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王岐山:中国旅游业潜力巨大 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王岐山:中国旅游业潜力巨大 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时间:2011-04-12 10:09来源:中国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亚太旅游协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亚太旅游协会长期致力于推动亚太旅游业发展,引领了世界旅游业的潮流。值此亚太旅游协会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代表中国政府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充满变数。旅游业率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秀美山川,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规模跃居世界前列。2010年,国内游21亿人次,入境游5500多万人次,出境游5700多万人次,中国人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扩大到14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拥有13亿人口,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步爆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在未来五年中,中国政府将多策并举,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我们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组织制度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大市场。
——我们将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突出历史人文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女士们,先生们!
旅游是和平与友谊的使者。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惠及中国人民,也必将给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个更加开放、文明、进步的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创旅游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破天一剑)
第二篇:中国体育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当前体育产业已成为国际公认的21 世纪最具活力,是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拉动性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
体育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北美、西欧、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均排在国家十大产业之列。虽然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还不到百年,但其发展速度远超过其它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在40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产值占GDP比重还不到1%,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近10倍的差距。在中国宏观经济向好的大环境下,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体育消费升级以及《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导意见》的出台,相信中国体育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 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前瞻与领先企业分析报告》显示,经过20 多年的市场化尝试,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化进程实现了较快的发展。2011年,体育产业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景象,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赞助总收入达12.27亿元人民币;意大利超级杯吸引了近8万人涌入“鸟巢”,单是门票收益就超过亿元。
同时,中国职业足球联赛、CBA、乒超联赛等等一系列职业赛事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正不断完善,日趋成熟;体育彩票业成为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体育彩票全国年销量达到创纪录的937亿元,较上年增加243亿元,增幅达到了35%。
此外,体育场馆数量日趋增加,运营管理体制日益完善,体育传媒业趋向网络新媒体发展,体育中介业日益繁荣,中国体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在体育事业从公益型向产业型、从计划经济型向市场经济型、从国家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过程中,体育产业资本的来源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目前,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春北方五环公司通过上市分别募集资金2.6亿元和1.5亿元;以中华体育基金会为主要机构的中国体育基金市场,正式建立起来并开始运作;国内多数足球、篮球俱乐部正通过和大企业、大公司联姻的方式,寻求风险资本的注入。此外,中国体育产业还受到包括证券、基金、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内的国内外资本的青睐。
前瞻产业研究院体育产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承办或举办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深圳、成都、晋江、北京龙潭湖、乐陵等国际体育产业基地成立以及全国各地区对体育产业规划的出台都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体育产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中国人均体育消费按照目前欧美人均体育消费的一半来测算,就将至少形成一个每年2 万亿元的大市场。
本文作者:罗娟(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三篇:商业银行发展套期保值贷款潜力巨大
商业银行发展套期保值贷款潜力巨大
【本文摘要】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政策的放松为银期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国内期货市场的繁荣发展为银期合作业务拓展创造了大好时机,商业银行研发适应期货市场的信贷产品将成为未来跨市场信贷品种的趋势。
在现行的金融监管法规下,国内银行不能为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市场的交易行为直接提供融资服务。当初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政策,主要是考虑到期货交易可能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但是从国际惯例来看,银行以抵押贷款方式为企业套期保值交易提供融资,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可靠的。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政策的放松为银期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国内期货市场的繁荣发展为银期合作业务拓展创造了大好时机,商业银行研发适应期货市场的信贷产品将成为未来跨市场信贷品种的趋势。
银联信分析:
银期合作信贷产品市场需求强烈
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套期保值贷款经验
套期保值贷款是国外发达国家一种很流行的银期合作业务。世界银行在给发展中国家发放援助性的农业、工业原材料等贷款时,就要求接受贷款的国家或企业参与相关的期货市场进行保值。境外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前都要求他们通过期货市场对大宗商品进行保值,以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银行对是否参加期货套期保值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也不同,对参加套期保值的最高可提供90%的信贷资金,而对没有参加套期保值的最高提供70%的信贷资金。美国社会公认套期保值对银行的重要性,银行利用其特殊地位通过提供资金、建议等多种方式协助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以提高贷款质量。
(一)品种选择
世界商品期货品种可以分为农产品和工业品。国外银行更多关注的是工业品期货,尤其是受宏观经济状况、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的能源和软商品。商业银行的很多机构客户,如能源、金属和大宗农产品等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企业,每天都面临巨大的价格敞口风险,应参与期货期权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贷款品种、力度,提供套期保值方案等方面协助企业规避风险。
(二)参与步骤
由于国外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大型商业银行通过三个步骤实现服务: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申请成为期货经纪商;设立专门的期货服务部门和抽调或聘请专家组成团队推行服务,帮助客户规避价格风险,维护资产安全以及获取稳定盈利。以巴黎银行为例,40多年来,巴黎银行一直参与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并在1985年成为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会员,随后又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英国金融服务局登记注册,成为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期货经纪商。2002年,为加大能源期货服务力度,巴黎银行成立了能源商品出口部门,分别在纽约、伦敦和新加坡设立分部,聚集了多个部门的专家,为能源生产、贸易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三)操作流程
套期保值贷款需要银行、贷款一般企业和期货公司签订一个三方协议,即贷款企业分别在银行和期货公司开设贷款账户和套期保值账户。银行对两个账户进行统筹管理,套期保值贷款直接打入期货公司的客户保证金账户,同时银行可以要求期货公司提供客户交易情况,以了解其贷款客户套期保值账户的头寸状况、资金情况等。此时,银行不仅关注贷款者如何使用贷款,而且还会关注还款资金来源如何。
荷兰银行就通过基于网络的ABACUS信息管理系统,直接监控套期保值贷款客户在期货市场的头寸变化情况,以便随时采取应对措施。为了保证其客户套期保值功能的实现,在市场价格出现不利变动时,银行应及时对套期保值账户追加保证金,并调整贷款账户的抵押比率。
(四)风险与控制
套保业务的风险是套保者抵挡不住投机诱惑进行投机及套保者对套保业务频繁买卖。为规避风险,银行须严格控制套期保值和套期保值者:
1、经常和套期保值贷款者讨论,了解其交易策略。
2、坚持与套期保值者及其经纪人签署协议,要求经纪人把套期保值者的日常交易情况向银行汇报;套期保值者向银行保证不开设任何投机账户。
3、套期保值账户累计利润交由第三方代管(如期货公司),直到该账户关闭,贷款还清。
4、经纪人向银行提供该账户动态月度报表等。
在贷前的风险防范环节,银行可以根据贷款企业的套期保值历史记录决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即在符合其他贷款条件的前提下,对于套期保值记录良好的企业,银行将优先为其发放贷款或增加贷款额度。经过博弈,企业将会为日后顺利获贷而自觉维护自己的套期保值信誉,使银企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长期信用关系。
二、我国银期合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银期合作仍停留在期货交易资金划拨,相关账户管理等传统业务层面。融资合作主要是标准仓单质押贷款及其他融资方式,没有套期保值贷款,对投资期货的企业融资支持不足。
由于我国现行相关法规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期货市场,目前国内尚无法开展套期保值贷款业务,而是所谓的“准套期保值贷款”,指向已在国内期货市场对与其生产经营相关的商品做套期保值交易的企业发放的贷款业务,该贷款仅限用于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得用于期货交易保证金,即国内信贷资金只能间接地支持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2002年底推出的接近于套期保值贷款的标准仓单质押贷款,由于自身限制而难有大的发展空间。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与一般的质押贷款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质押物不同。客户从银行取得贷款后可将其作为任何的投资支出,银行往往无法控制贷款去向。因此,标准仓单质押贷款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客户实现套期保值功能,银行也不得而知。相反,套期保值贷款由于和期货公司实现了联网,银行可以随时监控贷款动向,确保了贷款的安全回收。在被严格规定只能用于套期保值的前提下,套期保值贷款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帮助企业在期货市场上避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套期保值贷款的发展
套期保值贷款具有风险小、周转快、利润丰厚的特点。首先,套期保值企业都是具有现货背景的,若企业能够在现货市场及时买卖或坚持到期货市场行情调整,那么套期保值不可能出现不可承受之损失,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很小,减少了银行的呆账、坏账。其次,这种贷款期限较短,资金周转较快。企业在现货市场及时补仓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个月,这对于银行也是最佳的贷款期限。银行分享贷款收益的稳定性决定了银行参与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同时,由于交易买卖灵活,套期保值者可选择最有利的时机进行价格决策,从而提高了收益率,一笔质量好的贷款往往会变得更好,也有助于他们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贷款。套期保值贷款必将吸引、帮助更多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从而增加套期保值者比例,提高期货市场稳定性,发挥期货市场功能。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狭窄,利润来源也比较单一。随着存贷利差的逐步缩小,存贷款业务利润逐步萎缩。银行必须改变经营模式单一,风险管理手段匮乏的现状,而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将是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进入期货市场不仅可以拓展银行存款的来源,发展新的客户群体,而且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有利于促进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银行需要寻求包括期货在内的各金融机构的合作,以求扩大自身业务,寻求新的有效的利润增长点,增加收入来源,壮大自身实力,应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银期合作符合当前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利于银行制度创新,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客观要求。
国内银行对贷款客户参与期货市场交易有所顾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参与客户期货账户的管理。银行对套期保值者的贷款账户和在经纪公司的套期保值账户进行统筹管理是保证贷款质量的关键。只有统筹管理,银行才能掌握贷款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了解客户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状况,进行现货业务资金与期货保证金之间的调配,弥补两个市场之间的价差,做好现金流管理。
第四篇: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
入境旅游
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一)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
旅游环境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这三种环境都是旅游资源,应并重开发。如今,大家都认准了旅游是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有的一个省就设了40个旅游开发区。比如神秘的西双版纳是我国宝贵的热带原始森林,是一个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风景区,但近十几年的毁林开荒,伐木取薪,使森林面积急剧下降,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在已降到临界限。旅游资源的掠夺性砍伐、文化遗产的人为破坏。此外,据对中国42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的调查,其中31处存在严重的旅游垃圾污染问题,占被调查总数的73.8%;污染比较严重的有4处,只有8处的环境破坏与污染较轻,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9.05%。
人们对于同属旅游环境的社会环境,在现代旅游开发中,比起自然资源来,对游客的影响往往更加认识不足。破坏社会环境也是破坏旅游资源的道理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还有,法律环境也有待改善。一国旅游环境中种种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心理的因素,但其中起决定作用是法律因素,因为上述各种因素,主要是通过一定法律体制和法律规定,对外国旅游者和旅游服务贸易投资者直接予以影响。
(二)缺乏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服务
旅游业实际上是跨国性的行业。只有消除国际旅游的障碍,保证国际旅游人数增加才能为国家赚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外汇。而优质、高效、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服务,又是保证国际旅游者重复消费的重要条件。而中国目前正缺乏这种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服务,例如,签证手续烦琐、海关和边检的效率低下、兑币地点少等。另外,就是旅行社市场较为混乱。比如,无序竞争中的竞相压价、高额回扣、价格欺诈、非法经营、违规经营、违规操作;服务贸易方面的“降格服务”等。
(三)缺少对旅游景点的开发和保护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更不等于旅游业。开发旅游业必须树立旅游产品的观念,而旅游产品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方面有机组成的综合体。不注重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旅游业就不可能有持续发展。例如自然景观,国家认定的风景名胜区512处,只重视开发使用,而不注意管理保护。
(四)旅游商品供应存在问题多多
国际旅游商品创汇占旅游收入的40 – 50%,香港高达60%,我国大陆这一比例平均为20%。旅游是一种异地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活动,而购物则是旅游过程中的延伸和旅游感受的物化,这就要求旅游商品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纪念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收藏性等特色,至少具备一项,兼有多项更佳。而我国的旅游商品样式陈旧,品种单一;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缺少地方特色,市场趋于雷同;商品文化含量、艺术品味不高,等等。
(五)旅游业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里所指的素质:一是队伍素质;二是产业素质,包括景点建设,商品开发,旅游规则,产业格局,市场网络,企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等等。如果不提高,将无法经营好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旅游。
三、缓解我国旅游贸易逆差措施
(一)实施旅游人才培养战略
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还要依靠人才优势。且新的运营和管理模式要靠大量高素质 的人才。因此,建立健全新的旅游专业人员和经营人才教育培训模式 已势在必行。这种模式必须适应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全球化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模式。要适应逐渐缩 短的知识更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培养更多更好的旅游综合型人才。为全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作出贡献。
(二)要注意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水平
虽然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在“量”上已经达到“旅游大国”的水平。但在“质” 上。与世界上一些典型的旅游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必须重视旅游服务贸易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创新管理和服务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小金.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下的汇兑损失及不利影响U1.价格月刊,2013(6): 54—56.
【2】章家清,谭鹏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探析Ⅱ】.生态经济,2009(1): 155—157.
【3】刘丁有,刘信信.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田.开发研究,2012(1):32—35.
【4】P小金.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分析与思考U】.中国商贸,2012(8):144—146. 【5】杨军.出境旅游与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经济学思考Ⅱ】.桂林旅游 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2006(3):281—285.
第五篇:浅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浅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旅游业的大好发展情形下进行了刨析,首先介绍了中国旅游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许多益处,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还是显现出了不足之处,从而本文围绕中国现有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不足及其它相应的缺陷展开了一些思考,在进一步的思索中,作者认为要调整中国现有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从而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中国经济 旅游业 发展模式旅游资源
序言
我国旅游经济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二三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开花。旅游供给全面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基于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旅游业在我国自1980年代初步发展开始已逐渐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到现在为止我国旅游业在综合功能上全面发挥,给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十分可喜贡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由“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构成,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与旅游业有直接或间接的产业,可谓是“一业兴则百业兴”。但是在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形式下,我国采取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鉴于此在总结先前的模式后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旅游业才可以在当今和谐的社会里和谐、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总结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向
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使我们看到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旅游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乃至变革性影响,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向:
1)旅游经济关联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继续大有作为。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达10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多万人,旅游就业总量近60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7.64亿人)的7.8%。这些数据已使我们看到旅游促进就业不容小觑的作用力,而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仍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正在蓬勃发展;而沙漠越野、悬崖攀岩、丛林探险、太空旅行等特种旅游形式也正不断迎合人们追求新鲜、刺激的旅游需求,迎来了井喷式增长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正在逐渐泛化,并日益向创新产业、文化产业等产业渗透。这种关联带动性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更有力地促进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06年全国已有600多万农村人口通过发展旅游业获得了新的就业岗位,相信在未来,随着我国中西部旅游产品及市场的深度开发,基础设施及综合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旅游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不断追逐,旅游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将会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2)旅游总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将持续扩大。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旅游产业不仅成为第三产业的经济支柱,更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2003-2007年五年间(排除2003、2004年特殊情况),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和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逐年递增,即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呈加速度增长态势,且增长率均大于10%。而旅游收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表
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自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旅游业带来一定的冲击,2009年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给旅游业带来重创,但这种负面作用是暂时的。展望未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渐趋缓和,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和消除,以及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于今年相继推出“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百万旅游就业援助工程”、“国家旅游线路工程”等重大举措,我国旅游经济将于2009年下半年逐渐趋稳,并在未来持续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
3)旅游经济持续加速发展,将促进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乃至变革。随着人均GDP的稳步增长和国人旅游休闲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与青睐。根据国际成熟旅游市场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旅游方式将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2456美元,这说明我国旅游消费结构已经升级,国人已经把旅游视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规划发展目标为:2010年,实现国际旅游收入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截至2007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为419.1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7770.62亿元,也就是2008-2010年国际与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有110.81亿美元和729.38亿元的发展空间,对应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13%和3.04%。而根据往年旅游收入增长率来看,排除2003-2004特殊数据,不难看出这个目标不仅能够达到甚至能够超前实现。
但伴随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在步入关键的转型期,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走资源集约化和服务创新型的产业化道路已成为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因为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旅游业发展的粗放型模式、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资源的承载力趋于上限、风景区建设普遍凸现的城镇化趋势、旅游行业的低效益运行和市场恶性竞争等,管理部门仅在战术层面的多次调整已无法很好地解决现今旅游业发展中因上述问题导致的愈发尖锐的冲突。立足国际视野,从旅游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角度出发,今天的旅游业亟需的是从更为宏观的战略层面进行重新审视,需要的是整个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
〈二〉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根据“路径依赖”原理,早期因为经验缺乏或发展理念上的急躁冒进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管理体系混乱等)无论现在怎样纠正,其消极的影响却很难根除,甚至有可能成为进一步前进的绊脚石。低效的模式,错误的“路径”对未来的消极作用有时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一旦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模式,进入一个有效“路径”,产业就会走向连续发展的轨道。由此可见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对旅游产业能否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有效遏制本就稀缺的旅游资源因不当配置所造成的浪费,而且能合理引导整个产业目前的系统性运作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现今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一个模式选择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强变弱,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产业规模,管理体制日渐成熟,旅游产品趋于多元,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旧有观念中那棵“投资少,见效快”的招财树了,而是处在一个相当脆弱的环境中,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景区的生态污染屡禁不止;大量人流让城市的各项系统不堪重负;游客埋怨旅游环境愈发恶劣;旅游企业则在长期
低效益运营和市场的恶性竞争中苦苦挣扎;政府面对年年攀升的“人次”指标和与之相比增幅无比缓慢的“旅游收入”深感无力。为什么大量的投资不能带来令人欣喜的收益呢?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调整产品结构,或者完善管理机制,而是要对整个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和定位。随着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扩张的实现以及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其先天的缺陷,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旅游产业进一步演进发展的需要。现今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一个模式选择的问题。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一个产业转型期。
其次,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已经成为实现旅游战略目标的关键,也是制约旅游业深度发展的瓶颈因素。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从1995年到2020年,中国入境旅游者将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中国将接待1.37亿人次的入境旅游者,占世界8.6%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强国战略成为中国21世纪前20年旅游发展的总目标。而旅游强国的核心则是高质量的市场竞争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有限的供给能力,满足无限的、多变的、不稳定的市场需求,必然要求准确的市场预见性以及合理的开发指向性,要求整个发展模式下各个子系统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配合度。而这些问题却不是一两个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在战术层面的小范围调整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整个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
〈三〉中国现有的旅游发展模式及其缺陷
1.现有的3种旅游业发展模式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比如,从旅游产业成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划分,旅游发展模式可以分为超前型发展模式和滞后型发展模式②。本文则根据国内旅游业的成长协调机制,将之分为以下3种类型:
(1)资源导向型
该模式缘起于资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资源的优势与其所获得的市场地位是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是一种以初级生产要素作为竞争基础的开发模式。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这种模式确实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忽视市场的需求,导致竞争力低下;粗放型的初级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2)市场导向型
相比上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方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该模式认为旅游开发是一个组和运用各项吸引力要素创造旅游产品的过程,强调充分发掘资源的市场价值,旅游市场的营销成为提升产品价值的重点过程。但是,在该模式下,经济效益成为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可持续性以及和周边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寻求共赢的和谐性。
(3)政府导向型
严格说来,中国几乎所有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都可列入此类,无论是资源导向也好,市场导向也好,都是在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政府在发展思路上的进步,就没有旅游业的进步;没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就没有旅游业的今天。特别是西部地区,政府的参与更是必不可少。但是,该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旅游市场的变化不够灵敏,投资产出的核算界限模糊,所以政府的一项决策所带来的损失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综上所述的旅游发展模式造成了以下问题
(1)供需矛盾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一触即发一方面。供给日趋紧缩,能够被利用的旅游资源似乎越来越少,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粗放的开发模式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使得本就“稀缺”的旅游资源更是“捉襟见肘”。另一方面,需求则呈现出无限增长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大众旅游的队伍中来。据统计,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人次率为100.5%,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3.51亿人次(11)。大量的人流无疑会为承载力有限的旅游地带来沉重的负担。
(2)单纯地追求接待人数的增加,忽视消费结构的改善。为了提高人均消费水平而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新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游客增加,但是人均花费没有明显的增长,反倒是由于人数的猛增给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整个目的地的感知形象。
(3)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地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建设的病态膨胀,迅速破坏了旅游环境,降低了旅游质量。表面上人山人海,实质上是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总成本增加。加上各地旅游业发展还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重复建设不能避免,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资源浪费。
〈四〉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模式
鉴于上述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造成如此的严重后果我们应该调整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其具体内容如下:
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有别于原有的片面追求“人次”,低效利用资源的“上述模式”,真正从本质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意指平衡和利益。
平衡。新型的发展模式摒弃粗放的线性增长方式,追求螺旋式上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再是重要的指标,而是更讲求发展的平衡与和谐度。既要追求合理的收益,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既要处理好游客、旅游企业以及当地居民的关系,又要保证旅游业同其他相关行业的互动协调。经济、社会、生态,三足鼎立,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利益。新的发展模式虽然摒弃了“唯利是图”的态度,但是并不代表它“清心寡欲”。利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只不过有了更为全面和长远意义上的界定。
具体而言,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由新型的思维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产品开发模式,以及新型的政府角色扮演模式等4个部分所构成。
(1)新的思维模式
旅游业新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其更具前瞻性的思维模式。以“和谐”为灵魂,以“平衡”为准绳,以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是如何控制“游客规模”,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来增加旅游收入;不再是经济性指标单方面的“突飞猛进”,而是包括生态、社会等各项指标的全面进步。整个旅游业系统将在“适当的速度”下螺旋式地前进,从而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
(2)新型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怀疑。它的“粗暴简
单”和“时滞性”,以及政府某些时候的不当介入,造成了资源的低效配置,甚至是浪费。旅游业的新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短视盲目的资源利用方式,认识到旅游业真正的限制因素不是资金,不是客源,而是“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从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且有度的开发。
因此旅游业新模式的资源配置方式首先要求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评估体系,以“可持续”为宗旨,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确立真正能够体现旅游发展“质量”的各项指标,比如人均消费额,游客的逗留天数,大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等。要确实体现旅游发展从“粗放”向“集约”,旅游战略从“硬”向“软”的转变,最终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政策无论制定的多好,取得成效还得依靠贯彻和落实,所以该评估标准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从根本上遏制盲目的项目投资。
其次,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存量的盘活和再利用同样需要重视。开源和节流并举才是有效的资源配置之道。因此在对新项目审批从严的同时,要鼓励对既有资源的保护和深度开发,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3)新型的产品开发模式
盲目地随市场而动是现在很多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通病,须知消费者的需求总是瞬息万变的,供给商不能总是处在被动适应的地位,而是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真正从长远利益考虑本地或本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产品的开发。
新型的产品开发模式要求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准则,根据当地资源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地设计适合本地情况的旅游产品,同时注重相关资源的配套建设。比如一个以风土人情见长的小城,就不能盲目跟风以商务会展旅游为重。
而在具体的项目规划时,需要谨慎地控制物质和能源的投入。每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必须经过科学的评估,仔细的成本效益计算,明确责权才能动工。可以成立一个专业评估机构,由市政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其评估结果对该项目能否上马有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4)新型的政府角色扮演模式
对于旅游业而言,“政府主导”永远是一把双刃剑。旅游业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旅游资源的“公共品”性质,以及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和宣传中所需要的大量资金,都要求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也就意味着对政府政策的高质量要求。正确的政策会高效、有力地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不当的政策或者存在方向性偏差的指导思想,对旅游业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却是更加深远,破坏性也更大。同时在所有政府主导的系统中还存在着“补偿性反馈”的问题,即“善意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反过来抵消干预所创造的利益”。
旅游业的新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市场经济并不融洽。在现实中,想要依靠市场或企业的力量去实现旅游业的新模式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仍然是推进旅游业模式转变的主导力量。新型的政府角色扮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贯彻“平衡和谐”的新型发展观,从宏观上控制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合理节奏与进度。
第二,落实更为合理的新的“旅游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建
设。
第四,在产品开发上对大型旅游投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严守自己的职责范围,保持对整个旅游业的客观立场。惟有如此,才能克服“补偿性反馈”,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追求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今天,以“和谐”为灵魂,以“平衡”为准绳,以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的旅游业的新模式显然是大势所趋,是中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该模式的实现,除了依赖上文所提到的前瞻性思维模式的贯彻,高效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和政府工作模式的展开之外,还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个模式都不是永恒不变的,B模式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惟有如此,中国的旅游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注释:
张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30~132.彭华.试论经济中心型城市旅游的商务主导模式??以汕头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2):140~146.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保继刚 刘晓冰.珠海市旅游发展模式及驱动机制研究[J].特区探索(珠海).1998,(5):153~155.保继刚 珠海城市旅游发展[J].人文地理,1999,14(3):7~13.韩光辉,陈喜波,赵英丽.论桂林山水城市景观特色及其保护[J].地理研究,2003,22(3):337~342.刘家明,陶伟,郭英之.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19(3):51~54.王铮,王莹,李山等.贵州省旅游业区位重构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3):313~323.钟勉.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及选择??兼论四川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财经科学,2002,(1):90~93.钟韵,彭华,郑莘.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1):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