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旅游规划新思维
四川旅游规划新思维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四川采取务实举措,推动全省旅游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大九寨和大峨眉区域在新的旅游规划理念指导下会有哪些提升,一系列创新营销举措创造了哪些经典案例,公共服务方面又有了哪些成果和亮点„„ 特殊时段的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是困扰地方旅游发展的一个难题。比如,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的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一度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四川省旅游局在认真总结后得出结论:旅游新业态和新需求正挑战着现行的旅游规划,倒逼旅游规划理念的调整与升级。
面对这样的形势,四川将如何应对?
其实,早在2013年5月,四川省政府就批准了《大九寨环线区域旅游要素提升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大峨眉”区域的旅游要素提升性规划也已出台。这两大四川最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区域将率先实现提升;与此同时,备受各界关注的雅安芦山震区也在吸取汶川震区灾后恢复重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贯穿“1+N+1”理念的旅游业恢复重建专项规划。
正如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所说,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必须由世界一流的旅游规划来支撑,这就要求制订规划时必须做到“开门、开放、开明”。旅游规划的新思维,正引领着四川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箭头指向体现理念变革
“为什么我们的规划图纸上,箭头都是向外指呢?难道只考虑如何把我们的游客送出去,而不是怎样把游客引进来吗?”在一次旅游规划评审会上,郝康理抛出了这个思考已久的问题。
看似简单的箭头指向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各地游客现在有哪些方式进入四川?进入四川以后有哪些线路和产品可供选择?针对自驾、自助游客的目的地服务体系是否成熟?
从这以后,四川的旅游规划图纸上,箭头都改成了朝内,越粗的箭头代表着越重要的客源地。
简单的改变背后是深刻的规划理念的变革。其核心在于,不再以自身资源为基础,而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
除旅游规划理念问题外,旅游规划管理与路径也在悄然改变。
管理方面,四川省旅游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资源梳理,发现现有旅游规划多是以观光资源为核心、以团队旅游为目的制订的,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自
驾、自助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且与其他部门规划衔接不到位,落地率不高。与此同时,四川省旅游局还对全省的度假产品资源进行统计与梳理。下一步将重点解决这些度假型产品的市场定位问题——是针对成渝等地游客,还是针对国内其他省市或是境外游客;是基于小长假、黄金周进行产品开发,还是放大到全年每一天„„
旅游规划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四川省旅游局看来,该用一千万元完成的旅游规划,绝不能用一百万元的规划替代。因为没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规划,不可能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只有加大投入,制订高标准、科学化的旅游规划,才能与四川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理念相契合。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四川省旅游局确定了“开门、开放、开明”的原则,积极引进世界一流的旅游规划团队。
对旅游规划的指导与监管也是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讲,旅游规划分为规划研究、规划咨询、规划制订等环节,而四川在咨询管理方面尤为其薄弱。今后,四川将为规划编制单位提供更加完善的咨询,为旅游规划保驾护航,使旅游规划真正做到科学合理。“这就像建筑项目一样,乙方不但受雇于甲方,还必须在监理方的监管下施工。”四川省旅游局一位从事规划管理的同志说。
在旅游规划的路径方面,四川首先解决的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四川省旅游局在加入全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之后,要求各市(州)旅游局积极争取加入当地城乡规划委员会。到目前,四川省绝大多数市(州)旅游局成了当地城乡规划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这样一来,旅游规划与交通、建设、文化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的无缝对接就成为可能。
四川还建立了规划监督机制,把规划制订、规划实施和规划监督分开,有效保证规划落地;着手研究目的地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需求,适应旅游业发展。
九寨峨眉率先提升
大九寨区域的旅游发展问题并不只是道路的可进入性方面,经过深入调研形成的《大九寨环线区域旅游要素提升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指出了该区域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产品以传统观光型为主,休闲产品规模偏小,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难以适应散客、自驾车游客需求;区域内旅游开发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未形成全线一盘棋、联合开发的局面;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西热东冷”现象。
围绕这些问题,四川省旅游局明确提出,要开发多元化多层次旅游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建设机场航空服务系统、散客服务系统、旅游城镇和智慧旅游等重点建设项目。
以机场航空服务系统为例,四川将强化大九寨区域内的双流、九黄、广元、绵阳、红原等机场之间的航线联系,构建省内支线机场“空中巴士”旅游线;包括机场大巴、出租车、旅游大巴、中长途公交等运输方式的地接交通体系也将逐步完善;四川还计划引入赫兹(HENZ)、阿维斯(AVIS)等国际汽车租赁业巨头,构建落地自驾汽车租赁服务体系。
在大峨眉山区域的提升规划中,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需求旺盛的文化创意旅游精品不足、城市旅游目的地要素体系建设不到位等问题也也将逐步得到完善。
按照工作计划,大九寨和大峨眉区域的旅游要素提升行动即将展开。预计到“十二五”末,这两个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将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游客面前。
“1+N+1”理念贯穿芦山重建
去年的“4·20”地震让雅安市芦山震区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作为大熊猫的故乡,雅安历来是四川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芦山震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时,四川吸取了“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制订区域旅游业重建规划的过程中,四川省旅游局创新性地提出了“1+N+1”的规划理念。
其中,“1”是指引领全区域发展的大旅游总体规划,主要从战略层面解决旅游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问题;“N”是指与多个部门的重建规划紧密衔接,并形成了4个对接相关灾后重建规划的导则,分别对接融入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当中;后一个“1”是与四川省文化厅共同牵头编制的《灾后恢复重建文化旅游专项规划》,重点明确文化和旅游部门具体实施的项目。
“灾区的重建规划有时会忽略文化、旅游等功能,造成产业恢复发展滞后。”徐蓓兵说,“在制订芦山震区文化与旅游业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与交通、住建、农业等多个部门反复磋商,力争使旅游和文化较好地融入其他部门规划当中。”
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夏家勇院长说,旅游规划的落地实施,尤其是旅游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最重要的是和交通、土地、发改等部门的无缝对接,也只有这样旅游发展规划才具有可实施性
按照规划,芦山震区旅游业的恢复重建最重要的是旅游生产能力的恢复,包括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旅游景区恢复重建、旅游城镇与旅游乡村恢复重建。旅游业恢复重建项目总数40项,总投资额超过15亿元,建设期2013—2015年。
按照规划,到2015年,灾区旅游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震前水平,带动灾区社会经济的恢复重建,并基本完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到2020年,基本实现旅游业成为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地位,全面实现“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第二篇:浅谈四川古镇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谈四川古镇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四川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旅游大省,拥有巴蜀千年传统的遗风,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其中古城、古镇成为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景点。据粗略统计,四川拥有4000多座古城镇,聚集街市、场镇、商埠、水陆码头、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一体,具有很高的研究及观赏价值。四川地质地貌复杂,建筑独具特色,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包容了许多民族、异地域的差别文化于其中。
1、四川省古镇旅游资源概况
1.1川内古镇的特色
四川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交通上的不便却使许多古街古镇和古朴的民风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川内古镇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由于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带来了许多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艺术,从而使四川古镇在外来文化和巴蜀民居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形如镰刀的铁佛古镇,状似蛟龙的“龙镇”罗泉古镇。
1.2十大古镇的空间分布与区位条件
2002年,四川省旅游局依据“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否具有相对成熟的旅游开发条件、规模”等标准,推出了黄龙溪、李庄城等“十大古镇”。
四川十大古镇都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黄龙溪、安仁古镇距成都最近;上里古镇、李庄均位于各自的城区之中;阆中古城由于既是“古城”又是“古镇”,其特殊的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对周边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2.1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如今古镇旅游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许多旅游产品盲目推向市场,缺乏特色,造成同一区域内产品雷同;旅行社为使其旅游线路多元化,把很多古镇与一些知名景区捆绑在一起销售,游客到了古镇拍拍照就“走人”,对古镇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开发十分粗糙。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使古镇旅游的附加值低,重游率低,无法可持续。
2.2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古镇管理体制严重缺失,摆摊的、破门开店的、沿街叫卖的;有些古镇的店铺甚至还打出“放血大甩卖”、“全场一律三折”等现代化的广告词,古镇居民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淹没在现代化的商业氛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古镇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也不健全,亟待建设。
2.3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还在于它的文化内涵。目前,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展示参观,旅游活动单一,娱乐方式单调,游客花十几分钟便能把整个古镇逛完,游客缺少与古镇之间的互动体验,无法真切体会民风民俗,更缺少对文化的感知和认识。
3、古镇旅游资源的规划
3.1度假旅游与休闲相结合四川古镇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城市郊区,可进入性强,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具有丰富的文化氛围,为休闲度假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我们在开发古镇旅游的同时,可以推出度假旅游或民俗体验旅游,充分利用古镇的大院,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3.2打造主题城镇
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总是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律,对同一地域范围内性质相似的一般只会选择其一。因此,保存相对完整的古镇应按性质分成不同类型,在每个类型下找出其突出者,按其特点和优势打造开发,朝着主题城镇方向发展。欧洲很多小镇令人流连忘返,关键是有一个文化主题。
3.3打造特色旅游商品
古镇旅游商品是指游客在古镇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具有古镇文化象征性或旅途实用性的有形物品。古镇旅游商品除了具有一般旅游商品的共性以外,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地方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古镇旅游开发必须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基础,通过对客源市场的调查,了解游客需求,大力开发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的旅游商品。如阆中古城的“张飞牛肉”。
4、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4.1重点挖掘开发精品古镇
由于古镇的修缮维护工作的耗资巨大,而古镇的数量众多,以目前地方经济实力来看,是无法做到一一投资的。另外,在同一地区范围内,旅游者只会选择其中的一个产品进行购买,那么对于其他古镇投资就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正确的开发思路,应该是在现有古镇中选择一些保存完好、富有特色、历史文化和风景结合较好的少数古镇进行重点开发。将这些古镇深度挖掘和重点包装,然后集体对外宣传,从而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上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4.2建立旅游业的多元投资机制
这是古镇开发的核心。目前西部旅游业总体上仍然是以国家投入为主,投资渠道单
一、国有垄断、单位之间相互掣肘是发展的严重制约。因此,西部旅
游产业必须建立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制定鼓励向旅游业投资的政策或地方法规。
4.3形象定位形成互补,防止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
虽然四川古镇有着相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但是每个古镇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如昭化古城是古战场的军事重镇,阆中古城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三国张飞大将镇守的风水宝地,而洛带古镇则是客家文化的集中营,而平乐古镇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均区别与其他古镇,各自有典型的地方性。开发时我们应根据各个古镇旅游资源的不同特色、现有旅游产品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定位,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各个古镇的发展潜力,改变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避免区域形象屏蔽和无序竞争的现象发生。
5、结束语
四川省古镇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丰富的文化遗存、闲适的生活状态等,是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如何利用好古镇资源,开发出适合其发展的旅游产品,采取适宜的旅游方式,是有关旅游部门和企业的工作任务。在远景设计研究院之后的古镇开发中,会更加注重旅游者对古镇进行欣赏、理解和品味,充分展示古镇的魅力。在古镇的保护和规划中,应该按最少干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延续古镇的生命力,开辟出一条适合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者简介:甘凡(1988-),男,方向: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
第三篇:新思维与十三五规划要点
新思维下“十三五”规划编制要点
中研智业集团研究院院长 吴君
“十三五”期间在新常态的指引和指导下,我国发展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样也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改革深化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多有利条件和内力,也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注重新思维理念的更新,在具体编制“十三五”规划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要点。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实现中国梦,按照“五位一体”及“新四化”要求,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强化创新驱动为动力,把深化改革作为突破口,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创新发展理念,重点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贯穿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全过程,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协调推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力争通过五年发展,建立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环境友好、分配公平、民生幸福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生态环境持续性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有机、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发展。
二是坚持经济规律,推进科学发展。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
三是坚持和谐共享,推进包容发展。紧扣社会和谐建设,积极推动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凝聚民心加快发展,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以观念创新带动实践拓展,最大限度集聚生产要素,创新发展模式。敢于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以创新发展带动结构调整、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进入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努力实现创新发展。
五是坚持全面开放,推进融合发展。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推动全州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树立世界眼光和竞争合作发展战略思维,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积极与国际、国内及周边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现区域融合发展。
二、规划重点关注内容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三五”期间,完善市场建设,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内需潜力,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和服务消费;关停产能过剩和技术落后企业,把更多资源配置到有技术、有市场、有就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去;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在此背景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改善农村生活;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创新”,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型产业发展是“十三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体制机制改革深化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五大体制改革关键期,是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的重要时期。按照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原则,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增大简政放权含金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社会活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瓶颈,是“十三五”时期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
(四)新型城镇化推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定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同时,坚持“四化同步”,注重城镇化对城市、农村发展的平衡和对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
(五)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十三五”规划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集中力量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加快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是“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重点关注问题。
(六)社会治理水平提高
“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如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治理能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是“十三五”社会治理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
(七)民生保障和改善
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依旧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均等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救助、低保、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是“十三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
(八)全面小康社会建成
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并明确提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指标和计划路线,“十三五”末即为小康社会建成的目标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小康社会建设必然是“十三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九)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理念层面来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已成为社会普遍诉求,受到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会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篇章。
三、规划编制工作要点
(一)工作要求 一是客观全面做好总结评估。对“十二五”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对照“十二五”指标进行评估,做好完成工作和成绩的总结,对未完成的重点工作和任务进行客观分析,查找分析原因。对十二五发展现状及水平、经济结构、产业水平等,结合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指标及经济产业发展阶段等进行全面对比评估,客观准确把握区域所处发展阶段及特征。
二是重视现状和环境研究。对区域现状了解清楚,对未来发展环境判断准确,是科学编制规划的基础。重视对区域现状的深入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研究发展现状,分析现有资源支撑和发展基础。同时,研究国家政策和环境变化,判断未来发展形势,并研判在大区域和环境中的战略地位。
三是重视区域瓶颈问题的解决。基于问题导向,高度重视区域瓶颈问题的解决。而五年规划属于综合性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规划编制中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尤其要致力于打破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找准突破发展的切入点、解决核心问题,这样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四是做好近中远期的目标衔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突出改革创新;远近结合,更加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既要以五年为主,衔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
五是科学谋划“三个重大”工作。立足区情,紧扣国计民生,认真研究一批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对推进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作用显著的重大项目,对解决突出矛盾、增进公平效率有力有效的重大政策。加强科学充分论证项目,为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提供支撑。
六是重视突出区域自身发展特色。各地区自然禀赋、发展条件都具有自身特点,经济社会发展也形成各异的发展规律。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尊重区域发展规律,寻找区域与其它地区的异同,挖掘其发展的价值,准确把握其发展特色,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区域特色。
七是重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实施性。既要站在大区域发展中考虑问题,对未来发展和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预测,又要切合区域发展实情,制定目标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重点规划任务要具体到项目的实施,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二)编制程序
“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工作是一项国家到地方、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等相互结合的系统性工作。按照国家编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期规划要求,结合中研智业长期从事区域经济战略研究,大量从事“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研究编制的实践经验,“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的主要程序为:
第一步:深入研究问题。进行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重大课题及各专项规划。
第二步:创新研究发展思路。进行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研究并形成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并与专项规划衔接。
第三步:制定完善发展纲要。在战略研究和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上级规划思路及要求,编制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四步:纲要上会通过。区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经过专家论证,基本定稿,上报人大通过。
第四篇:四川旅游报告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幅员总面积57.01万平方公里,四川现辖11个地级市和7个地区及3个自治州,地理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旅游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是四川重要的旅游资源聚集区,北部有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中部有藏羌文化走廊和剑门蜀道,南部有青城山、都江堰和大熊猫栖息地。地震给四川旅游业带来了空前巨大的影响,旅游景区损失达336亿多元。除了造成灾区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破坏,更是对旅游业生产能力的重创,导致灾区和全省旅游市场消费降至冰点。
地震改变了灾区地质地貌状况,也改变了灾区原有产业基础条件。因此,四川在恢复重建中,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绿色、低碳的旅游业成为灾区恢复重建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2010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886亿余元,同比增长28.1%。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数等三大指标,与震前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54.9%、57.8%、46.2%。2011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2449.15亿元,同比增长29.9%,旅游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2年上半年,四川省旅游产业保持强势增长。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619.1亿元,同比增长31.4%。
四川省旅游业的恢复带来人流、物资流、信息流,带动了产业和社会的全面恢复,促进了灾区社会面貌、游客信心和投资商信心的全面恢复。预计到2015年,旅游业收入占四川省GDP的比例将会超过15%,从而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2017年四川旅游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九章,首先介绍了旅游业的相关概述以及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接下来详细分析了四川旅游业的综合情况,并系统介绍了细分区域的发展情况,然后对旅游产品体系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解析,最后对四川旅游业的投资和前景做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四川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是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历来就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说,许多景观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有或罕见的。有人用这样的话形容四川境内的风景:“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但秀、幽、险、奇其实只是四川风景的一个侧面,峨眉山、青城山、剑门、九寨沟也只是四川众多美景的一小部分。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3处:九寨沟一黄龙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一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一乐山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的有4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汉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蜀南竹海自然保护区、黄龙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5座:成都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乐山市、祟州市;国家4A级旅游区有9处: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三星堆、蜀南竹海、海螺沟;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有5处:九寨沟、蜀南竹海、峨眉山、乐山大佛、自贡恐龙博物馆;国家级地质公园有2处:龙门山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有9处:九寨沟、黄龙寺、峨眉山—乐山、青城山—都江堰、蜀南竹海、贡嘎山、四姑娘山、西岭雪山、剑门蜀道;省级风景名胜区57处;国家森林公园有11处:都江堰市龙池、大邑西岭、洪雅瓦屋山、攀枝花市二滩、泸定海螺沟、九寨沟县九寨沟、剑阁剑门关、样撞七曲山、盐亭高山、合江佛宝、邓州天台山;省级森林公园有4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3处:汉川卧龙、青川唐家河、九寨沟县九寨沟、宝兴蜂桶寨、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攀枝花市苏铁、甘孜州贡嘎山、成都龙溪虹口、若尔盖辖曼、四姑娘山、长江合江—雷波段、亚丁;省级自然
保护区有4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7座:成都市、泸州市、自贡市、宜宾市、乐山市、都江堰市、阆中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有4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27处;省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有63座;社会科学类馆有43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55处。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四川省旅游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四川省旅游业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四川旅游业市场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相关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第五篇:科技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几点新思维
科技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几点新思维
2008-11-12 13:50【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出口型加工业,完成了初创时期建设部分高新技术体系的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5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数百家其它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并面临发展模式与产业定位的转型;原有的开发区体系也经过分化调整,更多的微型园区诞生于各个级别的开发区内,吸引了众多市场投资者参与科技园建设运营。开发区运营管理模式也经历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的变革,在转型过程中深受世界产业格局与信息环境的影响,原有的园区规划理念已不适应新的变革需要。在对现有开发区清理整顿与新的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有必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规划需要新思维、新突破。
第一,科技产业园是一座综合科技社区
现代的高科技园区规划思想并不将科技园作为单纯的产业区来看待,而是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科技园在城市中的定位。从科技园占地范围来看,应用城市规划的尺度来看待科技园内部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科技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即科技园应该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科技园区应当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我国早期科技产业园以及部分商务园区的规划往往只重视园区的产业功能,兴建了大量标准厂房、标准办公楼等生产性设施,产业载体以外的设施仅仅为产业活动提供配套服务。这直接导致大多数科技园更像一座科技孤岛,一个纯粹工作的地方,在工作之外缺乏生机与活力。成功的科技园不仅能够支持其内部生产与商业活动持续地运行下去,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作为园区内最重要的创新活动主体的员工有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与互动的交流平台。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园区的自我满足并不是割裂园区与外部城市的关系,而是在内部即能够实现科技生产与城市生活的平衡。
科技园区必须能够为周围社区提供必要的城市功能空间。科技园创立之初因为受到经济成本与空间环境的制约,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提供较大面积、低密度的发展空间,适应大范围内产业集聚的要求,并且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问题是在占据大规模城市空间的情况下科技园如何与周围的社区形成互动?现可以通过一个成功的园区规划的案例来认识科技园区在城市社区中的作用。
英国的Stokley Park位于伦敦西部的郊区,占地面积约168公顷,周边有两条高速公路连接希思罗机场与伦敦市区,在该区成功由废弃垃圾场改造完成后周边形成了一座小型城镇。建设业主为获得当地社区的支持,相当重视园区环境建设,拿出绝大部分用地(约111公顷)建设了一座城市森林公园,里面含有11个湖泊及一大片森林,同时还建有一座包括餐厅、医院、零售中心在内的配套建筑。因为该园区高质量的人造环境,并且通过了140001环境体系认证,吸引了苹果等多家跨国科技企业入驻,这些企业也大量雇佣本地员工,进一步拉近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如今Stokley Park已成为伦敦最成功的商务园区之一,也是高科技园区社区建设的典范。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市政当局与当地居民的支持,规划时就需要考虑便利的交通联系,合理改善生态环境,提供适当的城市设施,能够融合当地社区发展。
第二,产品设计需要目标客户深度参与
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国家主导开发区建设的历史,开发区依靠政策优惠与政府强力推动完成了招商目标。在政府招商时期,投资者关心的是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园区提供硬件来满足企业发展的空间需求。但是对于高科技行业来说,它对建筑产品有特殊要求,试图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筑巢引凤”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科技园需要明确其客户定位,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对于开发区来说,企业园区只是其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在规划层面覆盖产业需求,受托的规划机构需要了解不同行业的特点,尤其是行业的文化氛围,在规划布局上体现高科技风格。
在商务园区的开发中,让目标客户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硬件有多种方式,定制厂房(办公楼)、土地出让、延长建设周期都可以成为一种选择。不同方式蕴含着不同的风险,对开发商实力与运营管理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定制化生产的方式是在明确入园客户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此种方式具有较大局限性,在行业不景气时面临客户违约的风险,对开发商实力有极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开发商在前期招商环节与政府关系上有较强的运作能力。然而在工业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中,科技园区也要求能够像工业产品那样大规模生产,定制化生产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即便如此,目标客户需求也始终贯穿在科技园的规划设计与持续运营中。Stokley Park能够成为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根据高科技企业需求设计产品也是关键之一,建设之初设计师就针对建筑结构、产品风格、内部装饰等访问了100多家高科技企业,并在后期产品设计中根据行业变化适时调整产品方向,从而获得最成功的科技公司的亲睐。
在科技园规模化生产中,考虑目标客户需求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开发商需要明确自身定位,明确需要契入哪些行业的市场,从而制定适当的市场战略,对开发商市场判断能力也提出较高的要求。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有利于开
发商更准确的把握目标行业的产品需求,在不同园区建设中加快主导项目的推进。
第三,产业集群模式需要重新思考
产业集群思想最早由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我国在实践中过分关注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产业上的关联性,这一思想在工业区建设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纷纷提出完善产业链,强化主导产业集群优势的发展思路。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集群正由压低成本的低端集群向依靠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高端集群发展。在新型产业园区中,产业关联性并不是唯一甚至不是重要的促成企业聚集的因素,企业作为产业个体,其共同的需求特性与相互之间的互补能力促成企业在一定区域的聚集。由此,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有生态型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两种模式。
生态型产业集群具备产业集群中产业关联性的主要特点,但是集群形成的基础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同于传统集群以生产链条而是以物质利用为纽带将企业联系起来。在集群内企业相互合作,并可能以贸易的方式,互相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同时有效地分享信息、原料、水、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资源,从而导致经济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善,使市场和经济共同体发展所需的资源合理配置。它构成对资源的最小化利用,挖掘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之外的竞争潜力,形成新型集群的重要方式。在开发区招商中,以建构生态型产业集群为原则,能够在入驻企业间建立合理的共存秩序,形成较为持久的生产体系,有利于提高开发区的区域竞争力。
创新集群形成于信息化革命后科技企业之间的联系已经摆脱了空间的束缚,企业因共同需求而聚集在一起。集群内部所具有的创新活力来源于地方文化中蕴涵的企业家精神和催生新产业的企业网络,这种有利于创新思想传播的较为宽容的社会文化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创新集群和一般产业集群的显著区别。以共同需求为纽带的创新集群对科技企业有重大意义,这种企业群聚完全摆脱了产业关联性的束缚。世界各国高技术产业多数在大公司研究与开发部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密集的地区发展,不仅因为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知识源,而且因为它们之间高效率的互动,形成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美国北卡三角研究园位于杜克大学、北卡州立大学与北卡大学三所大学构成的三角地带,该三角地带传统上是美国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地区之一,区内以大学为主题的研究机构密集,创新较为活跃。
创新文化催生了北三角研究园形成美国最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聚集带之一,完善的中介与科研服务体系又促成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创立,企业间的产业联系却并不明显。认识到创新集群的特征,这对科技商务园区相当重要,尤其是对于位于科技资源丰富、具备创新精神的科技园而言。规划与招商可以摆脱产业链思维,注重企业共同需求环境的建立,建设适合科技公司风格的环境,吸引风险投资与专业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