结构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原因
2、形成(1967年、布鲁塞尔、从经济领域开始)
3、发展(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4、影响:自身实力的增强;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背景:战败国;美国由惩罚占领到扶持
2、原因
3、表现:高速发展,经济大国
4、影响:外交政策改变;冲击了两极格局。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兴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美苏争霸。
2、倡导者:铁托等
3、成立(1961年、贝尔格莱德)
4、特点:不结盟(不与美苏结盟)
5、历史影响:标志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四)师生互动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原因
2、形成(1967年、布鲁塞尔、从经济领域开始)
3、发展(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4、影响:自身势力的增强;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课堂设问
问题1: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依附美国恢复经济;苏联的威胁。
问题2:到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当时的国际
形势如何?西欧国家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经济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
美国和苏联争霸;
任何一国的力量都不足以和美苏抗衡,只有走联合之路。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 “苏联及其控制下的东欧”地图和“一片废墟的德国城市的街
头”两幅图片,利用图片营造气氛,从国际形势(两极格局)和西欧经济状
况(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西欧走向一体化的原因,既强调当时国际关系
的总体、基本特征,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为后面自主学习日本的有关
内容打下基础。
问题3:从欧共体的成立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一体化首先是从什么领域开
始的?
从经济领域开始。
问题4:欧共体成立后进行的合作反映了什么问题?
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问题5:怎样理解蓬皮杜总统所说的美欧关系?这时候的美欧关系和二战后初期相比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关系:战略伙伴;
变化:由不平等的战略伙伴到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原因:是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美
苏争霸造成了美国势力的衰弱。
设计意图
一方面,从美国和西欧两个方面分析美欧关系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另一方面,为后面学生自主学习美日关系打下基础。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背景:战败国;美国由惩罚占领到扶持
2、原因
3、表现:高速发展,经济大国
4、影响:外交政策改变;冲击了两极格局。
课堂设问
问题1:二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的国内状况和国际环境如何?
国土荒芜,经济衰退,民不聊生;
美国由削弱日本转变为扶持日本的政策。
问题2:日本为什么能够创造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社会改革;集中精力进行经济;高度重视教育;高度重视科技;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
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是日本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
问题3:除了书上归纳的原因外,还有那些原因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日本企业的管理等。
问题4:美日关系变化的轨迹是什么?决定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占领制裁——扶持——战略伙伴的变化。
原因:美国出于其霸权政策的需要;
日本经济的崛起;
美苏争霸中美国的衰弱。
问题5:从日本的崛起中我们有那些认识?
美国的扶持对日本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主要还是日本内因起决定作用。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壮大自己,才能维护主权。
问题
6、日本崛起后有什么影响?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冲击了两极格局。
设计意图
学生看书后归纳出日本崛起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和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或课件。由于学生对日本的有关情况感兴趣,通过小组发言,促进生生互助、合作学习。由在前面一目的教学中作好了铺垫,学生在本目的自主学习,既是学习,也是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最后,老师就课本中的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内容进行归纳。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兴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美苏争霸。
2、倡导者:铁托等
3、成立(1961年、贝尔格莱德)
4、特点:不结盟(不与美苏结盟)
5、历史影响:标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课堂设问
问题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倡导者是谁?
新兴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美苏争霸。
铁托等。
问题
2、不结盟运动是否真的不结盟?不与谁结盟?请说出你的理由。可以看出不结盟的特点。不与美国和苏联结盟。
理由:(1)从1961年制定的标准;(2)从它确立的原则和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3)从今天的成员国虽然壮大,但是没有结盟的条约、行动出现。
问题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有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教学总结
1、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思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受到了来自那些方面的冲击,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冲击了美苏
两极格局
2、对教学主题的归纳总结
二战后初期,在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下,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它们逐渐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走出美苏的阴影,世界开始从两极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出现民主化的趋势。
设计意图
通过上述两个设计,达到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配套练习
1、欧共体成立的时间()
A1951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67年
2、欧共体成立时的主要出发点是()
A保证自身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B争取成员过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交流
C密切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3、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的标志是()
A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
B1956年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国首脑会议
C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的召开
D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首脑会议
4、西欧一体化,首先是在哪个领域里开始的(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C文化领域 D经济和政治领域
5、欧共体成立后,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①建立了关税同盟②实现了共同的农业政策
③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了科技合作④实行了共同的外交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20世纪50——70年代,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客观有利条件是()
A、扫除了封建落后的因素 B、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C、重视教育 D、在朝鲜战争中得到了美国的大量订单
7、二战后美日关系经历的发展轨迹()A、占领制裁——扶持订货——战略伙伴
B、扶持订货——对抗
C、军事制裁——经济援助——合作对抗
D、惩罚——合作
8、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
A、欧共体的形成 B、日本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D、中国的振兴
9、第一次不结盟会议认为不结盟的含义是()
①消极中立 ②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③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 ④实现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A、三个首脑国家都受到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冷战”格局是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脑国家战后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发展是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11、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12、材料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一、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请回答:
(1)依据上述各材料,分析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什么规律?这种
规律又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2)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3、请简要概述二战后初期到现今美日关系变化的轨迹。分析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5 D A C A A 6——11 D A C D B C 12:(1)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日本和欧洲各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由二战后美国独霸、欧日依附格局演变为美国、欧洲、日本三足鼎立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2)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削弱了战后美国的霸权地位,对美苏两极格
局起着冲击作用,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走向多极化。
13:变化:占领制裁——扶持——战略伙伴的变化。
原因:占领制裁: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美国出于其霸权政策的需要,独占了日本。扶持:冷战爆发后,美国出于霸权政策的考虑,开始扶持日本。
战略伙伴:由于日本经济的崛起;美苏争霸中美国的衰弱,美日关系
呈现出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感受:日本的崛起与美国扶持有很大关系,但是,主要原因是日本抓住了有利的时机;弱国无外交。
教学后记
本课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学生预习、收集整理知识的前提下,对教材一、二目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处理:对其中一个内容采取讲授法为主,另一个内容则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既有利于落实知识、提高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主题,制作了幻灯片,提高了兴趣,也展示了学生的成果。使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课后总结中,通过两个设计,从宏观上梳理知识,深化主题。
深圳宝安高级中学历史组 张相猛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学
历
史
教
案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