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秋节快乐 盂兰节快乐
中秋節快樂 盂蘭節快樂
聽到「中秋節快樂」。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用快樂來做祝賀語的,僅限於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收到聖誕卡的時候,上面就印了此語,還順道學會了merry這個來自古英文myr的字。新年就是夏曆新年,西曆新年很少聽到人講「新年快樂」的。當年,老一輩為了阻隔「新年快樂」進入夏曆新年,寧願講「新年進步」。
二千年之後,竟然夏曆新年也有人講「新年快樂」。新年失守之後,端午節、中秋節也用「快樂」來做程式配搭了。當然,盂蘭節還是不能講快樂的,儘管布施孤魂,惠及幽冥,最為快樂。
近代人情疏淡,於是有寒暄套語,如「你好」、「節日好」之類,共黨中文是「致以節日的問候」,挺隆重的。清朝士大夫階級消亡之後,民國仍有文人雅士,可以呼應時代,講出優雅而現代的寒暄套語,例如廣東的新派士人在新年不講「恭喜發財」而講「新年進步」。香港在七八十年代,仍有些王朝及民國餘蔭,當年《歡樂今宵》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仍懂得講歡度中秋、人月兩團圓、花好月圓、歡度佳節、合家歡聚、共慶團圓之類。踏入二十一世紀,看來都被「XX節快樂」取代了。XX節快樂,來自歐洲語言的Happy XXX,歐洲的禮樂語言貧乏,本來不如華夏,如今華人也泥沙俱下,與西人等量齊觀了。
節日的意義必須傳承,中秋節是慶祝豐收及團聚之節日,社會必須重視農業、保護水土,提倡人倫孝道,欣賞四時風物,才懂得講花好月圓、人月團圓、歡度佳節之類。否則,只能用中秋節快樂的程式語來充塞。
現代化本來是令語言豐富的,但華人社會的現代化,帶來的是語言貧乏。洋人說Good XX,華人就說XX好,Good morning 是早上好。洋人說Happy XX,華人就說XX快樂。
第二篇:日本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佛教
盂兰盆节早先盛行于中国和印度,后传入日本。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
在日本,盂兰盆节前后,学校放暑假,公司企业也都要放假3天、7天到15天。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与此同时,日本的交通系统会格外繁忙,沿高速公路行驶的汽车行列可长达几十公里,像是中国的“春运”时期。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赶回故乡,因此有“民族大移动”之说。盂兰盆节期间,日本家家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是八月十三日前后扫墓,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当然,盂兰盆节少不了的是盂兰盆舞。这本来是表达了离开地狱的人们的喜悦,现在已经变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间舞蹈了。在夏天的夜晚,合着大鼓的鼓声,全村的人围成大圆圈跳舞,是这个时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够见得到的风景画。
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已经不知盂兰盆为何物。如果谈及盂兰盆节,我们会认为清明节就是盂兰盆节,更有人的第一反应盂兰盆节是日本的节日。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解。盂兰盆节是华夏的节日,日本盂兰盆节只不过是孑遗而已。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人如此重视盂兰盆节呢?
盂兰盆节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三恶趣的痛苦无法描述,只能以倒悬作比喻。倒悬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起来,叫做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盆”的意思。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为救渡罪根深重的母亲,听从佛陀的嘱咐,在七月十五日那天设斋供僧,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日本现有人口中信仰佛教达9600余万人,几乎占总人数一半。佛教在日本历史上,无论是作为宗教本身,还是作为一种传播思想、文化的工具,都起过重要的作用。现代的佛教越来越世俗化,以更接近国民生活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社会生活。简素、古拙、自然的日本料理,日本茶道所使用的质朴、静寂的茶室茶碗,以及日本委婉含蓄的语言文化,无不透露出日本人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佛教让日本人感到亲切,让心灵得到宁静与幸福。
盂兰盆节来源于佛教中的一个故事,所以日本人对盂兰盆节认识特别深。在日本,盂兰盆节期间除了祭奠祖先,还会举办盛大的活动,比如焰火大会,大文字烧等等。现在盂兰盆节已成为日本除元旦以外的最大节日。
可以说,日本人如此重视盂兰盆节,跟他们信仰佛教有很大的关系。日本对宗教信仰比较自由,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并且一个人可以信仰多个宗教。我们必须认识到盂兰盆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不是日本夺去了盂兰盆节,而是中国不重视盂兰盆节。
第三篇:快乐中秋节
快 乐 中 秋 节
海陵实小五(13)班
黄亦宁
今天是中秋节,我早早地就从睡梦中兴奋地睁开了双眼,推开窗户,外面“滴滴嗒嗒”下起了细雨。其实,我非常讨厌这种天气,但今天是中秋节,这讨厌的雨滴声好像也变得优美了起来。因为我的心里已经被开心、亲情和幸福填满了,我和爸爸妈妈要早早地赶回家,与家人团圆。
一踏进家门,我就听到了一个久违的声音,那是我最亲爱的姨妈,我立刻扑上去,兴奋地问:“姨妈,今天你怎么回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我有多忙,今天也要赶回来跟你们一同庆祝!”
„„
我和姨妈正说着,只见爷爷点燃几柱香,插到香炉里,两手合十,诚心诚意的为全家人敬香、祈福。婆婆也笑盈盈地端出了一盘香喷喷、黄灿灿的粘饼,我仔细一看,惊喜地说:“ 咦,这黄灿灿的粘饼真像天上那一轮圆圆的月亮啊,太棒了!”
接下来,全家人就忙开了:爷爷洗菜、婆婆炒菜、爸爸妈妈和我擦桌子、布置餐桌„„在我们全家人的协作下,一顿晚餐终于ok了:大螃蟹、红烧鸡翅、鲜汤圆、剁椒鱼头、炒肉丸、瓜果、蔬菜„„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共同庆祝中秋节。
用过餐之后,毛毛细雨仍然没有停,我隐隐约约听到泰山公园里传来了敲锣打鼓的声音,我跑到窗前,透过窗子我看到泰山公园里灯
火辉煌,那一盏盏路灯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镶嵌在夜幕里,把公园装点得格外美丽、温馨。人们呢,挥着红锦缎载歌载舞,庆祝中秋节。看来雨丝一点儿也没有影响他们的兴致,个个脸上透着欢喜,开心极了!
中秋节代表着团圆和快乐,我想:只要能跟家人团聚,就是中秋节最大的意义,最大的幸福吧!虽然,今晚没能看到圆圆的月亮,但我相信它一定躲在那雨丝背后,祝福天下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幸福、美满!
第四篇:中秋节快乐!!!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又称“八月节”。宋·吴自牧《梦梁录》说:“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一般说来,人们视月圆为团圆的象征,故也叫“团圆节”。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源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罗公远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玄宗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虽魏晋时已有赏月之举,但直到唐初,中秋节才被正式定为节日。至宋代,该节已十分热闹。显贵豪门在自家的亭台楼榭上赏月,百姓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或者登小小月台,摆开家宴,全家团圆。南宋赏月之时又融入了赏灯的风俗,但与元宵节不同,这些灯多放置于水面,灿若繁星。各地街市的悬灯,也是为助月色。明代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互赠月饼月果已成礼俗。清代,中秋之夜,家家均备酒宴,共庆团圆。“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顾铁卿《清嘉录》)近代,赏月之风仍存,但已多为随心而赏。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祭月是中秋节最重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太阳星主、月姑或月宫姑娘。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在广东是拜木雕月神像,北京等地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神祃”(月亮纸)。在月亮升起前,人们先朝月出的方向将月亮纸贴好,将应时瓜果及各色供品摆在供案上,待月亮升起,便燃斗香(以线香编成斗形,中纳香屑)恭祀“太阴星主月菩萨”。妇女儿童先拜,男子后拜(多数地方,男不拜月)。拜完后,将月光纸烧毁,把供品分给家人享用,不在家的也要给他留下一份,以求团圆吉利,幸福美满。如同端午节的粽子,月饼自然也成了中秋节的另一象征。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唐太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手持吐蕃商人所献圆饼,指着空中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胡饼分与群臣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另说源于元末农民起义,曾利用月饼来纸条,传递中秋夜起义的信息。饼最初只由家庭制作,形式单调;至唐代,就有了设铺制月饼的记载;自明朝起,月饼已成为中秋必备的节日食品;清代以来,月饼在质料、馅心、花色品种上都有翻新。近代,月饼不仅是四时生产的传统糕点,而且制作、风味也因地而异、各具特色。有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滇式等各种风味,馅心更是甜、咸、荤、素种类繁多。现在,中秋节吃月饼,并以月饼、水果互相馈赠的风气依然很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的口味、质量也得到相应地改进。市场上出售的月饼正向小、淡、精、新的方向发展。中秋节,全国各地还有不少特殊的饮食习俗。如广东潮州一带中秋要吃糖芋或“鱼头芋”;南京人要吃烤鸭或咸鸭;云南昆明一带每户都做“合家大月饼”,然后全家分食;山东泰安地区则要吃小包子。八月中秋,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杭州灵隐寺、南京古云谱、苏州虎丘、四川新都桂湖以及广西桂林等树密植的地区,都成了我国的赏桂胜地。与赏桂同样有很强地域性的节俗活动为观潮。据《元和郡县志·江南道钱塘县》记载:“浙江东流入海的钱塘江,每年八月十八日(天文大潮日),浪涛涌至数丈,数百里士女,其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弄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口形,向内渐浅渐窄,每当潮水涌来,潮波壁立,有如万马奔腾之势,乃自然界一大奇观。南宋时,中秋观潮之举最为盛行,自明至今,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现每年中秋节前后,常有十余万人来此观潮,人潮海潮齐涌,热闹非凡。除上述活动外,在北京一带,明末兴起中秋供兔儿爷的风俗。兔儿爷乃旧京民间工艺品,是用黄土胶泥为原料,用石膏模具扣制出的融神、人、兽三者为一体的偶像。有正统型、艺术型的兔儿爷;也有生活型、时装化的兔儿爷,虽为长耳兔面,但已人化,体态神情酷肖生活。还有模仿妇女的兔儿奶奶。月初一开始,在旧京的高级耍货(玩具)店乃至集市及繁华地区的街道两旁,均摆有兔儿摊子。楼梯式的货架上,兔儿爷按尺码排队,并与兔儿奶奶成双配对,相映成趣,烘托着节日的气氛。香港铜锣湾地区的中秋传统习俗是舞火龙。自八月十四日晚,一连三晚都要举行此项活动。火龙长达七十多米,用珍珠草扎成三十二节龙身,上面插满长寿香。传说此举是为了驱除瘟疫,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柚子香祈月”是广西桂林少数民族的中秋节祭月古俗。目前壮族地区仍有此俗。柚子香,是在本地产的酸柚子上插满点燃的细香。祈月时将它放在户外摆满供品的八仙桌子,朝向月亮,让那袅袅轻烟带着人们的祈愿飞向月宫。酸柚子灯笼则是中秋夜大人们为孩子制作的传统节日玩具。此夜,孩子们提着柚子灯笼在街头游戏。大人们则乘船游江赏月,这是桂林最为迷人的夜晚。黔东南的苗族、瑶族及云南的阿昌族在中秋夜有“跳月”的习俗。中秋的月亮刚刚升起,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纷纷聚集到山间的平坝上载歌载舞,男女青年跳月时,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爱慕之情。湖南侗乡的中秋节,流行着“偷月亮菜”的风习。传说中秋夜月宫仙女下凡,将甘露遍洒人间,人们可共享洒有甘露的瓜菜。姑娘们最爱摘并蒂瓜果,因为这预示爱情的幸福美满。嫂子们希望能摘到肥瓜和元豆,以象征自己的孩子健康、壮硕。偷摘的瓜果不能带回家,只能在野地里煮吃。鄂西南的土家族了有类似的中秋夜的“摸秋”的习俗。除上述民族外,满、蒙古、朝鲜、回、彝、傣、白、布依、黎、纳西、畲、裕固、锡伯、羌、哈尼、京、拉祜、傈僳、赫哲、达斡尔、仡佬、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也有中秋赏月、拜月的习俗。
第五篇:中秋节快乐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将团圆演绎,圆月将温馨渲染,一肩明月思悠悠,两地月光似水流,金黄色的圆月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向祖国的大地洒下皎洁的月光!
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 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主旋律。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民族文化传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中秋节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秋节不是一般假日,它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它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并主动进行传承与建设。
让我们传承千年的文化,领略嫦娥与后羿凄美的爱情故事,月下中秋,陪着家人吃上一块浓浓香甜的月饼,感受节日里的气氛,愿祖国花好月圆!
康域科技·智云电科技,共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由沈阳康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斥巨资打造的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24h车保姆平台,即将在沈阳正式上线运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