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原理考试题目

时间:2019-05-13 10:5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学原理考试题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学原理考试题目》。

第一篇:新闻学原理考试题目

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规律: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新闻体制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新闻制度和新闻政策,包括政府对传媒业的规制、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传媒业的运作机制。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业制度国家,一般是国家所有不允许出现私人垄断,和敌对分子办新闻媒介。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同时也讲究经济效益。党管媒体是新闻媒体运行的基本原则。美国。新闻自由制度、传媒业只对法律负责。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日益精细,人们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需要日益增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受众群越来越大。广告越来越多。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4受众的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业而产生、发展 新闻教育还不能适应新闻媒体发展的需要,有待改进和加强

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变革:口头传播,书写,印刷,电子,网络

广播电视传播特点:广播1传播迅速,时效性强。2渗透性好,不受空间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传播的范围大3对象广泛,群众性广泛。收听广播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从大学教授到文盲,都可以听广播。4感染力强,语言和音响生动活泼,不足,一瞬即过,使受众难以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推敲,难以一边收听一边思考,听众的注意力只能被迫跟随广播,听众必须按照电台安排的节目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电视:1强烈的现场感,2亲切感3简洁明了不足:电视的视觉性同时带来了局限性,长于报道看得见的动态新闻,对复杂的题材作深度报道比较困难;受发射距离和设备的限制。

什么是舆论: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主持人含义:负责或参与节目的策划、制作、掌握节目播出进程,一个体身份出现,代表群体观念,串联节目各部分,与受众直接平等交流的新闻从业者。

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宣传和新闻视为一体,人们常用新闻来进行宣传,这在中国的新闻媒介中运用的尤为普遍。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传播信息,而宣传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具体道

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自身的需要,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处于受众的需要,获取信息。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他,接受他支持他。而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了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管意图。

3、传播的方式不同:宣传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往往以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而不是像新闻一样,一次性的传播。

4、传播的要求不同:新闻的传播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要求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不在乎新近的还是历史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宣传与舆论功能对比: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服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1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2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3对于决策和执人物务行为的监督

二、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1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2 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3公众自由表达一件的可能性和充分性。宣传是运用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新闻媒体的正负效应:1新闻媒体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2新闻媒体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3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的空气

娱乐的功能:

1、提供休闲消遣

2、帮助排遣宣泄

3、引发审美活动

播音员工作职责:1.、播报和解说信息

2、推广普通话

3、对文字稿件再创造

新闻工作者修养与职业道德:应当有各方面的知识,应当有踏实、严谨、勇于深入实际的好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有熟练的新闻业务专业知识。职业道德:1职业观念: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

2、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对公众忠实,是有两新闻事业的基础。

3、执业纪律:只用公平的方法活的新闻照片和资料。

4、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广播电视存在的问题:

1、产权不清晰

2、收入来源单一

3、忽视产业价值链的打造

4、多元化经营存在风险

5、缺少经营人才

6、数字电视的推广面临巨大困难

第二篇:新闻学原理教学大纲

《新闻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学原理

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of Journalism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3学分,51学时(理论讲授45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

修(制)订人:周人花 修(制)订日期:2007年3月13日 审核人:周霞 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 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新闻学原理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新闻学原理是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部分,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和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提供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工作原则以及工作方法,具体达到如下目标:

1.了解新闻与新闻传播的概念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新闻队伍建设的要求。2.理解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新闻事业的性质以及社会功能、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

3.掌握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工作原则。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 绪论(理论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

1.本门课的研究对象

2.新闻学的学科体系(与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的关系与区别)3.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4.参考书目、网站、期刊介绍

重点: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学习新闻学原理的意义。难点:新闻学原理与新闻实务的关系。

第2章 新闻与新闻传播(理论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

1.新闻的起源、本源 2.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3.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4.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社会功能

重点:新闻的本源,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难点:新闻的本源,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3章 新闻与事实(理论讲授6学时,实验教学2学时)讲授内容: 1.新闻报道与事实 2.新闻造假与新闻歪曲 3.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重点:新闻如何报道事实,新闻传播与新闻的区别与联系,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关系。

难点: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第4章 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理论讲授5学时,实验教学1学时)讲授内容: 1.新闻价值的含义 2.新闻价值的性质与功能 3.传统新闻价值观念的转变 4.新闻选择的标准 5.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重点:新闻价值的含义,新闻价值的性质与功能,新闻选择的标准与具体运用。难点:新闻选择的标准与具体运用。

第5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理论讲授6学时,实验教学1学时)讲授内容:

1.新闻自由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 2.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3.新闻自由和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重点: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新闻自由的相对性,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难点:新闻自由和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的关系。

第6章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理论讲授6学时,实验教学1学时)讲授内容:

1.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简史

2.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与指导思想 3.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4.我国当前新闻传播现状

重点: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与指导思想;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

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当代新闻事业改革发展之间关系。

第7章 新闻舆论(理论讲授4学时,实验教学1学时)讲授内容:

1.新闻舆论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2.舆论引导的原理与基本要求 3.舆论监督的原理与基本要求 4.新闻与信息、舆论、宣传

重点:新闻舆论的概念与特性,舆论引导的原理和基本要求,舆论监督的原理与基本要求。

难点:新闻与信息、舆论、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第8章 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理论讲授5学时)讲授内容:

1.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地位 2.新闻媒介的管理 3.新闻媒介的经营

4.产业化经营和媒介集团建立

重点:新闻媒介的管理,新闻媒介的经营,产业化经营和媒介集团建立。

难点:产业化经营和媒介集团(当前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现状)。

第9章 新闻队伍建设(理论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

1.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责任 2.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 3.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他律

重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与修养。难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责任。

第10章 新闻业务介绍(理论讲授4学时)讲授内容: 1.新闻采访学 2.新闻写作学 3.新闻编辑学 4.新闻评论学

重点: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难点: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采用传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等更先进的教学手段。3.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幻灯片、教学课件、自制报纸剪辑

(二)实验教学 1.实验要求

实验课是新闻学原理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主要的形式是学生的课堂讨论、学生课后的作业情况的反馈舆沟通。通过讨论、作业等方式使学生更贴近当代新闻事业,更能把理论和新闻实况相结合起来深入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关注研究新闻事件,促进学生加强自身学识和素质的提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内容

实验1:分析新闻报道中的新闻要素,根据所学进行简单的解说或评论。

实验2:比较同一事件在不同媒体上的报道,分析其特色,进而说明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实验3:讨论:用实例说明或分析新闻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实际作用。

实验4:讨论:你对于当今中国党报的发展有何了解与感想?请你预想一下跨媒体新闻学将来的发展将是什么样的。

实验5:讨论:分析当前各大媒体新闻价值选择的标准。实验6:辩论:新闻自由更重要?/新闻的社会控制更重要?

(三)作业与答疑和质疑

1.课外作业:让学生课下动手搜集新闻资料,培养其关注新闻和思考新闻的习惯。2.答疑和质疑:公布任课教师网络联系方式,建立网络平台随时为学生答疑。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编辑出版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

本课程必须的但分工尚不明确的下列内容,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得到补充。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闻采访、新闻批评。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李良荣编著.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二)教学参考书

1.姚福申.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陆晔等.当代广播电视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2001 5.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2001 5

第三篇: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之一: 1.新闻自由与报业现代化

2.从斯诺采访生涯看西方的新闻自由 3.毛泽东早期新闻活动

4.黄远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特殊意义 5.论《新华日报》舆论监督的特点 6.论先秦诸子的言论自由观

7.论清代新闻控制与“文字狱”的关系 8.论中国近代的党政办报思想 9.论中国近代报刊的主笔权威 10.论王韬的报刊言论自由思想 11.论现代报纸副刊的文学地位 12.论李大钊的新闻思想

13.论邵飘萍之死与中国专利主义思想控制 14.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36.论新闻导向价值规律 37.论新闻导向艺术规律

38.论新闻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区别特征 39.论“观点新闻时代”的发展新趋势 40.论新闻发现力与新闻判断力的关系 41.中国时政新闻概念的新界定 42.创新时政新闻语言表达方式 43.论娱乐新闻勃兴的原因 44.论新闻记者的特殊思维方式 45.论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46.论新闻记者的学识与技能修养

47.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48.中西新闻特写之比较 49.中国新闻特写之发展趋势 50.人物特写的艺术特色 51.风貌特写的艺术特色 52.背景性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 53.反思性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 54.预测性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

55.有争议的典型性时政新闻事件的重大价值 56.有争议的典型性时政新闻人物的重大价值 57.重大自然灾难性时政新闻事件的重大价值 58.采写深度报道的基本功 59.新闻策划的特殊价值 60.论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

61.论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根本区别 62.搞好新闻策划的指导原 63.创新消息导语写作 64.创新消息主体写作 65.记者新兵的困境与突破

66.流浪记者(打工记者)的生存境遇 67.当下新闻职业教育的得与失

68.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69.驳新闻无学论

70.论通讯最佳主题的定位 71.创造通讯标题“神形美” 72.如何突破采访对象的心理障碍? 73.新闻写作的“功夫在笔外” 74.讲故事:回归新闻写作的本真 75.细节:新闻采写的决胜之地 76.新闻角度: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 77.新闻跳笔的运用之妙 78.论新闻文风

79.论通讯结构的艺术魅力 80.暗访记者的胆与识 81.新闻线人的培养与使用 82.论通讯辞达的艺术魅力 83.“冰点报道”与平民话语 84.“民生新闻”的人文情怀 85.“公共新闻”的兴起与启示 86.论精确新闻对量化真实的追求 87.透析媒体的热线新闻大战

88.网络新闻采编与纸媒新闻采编之比较 89.我看同质化与新闻竞争 90.论杂文典型形象的美学特征 91.论杂文主题思维的美学特征 92.娱乐至死:一种新闻狂欢 93.论杂文主题思想的美学特征 94.论杂文表达艺术的美学特征 95.有偿新闻的症结与根治 96.论传媒公信力的塑造

97.“三贴近”原则在新闻采写中的运用 98.论和谐舆论的引导艺术 99.论网络舆情的调控艺术

100.论杂文的幽默与讽刺艺术 101.论杂文的乖谬与调侃艺术 102.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及发展走向 103.城市杂志的运营策略 104.晚报真的日落西山了吗? 105.中国都市报的十年拐点 106.新闻网站:从徘徊到奔跑 107.也谈“报业寒冬论” 108.都市报与互联网的恩怨情仇 109.手机报:报业“蓝海”? 110.数字化:传统报业的希望快车 111.免费报纸的时代悄然到来? 112.博客新闻与草根记者 113.论新闻评论的特点 114.论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 115.文化力:传媒业固本培源之基 116.论传媒业的影响力经济属性 117.论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118.论传媒业的体制改革之痛

119.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个案分析 120.重庆新闻专栏个案分析(“天天630”等栏目)121.重庆报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22.论新闻述评中的“述”与“评” 123.论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

124.从汶川大地震新闻传播看中国新闻开放透明的历史必然性 125.论灾难性新闻的正面导向价值 126.关于网络恶搞文化现象的社会反思 127.博客名誉侵权的法律思考

128.中国新闻文化产业崛起的历史趋势 129.试论鲁迅杂文的产生与演变 130.中国手机报发展的前景分析 131.关于“读图时代”之悖论

132.试论新闻本质真实与新闻细节真实的关系 133.探索免费报纸经营模式

134.试论塑造中国新闻典型人物的历史变革 135.中美电视主持人形象之比较 136.试论中国新闻理念的重新建构 137.报纸新闻媒介发展的新趋势 138.中国公民新闻时兴的原因考察

139.新媒体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的机制创新 140.试论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 141.关于新闻传播限制的规则探讨 142.试论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143.试论中国主流新闻传媒的俯视效应 144.试论观点新闻的重大社会价值

145.平面新闻纸版式“变脸”的社会原因考析 146.试论中国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147.试论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的历史返真 148.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之规避 149.“记者添乱”说之真谛透视 150.从“华南虎照”反观新闻真实性 151.试论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之规模效应 152.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人道主义诉求 153.试论新闻传播接近性的特殊价值

154.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形象代言人之利弊 155.试论“新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二、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之二: 传播理论方向:

1、我国新闻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2、市场经济与新闻宣传

3、舆论监督思想和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4、对新闻宣传的哲学思考

5、论新闻中的“自我”

6、论大众新闻媒介与政治民主

7、大众宣传媒介与社会控制

8、纵论新闻思维

9、论***的新闻思想

10、论刘少奇的新闻思想

11、论邓小平的新闻思想

12、论周恩来的新闻思想

13、新闻文化中西纵横谈

14、试论新闻记者的全局意识

15、论记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6、当前广播新闻的新特点

17、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18、电视节目“制片人制”浅深

19、新闻传播的文化意义

20、论社会科学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21、浅谈报业集团化

22、中国电视传播观念的历史演进

23、当前电视生存环境及其走向

24、传播学的多元视角

25、知识经济时代的传媒角色

26、试论言论在新闻宣传中的运用

27、试论经济评论在经济宣传中的作用

28、试论消息的采访与通讯采访的不同

29、论编辑的创新意识 30、版面设计与读者心理

31、深度报道的崛起与发展

32、当前广播新闻的新特点

33、试述评专稿的时代特色

34、论工作通讯在改革时期的发展与作用

35、论新时期的人物报道

36、论采访心理

37、论主持人心理

38、论读者心理

39、论传播心理互动

40、试论电视频道与蓝木策划

41、试论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42、浅析电视直播

43、中国数字电视的起步与发展

44、新闻改革与新闻专业主义

45、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

46、新闻高等教育改革探析

47、重大突发性事件与新闻传播机制

48、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新闻传播机制

49、记者、编辑的新闻职业道德 50、追求新闻价值与社会伦理的矛盾 传播实务方向:

1、浅谈现场短新闻的语言

2、关于灾难性报道的研究

3、现场报道的饿特点和优势

4、论新闻文体的独立性与边缘性

5、论社会新闻

6、法制类报道探讨

7、谈新闻导语的技巧

8、谈新闻背景及写作

9、谈新闻中的细节问题

10、外国新闻作品可读性探讨

11、试论广播新闻节目组合原则

12、试论电视专题节目的采编与主持

13、名栏目的启示

14、浅探科技新闻的显示操作性

15、中国记录片特征初探

16、论电视名牌节目的策划

17、电视谈话类节目比较

18、电视生活类节目的人文内涵

19、论想象在报告文学中的运用 20、论报告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

21、谈评论写作的形象性

22、谈评论与消息、通讯的饿配合运用

23、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

24、新闻评论的标题特色

25、新闻采访纵横谈

26、略论记者的采访艺术

27、新闻采访中的饿想象与印证

28、浅析经济新闻专栏

29、略谈改革以来报纸版面的新变化 30、试论广播新闻节目组合原则

31、人物专稿的心理描写

32、论主题提炼在专稿写作中的地位

33、论深度报道

34、漫谈风貌专稿的散文化

35、论专访采写的几个问题

36、谈报纸的版面改革与编辑思想的创新

37、谈编辑版面处理中的读者意识

38、谈版面语言在编辑工作中的运用

39、略论新闻评论的分寸感 40、谈舆论监督中的零度风格

41、浅谈新闻评论的新颖性要求

4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

43、高科技的风险---谈新闻摄影真实性问题

44、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办报要求

45、与时俱进对编辑素质的要求

46、民主新闻潮流探析 传播事业史方向:

1、试论近代中国报人的悲剧

2、论瞿秋白对党的新闻事业的贡献

3、论黄远生的采访艺术

4、论邵飘萍的名记者风采

5、论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6、论邹韬奋对新闻出版事业的贡献

7、论《新华日报》的办报思想

8、从《西行漫记》看斯诺的记者素质

9、新闻名人研究与评述

10、范长江新闻思想的演变

11、邓拓的新闻思想和实践

12、在新闻事件、报界名人和新闻学著作方面的各种选题 网络新闻部分:

1、新闻传播网络化发展新趋势

2、第四媒体将成为21世纪传媒主流?

3、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比较

4、网络时代的传媒生存状态

5、网络新闻传播与中国政治民主进程 广 告 理 论 与 实 务

1、论名人广告

2、论电视广告创意

3、论可口可乐精彩的广告创意

4、幽默广告的力量

5、论网络广告

6、论电视广告中的情感运用

7、论广告语言艺术

8、论公益广告

9、论广告产品的市场定位

10、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广告创意

11、论广告口号的语言艺术

12、论报纸广告文案写作

13、论新闻媒介的广告经营

14、论企业的公馆广告策略

15、论广告的黄金3B

16、试论音乐与电视广告

17、广告中的创造性思维

18、论广告人的素质

19、论广告文化

20、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

21、全球化语境下的广告传播

22、透视广告的社会负面影响

23、浅议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24、浅谈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把握及对策

25、论记者的心理素质

26、情感—记者新闻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

27、新闻工作者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28、从受众心理看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29、如何营造民生新闻栏目品牌 30、探究新闻采访心理的轨迹

31、从受众心理看新闻写作

32、当代受众的新闻接受心理

33、新闻受众逆反心理剖析

34、电视新闻与受众心理

35、论角色理论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36、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控制

37、网络新闻受众的阅读心理

38、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39、新闻敏感的心理分析

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第四篇:新闻学论文题目

新闻学专业毕业考核参考题目

1、新闻必须真实

2、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3、论邓小平的新闻论述

4、论江泽民的新闻论述

5、论新闻职业精神

6、必须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7、必须反对“有偿新闻”

8、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新闻的党性原则

9、论“客观报道”

10、论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11、批判资产阶级标榜的“新闻自由”

12、论“新闻手段”

13、必须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14、论“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15、新闻必须及时

16、新闻与政治

17、论新闻规律

18、新闻宣传与“三贴近”

19、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评析近代外报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21、评中国报业的政论传统

22、近代维新派办报思想

23、梁启超的报学启迪民智论

24、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人“先知先觉论”再评

25、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办报思想的转型过程

26、《解放日报》改版与中国的报业发展

27、从“文化大革命”看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28、党报传统的形成问题

29、评78年真理标准讨论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0、评析西方新闻自由的实质(结合历史与现实实例)

31、分析《纽约时报》等严肃报纸造假现象的实质

32、评析路透社经久不衰之原因

33、评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相关内容)

34、分析媒介集团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35、新闻集团运营的特点与启示

36、维亚康姆集团成功运作经验探析

37、分析当今跨国传媒的特点

38、分析贝塔斯曼集团的经营策略

39、分析网络泡沫经济对时代------华纳迪斯民等跨国传媒公司的影响

40、威望迪公司衰落的原因探析

41、分析工业革命对全球新闻事业的影响

42、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3、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业务手段

44、正确认识采访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

45、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

46、采访中强化视觉功能的意义

47、试析电话采访的优与劣

48、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49、新闻就在留心中

50、创新------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51、权威消息来源初探

52、网络新闻采写的原则及方法的宏观研究

53、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

54、采访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55、新闻采访中的思维断想

56、记者采访要入乡随俗

57、谈新闻采访中的“折墙”艺术

58、新闻采访遭拒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59、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60、如何确立新闻报道的平民视角

61、以经验到科学的飞跃------我国传媒学术界与实践界面临的共同命题

62、在采访中应强化对主题的思考

63、从与传统新闻的比较看网络新闻的优势

64、专业采访报道的特征研究

65、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

66、在采访中应强化对主题的思考

67、科技新闻采访的特殊性

68、改进会议新闻报道

69、巧选角度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

70、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

71、深入调查与深度报道

72、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73、新闻时评热现象透视

74、用社会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75、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76、新闻策划得失谈

77、实践“三贴近”,深化新闻改革

78、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正负效应

79、新闻背景运用

80、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

81、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

82、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83、记者要善于抓特点

84、经济报道的受众意识

85、社会新闻及其采写艺术

86、晚报新闻特色研究

87、专(副)刊研究

88、晚报、都市报的贴近性

89、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思想

90、论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及其社会作用

91、论报道失实

92、论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

9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94、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的品位(格调)

95、论新闻侵权

96、新闻侵权名誉权的防范

97、新闻侵范隐私权的防范

98、公众人物及其名誉权

99、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

100、论新闻侵权著作权

101、论流言

102、大众媒介如何引导舆论

103、文学接受理论与媒介的舆论引导

104、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105、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106、市场经济条件的文化报道

107、论广告的舆论引导

108、河南受众的特征与正确的舆论引导

109、河南媒介的不足及其矫正

110、试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111、从采访对象心理谈采访技巧

112、由受众心理谈舆论引导的技巧

113、论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授心理的互动

114、网民心理分析

115、论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因素

116、论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

117、论当代大众传播媒体的社会功能

118、新时期报纸版面设计流行趋势

119、静态式版面解读

120、新闻编辑的思维特征

121、网络新闻编辑初探

122、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23、试论新闻策划

124、新闻监督与媒介审判

125、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

126、读图时代的图片编辑

127、新闻期刊研究

128、试论电视记者采访提问的艺术性

129、论电视新闻述评的特征

130、试论科学技术对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促进

131、试论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132、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

133、论隐性采访

134、电视新闻专题的选题艺术

135、电视评论要发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优势 136、调查性新闻节目的采访特征

137、电视谈话类节目成功的要素

138、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要求

139、试论主持人在电视谈话节目的作用

140、电视直播报道的采访特点

141、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特征和编排艺术 142、试论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

143、镜头前的采访报道对电视记者之要求 144、电视新闻报道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145、知识经济对新闻人才培养的思考

146、频道专业化和栏目定位

147、搞好栏目定位,提升电视的品牌经营 148、新闻照片在报刊上的角色

149、我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新闻摄影水平的差距与对策 150、新闻照片与电视新闻的异同

151、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构成之我见

152、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

153、新闻摄影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154、论新闻评论的政治属性

155、论新闻评论的引导功能

156、论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157、试论新闻评论的变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158、调查研究是写好新闻评论的前提

159、论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160、浅论电视评论的深度

161、论新闻评论的大众性

162、论新闻评论的实践性

163、论新闻评论的品格

164、谈谈新闻评论与事件的真实性关系

165、论电视包装的个性化

166、全球化与中国当代电视的发展策略

167、记省级电视台的发展空间

168、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的分野 169、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170、论新闻节目的议程设置

171、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17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173、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

174、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

175、评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176、走出电视文化发展的误区

第五篇: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0、教育定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战国时期思想家于思说:“修道谓之教。”教育家苟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即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即使受教育者向好故方向发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瑞土的教育家裴斯特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纵观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的概念表述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是同人类共始终的。

广义的教育,其定义为;“凡是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教育。”它包括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系统的和零碎的,外在的灌输和内在自发感化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社会上一切教育都属于广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讲是从学校产生以后出现的,因此,我们把狭义的教育也称为学校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话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①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人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④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3)教育

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b、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c、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2、如何构建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形态

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成果是由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框架所支配,填充进教师以优美易懂的语言、细致耐心的讲解、巧妙深入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学习行为为灵魂的有机生命。

要使这个神奇的生命更具活力、朝气蓬勃,需要营造和谐完美的课堂氛围,具体应具备以下要素: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1、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保持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

3、走近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4、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做好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现实中的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既可以更清晰地探明学生的学习现状,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使教学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依据课堂教与学开展学情分析。2.教学设计关注学生

首先,关注学生知识起点,构建教学流程。要把已学过的内容与本堂内容整合分析,吃透教材,同时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抓准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

其次,关注学生学习能力,铺设恰当问题。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与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将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讨论交流。再次,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教材解读到位做到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整个学习过程才会充满活力,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掘与恰当运用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活用教材。

最后,善待学生,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一堂成功的课少不了老师的激情投入,教师必须做到满含深情与期待,用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更要做到“心有教案,但无定案”,让“预设”和“生成”共存,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创造出新的课堂境界。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有效愉悦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积极构建互动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课堂言语交流中,教学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主要通过言语,声音、身体或情境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有效的言语交流能促进完美师生关系的形成,能有力的推进课堂的教学进程,对强化学生的阅读和协作技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开放式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良好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前提。

4.深化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通过分层练习,使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通过分层作业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3、我国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是: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评述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 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② 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③ 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 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

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

泰勒原理突出的贡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泰勒又一重要贡献是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并且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的基本精神是科学理性, 追求科学实证、实验, 强调科学的方法。重视对研究内容的明确界定, 注重客观性, 对如何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等都要求以科学实证、实验研究为基础。

5、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般来说,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课堂组织得当(5)师生积极性高(6)教学效果显著.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学生至少能学到东西,有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不图表面的热闹;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有内容的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丰实的课就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平实的课就是课堂的实实在在,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课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不能用标准去衡量,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而非什么标准,而是体现一些基本元素,这些包括:和谐、生成、发展、创新、反思、个性等。

一堂好课的元素还有很多,但不管怎样,我想“好课”是无止境的,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而且对于不同时期的老师其元素的内涵也应该是不同的。

6、教师的基本素养(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伸缩性,宽容,颇有方法。)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而言,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

①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应具有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等基本理性价值取向,是指导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教师的专业精神具体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和师德。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②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新世纪将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类知识。

③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的主体“行动”能力。这些能力通过教育活动来体现并保证教育活动有效进行,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④ 教师的专业实践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化形式。

另外,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7、如何培养班集体

a、提出共同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学生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学生集体的领导核心,组织全体学生有效地形成集体。

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包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集体是在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集体精神。组织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8、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在如何激发做教师者一种良心的自觉,使能自动自发的去做一个优良教师。

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育良心。它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教育的职责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教师职业良心的形成受社会生活及群体的影响,更受自身修养的制约。这首先是因为良心是一种“自律性”的心理现象,离开主体的自身的自觉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道德良心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教师在知、情、意三方面进行自我修养十分重要。

“知”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责任和使命等意识;“情”,就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感的涵养,爱其所当爱,恨其所应恨;“意”,是指道德意志力的培养。当道德良心受到挑战时,意志力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职业良心要求我们教师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只有我们教师有自己的人生和人格理想并对自己的这一理想负责,才会有较高的道德或良心的境界。

所以我们培养职业良心从以下几方面:认真备课、上课,遵守工作时间及其他工作规范等等。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必须有自觉工作的良心;爱是最伟大的,因此我们要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教师集体之间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团结从教。

教师的劳动对象却指向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的自身形象必然会影响学生,教师的责任充满了深刻的道德意义。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社会行为和价值的示范者和捍卫者。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其本身的人格和道德风貌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手段和力量,学生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教师职业道德的熏陶。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具有道德性价值和示范性价值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还要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时代精神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和发展学生。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规律,运用最佳的教育方法,使自己本身所固有的精神和道德上的特质在教育中发挥最佳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性价值和教师个体示范性作用的真实写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自身首先必须遵守和执行,而且这种遵守和执行,不仅要在教师的学校生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还要贯穿于教师的整个生活过程之中。进一步说,教师职业的道德性价值和个体示范性作用,还具有社会的意义。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在遵照社会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因此,教师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时,必须首先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科学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自觉忠诚于、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从教师具体的劳动场所看,教师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教师的劳动其实是一种集体劳动,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才都是教师集体协作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个体教师要发扬合作精神,在工作中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社区的沟通和支持,教师必须积极诚恳地协调与家长、社区其他人员的人际关系。因此,合作、团队精神、关心、关爱、责任感等优良品质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当然内容。最后,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爱国主义等教育时,其内容不但要体现全民性道德建设的要求,更要体现先进分子道德建设的要求,因而教师就必须把道德建设的广泛性和先进性在意识上统一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很显然,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教师道德的内容具有更全面,更先进的特性。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通过物化为教育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

(一)追求真、善、美

1、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教师不仅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阶梯,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必须勇于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

2、求善。一般来说,教师凭借自己的道德,尽可能多教学生为善。

(二)爱岗敬业,献身教育

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应具有完善的人格,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精神支点,要求教师视自己的职业是一种快乐与幸福,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重大责任与使命,视教育教学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与追求,要求教师有淡薄名利、抛弃一切世俗的、外在的各种名利情结、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真正体味职业的幸福,奉献有教师应有的良心与责任感,从精神境界上提高自己,使教书育人真正成为自己工作的核心所在,有提高业务水平严格要求自己的紧迫感,努力加强自己的学习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具有服务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教师道德而言还需要体现出或折射出一种服务意识,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重视教育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树立学生第一或至上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主要体现树立是学生就是教育消费者,学生就是教育服务的顾客。这要求教师在学习上、思想上、情感上、人格上等诸方面都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精通业务,恪守职责,追求出色,力争一个“多赢”的结局。

二、对待同事的道德问题

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虽然教师的劳动常常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然而教师劳动的成果却是教师群体劳动的结果,是教师同心协力、精诚合作的结果。实践也证明,当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集体的合作,合作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道德。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在今天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教师与同行同样需要真诚的合作,需要相互配合实现共同的远大目标。诚然,在此的道德就是要求教师超越自我,胸怀大志,心手相连,脚踏实地,学会相互工作与学习,相互所省求真,克服防备心理,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的最大实现,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形成共同思维。

教师有意识地使自己融入集体,在集体这个大地熔炉中炼就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而在集体中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道德修养水平的不同,矛盾自然就可能随时出现。为此,一个有道德“健康”的教师往往需要包容别人、接纳别人,需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汲取别人的优点,而非凭感觉去评价别人。

三、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

师生关系是教师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证明:教师处于这种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根据现代教师道德主流思潮,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爱

主要包括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学者也言,师德的本质是热爱学生,爱心就是教师道德的灵魂。实践证明,教育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在爱的动感飞扬起来,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的实现,能让学生在一个心理健康的时空诗意地生存;师德也能使师生间的距离缩短,关系融洽,奋力地攀登成功之巅。爱的艺术于师德而言就是“德育无痕”,它是一种教育的大艺术,是对学生生活的见微知著,是引发学生触类旁通,把德育融入生活与生命的艺术震撼。心灵的桥梁需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与关怀去充实。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绿色的情感通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给以宽容使之学会宽容,给以公正使之学会公正,给以善良使之学会善良,给以真诚使之学会真诚,谱写一曲爱的交响曲,写就一出教育灵之剧。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生命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伴随着现代人学思潮的震荡及教育视域中学生主体性的回归,“教育是人学”的呼声愈来愈高,教育的人文意蕴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于是,人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已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教育是人学”呼唤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教育作为一个理想性、文化性的事业,予其以必要的人文关怀与心灵依托是其逻辑品性决定的。人文在现实中的表征主要是教师应处处充满爱,师德应彰显人的内涵,应提升人内在的心灵价值,在道德的意义上追问师德,即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还应重视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仅应尊重教育规律,而且应还公正、正义与自由于教育时空,以之引领心灵的对话、人格的相遇与精神的升华与提升。孔子早告诫教师为师之德要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而不愠,严而不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师风范,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准则。“温而不愠”、“严而不厉”是指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就要有一种责任与道德意义上的“严”。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教师的“爱”要以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学生的“严”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而非人为性的权威意识泛化与非人道的行为滥施。充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尊严和自由的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主动活泼的呈现。为此,教师的目光首先必须是前瞻性、人本化的,以“人本”为内核。在“人本化”的教育视域里,聚焦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实现人的活生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宽容、开放的精神善待每一个学生,并时时刻刻关怀他们的生存困境与愁绪,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发现他们每一段落的潜力与价值,了解他们的特长与问题。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因为只有学生在学会生存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求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圣责”,学生才能真正完成“读书明理、做事创业”的重任。教师眼里有学生,师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彼此的心灵能得以沟通,教师只有多关心学生的感受,并时刻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想他们之所想,用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甚至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与学生倾心交流的意识与行动,问一问学生的真正感受与需要,善于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能够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才能被学生接纳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诗意境界中师生间充盈着的是歌声、笑声与赞美声,学生们在积极的歌声与赞美声的鼓励下,能够解放他们的精神与自由,放大他们生命的价值。

面对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学生,教师的角色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成为学生平等合作伙伴,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体验和交流中,更多地成为谦虚的聆听者,聆听学生的心声和烦恼,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赏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表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永远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正确解决问题,处处充满人情味,到学生中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二)平等

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在今天而言还应体现在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视域里一个道德的教师应富有公正、正义与平等意识。这里的平等是教师公正、正直、无私地处理师生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他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应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也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部有待创作的天书,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成一项研究课题,把学生的所谓“差异”当作丰富教育艺术的源泉,而不应有“标签”,不应另眼相看,甚至给予心灵上的最高惩罚与折磨。而是要相信并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都需要以耐心与信心平等地对待,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并遵循着这个生长点去培育、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地发展。风行全球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选择相宜的多样的评价手段,教师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放飞新生命的灵思与情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关照激情。由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权利与内心自由,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形式和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的指标也应多元化。可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而如果仅用单一片面的语言、静态的思维逻辑,数理逻辑智能等为标准去评价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发展的未来创造者,那么教育的悲剧可能就会多一些。在此意义上,教师永远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学生。通过“平等”等道德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使人们确信,如果幼小的孩子得不到机会恢复对善良和公正的信念,他永远也不可能在自身产生人的感觉,永远也不可能体验到个人尊严的感情。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格和人格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平凡,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很不平凡的,教师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让学生从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吸取营养,真正给学生人格上的发展,而这需要教师有高尚的师德,博大的爱心与默默的奉献精神。我们知,教师道德具有崇高性、示范性和深远性特点,其自身的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的、深刻的、长远的。在此意义上,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炼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中教育回应的客观使然。

所以教师要树立与学生一同成长的时代教育意识,珍爱每一天的工作经历和生命历程,不断地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地探索和升华,不断地追求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教育的卓越,通过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留给学生自信与责任感,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影响,还学生应有的人权、生命权与选择权。总之,未来社会的教师都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一个有卓越的见识与学而不倦的精神存在者,一个精神生活的富有者,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他不仅应有强健的自然生命力,而且应有学习的需要、信心与能力,惟其如此,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追求思想,超越自我,注重德性与教养的修炼,养成思考的习惯等。

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

9、当社会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的生命形态(如微博、微信、人人网)对学生学习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1、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2、加强对外交流

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3、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10、“教育是为了将来谋生做准备(斯宾塞),教育即生活(杜威)”的理解:

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斯宾塞首先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他继承英国资产阶级重视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传统,批评了旧教育专门注重用以虚饰身分、点缀生活的空疏性质,并指出真正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应该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使教育为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作准备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与任务,它们包括进行直接与间接保存自己的教育、当好父母的教育、做一个好公民的教育和善于进行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传授自我生存的知识。我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后,我们就该去烦恼如何更好地生活下去了。我们并不能一直依靠着父母,他们终有逝去的时候,只有自己拥有了知识、技能或其他可以谋生的手段时,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活下去。这时我们就要通过教育来学会谋生,不然失去依靠的我们,最后也终将逝去。学习谋生的场所,在现代人的眼中也有很多,可以在学校学习知识,可以去店铺学习生活技能,也可以通过自我的学习来获取一种谋生的手段。总之,谋生是教育第二个为人类完满生活所安排的目的。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主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要求学校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场所,仅仅强调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重培养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杜威在他的教育的概念上,强调了社会现实生活和教育的联系,要求注重培养儿童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大生产的要求,是教育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认为杜威是在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地衔接、巧妙地接轨,而不要互相脱节。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在口号中喊着,如何落到实处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当前我们的教育本身并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相反,学习脱离了生活和人自身的体验,学习就是枯燥的,孩子还有什么兴趣?学生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是什么,比如他在课堂上突然解开了一个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学习兴趣立刻就可以调动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回到教育本质上,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下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工作之后挣大钱才快乐。为什么孩子们感觉到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最累,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生活有很大的距离,都是和自身体验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下载新闻学原理考试题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学原理考试题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学原理历年考试题目汇总(大全)

    黄河管理学原理历年考试题目汇总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

    广播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

    “杰尼斯”模式对中国内地偶像培养与运作的启示 “借”出来的凤凰卫视——浅析凤凰卫视战略管理中的资源利用策略 “顺阻两分法”—— 浅析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管制 “......

    学生毕业论文题目新闻学

    新闻学选题汇总 1、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模式简论 2、试论e时代新闻把关人的角色转变 3、简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与合作4、初探网络新闻的编辑规律 5、试论地方电台在新闻......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新闻本质论 新闻传播模式论 新闻舆论研究 新闻价值论 新闻受众理论研究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论 新闻媒介批评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自律 新闻观念......

    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参考(5篇材料)

    新闻学本科(050305)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日期:2009-02-13] 来源:郑大自考办 作者:郑大自考办 [字体:大 中 小] 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等教育自考新闻学本科毕业生论文题目 1、我国新......

    数控原理题目

    数控原理题目 班级:04501 姓名:彭林 学号:47 一、简答题: 1.数控机床的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答:一、数控加工的过程 利用数控机床完成零件数控加工的过程如图 l-1 所示.主要内容包......

    广播电视新闻学 考试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电视新闻学: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

    新闻学导论考试重点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广义上来说,新闻活动不仅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它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新闻活动的渠道1)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