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日语Ⅵ课程简介
大学日语Ⅵ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在《大学日语Ⅴ》的基础上,通过108学时完成对《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11-24课及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法,具备一定的日语应用能力,了解日本文化,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语言基础。
词汇:熟记单词表上的单词,掌握动词的基本变形。
语法:掌握书上的句型。
写作:能用学过的句型写出简单的小文章。(如书信、日记等)。口语:能进行简单的日语对话。
二、课程对象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
三、大四本科学生
三、考核方式
按照期末成绩(60%)+中期成绩(20%)+平时成绩(出勤、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20%)的成绩综合评定。
四、任课教师简介
赵哲:女,助教, 文学学士, 2004年7月毕业于西安外语学院日语专业,主讲过《大学日语Ⅴ》、《大学日语Ⅵ》、《大学日语Ⅶ》、《大学日语Ⅷ》、《日语入门》等课程。
黄丽:女,助教, 文学学士, 2005年7月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日语专业,主讲过《大学日语Ⅴ》、《大学日语Ⅵ》、《大学日语Ⅶ》、《大学日语Ⅷ》、《日语入门》、《日语进阶》等课程。
第二篇:日语0-N4课程简介
丹阳日语0-N4级培训
【课程前景】
日本留学的优势理由体现在几个方面:
工薪家庭的出国选择;对于我国大多数工薪家庭而言,发达国家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很多家长望而却步。在日本,打工合法化和众多工作机会为留学生勤工俭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靠打工就完全可以保证自给有余,对家庭不会产生后续的经济压力。
自费留学生可获得大量奖学金的国家;日本政府、各地方政府以及民间团体为留学生准备了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所没有的形式多样的留学生援助体制。因为日本政府认为:接收留学生有助于世界的稳定与发展,是一种在“知识领域的国际贡献”。所以,考取日本国立或公立大学后,绝大多数即可享受到学费减免的待遇,成绩优秀者还可获得奖学金。
就业空间更广阔;国内大学本科生,毕业后求职的难度比当初高考时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日本作为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开拓中国市场业务的企业,在逐年大量增加。自1993年以来,日本已连续9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意味着大量的工作机会蕴涵在中日、日中之间的贸易工作中。所以,对于具有日本学历和生活背景的留学生来说,将来无论是留在日本工作,还是回国求职,都会是从事中国业务的日本知名公司争先录用的对象,因此,留日经历将成为他们更胜一筹的资本,具有广阔的就职机会和发展空间。
高水准的教育;赴日留学的最大魅力在于,日本有一个可以学习和掌握曾创造了令人惊异的经济增长的世界最高水准的技术与知识的环境。在日本的大学及其它高等教育机构,不但可以学习到先端的科学知识,而且在大学同窗之间建立起的人际网,对于您今后的生涯来说也将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招生对象】
日语零基础,想要出国留学深造,海外工作需求,想要进入日企谋求更好的职位者均可报名学习。
【课程特色】
老师在授课当中辅以大量练习,包括让学员跟读,让学员做替换练习等来纠正学员的发音。课堂上老师会渗透一些学习方法,教学中深入,既注重系统结合,突出重点,概括提高,又注重实用,使学生能学到地道日语。除了最基本的发音词汇,还会讲到造句法、翻译法,为学员以后继续学习日语以及参加日语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除了讲授日语,还会涉及日本的风土人情,基本习俗,趣闻轶事等,不仅是让你学会一种语言,还会让你了解一个国家的传统与习俗,不出国就可以领略异国风趣。
【学习目标】
针对2012年新日语能力考试倾向,全面改革教学体系。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巩固日语基础,进一步学习日本的文化历史,了解日本的一些特殊习俗,得到语言能力的真实提升 阅读方面:能够看懂有限的日语文章,并从汉字较多日语文章中获取必要的信息。
听说方面:能够语速较慢的日常日语会话,大致理解其脉络与关系。较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
生活方面:能够适应赴日旅游、交友的需求。
第三篇:课程简介-中国地质大学
ZA33.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课程简介
“中国”二字有何来历,中国的疆域如何变迁,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如何交融,中国的历史如何影响今天……本课程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探讨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学习者在繁杂的历史变迁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指出一条清晰的路径。教师简介
葛剑雄,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特聘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史学会理事,葛剑雄教授师从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院士。葛剑雄教授师承名家,其学术成就斐然,发表史学专著20余部、论文百余篇。作品获“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研讨会”论文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郭沫若史学奖”等。曾参加中国“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进行学术交流,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ZA32.重说中国近代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源自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热门公共选修课——“中国近代政治史”,张鸣教授以中西两种体系的差异为开篇,为我们回望和反思了中国近代那波澜壮阔而又诡谲难辨的历史面貌,还原了政治祛魅前的历史真相,剖析了历史车轮转向的前因后果,令教科书中那段枯燥无聊的近代史重新焕发新生,带我们正视一段被扭曲的历史,引导我们发现近现代诸多问题的精神根源。教师简介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政治系主任,学术专著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农民意识的变迁》、《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拳民与教民》、《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0》等8种,学术编著有《文革中的名人之思》、《百年春秋》等5种。
ZA26欧洲文明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希腊、罗马、中古、近古、现代各个时期的文明特征为线索,展现出非常丰富复杂的演化内容和变化莫测的发展模式,朱教授坚持自己的传统,汲取其他文明的营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的欧洲画卷。教师简介
朱孝远,史学工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纪史、世界文化史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中世纪思想文化史,世界中古史,欧洲史,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中国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形态转变(过渡)问题研究。ZA28英美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通过系统介绍英美的历史进程、政治体系、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等基本社会文化知识,让选修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简介 Alex Olah,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曾作为外交官任职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30余年,担任过澳大利亚驻北京大使馆商务参赞。ZA29文艺复兴:欧洲由衰及盛的转折点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人民共和国,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风格到芭蕾舞诗性美的精神意蕴,为学生展现文艺复兴为何是欧洲由衰及盛的转折点。教师简介
朱孝远,史学工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纪史、世界文化史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中世纪思想文化史,世界中古史,欧洲史,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中国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形态转变(过渡)问题研究。ZA01.考古与人类 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括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方法、人类起源、城市革命、彩陶文化与玉器文明、孔子时代的考古转变、中国铜器文化、秦始皇陵之秘、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揭示了考古探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多重作用与重要影响。教师简介
高蒙河,现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良渚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科技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日本“弥生”文化研究会会员等。ZA02.中国古代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人类社会的起源谈起,历数夏、商、周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的动荡,梳理秦汉、三国、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朝代的更替,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让学生对中国的过去有一个全貌式的了解。教师简介
李鸿宾,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古民族关系史、长城学的教学与研究,专攻隋唐五代史。出版《唐朝朔方军研究》、《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之关系》、《隋唐五代诸问题研究》、《隋唐对河北地区的经营与双方的互动》等专著。ZA11.西方文明通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广泛细致地介绍了西方文明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音乐、建筑、公共艺术等诸多领域,同时对中西文化展开了详尽比较,旨在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文明各自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优势,形成健全的文化观念。教师简介
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主要著作:《中西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中国公民读本》等。
毕明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领域:音乐史学、音乐表演。
陈 炎,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等学术专著多部。单 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禅宗的智慧》。
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和《宪政的中国之道》。刘家安,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所副所长,民商法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买卖的法律结构》,《物权法论》等。
丁 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美术史学、视觉文化研究。专著:《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等。ZA12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十余部西方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导读,以人性、人生、良知、美好生活、理想等重要问题为导入,消除学生对“名著艰深”的畏惧,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简介
彭刚,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等。ZA14.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人类文化演进规律入手,从审美递增、递减律,阴阳二极对立转化律,万物五相选择律等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抗、互证、互进,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教师简介
辜正坤:原北大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所长,获国务院颁发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现任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顾问等。曾应邀讲学于德国自由大学、法国日内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瓦西塔大学等。兼任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一级书画师、北京艺联诗书画院名誉院长等。ZA15.20世纪世界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20世纪全球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再现了朝鲜半岛、巴以冲突、巴尔干火药桶、印巴冲突,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与缓和、欧洲统一进程、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东亚崛起等历史转折点的来龙去脉,旨在让学生开阔视野,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理解现在和未来。教师简介
冯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师从日本著名学者山室信一教授并获文部省奖学金。研究方向:日本史。
ZA16.世界古代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文字的发明引入,讲述原始社会、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犹太、古代波斯、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历史文明。陈仲丹教授讲课生动幽默,旁征博引,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可感的细节来深入了解文明的起源,探究人类的发展。教师简介
陈仲丹: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教授。主要研究范围:英国及英联邦史、和平学研究、世界文化史研究、国外汉学研究等。代表性著作《疾病改变历史》。ZA17.西方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突破了“概论”类课程容易陷入的现象罗列、概念化理解的传统模式,赵林教授基于自己对西方文化的真实理解,用幽默有趣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和翔实准确的资料,从历史、地理、文学、经济等方面揭示了深刻复杂的西方文化历程。教师简介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武汉大学首批“十大名师”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作为本课程指定教材的《西方文化概论》2007年被教育部增补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而且在国内许多高校中也被用作讲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西方文化概论”的基本教材。尤其是《西方文化概论》一书,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已经被重印7次,印数达3万多册,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中使用得最多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材。
ZA22.中华民族精神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反思与建构、比较与融通、寻根与探源、传承与发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并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化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们如何凝聚与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师简介
李太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高等学校德育。著作有《全球问题与德育》,《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等。
黄长义,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校特聘教授,并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现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著作有《晚清经世实学》、《统一战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论》等。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兼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哲学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在国内首倡社会认识论并将其建设为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著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等。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代史专题、医学社会史。
栗志刚,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政治教育系副教授,政治教育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精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ZB28.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 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中,吴根友教授将为你梳理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8世纪的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跨越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解析经典哲学名著,带领大家一起对中国古典哲学进行理解与思考,将深奥的中国哲学娓娓道来,拉近大家与哲学的距离。教师简介
吴根友,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秘书长。ZB30.诗意的人学:西方文学名著欣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精选西方文学史上的三十六部经典名作,以重读经典的理念,通过文本细读,透析其间的人性内蕴和艺术品格,以期使学生对西方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形成世界眼光与人类视野,学会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提升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教师简介
蒋承勇,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国文学史》主编之一,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项目《外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之一。ZB25.逻辑学导论 课程简介
如果你正想了解“苏格拉底必死”的推论,如果你纠结于“理发师悖论”解决,如果你困惑于“白马非马”的论证,如果你想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如果你想在辩论赛中大放异彩,如果你想在未来的求职考试中占得先机,如果……中山大学知名逻辑学教授熊明辉老师,用清晰严谨、幽默风趣的风格为大家呈现出不一样的逻辑学导论。教师简介 熊明辉,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和逻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非形式逻辑、法律逻辑、法律证据学、批判性思维与论辩理论、人工智能与法律。ZB26.伦理学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运用一些综合性的概念思考人的生活和人的世界,使我们对它们有系统性的理解与把握。当一个人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看到人的生活和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并试图去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这种复杂性时,他就会对伦理学产生某种兴趣。本门课将引领学生从心灵的深处审视自我,从生命的高度俯察社会的百态。教师简介
廖申白,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包括伦理学理论、西方伦理学。代表著作有《伦理学概论》、《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等。ZB02.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课程简介
西方文学、哲学、政治、经济、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赵林教授从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方面讲授了这门课程。教师简介
赵 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武汉大学首批“十大名师”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ZB04.西方哲学智慧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将古今中外人们普遍关心的哲学问题变成学生们自己的问题,由此将他们引上哲学思考的道路。张志伟教授从智慧的痛苦、哲学的诞生、苏格拉底的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主体性的觉醒等方面进行了讲授。教师简介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宗教学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主要著作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主编《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问题研究》《西方哲学史》等。ZC44.艺术鉴赏 课程简介
艺术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从懵懂拙朴的远古到日新月异的现代,从奔放绚丽的西方到沉稳神秘的东方,本课程将带你探寻艺术之美,以美感来通达人生,净化心灵。教师简介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书记兼副院长;现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新一届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先后7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奖或优秀教学成果奖,先后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ZC46.西方现代艺术赏析 课程简介
本课程注重从美学及文化学的视角研究西方现代艺术。通过对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现代主义诸多流派及现代艺术大师、艺术作品的详实介绍与赏析,使学生感知到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独特魅力,并逐步认识到西方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教师简介
铁娆娆,吉林大学讲师。ZC47.大学英语过程写作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适用于任何对英语写作感到困惑的人。在本课程中,学生们将了解写作过程,学会撰写有效的论证/论据,并批判性地思考。本课程还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见的写作问题给出了有效策略,以便根据个人需要定制本课程。此外,本课程作为2008年以来在吉林大学广受欢迎的写作课程升级版,还提供了各种有趣的写作活动,丰富的资源,以及对以前和当前学生写作样本的深入分析。在这里,你将参与一个冒险,塑造你的想法,还有互动的写作环境和有趣的学习过程。教师简介
林娟,吉林大学,讲师。ZC01.中华诗词之美 课程简介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也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教师简介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代表作品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ZC02.中国书法史 课程简介
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本课介绍了程汉字书法从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面貌,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理解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基本特征,认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和突出成就、地位及影响。教师简介
朱彦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艺名朱桢,号美髯公,斋号冰醋斋、怀醑堂、后素轩,师从王玉哲,范曾先生,怀醑堂乃范曾先生所命赏。
ZC03.中国陶瓷史 课程简介 陶瓷与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以中国陶瓷的工艺和技术成就最为辉煌。本课程介绍了中国的陶器,瓷器考古的发展历史,以及多个时期、多个地区的陶瓷工艺发展历史。教师简介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专家库成员、中国钱币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文版)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文化论丛》和《中国遗产网》主编、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等。ZC04.东方文学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了东方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基本内容和演变,并在此基础上精讲了一批东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思想积极向上,艺术精益求精且富有独创性,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既有审美价值,又有思想价值和道德教育价值。教师简介
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日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6部(含合著4部)。
ZC08.东方电影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日本、朝鲜、台湾、香港、韩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影。通过有条不紊的讲解,丰富饱满的引证,旨在让学生感受并掌握东方电影的主要内容,独特形式与艺术风格。教师简介
黄献文:现为武汉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沈从文创作新论》、《论新感觉派》、《昨夜星光——20世纪中国电影史》、《东方电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ZC09.美术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美术的类型、技法、作品、大师以及艺术观念,包括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中国的色彩观念、色彩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山水画与西方的主流绘画及其文化观念、20世纪中国美术的传统与变革等内容。教师简介
李 松: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曾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ZC11.古代名剧鉴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了戏曲的发展历史,并分为多个专题进行了深度分析,例如王实甫与《西厢记》、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汤显祖与《牡丹亭》等,课程内容丰富,对初步学习和了解古代名剧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教师简介 陈维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瓶梅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陈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古代戏曲和古代小说。著有《红学通史》、《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无论是对于古代戏曲还是古代小说、戏曲小说文本还是戏曲小说理论或批评现象,他都着眼于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大背景,致力于捕捉各种批评现象的文化依据和历史生成过程。
ZC16.西方美术欣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中西美术的比较入手,讲到原始艺术、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现代美术等,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美术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带领学生发掘整个西方美术世界的艺术魅力。
教师简介
孙乃树: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理事,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审查专家,奥中关系促进会音乐、教育顾问,上海“东方大讲坛”讲师。
ZC18.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 课程简介
本课从漫画的定义开始,全面地介绍了漫画的种类、特点、历史遗迹、创造规律和技巧等,给出的一些概念解释、定义都是首创,并且详细的介绍了各种漫画工具。通过对漫画的鉴赏以及对漫画创作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幽默感,提高艺术修养,并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简介
杨树山:南开大学毕业,现为大学美术学教师,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漫画专业委员会理事,天天漫画网美术策划。自1990年始,从事漫画、插画、水墨画、油画创作,已在国内外发表、展出绘画作品7000余件,在各类漫画比赛中获奖300余次。出版了《杨树山漫画》、《漫画学教程》和《漫画鉴赏与创作十四讲》等书籍。ZC21.影视鉴赏 课程简介 电影、电视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本课程将通过优秀影视作品案例,带领学生从文学、社会学、美学角度出发感受影视艺术,为学生提供一幅现实生活的图景,深入了解影视作品所反映的文化世界。教师简介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当代文化艺术思潮、影视文化、中外电影史等。中国高教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艺术委员会理事、《诗探索》杂志编委、常务编辑;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邀评委。
ZC22.舞蹈鉴赏 课程简介
舞蹈是以身体为语言,与观者进行“心智交流”的运动表达艺术。本课程从怎样欣赏舞蹈、欣赏舞蹈的范畴及途径、古典舞欣赏、民间舞欣赏、现代舞欣赏、当代舞欣赏等方面出发,讲解舞蹈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引领学生去感受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教师简介
刘 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科学研究处处长;国务院学位办公室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委员及韩国“首尔国际舞蹈比赛”评委。2001年出版学术专著《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列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教材”和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 学术论文《神与舞的切点》、《从“雀之灵”到雀之“尾”》、《中国民间舞的守望》等分获中国文艺家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等奖项。ZC23.戏剧鉴赏 课程简介 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冲突的艺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本课程通过介绍戏剧学概论、古希腊神话与剧本、中国戏剧的现状、舞台美术等方面情况,带你走近戏剧创造的过程,了解戏剧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教师简介
张 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联合国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执行委员和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戏剧理论与批评。参加“国家舞台演出精品工程”,“全国优秀舞台剧本评选”,“文化科研评选工程”,“社会科学成果评选工程”,“曹禺戏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全国优秀广播剧评奖”,“青年戏剧文学奖”,“北京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曾获2003年中国文联文学艺术评论奖、2004中国曹禺戏剧评论优秀奖、2005年中国戏剧文学创作金奖、2011中国话剧金狮奖。出版著作及成果丰硕,其中话剧作品《活着》(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由国家话剧院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孟京辉执导,黄勃,袁泉主演。ZC31.《西游记》鉴赏 课程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本门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从故事诞生的前世今生到古今流传的影响演变,从降妖伏魔的英明神武到取经之路的坎坷艰辛。这本巨著在杨俊教授的讲述中显得生动而详实,全方位解读名著,引导学生走近艺术丰碑,思考人生之路。教师简介
杨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2011中国公关创新领军人物,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西游记》文化委员会副会长,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常务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从教31年,获得全国、省部级优秀论文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术月刊》、《学术界》、《江苏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青年记者》、《新闻知识》等权威、核心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主编、编著、参编出版学术专著、大学规划教材45部,代表作有《心解论经》、《西游记新论》、《公共关系》、《公关与礼仪》、《新型实用公共关系教程》等。ZD36.人文的物理学 课程简介
物理何关人文?物理何关我们?本课程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以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为轴心,着重介绍了物理学发展史上一系列原创性观点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在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本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好评,是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之一。
教师简介
金晓峰,复旦大学,教授。获奖情况: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美国真空学会“Outstanding Shop Note Award” of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1999-2003);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2001);Fellow of UK Institute of Physics(2004);复旦大学校长奖(2006)。ZD37.科幻中的物理学 课程简介
《科幻中的物理学》旨在通过对科幻作品的种种现象的分析,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物理现象。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能量、力学、宇宙、时间、人工智能以及人类未来方面的内容。课程主要使用了大量科幻作品中的素材并以此为基础讲解物理学,具体事例与物理理论相结合,使课程更易于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并理解。教师简介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宇宙学、弦论、高能物理。长期在国外知名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等职务。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作品。主要研究领域为宇宙学,弦论,高能物理。ZD40.物理与人类生活 课程简介
本课程高度概括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微观结构以及时空结构等物理基本知识领域的知识逻辑体系和发展简史。依据所介绍的物理学原理,通过110余个例子的讲解,可以使学习者能够理解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发生各种现象的原理,如何利用物理原理指导人类的科学活动,如何依据物理学原理促进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简介
张汉壮,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物理学院副院长。所在学科专业为光学,所研究方向为材料超快动力学、无机量子点发光器件机理。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东北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普通高校力学课程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CAP)物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吉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光学学会副秘书长。ZD42.汽车行走的艺术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对汽车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车史文化和技术文化进行描述,重点介绍支撑汽车行驶功能的重要部件的结构演变、驱动汽车行驶的动力传动系统的技术革新与进步,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与汽车行走功能有关的车史文化与科技知识,同时培养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提升汽车素养,理解道器合一的汽车行走艺术!教师简介 王建华,吉林大学,教授。ZD35.生命科学与伦理 课程简介
当人们为今天生命科学的伟大成就而欢呼雀跃时,科技的“双刃剑”带来的副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又让人们忧心忡忡。本课程将从技术与伦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介绍,阐释二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辩证关系。不仅有助于解决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也能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结合,并帮助学习者重新审视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教师简介
吴能表,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重庆市植物学会、重庆市植物生理学会会员,重庆市生化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专家组成员。ZD26.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物理学的起源出发,从通俗的角度讲解了物理学中若干重大问题,包括电磁场、现代光技术、磁学基础、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学、狭义相对论、固体物理基础与现代科技、夸克、粒子物理及粒子实验简介、磁性材料中的磁畴、实验与物理学发展以及新能源与物理。教师简介
李学潜,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天津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ZD02.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范围上起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科学与技术,下迄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历史,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乃至于中西方科学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同时也对科学技术史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师简介
雷 毅: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生态哲学和科技哲学。著作:《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生态伦理学》等。杨 舰: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日科学技术的交流与比较研究;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研究。主要出版物:《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等。冯立升: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戴吾三: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专攻科技史与古文献。著有《考工记图说》《集科学与艺术於一身的巨人——达文西》等书。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以及科学和宗教的关系。专著:《从自然之镜到信念之网》。
鲍 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战略及其政策、中俄科学技术文化比较研究。
刘 兵: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科学编史学,科学文化与传播,科学哲学。专著:《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等。ZD03.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论以及相对论的诞生,宇宙的发展历程探索,放射性与原子弹的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关于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的介绍,霍金生平及其黑洞研究,膨胀的宇宙、虫洞与时间机器,时间的性质,文明的诞生,文明的演进等方面内容,带领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教师简介
赵峥: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教学,活跃于黑洞物理、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和时空理论等研究领域。
ZD06.化学与人类 课程简介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学科。这门课程介绍了化学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对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知识产生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此外也提供了一些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才能防患于未然。教师简介
刘旦初:复旦大学化学系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物理化学——多相催化,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译著三本,另有专著四本。ZD14.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系统演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复杂而神奇的人、免疫与疾病、脑与神经学科、生态与人类坏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定的预判。教师简介
张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ZD07.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包括: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生物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食品安全标准等。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学会健康饮食。
ZD12.世界科技文化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全新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技史发展历程,探索科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顺序分为古代科技文化的产生、近代科技文化的形成、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三部分,旨在使学生对世界科技文化史产生深入的理解。教师简介
李建珊:现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南开大学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哲学分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环境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委员及该研究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文化史和“科学、技术与社会”。著有专著《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科学方法纵横谈》等。ZD13.文化地理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地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包括宗教、语言、民族等内容在内的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传播和融合过程,具体指出了地理对文化产生的作用。本课旨在给学生提供全新的视角,认识到文化的发展并不仅仅被人文因素左右,同样可能受到地理等其他大量自然因素的影响。教师简介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专业为中国历史地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前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基金项目10项。ZD14.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系统演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复杂而神奇的人、免疫与疾病、脑与神经学科、生态与人类坏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定的预判。教师简介
张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ZD16.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现代数学和信息时代有重要应用的数学知识为载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数学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讲授这些知识,点评其中的创新点或创新的想法,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和训练,并且领略数学创新的风采。教师简介
丘维声:北京大学教授(2000~2001年北大评出的十大知名教授之一),不仅在数学科学的研究前沿成绩卓然,而且也是我国高中阶段初等数学普及教育的专家。他多次参与国家高考命题工作,被教育部基教司聘为专家,参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制定工作.出版著作15部,译著4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ZD17.物理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人类物理发展进程为背景,结合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交叉科学与人文,融合东方与西方文化,将人类重大物理成就以及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进行阐述。通俗易懂又严谨求实地阐述物理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发展规律与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等问题。教师简介
叶高翔: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工作。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约40篇。盛正卯: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波与等离子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聚变理论与模拟以及非对易空间上的场论研究。ZD19.科学通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了古希腊超越功利的自由科学、希腊化的罗马科学、阿拉伯科学、欧洲科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制度化、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变革、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等内容。通过对科学发展脉络的剖析解读科学的发展走向。教师简介
吴国盛: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ZD22.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课程简介
如果数学是人类科学发展的面包与黄油,那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是使面包与黄油更加可口的蜂蜜。本课通过解析著名数学家的经历及其著名著作,追溯数学的历史,更准确地把握数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读数学学习的正确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简介
汪晓勤:1999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学科教育(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出版《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等著作,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清华学报》(台湾)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ZD25.探索发现:生命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热点问题为视点介绍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教师简介
黄耀江,黄耀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曾参与863、973、总后重点和国家杰青等课题。先后主持省级重点等5项课题,承担211、985、111等计划子项目及教改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30余篇;省部级奖4项;国家发明3项;省部级成果3项;著作2部;知识产权评估报告1项。ZF17.《论语》导读(上)课程简介
《论语》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书,是儒家至高无上的典籍。本门课程从礼到仁,从君子之德到忠恕之道,从入世到出世,刘强教授深入浅出,将先贤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旨在用现代视角解读传世经典,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从而引起文化共鸣与思考。教师简介
刘强:笔名留白,1970年10月生于河南正阳,同济大学教授、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人文学者,曾任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11)。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01)(师从曹旭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师从骆玉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兼杂文、散文创作。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文史知识》、《古籍研究》、《中华艺术论丛》、《上海师大学报》、《阴山学刊》、《同济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古诗今读》、《世说新语今读》、《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等。2010年10月曾在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竹林七贤》。ZF01.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而又简约地带领大家领略中国文化历史及其风采,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文化交流、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方面来介绍中国文化。教师简介
李山,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先生弟子。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先后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诗经新注》等诗经研究专著,及《中国文化概论》。ZF02.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 课程简介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数百年来为人所津津乐道。本课程分别对四部著作做出详细介绍,对同学们全面认识、了解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的明清小说提供了帮助。教师简介 蔡义江,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主要出版著作《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论红楼梦佚稿》、《〈红楼梦〉校注》、《蔡义江论红楼梦》等。
侯 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教学、科研工作,侧重于白话小说研究。著有专著《水浒源流新证》、《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元曲诵读》等。
段启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红楼艺术论》、《西厢论稿》、《中国文学史长编》(元明清卷)、《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述评辑略》等。
袁世硕,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文学、蒲松龄研究。主要著述有《孔尚任年谱》、《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等。
ZF07.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唐诗初、中、盛为主要分期介绍了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和杰出的作品,详细讲解了诗词本身的含义和当时创作的背景等资料,帮助大家了解唐朝文化和唐诗的人。课程最后详细介绍了李白的人格与风格,也从侧面为大家展开了一部描绘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画卷,感受唐朝盛世的魅力。教师简介
查屏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士人精神史与文学情感与语言表达的问题,著有《盛唐经学的窘境》、《隋唐小说研究》、《天宝河洛儒士群与复古之风》、《唐学与唐诗》等学术著作。课程大纲
ZF15.《易经》十讲 课程简介
《易经》是中国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本门课程全面介绍了古代帝王之学,以及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旨在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这本古今奇书,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人生的变化。教师简介
顾铭瑞:上海大学自主创新工程研究院国际合作EMBA研究生院院长,同时是管理心理学专业教授、博导,身兼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和世界易经学会副会长上海分会会长等职位。ZF20.中国茶道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茶道概述、茶道之源、茶叶品质、茶道实践、茶道技术、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茶道与文学艺术、茶道与健康生活等内容的讲解,引领学生沿着中国茶道的历史轨迹,领略因茶而生的丰厚文化;在择器选水、高冲低斟的实践中,体验茶道技术之精要妙趣;在品读“茶墨俱香”的文艺作品中,感受多元的茶道审美情趣;在悉心体会茶道养心、静心、修身的养生之益中,获得身心的健康与愉悦。教师简介
朱海燕,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讲国家级精品公开视频课《中国茶道》,主编《中国茶道》,副 主编《茶馆设计与经营》、《中国茶艺学》、《茶文化》等教材。ZF22.明清小说名著解读之《聊斋志异》 课程简介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一本有着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本课中我们将浅析这些短篇小说,了解蒲松龄如何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有力批判;如何去揭露社会矛盾,表达人民的愿望;也会从中辨析出夹杂着哪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教师简介
袁世硕,山东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的教学和研究。ZF23.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简介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被誉为“大道之源”。让我们跟随主讲老师的精彩讲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与历史基因。教师简介
黄黎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T11.应用文写作 课程简介
应用文写作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日常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惯用格式。本课讲解了行政公文、事务性文书以及行业专业应用文等主要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教师简介
李大敏,西安财经学院教授。
T02.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 课程简介
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现代大学的研究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知识产量的重要标准。没有严谨的学术规范,一个大学是培养不出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课程对学术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有助于学生培养严谨规范的学术习惯与风格。
教师简介
李砚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科学》丛刊主编。T09.女子礼仪 课程简介
此课程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包含了生活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着装、妆容、举止、谈吐等内容,学习后的女性无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人接触,都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散发出令人无法抵挡的独特魅力。教师简介 周季平:国家行政学院特约礼仪培训师,北京广播电台与未来之舟礼仪直播节目“文明之光—与奥运同行”主讲嘉宾。2000年曾赴新加坡共和国访问并从事汉语言和礼仪的培训工作。擅于商务礼仪、国际礼仪、服务礼仪、公务礼仪操作规范及人际沟通。2003年特邀在中央教育台1台培训职业礼仪行为规范。主要著作包括:《企业商务礼仪指南》《公务员礼仪培训手册》等9本图书。T23.职业生涯提升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1.卓越的领导魅力;2.人脉管理;3.如何树立和保持进取心;4.当众讲话的六大原则;5.如何打造个人影响力;6.做自己人生的管理者。从领导力,人脉管理,心态调整,表达能力,影响力,个人规划六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六个方面贯穿了学生的整个职场,对于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赢得成功。教师简介
陈海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刘剑,卓越领导网,董事长;
林俞丞,北京东方经略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 黄久凌,北京卡耐基成功素养培训学校,校长; 高千帆,中华企管培训网,讲师。
第四篇:《大学英语六级培训》课程简介(共)
《大学英语六级培训》课程简介
根据《新六级考试大纲最新修订版》的规定,对学生进行六级考前辅导。英语六级培训课程辅导班以历年真题为基础,通过阅读、听力、综合和写作分项教学,强化考点,总结考试规律;通过分析历年英语六级考题,帮助学生熟悉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形式及流程,听力、阅读、完型、写作、翻译各个突破。强化考点、总结考试规律并传授复习方法和重点。传授复习方法与重点,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节省时间;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六级应试能力,尤其是英语六级听力、英语六级阅读等考试高分点,提高速度及准确率,相应考试技巧,灵活应对英语六级考试,力争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四级考试。
第五篇: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简介
附件2:拓展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高级英语课程简介
一、课程名称
高级英语
二、课程类型
必修课,拓展课程
三、学时与学分
每学期学时:32;总学时:64 每学期学分:2;总学分:4
四、教材及参考书
李荫华主编,《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4册[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郑树棠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二版)》第4册[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李荫华主编,《全新版大学英语快速阅读(第二版)》第4册[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李荫华主编,《全新版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第二版)》第4册[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五、教学对象
起修大学英语为2级和3级的学生
六、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的“较高要求”,为其通过大学英语六级(CET6)及考研做准备。
“较高要求”具体如下:
1.听力理解能力:能基本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2.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或寻读。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4.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一般性的主题基本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通顺。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语国家大众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包括中学和一般要求应掌握的词汇),其中2200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附件3:参考词汇表)。
七、教学内容
本课程为大学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提升课程,在加强听说的同时充分兼顾对学生读、写、译等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为《综合教程》、《听说教程》、《阅读教程》、《快速阅读》系列教材的1-4单元,第二学期为上述系列教材的5-8单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补充其它方面(如:西方文化)的教学内容。
八、教学环节
每学期处理教材的四个单元。每四周(8课时)处理教材的一个单元,即综合,视听说、泛读和快速阅读各一个单元。其中,综合5课时,泛读和快速阅读1课时,视听说2课时。通过课内课外、网上往下、大班小班、自学面授等一系列的互动互补的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应用能力。
九、考试要求 课程考试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形成性评估和阶段性评估结合起来,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估可采用课堂活动评定,课外作业评定、平时测验、网上学习与测试等。阶段性评估既可采用网上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学期总成绩计算公式: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中级口笔译课程简介
十、课程名称
中级口译(笔译+口译)
十一、课程类型
必修课、拓展课程
十二、学时与学分
每学期学时:32;总学时:64 每学期学分:2;总学分:4
十三、教材及参考书 建议教材:
a)《中级口译教程》,梅德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b)《中级口语教程》,严诚忠,戚元方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c)《中级听力教程》,周国强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d)《中级阅读教程》,陈汉生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e)《中级翻译教程》,孙万彪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参考书:
1.《中/高级口译考试备考精要》,汪海涛,邱政政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中级英语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鲍晓英,陶友兰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3.《中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汪海涛,邱政政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4.《实用口译手册》,钟述孔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5.《中级口译备考指南》,口译教学与测试研究中心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十四、教学对象
起修大学英语为2级和3级的学生
十五、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非英语专业第三、四学期的一门后续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授口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口译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客服在不同场合的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双语转换和文化差异的障碍,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英汉、汉英口译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原则是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提高口译技能。
十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为笔译和口译,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听力、阅读、翻译、口语、口译五大模块,涵盖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学习者创造汉英、英汉互译的学习条件。
以下为分学期分课时编写的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三学期:32学时 听力(12学时)阅读(10学时)翻译(10学时)第四学期:32学时 口语(8学时)口译(24学时)
口译综述(2学时)接待口译(2学时)会谈口译(2学时)访谈口译(2学时)礼仪性口译(4学时)介绍性口译(4学时)说服性口译(2学时)学术性口译(2学时)商务性口译(2学时)科普性口译(2学时)
十七、教学环节 在使用配套教材的同时,从包括China Daily, Beijing Weekly, Newsweek, Times在内的各类中外期刊杂志以及网络资源中选取适合笔译口译的内容,及时引入课堂。以各类口笔译实践材料为主题训练内容,采用课内和课外结合、师生互动方式实施教学。课内主要以教师讲授理论技巧,学生按教学主题进行口笔译操练以及评讲的方式教学。教材课文内容主要由学生在课外小组内完成或独立完成,课内讨论;补充内容作为课内即席口笔译材料。学生就规定主题进行课前准备(包括上网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
十八、考试要求
笔译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口译考核方式:闭卷听译。
学期总成绩计算公式: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中级口语课程简介
十九、课程名称
中级口语
二十、课程类型
必修课、拓展课程 二
十一、学时与学分
每学期学时:32;总学时:64 每学期学分:2;总学分:4 二
十二、教材及参考书
戈姆, 《流畅英语口语教程》第3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王守仁, 《新编英语口语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严诚忠, 《口语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二
十三、教学对象
起修大学英语为2级和3级的学生 二
十四、教学目标
英语口语旨在帮助学生学习使用不同社会语境中常用的套语,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技能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英语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
1.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简单的日常英语进行对话,并能就所听、读的材料回答问题及复述,做到语音、语调、语法基本正确,应能就一般日常生活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能就熟悉的话题经一定的准备后,作1-2分钟的连贯性发言。
2.通过第二学期的学习,学生应能经一定准备后, 就一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话题作3-5分钟的连贯性发言和交谈。能就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话题同英语国家人士交谈;能比较准确地表达思想,语言基本得体。
3.经过口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同本族文化进行感性比较的同时习得英语国家的文化,体会两种文化的异同,增强跨文化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加大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容忍度。
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侧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表达清晰,言之有物,从而更好地完成交际的全过程,提高交际能力与质量,从而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语言交际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思维习惯。二
十五、教学内容
1.注重语言输入,加强基本功训练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是通过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视听及文字材料,增加语言输入,然后经过模仿、训练达到对语言的自由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如语音、语调、朗读、复述等。针对语言功能项目中常用句型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口语实践。教学活动要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的培养应并重。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媒介,交际过程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说话往往会不得体。语言不得体比不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更容易导致误解的产生。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理解交际过程中众多因素(如:场景、功能、意念、性别、社会、心理、风格、情感)与语言得体性的关系,使其掌握正确、得体的表达方式。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口语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反复的实践,仅靠口语课上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要搞好英语口语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内辅导,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以便提高学生参加口语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习小组、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运用英语的机会。二
十六、教学环节 1.表达模式: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示语言功能的不同表达方式;
2.口语技能训练:通过大量的口语技能训练和语言实践活动,巩固和扩展所学语言功能的常用句型,强化交际技能;
3.话题讨论:通过对不同话题的讨论加深对英、美等主要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了解,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进行正确得体的交际。二
十七、考核方式
中级口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1.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综合而定。“英语口语”课程的作业应要求学生在课堂口头完成,每学期至少布置三次作业,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
2.终结性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本课程的考试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终结性考试每学期安排一次,期末考试的内容紧密结合所学教材。
考核方式:口试。
学期总成绩计算公式: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简介
一、课程名称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二、课程类型
必修课、拓展类课程
三、学时与学分
每学期学时:32;总学时:64 每学期学分:2;总学分:4
四、教材及参考书
1)Davis, Linell.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Snow, D.编著.跨文化交际技巧: 如何跟西方人打交道[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3)胡超编著.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4)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5)李本现主编.跨文化交际选读[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6)王催春,朱冬碧,吕政主编.跨文化交际[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7)许力生主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8)严明主编.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五、教学对象
起修大学英语为2级和3级的学生
六、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本课程属“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为已基本完成“综合英语类”课程学习的学生而开设。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介绍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分析文化冲突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使他们能用英语与来自西方国家的人们进行得体的、有效的交际,从而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
七、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传授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展示其独特的社会风貌,并通过典型的文化冲突案例,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特征,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
八、教学环节
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突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采用多媒体授课,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别能力,采用互动教学和分享学习的方法,参插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活动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分析交际失误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另外有录音、录像供学生观摩讨论。课上讲授的内容约占全部课程的60%,课下阅读练习的讲评和学生讨论约占40%。
九、考试要求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40%,其中出勤情况10%,情景模拟和报告展示20%,讨论发言10%。
学期论文:60%,一篇1000字以上的论文,内容是运用学到的某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对现实生活案例、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阐释、分析、比较和反思。
学期总成绩计算公式: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附作业说明: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课内课外阅读,并收集跨文化交流案例供课内讨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人文艺术英语课程简介
一、课程名称
人文艺术英语
二、课程类型
必修课、拓展课程
三、学时与学分
每学期学时:32;总学时:64 每学期学分:2;总学分:4
四、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新核心英语—人文艺术英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2)参考书:《人文英语套装系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第一版
五、教学对象
文科学院起修大学英语为2级和3级的学生。
六、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人文艺术领域题材重点培养大学生就人文艺术话题的英语语言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得学生能通过和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大学科内容来学习外语,从而提高利用外语交流和汲取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通过英语语言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七、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艺术和人文四大类别,从中国艺术、西方艺术、实用艺术到现代行为艺术。其中中国艺术包括了中国书法和中国民间艺术两方面内容,西方艺术重点介绍了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伟大的西方艺术家以及现代雕塑与建筑;实用艺术涵盖范围较广,有公共景观艺术、工业设计、摄影与摄影师以及艺术展览;教材最后介绍了现代艺术领域另类的行为艺术,融进了现代元素。
八、教学环节
每个单元首要环节都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话题信息,并以PPT的形式做简报;课堂授课环节包括学生展示并讨论相关背景,并通过阅读进一步拓展对话题的了解深度和广度。课后练习环节包括人文艺术类话题词汇的巩固、内容的理解、中英互译以及与话题相关的写作练习。总体来说,课堂授课应以学生PPT展示和师生讨论以及作文展示为主,重点突出语言输出的特点。
九、考试要求
课程考试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估采用课堂活动评定,课外作业评定、平时测验、网上学习与测试等。终结性评估采用期末考试等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学期总成绩计算公式: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科技英语课程简介
二十八、课程名称
科技英语 二
十九、课程类型
必修课、拓展课程 三
十、学时与学分
每学期学时:32;总学时:64 每学期学分:2;总学分:4 三
十一、教材及参考书
1)《科技英语阅读》.韩梦奇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科技英语语法》.魏新强、刘桂华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科技英语阅读导读》 韩梦奇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三
十二、教学对象
理工科学院起修大学英语为2级和3级的学生。三
十三、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技英语基础词汇及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懂得科技类英语文章的文体及文法特点,掌握常用专业词汇的构词方式,理解科技英语的句法特色。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具备熟练的科技英语阅读能力,初步的专业英语听说写译的能力,为学生顺利过渡到专业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三
十四、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用英语讲授与工科学生密切相关的科技方面的知识,其内容涉及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新能源、太空科学等科技领域,使学生在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科技英语文章的阅读、写作与翻译等方面的能力。三
十五、教学环节
每两周学习一个单元。第二学期最后两周补充讲解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写作方法,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英语学习及专业论文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任务教学法,结合课内课外、网上往下、自学面授等一系列的互动互补的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科技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三
十六、考试要求
课程考试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估采用课堂活动评定,课外作业评定、平时测验、网上学习与测试等。终结性评估采用期末考试等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学期总成绩计算公式: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商务英语课程简介
一、课程名称
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
二、课程类型
必修课、拓展类课程
三、学时与学分
每学期学时:32;总学时:64 每学期学分:2;总学分:4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学生用书)(中级)(第三版)(英)休斯(Hughes.J.)经济科学出版社
2)《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练习册)》(中级)(第三版)(英)达姆特(Paul Dummett)经济科学出版社
3)《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口试必备手册》(中、高级)(修订版)陈小慰 经济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
1)《剑桥商务英语应试辅导用书:新编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指南》(中级)李中等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新剑桥商务英语(BEC)系列·剑桥BEC真题集(第4辑)(中级)(附听力CD光盘2张及答案)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外语考试部 人民邮电出版社
3)《新编剑桥商务英语伴侣用书: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同步辅导》(中级)(第3版)朱天文、陈小慰 经济科学出版社
4)《BEC写作必备手册》(中级)李慧杰、周之南 经济科学出版社 5)《新编剑桥商务英语(教师用书)》(中级)(第3版)(附MP3光盘1张)(英)休斯(Hughes.J.)经济科学出版社
五、教学对象 商学院起修大学英语为2级和3级的学生
六、教学目标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迫切需要我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英语,熟悉国际商务知识和商务环境,善于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本课程是为训练学生语言技能和拓广学生的商务英语知识而开设的。本课程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在商务工作环境下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在商务工作中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把语言学习融入信息处理中以培养学生从事各种商务活动的能力。教学应合理地组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内容有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具备商务英语的基本理论和听说读写技能,具备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应付各种形式的商务英语素材。
听力方面:能听懂正常语速的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的谈话,类型涉及电话、采访、讨论、演讲、会议发言等。要求学生能正确辨认信息,并做出适当判断,并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所听内容的深层含义,把握说话者的态度和意图。
口语方面:能够运用正确的英语讨论各种商务和日常生活的话题,进行电话交谈,能够作一般的会议发言和商务报告。要求内容切题,有较大专业词汇量,语音语调正确,语流连贯顺畅,表达基本得体。
阅读方面:能看懂图表,正确理解商务专业词汇,能读懂英美报刊杂志上中等难度的商务英语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把握其内涵,获取准确信息。
写作方面: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根据所给材料,图表及表格等直观资料,写出符合国际商务惯例,格式规范的商务报告,备忘录,商务信函,建议书和E-mail等,要求内容切题,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法正确,语言通顺得体。
七、教学内容
Module 1 1.1 Ways of working 1.2 Making contacts 1.3 Speaking Test: Part One Module 2 2.1 Company benefits 2.2 Presenting your company 2.3 Reading Test: Part Five Writing Test: Part One Module 3 3.1 Starting a business 3.2 Leaving and taking messages 3.3 Listening Test: Part One Module 4 4.1 Advertising 4.2 Delegating 4.3 Reading Test: Part Four Module 5 5.1 The workplace 5.2 Participating in a meeting 5.3 Speaking Test: Part Two Module 6 6.1 Recruitment 6.2 Emailing 6.3 Reading Test: Part Two Module 7 7.1 Sales 7.2 Selling 7.3 Reading Test: Part One Module 8 8.1 Training 8.2 Showing you're listening 8.3 Listening Test: Part Two Module 9 9.1 Branding 9.2 Getting through 9.3 Writing Test: Part Two Module 10 10.1 Management 10.2 Solving problems 10.3 Listening Test: Part Three Module 11 11.1 Ethical economics 11.2 Discussing trends 11.3 Reading Test: Part Three Module 12 12.1 Business law 12.2 Handling questions 12.3 Speaking Test: Part Three
八、教学环节
讲求实效,案例体验,互动教学,分享学习。课上讲授课程内容,课下作业批改、练习讲评和学生讨论。
九、考试要求
课程考试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形成性评估和阶段性评估结合起来,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估可采用课堂活动评定,课外作业评定等。阶段性评估既可采用期末考试等方式。
考核方式:笔试和口试的结合。
笔试包括听力、阅读、写作,形式为闭卷考试。口试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课程总成绩按3:7比例进行。即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占30%,期末考试成绩(含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占70%。
学期总成绩计算公式: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