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业发展报告
旅游业发展报告
一、2005年旅游业发展状况
2005年,随着贵阳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省市宣传促销力度的不断加大,红色旅游升温,以及“多彩贵州”等大型宣传活动的举办,来筑旅游者较上年大幅增加。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15万人次,创汇2480.2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3%和86.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452.6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8.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和22.7%。旅游总收入达6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相当于贵阳市生产总值的11.49%。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旅游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亚洲第二座生态博物馆”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家(其中国际社12家,国内社78家),星级饭店5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8家,三星级21家,二星级21家);有一定规模和接待能力的旅游定点车辆600余辆及其他服务设施。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接待能力大为增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发展迅速,与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也进一步完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加大
2005年,为进一步巩固传统客源市场,拓展新的客源市场,积极赴各主要客源地宣传贵阳旅游。先后组织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参加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及中国国际旅游网上博览会、桂林2005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等促销活动,还利用印发宣传资料、在省内外媒体投放广告片等方式大力推介贵阳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及休闲度假游资源,为进一步拓展国内客源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加强了海外宣传促销力度。不仅通过国家旅游局组织了140余名来自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国的主要旅游批发商、航空公司的代表、新闻媒体记者,考察我市宾馆、景区等旅游服务设施,还邀请了香港中旅各分社经理一行30人、国航香港营业部组织的港台5家旅行社10人团赴筑考察旅游线路和产品,积极拓展海外高端客源市场。
(二)旅游安全工作和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旅游市场经营行为,保障旅游安全,促进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市狠抓旅游安全和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第一,在春节、“两会”、“五一”、暑期以及“十一”黄金周期间开展了五次全市范围的旅游安全大检查工作和旅游市场整治工作,并多次召开全市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组织各旅游企业负责人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打击“黑车”、“黑导”、“黑社”等违法旅游经营行为,保障了游客安全。第二,完成了88家旅行社的年检工作和宾馆饭店的星级评定和复核工作。并结合我市实际,调研制定了《旅行社百分制管理标准》,为更有效地管理和规范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规章制度。第三,建立起旅游行政执法、质量监督、社会监督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模式,初步形成以市旅游质监所、区县(市)旅游质监所、旅行社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机构、游客监督员等四个层次构成的,多方位的质量监管体系。第四,以市导游服务中心为培训基地,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在岗(转岗)培训、年审培训和其他教育工作。全年共培训导游人员578人次,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考前培训210人,旅游车驾驶员416人次,酒店人员410人次,其他旅游从业人员和经营者150人次。促使旅游企业主动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大部分旅游企业由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为游客服务,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第五,加大了乡村旅舍评定与管理工作,以使乡村旅游达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游有内容”、“住有条件”、“娱有活动”的目的,促进了我市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完善,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强
2005年,完成了《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红色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三江综合农业生态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花溪麦坪乡康寨布摩文化旅游控规》及《乌江红色旅游景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及评审工作;《青岩古镇保护与发展城市设计》、《乌当温泉旅游规划》、《大林生态旅游示范村控规》、《折溪生态旅游示范村控规》及《开阳清龙河流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也已完成编制,逐步完善了我市旅游规划体系,为我市旅游业的有序发展和旅游招商引资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并逐步培育和规范了一批A级景区和工农业旅游项目,相继完成白云公园、息烽集中营纪念馆创建国家AAA级景区评定工作、天河潭创建AAAA景区的初评上报工作以及修文扎佐医药园、花溪立体生态农业科技园、贵阳蔬菜科技示范中心、乌当情人谷·阿栗杨梅园4家申报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审验收和上报工作。其中贵阳市花溪生态农业示范园和贵阳市乌当情人谷·阿栗杨梅园被双双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2006年旅游业发展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贵阳市旅游业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一年。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是:加快推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行业改革开放和旅游市场治理整顿的力度;努力实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促进旅游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结合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开发建设
一方面以《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抓紧编制和完善贵阳市各主要景区、旅游项目的详规工作,完成旅游备选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环评等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的策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资金,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旅游投入。
另一方面,突出重点,打造精品景区,培育新的旅游亮点。今年要加大青岩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力度,把青岩古镇尽快打造成为贵阳旅游的文化品牌景区。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息烽集中营旧址、乌江峡景区建设,打造贵阳市红色旅游精品线。此外,还要加强乌当温泉和扎佐野生动物园及白云都溪林场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及管理工作,帮助投资商协调各方关系,培育新的旅游亮点。
(二)加大宣传促销工作力度
紧紧抓住“多彩贵州风”和“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活动契机,挖掘和发现贵阳文化积淀,丰富“贵阳形象”内涵,借助国内外的新闻媒体,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和全社会开展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产品促销的积极性,共同对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继续加大贵阳旅游网的建设力度,丰富网站内容,加快旅游信息更新,加强与各地旅游网站的链接工作,扩大网站知名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快更好地宣传贵阳旅游。
(三)继续加大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加强行业管理工作
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抓好全市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进一步规范全市旅游经济秩序,打击非法从事导游活动、非法经营旅游客运和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行为,坚决查处旅行社的违规违纪经营行为。在全行业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开展全行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
(四)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在继续巩固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民俗旅游等大众旅游新产品;积极开展温泉、生态以及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尽快启动贵阳旅游商城的建设,集旅游、休闲、度假、购物为一体,形成多序列、适合各类消费群体的国内旅游产品体系。二是针对国内旅游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和家庭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适合周末度假、自驾车旅游等项目的建设。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假日旅游协调机制,对2006年 “五一”、“十一”等黄金周要做到早安排、早部署,以安全为中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黄金周旅游实现“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
第二篇:南京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南京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在向第三产业方向发展。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这些城市的不二之选。南京市作为人文绿都,博爱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国内一流旅游城市、区域中心旅游城市。面对旅游业迅猛的发展态势,南京市应审时度势,明确旅游发展战略。对此,本文使用SWOT分析法,对南京市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利于南京市大力发展旅游的建议和措施。
一、南京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一)行业发展概况
南京是六朝古都,地处华东地区城市密集区域,横跨大江南北,总人口达2个多亿;区位优势突出,南京是全国八大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交通便捷,环境宜人,经济发达。南京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全国六大类74种旅游资源中,南京地区六大类全部具备,拥有 74种资源中的61种,占全国资源种类的83%。到目前为止,南京有旅游景点500多处。围绕现有的资源,南京旅游业发展的主题特色越来越明显。以六朝石刻为代表的古都文化,以汤山猿人溶洞为代表的古人类文明,以明城墙、明孝陵、秦淮风光带为代表的明清文化,以中山陵、总统府为代表的民国历史文化,以夫子庙、贡院街为代表的民风、民俗、民艺文化,以静海寺、雨花台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以湖光山色、白鹭栖居为自然景观的金牛湖风景区,以阅江楼、燕子矶为特色的大江风光带,以江心洲、八卦洲为代表的都市农业观光区。近几年,又新推出了一批独具南京民风、民俗特色的系列产品。作为开放较早的行业,经过数年努力,南京旅游业正逐步走向市场化、规模化。旅游总收入连续多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南京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5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其中副省级城市有14个,南京排名第四,在深圳、杭州、大连市之后。在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旅游产业定位与规模”等20项指标中,南京排在广州、成都、西安、厦门等14个副省级城市之前。随着南京经济和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春节、“五一”、国庆长假及带薪休假政策的出台,使市民出游具备了充足的条件。为南京旅游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对相关产业产生波及效应和联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自身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成为带动南京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南京的支柱产业。
(二)产业总量规模
近几年来,南京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以2011年为例,全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10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6.2%。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50.7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7337.7万人次。在2011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排序中,南京市的旅游总收入仅次于上海、杭州。
(三)旅游产业结构
(1)客源结构
在入境游客方面,2011年,外国旅游者有90万人次,占全部入境旅游者的59.7%,香港同胞25余万人次,台湾同胞35万人次,其中,台湾游客数量增长最快,与2010年相比增速达58%。而在外国旅游者中,按洲别来分,亚洲游客最多,占所有外国人游客的54%,欧洲次之,占22%,美洲位居第三,占17%;按国别来分,马来西亚、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分居前五。总体来说,港澳台地区、日韩及东南亚依旧是南京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在国内游客方面,江苏本省游客依旧占较大比重,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22.28%,安徽、上海、1
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北京、湖北、河北分列二至十位,其中,长三角江浙沪二省一市及邻近的安徽省是南京主要国内游客的来源地,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45.35%。
(2)支出结构
据我们小组的抽样调查显示,来南京的国内游客的主要支出项目依次为:购物费、餐饮费、景点游览费、长途交通费、住宿费等。
二、南京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旅游地在选择战略时对其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和风险进行综合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及交通条件优越
南京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西北翼,是江苏省的省会和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坐拥安徽、江西等广阔的内陆腹地,横跨黄金水道——长江两岸,京沪、宁扬、宁通等铁路在此交汇,区域内高速公路如蛛网般密布,禄口机场有多条国际航线连接世界,公路、铁路、水路、空中,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已然形成,良好的区位条件转化为实际的旅游客流的前提已经具备。
2.旅游资源丰富
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南京丰厚的旅游资源。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山、水、城、林,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应有尽有。其中世界遗产地明孝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历经沧桑的原国民政府行政中枢总统府、人文气息浓厚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知名景区更是享誉海内外。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又下大力气整修了现存最长最完好的城墙——南京明城墙,新建了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出发地和宝船公园,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旅游观光价值的新景区的建成更为南京原本已璀璨夺目的旅游资源增光添彩。除了丰富的自然、人文的旅游资源,南京还有一大批知名的旅游产品,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曾为皇家贡品的云锦,令人回味无穷、齿颊生香的金陵盐水鸭,五彩斑斓、让人爱不释手的雨花石等等,都是可以大力开发的、颇具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凡此种种,这许许多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加在一起,奠定了南京市发展旅游业的良好的先天优势。
3.分布范围广
旅游资源分布范围较广,几乎遍布南京各个区县,地理位置明显,导向性好,且市内公交或旅游专线都能方便到达,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客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对外交通来讲,南京已经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劣势分析
1.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不高
南京市的旅游产品仍旧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对优质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造成一部分旅游资源的闲置,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同时,如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节庆等新兴旅游产品虽有发展,但仍显不足,参与型产品稀缺,特色专项型产品种类不多,旅游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受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不少旅游景区的现有用地不能很好的满足保护、开发、利用的需求,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受到影响
2.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力度,不少景区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不顺,各类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和各个区县,这不仅影响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限制了资源“整体效用”的充分发挥,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削弱了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提档升级,进而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新的旅游规划中对旅游景区的用地做出合理安排,进行统一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3.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21世纪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的制约。南京的旅游从业人员中,专业素质不均,很多都未进行过专门的教育培训。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景观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南京旅游的高层次地发展。
(三)机遇分析
1.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针对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中国制定了在数年内实现向世界旅游大国跨域的宏伟目标,根据此规划,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3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虽然南京市旅游业尚未形成火爆场面,但所面临的国内旅游市场十分巨大,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国际化,客源也就相当的庞大,特别是一部分外国人士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很感兴趣,而恰好南京又是一个历史丰富的古城,所以不仅对国内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甚至对外国游客也有着比其他城市更大的神秘感,未来很有机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旅游的大都市。
2.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随着南京旅游业的空前发展,旅游业结构调整逐步向适应市场多门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展。以古建文化,佛教文化,历史文化为特色的传统旅游产品得到充实提高,一大批以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相继开发,并推向市场,使南京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3.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吸引
第一,青奥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除了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外,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跟多地表现为它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这六要素的消费需求。青奥会的规模性旅游效应和消费的集中性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商业需求。有旅游学者根据南京旅游统计的相关文献,利用历年过夜旅游者的增长及住在旅游住宿设施中的人员增长情况,并结合青奥会期间的影响力,预测2014年将接待3678万过夜旅游者。庞大的客源市场将带来南京旅游收入的较大增长。第二,提升南京的旅游形象和国际知名度。体育赛事举办前,政府积极支持的赛事宣传活动和广大媒体的频频报道,以及赛事举办期间,赛事的跟踪报道和南京本地的各种资讯,会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不断地充斥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提高全世界人们对赛事和南京的关注,极大增强南京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形象,进而提高了南京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几率。早在1998年,南京市投资339亿元改善市内外交通状况,投入约50亿进行城市绿化、街道改造和建设城市环保工程。这些投资建设对塑造南京的旅游城市形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人们重新认识了南京,一个全新的南京:四通八达的街道,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生态环境,干净的市容市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文明向上的南京人,南京的旅游业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第三,体育精神是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永不言败奋斗拼搏的精神。由于旅游业也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发展也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柱,需要各个相关行业的通力合作,需要旅游住宿、旅行社业、旅游交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和协调,需要每一个团队加强协作,努力奋斗。有了这样积极的体育精神作为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实现良性循环。
(四)威胁分析
1.经济支撑的有限性
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没有一定量的投入,就难以形成大的气候和规模效益。财政投入旅游
开发的资金有限,而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认知程度还不高,旅游开发的档次不高。应加大对南京市旅游业的直接投入,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按照“三个一起上”的要求,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2.资源开发的浅层性
目前南京市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未被开发,一些森林公园,市内一些反映南京古代和近现代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利用。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层面不够高。大部分只停留在观赏层面,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给游客留下一生难忘的印象,主要是缺乏游客的能动性,特别是一些历史古迹,仅仅观赏是无法让游客深刻体会到当时的盛况。
3.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冲击
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对旅游业高度重视,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确立了把旅游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已经是许多市县的共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南京周边各市的旅游发展均已启动。如上海的欢乐谷,常州的恐龙园等,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眼球,导致来南京的游客量不足。南京要以国内旅游为主体,以本市及周边地区为基本市场,以省内客源为外延市场,以周边省市为开拓市场。
三、南京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继续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抓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娱乐业,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推进“蓝天碧水工程”,既要“金山银山”发展经济,更要“青山绿水”保护环境;提升中心城市到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等级,加快景区道路改造,建设旅游专用公路、高速公路,完善旅游双语标语的引导系统,为国内外的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服务。
(二)提高专业人员的管理水平
南京市旅游业人才匮乏,缺少素质高、业务精、懂管理、善经营、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旅游人才队伍。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及时做好知识更新,信息交流。通过和各大院校、科研机构及兄弟单位部门的横向联系,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南京市旅游局的旅游顾问,定期邀请专家座谈,为南京旅游出谋划策,提高南京旅游品位及档次。
(三)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
南京市旅游景观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应通过加强旅游宣传来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在主要客源地举办旅游展览,召开旅游新闻发布会,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种旅游节,出版旅游指南、印刷旅游招贴画等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将南京市旅游资源产品及时上网,建立专门的网站,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南京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同时,宣传要突出特色,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不同内容形式的宣传,并确定重点区域。
(四)深度发展旅游产品
现阶段南京的旅游产品大多是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只具备了观赏性,游客的能动性不够,对一部分游客没有吸引力,且游客的回头率不是很高。针对这些问题,南京旅游局可以招揽一些商家,举办一些大型的主题活动,在梅花节的时候,可以举办一些模特选秀大赛诸如此类的活动,赏花的同时也赏人,更可以通过娱乐节目提高南京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慕名而来。桂花展的时候可以举办制作桂花糕大赛,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南京要在国际上脱颖而出,成为国际驴友们争相前往的城市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规划。首先,可以提升南京本身的魅力值,将旅游产品向多元化发展,使之更有吸引力。其次,可以利用其它城市的发展带动南京的发展,比如上海此次的世博会就给南京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利用周边城市的发展和辐射,为南京带来利益,而且可以借机宣传南京,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那么可能他们下一站的目的地就是南京,储备游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国际上正蓬勃发展的国家,而南京作为中国一个相当重要的大都市,自身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度,而且政府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也作出了一系列的计划,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导游人员,在国内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发展的力度还不够,体制还不够完善,还有上升的空间,要想成为国际旅游大城市,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南京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课题组成员:潘秀云,管宇,谢天草,赖纪茜)
第三篇:伊春旅游业发展报告
11级市场营销 倪梦萦 110304021黑龙江组
中华女子学院
班级:
姓名:倪梦萦
学号:
伊春市旅游业发展报告 11级市场营销110304021黑龙江组
摘要:盛夏的林都伊春,千山叠翠,景色宜人。林都伊春是个独具魅力的城市,这里有大森林、大湿地、大氧吧、大界江、大峡谷等等。春天欣赏杜鹃花开,夏季清凉避暑,秋季五花山色,冬季滑雪狩猎。是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最好玩,最好看,最好吃,最实惠的好地方。
一.伊春地区简介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座美丽的林业城市,是国家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这里因盛产珍贵珍树“红松”,被誉为“红松故乡”、“祖国林都”。在伊春市的嘉荫县,曾挖掘出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被称为“神洲第一龙”的黑龙江满洲龙,在其附近又新发现了隐藏量巨大的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和甲龙的化石群。因而伊春又被称为“恐龙故乡”。这里山清水秀,林茂石美,四季风光如画。初春,冰雪动融、杜鹃盛开;盛夏,千山盎然、百水争秀;仲秋,层林尽染、姹紫嫣红;深冬,银装素裹、雪玉冰清。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以其原始、自然、粗旷、神奇而闻名遐迩。2000年,伊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伊春旅游业的发展
1.初步发展
伊春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也是全省最早开展旅游活动的地区之一,历经30年成长,由接待型、事业型成为全市一大特色产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的旅游产业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产业提升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大跨越。
2.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伊春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把森林生态旅游确立为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不断提升其产业地位,经过积极培育,强势推进,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连续登上了100万、200万、300万人的三个重要台阶,达到2009年的382万人次。旅游收入由1991年的19万元,猛增到2009年的191160万元,旅游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市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牵动力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2001年—2009年,全市实现
旅游总收入714889万元,年均增长41.9%;旅游接待人数1923万人次,年均增长91%。
旅游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收入累计完成80.7亿元,年均增长31.4%;旅游接待人数1694万人次,年均增长13.2%;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0%;旅游接待人数419万人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44%。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加快推进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加大
近年来,各级政府增加旅游投入,加大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力度,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产业素质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建成景区点100多处,其中国家AAAA级3处,列全省第二位,AA级以上景区19处,列全省第一位;省S级以上滑雪场4处;省级漂流经营达标场所8个,列全省第一位;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特别是2008年,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
4.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结合伊春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旅游规范性文件,有效缓解了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与行业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推进了依法治旅的进程。与此同时,全市上下紧紧依托优良的森林生态系统,全力打造优美旅游环境,不断完善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了景区配套服务水平。
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06年,以市政府1号令发布了《伊春市景区开发建设管理规定》,加强了对景区和项目建设的管理,强化了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同时,重点抓好国家、省、市等各项旅游法规和标准的贯彻落实,有力开展了监督、检查和整治旅游市场工作,及时排除各项安全隐患,有效地保护了旅游者的权益和安全,实现了“健康、安全、质量、秩序”四统一的目标。2008年,召开了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及7个配套政策性文件,在财税、土地、林地、文化、交通、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等诸多方面给予旅游企业重点扶持。同时,市财政每年还设立1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旅游宣传、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企业贷款贴息。
5.旅游项目建设明显加快
按照“林海观光、森林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的思路,根据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化了旅游产品结构,科学开发四季旅游项目。打造了以汤旺河水系、嘉荫界江为主的水路观光,小兴安岭风景观光道为主的陆路观光,以登山、攀岩、滑雪、狩猎、漂流等为重点的特色旅游精品。
6.宣传促销与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以“中国森林之都——伊春”为整体形象,采取新闻宣传、专业宣传、节事宣传等多种方式,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2006—2010年连续承办了5届中国黑龙江森林生态旅游节,以及中国(伊春)冬季摄影节、杜鹃花观赏周、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等重要节事活动,并于2009年争取到国家旅游局支持,将森林生态旅游节提升为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共同主办的节事活动。斥资1000多万元,连续3年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大力度的旅游广告宣传,并先后在其他多家国家级、省级新闻媒体和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宣传。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郑州)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在天津市、三亚市、杭州市等地举办了旅游经贸推介会和洽谈会,进一步拓展了我市旅游客源市场。积极实施区域合作宣传促销战略,先后与三亚、天津、深圳、大连等城市签订了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在信息交流、互动促销、互推产品、建立旅游企业合作平台和致力推进无障碍旅游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与三亚市缔结为友好城市,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联手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热线品牌。与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等地签订了六市一区区域旅游合作协议,联合推出区域旅游线路。积极推出了伊春旅游套票,向北京、天津等我市重点客源地的游客免费发放,本市市民也可凭旅游套票半价游览我市的汤旺河国家公园等4个旅游景区,在招徕更多的远程游客的同时又扩大了本地游客比例。在做好夏季旅游市场营销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我市春季及秋冬季旅游市场。邀请国内多家旅游企业来我市,考察春季及秋冬季旅游线路,推介我市的旅游产品;设立了华北旅游营销中心;与中青旅、康辉国旅、中旅总社等55家旅行社600多个门市部合作,在网上同时推介伊春冬季旅游线路;在北京举办了首届“鸟巢欢乐冰雪季”互动活动,在伊春区举办了打造林都冰雕恐龙园、4000人戏雪等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和首届小兴安岭雾凇节。通
过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活动,全面展示了伊春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促进了我市远程高端客源市场的开发,提高了伊春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发展成果
几十年来的不断努力,使伊春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2007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2007中国自驾车十大旅游目的地”、“中国2008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各国驻华大使“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生态旅游城市”以及“中国十大旅游营销创新城市奖”等。汤旺河国家公园还被评为“中国十佳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第四篇:旅游业发展报告
旅游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旅游业发展状况
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314.14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25.44%;接待海外旅游者12.09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0.41%;国内旅游收入120.8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36%;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19%。
2007年我市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是由于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
1、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为更好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旅游形象,一方面是“走出去”。市旅游局在《今日民航》、苏州《消费者周刊》、无锡《江南晚报》、南京《金陵晚报》、《长沙晚报》等国内媒体刊发贵阳旅游专刊、专版;在贵阳市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客房内制作贵阳旅游宣传桌卡,“五.一”期间,选择6个区(市、县)在贵阳电视台《直播贵阳》栏目中制作贵阳旅游专栏;认真组织参加了2007西安(国际)旅游博览会暨第四届西安旅行社旅游采购联谊会、苏州国内旅游交易会、全国王阳明纪念地旅游合作联盟成立大会、日本大阪旅游展及展后的联合促销活动、2007中国贵阳(新加坡、马来西亚)旅游投资贸易促进活动、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2007韩国国际旅游展、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旅游推介展示活动、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贵阳宜居体验暨避暑旅游活动(深圳站)活动等;完成10趟省外旅行社组织来筑旅游专列的现场核实及奖励兑现审核工作;花溪区、乌当区、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等地编制大量的旅游宣传图片在新闻媒体上发布,许多地方的旅游网站建设陆续完成。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邀请海外媒体及旅行商来筑考察和交流。完成加拿大经营旅华业务的旅行商和新闻媒体一行10人考察贵州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馆;邀请德国黑森电视台完成在青岩古镇、黔灵公园、街景等拍摄工作;完成南宁、石家庄记者采访团来筑采访工作;组织完成广州“寻找喀斯特神州大型自驾游”各项考察、道路保畅等工作;完成新西兰、香港、台湾旅行商及媒体一行考察青岩古镇、黔灵山的工作;完成美国记者采访贵阳花溪、黔灵山等主要旅游景区的工作;完成美国代理商考察团一行19人考察贵州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馆;接待日本旅游专家考察市内酒店、南江峡谷、青岩古镇等。筹办了首届中国导游节暨“天河潭”杯全国“导游之星”(贵阳)邀请赛,举办了“首届中国导游高端论坛”和“中国优秀导游事迹报告会”,进一步扩大贵阳旅游对外影响,强力推进了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扩大区域合作。继续推进与遵义、重庆、广安旅游部门联手运作市场的深度合作。着力打造“滇黔喀斯特景观”旅游精品线路,并与昆明、曲靖、兴义、毕节、安顺市旅游局签订了合作协议。
(二)抓好旅游规划编制,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景区开发建设
1、今年市旅游局启动了白云区乡村旅游规划、乌当环城休憩带旅游规划、开阳高寨乡村旅游规划、修文顺心园乡村旅游规划和修文谷堡乡村旅游规划。完成了《贵阳市修文县阳明兰花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开阳县《“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南江大峡谷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乌当区《贵开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规划》、清镇市《红枫湖和百花湖总体修编》和《暗流河景区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
2、大力推广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其中天河潭风景区、修文野生动物园和南江大峡谷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区,清龙十里画廊、明皇御温泉和甲秀楼申报国家AAA级旅游区,目前已通过省旅游局初评,等待国家旅游局终评验收。
3、完成对98户旅游村寨民居旅舍的改造工作;花溪区青岩古镇改造工程推进效果明显,于9月29日重新投放市场;乌当区温泉新城项目进展顺利;清镇市启动了红枫湖鸿泰科技中心、红枫湖绿苑等项目的建设,并投资完成了红枫湖滴澄关码头整治改造工程;修文县启动了阳明文化主题公园项目的建设;开阳县对全县旅游区的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
4、完成了甲秀楼、桃源河景区、花溪春江生态园、南江峡谷和青岩古镇旅游厕所修建工作,天河潭、红枫湖、香纸沟和天鹅湖等4座旅游厕所正在建设中。在青岩古镇、天鹅湖景区和开阳旅游景区设置一批旅游标识牌;其他一些景区景点建设不同程度也在推进。
(三)狠抓行业监管
1、全面启动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加大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深入开展“零负团费”专项行动。对查处和受理的违规案例、旅游投诉做到及时高效的处理。初步实现了“满意在贵阳”的旅游服务品牌。
2、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服务,防止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创造合法经营、放心消费的旅游市场环境,为全市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四)抓好依法行政和标准化建设
1、《贵阳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列入贵阳市人大立法规划;完成了《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简易程序操作规定》、《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操作规定》、《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复议工作程序的规程》、《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听证程序试行规定》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文件和法律、法规文书表格的起草工作。
2、完成《关于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我市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工作意见》;完成了《贵阳市乡村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贵阳市避暑山庄(农庄)设施与服务规范》和《贵阳市温泉设施与服务规范》的标准建设相关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旅游业服务质量标准。
(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培训以及信息、咨询工作
1、为提高我市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市旅游局、市旅游协会对07全市旅游行业涌现出的优秀旅游企业、先进个人进行大力表彰。在旅游行业中营造崇尚先进、争作贡献的浓厚氛围。
2、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1月份,在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对全市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培训。3月份,完成了《导游手记》编辑出版工作。5月份,对取得资格证书的导游员和新增的导游人员进行了审核和上岗培训。
3、以贵阳旅游网站为中心,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逐步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服务网上预定功能。
二、2008年旅游业发展展望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大、省第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纲,统领全市旅游工作,发挥旅游行业作为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生力军作用,实现扩大就业、旅游富民、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态建设、环境优美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全年力争接待海外旅游者16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创汇8340万美元,同比增长42%;接待国内旅游者2684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总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50%;旅游饭店能耗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降低5%,景区景点使用环保节水型旅游厕所率达到5%。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做好旅游立法、发展规划、标准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重点项目工作 以《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为立法依据,进一步完善《贵阳市促进旅游发展办法(草案)》,制定《贵阳市温泉资源开发保护管理条例》,做好《贵阳市旅游发展规划》、《贵阳市温泉旅游开发规划》和《贵阳市环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总体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区域专项规划的修订和编制工作。推广覆盖旅游经济全领域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制定旅游知识产权保护奖励制度,推进我市包括各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民族文化遗址和村寨、民族生态博物馆、特色艺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温泉度假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在内的各级旅游景区(点)名称申请旅游服务商标和旅游地理标志;鼓励和扶持旅游传统工艺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申请、登记外观设计专利权和著作权。完成3—5家旅游企业申请旅游服务商标、旅游地理标志和专利的申报工作。
(二)以“避暑季”为重点,大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认真做好“避暑季”旅游活动和旅游线路产品的策划,在市总体活动的框架下,陆续举办民俗文化、会展博览、体育竞赛、美食茶艺、乡村体验、温泉康疗、森林休闲、宜居家园、都市纳凉等缤纷避暑旅游主题活动。加大国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国内旅游市场的促销重点放在重庆、广州、深圳、武汉、长沙、江西等地“火炉”城市,深度开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重点城市、京津地区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充分发挥媒体和网络的宣传效果,大力宣传贵阳旅游资源,打造“避暑季”旅游品牌,树立城市旅游形象。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要求,制作或更新贵阳旅游系列宣传资料,丰富内容。
(三)以规范管理为核心,营造和谐旅游市场环境
广泛开展诚信旅游活动,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管理,着力加强旅行社门市部的管理,加快旅行社保险体系建设,提升星级饭店服务质量,加强导游的管理,推进导游服务管理机构建设,逐步构建导游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节约型旅游行业建设,引导旅游企业弘扬绿色文化、加强绿色管理、提供绿色服务、采用绿色科技、开展绿色宣传。
(四)旅游业灾后重建措施
2008年初,50年不遇的大面积持续雨雪凝冻灾害,给刚刚迈入2008年的贵阳旅游造成极大的影响,据统计,我市景区基础设施、宾馆饭店、旅游运输业、乡村旅游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因灾损失19599万元。全市各旅行社较去年同期减少团队近600个;全市游客较去年同期减少三分之二,预计旅游总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四分之三。为确保2008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和绝对经济指标高于2007年,做到任务不减、目标不变,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统筹做好春、夏和秋三季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谋划工作,大力宣传促销中、短线旅游产品,积极组织宣传促销小分队赴全国重点客源地进行旅游宣传推介,弥补因灾带来的损失,确保全年各项既定的旅游目标任务完成。二是加大对受灾严重的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国家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政策措施,安排使用好各类救灾物资和款项。三是认真总结这次抗击雪凝灾害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旅游应急机制和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旅游行业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第五篇:旅游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打造休闲养生旅游名县
——XX县旅游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XX人民政府副县长 XX
(2009年6月8日)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品牌资源,以打造“寿旅名县”为目标,全面实施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开放带动和重点突破战略,旅游业取得了跨越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2008年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65亿元,创汇51.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数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县GDP的9.19%,旅游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现。
二是截止2008年底,全县拥有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286家,旅游产业规模和体系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
三是旅游产品建设步伐加快,水晶宫、百魔洞、百鸟岩等景区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长寿博物馆改造装修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坡纳长寿旅游示范屯整体包装基本完成并试营业,初步形成了以盘阳河流域为核心的特色突出、吸引力强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四是立足两广,面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初步构筑起稳固的旅游市场网络和营销体系,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54.5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5115人次,客源市场不断拓展。
五是以创建 “广西优秀旅游县”为切入点,依法治旅,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环境和综合接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旅游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是XX旅游在香港、台湾、日本、俄罗斯、德国、美国等国际旅游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与两广、华东、东北、北京等区内外主要客源市场的合作成效显著,保护封闭、各自为阵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区域-1-
合作成效明显。
七是截止2008年底,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约1133人,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框架初步建立,素质不断提高。
八是随着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三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关联带动作用的日益显现,全社会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关注旅游、发展旅游、参与旅游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旅游产业发展宏观环境不断优化。
XX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初期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产品结构单
一、产业链条短小、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相对较低、营销模式亟待创新、主题文化和特色不够突出、公共配套不完善、法制建设不健全、发展观念意识滞后、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核心竞争力不足、市场运行主体弱散等诸多制约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困难。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其它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市场竞争等也使XX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威胁和挑战。
针对XX旅游业发展的趋势、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要想实现XX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转变思想、意识、观念以及创新方式、方法、机制、模式等根本抓起,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理念、科学规划、整合发展。要以“世界长寿之乡”为品牌依托,顺应现代旅游发展态势,紧紧围绕打造国际养生度假中心的发展目标,以景区景点建设和完善产业链条为中心,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提高XX旅游服务功能和水平;以强化管理和规范服务为重点,全面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提升XX旅游市场竞争力;以产业互动和部门联动为突破口,综合发展旅游产业关联带动功能,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XX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下大力气和决心重点抓好“六个调整和转变”:
一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调整和转变。彻底改变XX旅游低水平
开发、散点式营销、传统化管理等现状,按照品牌化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全县旅游一盘棋的发展模式,各产业要素合力规模化发展,整体式集约营销,努力引进有雄厚的投资能力、庞大的市场资源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旅行商进驻XX,努力培育和壮大XX旅游市场运行主体。
二是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调整和转变。在追求游客总量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旅游产业链条和消费结点的培育和延伸,以长寿品牌为依托,加大旅游要素整合力度,做好做足养生的文章,大力发展特色长寿养生餐饮、特色旅游商品、特色旅游文化、特色旅游交通、特色养生产业等,丰富主要城镇和乡村的旅游服务功能和文化展示功能,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游客消费等方面寻求旅游质量提升。
三是由满足游客基本消费需要向提供高质量服务调整和转变。在全旅游行业树立从服务要效益、从质量求发展的观点和理念,按照人性化、个性化、细微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丰富文化娱乐项目特别是夜间文化生活,提高景区、酒店、餐馆、购物店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导游员的讲解能力和水平。
四是由单纯注重经济功能向积极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功能调整和转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从思想深处改变意识,充分认识、重视并发挥旅游业在拉动内需、推动工业产品商业化和服务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村屯群众脱贫致富、增加社会就业、改善投资环境、树立XX对外开放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使旅游业更好地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三个文明建设提供服务。
五是由传统游览观光向以养生度假为主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变。必须彻底扭转旅游产品以游览观光为主的传统单一现状,加快度假休闲、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等产品发展,努力推进传统景区的文化包装、配套完善和改造升级,提升乡村养生的规模布局、服务水平
和管理规范,加快养生度假基地和集群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资开发国际化、规模化、高档次的养生度假中心项目。继续推进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和线路包装。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注重融入民族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努力培育乡村旅居、汽车营地、民族运动养生、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发展新业态。
六是由区域市场向重点专业市场的营销手段和客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变。继续加大“世界长寿之乡,养生度假天堂”XX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促销,开展“寿乡旅游大篷车”巡游促销活动,举办好XX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加强媒体宣传和旅行商体验营销。同时,尽快完善寿乡旅游形象标识系统并广泛应用。强调以市场手段采取多种方式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客源市场的开拓营销要进一步突出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认真研究目标客源市场行为特点和消费特点,以长寿产品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目标客源市场的细分,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集约式的开展市场促销。
围绕上述发展战略和思路,今后一段时期XX旅游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是转变观念,全民动员,狠抓重点,努力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以“创优”为抓手,通过开展创建国家A级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景观名镇、生态文明示范县等活动,切实加快XX旅游产品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配套完善,全面提升XX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是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重点特色旅游项目规划建设。重点推进长寿地质公园建设,加快盘阳河流域不同主题特色养生基地建设,启动大规模长寿文化主题展示项目和休闲旅游项目;继续推进红色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和民族风情旅游开发;抓好养生度假示范村屯包装建设;积极探索旅游招商新模式,加大赐福湖国际养生度假中心等项目招商力度。
三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争取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扩大内需资金支持,努力完成主要旅游道路建设;完工赐福湖游轮码头和盘阳河漂流码头建设;切实依法抓好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盘阳河和赐福湖环境整治工程。
四是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与重点旅游通道和景区相配套的交通标识、旅游公厕、医疗保健、安全防护、环卫邮政、导览休憩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XX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和长寿养生汽车旅游营地建设;推行规范标准,培育XX旅游购物、餐饮、酒店、文化娱乐等服务品牌。
五是创新方式,多元促销,扩大XX旅游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创新办好XX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展“XX旅游大篷车”、“广西人游XX”、“XX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形式塑造XX旅游形象品牌;加强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长寿养生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采取企业联盟、区域代理、连锁加盟、超量奖励等创新方式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
六是健全机构,加强培训,完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力。完善旅游机构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旅游执法力度;抓好旅游行业管理、企业管理和服务队伍三支队伍建设;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加强导游队伍培训;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旅游培训、教育和实习基地,开设旅游专业班,培养、引进旅游人才,加强教学实践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互动结合。
七是加强协调管理,整合市场运行主体,培育旅游企业品牌。协调解决好旅游投资项目用地预审、建设报批、工程进度等问题,加强对旅游企业在规划开发、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指导;努力培育一批
优秀旅游商品品牌,打造广西长寿养生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长寿餐饮系列和养生保健餐饮店,逐步形成广西特色民族餐饮品牌;用市场化的手段加强对国有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
八是加强政府主导下的部门联动和产业互动,丰富XX旅游文化内涵和城乡旅游服务功能,提高XX旅游市场竞争力。完善XX旅游形象识别系统、促销口号和形象行为规范传达系统的整体形象设计策划;打造县城河道特色旅游文化街区,加快百里文化长廊建设步伐,丰富游客夜间文化生活;加强旅游与长寿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的紧密结合,发展现代特色养生农业观光游和体验游。
九是规范旅游发展意识和行为,推进旅游产业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出台并实施《旅游景区管理规定》,将旅游规划纳入法制化管理程序并指导规范开发建设行为;完善乡村旅游标准和规范,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旅游法规、标准、规范和优惠政策,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构建现代旅游信息系统,为产业发展决策以及市场动态管理和定向营销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十是建章立制,强化管理,抓好旅游安全生产和维稳工作。全面排查和治理旅游安全隐患,建立旅游安全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及工作机制;加强法制宣传,尽快解决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利益之间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健全机构,依法严厉打击干扰旅游正常秩序的行为和个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