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时间:2019-05-13 10: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第一篇: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你大概已经听说过那些惨不忍睹的调查报告。上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主修人文学科的大学生人数在直线下降。这一消息引发了海量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慨叹人文专业学生的减少是美国衰落的迹象和征兆。

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一所谓的发现(人文专业大学生人数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下降了)。

光明的一面是:人类对人文的戕害终于要告一段落了。作为学术课程的文学不会再扑灭炽热的文学之火。阅读《李尔王》(King Lear)或D.H.劳伦斯(D.H.Lawrence)的《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不会再从让灵魂升华的邂逅沦为本科生涯的另外两个元素──成为多选测验、考试论文和作业中让人头疼的内容。

令人沮丧的事实是,虽然有少数学生能有幸遇到把莎士比亚(Shakespeare)或劳伦斯讲得栩栩如生的大学教授(英国学者弗兰克·克莫德(Frank Kermode)在我的脑海中点燃了永恒的莎士比亚之火),但也有无数教授让阅读文学名著感觉就像在牙医诊所的椅子上坐上两小时一样。在他们麻木的手中,“人文学科”一词变成了“你不去上课也能得A”的代号。

在人们为人文学科的命运慨叹不已时,他们谈得特别多的是英语专业的缓慢消亡。但他们没有看到,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会进入法律和广告等其他领域,非英语专业学生也一样可以修文学课程。根据当前危言耸听的论调,大批将四年时间主要用于研究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人全都站在我们与社会文化的夜幕之间。

半个世纪之前,有14%的本科生主修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学,此外还有艺术、哲学、历史、古典学和宗教学),而如今这一比例降至7%,这个事实其实无足轻重,却引起了人们对人文教育本质和目的的严肃反思。

这类反思通常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被告知:缺乏正规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会导致许多致命的人格缺陷,比如批判性思维欠缺,写不出表达清晰的文章,不能换位思考,对其他人和地方缺乏好奇心,毕业后不会去阅读文学名著,无法辨别真、善、美。

这些严肃的忧思俨然一副冠冕堂皇、居高临下、正气凛然、高风亮节、亮节高风的派头。但它们也是多愁善感的幻想。

大学里教授文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直到19世纪末,文学才成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所谓人文学科包括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而在教堂里学习《圣经》(Bible)是完整教育的另一半必要组成部分。根本没有人想要通过正规课程教授小说、故事、诗歌和戏剧。这些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消遣。

随着宗教权威的衰落,人文学科作为取代宗教的方式应运而生。乔叟(Chaucer)、弥尔顿(Milton)和莎士比亚开始承担起帮助渴求更高意义的心灵寻找真理的职能。不过,文学课程中很少包括莎士比亚时代之后的作品。(我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读本科时发现,英语

系每年都在曼哈顿白页(Manhattan White Pages)上把访问学者的电话号码列在弥尔顿·S.乔叟(Milton S.Chaucer)名下,这个发现让我乐不可支。查询这个电话号码(我经常查询)让我乐在其中。)

随着文学系的建立,文学教育在20世纪初取得了独立地位。在许多年里,文学系里主要是一些研究词源和文本历史的文献学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学研究才作为一种与真实现代生活相关的智慧在文学系广泛落地生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是战争的产物。1945年,见证了杀戮并幸存下来的士兵返回家园,他们渴望为生活赋予意义。《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的颁布和经济的繁荣让他们有机会和时间来做这件事。当时,将文学教育作为探究人生中的难题的方式激起了深刻的共鸣。英语专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然而,正是文学在大学里的这一段流行期敲响了文学没落的丧钟,因为各式各样抱有偏见的学究加快了文学艺术的学术化。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反差的是,越南战争中无谓的流血让所有权威都受到质疑。当时,文学教育沾染了特别浓重的意识形态热情,大学里的激进派在学术机构里踏上了漫长的征程(他们的征程徒劳无功),他们以“理论”为武装,以掩饰平庸。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主修英语的学生开始缓慢减少。再往下就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了。

有一些书籍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好奇心,提升审美品位和道德修养,在针对这类书籍的正规研究走向衰落时,只有无赖才会喝彩。但对文学进行学术研究根本不会带来这些裨益。

你可以在生活中——在捕鲸船上或大树底下——体味文学,把这些地方当成你的大学课堂——你的耶鲁和哈佛。

在50多年前,评论家兼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在一篇题为《论现代文学教学》(O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Literature)的文章中表达了他对在课堂上介绍虚构文学作品之举的失望。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当时英语专业正处于全盛时期。

特里林指出,他的教学大纲中包含的现代派文学作品(艾略特(Eliot)、叶芝(Yeats)、劳伦斯、普鲁斯特(Proust)、卡夫卡(Kafka)、曼(Mann)、纪德(Gide)的作品)“问及文明社会所忌讳的所有问题。现代派文学问我们对婚姻,对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对我们的朋友是否满意”。然后他讽刺了大学教授努力让本科生理解这类离经叛道作品的特性的做法,这是他戏拟的一道文学课典型试题:“叶芝、纪德、劳伦斯和艾略特都运用性主题来批判现代文化的缺陷,请对他们在性主题运用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请援引每位作家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论证你的观点。(时间:一小时)”

在恪守传统道德的大学领地里教授颠覆道德规范的现代派作品的荒谬性触怒了特里林,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歇斯底里地夸大了所谓现代派文学的“武力和恐怖”(恐怖存在于叙利亚,而不是纪德的作品)。但他毕竟是一名大学教师,他看不出课堂教学也破坏了文学的乐趣,并把文学中令人震撼的异见变得琐碎化。

文学很早就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时我还没开始上大学,也还没有不幸糊里糊涂地进入研究生院。生于普通家庭的我怀着惊异扎进了于连·索雷尔(Julien Sorel,司汤达(Stendhal)《红与黑》(The Red and the Black)一书中年轻浪漫的奋斗者)激荡的情感世界。我父母曾在家中争

吵,他们的婚姻矛盾最后以离婚告终,但契诃夫(Chekhov)的小说赋予我力量,小说中的措辞道出了我的忧伤,而济慈的语言让我心中充满了美,击退了让我陷入沮丧的负能量。

书籍带我远离自我,去体验同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却能与之对话的经历。阅读荷马(Homer)的《伊利亚特》(Iliad)时,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在我了解完全陌生的人的情感世界时产生的。叶芝给予我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描述一种定义自我的渴望,而以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渴望发自我的内心:“去摘采/哪怕地老天荒/月亮的银苹果/太阳的金苹果。”

但一进入大学课堂,我内心中这种珍贵的另类生活就被扔回到令我感到烦恼厌倦的存在维度之中了。荷马、契诃夫和叶芝沦为是非判断题、鲜明的主题以及一大堆高明和更高明的解读。教师像讲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教授对事实进行加工创造的文学书籍,这些书本身沦为了纯粹的事实。小说、诗歌和戏剧曾是同理心的源泉,是激发好奇心的火种,现在则成了乏味的苦差和劳碌。

所有其他学科都要求具备专门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而文学则只要求你是一个人。文学无须去教,就像梦想也不需要教一样。为什么赫克特(Hector)的幼子阿斯蒂阿纳克斯(Astyanax)看到父亲戴上头盔后会哭泣?你只要有一颗心就能够理解。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反对阅读西方文学经典。不,绝非如此。我反对的是把这些令人惊异的顿悟(这些顿悟来自人类生命中非理性、无可言表、无法想象的侧面)带进大学课堂,把它们变成竞赛中枯燥的练习题、等级体系和信息的堆砌,它们都是这些作品不共戴天的死敌。

不要以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帮助你更清晰地阅读和思考,这其实也是妄想。只要读一页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疙疙瘩瘩、错综复杂的文句或者D.H.劳伦斯令人心悸的词语重复,你就会把所谓文学具有修辞范本价值的想法统统抛到脑后。西方文明中的文学名著其实彰显出了所谓清晰思维的局限。它们在由联想、直觉和印象拼缀的云雾中呈现意义。莎士比亚的一些十四行诗无人能懂。用语言镇住读者,而把含义隐藏在重重迷幻的意象中的能力正是这些作品非同寻常的特质。

文学经典为我们思索人类之困惑,思索苦难、死亡和稍纵即逝的快乐的心灵提供了避难所。它们庇护着我们秘密的自我,这个自我希望思索物质世界弥足珍贵的非凡之处,寻求表达过于绚烂多彩、无法诉诸理性表述的感受。在这个鄙视一切非盈利、非生产性活动的世界,文学是僻静、无用的清寂之所。

文学艺术那种突然迸发、令人震撼的真和美让我们感觉到(这种感觉发自内心最孤独的角落),我们并不孤单,有一些金钱买不到、无法出售或交易、也不会腐朽和死亡的意义。这种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毫无价值的体验被称为“超越”,你不可能为此布置一篇论文,给出评分或成绩排名。文学太神圣了,不可以去教。文学只应该被阅读。

当前,我们在经历全新数字快感和娱乐的兴盛,经历以视觉为主流的文化的扩张(把想象远远甩在了后面),还有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改变了阅读艰深书籍所需的纯粹孤独)。在这个职场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生活中重大的神秘谜题似乎更关乎经济,而不是关乎存在。数字

环境还强调量化思维,也许这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如今最激动人心的文化发展是在科学和制药领域取得的。

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选择与他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作为主修专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对文学来说是多大的幸事啊。在艺术中凝固为永恒的伟大思想和感触从爬满常青藤的狱门里逃脱出来(在监狱里,它们成了供人品评的“文本”,被迫做着苦役),得以回归应有的位置,重新成为平凡经历中的独特组成部分。

不管怎么说,到高中毕业时,文学之火已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充分燃烧起来,足以成为我们命运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值得忧虑的话,那应该是文献检索课的取消。文献检索课曾是每所高中的必修课,在这门课上,书不是作为学术课程来教,而是被亲密地引荐──这是一种不受愚蠢书评和乏味测验影响的经历。如果能够恢复并强化这种震撼心灵的邂逅,那么刚走出高中校门的朝圣者们会继续阅读,并像追求爱情一样寻找那些能够提升境界的经典文学作品。

我们无须了解生物学和生理学就能够爱和被爱,我们也无须通过了解荷马的修辞或历史背景走进奥德修斯(Odysseus)漂泊、重生和返乡的旅程。古典书籍会与我们心灵中最年长的那个部分对话。年轻人会在被一种无法言表的渴望打动时去阅读这些书籍(就像当他们感到饥饿时会吃饭一样),如果他们想读的话。当然,在这些可怜的非人文专业学生中,有一些可能对文学根本不感兴趣。也许他们只得去寻找诸如癌症治疗方法之类的东西。

在《白鲸》(Moby-Dick)一书中,梅尔维尔(Melville)的讲述者伊什梅尔(Ishmael)宣称:“捕鲸船是我的耶鲁(Yale College),是我的哈佛(Harvard)。”如果一切顺利,文学最终从本科课程中消失(但愿如此),很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说,在大学课堂之外,在生活中阅读文学经典其实是他们的大学课堂。

第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范文模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你知道吗? 700本。这是我国每天出版的新书数量,西方发达国家更多,每天有3000本。一天就出3000本书,你有什么感受?书太多了,对呀,说得太好了!知识更新太快了。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的升旗手,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常常谈到学习的一个好渠道——读书,今天胡老师要说得,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向身边的人学。

几千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什么?

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举个例子:就算你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教授。但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出租车司机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为什么呢?因为阿,他虽然文化不高,但它是城市的活地图啊。这样,在行路上,他绝对是你的一个好老师。

上一周,胡老师就向我们班的张俊涛同学学了一招,他就当了胡老师的老师一回。教了胡老师什么呢?他把自己的优秀作文通过电脑,用电子邮件发给胡老师,我在收邮件的时候,发现张俊涛同学第一次发给我的作文邮件被他收回了,咦?邮件还可以收回吗?以前,胡老师也有时候,邮件误发出去了,就是没有办法,只好望洋兴叹,这次找来张俊涛,向他求教,跟张俊涛同学学到了这一妙招,以后就不怕误操作,真是太好啦!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的学生也可以当老师的老师呢!就我们四一班像张俊涛这样的同学还常常有呢,鹿凡,他就会跆拳道,很愿意教大家,刘巧红,我们班的踢毽子高手,课间常常传授大家踢毽的高招;周心炀同学主持班级的小小故事会,优美流畅的语言,常常令大家赞叹阿。

同样,我们别的班级也一样,同学们可以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特长的人,叫你说的话,你也一定会一下列举好几个,是吗?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还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要知道走到哪里,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对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要想学习他人的优点,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医药学家李时珍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他在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除了读过八百多种典籍,还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还向砍柴的樵夫、以捕鱼为生的渔夫等人虚心请教,才鉴别考证了古书上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编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可见,一个人的智慧有限,而知识无涯,除了读书外,还必须在生活中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学有所获。

我们在学校,学习中常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碰到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不懂不装懂,不懂就多向人请教,而且要有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让我们牢牢记着这句话,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断进步!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做到!

第三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演讲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道出了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可贵精神,受到后人的极力赞赏。为人师者,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我身边的老师们为了学生的锦绣前程;为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她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些老师都可以作为我的良师,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我身边的唐湘蓉老师便是一名让我钦佩的好老师。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唐老师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而是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自己,并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她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校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促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欲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先有一桶水,因为她明白:教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这就是唐老师可贵之处。她就是我学习的楷模,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把自己融入到教育事业中,融入到孩子们中间,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那句老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后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觉得不是很有道理;凡是三人中,真有能做我的老师的?我有些不服;遇到高人能当我的老师,但这样的机会不是每次呀,我经常与同伴、同事一起,他们不见得比我强呀,咋能都当我的'老师?所以,我觉得这句话不准确。

经历数十年,我逐渐懂得这句话的精妙;我举个列子:当年年轻力壮,论挑担,论肩背,论手力,在小队数十个劳力中,还真名列前茅,有一次午间休息时,来一个小孩子,与大家较量手力气,两人腿挨腿,手握手,拉也行,推也行,脚移动就输,结果几十人都输给这个小孩子,我不信,我觉得这毛孩子,那是我对手?我比他高一个头,体重起码多他五十斤,我只要稍一用力,就能把他拉过来,我与他比试,我用力一拉,结果他顺势送过来,他上身动,脚却没动,而我失衡啦,脚动啦,我要求再来一次;我用力推过去,结果他顺势拉我一把,他还是上身动,脚也是没动,我又失衡,脚又动啦,就这样连续好几次,都是我输,败在这样的毛孩子手下,心啊真不服,但又不得不服。要说论做事情、论挑担、论驮木头,他是我对手吗?可这项比手力,他还真能当我师傅!

有一次去砍柴,山上光秃秃的,真的没柴砍,身边有几棵松树上有好多干的枝干,极好的柴火,可松树有十几米高,我爬不上,够不着,正在无奈之际,我同队的老拐来了,他的一只脚走路不方便,很差的劳力,他把我的柴刀拿去,一手一把,轮流扎在松树上,人就上去了,不一会儿,砍下一大堆很好的松枝,我们两人都挑不了,我就没看出来,老拐这样的劳力居然比我强!要说做其他事,我绝对比他好,可这爬树,我还真不是他的对手。从这两件小事中,我悟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不管谁,不论你多能干,只能说明你在这个方面有特长,不能代表你所有方面都厉害,总有你不如别人的方面,所以,人家当你的老师也就理所当然!举个列子,制造卫星、发射火箭的专家,厉害吧?聪明吧?如果去搞杂交水稻,也许就得拜一般农技员为师,篮球运动员打篮球精彩,去体操比赛也许就不见得好!,举重运动员力气无敌,去游泳行吗?这就说明世间的人,各有各的一技之长。

人们生活在现实中,每天面对各种人,当你看到有人在你面前吹嘘时,你心里感觉怎样?你会觉得这人没涵养,一定鄙视,讨厌,或者觉恶心是吧?但是自己某项事情比别人优势时,是否也会流露出自豪,沾沾自喜的感觉?这就是不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结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仅告诉你,三人中就有当你老师的人在,何况世间的人有千千万,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告诉你要面对现实,外面高人多,各人都有一技之长,告诉你要谦虚谨慎,知道自己有很多事不懂,必须尊重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做一个知识面宽,真正有涵养,有道德的人。

时至今日,我懂啦,孔圣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寥寥几个字,确是含盖着许多哲理!无限精湛!

第五篇:读后感-如焉

人生的困惑——《如焉》

人活在今日,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也受社会历史的制约,并在内心渴望决胜未来。那么,一个人的生活也就不可能再单纯。他所承载的东西过于沉重过于复杂,他的顾虑与恐惧也就多。无欲则刚。但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人心底的欲望被史无前例地激发。名车,洋楼,红酒,高尔夫„„金币照耀出的闪耀生活使不少人如痴如醉,疯狂似的向往。当人拥有了一样自己所期望已久的东西,第一感觉是欣喜,第二感觉则是忧虑。因为人害怕失去。反而是一无所有之人,才可能心无负担,自由自在。

当全球一体化的风浪日渐高涨,强势文化吞没边缘文化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全球一体化带给人类最大的尴尬莫过于所有的城市都在向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美国大城市靠拢,看看中国最发达的几个城市,哪个还有所谓自己的风格。但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你要经济迅速发展必然会先污染环境,然后等财力雄厚时再花个几十亿去治理污染。看起来很愚蠢,但有些弯路,是不得不走。作为弱势的一方,你不得不向强势靠拢,等到自己也变得强大时,再去寻找一些自己过去的独特的影子,不然,你也只不过是永远被欺负的弱势罢了,有了自己的特色,又怎样。

许多人在电脑坏时,会感到度日如年。那个时候,他们总会想起比尔•盖茨的伟大,也难怪人家可以当首富。短短十几年间,互联网线铺进了千家万户,时代性的变革产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着网络的不断提速,越变越快。前一代逐渐老去,后一代逐渐长大,但现在却正处于青黄不接之时,最令人难受。于是,前一代人开始按捺不住了,他们不希望历史随着他们一代人的消失也同时消失了,加之时代的略微自由,《如焉》这样既含概“非典”等时事,又兼顾叙述历史的小说,便应运而生。

只有那一代人的小说,才会有如此深刻的烙印。那一段往事,几乎是文文必提。无论是痛楚,恐惧,还是要勇敢正视,伤痛永远无法消除。就像血会止,但疤永远会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当经历历史的人全都不在时,那段历史也就逐渐变得含混不清,被轻视,被遗忘。中国人向来很健忘,这句话一点不假。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缠绕着我们,目不暇接,如梦初醒。好了伤疤忘了疼也很正常,毕竟伤疤不在自己的身上。但那些文化人,那些懂得点什么却又无能改变现状的人,最痛苦。

或许中国的文人会特别不满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但也没有办法。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不是中国社会所最需要的人。当中国乱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他们的文字无法使百姓平安、社会稳定;当中国好不容易平静下来时,他们开始为自由与民主高呼,但百姓已经累了,他们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接下来的日子,或许还可以期望个“小康”。文人是典型的有话说,没事做。中国老百姓已经烦了这种人,对于寻常小老百姓,可能只能对文人说一句“您是文化人,跟我们不一样,金贵得很”。失去了“群众基础”,自由和民主怎能在这块土地上发芽成长?所以,直到现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一百圆人民币上印的还是毛泽东,春晚歌曲歌颂的还是共产党。你还能有什么话说?要怪,只能怪中国的历史没有垂青文化人。如焉以自己的单纯娴静,通过电脑和网络,面对着一个比她复杂千万倍的大千世界。一群文人,一个高官,开了眼界,凉了心。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一篇虚构的小说,一些想象出的人物。但有些东西,故事里故事外,倒都是一致的。

你对人的性格可以充满自己的幻想或理想成分,但通常对于现实,人不会刻意编造些美好的成分去渴望隐瞒或欺骗些什么。例如《如焉》中对事实犀利的观点与批判。千百年来,人性没有变,于是官场的勾心斗角也没有变。我们所知道的,都是我们听到的;我们所听到的,经常不是真实的。多了网络,人们多了一种廉价又便捷的方式去了解我们外部的世界,闻所未闻的、新奇有趣的、肮脏不堪的。要痛苦的清醒还是快乐的无知,很多人在困惑。特别是明知道清醒也不能改变什么的情况下。

很多的时候,人的无知是人为造成的;但人的清醒,却是偶然的。偶然地看到了一本书,偶然地接触了一个人。既来之,则安之。古人的教化浸染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人生,不正是不断地接受么,无论前提是狂喜还是无奈。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无论你喜欢还是批判,你永远无法逃离它。即便是肉体地逃离了,社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却已嵌入你的骨髓里。你所想打败的对象,却已永永远远地,从一开始就注定地管束着你。就像孙悟空,自以为天下无敌,但在知道自己根本没跳出过如来佛的手掌心时,陷入了极端暴躁中。有些事情,不知道也许本人也不会有什么感觉;知道了,才是真正的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渺小感。所以,孙悟空才死活不愿相信这事实。

努力想想,人生有很多困惑,至于答案,或许根本不存在,也不重要。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作为普通的一个人,我们只活在今日,其他的都是多余的欲望。

下载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四青年节 韩小焉

    五四活动策划书 开场节目完 主持人出场: 【开场白】 A:青春五四,我与祖国共奋进; B:和谐校园,我与母校同发展! C:在这里,爱与美绘制流动的曲线,在这里,欢与乐交织成跳动的音符 D:尊......

    心在焉写作提纲

    写作提纲 1 、心要在焉 城市的繁华带来了诸多的诱惑,人们的心开始分散,开始心不在焉,忘记了自己曾经一直坚持的事物。然而,成功者必专心致志,用心一也。所以,务必心要在焉。 实现......

    作文 心要在焉

    化茧成蝶,蚕蛹在茧中挣扎,全心全意,最终破茧化身为美丽的蝴蝶;蚌病成珠,蚌忍受沙粒的痛苦,专心致志,最终磨砺出灿烂的珍珠;苞绽成花,有效的花苞浸满成长的血泪,心无旁骛,最终向世人展现......

    焉支山游记

    焉支山游记清泉镇双桥学校张燕在山丹生活了18年,竟从未去过焉支山。一个闲暇的周末,与朋友相约大小10人上了焉支山。在我的记忆中“焉支山”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仅仅这个名字,便......

    焉文言文翻译(推荐五篇)

    导语: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焉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未赶上影片《归来》的上映,在一天突发奇想买了一堆小说中包含了影片的原着《陆犯焉识》。是在出差归来的时候初读,然后在昨晚看完了整个小说。在焉识最后选择带......

    《陆犯焉识》读后感(大全)

    《陆犯焉识》读后感1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总是充满了悲欢离合,曾经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偏偏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但随着时间流逝和命运的起伏,他总算认识到真正爱的人,真正......

    焉家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

    2012-2013年度教导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我校教导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以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工作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