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心理要想着农民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心理要想着农民
陈建华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 2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下一步的计划等工作的报道,增强人民信心,吸引更多人自觉参与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大潮中来,新华网特推出系列访谈--专家、学者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今天是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系列访谈第四场。我们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不能忽视农业。我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农业人口。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将是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我们为您邀请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建华做客新华网,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有快发展等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以下是访谈摘要。第一是解决温饱问题以粮为纲的阶段。第二是丰富人们的菜篮子的调整阶段。第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阶段:1998年,我国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以后,党中央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从1998年至2004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比如在20世纪末期,我国虽然是小麦生产大国,但做面包的硬粒小麦主要依靠进口,后来通过调整小麦品种结构,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第四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的调整阶段:进入21世纪,为了使农业适应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发挥
比较优势,在优势区域范围内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因为过去我们是就农业发展讲结构调整,主要是从农产品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来考虑,因而带有行业的局限性。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不是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是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联动性的全面调整,是从根本上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的发展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把农业发展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与世界经济走势联系起来考虑,已经成为农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持久动力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的发展也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一是尊重自然规律,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农业功能和开发重点也要有所区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二是尊重经济规律,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但就农业内部而言,不同产业之间的效益差别很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就要采取优惠政策予以重点扶持保;三是尊重市场规律,市场需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指挥棒,只有通过改变外部环境,使政府的愿望与农民的利益一致起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会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建华做客新华网,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有快发展。这是新华网推出专家、学者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系列访谈第四场。图为嘉宾回答网友提问。新华网 陈杰摄
我们的问题如果能想让农民接受,最关键的就是考虑农民的利益,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这样一项技术,如果说农民在执行过程中,他们不能增加收入,他们可能还要耗费更多的成本,那这个技术无论如何难以推广的。所以我认为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主要的还是要以人为本,要心里面想着农民,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为农民服务,考虑农民的利益,要落到实处。
一是坚持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基础的决心不动摇。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用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必须深化对“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强农惠农的政策不动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贯要求,抓住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指明了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根本方向。
在调研中,发现要尊重农民、保护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能动性、积极性。我到一个省里面调研,当时省里决定搞一些机械化村的扶持,结果村里面农民并没有参与这些事,政府有关部门把机械、设备都给他们买回来了,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大型机械来了以后农民自己不会使用,政府把拖拉机手也给雇来了,我说拖拉机手谁付工资?当然是农民付工资。但是农民都不知道,这怎么行呢?我觉得至少要跟农民商量。所以有时候我们对农民的自主性的尊重还不够。
种地的农民都是老人和妇女了,这怎么办?这就是说我们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我们在明确了家庭承包经营主体之后如何实现现代化,关键是要完善农业现代化的服务体系,也就是说农民今后要从事生产,他能得到社会的服务,就像许多发达国家,他要耕地了,打个电话,就有机耕队帮他把地播好了,他要播种了,打个电话,就有帮助他把相应的事情做了。
农业是多部门服务的领域,农民是多部门服务的对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然会涉及到各方面的既得利益。应当承认,现在确实存在利益部门化的问题。有些单位既要国家拿钱养起来,又自己在那里搞经营;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员;既要赚钱,又要打上公益性的标签。这样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还会严重制约科技进步和农民自主权的发挥。从处理三鹿奶粉事件过程中我们看到,当追究相关部门责任的时候,大家对监管这个权力就避而远之了。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必须把权力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实行责任追究。如果排除私心杂念,权力就是责任。因此我感到,如果各个部门都能像韩部长要求的那样去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会加快前进的步伐。
第二篇:对于农业来讲就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对于农业来讲就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农业结构,产业布局,耕作制度,生产经营体系等等。这要做一系列的改变,而生物技术的运用,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国家的战略和重要的举措。我们这里可以谈一些例子,大家都知道现在国际的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尽管很多国家是经济低靡,可是这些国家的农业并没有削弱反倒不断的增强。你不要说,咱们拿美国来讲,去年他的GDP增长还不到2%,可是农产品净收入的增加接近20%。又比如说跨国企业,孟山都公司,近年通过科技创新,企业并购,资本渗透等多种手段,一跃占领了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至高点。他这个公司连续三年生物育种每年投资都超过了10亿美元,10亿美元相当于我们的多少?如果算1:6.4来讲,就是60多亿人民币。一年的投入就这么大,去年新品种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18亿美元。尽管我们国家的农业也在不断增长,我们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可是农业企业现在还比较弱小。拿种子企业来讲,我们国家现在有七八千家制作,比较小,比较分散,生产效率比较低,所以我们的总产值也比较低,一年大概也就是几百亿人民币。有人说是三百有人说是五百,反正都是几百亿人民币,可是国外的一个跨国公司他的新品种的销售额就是110亿美元,那就已经超过我们国家全部的农业企业的生产总值。另外我们再可以看看巴西的发展,因为巴西和我们中国都是属于新兴的经济发展体。他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当然他的农业的产品主要是出口。巴西在05年的时候才开始推动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原来种植面积还不如我们,他仅用了6年时间,整个的种植面积已经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我们已经排到了第五第六了,增长的速度更居国际之首。所以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来:如果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的农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再看这么一个例子,就是最近我们国家也特别强调要种业创新。要改革目前我们的种业现在比较小,比较散,整个的发展比较落后的这么一个状况。我们可以在全球全世界来看,他的种业发展的是怎么一个情况?这张图标明了现在绿色的是转基因作物种子的市场,黄色的常规种子的市场。应该说这些年从2001年开始,从世界来看这10年种子的行业或者叫种子的种业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势头。请大家注意到:绿色部分他的增长要比黄色部分增长的快,也就是说转基因的种子市场,他的发展速度要比常规种子市场要快。转基因的是增长了21.8%,(从06年到11年),而非转基因才增长了5.4%,所以从种业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来必须要运用新的转基因的技术,把这个技术和常规的技术密切的结合就能推动我们整个农作物种业效益的进一步的增长。除了刚才谈到的一些现在已经大规模生产运用的转基因的作物以外,这些作物多半都是抗病,抗虫,有少量的是品质改良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方说我们需要抗旱的,抗盐的,抗冷的,这样比较好的抗逆型状的转基因作物。我们还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有优良转基因品质的作物,现在都已经在蓄势待发,研究也已经在不断的加强。尽管还没有大规模的运用,可是研究有点已经取得了突破。特别是改善营养,增进健康,防病抗癌的新一代的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已经成为新的热点。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生物育种可能会更多的向食品,医药,化工,能源,环保,材料等等领域进一步的拓展,这为我们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里我就举一个例子,就是最近大家所关心的金大米的事,“黄金大米”,这个黄金大米实际上他在这里面转移的基因就是β-胡萝卜素的基因。β-胡萝卜素是人必须的营养成分,全世界现在很多的食品里面缺乏β-胡萝卜素,所以很多的儿童父母就患不同程度的维生素A的缺乏症。因为β-胡萝卜素对于合成维生素A是非常关键的,非常重要的。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有1.6亿的儿童和1900
万的孕妇患有维生素A的缺乏症。得了维生素A的缺乏症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一个就是失明,再有一个就是免疫力低下。失明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的儿童来讲,现在是在东南亚,非洲是非常严重的一个情况。大概据统计有30万儿童失明,有67万儿童因为缺乏维生素A导致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和死亡,所以这个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为了攻克这么一个难题,就把制造维生素A的前提,β-胡萝卜素的基因转到水稻里去了,培育了黄金大米,所以大家可以知道黄金大米他是一个能够对改善营养是有非常好的功效的。现在的黄金大米已经前后经过了两代。第一代那时候含量比较低,第二代的时候每克胚乳里面含有37微克。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每天你就正常的饭量,比如说我一天吃二两,四两米饭那就完全能够补充你维生素A的不足了。咱们国家维生素A的缺乏也是相当的严重的,特别是在西南地区,缺乏维生素的儿童大概有50%之多。这个金大米他有这么好的功效,同时主要研发单位是在国际水稻所。他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安全性的评价证明他多人体是安全的。关于安全性问题待会我还会详细的介绍。所以从上面谈的一些内容来看,我想是不是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经过了15年的发展,转基因作物育种的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已经充分的显现,他推广运用的速度之快更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转基因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请大家特别注意最后这段话,转基因技术已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尽管对这个技术我们还有这样那样的看法,甚至一些争论,可是有一点看的很清楚,大家应该看到这个一个规律。科学的发展是不以我们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深入使他更加完善。下面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转基因作物育种的进展情况,概括八个字:引人瞩目,前景看好。咱们国家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我们要感谢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因为在80年代中期,他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到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所以那时候我们国家实施了863的计划,就是高科技发展计划。邓小平有一句话现在载入了邓小平文选的第三卷275页,他说:“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所以就是因为他有这么一种眼光,这么一种比较长远的考虑,战略的一种眼光和战略的一种部署,他决定推行863计划,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转基因的育种就开始了。后来国家有一系列的计划给予了支持,比方说,国家重点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科技部也有一个专项叫做转基因植物研究于产业化专项。到08年,国家开始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就是16个专项,包括载人航天,登月工程,大飞机制造等等在内,我们农业有一个专项,只有一个专项,就叫做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可见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已经放到比较高的一个位置。2010年发改委开始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其中也有生物育种的内容,而生物育种主要也就是转基因育种。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安全评价,产品开发,运用推广等各个环节在内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我这里强调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因为发达国家像美国他有这样的体系,特别是跨国公司,他能在这方面走的比较靠前,所以他比较早的建立了体系,只是发展中国家多数没有这个体系,而我们具有了这个体系。我们在研究开发的整体水平里还是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咱们的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可是,我们已经拥有了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营养品质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特别是在棉花,水稻,玉米等转基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这个我们应当引以为豪的。
第三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四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理念由传统转向现代。跳出农业看农业,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努力形成包括“种养加、农机制造、农产品物流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内容的“大农业”概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建各市区县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研试验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强包括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在内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三、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要素投入使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转向集中配置。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物种资源培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政策,完善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统筹城乡、统筹工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新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工促农发展的新机制。(伯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五篇: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王冬生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可见,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城市化使得农业的耕地资源减少,工业化使得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又使得农业和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造成农业发展资源短缺。加之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缺乏有效体制和机制,农业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据国家农业普查结果显示,1996年至2006年末,我国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从18.5%上升至32.5%,年均增加1.44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给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他们大多为小学文化,近三分之一为文盲,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的合理流转,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农户兼业化,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采用生产新技术的能力。由于土地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农民不愿放弃自己的承包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兼业农民迅速增加,兼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对低收益的农业生产重视程度不足,往往是以简单的物资投入(如化肥)替代劳动投入,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对采用新科技和调整农业结构缺乏兴趣,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
兼业农民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尽管最近1~2年中承包地的流转出现加速现象,但我省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没有改变。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生产效益偏低,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没有能力采用生产新技术。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稳固,区域农业生产结构雷同,生产效益不高。从总体看,农业近10年来的发展,农业科技投入要素逐年增加,生产手段不断改良,农业的生产资金总量投入在增加,但是农业的投入结构、生产结构和农民的收入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农户生产数据分析,主要表现为:1)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呈下降趋势,2000年3.76∶1,2008年下降为2.96∶1;2)农林牧渔之间的比较效益没有发生变化,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没有改变;3)农户生产的资金支出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农业占15%左右,牧业占25%左右,林业占10%左右;4)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向好改变,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出占60%左右,牧业占35%左右,其他生产比例很小,粮食占67%左右,棉花占6%左右,油料占11%左右。2009年,河南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比山东、江西分别高4.5个和16.1个百分点,而相对效益较高的林牧渔业比重不高。农业结构不优,高效农业占比低,使农民增收受限。5)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结构也没有较大的变化。
土地流转“非粮化”趋势严重,缺乏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影响粮食安全。种粮的比较效益比较低,土地承包权流转之后,原本种粮食的土地,有很多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作物,搞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之类的项目,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据省农业厅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898.84万亩流转土地中,非粮食生产达到了346.1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8.52%;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率达到或超过40%的有13个,达到60%以上的有6个,其中郑州市流转面积为24.7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只有
4.49万亩,“非粮化”率达到了81.84%;许昌市流转的75万亩土地中,有21.54万亩用于粮食生产,“非粮化”率达到了71.28%,而洛阳市和三门峡市则分别达到了67.1%和65.4%。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解放农村非农务工生产力为目的“非粮化”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没有政策上的布局调控,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原经济区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的实施。
改善农业发展方式的建议
由于全省各地区农业自然和发展不平衡,现代农业建设不能采用统一模式。首先应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实验区,实施以下措施:
实现农业劳动力实质性转移。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增加城市廉租房数量,满足农民工需求,同时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以此实现农业劳动力真正意义上的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实质性转移后才能加速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科技利用从而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潜力。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省目前仍有近50%以上的中低产田,不少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重建轻管,毁坏严重。据省地调队调查,全省有近一半的农田水利设施无专人管护。应改革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把田间水利设施纳入公共管理体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强力改造中低产田。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用政策鼓励规模经营,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社,促使土地向粮食生产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流转,限制向企业流转。如,完善粮食补贴方式,增加粮食规模生产农户的补贴标准,增加对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补贴。
降低农民利用先进科技的成本。可以考虑政府出资,赋予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科技推广职能,作为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补充,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⑦4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