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新思维
园区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的强风席卷而来,但产业地产商还没弄清,风是在往哪一个方向吹。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将互联网思维的内核概括为:专注、极致、口碑、快。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这的确是互联网时代的七字箴言。
梁春表示,产业园区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开发商必须根据园区的资源禀赋以及自身定位,深耕产品和园区的不可替代性,并且做到一定的规模与专业度,以达到“专注”和“极致”。而“口碑”则是指产业园区不单单依靠普通的推广营销渠道,而是依靠粉丝效应打造社群与圈层。即便产业园区不具备互联网产品的“快”基因,也需要通过客户反馈迅速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而不是卖完厂房就了事。
与小米“产品驱动”的思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已逐步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当中走出自己道路的海尔集团。不同的是,海尔强调的是“管理驱动”,在公司内部消灭中层概念,每个分公司团队都成为小微公司,让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价值,以管理带动产品创新。以此为基点,创造一切围绕客户的产品与服务价值,全方位提高客户的体验。
而谈及互联网时代下的产业园区,业内人士无不强调“社群思维”,即如何打造产业园区的粉丝效应,打破园区与客户之间原有单一的买卖关系。从线上线下多渠道与客户形成“朋友关系”,将会是未来的突破点。一如雷军所传授给万科的,用户口碑是互联网思维核心中的核心。
与所有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一样,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让走在前沿的产业地产商感到焦虑。王东升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袒言:“最难的是改变企业家的观念”。观念不转变,园区的互联网概念永远是小打小闹。
不可否认,不是所有的猪都能在风口处飞起来,但是正如雷军所说,我们一定要有做猪的态度。在拥抱大数据的过程中,产业地产商面临的真正敌人并非来自外部,而是自己。
第二篇:浅谈营销新思维
浅谈营销新思维
什么是营销?营销简单的讲就是:通过某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产品然后产生购买欲望。在百度百科里面营销的概念是: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产品,并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提供给需要的客户被称作营销。什么是营销思维?营销思维是指员工针对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能够站在营销人员的角度、从营销视角出发,运用营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营销思维的核心是营销敏感性,即员工能不能将所发现的问题、所见到的现象,迅速转化为营销问题、营销现象,并加以营销处置。
现在流行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但什么决定思路呢?我们认为:“高度决定思路”。市场营销问题的解决更是如此。只有对营销本质的理解到位了,才可能有正确的营销战略,也只有营销战略正确了,具体的市场策略才变得真正有效。这也是一个普遍的管理原则,即纠缠于某个层次的问题,往往需要基于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最终解决于问题的更高层次。
所以,认识和建立不同的营销思维层次,有利于我们对现实市场营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具体指导我们的营销策略和市场运作。
一、同质策略难应市场之需
基层营销人员的营销思维往往认为不是打价格战、促销战和终端战吗?我就设法比竞争对手打得更好不就得了吗?于是你低价,我就打折;你买一赠一,我就有奖销售;你广告轰炸,我就终端拦截„„
这是在短兵相接中逐步总结和提炼出的一些有效的策略和套路,有时的确能克敌制胜,至少也顶上一阵,于是大部分营销业务员,甚至有些经理都陷入营销就是如何打广告、如何做促销和如何作终端的误区。
基层的营销人员是应该要见利见效地解决眼前的市场问题,将营销战略意图落实到具体的策略上,穷尽方法实现目标,这就是我们天天在喊的营销执行力。
但这样的营销思维是注定不能走出市场困境的。我们咨询服务的那家饲料企业是一家成功运作多年的上市公司,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各级营销人员总结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实用的套路,如技术培训、季节性渠道促销(在旺季前向渠道灌水,抢占经销商资金,因为农民是赊账的,渠道资金占用多少往往决定2-
业视野的企业家是这样认识竞争的:现代市场竞争已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参与的产业价值链之间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更多地来源于产业链的系统协同效率。企业必须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发挥核心能力,结构化提升自身职能和存在价值,通过深化与上、下各环节的关系,以确立在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然后不断优化、整合和管理产业链,加强各环节成员协同,以提高整体运行效能。
所以,企业家们的营销思维是改变游戏规则,谋成一个局:一方面彻底扭转与客户的交易关系,使之成为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并越来越依赖自己;另一方面,通过整个产业链来建立真正的产品价值差异,彻底摆脱单个竞争对手的纠缠。某种意义上,这种格局使一般意义上的营销策略组合成为多余,相反如果企业处于不利的战略格局,就是穷尽一切营销策略,也是无力回天!
以上介绍的营销思维的三个层次是构成一个企业营销的完整层次,缺一不可,它引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营销活动。在企业的生存期,也许一招一式最适合,简单易行,见利见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处在成长发展期时,则需要构建营销战略,依靠结构化的策略组合建立市场强势;当企业达到行业相对领先的地位时,需要有勇气超越,在产业链竞争的层次来构建有利的竞争格局!还是那句话:“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思路”。
第三篇:社会实践新思维
社会实践报告
文邱玉华这个暑假我去了新思维的集训营作为助教进行社会实践。
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参加了面试,没有信心,觉得自己该是个传统的人吧,也许接受不了新思维,那又谈何助教呢。但宿舍有一个姐妹邀我一起去“看看”,便去了。不想竟被录取了。
这也许算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吧。给了两份合同给我看,我一看那些违约的处罚,心惊胆战。很害怕,却又很好奇。正矛盾的当儿,听说一个空谷的学姐也被录取了,我就找她去了。问了些情况,觉得人在世上胆子也不能太小,既然有个伴儿,那就去吧,凡事小心点儿应该没问题。就去了。
后来才细看条约,发现没有想象的简单。并不是签了约就能工作的,签约的有100多号人,可只需要招40个。需要培训,培训期间会有3轮筛选,淘汰一半多人。我想我那时应该又怕了,就不想去了。可是签了条约又不能中途退,就硬着头皮上了。后来自我感觉不是很好,却很有幸被保留了下来。
我开始收拾东西,到南宁外国语学院去参加我的8天夏令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每次我收拾行李,都希望把自己所有的伙计都带上,觉得什么都总能派上用场的。当初来广西大学的时候,也从老家收拾东西,把整个“龟房”的东西都收拾上了,结果发现太多带不了,老父亲折腾了很久缩减了一些东西,还笑我说想把整个小房间都搬过去。我想我这个习惯不好,得改掉,于是这次强迫自己不去收拾“可
能会用到”的东西。结果发现,其实需要的东西不多,不需要太担心太多问题。我背一个包,提一个小袋子就出发了。
到了那里以后,等了很久才等到负责人来,才得以安排食宿,就开始感觉到了传说中的工作的不容易了。想想觉得很惭愧,怕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工作一回吧。后来分了连,我被分到了小二连,都是三四五年级的孩子。轮到安排各个助教的职务了,班主任是已经订好了的。很滑稽,我上了趟厕所,回来后发现助教们一个个都很谦虚,留了个副班主任的职务给我。我就当了小二连这个连的副班主任了。主要负责协调班主任的工作。
我们连有六个班,一个班有五个学生,也就是说整个连有三十个学生。这些学生都很可爱。最小的8岁,却已经读三年级了,最大的十二岁,才五年级,却有一米七六的个子。每个班都有各自的助教老师,所以我的活儿也不多,主要就是活跃一下气氛,当助教有什么事的时候我就暂时代替一下。所以我在整个连都能走走,整个连的孩子都认识我。结果混熟了,他们就叫我“老顽童”了。因为我比较会讲笑话逗他们。不过为了必要时的威严,我没告诉他们,我也还是一个学生,我也是传说中的九零后。开玩笑时,偶尔告诉他们,我的孩子都像他们这么大了,很乖很乖的哦。。他们开始时是持怀疑态度的,后来说多了,就勉强信了。我就在暗地里偷笑了。
很喜欢这些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感恩晚会上,一些孩子还表现了一下自己的才华,让我很叹服。比如我们连的那个8岁的小姑娘,她就唱了一首《拾稻穗的小姑娘》,声音好听极了。还有两个小
男孩竟然来了一段相声,我在笑声中觉得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了。其他连的节目也一样很精彩,有一个中学连的男孩唱流行歌,唱得跟原唱似的,惹来现场掌声一阵一阵的,我拍得手掌都发麻了。到节目的后面,上来几个小孩,竟然跳街舞了,还边唱歌呢,非常精彩。我可是要改变现在所谓的大人们对九零后的评价了,九零后有自己的想法,有创造力,而且大多都是很懂事的,也愿意接受一些新事物,这让他们多才多艺。我觉得,这样很好。我不知道我该算是八零后还是九零后,被卡在中间了,也许兼有了两个时代的特点吧,成了一个综合体了。但我会努力,让自己吸取两个时代的优点,摒弃两个时代的缺点,充分发挥自己交界人的优势。这是我看了节目以后的感想。
说到感恩晚会,重点可不放在节目上,而是感恩。因为我也是助教的一份子,所以被告知孩子们会在这个感恩晚会上哭,所以要带好纸巾给孩子们擦眼泪用的。事前没觉得怎样,只是好奇而已。后来发现自己没有具体带哪些孩子,而每个助教都给孩子带好了纸,我就不用再带了,就没带。我没有预料到应该给自己带一份纸。
我听了这些话,比孩子哭得还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可是一切富裕家庭的孩子能享受到的东西,我的父母都给了我。读书郎学习机,步步高学习机,连富裕家庭都舍不得买的贵重物品,我都有过。现在才大一,父母就让我买了电脑。只要是和学习有关,父母宁可自己省着,不管多贵都要给我买。而我有时却不珍惜。想起那一件件往事,我泪如雨下。没有想过比孩子先哭是不是很丢人,没想过在孩子们面前哭是不是会有失威严。止不住泪了,那时
只想到自己的父母了,只想到自己是不是有这能耐来报答他们。
这个晚会让我的感恩之心燃烧了起来,突然觉得所有的困难都不再是困难了。我明白到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长出息,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应该为自己的父母考虑。每一天都应该过充实,这是父母给的每一天,我们不能再无聊中度过。宁可累一些,累到到宿舍以后,趴在床上起不来,也会微笑着告诉自己,今天好开心,做了好多有意义的事情。。
助教们带的纸第一个给了我。我却没觉得丢脸。我觉得哭得很值得。回到宿舍以后,以为助教们会笑话我,可是她们却说我是最小的助教,不会笑话我的。是不是这个原因我也不管了,我只知道收获很大,这就够了。
孩子们后来也是哭了的,而且那一个晚会后,孩子们学习也好像更带劲了。偶尔还会想起我哭过,就会拿这件事来调侃一下我。“会哭的助教”也是我的小外号之一的。
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很多小外号,被孩子们叫着觉得蛮温馨的,至少说明我是和学生们融入在一起了。我晚上跑各个宿舍给孩子们刷新学习记录,乐此不疲。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小世界,他要是信任你了,他的小世界就会完全向你开放。你可以在那个神奇的小世界发现很多让你惊讶的事情。我就在想,要是每一对父母都懂得去倾听,去理解他们的孩子,很多家庭问题是不是都能解决了。我在累与快乐里享受着这八天的生活,却不得不无奈地进行简单的倒计时运算。
转眼就到了最后一天了,成果展示会以后就是离别之时。成果展示会上孩子们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出色,当然,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可是会后,孩子们就要走了,我也要离开了。很舍不得,孩子们也和我一样舍不得。很多孩子都哭了。有孩子给我画了肖像,我看着那个可爱的卡通画,笑着说,我哪有这么可爱啊,接着又想哭。有个孩子还给我一把钥匙,说是他家大门的钥匙,我苦笑不得,收下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孩子们让我很感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这么大了,也早已明白这样的道理了。眼睁睁看着孩子们坐车一个个离去,我也只能留下不舍了。
孩子走后,宿舍很空,我跟其他助教老师收拾了东西,就离开了。一起去吃了一顿饭。
收获真的很大。
我现在写这篇实践报告的时间是八月七日,三天后我又要离开学校了,去桂林的集训营。在那里我就是“老助教”了,尽管我可能还是最小的一个助教。我会再遇上一批孩子,一定也很有个性,一定也非常可爱。我突然想到了我从小到大的老师们。他们也是这样轮回着接送学生啊,只是他们的轮回是一个学期,而我,是只有八天。
新思维教育给了我一份时间证明,我打印了一份作为附表附在这篇实践报告后面。再次回到西大,就是十几天后的事了,那时候我也许就要忙着军训了,可能会没有时间,所以我写下了我的这次让我获益匪浅的暑假实践。
第四篇:第六章阅读教学新思维
第六章 阅读教学新思维
一、性质与地位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
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古往今来有无数关于阅读、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说不尽的好处。可是,中小学的阅读,却被局限于只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阅读能力,因而阅读的材料也只是为了证明知识点或能力点的例子,形成阅读能力的途径也被误认为是琐细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力纠时弊,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实,阅读也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二、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总目标又从阅读方法、日常的书报杂志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等方面做了要求。阶段目标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有所区别,但主要从十一个方面来安排。1.朗读、默读、诵读。主要是技能性要求,同时也有过程性要求。——朗读的主要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默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默读,养成习惯,具有一定的速度(速度有量化要求)。——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诵读中的体验、领悟和积累。2.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是对阅读方法的要求。——精读目标又分解为阅读与理解等多个方面。——略读定位于“粗知文字大意”的快速阅读。——浏览定位于“查找、收集信息”。
3.词语教学。主要安排在1-6年级。从积累与理解两个方面提出要求。4.阅读与理解的一般要求。从感受、分析、理解、评价几个方面突出阅读主体的地位,突出体验性、过程性目标。从“体会”、“揣摩”、“领悟”、“讨论和交流”、“体味”、“推敲”、“共同讨论”等用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标准的指向性。
5.文学作品的阅读。突出强调了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而不是引导学生用手术刀去解剖作品。
6.科技作品阅读。除了一般的阅读要求之外,还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7.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阅读。对文体一般特点、概括、分析、判断等方面提出适当要求。
8.文言诗文的阅读。古代诗词的阅读,主要强调诵读和积累。在7-9年级提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9.积累与课外阅读。提出积累词语、成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优秀诗文的要求,并分学段提出积累优秀诗文的量化标准九年共240篇(段)。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九年405万字,并对课外阅读的方法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对课外读物提出建议。
10.语文知识的教学。除渗透在上述条目中而外,还专门就标点符号、语法修辞知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化常识等提出要求。
11.对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的利用,以及信息的处理,也提出了适当的目标。
三、阅读与文化建构
不管你重视不重视,阅读总归会在人们心中留下些什么,至于留下的这些是否健康、是否有质量,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中小学阅读教学,总应该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孩子们一点一滴积累的这些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
因为是在启蒙教育阶段,所以更应该重视阅读的内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认识都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对文化建构问题的重视是共同的,对价值导向的重视也是共同的。我们应该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孩子应该读什么长大?”
因此,可以这样说,当好中小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学生的立身安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语文课程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学生的文化建构的问题。1.教材的课文。
教材的课文篇数有限,却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应非常重视课文的构成。从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角度看,教材的课文应“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文质兼美,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那种形式华美而内容空洞、或者内容健康而文笔欠佳的作品都不宜作为课文。
典范性,突出强调经典、精品、规范、示范,要让孩子读到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让他们读到上乘的作品,读到大师级的作品。
文化内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每篇课文都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我们常说,含咀英华,而阅读材料本身应该含有英华,才经得起吟咏品味。二是从整体上看,课文的组成要从思想的、社会的、审美的、科学的等多个维度来考虑课文的总体的文化构成,使课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时代气息,主要是指“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永久的魅力。同时,也有许多作品离开当今社会太远,不能让当今青少年接受,也不利于学生建构时代需要的文化。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时代的眼光来观照,选择符合时代特点、具有时代意识的课文,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学生建构文化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多元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文化。2.课外阅读。
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建议,代表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积累与文化建构的引导。
广泛性,是“建议”的主要取向,“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不但包括文学作品,而且包括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即就文学作品而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应进入阅读的视野,体裁风格也应是多样的,既有童话、寓言、故事,也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应引导、鼓励学生扩大阅读的面,广泛涉猎书籍报刊,阅读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类读物,阅读推荐作品和自己喜欢的作品,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读整本的书,鼓励上网浏览。广采博闻,开阔视野。
阅读应有量的保证。阅读水平、阅读质量的提高,应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读书总是多多益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量的要求,只是最低水平,如果天天看报,一个月看一本杂志,一个假期看两三本书,也应大大超过这一标准。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的阅读量过小,一方面学生没有时间看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资源不足。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那样:所读非书(只是读文学概论,史学概论之类,没有读原著),无书可读(图书馆资源不足),不许读书(从早到晚做练习没有时间读书),读不好书(只是揣摩老师的标准解读,不能自由阅读和思考)。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只在几篇课文里分析来训练去,怎么能提高阅读能力呢? 在突出广泛性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重点推荐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这也体现了对文化建构的愿望。不管到哪一天,经典都是要推荐给学生读的,当然这并不妨碍学生自由阅读的权利。恰恰是在鼓励学生自由阅读的时候,也应该培养学生阅读一流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品位和趣味。西方国家母语课程标准也往往会列出学生阅读作品的清单。作品清单中涉及到的作品也都是以文学名著为主。青春珍贵,重要是多读,多读优秀作品。3.阅读过程与阅读习惯。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都应重视文化建构的问题,不能舍本而逐末。不应把阅读作为一个技术的过程,只是重视阅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技能,而更应把阅读作为文化建构的过程。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积淀。也不应该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和美的感受,而应注意把握作品的精髓,让读者的心灵去与作品碰撞。
应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没有读好书的愿望和眼光,不能不说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有关。我们千万不能把学生的宝贵青春耗费在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毫无意义的练习上。陶渊明曾经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话,有人指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求甚解,不好读书”,实在是一语中的。我们再也不能引导学生沿着“求甚解,不好读书”的路子走下去了。应注重学生阅读的兴趣,真正使得读书成为人生一大幸事,乐事。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被好的作品调动起来,又往往被支离破碎的肢解搞得了无趣味。让学生广泛阅读作品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有了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学生才能真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
四、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老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作品,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这只能是老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根据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课文,甚至要求小学生能理解“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这只能算是肢解课文,是程式化的解读,而不是个性化的阅读,更谈不上创造性阅读。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包括具有未定性的本文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二者合璧才是完整的作品。没有读者的阅读,没有读者将本文具体化,本文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也就是没有作品的实现。因而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对本文的接受过程就是本文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这里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强调了读者与阅读的地位,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阅读即是创造。中小学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因而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了一个教者。但是,不能因此而破坏作者、作品与读者的正常关系,教者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教者只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该直接面对作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倡导以下一些观点: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反而会互相启发,促进学习。这种合作学习会形成“对话场效应”,产生种种不可预设的“偶然性”效果。因而,应该积极提倡阅读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对话。
五、学会阅读
学会阅读,当然应是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除此而外,也应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1.朗读
如果说默读是视读,那么,朗读则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语言。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书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老师讲。学校里应该是书声琅琅。可是,有些学校连语文课堂也听不到读书声,这是很不正常的。2.默读
朱自清先生说过,默读就是看书,可见默读能力之重要。默读可以比朗读速度更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默读与朗读的反应机制不同,默读时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因此,默读不能出声,不能以字为认读的单位。因而,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都是很必要的。3.诵读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注重眼到、口到、心到。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熟读而成诵,也有利于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诵读尤其适宜于诗歌和抒情散文。4.精读
精读是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精读应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精读应认真细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能力。
精读并非要求我们按照习惯的分析模式去阅读,从时代背景到作者介绍、分段分层、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一路下去。语言分析学派关于语音层、语义层、意蕴层、联想层的区分,为文章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这也并非要求我们今后就按这四个层次去分析文章,只是告诉我们不是只有一个套路。
美国的中小学阅读教学中经常提示学生: ——像作家一样读书 ——像读者一样思考 ——像作家一样思考 ——像作家一样观察 ——像作家一样看问题
德国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则经常提示学生: ——作品中谁在说话? ——对谁说话? ——怎样说话?
——用自己的话把对作品的初步理解表达出来
美国中小学生阅读教学的设计往往有多种角度,但总是注意这样一些方面: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预习、理解的过程中,善于激活以前原有的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充发展新的知识。善于让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自己意释作品,使意义具体化。——善于运用预测的方法,不断调整、修改预测,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一种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究,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
——理解、分析、评价文本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如:梳理文中提供的信息,区分重要信息和不重要的信息,区分想象和现实,分析故事的要素(人物/角色、情节、场景、叙述人物/角色的观点、氛围、基调、主题、风格),概述,概括,评价事实和观点,评价事实与非事实,评价文中表达的思想,评价作者的目的和观点,探究和应用性写作中表达的思想,对作品思索和作出反应,等等。这些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5.略读
与精读不同,略读只求概览大意。大量的课外阅读都是运用略读的方法,或者精读、略读、浏览相结合的方法。略读也应该集中注意力,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善于捕捉关键信息。略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精读能力的基础。
杨振宁曾经提倡过一种囫囵吞枣读书的方法,他称之为“渗透性学习”,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读书不必一次把每句话都搞得很清楚,有的书读几篇就读懂了。多读一些书,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他提倡硬着头皮不查字典去看一本书,这样看了以后有点模模糊糊,不大懂,不要怕,要继续看下去。略读,就应该允许这样,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留着,并不影响阅读。6.浏览
浏览,更适用于博览和查找信息。浏览一般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浏览比较注意书名、作者、序、前言、目录、索引、大小标题、段落的起句结句、字体变化、参考文献、插图、图表等提示性信息。
有人说,一个人长期只有精读,而没有略读和浏览,就会影响思维的流畅和敏捷;如果长期只有略读和浏览,而没有精读,就会影响思维的严密和深刻。可见精读、略读、浏览,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事实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方法,是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的必然追求。
学会阅读,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学会阅读。
六、词语教学问题
词语教学是1-6年级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强调了“理解”与“积累”两个方面。“理解”的要求主要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情感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这些要求在不同的年级又有所区别。后两条是从中高年级逐渐增加的。“理解”也有一个方法问题。普遍采用的抄写、背诵词语解释的方法,也可以达到“理解”的目的,但是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脱离了儿童生活,违背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没有兴趣。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没有多少效果。《语文课程标准》从四个方面提出理解词语的途径。——联系上下文,“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句的意思和作用。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是十分必要的,很多词语往往在语言环境中,一看就明白。离开了语言环境去解释,反而会越来越复杂,甚至许多义项不知怎么说才好。
——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积累理解词句。有许多日常用语,本来就很明白,知道了就行了。可是让有些老师解释起来,反而越说越糊涂,让儿童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词语,往往一点就通,终生不忘。
——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工具书,自己探究解决。
——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多次提出“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事实上,词语的理解还是要靠多读多写,经常见见面。否则,即使把词语解释背得滚瓜烂熟,用处也不大。
词语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有意识地积累词语,丰富词汇,不但对于掌握和运用语言,而且对于发展思维都很有意义。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新鲜的语言材料,培养对新鲜语汇的敏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引导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做个有心人。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的信息,有历史、有寓言、有故事、有哲理、有智慧。成语大多四字语,但几乎包括了汉语所有构词造句的方法。成语也往往都是声律协畅朗朗上口的。表达与交流时用上几个成语,往往能够一以当十,传神写照。因而,积累成语能够对正处于语言发展期的儿童以多方面的好处。古今中外有许多精彩的名言警句,有的是先哲的语录,有的是民间的创造,它们都闪烁着哲理和智慧,千万年来给人们丰富的启迪,积累名言警句,无论对于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去引导学生积累,都是很有意义的。
七、语文知识教学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知识教学涉及到以下一些内容。
——文字知识。如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这些都渗透在识字写字教学之中,并不作为知识讲解。
——标点符号。要求在低年级就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并在阅读中逐步体会标点符号不同的作用和用法,在写作时逐步学会使用标点符号。
——基本的语法知识。比如:关于词、短语、句子的基本知识等。——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如常用的修辞格。
——文体知识。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等。
——作家作品知识。主要是指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文化常识。指课文涉及到的一些文化常识。
——写作知识。主要是指叙述、描述、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将这些知识列在一起,更没有把这些知识分解为多少多少个知识点,而是渗透、分布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目标之中,主要是要体现学以致用与随文学习的原则。在阅读教学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给语文知识的教学以恰当的地位,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首先,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文知识教学,没有必要把语文知识分解成几百个知识点,甚至以这些知识点作为框架,以这些知识为先导组织语文教学。其次,了解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为帮助阅读和表达,比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是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是为了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希望能够借助语文知识提高表达的效果。如写作时“能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并不是为了记住一些名词术语,因而也不必围绕这些名词术语进行机械的操练。
美国的中学语文是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即使如此,语言知识教学也不是照搬名词术语。有一种英语课本是这样安排的: l 词语:构建你的词语 ——给事物以名称 ——词语和意义 ——职业方面的专门词语 ——使用词典
l 句子:构建完整的句子 ——句子中的词语 ——改变单纯句句型 ——构建完整的句子 ——联合的句子
第三,语文知识应随文学习。什么时候学,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夸张地说,词类、短语、单句,篇篇文章里都有,在哪里学呢?是不是都在第一次见面时学呢?我想,首先是学在精彩处。文中炼字炼句特别精彩之处,往往都是语法修辞运用最妙之处,可以在这里启发学生揣摩、推敲、体会。其次是学在疑难处。文中有疑难之处,运用语文知识能够帮助理解,在这里组织学习,既有利于阅读,也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
当然,随文学习,应根据阶段目标的要求,本阶段不该做的事情就不必去做。
第五篇:营销新思维-学习心得
《营销新思维》学习心得
2017年9月28日至2017年9月29日,经过两天时间的学习,我看完了方二教授关于《营销新思维》的授课视频,收获良多。虽然遗憾没能在现场目睹方教授的风采和感受现场课堂的幽默氛围,但从视频中我也见识到了方教授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丰富的案例和精彩的提问,不但开阔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飞跃。对于我在以后工作中如何运用营销新思维模式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参与企业培训管理工作将是一个更好地促进。现将这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汇总如下。
一、对于营销的认识。
营销的本质是管理用户,管理用户的前提是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当今时代的用户有着圈层化的特点,使得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成为时代主流。以用户中心观为思想基础,以用户数据为基础设施,以精准营销为策略手段,以用户价值为终极目的,这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选择。作为营销者,我们必须明确四个方面的问题:
1、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
2、产品为用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3、企业或者是我们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4、企业或者是我们工作的盈利点/方向是什么?
二、工作思路的转变。
根据方博士给我们提出的这四个问题,我把培训工作甚至具体到课程开发的工作进行了匹配。对于我们课程开发的工作,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和企业的员工;我们的产品就是我们开发的课程。那这一课程给我们的用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好的课程应该不仅是可以作为培训教材去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而且是可以作为企业的知识财富沉淀下来。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好的课程不仅是可以帮助我提升工作技能的工具,而且员工也可以获得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作成课程来传递下去的荣誉感。那我们制作课程的核心资源是什么呢?应该是我们企业员工的集体知识和智慧,还有我们外采的优秀课程。我们工作的盈利方向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使我们的员工能力和绩效得到提升,企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培训工作的愿景和使命!
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本次学习是一次提升自我的大好机会,虽然学习是短暂的,关键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将理论进行“消化”和“吸收”,让理论成为工作的“指南”和“方向”,让理论真正成为实践的基础。
首先,我还要继续加强自己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学习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度;
其次,将本次营销新思维的要点融汇至本职工作中去,在课程开发工作中不再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重要性,还会去关注把学员的体验感,根据公司战略要求和学员的需求去审核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最后,感谢公司和领导给我们提供如此优秀的课程资源,好的课程会让人一听再听。我觉得《营销新思维》这门课仅仅看一遍还只能体会到方博士所讲的基层要领,要想能融会贯通至工作中,甚至能指导我们的具体工作,我还要继续多看多学多思考几遍。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高质量的培训可以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