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业是现代发展得最快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是现代发展得最快的产业之一。确实如此,旅游业的增长率通常已超过全球经济的增长率。有时在那些有阳光和大海的地方,似乎每天都会蹦出来一个新的度假胜地。地中海和加勒比海滨以及墨西哥,佛罗里达和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岸线,只是近年来被大力开发成旅游区中的少数几个。
旅游的目的多种多样。有些人旅游完全是为了娱乐或愉快,他们是度假者,有些人是出于健康原因,有些人是去走亲访友,这显然是因为世界各地的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还有些人则是为了扩大知识面,他们信奉旅行可拓展视野的传统观念,由于这些人外出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所以他们通常都可以被视为旅游者。当然,旅游者中还包括那些有公务在身的出差者,他们中有的是赋有具体使命的商务人员或政府官员,有的是参加会议的人士,他们常常劳逸结合,做到工作休闲两不误。
对于旅游者中的娱乐旅游者和公务旅游者这两大类,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法有所不同。娱乐旅游者对较为廉价的交通费以及其他低价位的促销活动反应较为积极,并因此而选择自己的旅游目的地。用专业术语来讲,娱乐旅游者组成了旅游业的价格弹性市场,而公务旅游者则属价格无弹性市场的对象。公务旅游者不以价格定旅程,他们预先定下所去之地,费用通常由他们的雇主支付,他们寻求可靠的而不是廉价的服务,他们去的地方多为大城市或工业中心而不是度假胜地。当然,许多会议现在也在度假胜地的酒店里举。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一些大都市自身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区,因而很难区分哪些属纯娱乐旅游,哪些属公务旅游。
第二篇: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近几年来,我州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景区(景点)开发不够、旅游产品单
一、宣传促销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表现突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没有转化成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其关联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省委、省政府“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大战略政策机遇面前,我州如何把机遇转化成推进加快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
A 家底、优势、规划——发展方向要明确
说到我州的旅游产业发展,就必须谈到旅游资源。说到旅游资源,许多人都能讲出一大串,总之是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正如州政协委员李建民所说,要让游客想来、必来和再来,必须做到第一,而且是世界或国内第一的品牌。州政协委员黄元山也说,一流旅游的最高境界始终是做到第一或唯一,而不是第二、第三甚至大路货。
州人大代表林科峰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要找准优势,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旅游特色优势。没有优势也要创造优势。
黄元山提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玉堂把恩施旅游资源归结为十大中国之最,恩施市文联何智斌也对恩施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归纳,列出八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品质、五大世界级旅游文化、五大世界级旅游商品体系,我州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精心梳理和评估,以更加睿智的头脑、更加明晰的思路来高规格规划、定位、开发和建设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只有这样,才能在武陵地区找出不同点,才具有比较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占到应有份额。
而且,是否还存在没有发现或者说是被忽略的顶级资源?州政协委员姚本驰、黎祖永、严斌建议,巴东神农溪裸体纤夫是三峡活化石,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来神农溪旅游的游客却看不到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裸体纤夫,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他们呼吁,裸体纤夫文化不能丢。其建议赢得众委员的掌声。李建民提到,州府恩施应该利用独特的丹霞地貌自然景观和千年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打造世界级“万山·千洞”旅游名城。州政协委员谭庆虎认为我州古代文化线路及古村落(镇)构成了我州多民族交汇融合的独特文化空间及多种文明荟萃、各种文化融合、各种宗教并存的历史文化长廊,建议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
在摸清家底、找准优势的基础上,规划是龙头。州政协委员吕春建建议,要重新编制全州旅游发展规划,把全州旅游业形象策划、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作为规划重点,突出州内核心景区的节点作用,突出土(家)苗民族风情,优化旅游精品线路,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其他地区和周边主要景区搞好对接。他还具体谈到,恩施州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原来是“一轴两极三区”,根据旅游线路对接考虑,应该改为“一个中心两条走廊”。
黄元山也提到,当前,要将我州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与建设放到湖北省“两圈一带”和整个武陵地区的黄金旅游产品的背景下进行规划,确保重点、突出特点,消除盲点、提高效益。
州政协委员杨鹏飞还建议,围绕我州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精品旅游景区、旅游线路、特色旅游产品和跨区域旅游项目的专题规划编制,尽量减少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B 机构、整合、联动———体制和机制要创新
“要取得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州政协委员吕春建认为,“应将旅游局升格为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强化各级旅游委的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旅游项目建设、宣传促销等工作职能,大胆探索和实践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发展方式,将全州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景区和分散由各个部门管理的旅游资源统一交由旅游委进行管理,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以利党委和政府从更宏观的层面总体谋划,推动整个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就旅游资源整合和联动问题,州政协委员黄元山谈到,旅游业不是做个体,而是做群体,讲究点、线、面、片的立体交叉。因此,经营策略上必须注重互利共赢。目前,我们的每个景点都是孤立的,其经营沿袭着小农经济生产的方式,各做各的事,各赚各的钱,信息不互通,资源难共享。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打破县域区划的界限,在州域范围内统一经营管理,打破投资主体的界限,建立能统筹全州的旅游股份集团,抓住国家大力扶持的机遇,争取资金打造优良的生态文化旅游基础平台。
对此,州政协委员李超发言时很有同感:“不能从旅游景区孤立的角度去发展,要调动社会的参与性,实现一定区域范围的联动,各个景区要体现自身特点,景区之间要互动,对恩施人文文化讲解的口径要一致,在文化展示上避免重复。”
州政协驻鹤峰县联络组也提出,要依托资源优势,促进我州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全州8县市必须“抱团”打造旅游品牌。目前,我州旅游景区开发紧锣密鼓,但由于“各吹各的号”,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开发按照个体思维进行,出现层次较低、重复建设,甚至破坏资源的现象。因此,我州旅游发展要重新认识和盘存我州旅游资源,形成一个高起点的旅游资源整合规划,完全打破行政隶属的区域界限,与未来的市场结合起来,整体营销、联合促销,组建旅游集团,通过旅游要素流动实现互补,完善协调机制、制度,逐步形成景区与饭店、交通、旅行社、娱乐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资源开发整合和线路整合,联动起来,信息共享、客源互流、重点突出、打破壁垒、优势互补、全州一盘棋,共生共赢。
C 渗透、品位、品牌——旅游与文化要有机结合生态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众多代表、委员纷纷就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建言献策。州人大代表郑远宏认为,旅游的中介是文化,旅游一定要与文化相结合,利用我州独特的人文资源、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旅游优势。
州政协委员司马俊莲认为,“亲近自然、体验文化、享受生活、关爱生命”已成为现代旅游理念。21世纪的旅游已经集中到文化方面,尤其是民族文化。据有关方面统计,民俗旅游占整个旅游的70%。在武陵文化圈中,要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就要看各地区是否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是否重视文化建设。你不重视,其他地区就必然走在前面,慢一步则慢十步,要想追赶谈何容易。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路径依赖”。
州政协委员杨吉富提出,目前,国内外游客到我州旅游,感受不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偶尔提问,多数人都是以地方方言来充当土家语忽悠客人,真叫人啼笑皆非。所以,不少外地游客到恩施旅游一次就感觉“走得累、听得假、住得差”。土家先民创造的古朴文化,将是我州旅游产业矗立于世的骨与肉。
州人大代表朱群英说,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希望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品牌的包装、推广工作。
州政协委员王祥春谈到,放眼国内外名牌城市,从“千年古韵”的北京到“现代海派”的上海,从“音乐之都”维也纳到“时装之都”巴黎,不难看出,它们的品牌是文化。城市是旅游的重要载体,只有特色鲜明的城市主题文化,旅游城市才有特色,才有品位,才有吸引力和知名度。
州政协委员黄元山提出,文化精品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只有抓住了“魂”,我州的生态文化旅游才有活力、魅力,才会从低端位走向高端位。
如何做好有机结合文章?农工党恩施州总支建议,加大我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力度,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品位和档次,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
州政协委员段绪慧说,民俗文化旅游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开发模式、开发特点和资源选择都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切忌将其当作泥团任人捏弄。在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上一是要坚持开发正宗的民族文化,避免猎奇,误入歧途,要尽可能把民族的传统艺术、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特别是人工建筑不能因刻意追求现代化而失去民族特色。二是要开发健康的民族文化,避免低级趣味。三是要开发独特的民族文化,避免重复单调。
州政协委员李超建议,各个景区必须立足于自身资源,做好相应的文化开发,这对景区建设发展乃至整个恩施旅游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恩施人文景观必须依托恩施人文文化,以让游客听得清、看得见、能体验为目标取向,着力将恩施人文文化的说头变看头、亮点变卖点。要把“文化要先行”的思想贯穿到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中,用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要加大本土文化对旅游的渗透,从研究发掘的层面走出来,让本土文化的亮点发光,成为恩施旅游的卖点。他还建议,要想争取广阔的旅游市场和更多的消费者,必须通过运用CIS战略,加强品牌建设。
王祥春建议,要系统整合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强势铸造城市魅力品牌,构建恩施城市主题文化,努力炼出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的“精、气、神”。
D 结合、扶持、培优——旅游商品开发要提速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大要素。目前,我州旅游产业不仅没有形成产业链,而且链条中的每一环都不成熟。在大会发言中,许多代表、委员就六要素之一的“购”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
对于“购”的重要性,正如州政协委员王平所说,六大要素中,“吃、住、行”是实现“游”要素的前向关联的三个要素,“娱”和“购”是“游”的后向关联的两个要素。如果说前向关联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那么后向关联则是提升旅游质量的充分条件,可见“购”是旅游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效益构成中举足轻重。所以,旅游商品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旅行社、旅游交通业和旅游饭店共同构成了旅游业的四大支柱。
目前,我州旅游商品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旅游商品的数量不够丰富、质量不够过硬、内涵不够深厚、市场不够集中。
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州没有资源,反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
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型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在于这些产业没有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州政协委员张代寿、黄明畅提出,我州素有“华中天然药库”、“中国硒都”、“鄂西林海”、“华中植物园”之称,在烟、茶、林、药、菜、畜六大农业产业中,恩施中草药产品应该、能够而且必须在我州旅游业中成为独特卖点和响亮品牌。因为将药业产业与发展旅游商品相结合,符合和顺应了现代人健康旅游的消费新潮流,而且,根据目前医药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分析,中草药的应用已经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恩施中草药产品的研发生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恩施生态旅游的重要抓手,纳入议事日程,做好全州药业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提供政策支持,加强招商引资,加强市场监管,推进中草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品牌打造。
州政协委员赵萍也提出,我州旅游商品开发要大打“硒”牌。“世界第一·天然富硒”是我州390万人民共同的特色产业王牌,但是与“中国·紫阳硒谷生态工业园区”的名片、江西丰城提出建立“中国生态硒谷”的战略相比,天然土壤硒资源远超他们的恩施却发展得不够。因此,州政府应将恩施生物硒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产业兴州”战略,尽快形成结构有序且多样化的初级富硒种养殖生态农业产业群、富硒深加工制造产业群、高新技术富硒产品转化产业群和生态富硒旅游服务产业群等四大产业集群。
州工商联提出,我州旅游商品发展不够,跟民营经济发展不够直接相关,表现为企业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差。全州从事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企业不足全州民营企业总数的15%,且其中95%以上为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民营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因此,发展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旅游业,必须加大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在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王平对旅游商品开发提出了综合性建议。他说,要加大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宏观指导和调控力度,尽快制定《恩施州旅游商品发展专项规划》,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秩序,组织对旅游商品的研究、开发,逐步完善全州旅游商品体系;加大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政策和项目支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通过配套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保政策、融资政策、土地城建政策、物价政策等,鼓励和调动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参与旅游商品的研制、加工和销售,培植一批知名的旅游商品品牌;加大旅游商品系统开发的力度,进一步丰富旅游商品的数量,提高其质量,提高其内涵;加大旅游商品市场建设的力度,要尽快完善各景区的旅游设施建设,修建游客购物中心,尽快完善城市建设规划,修建旅游商品一条街或旅游商品超市。
第三篇:陕西旅游业发展及产业发展大会情况
陕西旅游业发展及产业发展大会情况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情况
1、旅游业增长势头日益强劲,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从1978-2008年,全省累计接待境外旅游者1449.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4.63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2亿人次,收入人民币2713亿元。其中:2008年虽然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旅游业仍保持增长态势。接待境外游客125.7万人次,外汇收入6.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8.2%;接待国内游客9056万人次,收入5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22.5%。2008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到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9%。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我省旅游业仍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5685.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07%;旅游收入334.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比增长26.99%,为全年旅游产业发展起了好头。
2、旅游展示我省形象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我省年接待境外游客100多万人次,接待外国政要、联合国官员、驻华使馆官员、国际友好人士、国际知名人士及外国媒体记者逾万人次。通过旅游这一重要窗口和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繁荣的陕西。凡到陕西的境外游客和官员,都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城镇面貌的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震撼。随着人流的增加,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不断涌入,旅游业对提高我省 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利用外资的规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我省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目前,我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家,中国旅游强县1家,省级旅游强县21家,旅游企业3000余家。其中旅游景区(点)300多个,国际国内旅行社543家,旅游星级饭店327家,旅游汽车公司20多家,车辆1700余辆,旅游餐馆1000多家,其中,陕菜“品牌店”68家,陕菜“示范店”10家。还有大量的旅游度假村,社会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特别是近几年,社会资本投资宾馆建设、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进一步加快了我省旅游业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对接步伐,旅游业已成为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
4、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体系建设更趋完善。近年来,全省各地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同时,新型旅游业态迅速兴起,涌现了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自驾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类型不断丰富,产品开发建设不断精品化。
5、旅游业与文化紧密结合产生越来越多新亮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旅游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结合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创新开发了很多深受市场青睐的文化旅游产品,既丰富了旅游内容,深化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又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加快了文化产业化进程。如开发建设的大唐芙蓉园、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关中民俗博物院、仿唐乐舞、长恨歌等。
6、旅游业带动作用显著,已成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城市建设、邮电、通信、建筑和农、林、牧、渔、食品加工以及服装、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国民经济多个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扩大社会就业和群众增收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数31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55万人。有7108家农户参与经营农家乐,创造非农就业岗位3.5万个。年总收入达到3万元的农家乐已达4000多家,年收入在30万元的农家乐超过100户,年最高收入达150万元。旅游业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都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旅游发展的新亮点,迅速发展乡村旅游,调整了农业结构,拓宽了农业发展的内涵,建立了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也了更新了农民观念,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富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情况
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8月11日上午在西安召开。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袁纯清省长、赵正永常务副省长、景俊海副省长出席会议。各市政府市长,主持旅游工作的的副市长,发改委主任,旅游局局长,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县长(区长),旅游局局长及旅游企业、旅游院校、新闻媒体代表共600人参加了大会。
会议由赵正永常务副省长主持。景俊海副省长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的说明》讲话。他从发展我省旅游产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等三方面对《决定》进行了详细 说明。《决定》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陕西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出发,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牢固树立大旅游观,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大规划统筹,实施“168”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旅游核心板块和精品线路;加快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支持服务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与促销工作;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投融资体系,增强旅游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等九个方面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布署和安排。
秦正秘书长宣读了《陕西省关于建设旅游示范县(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优选旅游总收入占GDP30%以上,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城镇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以上的,旅游景区特色突出,旅游接待设施布局和功能齐全,旅游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的10个县(区)先行进行改革试点。
袁纯清省长作重要讲话,袁纯清省长与邵琪伟局长为陕西天地旅游投资企业揭牌。天地投资企业由陕西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宽带天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和陕西宽带天地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注册资本2亿元,是我省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在旅游市场机制创新方向进行的有益探索。
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讲话中对陕西在旅游业30年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对陕西旅游发展从落实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重要讲话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议。邵琪伟局长还代表国家旅游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国家旅游局将积极支持和协助陕西共同打造秦岭生态旅游板块,建立《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支持陕西建设红色旅游精品产品。
会议进行了陕西旅游顾问聘用仪式,同美国内华达州、香港旅游局、凤凰卫视、港中旅、大韩航空公司、东航等有关单位还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二〇〇九年八月五日
第四篇: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摘要:
旅游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在某些地域呈现了明显的产业集聚的现象和趋势, 但目前,国内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对旅游业集聚的现象描述, 归纳旅游业集聚的特征, 分析其影响因素, 并对政府在旅游产业集聚中所起的作用提出建议, 并结合国内旅游业最近几年的实际发展情况,指出我国旅游业集聚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
发展; 现代旅游业; 影响因素; 奥运会;建议;
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在此定义的基础上,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
所谓现代旅游业,即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也以其强劲的势头而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火力的“朝阳产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享受的方面要求也高了起来,而旅游无疑是放松精神增长知识的最好途径与消遣,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旅游,从而促使了旅游行业的兴盛.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04年我国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并有突破性发展,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旅游总收入达到684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5.01%,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增势强劲,公民出境旅游超过2800万人。2004年全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10903.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96%,比2002年增长11.37%。
2005年1—10月份,入境旅游人数10018.0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57%。2004年中国内地旅游出游人数达到11.02亿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大关。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711亿元。2004年底全国共有15339家旅行社,新增加1978家,其中,国际社增加108家,国内社增加1870家;旅行社总资产424.38亿元,同比增长9.42%;直接从业人员为24.62万人。
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这种开放的投资方针推动了中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总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呈不断优化的趋势。
西部地区依靠其天然的自然资源获得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机会,国内外投资者开始关注西部旅游业。但是,由于西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发展西部旅游业相对海南、深圳
等沿海地区而言难度要大得多。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西部旅游业迎来新的机遇,也给了垂涎西部旅游业的投资者们出手的良机。
九月十七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全部法律文件,长达十五年的先复关后入世的漫漫过程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入世在即,喊了多少年的“狼来了”就要变成现实,怎么办?按照海尔集团张瑞敏总裁的话来说,“与狼共舞,自己就要变成狼”,羔羊是没有资格与狼共舞的。
对于中国旅游业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与狼共舞”的条件,入世之后,许多优势将进一步体现,许多条件将进一步充分,一言以蔽之,入世对中国旅游业有百利而无一弊。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忧心忡忡,真正需要研究的是给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机遇,如何去把握这些机遇。面对入世,中国旅游业有三个大的优势。一是中国旅游业是开放力度很高的产业。目前,旅行社的市场准入问题已经解决,进一步是开放力度的加大。旅游区(点)的市场准入部分也已解决,进一步是范围的加大。此外的各个领域基本已无障碍,在入世改制过程中也不是重要问题。这一方面意味着全行业已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意味着不会构成大的冲击。二是旅游业是具有资源垄断性或不可替代性的产业。要看黄山只能到安徽,要看故宫只能到北京。而且,这种不可替代性将随开放程度的扩大而强化,有助于各地旅游的发展。三是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在要素组合上是集资金密集(如饭店)、知识密集(如旅行社)和劳动密集(如旅游商品的产销)为一体的,但总体来看还是劳动密集非常突出的产业。而劳动密集正是中国的优势。这一优势也将随入世而强化。
入世之后,随着这三个优势的发挥,中国旅游业还有三个重要的发展条件。一是跨国旅游基本上没有壁垒可言。首先是从来不存在关税壁垒,其次是在非关税壁垒方面也很少。国际有形贸易中通行的配额管理和环保标准两个重要手段在旅游贸易中都不存在,只有一些临时性或双边性的劝诫行为。这就意味着人员流动将更加充分,世界经济一体化在旅游领域体现得更加彻底。二是旅游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今后二十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可达百分之六点七五。就国内旅游而言,中国已经达到了旅游需求全部释放的发展阶段,展示的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现在,各行各业的生产能力都很充裕,缺乏的是市场和竞争力,而旅游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就在于市场。三是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由于上述各个优势和条件的存在,也由于旅游的技术含量相应来说不甚突出,就使中国旅游业有可能超前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直接进入国际竞争的水平分工体系,可以和各个旅游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一争高下,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中国旅游的竞争力,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为此,我们必须要落实三个方面的对策。一是研究机遇,把握机遇,全面调整观念和心态。二是研究世界贸易组织,尤其是服务贸易组织的规划和程序,全面调整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建立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强对旅游企业集团的培育,进一步借助出境旅游的发展优势,培育跨国旅游集团。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我们已经是亚洲旅游大国,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和大国地位相匹配的企业集团,也就意味着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我们尚不能把握主导权。从入世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旅游发展最大的欠缺所在。
二十多年来,中国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借改革开放之力,得改革开放之利,成改革开放龙头。入世是中国根本性的开放,中国将全面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体系,对于旅游业来说,不仅是新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也会成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巨大推动力量
未来10 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
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2010 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4大旅游处境国.一 因素
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旅游者的主观需求因素,包括旅游者的主观选择、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等;二是旅游资源的客观供给因素,包括旅游资源及其设施、旅游中介和企业等。另外,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对旅游业发展起着辅助作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突发事件等。从需求方面看,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
(一)居民旅游观念的变化
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居民逐步走向富裕,产生了旅游的强烈愿望。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它能衡量外界提供的旅游消费所需环境的完善程度:GDP指标越高,相应的交通运输、信息传递等基础公共设施越完善,国民的富裕程度越高,消费观念越强。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使得居民在满足了基本消费需求后,有能力支付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需求。不过因为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他们的实际消费量受到较大的限制,但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村居民在旅游花费方面低于城镇居民,除了受到人口基数大和经济收入较低两方面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低的制约。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开始增长,农民生活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旅游市场巨大的开拓潜力已经日益凸显。
(三)居民可支配时间增多
1999年9月,国家出台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根据这一放假办法,形成了三个各约一周的集中假期,即“春节”、“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这样的集中假日,职工自然可以自由支配做出各种安排。集中的假日,使出游者实施的中长距离旅游有了时间保证,人们有可能走得更远,逗留得更久,去更多的旅游景点,享受更多的旅游经历,也支出更多的费用。这是国内旅游在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多的条件下获得的一次新的提升,使国内旅游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正是因为“黄金周”提供的机遇,旅游出行呈现出了整体的活跃性。总之,“黄金周”所反映的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已在我国的国内旅游发展方面起着十分良好的作用。
二 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国旅游业是重大利好,给北京以及中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的商机。据美国高盛公司估计,从2002年起到2008年,我国旅游业收入每年将增长18%。申奥成功使中国旅游业发生“核裂变”,产生巨大动能。中国旅游业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次等方面加速的增长。北京市政府决定在未来五年投入1800亿元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包括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北京的可进入性和旅游设施与环境。奥运会赛场涉及的其他城市,如上海、沈阳、青岛、秦皇岛、天津,旅游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的改善。根据《北京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方面北京的饭店数量将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达到饭店800家,客房13万间。2008年北京入境游客将达356万人次,国内游客9455万人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从提高我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标识的国际化、旅游服务水平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促动旅游行业的发展。
三 建议
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了旅游的强烈愿望。长假制的实施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促进了旅游
消费。不可否认,放假时间的延长正好适应了人们旅游消费的要求,因而我国旅游消费在这几年有很大增长。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虽然较快,不过这并没有使我国国民经济有显著的增长,假日经济火爆异常,但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却十分有限。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消费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因为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是相当稳定的,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消费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定的收入约束下,旅游消费的增长可能意味着其他消费份额的减少。所以,国内旅游再一次质的提升还在于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善,特别是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观念的改善。今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应由设施建设转向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及促进旅游结构的优化布局。应遵循立足东部,深入挖潜,逐步开发中西部的方针。具体建议是:
1、进行全国旅游资源普查,制定综合开发规划。对全国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普查,分析和综合评价、分等、分级,为合理地开发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旅游业各部门和专家结合,制定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长期战略规划。同时,制止在风景区进行无计划破坏性建设。
2、积极引导国内旅游。安排和解决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争夺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旺季的矛盾,以合理地开发各种类型旅游资源。
3、加快区域旅游开发,变长线 旅游为长线与区域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经营模式,尽快形成全国通畅的旅游网络,以带动区域经济(尤其是有旅游资源的落后地区)发展。
4、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向深度开发,旅游业向内涵效益型转变,推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具有娱乐性、参与性兼地方特色的专项旅游和节日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回游率,延长停留时间,增加购物比重,扩大旅游收入。西部旅游资源开发,要与交通和经济开发同步,当前急需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建立或扩大航空口岸,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
5、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条件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促进旅游教育,重视旅游高等教育,培训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是提高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保证。
6、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对旅游资源加以保护,增强旅游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增加旅游投入,扩大旅游业的规模。
7、积极开展宗教旅游。该项旅游具有稳定的客源和大量宗教捐款。只要我们在政策、宣传上给予照顾,发展前景乐观。
参考文献:
我国国内旅游人口环境特征的分析 [广东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梁智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闲暇时间制度分析 [甘肃科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魏宝祥
旅游消费及其对我国第三产业影响力的定量分析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ourist
Consump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Tertiary Activities in Our Country [经济师 China
Economist] 陈锡鹏
傅晓霞.“长假”拉动消费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对假日经济的冷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2(2).张目等.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师,2006(7).李悦铮.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演化机理及开发[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旅游经济学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年2月
第五篇:浅析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浅析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旅游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未来10年中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进行论述,希望能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 ;影响;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
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
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发展特殊群旅游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
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旅游对环境的后续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21世纪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繁荣的地区经济的同时,也产生诸多问题。其中我国旅游地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分析我国旅游地环境现状及恶化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十分必要。
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过分追求旅游GDP,忽视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环保投入资金与力度不足
各级财政拨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地方景区管理机构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的西部地区,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
第三,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只有游客的个人素质提高了,才能避免对景区产生不良影响。这需要各级旅游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文明素养。
总之,为了让更好的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必须要保护好我国的旅游资源,这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所以,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才能做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地区旅游发展的最终道路。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只要不装饰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一定会使我国旅游业,旅游经济有着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