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作业--《新民主主义论》读书心得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和发展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在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世界历史状况和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才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选择适合自身的社会发展道路,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毛泽东在书中中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后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而是属于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按其社会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又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阔的道路。因此,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特点的论述,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宣扬“基马尔主义”的阴谋,也打破了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毛泽东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纲领,勾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实行“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国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其具体内涵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时代不同了,文化也会变,但是要有民族的根,“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要为人民服务“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有民族的魂:“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在书中还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他说,“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的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胸有成竹、充满信心。鉴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在论著的结尾处,毛泽东以诗人特有的豪迈乐观之情,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伟大的战斗号召:“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而后来的历史的发展也印证毛泽东此时的论断,让人不能不佩服。
随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当历史步入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在思想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1919年的五四运动,更成为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思想,虽然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有这种思想就和国际无产阶级站在了一条线上。在领导阶级上,新民主主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
如果说,作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毛泽东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毫无疑问,作为毛泽东思想发展与成熟的主要标志,《新民主主义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则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所指望”、“知所赴趋”,乃至中国最后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不得益于包括《新民主主义论》在内的革命理论的影响和指导。在问世将近七十年后的今天,这部熠熠生辉的著作提出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极具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
《新民主主义论》在最后指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仍然适用于当代。毛主席在文章最后热情高呼: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如今中国的航船已经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扬帆破浪。相信文化的风帆必将为中国的远航提供力量。
第二篇:毛概-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鼓吹个领袖”的老调。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文中详细讲诉了为什么说中国的 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解释了哪些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极其特点,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的特点,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以及详细论诉了中国能否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指出了共产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论诉铿锵有力,坚决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原文中有很多内容即使被放到现在仍然很有意义:如“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但里主席写这篇文章已经过去70年了,它自然也有跟现在情况不相切的地。所以关键在于理解它的精髓,并将这种思想赋予到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当中。不仅仅是新民主主义,还有许多思想与精神,都为我们指明了前方的道路,虽然看不太清,需要不断摸索,还会不时的碰壁,但是未来就在那里,只要我们坚持。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
读完毛主席的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还是相当有收获的。原本以为这篇文章会和课本一样难懂,没想到主席使用最平白易懂的文字讲诉了最深奥的道理,让我深受启发,读这本篇文章就好像是主席坐在对面侃侃而谈,就是一位智者,为我们指导迷津,主席坐在那里吐着烟圈,眯着眼睛,看着远方,一边深思祖国的美好未来,一边为我们细细分析当下的中国形势,我能想象这场景,应该说,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我都是身处这样一个温馨的环境。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还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第三篇:新民主主义论 毛概读书笔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书笔记
读“新民主主义”有感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XXXX
姓名:XXXX
上课时间:XXXXXXXXX 上课地点:XXXXXXX
内容摘要:作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献,《新民主主义论》无疑是一部逻辑严密、结构严谨、体系严整的理论著作。它深刻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对中国的革命的方向、前途和未来进行了思考,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揭示。本文为笔者在阅读《新民主主义》后,综合所查阅资料与其他分析,结合自身阅历,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完成的一篇读书心得。
关键字:新民主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引言:先前拜读过毛泽东的其他文学著作,他洋洋洒洒、不拘一格的文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这篇《新民主主义论》,可以说又是他的又一个理论创新。在书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对中国的革命的方向、前途和未来进行了思考,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揭示;较为阐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描绘了新国家的蓝图。可以说,《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大背景下的理论巨著,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指明了发展道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达成共识,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在1940年,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态度和政策,由武力进攻改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在南京成立伪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军事上加紧制造反共摩擦,在政治思想上大肆制造反共舆论。全民共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昂热情,却被一股妥协空气和反共浪潮声所压制。
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及其追随者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打破走中间道路的幻想,从根本上向全国人民阐明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在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间,先后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深刻阐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特别是建党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是毛泽东思想在抗战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性质。阐述了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分析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这两个阶级又必须相互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阐明了当时的中国处于革命的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及其建立新中国的主张。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毛泽东这篇讲话是在极其艰苦的延安窑洞里写成,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候发表。它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和中国未来前途的看法,在党内外更引起重大的反响。不仅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批驳了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幻想,而且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混淆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界限或把两者截然分开的‚左‛右倾错误,为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使越来越多的人奔集到共产党举起的新民主主义的大旗下,共同奋战。正是共产党的言行凝聚了人心,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全面研究和总结资产阶级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不仅深刻地回答了当前时局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而且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现阶段民主革命和未来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在区分新旧三民主义的基础上,继承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三大纲领的思想,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得到发挥)。这些都是过去马列著作中从未提及的概念和内容,又是现时中国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新民主主义论》是一篇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的著作也是一篇有着很强论战性的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篇重要理论文献。
《新民主主义论》对今天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倡导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他所阐述的文化和经济、政治辩证关系的思想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所阐明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原则构成了今天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所指出的新主主义文化发展的措施为今天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书中,毛泽东中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后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而是属于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按其社会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又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阔的道路。
因此,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纲领,勾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实行‚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国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其具体内涵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毛概读书心得
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感 由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要求,为了加深对马克思中国化的了解,增进对中国话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老师推荐的一系列经典阅读篇目中,《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近我看了好几遍,颇有感触。这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分别摘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五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和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二日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本书朴实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客观的陈述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令我受益匪浅。
主要内容是:结合中国的现状,根据马克思的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表自己的见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邻国日本在经济发展上进行了初步的对比,指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重点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教育方面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和解决好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科学技术方面提出:要以尖端技术来解决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问题。
1988年9月5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邓小平同志强调马克思说过的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引升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的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认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认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从“间接的生产力”到“直接的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说明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深刻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它揭示了近现代人类社会所以发生如此迅速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但要认识到生产力的关键作用,还要认识到现在的世界,什么是“先进”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的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反映在传统的工业产业上,如钢铁、铁路……而在今天,先进的生产力是指以高科技如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关注发展生产力,不只是一般的生产力,特别要关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生要职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这为我们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统一全党思想,教育干部和人民,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和最有力的武器;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历史任务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集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经典名篇,有着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系统中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构成要素,现代社会生产力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是靠科技的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其三,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知识创新和创造知识的劳动在现代生产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
当前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对于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为在现代条件下真正完成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指明了现实的途径,这就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这一理论不仅对于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思想、文化精神生活都会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发展;
第三,这一理论对在现代条件下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了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深刻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特殊含义,在世界范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背景下,邓小平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站在时代的高度,思考中华民族如何走向振兴这个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课题,科学地总结了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极其重要的发展。在这一论断及其有关论述中,邓小平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联系,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强调了知识分子在发展科技方面的作用,不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成功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伟大实践,带来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起飞,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令世界瞩目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成为我国国力迅速增强的一个重要助推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新的意义上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得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相信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不会改变的,伟人邓小平的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永恒。
邓小平爷爷虽然去世多年了,但他为中国富强的所作所为将成为
历史,留于世间。历史和人民将会永远铭记邓小平在重要关头为中国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第五篇:毛概--读书心得
学校LOGO
读《三国演义》心得
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学号:
xxxx年 xx月xx日
读《三国演义》心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的一本经典名著,也是本人完完全全、彻彻底底读完的唯一一本课外书。为此,对本书中所描绘的各个精彩画面,可谓是历历在目,同时在闲暇之余,不免会对其中的各个人物、情节有自己的一番观点和感触。就拿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说起吧,刘备的心胸大志、关羽的丹凤眼,卧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以及张飞的勇猛,在当时的乱世当中,也算得上是“黄金搭配”。当时三位仁兄结义的时候,曾立誓要: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可后来由于关羽死于他的傲(被吴下阿蒙斩下头颅)和张飞死于他的怒(被部下斩下头颅),刘备的两位结义兄弟一一死后,书中也没有写到刘备履行当年桃园结义的誓言,去九泉之下陪他的两位兄弟去。而关羽和张飞的死,也导致刘备将自己打下的江山大半都失去了。而刘备死后,一代军师诸葛亮也没能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伟大抱负。败的原因:主要是书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老天助懿,不助亮啊。当诸葛亮就要在谷中将司马懿葬身火海时,恰逢此时天下一场大雨方才帮司马懿逃过这次死劫。
作为刘备的一名相当给力的五虎上将,赵云--赵子龙,此人乃是本书中本人喜欢的第一号人物,每每回想那句高喝:我乃常山赵子龙。不由想起此人的忠勇和肝胆相照,想想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画面。在准备第二次北伐前,赵云死后,诸葛亮当时泪流满面的说到:“苍天啊,断我一臂呀”!由此可以
看出,赵云真乃不愧为天下第一良将。作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军师,诸葛亮-诸葛孔明。本人从古至今,在人们眼里都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实则为一奇人,他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当然,我们也知道这样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在本书中将其传奇化了。当然,虽说诸葛亮对刘备是忠心耿耿、肝脑涂地、在所不惜,但在刘备临死之前,也对诸葛亮有防备之心,其表现就是他让其独生子--扶不起的刘阿斗拜诸葛亮为相父,也是担心他自己死后,在蜀国没有人能克制住诸葛亮的权力。
接下来,说说本人喜欢的第二号人物,曹操--曹孟德(阿瞒同志),正所谓,乱世出枭雄,曹操就是名副其实的一员。本人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大气。每当脑海中响起那首气势山河的诗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眼前就呈现出了满脸胡须的孟德哥。曹操这个人相当的珍惜人才中的人才,那可真叫是礼贤下士,想当初为了得到关羽这员大将,他把吕布的号称“马中赤兔”的赤兔马送予了关羽,连同他自己的儿子曾都不舍得相送。曹操不喜欢那种向他求饶、投降的人。一直以来,他心里面知道其最聪明的小儿子—曹冲就是其二儿子曹丕所害致死,当他要斩曹丕时,曹丕是死赖不认,而此时曹操心里面想的是:儿啊,一定要坚持住!假如
果此时曹丕想其父曹操求饶的话,想必曹操就真会杀了曹丕的。同时,此人是也相当善于作战,也可称得上是一名“思想家”、“政治家”,想当初,他用十几万兵马灭掉了袁绍七十万大军。我认为曹操唯一做错的事就是,当华佗要以利斧给他开颅救治头痛病时,他把再世华佗给杀了,如果华佗那时没有死,估计我国现在已经有了治愈癌症和艾滋病的方法了。与曹操相比,东吴的周瑜就恰恰相反,他气量狭小,眼里根本容不下别人比他强的人。例如,他不顾一切想置诸葛亮与死地,因为他被诸葛亮打败过好多次,其中有一句诸葛亮传给周瑜的话: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周瑜就连死的时候,口里面还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最后是死不瞑目。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者,书中还有两句话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想起来不免会发笑,其中一句就是:“我与××相比犹如繁星比皓月”。也许是那些人
谦虚的表现,再者我们就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了,还有一句就是:“我盼××,犹如大旱遇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