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西藏调研总结
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西藏调研总结
一.调研小组的人员构成及分工
组成人员:
西藏调研小组是由管理学院王亚欣副教授带队,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黄玉勇、胡芸芳、陶薇薇四人和管理学院03级旅游管理专业的藏族学生扎西顿珠、达珍等人组成。
成员的分工:
王亚欣老师:负责调研的全部工作。
黄玉勇同学:主要负责能源和水利设施方面的调研工作,往返路途中的费用
开支等。
陶薇薇同学:主要负责交通设施方面的调研工作,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统计。胡蕴芳同学:负责邮电、通讯方面的调研工作。
扎西顿珠同学:担任调研中的藏语的翻译。
达珍同学:负责在拉萨市的活动安排。
二.调研工作进程
1.7月12日
分两路:
王亚欣老师乘上午9:30的飞机于下午2:00左右抵达拉萨机场。
黄玉勇等几位同学乘北京——西宁火车、西宁——格尔木火车、格尔木到拉萨的大巴车于15日到拉萨。
2.7月13、14日
王亚欣老师与西藏自治区统战部联系有关到日喀则地区调研的日程安排和内容等事宜。
3.7月15日
王亚欣老师与同学们在拉萨汇合。
4.7月16日
调研小组乘大巴车前往日喀则。
6.7月17日——23日
经日喀则统战部协调,调研小组到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进行为其七天的调研工
(1)7月17日
上午:与日喀则地区统战部办公室赵主任进行访谈,了解当地基础设施的一些基本情况。与日喀则地区白朗县统战部取得联系。
下午:来到白朗县发放调查问卷。由于当地居民基本上不懂汉语,而小组成员中只有扎西会说藏语,这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晚上:到村子里找农民座谈。
(2)7月18日
上午:与白朗县统战部取得联系,经白朗县统战部介绍,我们分别到建设局、发改委、水利局、电信部门和邮政部门搜集一些相关资料。
下午:进行访谈:
胡芸芳负责通讯方面,主要对电信部门和邮政部门的有关领导进行访谈; 黄玉勇负责电力和水利设施方面,主要对水利和电力部门的有关领导进行访
1谈;
陶薇薇负责交通方面,主要对建设局的领导进行访谈。
晚上:为了解决语言困难的问题,特请到扎西的表姐帮忙作翻译,分成两组到住地附近的退休职工宿舍发放问卷。
(3)7月19日
上午:到白朗县县政府办公室,与办公室主任座谈并提出希望得到更都资料到要求。到白朗县党委办公室搜集援藏方面到资料。
中午:到白朗县杜琼乡政府收集资料。首先与杜琼乡乡长就水电、交通、能源、通讯方面进行座谈。
下午,在乡长的陪同下,我们到杜琼乡政府所在村进行走访。我们走访了村委会和五户村民家庭。
晚上,回到住地白朗县,继续发放问卷。王老师找县长座谈。
(4)7月20日
上午,我们到日喀则地区一个经济条件较好的江孜县去考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白朗县进行比较。
下午,回到白朗县,按照调研分工分别找访谈对象进行访谈。
晚上,到住地附近的村子和居民家中发放问卷。
(5)7月21日
上午:我们到白朗县洛江镇政府收集材料,并与洛江镇镇长和副镇长座谈,了解该镇的基础设施状况。
下午,我们回到住处,王老师总结了这些天的工作。我们觉得资料的收集仍有些不足,王老师又去县政府找相关领导,县政府这次非常配合我们,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向相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22日上午配合我们资料收集工作。
晚上,我们来到白朗县中学,对中学老师进行访谈,同时也针对教师发放问卷。
(6)7月22日
上午:我们再次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
中午:王老师对这些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并针对调研情况认为我们还应该到日喀则地区的相关部门收集一些大的背景资料。
下午:我们回到日喀则市。
晚上:王亚欣老师和日喀则地区国家税务局局长取得联系,希望他能帮忙为我们联系好相关部门,我们准备第二天就去收集资料。
(7)7月23日
上午:我们分别到日喀则地区的邮政局、电信局、统计局、电力局等相关部门收集资料。
下午:实地考察了日喀则地区的基础设施情况。
晚上:王老师就本次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步到工作进行布置。
7.7月24日
上午:调研小组的黄玉勇、胡云芳、陶薇薇三位同学返回拉萨,与达珍取得联系。王老师和扎西同学留在日喀则进行其它调研工作。
下午:按照王老师到布置到任务,我们实地考察拉萨市的基础设施情况,并与日喀则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
8.7月25日
早8点我们乘坐T128返回北京。
9.7月27日
早8点到达北京西站。
三.调研点的选择
本调研小组调研的重点在日喀则地区,其原因如下:
1.日喀则地区在整个西藏具有一定到代表性
日喀则市是西藏自治区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西藏仅次于拉萨居第二位。日喀则地区辖一个县级市日喀则市、17各县、一个县级口岸。全区人口8.2万,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1/4。其中农牧民人口占全地区人口的91.1%。民族构成上藏族占人口总数的97%。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日喀则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具有了一定到基础,但是由于日喀则地区内部各县,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各县之间的差异很大。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日喀则地区可以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一个代表,从对日喀则基础设施状况的调研,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西藏自治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2.扎西顿珠父母为我们提供了多方帮助。
学生扎西顿珠家住在日喀则市,在日喀则地区还有许多亲戚。扎西和其父母分别是交通局和国税局退休职工,他们不仅对当地现在的基础设施情况十分熟悉,而且也亲眼目睹了日喀则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变化,为此从他们到口中,我们得到许多宝贵的资料。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帮助我们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此外,我们调研小组在日喀则市都吃住在扎西家,得到扎西父母热情周到的接待,为此我们深表感谢!
3.扎西是我们的好翻译。
对不懂藏语的人来说,到藏区调研的头号困难就是语言障碍,没有翻译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再加上高原反映、生活条件差等因素,导致人们大都不愿意去西藏调研。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到机会,在少有人研究过到地方,更容易出成果,为此我们设想如果我们这次调研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我们的研究更具创新性。
四.调研的方法:
基本思路:
按照课题组提出的调研要求:调研工作一定要深入到县乡一级的基层行政单位、深入到老百姓中,获取第一手的、最真实的、最能反应出老百姓心声的资料。
我们的调研工作遵循:从调研对象所处背景资料到调研对象的本身的资料,从调研对象的整体资料到调研对象内部差异性资料、再到调研对象内部不同个体的资料收集,实现我们从从面到点、从普遍到一般以及对比分析的思路与研究模式。
具体方法:实地考察、问卷式、访谈式三种。
1.实地考察:
选择典型性市、县,乡、村,进行比较全面地实地考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本次调研实地考察对象: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和日喀则市、日喀则地区地白朗县和江孜县、白朗县的杜琼乡和洛江镇。完全遵照从市、县到乡、镇的考察路线,同时同级行政单位之间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与要调查内容相关的问卷,通过多位参与问卷调查者的回答情况,获得比较广泛的相关信息,以此客观地反应当地居民对基础设施到满足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解决的矛盾等。
本次调研针对当地到居民进行了比较广泛的问卷调研。在白朗县发放问卷50分,收回50分,调查对象涉及政府干部、商贩、教师、农民、司机等各类人。
3.访谈法:
通过与典型人物、代表性人物的访谈,获得更加深入、细致的信息和资料,为。
本次调研从水、电、道路、通讯四个方面,对西藏到基础设施状况进行了调研。在调研小组集体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按照分工每位同学还根据自己负责的调研方向,找典型人物进行了重点访谈。在白朗县进行访谈的对象有五十位左右,其中有访谈纪录的二十位左右。
五.主要的收获
1.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日喀则地区以及拉萨等地的基础设施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到有关部门收集资料、与典型人物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有关日喀则地区基础设施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好到基础。
3.在占有资料的同时,我们通过对所到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几点结论,认为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只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典型性的区域。
4.尽管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路途遥远、高原反应、生活条件差、经费紧张、地方政府的有些部门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等问题和困难,但是经过小组成员的艰苦努力,我们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调研任务,为此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求真务实、不畏困难的科研精神。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王亚欣
2006年8月
第二篇:关于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133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文化部办理 提 案 人:姚爱兴
主 题 词: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一、案由
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祖国的西部边陲,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约有30多个居住在边境线上,相当部分地区属于山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既相一致又有差异的文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其民族及民众的政治信仰乃至行为举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与东西部沿海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发达,各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极容易因民族意识不同而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国际上敌对势力一直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突破口,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对我国文化安全和边疆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是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的必然要求,是保证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是使少数民族地区共享改革成果的具体举措。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文化手段,寓教于乐,以文化来化解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文化部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大文化工程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建设,实施“春雨工程”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等。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地域广阔,经济欠发达,用于文化投入的标准偏低,且难以保证到位。因投入不足,地方难以配套,西部地区文化场馆建设滞后,设施老化,已有的文化设施大多数面积狭小,设施破旧简陋,缺少必需的经费和设备,不能坚持开展正常文化活动,甚至被安监部门列为危房或消防隐患点。而且,编制紧缺,现有编制指标为上个世纪80年代核定,与现在的文化发展需求差距很大,许多文化馆站都受到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双重矛盾的困扰。
二、建议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此建议国家帮助西部民族地区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国家西部文化发展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加快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建设,必须统筹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扎扎实实地推进。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要争取把西部文化发展列入国家的总体规划,尤其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西部文化事业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思路、对策和措施对接,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并列入的“十二五”总体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西部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和措施。
2.制定和完善的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政策,加大支持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经费不足,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在民族地区实行财政优惠政策,形成相对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3.推进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国家应整合西部各地的文化资源,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网络化建设的全面规划,采取措施,合理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要依托图书馆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特色数据库,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各级公共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自动化建设,逐步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文献信息服务,努力在西部大开发中创造更大价值。国家有关部门要从培训网络技术人才、合作开发资源和建设数据库、服务器托管等方面,对西部地区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给予支持。
4.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由于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不同等客观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个体差异较大,服务理念、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服务对象的多民族化而增加服务任务,文化的多元性而使服务内容更加复杂,而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尤其是广大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充电”、“加油”的机会更少,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专业能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不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因此,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专兼职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有计划地选送一批有能力,有特长,热心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层专兼职骨干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
5.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支持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加大对民族地区文物保护的投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发掘、整理和展示宣传。上级人民政府支持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支持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
6.加强民族文化对外宣传、交流和合作。加强西部地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让世界了解中国西部,让西部地区走向世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地区扩大开放的需要。西部地区各级文化部门要重视对外文化宣传和交流工作,认真组织好在西部地区举办的艺术节、文化艺术展览、会议等大型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要按照对外文化交流计划,精心组织好一批文艺精品节目,选派好素质好、水平高的艺术团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要组织力量,拍摄、制作一些反映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成就的外宣专题影视片和西部城市风光、风貌系列短片,提供给我国驻外使(领)馆开展对外文化宣传工作。国家文化部在安排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和经费时,将充分利用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积极为西部地区优秀文化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参加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创造条件,不断扩大西部地区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并要选派西部地区文化部门和单位中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员到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工作。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姚爱兴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文化部办理 主题词: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一、案由
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祖国的西部边陲,55个少数民族中约有30多个居住在边境线上,相当部分地区属于山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既相一致又有差异的文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其民族及民众的政治信仰乃至行为举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与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发达,各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极容易因民族意识不同而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突破口,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对我国文化安全和边疆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是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的必然要求,是保证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是使少数民族地区共享改革成果的具体举措。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文化手段寓教于乐,以文化来化解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文化部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大文化工程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建设,实施“春雨工程”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等。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地域广阔,经济欠发达,用于文化投入的标准偏低,且难以保证到位。因投入不足,地方难以配套,西部地区文化场馆建设滞后,设施老化,已有的文化设施大多数面积狭小,设施破旧简陋,缺少必需的经费和设备,不能坚持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甚至被安监部门列为危房或消防隐患点。而且编制紧缺,现有编制指标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核定的,与现在的文化发展需求差距很大,许多文化馆站都受到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双重矛盾的困扰。
二、建议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此建议国家帮助西部民族地区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国家西部文化发展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加快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建设必须统筹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扎扎实实地推进。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要争取把西部文化发展列入国家的总体规划,尤其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西部文化事业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思路、对策和措施对接,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并列入“十二五”的总体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西部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和措施。
2.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经费不足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在民族地区实行财政优惠政策,形成相对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3.推进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国家应整合西部各地的文化资源,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网络化建设的全面规划,采取措施,合理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要依托图书馆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特色数据库,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各级公共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自动化建设,逐步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文献信息服务,努力在西部大开发中创造更大价值。国家有关部门要从培训网络技术人才、合作开发资源和建设数据库、服务器托管等方面,对西部地区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给予支持。
4.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由于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不同等客观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个体差异较大,服务理念、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服务对象的多民族化而增加服务任务,文化的多元性而使服务内容更加复杂,而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尤其是广大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充电”、“加油”的机会更少,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专业能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不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因此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专兼职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有计划地选送一批有能力、有特长、热心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层专兼职骨干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
5.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支持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加大对民族地区文物保护的投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发掘、整理和展示宣传。上级人民政府支持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支持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6.加强民族文化对外宣传、交流和合作。加强西部地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让世界了解中国西部,让西部地区走向世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地区扩大开放的需要。西部地区各级文化部门要重视对外文化宣传和交流工作,认真组织好在西部地区举办的艺术节、文化艺术展览、会议等大型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要按照对外文化交流计划,精心组织好一批文艺精品节目,选派好素质好、水平高的艺术团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要组织力量拍摄、制作一些反映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成就的外宣专题影视片和西部城市风光、风貌系列短片,提供给我国驻外使(领)馆开展对外文化宣传工作。国家文化部在安排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和经费时,将充分利用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积极为西部地区优秀文化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参加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创造条件,不断扩大西部地区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并要选派西部地区文化部门和单位中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员到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工作。
第四篇: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分别分为中华民族地区公共经济政策研究组(含扶贫政策组)、文化政策研究组、人口政策研究组、教育政策研究组、公共危机研究组、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署期调研的组中,文化政策研究组尚未出去,人口政策研究组主要选点为云南省,其余各组均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调研组中,其中经济政策组、公共危机政策组、公共卫生政策组与环保政策研究为共同一起调研,而教育政策研究组也是以广西为主进行调研,但其调研活动独立完成。
调研组于2006年7月19日到达南宁,从20日开始,调研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后与广西民委政策研究室、广西自治区区政府政策研究室、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进行座谈,收集相关课题相关资料;第二阶段,根据总体调研情况并按课题组研究的需要分别到厅局进行调研,其中经济政策组先后到了区经委、发改委、区扶贫办进行访谈调研;公共危机研究组到了公共预警中心;环境政策研究组到环保局;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到卫生局等单位进一步归口调研;第三阶段,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后,再选择政策点进一步调研。各组研究情况具体如下:
一、经济政策研究组
经济政策研究组的调研活动主要包括:以广西民族自治区作为民族公共政策(经济政策)为调研对象,从经济政策制订程序,经济政策执行过程,经济政策执行效益,经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及社会群体对政策的认知程度研究内容的角度,选取了政府经济政策研究部门,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的执行部门作为调研重点;并选取了对经济政策运作较好的典型企业-平果铝作为政策受惠对象进行调研活动。
(一)收集各地政策性文件、历史年鉴,总结,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标准等材料;各地经济政策实施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等。具体有:百色工业发展规划;百色投资优惠政策;曹伯纯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广西百色市 1 工业立市;广西民族团结情况汇报(龙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等
(二)谈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简要介绍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贯彻,制定,实施经济政策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对策。
2、经济政策直接惠及者的访谈内容:简要情况介绍(企业规模、企业效益等)、对某项经济政策的认知,评价以及建议。
3、政策间接惠及者主要访谈内容:了解当地群众对某项政策了解或企业对当地经济或其它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对某项经济政策的认知,评价以及建议。
(三)经济政策制订、执行、评价基本内容
1、经济政策制订过程:
(1)由各级政策研究室(区委,市委,县党委办公室)牵头,联合各部门(发改委,财政厅,经委,民主党派等),进行某项政策制定前的调查研究,然后通过对各部门,领导,基层干部的访谈,来反复论证。
(2)对于一些具有较宽社会层面的政策,举行各级听证会(区,市,县),深入调查,咨询论证,充分征求意见,不断完善政策决策规则。
(3)当收集的意见非常充分后,再政策研究室不断修改完善,汇总再上交政府办公室。
(4)最后由党委办公室研究研究,以决定,规定或意见等条文签发。
2、经济政策执行过程:
经济政策贯彻执行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首先是理解,学习出台政策
通过主管部门开会,党校举办学习培训班,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各政策的实施规则等方式来加大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一般是由组织部组织,而党校或相应部门执行。
(2)第二步是跟踪和督察
由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来主持,进行调查,总结,典型示范等方式,来修改和微调政策。
(3)在全面推行某项政策之前,都有试点来运作。
3、经济政策执行效果
2(1)取得的成效:兴办富农政策、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大会战(基础设施建设)、民贸,民品政策
(2)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即各部门利益条款分割,使得各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其他部门利益的协调力度很弱,如国务院号召其他部门去协助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的扶持政策,涉及到水,电,交通等相关部门,由于没有得到相应有力的支持,而执行不好。
第二、有些政策缺乏有效性,如免税政策中,免得是地方税,中央的税没有任何优惠,这样挫败地方政府对政策贯彻实施的积极性。贷款政策没有很好的惠及民营企业。
第三、相关政策,而且通过制定,培训等方式,对政策有相应的认识,但缺乏执行力,对执行过程了解很少。
第四、政策的执行约束机制不完善,当需用法律来解决某些政策问题,也就表明公共政策原有的地位和效益缺失了。
第五、政策评估很少涉及,最多也只是领导直接做出评估,没有其他相关主体来实施政策评估。
主要原因是评估资料和经费的缺乏,政策评估缺乏影响力,评估的结论往往不被有关部门所重视,政策执行者与评估者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大,政策运行的各有关人员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阻挠或反对政策评价的进行等。
二、扶贫经济政策研究组
中国扶贫政策从八十年代开始,经1994年提出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从2001年开始,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国家扶贫的基本政策是: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双重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采用区域瞄准方式和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通过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及《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兴边富农十一五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实施将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扶贫经济政策的署期调研活动主要分为两个地方进行,一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扶贫政策实施状况调查,一是以湖南省慈利县民族乡实地调查进行,通过本次实地调研活动,增强了对扶贫经济政策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一些情况的了解。
第一部分:广西扶贫政策实施情况调研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全区设14个地级市,110个县。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彝、水、京、仡佬等11个,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4925万,少数民族人口38%。扶贫政策研究组先后走访了广西民委、区政府扶贫办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了以下调研的基本内容:
(一)广西整体扶贫的状况
广西从2001年开始,根据国家扶贫纲要的要求确立了以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06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农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以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为基础,以扶贫项目为载体,以县为基本责任单位,以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全面开、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1、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贫困人逐年下降。28年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76元增加到2005年的1782元。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58元增加到2005年的1558元。全区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150万人下降到2005年底的86万人。
2、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区贫困村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道路4.12万公里。在贫困村建沼气池76万座。解决了27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
3、优势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增强。全区通过各种途径投入各种扶贫资金30亿元,扶持贫困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扶贫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到户贷款推动,有力地促进了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全区新建、续建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力的水果、经济作物、桑蚕、药材、香料等一批生产基耷,实施科技扶贫项目360个,培植了68个广西或国家龙头企业。
4、异地安置人口达23多万人。按照“一本”(户口本)、“两证”(土地承 4 包证、房屋证)、“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四有”(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看病地方、上学地方和管理机构)的要求,对安置场点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
5、外资扶贫跃上新台阶。五年来,从国外引入2.363亿元用于扶贫。
(二)广西扶贫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1、扶贫参与机构与资金多元化:国家财政资金扶贫、国家民委专项资金、外资扶贫资金、民间资金等多种资金。
2、扶贫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单项式扶贫向整村推进扶贫方式转变;由只注重单项开发到注重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方式转变;由财政扶贫向小额信贷再向项目多重产权综合扶贫转变。
3、广西扶贫政策的实施与整个广西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将广西扶贫政策与广西十五、十一五规划发展有机形成一个整体。如“十五”期间所实施的“边境基础设施大会战”与“兴边富农”政策相配套、“东、巴、风”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在促进广西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本次广西调研的不足
本次调调研活动尚未实施入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是二手资料。
第二部分:湖南省慈利县民族乡扶贫调研情况
一、湖南省慈利县概况: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游,直属张家界市。属于武陵山脉东部余脉向洞庭湖冲击平原过渡的农林牧综合农业区,总人口67万,有7个民族乡。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的两个主题是整村推进扶贫和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所以此次考察选择了高峰民族乡,许家坊民族乡,甘堰民族乡等三个民族乡,通过调查问卷和同村干部座谈等方法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教育普及情况做了一定的调查研究。
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之上,就慈利县的农村电气化、水电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调查。
三、民族地区人口政策研究组调研情况
8月4号至14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课题组人口政策分组申喜连、杨灿、王远三人对云南的多个地区的多个少数民族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实施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方向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云南民委、云南省人口与生育委员会、并专程对达达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人口政策进行了调研。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云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之后,有了重大的职责调整,具体是:继续承担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加强对全省人口规模、趋势、素质、结构、迁移等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综合性、前瞻性研究,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增加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负责与计划生育相关的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优生优育、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职责。
云南省人口与计生委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方面取得的成绩、经验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了解到云南省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一二三”,其中比较特殊的是“三孩”政策,针对以下两种情况的少数民族农业人口:(1)夫妻双方都是居住在边境村民委员会辖区内的少数民族;(2)夫妻双方或者一方是独龙族等7个人口特少民族的。进一步了解了“奖优免补”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十一五期间,省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重点将是在政策稳定的基础上谋求过渡,并关注艾滋病问题、出生缺陷干预、关爱女孩等重点。(3)云南省从2000年起,率先创新并实行了“奖优免补”的对生育独生子女的农业家庭的鼓励措施,在全省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的范例。
3、在教育方面,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对小学实行“三免费”,现在正进行对于高中的教育政策改革,在双语教育方面也有很大成绩。省民委配合人口与计生委,将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编译为民族文字、招贴画等,作好宣传与沟通工作。
4、地方调研活动情况:
(1)到迪庆藏族自治州了解到关于重男轻女、多生超生问题在少数民族(主要是傣族,占全州人口的33%)中不普遍,反而汉族较之严重。此外,就老龄化 问题、外出务工人口问题、贩卖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及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并对迪庆州哈马谷村进行访谈并作问卷调查;还到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统战部和丽江市计生委作了访谈调研。
(2)大理州调研。大理州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计生工作排名第一位,2005年末,全州总人口342.9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白族人口占三分之一,人口出生率为12.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5‰。大理的人口计生工作中突出的成就和创新试点有:第一,大理州不向所辖市县下达结扎指标,实行自愿,联合国和国家计生委在大理州祥云县进行育龄妇女自愿选择避孕方式的试点;第二,合同管理:在生育一孩的农村育龄夫妇中签订《生育间隔合同》,为农村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父母签订《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合同》,在生育二孩的育龄夫妇中签订《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合同》,在外出已婚育龄妇女中签订《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在流入人口中签订《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由房屋出租户、用工者与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协助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家庭通过计生宣传员与人口计生部门签订合同,提交押金交由银行,合同期根据妇女育龄、生育情况决定,合同期满返还押金,而政府则做好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知情权、避孕节育的知情选择权、生殖健康、医疗保障等优质服务的工作。
四、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调研情况:
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在了解广西基本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到:自治区移民局听取贾晔处长关于库区移民的问题。到自治区卫生厅谢平处长了解广西农村医疗合作情况。到自治区社会保障厅听取袁处长关于自治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课题组
2006年8月
第五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文章
对做好“村村通”工程 构建农村广播电视
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县广播电视台
汪选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50户以上自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并且启动实施了全国、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我县均挤进了上述工程建设笼子,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结合我县实际,对做好“村村通”工程建设、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我县共完成了34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2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和23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且完成了聚龙山发射台的中央台和省台无线覆盖改造工程,解决了我县20多万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全县行政村、20户及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出现滑坡,广播电视覆盖还存在“死角”,部分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差。这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当前,改革后的广播电视台仍然担负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任务,要进一步提高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认识,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上来,再鼓干劲,再添措施,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二、切实明确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一)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力推进,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强化公益性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能力和质量,逐步消除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收听收看的节目套数明显增加,内容丰富多彩。
(二)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组织实施全县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本地特点的技术手段,争取到2015年使全县农村2013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的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并创造条件尽可能让用户收听收看到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
2、分步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现有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的作用,对转播中央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聚龙山无线发射台进行设备更新升级改造,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工程,使全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省台、市台、县台广播电视节目在内的8套以上的无线广播电视的电视节目,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
3、建立健全“村村通”长期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逐步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行政、经济等措施,积极推进县、乡、村广播电视网络融合,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垂直管理。建立健全以县级广播电视部门(有线电视网络部门)为中心,乡镇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为基础,面向农户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新体系,不断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努力提高广播电视普遍服务水平。
4、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原则,逐步增加 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同时提高制作质量。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专业的农业频率、频道。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结合农村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专栏、专题节目。有条件的乡镇应努力办好乡土广播节目。广播电视台要加强与科技、教育、司法、文化体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务、气象等部门的合作,不断丰富节目资源,提高农村农业节目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满足农民群众对政策法规、科技兴农、法律知识、卫生防疫知识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新时期“村村通”工程建设
(一)紧密依靠县、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村村通”工程建设的领导。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把“村村通”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政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使“村村通”工作成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
要进一步健全各级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广播电视、发展改革、财政、扶贫、物价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精干高效“村村通”工作专班,切实做好全县“十二五”期间20户以下自然村和无线覆盖等“村村通”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机 制。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村村通”工程 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认真做好“村村通”规划。鼓励距离城镇较近、有条件的农村优先采取有线光缆联网方式进行建设。对于偏僻分散、确实无法联网的自然村,采取无线、卫星直接接收等方式进行建设,要做好建设后维护和管理方案,加强管理,防止违规接收境外节目。在制定工程实施进度计划时,要坚持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先联网方式后卫星直播接收方式,先大中功率后小功率台的原则,稳步高效地推进“村村通”工作。
(三)积极争取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加大对“村村通”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1、落实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按国务院79号文件要求,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纳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计划,积极落实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收看收听包括中央和省级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的“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并切实落实修复“返盲”设施资金,优先保证国家和省两级对每个20户以下盲点村“村村通”工程建设的补助资金招标的设备及时发放和安装到位。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建言国家广电总局调整村村通工作政策,将目前设备由各级广电部门直接发放改为由国家实行家电补助、由广播电视部门专售并负责上网开户管理的方式。
2、落实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建设工程建设资金。无线覆盖工程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覆盖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是解决广大农村广大人民群 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按照政府主导和分级负责原则,“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经对转播中央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及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给予了适当补助;省局也积极争取省政府对转播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机及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给予了传输补助;市、县广播电视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市、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3、落实“村村通”设备运行维护经费。广播电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落实“村村通”设备运行维护经费,确保“村村通”工程真正通、长期通。“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对全国县及县以上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无线发射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给予一定补助。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省财政已从2006年开始,将“村村通”设备日常运行维护经费列入部门预算。近年来,省局已经争取省政府解决了转播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转播台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市、县级政府要分别负责解决本级“村村通”设备和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
4、积极落实优惠政策,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国务院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省局正在争取省直有关部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一是争取省地方税务局对县(市)及县(市)以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开办或经营单位,免收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收入所得税和营业税的政策;二是争取省电力公司出台文件对涉及农村覆盖的广播电视节目发射台(站)、转播台(站)和监测台(站)的用电,执行国家规定的非普工业类电价标准,不执 行峰谷分时电价的政策。市(州)、县(市)广播电视部门也要积极与当税务、电力等部门联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同时,要会同物价部门,合理制订农村有线电视收费标准,对低收入用户实行收费减免政策。并按照法定程序加强审计监督,保证资金全部于“村村通”工程建设。
(四)规范资金管理,确保“村村通”工程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对“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要在当地财政国库系统设立“村村通”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专户,确保“村村通”资金足额落实到位。严格“一支笔”审批制度,明确资金使用的审批权限,防止多头签字审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出现。严禁任何部门、个人借机敛财,杜绝专项经费被截留或挪用。要定期审计“村村通”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情况,并上报省“村村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加管管理,改进服务,确保农村广播电视健康有序发展。县、(镇)乡广播电视部门要加强对“村村通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构建一个运转灵活、成效明显、服务规范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要完善制度,规范秩序、改进服务,充分发挥县、乡(镇)两级维护中心的作用,落实专职人员、机构和经费,确保”村村通设备的长效运行,坚决防止“返盲”现象发生,确保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尽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尽享广播电视基本的收听收看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