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一以及答案

时间:2019-05-12 05:2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一以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一以及答案》。

第一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一以及答案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原始宗教进入晚期阶段后,逐渐出现了神职人员和以万物有灵观念为核心的简单教义以及一定的宗教仪式,这一时期的原始宗教被称为(“萨满教”)。

2、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

3、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4、对民族地区来说,实现(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具有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

5、清朝在新疆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是(伊犁将军),统领全疆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

6、元朝时期,涌现了不少精通汉文化的文学家、艺术家等,如畏兀儿人(廉希宪)因精通儒学,而被人称为“廉孟子”;(贯云石)是元代著名散曲家;杰出的农学家鲁明善著有(《 农桑衣食撮要》)。

7、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干部政策,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8、新疆各民族文化所表现出的(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特点,既是各民族团结友好、平等相处的结果,也将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9、新疆自古以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深远,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10、(发展)是解决新世纪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单项选择题

1、伊斯兰教进入新疆的时间大约是(B)

A8世纪末9世纪初B9世纪末10世纪初

C10世纪末11世纪初D10世纪末12世纪初

2、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喀喇汗王朝时期的作品不同程度反映出接受、利用汉文化的材料,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写的(B),既是一部劝喻性长诗,也是一部优秀的哲学伦理学著作。

A 《突厥语大词典》B《福乐智慧》C 《桃花石》D《喀什噶尔》

3、很早就聚居在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地区的塔吉克族,故有(C)之称。

A 高山居民B 世界高原居民C 世界屋脊的居民D 帕米尔居民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C),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A四分之一B五分之一C六分之一D七分之一

5、在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所以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因为(D)

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C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三、简答题

1、宗教与民族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二者的区别:一是二者的概念不同,属于不同的范畴。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属于历史范畴。宗教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二是二者的构成要素不同。民族构成的四个要素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宗教的构成要素则是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实体。宗教不是民族构成的要素,一个民族可以信仰一种宗教,也可在不同时期信仰不同的宗教,或在同一时期信仰几种宗教。但不管宗教信仰怎样变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的民俗是不会改变的,一种宗教可以同时为许多民族所信仰,这些民族同样也不会因为信仰同一宗教而成为一个民族、三是二者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不同。民族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氏族、部落的发展阶段,在即将进入文明时代的时期形成的。宗教的产生则先于氏族和民族,在人类尚处于蒙味时代氏族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形成。民族和宗教的发展与消亡轨迹也不同。民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当人类进入共产主义后,民族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民族也就随之自然的消亡了。宗教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削弱,直至最后自然消亡。四是二者的社会作用不同。民族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宗教则不同,它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被社会生活所决定,同时又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宗教是一种错误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它的传播和发展必然妨碍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正

确认识,阻碍着人们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者的联系: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是以人为载体的,而人总是归属于某一具体民族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民族信仰的宗教,也不存在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民族在接受某种宗教后,自然地就接受了这种宗教的文化或受到这种宗教文化的影响。现实社会,在受宗教影响较深的一些民族中,由于宗教观念积淀于民族心理和文化生活深层,宗教问题常常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

2、“三个离不开”思想在哪些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论?

答:“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论。第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出发点的理论;第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核心理论;第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实现途径的理论。“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的理论;第二,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前提条件的理论;第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内容的理论;第四,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目的和核心的理论。

3、如何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总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一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与民族问题的主从关系。二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辩证关系。

4、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有什么不同?

答:一是两者概念不同;二是两者有一定联系:民族融合的两层涵义中的第二层同民族同化中的“自然同化”相类似。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是指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消失本民族的特征和差别,而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共同体。民族融合是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消亡的开始。民族融合包含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一切民族的特征和差别完全消失,并不是甲民族变成乙民族,或是乙民族变成甲民族。这一点与民族同化显然有别,它是完全的融合,即民族的消亡。另一种融合的涵义,是指在民族消亡之前,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的互相吸收和补充,并因此而产生新因素、新特征,乃至新的民族。这种融合与历史上民族同化中的“自然同化”相类似,但它不是民族的完全融合。西欧的英吉利、法兰西、意大利人等就是这种由几个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融合(包括自然同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民族发展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赞成和支持的。

5、“两个共同”论断的科学内涵有哪些?

答: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特定的涵义:一是“共同团结奋斗”,强调了各民族的一致性、同一性、统一性。二是“共同繁荣发展”强调了在初步富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至长远的富裕生活而不断开拓奋进。三是对“两个共同”要全面理解。四是只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共同团结起来,奋发图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五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四、材料分析题

1、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日渐深入,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和保护。据悉,京郊平日游客不多的寺院春节期间的香火也骤然性升起来。过去,由于对宗教及宗教信仰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类似这样的行为一律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有关部门禁止。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

答: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神灵)的盲目崇拜和信仰。

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部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2)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有什么区别?

答:二者的区别:一是信仰对象不同。传统宗教崇拜的对象是超自然的神。传统宗教的神职人员,只按照神的意志履行圣事,自己绝不能超越神作为崇拜对象。邪教则不同,邪教教主自称是上帝或其他神的“下凡肉身”,成为人间的“活神”,自封为“神”、“主”等。他们集神权与教权于一身,神化教主崇拜。二是活动方式不同。传统宗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崇拜仪式和仪规,是公开和开放的。邪教则十分诡秘,内部组织严密,活动秘

而不宣,外面难窥其里,一旦加入就受到精神和人身自由的控制。三是社会功能不同。传统宗教教义除强调追求天国幸福外,还关注人们的现世生活,给人们以安慰、劝勉和鼓励。在某种程度上,传统宗教可以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其教义中的一些积极因素。而邪教以狂热的教主崇拜、宣扬“末世劫难说”等歪理邪说迷惑人,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反人类倾向,无视法律,对抗政府,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民权利,违反人性,聚敛钱财,有的还带有政治野心,不择手段地去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邪教不是宗教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法律概念 ;邪教组织不是宗教组织,而是一种邪恶的社会势力。因此,我们要认清邪教的本质,有效地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防范和打击邪教,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2、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由于实行了较为开放的宗教政策,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在社会主义现阶段,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与犯罪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

根据提供的材料,请回答:

(1)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答: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是: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各宗教一律平等;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2)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什么?

答:第一,基于宗教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适用性;第二,基于宗教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第三,基于求同存异的思想。第四,基于我国的政治基础和宗教实践基础。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求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

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与犯罪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3)为何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答: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是保证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宗教工作方面正确贯彻实施的需要;是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护合法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犯罪活动,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破坏活动,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的需要;是做好民族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需要。

3、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从这段重要论述,试分析:

(1)“三个离不开”思想为什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四点: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的理论、前提条件的理论、内容的理论、目的和核心的理论。

总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解决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重要指针,是全国各族人民加强团结、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行为准则。我们必须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维护和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奋斗!

(2)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当前的意义何在?

答:三点。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中华民族关系的新的科学概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三 以及答案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三

一、填空题

1、(独立自主自办),是指中国的宗教事务由中国的教职人员和教徒自主办理,由中国教徒自己的组织进行管理。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五性”特点依然鲜明,一是群众性,二是(民族性),三是国际性,四是长期性,五是复杂性。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

4、(1884)年,清朝政府正式决定在新疆建省。

5、(“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6、1871年(沙俄)侵占了伊犁,后来清军经过艰苦的斗争,又收回了被侵占的伊犁。7、清朝(乾隆)统一新疆后,开始在新疆征收田赋。

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唐朝在西域东部汉族民众较集中的地区,实行州、县两级行政管理。在西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羁縻府州)。

10、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侍郎(B)率兵在车师屯田。A 张骞 B 郑吉 C 班超 D 班固 2、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后,(B)各部不甘忍受沙俄的殖民统治,分别迁往博尔塔拉、天山中部的裕勒都斯草原、乌鲁木齐河上游等地。

A 蒙古族 B 哈萨克族 C 俄罗斯族 D 塔塔尔族

3、原始时期在外来宗教传入新疆之前的新疆宗教有(B)A 祆教 B 萨满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少数民族地方自己自治。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独立自治。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方自己管理自己。

5、《玛纳斯》是我国(B)族的优秀文学作品。A乌孜别克 B柯尔克孜 C哈萨克 D塔塔尔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第四,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国民族平等内涵的这一科学规定,即有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共性,又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一是权力的广泛性。二是权利的真实性。三是权力的彻底性。四是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五是权力的完整性。

2、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什么?

答: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这是因为:第一,“三股势力”对新疆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三股势力”为了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公然提出以武装斗争加速所谓“新疆独立”的进程,并在新疆周边国家建立分裂活动的据点,培训暴力恐怖分子,在新疆境内组织和发展分裂团伙及成员,策划和制造暴力恐怖活动,并企图使“新疆问题”国际化,为国际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张目。第二,“三股势力”对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三股势力”为了达到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散布各种流言蜚语,造谣污蔑,恶毒攻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挑拨人民与党、人民与政府,以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煽动不明真相的人对党和政府机关进行围攻,甚至制造骚乱,大搞打砸抢。他们煽动宗教狂热,制造宗教纷争,把伊斯兰教的“真主独一”的基本信仰推向极端化;把“信仰安拉”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爱国守法对立起来,策划和组织武装**,严重影响了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第三,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长期以来,由于分裂主义思想流毒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人的思想意识受到严重侵蚀,模糊了敌我界限,或为他们出钱出力,或包庇袒护他们的罪行,有的甚至成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第四,给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造成了严重危害。新疆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这些年来,“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外投资者对新疆投资的积极性,影响了人才的引进,也影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而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3、在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化民族的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主要标志是五条:一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也即“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特别是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要降到15%以下;三是内外交往程度,也就是经济社会的开放程度;四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是进入现代化的最低门槛;五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这五个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看这个民族是处于农业民族发展阶段还是处于工业民族发展阶段,只是由农业民族转变为工业民族,才能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民族的现代化。

4、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答: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般的说,文化的含义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侠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广义文化的分类是多层次的,可初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及其创造方式,包括劳动工具和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多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非物质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其他文化的总和,可分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两类。精神文化是指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成果,包括思维、语言、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制度文化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及其运作方式,也包括婚姻、宗教等各种制度。三类文化表达了人的不同的需求。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文化反映着个人对社会的参与形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方式,表现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结构上,物质文化属于表层,精神文化属于深层,制度文化则位于两者之间。

5、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说有哪些主要方面?

答:民族发展是民族形成后的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和过程,一个民族发展变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民族发展的内部根据是它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说有以下五个主要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民族素质的提高。三是民族关系的和谐。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五是自然环境的制约。

四、材料分析题

1、随着各民族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速度加快,从而有了更多的共同性,这在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俗和节庆等礼仪习俗,以及相互学习语言、借用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新疆饮食上的拉面、汤面片、炒面等已很难分清到底是哪个民族的风味。在居住习俗方面,不同民族风格的室内绣品装饰物,也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家中常用的装饰及实用物品。还有在各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中有不少汉语借词,汉语中也有少数民族借词,各民族群众之间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也很普遍。

从上述材料,试分析回答:

(1)你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沟通以及相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答:在居住习俗方面,城市整齐划一的楼房使各民族的住房已几乎没有多少差别,在室内陈设上也有了许多共同点。在服饰装扮上,各族青年都追求时尚,多数已经很少穿民族服装,男式西装、夹克衫,女式西式套裙、连衣裙是人们最为普通的日常装束。在各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少数民族语言中有不少汉语借词,汉语中也有少数民族语借词,尤其是维吾尔语借词,如坎土曼、那仁、馕、冬不拉、皮牙孜(洋葱)、皮夹克(佩刀)、巴扎(集市)等。新疆各民族文化所表现出的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特点,既是各民族团结友好、平等相处的结果,也将进一步促进新疆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有特色的新疆区域文化的同时,“我们都是新疆人”的地域观念也逐渐建立起来了。人们认识到,新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对新疆各族人民都有利,也是每个新疆人的责任。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是新疆发展的前提,也是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保证。

(2)如何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答: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坚忍不拔的崇高精神、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贵和尚睦的和谐理想、文化创新的包容意识、追求进步的进取意识、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群体高于个人的集体观念等等。要把中华民族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代精密结合起来,使之深入人心,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

2、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人口以上、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继续坚持不懈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抓好。”这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更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北方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90年代23次,这些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是分不开的。一是森林覆盖率低,二是江河湖泊干涸,水土流失严重。三是牧区草原退化加快。四是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五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状况堪忧。加之西部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短缺。目前西部地区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理论密度。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回答:

(1)看了以上材料,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新的发展观,它主张环境、资源、人口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把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统一起来,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大力增强人口意识。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口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方面既有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又有人口素质低下的问题。人后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人均GDP必然下降,就有完不成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可能。

大力增强资源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而盲目乐观。实际上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不少的人均自然资源相当低。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坚决制止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最大监督的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大哭增强环境意识。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爱护和保护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滥垦滥收,不滥伐滥采,合理、节约地使用水资源,积极做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作,自觉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懈加强生态建设,倡导多种树多种草,不断提高森林覆盖和植被率,为建设山川秀美、绿色文明的少数民族地区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要十分重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大力倡导清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工业企业治污力度,加大城市废水、垃圾处理工程的建设力度,为建设环境优美的城市不懈努力。

(2)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

答: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握一个根本点和四个基本要求。所谓一个根本点,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族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所谓四个基本要求,一是指民富,我们的一切奋斗都要着眼于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富裕,使各族人民尽快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二是指民智,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指民主。尊重和维护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切实保障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四是指民安,给各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和团结和谐、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车轮。如果我们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或轻视社会发展,不仅经济难以持续发展下去,而且会积累种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发展既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又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方面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应当把中央制定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原原本本地落到实处,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事业发展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之后,相继有汉、唐、元、明、清等强大的多民族统一政权统治中国,而且,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表明了中国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回答:

(1)国家和民族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国家与民族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的形成与民族的形成有一定联系,两者都是在氏族部落制度解体后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导致氏族部落制度解体,在此基础上同时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和基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的历史联系而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第二。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国家可以运用其公共权力的强制力量限制分裂活动促进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而民族的团结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又可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第三。从国家和民族的构成情况来看,个人是构成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单位,国民是构成国家的四个要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可以是由单一的一个民族构成,也可以由多民族国民构成。因此民族分布的区域与国家疆域常常交错重叠,并且会出现一个民族分布于几个国家的情况。

(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是什么?

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秦朝之后,相继有汉、唐、元、明、清等强大的多民族统一政权统治中国,其间虽然有分裂割据时期,但却乱而不散,分而复合,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没有中断。而且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表明了中国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三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习题集

一、填空练习

1、公元前138-前126年和公元前119-前115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赛 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从此,新疆与祖国的联系就源源不断,日久弥坚。

2、清朝在新疆的屯田可以分为:以绿营为主的军屯,以及“旗屯”、“民屯”、“回屯”和“犯屯”等。

3、新疆古代居民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4、所谓的名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5、汉族离不开少数名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6、截止2003年底,我国共建立 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盟)30个,自治县(旗)120个。

7、从根本上来讲,发展 是当代中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8、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多元一体化。

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根源 是宗教产生的客观条件,宗教的认识根源是宗教产生的主观因素。

10、新疆“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他们的理论旗帜就是所谓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

1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

20、新疆“三股势力”是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

21、现代政治学认为,国民、领土、名族是构成近代意义国家的四个要素。

2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基因”之称。

23、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

24、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 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25、名族团结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26、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相当于省级的自治区,相当于行署级的,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县(旗)三级。

2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 政企民相结合,工农商学相结合,具有完善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准军事功能的经济、社会组织。

28、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29、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产生的主要根源是。

30、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是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二、名词练习

1、“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民族风俗习惯

5、西域

6、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7、民族团结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9、维吾尔族

10、民族问题

11、“三个离不开”思想

12、可持续发展观

三、简答练习

1、列出9世纪中叶西迁至西域的两支回鹘的历史状况。

2、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

3、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

4、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5、列出新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的主要民族。

6、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

7、什么是“两个共同”?

8、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9、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主要有哪些?

10、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1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哪三级?

12、什么是“东突独”?

四、材料分析练习

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一是森林覆盖率低;二是江河源头湖泊干涸;三是牧区草场退化速度加快;四是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五是空气污染河水污染状况甚为严重。”这段材料表明了什么?

2、“总之,经过长期不断的民族迁徙、融合,到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新疆地区形成了以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等多种民族成份并存的民族分布格局”。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3、“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二是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四是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五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六是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低下。”这段材料表明了什么?

4、“尤其是新疆,属于干旱荒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仅有188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000-1700毫米,超出降水量多倍。可是新疆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2人,已大大超过联合国规定的每平方公里7人的人居指标。”这种情况表明了什么?

5、“在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民族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五条:一是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三是内外交往程度,也就是经济社会的开放程度;四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是进入现代化的最低门槛;五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这五个方面集中到一点怎么看?

6、“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具体利益相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它是56个民族利益的集中反映,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最高利益。相反,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性和低层次性的利益特征。”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五、论述练习

1、试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最新论述。

2、谈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3、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说明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宗教的“五性”特点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主要政策。

5、谈谈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6、说明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地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基本内容。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习题集答案

20、宗教极端势力。

21、政府和主权;

22、世界人种博物馆;

23、伊斯兰教;

24、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5、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6、自治州(盟);

27、党政军企为一体;

28、多元一体性;

29社会根源;30、危害国家统一。

二、名词解释见《教程》(以下略)

1、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P21。

清朝统一新疆后,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其下分北、南、东三路。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P113。

19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全国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案。《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P134-138。

1954年10月7日成立,1975年被撤销。1981年12月3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为一体,工农商学相结合,具有完善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和准军事

功能的经济、社会组织。

4、民族风俗习惯:P153。

民族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共同的喜好、习俗和禁忌。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

5、西域:见《教程》(以下略)P15。

“西域”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广大地区。1884年,新疆建省后逐渐弃用。

6、伊斯兰教:P55。

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570—632年)。穆罕默德属麦加古莱西部落一没落贵族家庭。出生前两个月时其父去世,他即为遗腹子。6岁时母亲阿米娜过世,12岁时随其叔父经商,做过麦加富孀赫蒂彻商队的保镖,到过汉志、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等地。25岁时,与大他20岁的赫蒂彻结婚,从此专心致志创研伊斯兰教。610年的某一天,穆罕默德在麦加城郊的希拉山洞宣布得道,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劝导人们归顺并敬畏安拉,止恶行善,开始传教。并以此为旗帜开始了统一阿拉伯的活动,并最终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其经典为《古兰经》,共30卷,114章。基本教义为六大信仰与五功。

六大信仰为:信仰安拉;信仰天使;信仰经典;信仰使者;信仰后世;信仰前定。

五功为: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等

7、民族团结:P82。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在我国,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P113。

19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全国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由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案。《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9、维吾尔族:P32。

到清朝统一新疆时维吾尔族已成为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初期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其次是哈密、吐鲁番一带。1680年准噶尔攻灭叶尔羌汗国后,将南疆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纳粮,并将他们称作“塔兰奇”人(即种地人)。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朝政府又先后从南疆各城迁移维吾尔族居民6000多户至伊犁,开荒种地。伊犁地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维吾尔族聚居区。随后,迁居北疆乌鲁木齐一带的维吾尔人不断增加,逐渐分布到乌鲁木齐、阜康、绥来(今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形成了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的分布格局。

10、民族问题:P71。

是指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11、“三个离不开”思想:P89。

上一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两个离不开”;1998年7月,江泽民视察新疆时进一步发展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12、可持续发展观:P129。

这是人类新的发展观。它主张环境、资源、人口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

1、列出9世纪中叶西迁至西域的两支回鹘的历史状况。P31。

840年,回鹘在遭受天灾之后,又遭人祸,汗国瓦解。

西迁的回鹘人中,奔向安西的回鹘人以西州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840-1209年),所辖部众由此也称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宋、辽时期,西州回鹘的疆域东起哈密,西至阿克苏,北至伊犁,南距吐蕃(今和阗、敦煌间),成为横跨吐鲁番、塔里木和准噶尔三个盆地的政权。他们在与当地居民的共同生活、生产交流中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另一支回鹘人,在其首领庞特勤的率领下,进入今中亚地区,被称为葱岭西回鹘。约在9世纪中叶,建立了强大的喀喇汗王朝(840-1212年)。该汗国强盛时,其疆域西起卡拉库姆沙漠,东至罗布泊,北到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王朝的统治中心前期在楚河附近的巴拉沙衮(今托克马克之东),后来迁往喀什噶尔。进入中亚的葱岭西回鹘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语言和文字,而改信伊斯兰教,接受突厥语和回鹘文。这就为塔里木盆地居民的回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P62。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

3、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P4。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少数民族人口政策以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等等。

4、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P120。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5、列出新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的主要民族。P32-35。

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族等。

6、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P62。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

7、什么是“两个共同”? P94。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8、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P139

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文化反映着个人对社会的参与形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方式,表现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结构上,物质文化属于表层,精神文化属于深层,制度文化则位于两者之间。

9、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主要有哪些?P5。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政策。主要内容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

10、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P120。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1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哪三级?P101。

相当于省级的自治区;相当于行署级的自治州(盟);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县(旗)。

12、什么是“东突独”? P186。

“东突独”是指以“东突厥斯坦独立”为政治主张的新疆民族分裂势力。他们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打着“民族独立”和“宗教自由”的旗号,歪曲新疆历史,挑拨民族宗教关系,煽动民族仇视和宗教狂热,采取暴力恐怖、和平渗透等手段,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实现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的一种反动政治主张和现实政治行为。

四、材料分析题

1、它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它既是本地区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

民族人口更深地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之中,也使中部和东部更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受到危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p1302、这充分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为今天的新疆各民族。无论是当代的新疆各民族,还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而后已经消失的民族,他们都是或曾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p353、P121这种情况表明,包括新疆在内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同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民族发展差距是十分突出的。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有快又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P132这种情况表明,新疆目前适宜人们居住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容纳人口的理论密度,导致了人均水土资源减少,家庭赡养系数过高,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和新疆的繁荣。

5、就是要看这个民族是处于农业民族发展阶段还是处于工业民族发展阶段。只有由农业民族转变为工业民族,才能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民族现代化。P1226、说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高于各民族特殊利益、具体利益。各民族应当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在各方面都始终注意解决好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制定好处理民族利益的方针政策措施,使得各民族权益得到保护和发展。P201

五、问答题

1、说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最新论述。P4。

其基本内容是:第一,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三,通过社会改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和共同繁荣;第四,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第五,改革开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六,坚持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紧密结合,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七,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第八,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胡锦涛同志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

2、谈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P19-22

汉代:使者校尉(公元前101年)、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域长史(公元123年)。

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公元640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658年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公元702年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

元代:别失八里等处行尙书省(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

明代:哈密卫等(1406年)。

清代:伊犁将军府(1762年)和新疆建省(1884年)。

3、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1-2。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新疆自古代起就与中原地区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公元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时起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汉代:使者校尉(公元前101年)、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域长史(公元123年)。

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公元640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658年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公元702年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

元代:别失八里等处行尙书省(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

明代:哈密卫等(1406年)。

清代:伊犁将军府(1762年)和新疆建省(1884年)。

此后,无论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统治时期还是地方政权管辖时期,它们所统辖管理的地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版图

4、说明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宗教的“五性”特点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主要政策。P2-163-5 新疆各种宗教的演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公元前1世纪-公元10世纪);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与伊斯兰教并为主要宗教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公元10世纪-16世纪);

第三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这一格局从16世纪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宗教的“五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主要内容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

5、谈谈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P135-136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西汉即在西域屯田。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至公元8年,前后历时113年,屯田遍布轮台、渠犁、焉耆、龟兹、车师前部、楼兰、精绝、伊循、姑墨、赤谷等地,屯军计2万多人,垦地3.3万公顷。

唐朝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历时161年,在天山南北大兴屯田,各类屯军计5万余人,屯田3.33万公顷。

元朝在西域屯田的屯军有2万多人,屯民3.7万多人,共垦地6.67万公顷。清朝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进一步扩大了了新疆屯田的规模,屯田遍布东疆、北疆、南疆众多地区。道光年间共有屯丁12.67万人,屯田达20多万公顷。

西域屯垦历史表明,我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两千余年的新疆屯垦史,充分说明加强屯垦戍边,有利于边疆开发、国家统一;反之,会招致边境不安宁,甚至产生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封建割据政权,引发外敌入侵。江泽民指出:“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从历史来讲,组建和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屯垦戍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疆组建和发展壮大生产建设兵团还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它不仅是屯垦戍边历史经验的继承,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屯垦戍边制度的一个伟大创造。5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维护祖国统一、巩固祖国边防、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6、说明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地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基本内容。P105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第二,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的,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第三,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第四,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的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第五,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第六,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地经济建设事业以及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第七,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教育规划等;第八,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第九,自治机关自主地决定本地方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等;第十,自治机关要制定实行计划生育地办法,加强人口管理,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四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四

一、填空题

1、清朝还根据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民族众多)的原则,制定了管理新疆的行政制度,即分别实行州县制、(伯克制)和(札萨克制)三种行政体制。

2、目前在新疆居住时间较长的13个民族使用11种语言,它们分别属于(3)种语系中的(6)个语族。

3、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4、新疆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之地。

5、唐朝将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史称“安西四镇”。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 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7、汉朝统一西域后,于公元60年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更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贸往来。

8、新疆历史的发展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

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增强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巩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0、在新疆推行(“ 双语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民汉兼通,在懂得母语的同时也学好汉语。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唐宋元明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的描述?(D)A 唐朝统一新疆地区后,三州官营手工业作坊分工细密,出现了韦匠、木匠、泥匠等不同专业,并有“行”的组织。

B和田地区的玉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经改变了过去以输出玉石原料为主的境况,地产玉器成为对外馈赠的佳品。

C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的技艺普遍提高,其中高昌锦、龟兹锦和疏勒锦是当时新疆地区的有名产品。D喀喇汗王朝时期上釉彩陶开始大规模生产,“卡申”陶是当时的名品。

2、塔吉克语属于(A)。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阿尔泰语系 D 突厥语族

3、(A)在蒙元时期称之为“斡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厄鲁特”或“额鲁特”。

A 蒙古族 B 乌孜别克族 C 达斡尔族 D 塔塔尔族

4、(B)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世界人种博物馆”之称。

A 云南 B 新疆 C 西藏 D 青海

5、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国56个民族中有(A)个民族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新疆境内。

A 6 B 7 C 8 D 9

三、简答题

1、“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的实践根据是什么?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各民族人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在中国历史画册上绘出一页又一页的辉煌。少数民族给汉族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技艺,文化。可以这么说,中国没了少数民族,其文化将是暗淡无光的。另一方面,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边疆地区一直居住着少数民族人民,尤其是西南,西北一带,他们对保卫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有这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新疆,西藏,云南,内蒙古等不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么?没有了汉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少数民族地区很难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繁荣起来。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各民族几千年不断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各族人民居住在一起既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学习,又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历史悠久,各种在各自发展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及生活习俗。同时,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新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彼此加强交流。许多优秀文化互相浸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大杂居”也显其优势,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理想。

2、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答: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宗教是什么”的问题。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日趋多样化。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对于 “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

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

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3、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宗教与民族不能等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例如汉族中有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的人,也有不信教的人;同一种宗教可以被不同的民族所信仰,例如伊斯兰教在中国就有10个民族的群众所信仰。因而,宗教不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宗教不同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对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政策也不同。对于宗教,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合法权益;对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是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在宗教工作方面,有《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政策;在民族工作方面,有《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政策和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

一般来讲,民族风俗习惯是由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随着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的变化,民族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信徒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有规范作用。对于一般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来说,封斋、做乃玛孜属于宗教功课,履行宗教功课是穆斯林的基本职责。当然,随着生活现代化、世俗化的发展,也有很多穆斯林不再履行这些功课,有的认为只要内心信仰就可以了。

4、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划分为哪五种历史类型?

答:原始主义民族,奴隶主义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

3.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体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这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

四、材料分析题

1、民族发展是民族形成后的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和过程,一个民族发展变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

根据上述这段说明,试分析:

(1)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有哪些主要方面? 答:

1、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个人特质及生存环境

2、民族历史形成的民族地方性知识与现有发展水平

3、民族内部的重要人物的产生与其做出的决定

4、外来环境的影响与施压。

(2)民族最终能够消亡吗? 答:能

2、当今世界上共有2000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导致各国的民族成分构成越来越复杂,这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随之而来的民族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

(1)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哪些因素? 答: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差别在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旦有条件,它就会在民族之间交往接触过程中,成为产生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的诱因。

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2)民族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答: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国际性、复杂性、普遍性的特点 3、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系统总结50多年民族工作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新发展。确立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后,为我们新世纪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回答:

(1)“两个共同”论断的科学内涵有哪些?

答:,(一)根据指引对冲工具条规定,衍生工具通常可以用来作为对冲工具。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掉期和期权,以及具有在工具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的长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例如,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铜库存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可以通过出售一定数量的铜产品,卖的是套期工具的期货合约铜产品的期货合约来实现。衍生物是不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冲项目的风险,并且不能被用作对冲工具。例如,对于利率期权降权和选择期或通过购买的期权组合的问题,其实质相当于企业发行人的选项(即企业收取净保费),不能被指定为套期工具。(B)根据是否符合衍生工具对冲工具条件套期保值开始时的准则第六条,通常应指定其整体或作为对冲工具的一定比例。根据指引第七条,个人通常是指定衍生品对冲风险。通过各种衍生品,也可以指定一个以上的风险对冲风险,前提是他们能够清楚地识别对冲风险,可能被证明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同时确保与不同风险的衍生工具指定的存在之间的关系相伴具体。例如,某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发出了五年美元的浮动利率债券。为了避免外汇风险和金融负债的利率风险,本公司与财务公司签署了交叉货币掉期和指定为套期工具,而美元的浮动指定为被套期项目利率债务。本合同执行完毕后,公司将获得定期的利息的金融企业美元的浮动利率,支付债券持有人,按固定利率支付给金融机构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将被改造成人民币浮动利率美元固定利率,从而避免了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风险,美国利率变动的风险。其次,按照第九条本规则的规定,商品库存,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长期借款的被套期项目,预计商品销售预计将购买在境外经营净投资等项目的货物,使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风险,可能会被指定为被套期项目。根据第十六条规定的标准,在同类资产或负债(即被套期项目)的投资组合的风险特征,以对冲各单项资产或负债被套期风险的投资组合应该共享和变更的组合各单项资产或对冲风险而产生负债的公允价值,应与造成的基本比例的组合对冲风险的公允价值变动的整体预期。例如,由于10%,在个人或个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投资组合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冲风险因被套期风险变化的对冲投资组合整体的公允价值应通常被限制的9-11%的小范围内。第三,按照本规则第四条,套期会计的使用套期会计是指在同一会计期间,以抵消变化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的结果是利润或亏损的方法认可。例如,一家公司打算出售贵金属半年后有可能现金流量套期,以避免与贵金属价格带来的风险下滑,该公司可以在目前销售这种贵金属期货合约相同数量的并指定为套期工具,指定贵金属的预期销售为被套期项目。资产负债表日(假定贵金属的销售预期尚未发生),期货合约的公允价值上涨了100元,对应的贵金属预期销售价格的现值下降了100多万元。假设上述条件与使用对冲套期会计的一致,对企业的公允价值应期货合约变动计入股东权益(资本公积),待预期销售交易实际发生,然后调出调整销售收入。四,评估根据第十七条的规定,套期保值标准的有效性,公司应该继续评估对冲的有效性,并确保该套期关系的会计期间内高度有效的规定。常见的套期保值效果评估的方法有:(1)比较法的主要条款;(2)的比率数据;(3)回归分析法。

(2)“两个共同”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上的主题,是因为什么?

答: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3)把坚持“两个共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需要注意什么方面的问题?

答: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这是对新时期民族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既是我党几十年来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经验归纳,也是对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既顺应了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既科学、精辟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深刻内涵,也十分准确地阐明了我党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它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根本任务,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第五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习题及答案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练习;

1、公元前138-前126年和公元前119-前115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从此,新疆与祖国的联系就源源不断,日久弥坚。

2、清朝在新疆的屯田可以分为:以绿营为主的军屯,以及“旗屯”、“民屯”、“回屯”和“犯屯”等。

3、新疆古代居民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4、所谓的 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5、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6、截止2003年底,我国共建立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盟)30个,自治县(旗)120个。

7、从根本上来讲,发展是当代中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8、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多元一体性。

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根源 是宗教产生的客观条件,宗教的认识根源是宗教产生的主观因素。

10、新疆“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他们的理论旗帜就是所谓的“ 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

1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

12、清朝在新疆的屯田可以分为:以绿营为主的、军屯,以及“旗屯”、“民屯”、“回屯”和“犯屯”等。

13、新疆古代居民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14、所谓的 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15、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6、截止2003年底,我国共建立155个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盟)30个,自治县(旗)120个。

17、从根本上来讲,发展是当代中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18、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多元一体性。

1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 社会根源是宗教产生的客观条件,宗教的认识根源是宗教产生的主观因素。20、新疆“三股势力”是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

21、现代政治学认为,国民、领土、政府和主权是构成近代意义国家的四个要素。

2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 世界人种博物馆 ”之称。

23、伊斯兰教 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

24、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25、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26、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相当于省级的自治区,相当于行署级的自治州(盟),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县(旗)三级。

2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 党政军企为一体,工农商学相结合,具有完善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准军事功能的经济、社会组织。

28、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多元一体性。

29、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产生的主要根源是 社会根源。30、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二、名词练习;

1、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P21。

清朝统一新疆后,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其下分北、南、东三路。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P113。

19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全国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案。《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P134-138。

1954年10月7日成立,1975年被撤销。1981年12月3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为一体,工农商学相结合,具有完善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和准军事功能的经济、社会组织。

4、民族风俗习惯:P153。

民族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共同的喜好、习俗和禁忌。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

5、西域:见《教程》(以下略)P15。

“西域”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广大地区。1884年,新疆建省后逐渐弃用。

6、伊斯兰教:P55。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570—632年)。穆罕默德属麦加古莱西部落一没落贵族家庭。出生前两个月时其父去世,他即为遗腹子。6岁时母亲阿米娜过世,12岁时随其叔父经商,做过麦加富孀赫蒂彻商队的保镖,到过汉志、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等地。25岁时,与大他20岁的赫蒂彻结婚,从此专心致志创研伊斯兰教。610年的某一天,穆罕默德在麦加城郊的希拉山洞宣布得道,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劝导人们归顺并敬畏安拉,止恶行善,开始传教。并以此为旗帜开始了统一阿拉伯的活动,并最终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其经典为《古兰经》,共30卷,114章。基本教义为六大信仰与五功。

六大信仰为:信仰安拉;信仰天使;信仰经典;信仰使者;信仰后世;信仰前定。五功为: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等

7、民族团结:P82。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在我国,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P113。

19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全国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由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案。《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9、维吾尔族:P32。

到清朝统一新疆时维吾尔族已成为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初期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其次是哈密、吐鲁番一带。1680年准噶尔攻灭叶尔羌汗国后,将南疆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纳粮,并将他们称作“塔兰奇”人(即种地人)。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朝政府又先后从南疆各城迁移维吾尔族居民6000多户至伊犁,开荒种地。伊犁地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维吾尔族聚居区。随后,迁居北疆乌鲁木齐一带的维吾尔人不断增加,逐渐分布到乌鲁木齐、阜康、绥来(今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形成了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的分布格局。

10、民族问题:P71。

是指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11、“三个离不开”思想:P89。

上一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两个离不开”;1998年7月,江泽民视察新疆时进一步发展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12、可持续发展观:P129。

这是人类新的发展观。它主张环境、资源、人口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练习

1、列出9世纪中叶西迁至西域的两支回鹘的历史状况。

2、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

3、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

4、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5、列出新疆清朝 至民国时期的的主要民族。

6、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

7、什么是“两个共同”?

8、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9、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主要有哪些?

10、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1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哪三级?

12、什么是“东突独”?

三、简答题

1、列出9世纪中叶西迁至西域的两支回鹘的历史状况。P31。840年,回鹘在遭受天灾之后,又遭人祸,汗国瓦解。

西迁的回鹘人中,奔向安西的回鹘人以西州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840-1209年),所辖部众由此也称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宋、辽时期,西州回鹘的疆域东起哈密,西至阿克苏,北至伊犁,南距吐蕃(今和阗、敦煌间),成为横跨吐鲁番、塔里木和准噶尔三个盆地的政权。他们在与当地居民的共同生活、生产交流中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另一支回鹘人,在其首领庞特勤的率领下,进入今中亚地区,被称为葱岭西回鹘。约在9世纪中叶,建立了强大的喀喇汗王朝(840-1212年)。该汗国强盛时,其疆域西起卡拉库姆沙漠,东至罗布泊,北到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王朝的统治中心前期在楚河附近的巴拉沙衮(今托克马克之东),后来迁往喀什噶尔。进入中亚的葱岭西回鹘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语言和文字,而改信伊斯兰教,接受突厥语和回鹘文。这就为塔里木盆地居民的回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P62。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

3、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P4。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少数民族人口政策以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等等。

4、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P120。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5、列出新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的主要民族。P32-35。

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族等。

6、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P62。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

7、什么是“两个共同”? P94。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8、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P139

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文化反映着个人对社会的参与形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方式,表现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结构上,物质文化属于表层,精神文化属于深层,制度文化则位于两者之间。

9、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主要有哪些?P5。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政策。主要内容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

10、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P120。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1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哪三级?P101。

相当于省级的自治区;相当于行署级的自治州(盟);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县(旗)。

12、什么是“东突独”? P186。

“东突独”是指以“东突厥斯坦独立”为政治主张的新疆民族分裂势力。他们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打着“民族独立”和“宗教自由”的旗号,歪曲新疆历史,挑拨民族宗教关系,煽动民族仇视和宗教狂热,采取暴力恐怖、和平渗透等手段,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实现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的一种反动政治主张和现实政治行为。

四、材料分析练习

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一是森林覆盖率低;二是江河源头湖泊干涸;三是牧区草场退化速度加快;四是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五是空气污染河水污染状况甚为严重。”这段材料表明了什么?

2、“总之,经过长期不断的民族迁徙、融合,到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新疆地区形成了以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等多种民族成份并存的民族分布格局”。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3、“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二是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四是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五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六是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低下。”这段材料表明了什么?

4、“尤其是新疆,属于干旱荒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仅有188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000-1700毫米,超出降水量多倍。可是新疆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2人,已大大超过联合国规定的每平方公里7人的人居指标。”这种情况表明了什么?

5、“在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民族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五条:一是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三是内外交往程度,也就是经济社会的开放程度;四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是进入现代化的最低门槛;五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这五个方面集中到一点怎么看?

6、“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具体利益相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它是56个民族利益的集中反映,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和最高利益。相反,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性和低层次性的利益特征。”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

1、它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它既是本地区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更深地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之中,也使中部和东部更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受到危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p130

2、这充分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为今天的新疆各民族。无论是当代的新疆各民族,还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而后已经消失的民族,他们都是或曾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p35

3、P121这种情况表明,包括新疆在内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同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民族发展差距是十分突出的。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有快又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P132这种情况表明,新疆目前适宜人们居住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容纳人口的理论密度,导致了人均水土资源减少,家庭赡养系数过高,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和新疆的繁荣。

5、就是要看这个民族是处于农业民族发展阶段还是处于工业民族发展阶段。只有由农业民族转变为工业民族,才能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民族现代化。P122

6、说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高于各民族特殊利益、具体利益。各民族应当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在各方面都始终注意解决好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制定好处理民族利益的方针政策措施,使得各民族权益得到保护和发展。P201

五、论述练习

1、试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最新论述。

2、谈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3、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说明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宗教的“五性”特点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主要政策。

5、谈谈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6、说明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地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基本内容。

五、问答题

1、说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最新论述。P4。

其基本内容是:第一,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三,通过社会改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和共同繁荣;第四,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第五,改革开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六,坚持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紧密结合,不断完 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七,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第八,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胡锦涛同志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

2、谈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P19-22

汉代:使者校尉(公元前101年)、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域长史(公元123年)。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公元640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658年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公元702年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

元代:别失八里等处行尙书省(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明代:哈密卫等(1406年)。

清代:伊犁将军府(1762年)和新疆建省(1884年)。

3、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1-2。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新疆自古代起就与中原地区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公元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时起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汉代:使者校尉(公元前101年)、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域长史(公元123年)。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公元640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658年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公元702年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

元代:别失八里等处行尙书省(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明代:哈密卫等(1406年)。

清代:伊犁将军府(1762年)和新疆建省(1884年)。

此后,无论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统治时期还是地方政权管辖时期,它们所统辖管理的地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版图

4、说明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宗教的“五性”特点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主要政策。P2-163-5

新疆各种宗教的演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公元前1世纪-公元10世纪);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与伊斯兰教并为主要宗教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公元10世纪-16世纪);第三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这一格局从16世纪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宗教的“五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主要内容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

5、谈谈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P135-136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西汉即在西域屯田。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至公元8年,前后历时113年,屯田遍布轮台、渠犁、焉耆、龟兹、车师前部、楼兰、精绝、伊循、姑墨、赤谷等地,屯军计2万多人,垦地3.3万公顷。

唐朝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历时161年,在天山南北大兴屯田,各类屯军计5万余人,屯田3.33万公顷。

元朝在西域屯田的屯军有2万多人,屯民3.7万多人,共垦地6.67万公顷。清朝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进一步扩大了了新疆屯田的规模,屯田遍布东疆、北疆、南疆众多地区。道光年间共有屯丁12.67万人,屯田达20多万公顷。

西域屯垦历史表明,我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两千余年的新疆屯垦史,充分说明加强屯垦戍边,有利于边疆开发、国家统一;反之,会招致边境不安宁,甚至产生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封建割据政权,引发外敌入侵。江泽民指出:“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从历史来讲,组建和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屯垦戍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疆组建和发展壮大生产建设兵团还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它不仅是屯垦戍边历史经验的继承,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屯垦戍边制度的一个伟大创造。5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维护祖国统一、巩固祖国边防、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6、说明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地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基本内容。P105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第二,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的,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第三,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第四,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的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第五,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第六,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地经济建设事业以及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第七,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教育规划等;第八,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第九,自治机关自主地决定本地方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等;第十,自治机关要制定实行计划生育地办法,加强人口管理,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下载《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一以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一以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2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测试题(十二) 一、填空题: 1、_____年,清政府正式颁令建新疆省。 2、“回纥”是公元605年至788年这一历史时期对今天_______族的称呼。788年,回......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复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A马克思B无产阶级C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D共产党 2.“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口号......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重点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重点 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新疆地方发展史及民族发展史,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史;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三是马......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4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测试题(十四) 一、填空题 1、国家的四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称作为生活在“云彩上的人家”的民族是_______......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大纲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大纲 作者:社科部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7-3-1 12:56:50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教 学 大 纲 一、大纲适用对象......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案

    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在充分认识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和新疆地方史实,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网上作业4

    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10题,共20分)(总分20.00) 1.下列那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A )(2.00分) A. 宗教与迷信都属于有神论 B. 迷信是一种文化现象 C. 迷信是一种由信徒......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作业 5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 5 单项选择题 1.宗教最早根源于( b)(2.00分)A. 神秘力量的压迫 B. 自然力量的压迫 C. 社会力量的压迫 D. 阶级力量的压迫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