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网上作业4
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10题,共20分)(总分20.00)
1.下列那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A)(2.00分)
A.宗教与迷信都属于有神论
B.迷信是一种文化现象
C.迷信是一种由信徒组成的社会实体
D.在思想体系上,宗教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迷信不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2.江泽民同志说:“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治基础是(A)(2.00分)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国家不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C.宗教的教义教规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具有一致性
D.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3.(B),是指中国的宗教事务由中国的教职人员和教徒自主办理,由中国教徒自己的组织进行管理。(2.00分)
A.半独半自
B.独立自主自办
C.部分依赖外国
D.完全依赖外国
4.“三股势力”的思想理论基础是(C)和泛伊斯兰主义(2.00分)
A.东突厥斯坦
B.大伊斯兰主义
C.泛突厥主义
D.西突厥斯坦
5.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指的是(D)(2.00分)
A.宗教徒不必遵守国家法律
B.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
C.宗教徒必须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D.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6.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是(D)(2.00分)
A.人权问题
B.宗教问题
C.民族问题
D.敌我性质的政治斗争
7.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B)(2.00分)
A.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
B.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C.强制公民信仰宗教
D.强制公民不信仰宗教
8.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表现有:(D)(2.00分)
A.西班牙的巴斯克运动
B.加拿大的魁北克民族分裂活动
C.俄罗斯的车臣恐怖分裂活动
D.“藏独”分裂活动
9.民族分裂主义来源于(C)(2.00分)
A.地域主义
B.共和主义
C.民族主义
D.地区主义
10.对“宗教信仰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可以这样看(C)(2.00分)
A.用强制措施使人们放弃对神的信仰
B.采取压制打击的方法
C.只能采取说服、教育、正面引导的方法
D.采取专政的手段
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少选均不得分,每题3分,10题,共30分)(总分30.00)
1.宗教消亡应具备两个条件:(AC)(3.00分)
A.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完全能够驾驭和征服自然
B.消除迷信
C.在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
D.消除邪教
2.宗教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是(ABCD)(3.00分)
A.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B.人间力量采取超人间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
C.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
D.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
3.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BCD)(3.00分)
A.和平主义
B.民族分裂主义
C.地方民族主义
D.大汉族主义
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手段有(ABD)(3.00分)
A.教育手段
B.法律和政策手段
C.强制措施
D.行政手段
5.宗教的社会作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及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形态,是不尽相同的。(ABC)(3.00分)
A.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本身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
B.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
C.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和为剥削制度服务的工具
D.宗教在任何历史时期没有起过任何作用
6.宗教与民族的区别表现在:(ABCD)(3.00分)
A.二者的概念不同
B.二者的社会作用不同
C.二者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不同
D.二者的构成要素不同
7.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BC)(3.00分)
A.民族利益
B.殖民主义
C.民族分裂主义
D.民族平等
8.1944年,新疆发生“三区革命”,“三区”指的是(BCD)(3.00分)
A.博乐
B.阿勒泰
C.伊犁
D.塔城
9.旗帜鲜明反对“三股势力”,指的是:(BCD)(3.00分)
A.地方保护主义
B.暴力恐怖势力
C.民族分裂势力
D.宗教极端势力
10.恩格斯对宗教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描述:(BCD)(3.00分)
A.四是由资本主义宗教到社会主义宗教的发展
B.二是由“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
C.一是由“自发宗教”发展到“人为宗教”
D.三是由“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到“世界性宗教”的发展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总分30.00)
1.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其主要表现是什么?(10.00分)答:其主要表现在:
一、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
二、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东突独”的分裂活动,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
展环境受到严重的干扰
三、在国家社会稳定和社会大战方面,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
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什么?(10.00分)
答:“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害。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10.00分)
答: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二、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
第三、各宗教一律平等
第四、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第五、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案例分析题(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1题,20分)(总分20.00)
1.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宗教已无力阻止,在维护其基本立场的前提下,对科学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被迫承认某些科学原理,但又力图给予神学的解释,并且逐步改善了同科学家的关系,号召教徒和神职人员钻研科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为宗教服务。由于宗教对科学的让步是被迫的,因而是不彻底的。但无论怎样,在科学面前,宗教的神圣性、权威性被彻底动摇了。
根据以上材料,试分析:
(1)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哪里?
(2)科学与宗教的联系又在哪里?(20.00分)
答:(1)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第一、在世界观上市对立的。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把物质世界
看做认识一切事物的基石,把客观实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科学的本质特征
是从物质世界本身说明其存在发展的根据和原因,否认物质世界之外存在着神的主宰,不承认任何超人间的力量,反对用超人间力量的原因说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而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他以存在着决定和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超自然力量为根据,其本质是对超人间力量的崇拜,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神灵的意志和表现。因此,对超人间力量的否定与肯定,体现着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第二、在认识理论上的分歧。科学要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的变化发展及其客观规律,主张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信息收集、科学论证等方法,以事实为基础,概括综合形成科学理论。宗教则相反,其所谓神灵是一种幻想的反映,十点到了的世界观。宗教神学崇拜的对象不为人类的任何经验和理性所证实。宗教体系中有时也借助貌似理性的逻辑推理论证其教义的真理性和上帝的存在,但由于他要证明的对象根本不存在,这种纯逻辑推理只能是概念游戏。因此,宗教的信仰方法与科学的认识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三、在社会分工及作用上的区别。随着生产的发展,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各种
社会意识形态逐渐分化,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尤其是现代科学已经成为国家的事业和一种社会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二宗教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教职人员和相应的组织,但它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信徒宗教生活的需要,局限在精神生活领域,基本上脱离社会的物质生产。因此,宗教的组织和活动不可能构成国家的事业和一种社会产业,宗教的兴衰也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发展程度的一项标志。
(2)科学与宗教的联系表现为:
一是在原始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些萌芽基本上包容在原始宗教之中。当时无法产生和形成像现代科学一样的完证知识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自身、社会和世界。因此,原始宗教信仰也并非完全是胡燕落于,其中一些认识是人们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必然产物。可以说,原始宗教中的那种控制和操作神力的巫术活动,既是人类力图控制自然力的一种最初的幻想和原始行为,也是一种具有萌芽性质的原始科学的实际操作活动。二是有些宗教教职人员在从事宗教活动中也往往在客观上对科学发展做出了某些贡献,甚至许多科学家本人就是宗教教职人员,如哥白尼等。他们之所以能在科学领域做出贡献,同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了按规律运动的宇宙这一观点是有关的。这种观点促使神学家们去探索宇宙运动的某些规律,以致往往得出了否定基督神学的结论,为以后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资料。
第二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习题集
一、填空练习
1、公元前138-前126年和公元前119-前115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赛 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从此,新疆与祖国的联系就源源不断,日久弥坚。
2、清朝在新疆的屯田可以分为:以绿营为主的军屯,以及“旗屯”、“民屯”、“回屯”和“犯屯”等。
3、新疆古代居民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4、所谓的名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5、汉族离不开少数名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6、截止2003年底,我国共建立 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盟)30个,自治县(旗)120个。
7、从根本上来讲,发展 是当代中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8、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多元一体化。
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根源 是宗教产生的客观条件,宗教的认识根源是宗教产生的主观因素。
10、新疆“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他们的理论旗帜就是所谓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
1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
20、新疆“三股势力”是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
21、现代政治学认为,国民、领土、名族是构成近代意义国家的四个要素。
2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基因”之称。
23、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
24、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 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25、名族团结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26、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相当于省级的自治区,相当于行署级的,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县(旗)三级。
2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 政企民相结合,工农商学相结合,具有完善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准军事功能的经济、社会组织。
28、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29、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产生的主要根源是。
30、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是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二、名词练习
1、“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民族风俗习惯
5、西域
6、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7、民族团结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9、维吾尔族
10、民族问题
11、“三个离不开”思想
12、可持续发展观
三、简答练习
1、列出9世纪中叶西迁至西域的两支回鹘的历史状况。
2、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
3、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
4、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5、列出新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的主要民族。
6、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
7、什么是“两个共同”?
8、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9、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主要有哪些?
10、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1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哪三级?
12、什么是“东突独”?
四、材料分析练习
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一是森林覆盖率低;二是江河源头湖泊干涸;三是牧区草场退化速度加快;四是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五是空气污染河水污染状况甚为严重。”这段材料表明了什么?
2、“总之,经过长期不断的民族迁徙、融合,到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新疆地区形成了以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等多种民族成份并存的民族分布格局”。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3、“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二是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四是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五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六是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低下。”这段材料表明了什么?
4、“尤其是新疆,属于干旱荒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仅有188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000-1700毫米,超出降水量多倍。可是新疆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2人,已大大超过联合国规定的每平方公里7人的人居指标。”这种情况表明了什么?
5、“在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民族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五条:一是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三是内外交往程度,也就是经济社会的开放程度;四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是进入现代化的最低门槛;五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这五个方面集中到一点怎么看?
6、“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具体利益相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它是56个民族利益的集中反映,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最高利益。相反,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性和低层次性的利益特征。”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五、论述练习
1、试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最新论述。
2、谈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3、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说明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宗教的“五性”特点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主要政策。
5、谈谈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6、说明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地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基本内容。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习题集答案
20、宗教极端势力。
21、政府和主权;
22、世界人种博物馆;
23、伊斯兰教;
24、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5、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6、自治州(盟);
27、党政军企为一体;
28、多元一体性;
29社会根源;30、危害国家统一。
二、名词解释见《教程》(以下略)
1、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P21。
清朝统一新疆后,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其下分北、南、东三路。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P113。
19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全国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案。《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P134-138。
1954年10月7日成立,1975年被撤销。1981年12月3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为一体,工农商学相结合,具有完善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和准军事
功能的经济、社会组织。
4、民族风俗习惯:P153。
民族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共同的喜好、习俗和禁忌。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
5、西域:见《教程》(以下略)P15。
“西域”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广大地区。1884年,新疆建省后逐渐弃用。
6、伊斯兰教:P55。
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570—632年)。穆罕默德属麦加古莱西部落一没落贵族家庭。出生前两个月时其父去世,他即为遗腹子。6岁时母亲阿米娜过世,12岁时随其叔父经商,做过麦加富孀赫蒂彻商队的保镖,到过汉志、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等地。25岁时,与大他20岁的赫蒂彻结婚,从此专心致志创研伊斯兰教。610年的某一天,穆罕默德在麦加城郊的希拉山洞宣布得道,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劝导人们归顺并敬畏安拉,止恶行善,开始传教。并以此为旗帜开始了统一阿拉伯的活动,并最终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其经典为《古兰经》,共30卷,114章。基本教义为六大信仰与五功。
六大信仰为:信仰安拉;信仰天使;信仰经典;信仰使者;信仰后世;信仰前定。
五功为: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等
7、民族团结:P82。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在我国,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P113。
19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全国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由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案。《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9、维吾尔族:P32。
到清朝统一新疆时维吾尔族已成为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初期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其次是哈密、吐鲁番一带。1680年准噶尔攻灭叶尔羌汗国后,将南疆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纳粮,并将他们称作“塔兰奇”人(即种地人)。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朝政府又先后从南疆各城迁移维吾尔族居民6000多户至伊犁,开荒种地。伊犁地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维吾尔族聚居区。随后,迁居北疆乌鲁木齐一带的维吾尔人不断增加,逐渐分布到乌鲁木齐、阜康、绥来(今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形成了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的分布格局。
10、民族问题:P71。
是指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11、“三个离不开”思想:P89。
上一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两个离不开”;1998年7月,江泽民视察新疆时进一步发展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12、可持续发展观:P129。
这是人类新的发展观。它主张环境、资源、人口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
1、列出9世纪中叶西迁至西域的两支回鹘的历史状况。P31。
840年,回鹘在遭受天灾之后,又遭人祸,汗国瓦解。
西迁的回鹘人中,奔向安西的回鹘人以西州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840-1209年),所辖部众由此也称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宋、辽时期,西州回鹘的疆域东起哈密,西至阿克苏,北至伊犁,南距吐蕃(今和阗、敦煌间),成为横跨吐鲁番、塔里木和准噶尔三个盆地的政权。他们在与当地居民的共同生活、生产交流中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另一支回鹘人,在其首领庞特勤的率领下,进入今中亚地区,被称为葱岭西回鹘。约在9世纪中叶,建立了强大的喀喇汗王朝(840-1212年)。该汗国强盛时,其疆域西起卡拉库姆沙漠,东至罗布泊,北到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王朝的统治中心前期在楚河附近的巴拉沙衮(今托克马克之东),后来迁往喀什噶尔。进入中亚的葱岭西回鹘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语言和文字,而改信伊斯兰教,接受突厥语和回鹘文。这就为塔里木盆地居民的回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P62。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
3、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P4。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少数民族人口政策以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等等。
4、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P120。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5、列出新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的主要民族。P32-35。
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族等。
6、列出新疆目前有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P62。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
7、什么是“两个共同”? P94。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8、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P139
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文化反映着个人对社会的参与形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方式,表现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结构上,物质文化属于表层,精神文化属于深层,制度文化则位于两者之间。
9、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主要有哪些?P5。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政策。主要内容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
10、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什么?P120。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1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哪三级?P101。
相当于省级的自治区;相当于行署级的自治州(盟);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县(旗)。
12、什么是“东突独”? P186。
“东突独”是指以“东突厥斯坦独立”为政治主张的新疆民族分裂势力。他们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打着“民族独立”和“宗教自由”的旗号,歪曲新疆历史,挑拨民族宗教关系,煽动民族仇视和宗教狂热,采取暴力恐怖、和平渗透等手段,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实现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的一种反动政治主张和现实政治行为。
四、材料分析题
1、它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它既是本地区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
民族人口更深地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之中,也使中部和东部更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受到危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p1302、这充分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为今天的新疆各民族。无论是当代的新疆各民族,还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而后已经消失的民族,他们都是或曾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p353、P121这种情况表明,包括新疆在内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同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民族发展差距是十分突出的。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有快又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P132这种情况表明,新疆目前适宜人们居住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容纳人口的理论密度,导致了人均水土资源减少,家庭赡养系数过高,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和新疆的繁荣。
5、就是要看这个民族是处于农业民族发展阶段还是处于工业民族发展阶段。只有由农业民族转变为工业民族,才能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民族现代化。P1226、说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高于各民族特殊利益、具体利益。各民族应当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在各方面都始终注意解决好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制定好处理民族利益的方针政策措施,使得各民族权益得到保护和发展。P201
五、问答题
1、说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最新论述。P4。
其基本内容是:第一,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三,通过社会改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和共同繁荣;第四,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第五,改革开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六,坚持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紧密结合,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七,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第八,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胡锦涛同志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
2、谈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P19-22
汉代:使者校尉(公元前101年)、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域长史(公元123年)。
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公元640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658年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公元702年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
元代:别失八里等处行尙书省(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
明代:哈密卫等(1406年)。
清代:伊犁将军府(1762年)和新疆建省(1884年)。
3、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1-2。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新疆自古代起就与中原地区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公元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时起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汉代:使者校尉(公元前101年)、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域长史(公元123年)。
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公元640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658年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公元702年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
元代:别失八里等处行尙书省(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
明代:哈密卫等(1406年)。
清代:伊犁将军府(1762年)和新疆建省(1884年)。
此后,无论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统治时期还是地方政权管辖时期,它们所统辖管理的地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版图
4、说明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宗教的“五性”特点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主要政策。P2-163-5 新疆各种宗教的演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公元前1世纪-公元10世纪);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与伊斯兰教并为主要宗教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公元10世纪-16世纪);
第三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这一格局从16世纪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宗教的“五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主要内容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
5、谈谈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P135-136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西汉即在西域屯田。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至公元8年,前后历时113年,屯田遍布轮台、渠犁、焉耆、龟兹、车师前部、楼兰、精绝、伊循、姑墨、赤谷等地,屯军计2万多人,垦地3.3万公顷。
唐朝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历时161年,在天山南北大兴屯田,各类屯军计5万余人,屯田3.33万公顷。
元朝在西域屯田的屯军有2万多人,屯民3.7万多人,共垦地6.67万公顷。清朝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进一步扩大了了新疆屯田的规模,屯田遍布东疆、北疆、南疆众多地区。道光年间共有屯丁12.67万人,屯田达20多万公顷。
西域屯垦历史表明,我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两千余年的新疆屯垦史,充分说明加强屯垦戍边,有利于边疆开发、国家统一;反之,会招致边境不安宁,甚至产生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封建割据政权,引发外敌入侵。江泽民指出:“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从历史来讲,组建和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屯垦戍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疆组建和发展壮大生产建设兵团还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它不仅是屯垦戍边历史经验的继承,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屯垦戍边制度的一个伟大创造。5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维护祖国统一、巩固祖国边防、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6、说明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地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基本内容。P105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第二,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的,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第三,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第四,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的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第五,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第六,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地经济建设事业以及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第七,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教育规划等;第八,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第九,自治机关自主地决定本地方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等;第十,自治机关要制定实行计划生育地办法,加强人口管理,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4参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测试题
(四)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西域都护府、管辖权和统治权
2、佛教为主、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伊斯兰教为主3、1884年
4、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B
5、A
6、D7、A
8、C
9、D
10、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2、ABCD3、ABD4、AC5、BCD
四、名称解释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颠倒的世界观,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4、“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
5、民族主义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片面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
五、简答
1、简述马克思民族平等的含义。
答:⑴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⑵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⑶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⑷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2、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⑵社会制度的好坏;⑶统治阶级的政策;⑷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⑸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
3、清政府发展新疆经济的措施有哪些?
答:⑴大力发展屯田;⑵发展城镇;⑶兴建牧场;⑷发展采矿业;⑸铸造钱币,发展商业。
4、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答:⑴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⑵文化具有习得性;⑶文化具有功用性;⑷文化具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⑸文化具有变异性。
5、简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⑴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⑵是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⑶是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⑷是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⑸是有利于增进民族
六、论述题
1、以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在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的统治权或最高的管辖权。公元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一直保持对西域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时起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⑴汉朝对西域的管理;⑵魏晋南北朝各政权对西域的管理;⑶隋唐时期对西域的管理;⑷元朝统一西域及对西域的管理;⑸清朝对新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疆的管理。
二、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⑴汉朝在西域的驻军与屯田;⑵唐朝在西域行使驻军权;⑷清朝在新疆的驻军。
三、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新疆历史的发展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在这里也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⑴汉朝时期西域的贡赋;⑵魏晋南北朝时期;⑶唐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⑷元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⑸清朝在新疆的赋税制度。
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在封建帝制时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即使在一个王朝灭亡后,人们仍将新兴起的王朝视为中国的“正统”而加以认同,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的认同观念。
2、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答:⑴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内涵就是要求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是基于宗教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二是基于宗教长期存在的客观实事;三是基于求同存异的思想;四是基于我国的政治基础和宗教实践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为什么说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祖国统一与安全的主要危险? 答:⑴民族分裂主义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某个民族的极端势力以“民族自决”和维护“民族利益”为借口,主张国家分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行为。⑵西藏和新疆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西方社会一直在西藏和新疆不断的培养民族分裂势力来遏制中国的发展,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⑶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表现主要有“藏独”、“东突独”的分裂活动。“藏独”、“东突独”打着“民族独立”旗号,企图把西藏、新疆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其分裂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统一构成了危害。⑷表现在:一是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二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东突独”的分裂活动,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三是在国家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方面,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四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四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四
一、填空题
1、清朝还根据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民族众多)的原则,制定了管理新疆的行政制度,即分别实行州县制、(伯克制)和(札萨克制)三种行政体制。
2、目前在新疆居住时间较长的13个民族使用11种语言,它们分别属于(3)种语系中的(6)个语族。
3、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4、新疆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之地。
5、唐朝将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史称“安西四镇”。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 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7、汉朝统一西域后,于公元60年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更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贸往来。
8、新疆历史的发展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
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增强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巩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0、在新疆推行(“ 双语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民汉兼通,在懂得母语的同时也学好汉语。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唐宋元明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的描述?(D)A 唐朝统一新疆地区后,三州官营手工业作坊分工细密,出现了韦匠、木匠、泥匠等不同专业,并有“行”的组织。
B和田地区的玉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经改变了过去以输出玉石原料为主的境况,地产玉器成为对外馈赠的佳品。
C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的技艺普遍提高,其中高昌锦、龟兹锦和疏勒锦是当时新疆地区的有名产品。D喀喇汗王朝时期上釉彩陶开始大规模生产,“卡申”陶是当时的名品。
2、塔吉克语属于(A)。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阿尔泰语系 D 突厥语族
3、(A)在蒙元时期称之为“斡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厄鲁特”或“额鲁特”。
A 蒙古族 B 乌孜别克族 C 达斡尔族 D 塔塔尔族
4、(B)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世界人种博物馆”之称。
A 云南 B 新疆 C 西藏 D 青海
5、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国56个民族中有(A)个民族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新疆境内。
A 6 B 7 C 8 D 9
三、简答题
1、“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的实践根据是什么?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各民族人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在中国历史画册上绘出一页又一页的辉煌。少数民族给汉族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技艺,文化。可以这么说,中国没了少数民族,其文化将是暗淡无光的。另一方面,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边疆地区一直居住着少数民族人民,尤其是西南,西北一带,他们对保卫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有这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新疆,西藏,云南,内蒙古等不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么?没有了汉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少数民族地区很难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繁荣起来。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各民族几千年不断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各族人民居住在一起既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学习,又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历史悠久,各种在各自发展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及生活习俗。同时,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新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彼此加强交流。许多优秀文化互相浸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大杂居”也显其优势,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理想。
2、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答: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宗教是什么”的问题。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日趋多样化。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对于 “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
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
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3、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宗教与民族不能等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例如汉族中有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的人,也有不信教的人;同一种宗教可以被不同的民族所信仰,例如伊斯兰教在中国就有10个民族的群众所信仰。因而,宗教不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宗教不同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对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政策也不同。对于宗教,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合法权益;对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是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在宗教工作方面,有《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政策;在民族工作方面,有《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政策和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
一般来讲,民族风俗习惯是由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随着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的变化,民族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信徒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有规范作用。对于一般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来说,封斋、做乃玛孜属于宗教功课,履行宗教功课是穆斯林的基本职责。当然,随着生活现代化、世俗化的发展,也有很多穆斯林不再履行这些功课,有的认为只要内心信仰就可以了。
4、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划分为哪五种历史类型?
答:原始主义民族,奴隶主义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
3.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体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这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
四、材料分析题
1、民族发展是民族形成后的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和过程,一个民族发展变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
根据上述这段说明,试分析:
(1)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有哪些主要方面? 答:
1、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个人特质及生存环境
2、民族历史形成的民族地方性知识与现有发展水平
3、民族内部的重要人物的产生与其做出的决定
4、外来环境的影响与施压。
(2)民族最终能够消亡吗? 答:能
2、当今世界上共有2000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导致各国的民族成分构成越来越复杂,这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随之而来的民族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
(1)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哪些因素? 答: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差别在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旦有条件,它就会在民族之间交往接触过程中,成为产生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的诱因。
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2)民族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答: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国际性、复杂性、普遍性的特点 3、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系统总结50多年民族工作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新发展。确立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后,为我们新世纪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回答:
(1)“两个共同”论断的科学内涵有哪些?
答:,(一)根据指引对冲工具条规定,衍生工具通常可以用来作为对冲工具。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掉期和期权,以及具有在工具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的长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例如,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铜库存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可以通过出售一定数量的铜产品,卖的是套期工具的期货合约铜产品的期货合约来实现。衍生物是不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冲项目的风险,并且不能被用作对冲工具。例如,对于利率期权降权和选择期或通过购买的期权组合的问题,其实质相当于企业发行人的选项(即企业收取净保费),不能被指定为套期工具。(B)根据是否符合衍生工具对冲工具条件套期保值开始时的准则第六条,通常应指定其整体或作为对冲工具的一定比例。根据指引第七条,个人通常是指定衍生品对冲风险。通过各种衍生品,也可以指定一个以上的风险对冲风险,前提是他们能够清楚地识别对冲风险,可能被证明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同时确保与不同风险的衍生工具指定的存在之间的关系相伴具体。例如,某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发出了五年美元的浮动利率债券。为了避免外汇风险和金融负债的利率风险,本公司与财务公司签署了交叉货币掉期和指定为套期工具,而美元的浮动指定为被套期项目利率债务。本合同执行完毕后,公司将获得定期的利息的金融企业美元的浮动利率,支付债券持有人,按固定利率支付给金融机构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将被改造成人民币浮动利率美元固定利率,从而避免了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风险,美国利率变动的风险。其次,按照第九条本规则的规定,商品库存,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长期借款的被套期项目,预计商品销售预计将购买在境外经营净投资等项目的货物,使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风险,可能会被指定为被套期项目。根据第十六条规定的标准,在同类资产或负债(即被套期项目)的投资组合的风险特征,以对冲各单项资产或负债被套期风险的投资组合应该共享和变更的组合各单项资产或对冲风险而产生负债的公允价值,应与造成的基本比例的组合对冲风险的公允价值变动的整体预期。例如,由于10%,在个人或个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投资组合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冲风险因被套期风险变化的对冲投资组合整体的公允价值应通常被限制的9-11%的小范围内。第三,按照本规则第四条,套期会计的使用套期会计是指在同一会计期间,以抵消变化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的结果是利润或亏损的方法认可。例如,一家公司打算出售贵金属半年后有可能现金流量套期,以避免与贵金属价格带来的风险下滑,该公司可以在目前销售这种贵金属期货合约相同数量的并指定为套期工具,指定贵金属的预期销售为被套期项目。资产负债表日(假定贵金属的销售预期尚未发生),期货合约的公允价值上涨了100元,对应的贵金属预期销售价格的现值下降了100多万元。假设上述条件与使用对冲套期会计的一致,对企业的公允价值应期货合约变动计入股东权益(资本公积),待预期销售交易实际发生,然后调出调整销售收入。四,评估根据第十七条的规定,套期保值标准的有效性,公司应该继续评估对冲的有效性,并确保该套期关系的会计期间内高度有效的规定。常见的套期保值效果评估的方法有:(1)比较法的主要条款;(2)的比率数据;(3)回归分析法。
(2)“两个共同”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上的主题,是因为什么?
答: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3)把坚持“两个共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需要注意什么方面的问题?
答: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这是对新时期民族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既是我党几十年来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经验归纳,也是对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既顺应了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既科学、精辟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深刻内涵,也十分准确地阐明了我党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它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根本任务,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第五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网上作业五
一、单选题
1~10:BDCBBBCDBB
二、多选题
1~10:ABD、AB、ABCD、AC、ABC、ABCD、ABD、ABC、ABD、BCD
三、简答题
1、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盒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
第四、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锁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河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
2、第一、国家的形式与民族的形成有一定联系,两者都是在氏族部落制度解体后产生的。
第二、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第三、从国家和民族的构成情况来看,个人是构成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单位,国民是构成国家的四个要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可以是由单一的一个民族构成,也可以由多民族国民构成。
3、第一、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二、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
第三、各宗教一律平等。
第四、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第五、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四、分析题
(1)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盒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
第四、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锁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河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2)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考验党执政兴国、驾驭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课题,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处理涉及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60年。60年来,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年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
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维护着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着国家的主权。但是在当今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民族问题已成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密切关注民族问题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新疆从古到今都是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地方而且是我国最大的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新疆地区的和谐发展。我们应从生活小事上做到民族平等。我们各民族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我们都是一家人。当我们在一起学习、工作以及参加各项活动时我们应互帮互助不应该是那种汉族敌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敌视汉族的局面。我们也不应该存在民族偏见整天只和本民族朋友在一起。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像一家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应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身边小事做起。当我们进入民族餐厅时应拒绝吸烟、饮酒不吃少数民族有忌讳的东西我们也不应带领民族朋友到汉餐就餐。当伊斯兰教民族丧葬时其他民族群众不要帮助抬尸体也不要去墓地看但可参加追悼会或去死者家里进行慰问。总之对于少数民族的生产、居住、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的习俗和禁忌我们都应该加以注意切实做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我们应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汉字、汉语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就像一门外语但迫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他们不得不学习汉语。我们不应该以此来排斥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贬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那样就会在我们民族间产生矛盾我们应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朋友的帮助下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字。这才能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真正做到民族团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新疆的繁荣发展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