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浅论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质量;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笔者对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
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下转第40页)(上接第36页)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四)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韶立.我国旅游规划市场中的“怪现象”剖析[J].中州学刊,2006,(6):104-106.[2]栾坤,熊礼明.对旅游规划单位无风险经营与旅游规划质量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98-201.
[3]陈兴鹏,苗红.旅游规划的误区[J].小城镇建设,2005,(2):22-24.[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5]WTO,WTTC,Earth Council,1997,张广瑞译.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日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8,(5).
第二篇:浅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2010级导游专业学年论文
浅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进步,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自然 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 旅游 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惫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醉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往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2010级导游专业学年论文
[目录]
1、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4页
2、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第4页
3、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4页
4、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5页
5、总结
第6页
6、参考文献
第7页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2010级导游专业学年论文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2010级导游专业学年论文
[引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旅游可持续发展即所谓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要求;并且通过现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在确保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实现旅游经济、社会效益和审美需求的发展模式(WTTC1997)。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而不得不控制当前。环境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基础,保护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保护是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保护就是发展。本文揭示了旅游与环境之间的一般关系,提出了处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中国可持续旅游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途径,对中国未来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表示了充分的信心。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2010级导游专业学年论文
一、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 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公道使用并且进步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进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世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建立在本钱和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发展和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进步。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因此,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保护及其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二、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一)要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经济、治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猜测公道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 企业 ;严格控制在风景区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风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要加强宣传 教育,进步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发展旅游业,虽可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效益。但也产生一些旅游污染等消极因素。如当游人到一些风景名胜区往,有的人对那些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都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手抚弄、拍打,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景物;有的人看到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长得逗人喜爱,便信手攀折、摘取而独自欣赏,甚至有的人为了爬山省力,就随意拆树砍竹以充当拐杖之用;有的人不仅在风景区到处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有的人还在风景区的显眼之处,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留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
三、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很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2010级导游专业学年论文
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题目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活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很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给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
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采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进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尽,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旅游资源治理体系不完善
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治理部分之间,普遍存在治理职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治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轻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尽大多数的风景区在五
一、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CO[,2]的含量持高不下,很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很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贸易、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题目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封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2010级导游专业学年论文
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活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治理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进步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熟悉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进步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相处。
(三)完善旅游资源治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
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治理部分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治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治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分应留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四)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治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培养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客观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活动的或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游环境题目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之中。
五、结论
总之,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产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留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2010级导游专业学年论文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黄辉,《WTO与环保: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4、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范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经济增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6、翟新生等:《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补偿---大循环成本理论具体运用的研究》,《财经研究》,1996年第12期。
第三篇: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现状
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国内旅游业兴起原因
我国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收入增长、观念改变、闲暇增多和景点吸引。
1.收入增长。这主要反映在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人均生活收入的增长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力,也体现了社会财富未来分配的潜力。
十年来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95年比85年增长468%,每五年增长100%以上。居民收入的增加,使人们在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前提下,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进行出游活动。
2.观念改变,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人们观念的改变。长期以来,人们闭关锁国,安土重迁,出游意识十分淡漠,旅游动机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封闭式的家庭娱乐逐步受到开放式的户外旅游影响。“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人们在旅游中受益非浅,又进一步促进了传统观念的改变,为旅游业发展推波助澜。
3.闲暇增多。闲暇时间是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自95年我国首次对工时制度进行改革以来,职工工作时间由一周六天工作逐步改变为一周五天工作的双休日制,若算上法定假日,职工每年法定休息日为116天,若加上各单位职工带薪休假日及特殊节假日,每年休息日至少为130天,大中小学生及教育工作者则长达190多天。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在观念改变和收入增加的推动下,形成了外出观光度假的旅游热潮。94年、95年每年1亿多人次的增加速度也充分体现了闲暇时间增加对国内旅游业的催化作用。
4.国际旅游业的间接影响。我国国际旅游业起步比国内旅游业早。外资的进入,使我国旅游业设施的发展,一开始便与国际接轨,旅游景点的开发也瞄准了入境旅游市场,旅游设施的发展为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这种推力、拉力作用之合,促使我国国内旅游业进入九十年后迅速形成大气候、大产业,这不能不说国际旅游业的间接影响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态势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1、全面超额完成“十·五”旅游计划。“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26.3万人次,年均增长13.7% ;旅游外汇收入3.73亿美元,年均增长8.1%;接待国内旅游者
1.87亿人次,年均增长11.8%,国内旅游收入108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4.9% ;实现旅游总收入1111亿元,年均增长14.7%。200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509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0.0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和32.88%,比“九·五”末期增长99.52%和137.76%,分别完成“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112.48%和114.29%;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全省GDP的7.9%,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期提高了1.28个百分点,旅游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48%;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增长30.3%;接待国内旅游者5057.93万人次,增长23.69%;国内旅游收入311.5亿元人民币,增长33%。全省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岗位150多万个,为缓和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交通、商贸、饭店、餐饮、文化、体育、信息、物流、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推动了房地产发展和新型社区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2、率先发展红色旅游破解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难题。“十·五”期间,我省确立了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和带动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快速发展,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2000年江西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1年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2004年发起并联合有关省市签署《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宣言》,举办了“新世纪、新长征、新旅游、新形象--2004中国红色旅游万里行”活动,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红色旅游发展纲要。2005年,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了“2005·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取得了圆满成功。2005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176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7%和42.86%,占全省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34.54%和34.37%,约相当于全省GDP的2.7%。我省红色旅游的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希望我省不断总结经验,力争在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中起良好示范作用。省旅游局局长王忠武荣膺2005年中国旅游业十大新闻人物。“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形象品牌以其无限的激情和无尽的魅力在国内乃至境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至2005年底,南昌昌北机场已开通境内外航线38条,赣州、景德镇、井冈山机场增开了至旅游热点城市航班;纵横江西的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增开了十多趟江西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80公里,省会南昌至各设区市和所有出省主通道全部实现了高速化,连接公路干线与旅游景区的10条旅游景区公路基本建成,极大改善了江西旅游可进入的条件。同时,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新增上档次的旅游汽车近千辆,新增旅游星级饭店139家,分别比“九·五”期末翻了三番和增加了98.58%;上档次的旅游餐馆、购物及娱乐场所不断涌现。
4、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仅2005年招商签约资金达135亿元,实际引资52.53亿元。大投资带来大变化,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井冈山、婺源已成为特色鲜明、游客云集的旅游热点;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仙女湖等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条件明显改善;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萍乡、瑞金等城市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旅游景点不断涌现,旅游功能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南昌、九江、赣州、景德镇、鹰潭先后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为我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对外形象窗口。同时,国家先后安排我省旅游国债和旅游专项资金达2.6亿元,促进和加快了我省一批重要景区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全省开发的古村落已达40多个,涌现了婺源古村、乐安流坑、青原渼陂、安义古村群等一批通过旅游开发加快发展的乡村,婺源江湾、星子温泉、宜春温汤、浮梁瑶里等一批通过旅游开发改变了面貌的乡镇。
我省庐山是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鄱阳湖列名《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省现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4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107个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0个,其中4A级14个,3A级6个;旅游星级饭店28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1家;旅行社56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3家。全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景区的数量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75倍和2.5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并形成了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瓷都名村文化旅游线、南昌-吉安·井冈山-赣州-瑞金红色文化旅游线、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线等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和一批专项旅游线路。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环境
1、机遇和条件。一是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将更受广大国际游客的欢迎;二是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
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将得到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三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凭借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级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五是“十·五”以来,全国和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配套水平进一步提高;六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七是国家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对我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提供了条件;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为我省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极好的发展机遇。
2、困难和挑战。一是我省入境旅游精品及线路匮乏,接待人数少,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形成入境旅游“盆地”现象;二是加入WTO的最终承诺完全兑现将给我省旅游企业带来不小冲击;三是我省与周边省份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旅游区域未能充分的对接和互动,区域合作实现途径较少;四是我省外部交通虽然改善明显,但是部分景区内部交通仍然存在不足;五是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总结“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成绩,获得的主要经验是:
1、准确定位,树立形象。“十·五”期间,我省对旅游产业、旅游形象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是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是旅游产业定位。2001年,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2003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尽快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显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广大人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二是旅游形象定位。我省确立旅游整体形象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得到了省内外的一致认同,如今这一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2、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我省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而红色旅游资源最具特色、亮度和竞争力,打造“红色摇篮”品牌,对我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着力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全面发展,既促进了各类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江西旅游红色、绿色、蓝色、古色“四色”交映、风光无限的鲜明特征,又有力地开拓了客源市场。2005年我省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总收入中,红色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占34.8%和35.2%。
3、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我省遵循旅游发展规律,认真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二星以上星级饭店实行与工业企业用水同等价格和三星级以上饭店电费降低0.15元/度的优惠政策,对从事旅游客运定点的汽车在2010年底前免征客运附加费,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增强了我省旅游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江西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大氛围已经形成,旅游业已步入了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
4、把握机遇,适时造势。2004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提出了要利用红色旅游的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我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发起签署了《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从行动上开启红色旅游的先河,江西立刻成为中央高层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从而奠定了江西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的地位。2004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我省又一次抓住这一机会,发起了“2004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车队先后穿越14省(市),行程1万余公里,在全国掀起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高潮。国家旅游局领导评价本次活动“不但是亲身实践和宣传推广‘红色旅游’的一个创举,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2005年再次趁势作为,成功举办了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大型盛会,强烈凸现了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形象品牌,全面展
示了我省旅游“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的精髓,为全国红色旅游搭建了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博览会吸引了海内外3000多家旅游企业、4万多名代表参展,观展人数达10多万。
成绩和经验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的启示: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是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外树形象,内练真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握机遇,善于谋势,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敢闯新路,善解难题,是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
“十·五”期间,我省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时期认真研究和解决。一是旅游管理体制存在不顺现象,主要反映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以及行业管理力度不强等方面;二是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入境旅游发展缓慢,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兴旅游如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产品缺乏,旅游基本消费所占比重过大;三是一批品位高的旅游资源尚未转变为产品优势,知名度相对较低;四是部分地区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和方式有待改善;五是旅游企业呈现“散、小、弱、差”的现状,缺乏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有影响的旅游集团公司,整体素质不高。
四、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
旅游业是最早开展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在国内发展及其迅速,当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和最大的产业。旅游 业发展之快,产业带动力之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 发展的重点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中国正 面临着发展旅游的大好时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处理与传输已经突破了时间和地域 的界限。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以及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起来 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 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作为21世纪崭新的商务模式,其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产生划时代的变化,同时 也改变着企业未来的生存方式。旅游业是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很强依赖 性的行业,信息网络技术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尤其明显。
旅游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为主体,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旅游电子商务就为广大旅游业同行提供了一个互联网的平台。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从 1996年开始出现,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有5000多家。其中专业旅游网站300余家,主要包括地区性网站、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三大类。虽然电子商务运用于旅游业仅有数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旅游交易的新模式。
这个社会分工日益明细的社会,专业不仅表现在技术上,在市场布局也是一样。就像“国美电器”及一些大型超市一样,形成了一大批强大的专业买场,并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口碑。从而形成了人流量,带动了销售,这就是专业市场的最大好处。
旅游电子商务就为广大旅游业同行提供了一个互联网的平台。
旅游门市最为专业的旅游买卖交易场,汇聚了大量的游客客源,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行业企业,将旅游行业进行了细分,精致打造,为游客提供了专业的旅游服务。其强大的资源数据库、交易平台及多种游客出游必备的查询功能,成为客人出游的专业指导网站,每天巨大的客流,是您在网上开店展示、宣传及销售的最佳窗口。
旅游大卖场一个免费的旅游广告发布场所,汇聚了大量的旅游业同行和出游者,每天发布旅游咨询,询价信息,线路报价信息,寻找合作伙伴,等旅游相关信息。
旅游社区,驴友的 集结地,聚集所有出游者。
第四篇:跨越式发展与环境保护
跨越式发展与环境保护
玉门市环境保护局邢会军
玉门市环境保护工作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已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这是从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得到的深刻教训而提出的;
第二阶段,确定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玉门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玉门的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几年来,玉门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物资源减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生态环境建设将是重中之重。由于当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任何形式的开发都有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甚至不可逆转。因此,当地的开发工程必须从区划和规划入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经济活动,全面分析和掌握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编制应对措施和生态恢复计划。
当地由于工业企业比较分散,且工业设备陈旧、人员环保意识不强、三废治理率较低,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源分布广。加之,工业污染“西移”的步伐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当地环境污染不断加重;昌马、黄花营北滩的矿山开发及露天采砂对地形、地貌进行了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和严重的空气污染。污染已给当地开发留下了较小的环境容量空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当地必然会大力发展企业,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西部的环境污染。这就必须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减少环境代价。另外,应当特别注意农业对环境的污染,解决大中型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农业,超越粗放型农业和大规模面源污染的阶段,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机构建设。在当地开发中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尤其是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培养他们新的资源观。同时,要高度重视地方环境保护机构的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生态保护机构的建设,有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手段,以适应当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编制环保规划。深入调查研究,统筹考虑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开发项目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影响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明确当地开发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做到在开发建设工程中保护一些地区、恢复一些地区、建设一些地区。
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要加强当地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与试验示范力度,做到科学指导与生态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退化问题,因地制宜,分类
指导。同时,为了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分工合作,有必要建设协调管理机制,统一制定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划与实施方案,监督工程实施进程,评估实施效果,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有重点、分步骤、科学地推进地方的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地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是由于农业过度开发,水土失衡所造成的,因此要在发展节水农业的同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物产业、有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玉门市尤其是下属各乡镇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在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更没有无法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的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发》的要求,应该责令起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音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
“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上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置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使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注册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玉门市的城乡环境质量。
第五篇:浅谈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
浅谈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
————从哲学视角剖析两者的关系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环境保护已上升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层次。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向我们提出的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海德格尔对西方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发现人类对自然界掠夺式开发的理论基础就存在于技术的本质之中。
关键词:双刃剑
一代哲人海德格尔曾对西方技术世界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他不仅指出了无限推行技术化造成的后果与危害,而且还在哲学上对此进行了反思。在他看来,现代技术是形而上学的产物,而作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始于柏拉图。正是在其主客二元的基础上,近代科学与技术将自身设定为一种“框架”,这种框架通过把自然系统纳入技术生产系统,从根本上“限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地万物因此在技术的世界中只呈现为技术生产的原材料,这就蕴藏着毁掉天然自然的巨大危险。因为技术日益把人与自然隔离开来,使自然完全处于技术的控制之下,人的世界由此变成了一个贫乏的技术世界。海德格尔说:“贫乏的时代处在双重的欠缺之中:消逝的神灵不复有,未来的东西尚未到来。”正是人类对地球的肆意劫掠,导致了人类家园面临毁灭的危险,人的生存成为了问题。通过追问,海德格尔发现,人类对自然界掠夺式开发的理论基础就存在于技术的本质之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的力量。海德格尔反对迄今为止的人类中心论,认为人不是大地的主人,相反,人是属于大地、依赖于大地的。人既然生于大地,就应该接受大地的恩惠,成为自然的看护者,让事物存在着。“只有让事物存在着,不破坏和毁灭它,人才能从事物的存在中获得自己的存在,与事物同在,建立人在大地上诗意般的居住。” 海德格尔认为,要使这种诗意的居住方式成为可能,就必须抛弃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就蕴藏着这种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结合了西方的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国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概念,即“前进到自然”。在他看来,目前的技术体系完全是人为的,社会体系是完全没有自然的,因此造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割裂、不能统一的局面。要解决这一难题,正确做法“不是退回到自然,而是前进到自然,即朝向一种根据人的需要和利害关系的宽广范围而有意识地构造的一种总体性”田。在这里,“总体性”就是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体系中要始终贯穿着自然的价值和人的责任。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错,科技进步与生态平衡也并不截然对立和冲突。发展科技并不一定导致生态失衡,维护生态平衡也并不会妨碍科技进步。相反,只要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端正对自然界的认识态度,恰到好处地运用人的主体陛和科技力量,科技就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而且也是更有力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反过来,维护生态平衡也不仅不会阻碍科技进步,而且还是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保证。只要我们把握好“度”,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就一定能避免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科技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足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数个世纪以来,当西方人以理性精神去改造自然界,尤其是发展近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实现工业化之时,中国人却没有从“天人合一”的关系中获得真实的社会进步和人类主体自身的解放,没有走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系统,从而实现民族发展的现代化。萨克塞的一段话似乎可以给我们以某种启示,他认为,我们今天因为增长而担忧,担心它脱离我们的控制,而中国哲学的智慧给了我们启迪。但他也同时指出,中国的榜样告诉我们,只用智慧也解决不了人的生存大计。目前,我国还只是处于现代化的初始阶段,正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来提升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调节好、处理好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如何既大力发展以科技为内趋力的生产力?又避免过度技术化对环境的破坏?如何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水平上达到现代意义上的全新的“天人合一”或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更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首位,同时,又要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慎重对待环境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应该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和前提,以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为主导和方向。我们要在维护好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求发展,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中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思想中尊重自然的观念结合起来,以“前进到自然”的理念去合理地利用自然。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区域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失衡,因此,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决不能重蹈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以免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