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河子大学理论政策教程观后感作业
石河子大学理论政策教程观后感作业
观后感 题 目:沧桑两千年小组 代 表人:院系专业班级:联 系电 话:指 导教 师:
沧桑两千
西域,是新疆古代的称谓,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个名称给新疆涂上了一层神秘而瑰丽的色彩,总是让人遐思无限,浮想联翩。新疆是一个包括汉、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锡伯等等民族的大省(自治区),它位于亚欧大陆。新疆自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有七千年甚至更长,自西汉初年归属中国版图后,已历经了两千年的沧桑。这一段长达几千年的辉煌的历史,现在注意的人,包括新疆人在内,恐怕不是太多了。
“沧桑两千年”主要以新疆的地理环境、人文事物,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为背景,讲述了至西汉以来,新疆的发展变化,以及各种人化活动。
西汉王朝征服西域大业是从讨伐匈奴开始的。匈奴是秦汉之际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一个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后强盛。汉朝对北方地区,包括西域的统一管辖,结束了该地区长期以来诸游牧部落不相统属的分割局面,为后来全国性的统一局面形成创造了条件。生化在伊犁河流域的早期新疆人,就开始了商业、畜牧业的发展,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极大地带动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与各地和亲来往。
远古的时代是古雅的,又是沉重的。而人类的先进文明,也就在这样的历史传承中慢慢堆积呈现了。在视频中,我们看到听到的历史
面貌,既是厚重的,又是灿烂多姿的。
如今的新疆,经历了两千年的沧桑之后,它蜕变了,它发展了,它与时俱进了。
看了“沧桑两千年”后,总感觉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是因为它的地理环境特殊吗?还是它具有动人的音乐特色,或者说是因为如今的我,千里迢迢从祖国最南方跑到祖国最西方所经历的与感受的影响了我。
我不曾知道生活在一个多种民族聚居的地方是何种感受,尽管我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孩子,但,他们的生活识性、风俗习惯、地域风光,最主要的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我感悟最深的。
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早期新疆人,他们不懈努力,发展商、牧业,与外界发展经济往来,为后面奠定的基础。
不管怎么说,新疆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巨变是有目共睹的,它的沧桑,它的辉煌。
走过丝绸之路,掀开神秘的画沙,踏过烈日炎炎的火焰山。在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之前,它的沧桑经历了种种蜕变,让我们看到了不一般的风景。
“沧桑两千年”独特的风俗习惯,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民族宗教文化。
第二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四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四
一、填空题
1、清朝还根据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民族众多)的原则,制定了管理新疆的行政制度,即分别实行州县制、(伯克制)和(札萨克制)三种行政体制。
2、目前在新疆居住时间较长的13个民族使用11种语言,它们分别属于(3)种语系中的(6)个语族。
3、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4、新疆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之地。
5、唐朝将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史称“安西四镇”。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 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7、汉朝统一西域后,于公元60年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更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贸往来。
8、新疆历史的发展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
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增强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巩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0、在新疆推行(“ 双语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民汉兼通,在懂得母语的同时也学好汉语。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唐宋元明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的描述?(D)A 唐朝统一新疆地区后,三州官营手工业作坊分工细密,出现了韦匠、木匠、泥匠等不同专业,并有“行”的组织。
B和田地区的玉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经改变了过去以输出玉石原料为主的境况,地产玉器成为对外馈赠的佳品。
C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的技艺普遍提高,其中高昌锦、龟兹锦和疏勒锦是当时新疆地区的有名产品。D喀喇汗王朝时期上釉彩陶开始大规模生产,“卡申”陶是当时的名品。
2、塔吉克语属于(A)。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阿尔泰语系 D 突厥语族
3、(A)在蒙元时期称之为“斡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厄鲁特”或“额鲁特”。
A 蒙古族 B 乌孜别克族 C 达斡尔族 D 塔塔尔族
4、(B)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世界人种博物馆”之称。
A 云南 B 新疆 C 西藏 D 青海
5、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国56个民族中有(A)个民族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新疆境内。
A 6 B 7 C 8 D 9
三、简答题
1、“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的实践根据是什么?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各民族人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在中国历史画册上绘出一页又一页的辉煌。少数民族给汉族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技艺,文化。可以这么说,中国没了少数民族,其文化将是暗淡无光的。另一方面,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边疆地区一直居住着少数民族人民,尤其是西南,西北一带,他们对保卫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有这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新疆,西藏,云南,内蒙古等不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么?没有了汉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少数民族地区很难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繁荣起来。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各民族几千年不断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各族人民居住在一起既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学习,又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历史悠久,各种在各自发展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及生活习俗。同时,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新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彼此加强交流。许多优秀文化互相浸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大杂居”也显其优势,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理想。
2、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答: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宗教是什么”的问题。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日趋多样化。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对于 “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
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
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3、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宗教与民族不能等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例如汉族中有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的人,也有不信教的人;同一种宗教可以被不同的民族所信仰,例如伊斯兰教在中国就有10个民族的群众所信仰。因而,宗教不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宗教不同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对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政策也不同。对于宗教,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合法权益;对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是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在宗教工作方面,有《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政策;在民族工作方面,有《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政策和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
一般来讲,民族风俗习惯是由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随着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的变化,民族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信徒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有规范作用。对于一般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来说,封斋、做乃玛孜属于宗教功课,履行宗教功课是穆斯林的基本职责。当然,随着生活现代化、世俗化的发展,也有很多穆斯林不再履行这些功课,有的认为只要内心信仰就可以了。
4、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划分为哪五种历史类型?
答:原始主义民族,奴隶主义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
3.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体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这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
四、材料分析题
1、民族发展是民族形成后的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和过程,一个民族发展变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
根据上述这段说明,试分析:
(1)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有哪些主要方面? 答:
1、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个人特质及生存环境
2、民族历史形成的民族地方性知识与现有发展水平
3、民族内部的重要人物的产生与其做出的决定
4、外来环境的影响与施压。
(2)民族最终能够消亡吗? 答:能
2、当今世界上共有2000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导致各国的民族成分构成越来越复杂,这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随之而来的民族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
(1)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哪些因素? 答: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差别在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旦有条件,它就会在民族之间交往接触过程中,成为产生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的诱因。
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2)民族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答: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国际性、复杂性、普遍性的特点 3、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系统总结50多年民族工作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新发展。确立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后,为我们新世纪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回答:
(1)“两个共同”论断的科学内涵有哪些?
答:,(一)根据指引对冲工具条规定,衍生工具通常可以用来作为对冲工具。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掉期和期权,以及具有在工具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的长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例如,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铜库存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可以通过出售一定数量的铜产品,卖的是套期工具的期货合约铜产品的期货合约来实现。衍生物是不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冲项目的风险,并且不能被用作对冲工具。例如,对于利率期权降权和选择期或通过购买的期权组合的问题,其实质相当于企业发行人的选项(即企业收取净保费),不能被指定为套期工具。(B)根据是否符合衍生工具对冲工具条件套期保值开始时的准则第六条,通常应指定其整体或作为对冲工具的一定比例。根据指引第七条,个人通常是指定衍生品对冲风险。通过各种衍生品,也可以指定一个以上的风险对冲风险,前提是他们能够清楚地识别对冲风险,可能被证明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同时确保与不同风险的衍生工具指定的存在之间的关系相伴具体。例如,某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发出了五年美元的浮动利率债券。为了避免外汇风险和金融负债的利率风险,本公司与财务公司签署了交叉货币掉期和指定为套期工具,而美元的浮动指定为被套期项目利率债务。本合同执行完毕后,公司将获得定期的利息的金融企业美元的浮动利率,支付债券持有人,按固定利率支付给金融机构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将被改造成人民币浮动利率美元固定利率,从而避免了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风险,美国利率变动的风险。其次,按照第九条本规则的规定,商品库存,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长期借款的被套期项目,预计商品销售预计将购买在境外经营净投资等项目的货物,使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风险,可能会被指定为被套期项目。根据第十六条规定的标准,在同类资产或负债(即被套期项目)的投资组合的风险特征,以对冲各单项资产或负债被套期风险的投资组合应该共享和变更的组合各单项资产或对冲风险而产生负债的公允价值,应与造成的基本比例的组合对冲风险的公允价值变动的整体预期。例如,由于10%,在个人或个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投资组合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冲风险因被套期风险变化的对冲投资组合整体的公允价值应通常被限制的9-11%的小范围内。第三,按照本规则第四条,套期会计的使用套期会计是指在同一会计期间,以抵消变化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的结果是利润或亏损的方法认可。例如,一家公司打算出售贵金属半年后有可能现金流量套期,以避免与贵金属价格带来的风险下滑,该公司可以在目前销售这种贵金属期货合约相同数量的并指定为套期工具,指定贵金属的预期销售为被套期项目。资产负债表日(假定贵金属的销售预期尚未发生),期货合约的公允价值上涨了100元,对应的贵金属预期销售价格的现值下降了100多万元。假设上述条件与使用对冲套期会计的一致,对企业的公允价值应期货合约变动计入股东权益(资本公积),待预期销售交易实际发生,然后调出调整销售收入。四,评估根据第十七条的规定,套期保值标准的有效性,公司应该继续评估对冲的有效性,并确保该套期关系的会计期间内高度有效的规定。常见的套期保值效果评估的方法有:(1)比较法的主要条款;(2)的比率数据;(3)回归分析法。
(2)“两个共同”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上的主题,是因为什么?
答: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3)把坚持“两个共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需要注意什么方面的问题?
答: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这是对新时期民族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既是我党几十年来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经验归纳,也是对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既顺应了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既科学、精辟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深刻内涵,也十分准确地阐明了我党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它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根本任务,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第三篇:石河子大学
石 河 子 大 学
关于对学生考试作弊处理的有关条例
第一条 为严格考试制度,严肃考试纪律,建立良好学风,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维护我校优良学风,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考场上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抽屉里存放书本、笔记本等伺机作弊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第三条 凡夹带纸条,翻看书本、笔记(纸条)以及其它一些藏匿方式作弊者,给予记过处分。
第四条 对于抄袭他人试卷、核对答案、传递纸条以及携带现代通讯工具作弊者,或有意让他人抄袭者、出示答案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第五条 对于在考试中相互交换试卷者,或请他人代者以及替他人考试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直至开除学籍。
第六条 对于干扰考试秩序,阻碍考试正常进行,经监考人员劝阻无效者,监考教师有权责令其退出考场,按作弊处理,并视情节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第七条 对于重修考试作弊者或再次作弊者,一律给予勒令退学处分。
第八条 凡学校组织的各类级别考试,学生有作弊行为者,均按以上条款处理。
第九条 对于本规定没有列举的其它作弊行为,可比照本规定的有关条款处理。
第十条 凡不主动承认错误,认错态度不好者,或受其它处分期间,在相应条款上从重或加重处分。
第十一条 考试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成绩栏内注明“作弊”字样,并减少一次重修考试机会。如本人确有悔改表现,经本人申请,院系提出意见,教务处审核后,可在毕业前给予一次重修考试机会。
第十二条 作弊处理结论应与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对本人的申诉,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
第十三条 作弊学生事由调查以及初步处理意见由学生所在院系提出,教务处审核后,报校长办公会审批,审批后在校内公布。
第十四条 留校察看期为一年。
(一)在察看期间有明显进步,确实已改正错误者,可按期解除察看(需本人提出申请),有突出事迹者,可提前解除察看期。
(二)在察看期间仍坚持错误不改,甚至有新的违纪行为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三)毕业时,未解除留校察看处分的,学校不发给毕业证,按结业处理,待察看期满后,换发毕业证书。
(四)毕业班学生不给予留校察看处分,若其作弊行为达此处分条件时,给予记过处分,按结业处理。
第十五条 学生因作弊处分的决定存入本人档案,并由学生所在院通知学生家长。
第十六条 自受处分决定批准之日起,一年内取消其评奖学金、评“三好学生”和单项优秀奖的资格。
第十七条 本《条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条例》自下发之日起生效。
第四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三 以及答案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三
一、填空题
1、(独立自主自办),是指中国的宗教事务由中国的教职人员和教徒自主办理,由中国教徒自己的组织进行管理。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五性”特点依然鲜明,一是群众性,二是(民族性),三是国际性,四是长期性,五是复杂性。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
4、(1884)年,清朝政府正式决定在新疆建省。
5、(“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6、1871年(沙俄)侵占了伊犁,后来清军经过艰苦的斗争,又收回了被侵占的伊犁。7、清朝(乾隆)统一新疆后,开始在新疆征收田赋。
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唐朝在西域东部汉族民众较集中的地区,实行州、县两级行政管理。在西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羁縻府州)。
10、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侍郎(B)率兵在车师屯田。A 张骞 B 郑吉 C 班超 D 班固 2、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后,(B)各部不甘忍受沙俄的殖民统治,分别迁往博尔塔拉、天山中部的裕勒都斯草原、乌鲁木齐河上游等地。
A 蒙古族 B 哈萨克族 C 俄罗斯族 D 塔塔尔族
3、原始时期在外来宗教传入新疆之前的新疆宗教有(B)A 祆教 B 萨满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少数民族地方自己自治。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独立自治。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方自己管理自己。
5、《玛纳斯》是我国(B)族的优秀文学作品。A乌孜别克 B柯尔克孜 C哈萨克 D塔塔尔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第四,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国民族平等内涵的这一科学规定,即有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共性,又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一是权力的广泛性。二是权利的真实性。三是权力的彻底性。四是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五是权力的完整性。
2、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什么?
答: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这是因为:第一,“三股势力”对新疆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三股势力”为了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公然提出以武装斗争加速所谓“新疆独立”的进程,并在新疆周边国家建立分裂活动的据点,培训暴力恐怖分子,在新疆境内组织和发展分裂团伙及成员,策划和制造暴力恐怖活动,并企图使“新疆问题”国际化,为国际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张目。第二,“三股势力”对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三股势力”为了达到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散布各种流言蜚语,造谣污蔑,恶毒攻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挑拨人民与党、人民与政府,以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煽动不明真相的人对党和政府机关进行围攻,甚至制造骚乱,大搞打砸抢。他们煽动宗教狂热,制造宗教纷争,把伊斯兰教的“真主独一”的基本信仰推向极端化;把“信仰安拉”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爱国守法对立起来,策划和组织武装**,严重影响了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第三,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长期以来,由于分裂主义思想流毒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人的思想意识受到严重侵蚀,模糊了敌我界限,或为他们出钱出力,或包庇袒护他们的罪行,有的甚至成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第四,给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造成了严重危害。新疆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这些年来,“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外投资者对新疆投资的积极性,影响了人才的引进,也影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而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3、在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化民族的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主要标志是五条:一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也即“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特别是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要降到15%以下;三是内外交往程度,也就是经济社会的开放程度;四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是进入现代化的最低门槛;五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这五个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看这个民族是处于农业民族发展阶段还是处于工业民族发展阶段,只是由农业民族转变为工业民族,才能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民族的现代化。
4、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答: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般的说,文化的含义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侠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广义文化的分类是多层次的,可初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及其创造方式,包括劳动工具和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多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非物质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其他文化的总和,可分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两类。精神文化是指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成果,包括思维、语言、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制度文化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及其运作方式,也包括婚姻、宗教等各种制度。三类文化表达了人的不同的需求。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文化反映着个人对社会的参与形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方式,表现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结构上,物质文化属于表层,精神文化属于深层,制度文化则位于两者之间。
5、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说有哪些主要方面?
答:民族发展是民族形成后的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和过程,一个民族发展变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民族发展的内部根据是它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说有以下五个主要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民族素质的提高。三是民族关系的和谐。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五是自然环境的制约。
四、材料分析题
1、随着各民族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速度加快,从而有了更多的共同性,这在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俗和节庆等礼仪习俗,以及相互学习语言、借用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新疆饮食上的拉面、汤面片、炒面等已很难分清到底是哪个民族的风味。在居住习俗方面,不同民族风格的室内绣品装饰物,也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家中常用的装饰及实用物品。还有在各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中有不少汉语借词,汉语中也有少数民族借词,各民族群众之间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也很普遍。
从上述材料,试分析回答:
(1)你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沟通以及相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答:在居住习俗方面,城市整齐划一的楼房使各民族的住房已几乎没有多少差别,在室内陈设上也有了许多共同点。在服饰装扮上,各族青年都追求时尚,多数已经很少穿民族服装,男式西装、夹克衫,女式西式套裙、连衣裙是人们最为普通的日常装束。在各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少数民族语言中有不少汉语借词,汉语中也有少数民族语借词,尤其是维吾尔语借词,如坎土曼、那仁、馕、冬不拉、皮牙孜(洋葱)、皮夹克(佩刀)、巴扎(集市)等。新疆各民族文化所表现出的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特点,既是各民族团结友好、平等相处的结果,也将进一步促进新疆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有特色的新疆区域文化的同时,“我们都是新疆人”的地域观念也逐渐建立起来了。人们认识到,新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对新疆各族人民都有利,也是每个新疆人的责任。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是新疆发展的前提,也是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保证。
(2)如何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答: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坚忍不拔的崇高精神、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贵和尚睦的和谐理想、文化创新的包容意识、追求进步的进取意识、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群体高于个人的集体观念等等。要把中华民族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代精密结合起来,使之深入人心,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
2、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人口以上、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继续坚持不懈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抓好。”这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更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北方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90年代23次,这些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是分不开的。一是森林覆盖率低,二是江河湖泊干涸,水土流失严重。三是牧区草原退化加快。四是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五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状况堪忧。加之西部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短缺。目前西部地区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理论密度。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回答:
(1)看了以上材料,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新的发展观,它主张环境、资源、人口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把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统一起来,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大力增强人口意识。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口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方面既有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又有人口素质低下的问题。人后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人均GDP必然下降,就有完不成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可能。
大力增强资源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而盲目乐观。实际上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不少的人均自然资源相当低。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坚决制止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最大监督的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大哭增强环境意识。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爱护和保护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滥垦滥收,不滥伐滥采,合理、节约地使用水资源,积极做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作,自觉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懈加强生态建设,倡导多种树多种草,不断提高森林覆盖和植被率,为建设山川秀美、绿色文明的少数民族地区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要十分重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大力倡导清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工业企业治污力度,加大城市废水、垃圾处理工程的建设力度,为建设环境优美的城市不懈努力。
(2)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
答: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握一个根本点和四个基本要求。所谓一个根本点,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族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所谓四个基本要求,一是指民富,我们的一切奋斗都要着眼于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富裕,使各族人民尽快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二是指民智,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指民主。尊重和维护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切实保障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四是指民安,给各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和团结和谐、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车轮。如果我们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或轻视社会发展,不仅经济难以持续发展下去,而且会积累种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发展既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又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方面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应当把中央制定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原原本本地落到实处,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事业发展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之后,相继有汉、唐、元、明、清等强大的多民族统一政权统治中国,而且,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表明了中国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回答:
(1)国家和民族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国家与民族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的形成与民族的形成有一定联系,两者都是在氏族部落制度解体后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导致氏族部落制度解体,在此基础上同时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和基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的历史联系而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第二。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国家可以运用其公共权力的强制力量限制分裂活动促进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而民族的团结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又可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第三。从国家和民族的构成情况来看,个人是构成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单位,国民是构成国家的四个要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可以是由单一的一个民族构成,也可以由多民族国民构成。因此民族分布的区域与国家疆域常常交错重叠,并且会出现一个民族分布于几个国家的情况。
(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是什么?
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秦朝之后,相继有汉、唐、元、明、清等强大的多民族统一政权统治中国,其间虽然有分裂割据时期,但却乱而不散,分而复合,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没有中断。而且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表明了中国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五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网上作业4
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10题,共20分)(总分20.00)
1.下列那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A)(2.00分)
A.宗教与迷信都属于有神论
B.迷信是一种文化现象
C.迷信是一种由信徒组成的社会实体
D.在思想体系上,宗教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迷信不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2.江泽民同志说:“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治基础是(A)(2.00分)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国家不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C.宗教的教义教规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具有一致性
D.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3.(B),是指中国的宗教事务由中国的教职人员和教徒自主办理,由中国教徒自己的组织进行管理。(2.00分)
A.半独半自
B.独立自主自办
C.部分依赖外国
D.完全依赖外国
4.“三股势力”的思想理论基础是(C)和泛伊斯兰主义(2.00分)
A.东突厥斯坦
B.大伊斯兰主义
C.泛突厥主义
D.西突厥斯坦
5.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指的是(D)(2.00分)
A.宗教徒不必遵守国家法律
B.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
C.宗教徒必须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D.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6.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是(D)(2.00分)
A.人权问题
B.宗教问题
C.民族问题
D.敌我性质的政治斗争
7.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B)(2.00分)
A.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
B.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C.强制公民信仰宗教
D.强制公民不信仰宗教
8.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表现有:(D)(2.00分)
A.西班牙的巴斯克运动
B.加拿大的魁北克民族分裂活动
C.俄罗斯的车臣恐怖分裂活动
D.“藏独”分裂活动
9.民族分裂主义来源于(C)(2.00分)
A.地域主义
B.共和主义
C.民族主义
D.地区主义
10.对“宗教信仰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可以这样看(C)(2.00分)
A.用强制措施使人们放弃对神的信仰
B.采取压制打击的方法
C.只能采取说服、教育、正面引导的方法
D.采取专政的手段
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少选均不得分,每题3分,10题,共30分)(总分30.00)
1.宗教消亡应具备两个条件:(AC)(3.00分)
A.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完全能够驾驭和征服自然
B.消除迷信
C.在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
D.消除邪教
2.宗教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是(ABCD)(3.00分)
A.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B.人间力量采取超人间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
C.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
D.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
3.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BCD)(3.00分)
A.和平主义
B.民族分裂主义
C.地方民族主义
D.大汉族主义
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手段有(ABD)(3.00分)
A.教育手段
B.法律和政策手段
C.强制措施
D.行政手段
5.宗教的社会作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及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形态,是不尽相同的。(ABC)(3.00分)
A.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本身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
B.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
C.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和为剥削制度服务的工具
D.宗教在任何历史时期没有起过任何作用
6.宗教与民族的区别表现在:(ABCD)(3.00分)
A.二者的概念不同
B.二者的社会作用不同
C.二者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不同
D.二者的构成要素不同
7.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BC)(3.00分)
A.民族利益
B.殖民主义
C.民族分裂主义
D.民族平等
8.1944年,新疆发生“三区革命”,“三区”指的是(BCD)(3.00分)
A.博乐
B.阿勒泰
C.伊犁
D.塔城
9.旗帜鲜明反对“三股势力”,指的是:(BCD)(3.00分)
A.地方保护主义
B.暴力恐怖势力
C.民族分裂势力
D.宗教极端势力
10.恩格斯对宗教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描述:(BCD)(3.00分)
A.四是由资本主义宗教到社会主义宗教的发展
B.二是由“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
C.一是由“自发宗教”发展到“人为宗教”
D.三是由“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到“世界性宗教”的发展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总分30.00)
1.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其主要表现是什么?(10.00分)答:其主要表现在:
一、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
二、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东突独”的分裂活动,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
展环境受到严重的干扰
三、在国家社会稳定和社会大战方面,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
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什么?(10.00分)
答:“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害。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10.00分)
答: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二、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
第三、各宗教一律平等
第四、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第五、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案例分析题(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1题,20分)(总分20.00)
1.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宗教已无力阻止,在维护其基本立场的前提下,对科学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被迫承认某些科学原理,但又力图给予神学的解释,并且逐步改善了同科学家的关系,号召教徒和神职人员钻研科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为宗教服务。由于宗教对科学的让步是被迫的,因而是不彻底的。但无论怎样,在科学面前,宗教的神圣性、权威性被彻底动摇了。
根据以上材料,试分析:
(1)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哪里?
(2)科学与宗教的联系又在哪里?(20.00分)
答:(1)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第一、在世界观上市对立的。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把物质世界
看做认识一切事物的基石,把客观实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科学的本质特征
是从物质世界本身说明其存在发展的根据和原因,否认物质世界之外存在着神的主宰,不承认任何超人间的力量,反对用超人间力量的原因说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而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他以存在着决定和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超自然力量为根据,其本质是对超人间力量的崇拜,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神灵的意志和表现。因此,对超人间力量的否定与肯定,体现着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第二、在认识理论上的分歧。科学要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的变化发展及其客观规律,主张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信息收集、科学论证等方法,以事实为基础,概括综合形成科学理论。宗教则相反,其所谓神灵是一种幻想的反映,十点到了的世界观。宗教神学崇拜的对象不为人类的任何经验和理性所证实。宗教体系中有时也借助貌似理性的逻辑推理论证其教义的真理性和上帝的存在,但由于他要证明的对象根本不存在,这种纯逻辑推理只能是概念游戏。因此,宗教的信仰方法与科学的认识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三、在社会分工及作用上的区别。随着生产的发展,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各种
社会意识形态逐渐分化,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尤其是现代科学已经成为国家的事业和一种社会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二宗教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教职人员和相应的组织,但它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信徒宗教生活的需要,局限在精神生活领域,基本上脱离社会的物质生产。因此,宗教的组织和活动不可能构成国家的事业和一种社会产业,宗教的兴衰也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发展程度的一项标志。
(2)科学与宗教的联系表现为:
一是在原始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些萌芽基本上包容在原始宗教之中。当时无法产生和形成像现代科学一样的完证知识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自身、社会和世界。因此,原始宗教信仰也并非完全是胡燕落于,其中一些认识是人们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必然产物。可以说,原始宗教中的那种控制和操作神力的巫术活动,既是人类力图控制自然力的一种最初的幻想和原始行为,也是一种具有萌芽性质的原始科学的实际操作活动。二是有些宗教教职人员在从事宗教活动中也往往在客观上对科学发展做出了某些贡献,甚至许多科学家本人就是宗教教职人员,如哥白尼等。他们之所以能在科学领域做出贡献,同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了按规律运动的宇宙这一观点是有关的。这种观点促使神学家们去探索宇宙运动的某些规律,以致往往得出了否定基督神学的结论,为以后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