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早恋对策
中学生早恋对策
从理论上讲,早恋只不过是中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发育和发展并逐渐成熟的情况下,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一种心理现象,然而,这样的现象 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早恋问题,从而带来负面影响。那么,作为教师,应采用哪种方式方法来解 决这一棘手难题呢?励志少年军校的周老师认为可根据中学 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校的具体情况作如下几方面的实施。
1开展青春期性爱教育 学校应该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发育 特征,有步骤、有计划地设置青春期 性教育课程。通过对性知识的组织教 学以及师生互动交流,消除中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对异性的好奇心,正确认识自我独立意识的半成熟性。对中学生逬行性知识的教育 内容可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有 关性发育知识和性意识知识的教育。
(2)有关性道德的教育。
(3)同性 行为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知识的教育。
(4)学校和家庭应加强生理学和心 理学教育,加强恋爱观和恋爱道德、恋爱责任的教育。
2.组织班集体活动
班集体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可以根据中学生精力充沛、情感 丰富的特点,多组织一些有趣而有意 义的班集体活动。通过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 动,可以陶冶男女同学的情操,树立 远大的理想,并能获得同学之间的帮 助和友谊,同时,能分散早恋的注意力,减轻男女同学的烦恼,并能使男 女同学头脑冷静下来思考,淡化男女 同学喜欢异性的强烈情感。
3指导异性正常交往
对中学生作异性交往的辅导,这方面抓得好,可避免并大大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指导异性正常交往,可 从如下几方面来着手进行:(1)尽 量提供异性交往的机会。学校团总支 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举办联 欢会、主题班会、旅游、野炊、登山 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这方面可以满足男女同学交往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正常友谊的发展。(2)教育学生把握交往的分寸,引导学生与异性同学接触时,要做到热情大方,适度而止,不要过分亲昵、过于频繁,不要只倾向于某一异性,独一而交。(3)教育学生在交往中要相互尊重,真诚相待。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心理辅导课或主题班团 队活动课等,有意识的组织男女学生交往。在活动中教师要明确男女生交往的原则和禁忌。
4.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这方面,学校可和家长取得联系,合力逬行。一方面在思想上要明 确认识以下两点:(1)要分清正常交往与早恋的界限,不要把恋爱问题扩大化,不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把异性同学之间正常、合理的往来看成是在谈情说爱。(2)正确对待早恋,不要把早恋看成是败坏 校风家门的丑事,同时对早恋要作理 解、宽容、耐心的教育,引导他们不要过早产生这一感情。
5进行个别疏导
中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不断增强,这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是不可限制的,也是限制不了的。其实,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学校与家庭若能以 此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变化,逬而学会把握、升华自己的情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 容与和谐的氛围,相信他们对自己是负责任的。
最后,励志少年军校的周老师指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要忘记与家长保持联系,相互配合,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保守学生的秘密,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利用灵活、适当的方法来使之接受引导。
第二篇:中学生早恋对策
中学生“早恋”心理分析及对策
全医网http://localhost/2008-4-3 中小学教育网
近年来,中学生“早恋”现象较为普遍,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是一件令教师、家长深感困惑和棘手的事情。本文试从心理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中学生“早恋”的成因
中学阶段学生身心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的蓬勃发展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随着生理的发育和成熟,中学生的性心理已由“异性疏远期”发展到“异性接近期”,并逐渐向“两性恋爱期”发展。男女同学之间不再象青春初期
(小学阶段、初中低年级阶段)界限分明,相互躲避,大多表现出一种接近异性的心理。他们开始精心修饰自己,重视自己的形象。许多学生在精美笔记本、文具盒贴满青春偶象的照片。他们常用一种欣赏的心情和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言谈和行为;自己也总想以各种方式引起异性的注意。一些容貌俊美、举止优雅,或在文体、学业等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更为引起异性的注意。这种男女生之间彼此愿意接近,互相吸引的心理,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真象歌德所说:“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至真至纯。”所以,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的两性间的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爱慕之情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美好的。
但是,中学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特别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思想还不够成熟。因而,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需要,缺乏健康的异性交往心理,把异性吸引误认为爱情,过早地把那种爱慕之心发展为恋爱,产生“早恋”。他们往往因一句动听的话、一封友好的信、一个爱慕的眼神、一次美好的交往而动情,开始谈情说爱;或者在情感的冲动下,主动以写信、传条子、约会等方式向异性表示“爱情”。
当然,“早恋”心理及行为的发生不只是由其生理因素,还有其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开放,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大众传播中性、婚恋内容的剧增,同龄人的互相感染式影响,都促进中学生的性心理的早熟和性意识的强化。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性文化”(诸如色情文学、色情影视、色情音乐等)泛滥,诱使一些学生模仿、效尤,导致早恋,甚至误入歧路,违法犯罪。另外,由于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知识”教育滞后,不少中学生缺乏正确的“性知识”,产生对性的神秘感和畸形的好奇心,这也是
造成中学生“早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学生“早恋”心理类型及危害
中学生“早恋”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恋爱,真正的恋爱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上的。爱情是一种深沉的感情,它涉及思想、品德、体魄、阅历、学识、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诸多方面。这一切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没有定型,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中学生“早恋”,是他们在人生乐曲中过早地奏响的一段走调的爱情主题。因而,“早恋”心理实质上是青春期心理障碍的反映,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据调查研究,笔者将“早恋”心理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猎奇型。不少中学生“早恋”是在缺乏理智的控制下,为满足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而形成。在这“恋爱”过程中,生物性的内容大大胜过社会性因素。同时,不良的社会因素也会起很大的诱发作用,一些学生正是由好奇模仿而陷入“早恋”泥潭的。
(二)幻想型。“早恋”中的中学生往往有一种盲目性。在他们看来爱情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浪漫,世界只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他们为了“恋爱”可以将其余一切(包括学业、纪律、物质条件等)抛置脑外,以为“恋爱”便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有的中学生恋上了某个同学时,在不了解对方人品、性格、兴趣、家庭、志向等基本情况下,就自我陶醉了,并以为终生有托,可结百年之好了。
(三)游戏型。由于没有深厚感情基础,一些“早恋”生说好就好,说坏就坏,视恋爱为儿戏,寻找刺激,从中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这种人的“恋爱”对象很不稳定,甚至同时和几个人“交朋友”。
(四)逆反型。简单粗暴地禁止中学生谈恋爱,往往会激起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抗心理,反而强化他们对性与婚恋的神秘感
与不健康的好奇心。这种“禁果效应”就人为地造成了一些学生“早恋”现象的发生。
(五)依赖型。一些中学生内习孤独,他们既感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在提高,同时又往往觉得自己得不到他人理解,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引起很多寂寞、烦恼和痛苦。当这种心理体验变得强烈时,就需要寻找可以依赖的“意中人”来倾诉。一旦出现他们想象中的异性,很有可能发生“早恋”。
综上所述,中学生“早恋”心理是不成熟、不健康的。他们对爱情的真正含义,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等根本问题,缺乏健全的理性的认识。正因为“早恋”学生缺乏健康爱情观,不能正确地把握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并且他们没有能力承担恋爱婚姻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基础,所以一旦有社会风浪的冲击,那种所谓热恋中的海誓山盟便告烟消云散,即便有时一些痴情者表现出的异常“坚定”,甚至以身殉情,那也只能表明他们理智低下意志薄弱,还无法抑制狂热的感情。可见,中学生不成熟的感情维系的爱情是不会巩固的,而且感情本身也会随环境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中学生还不具备谈恋爱的条件,如果中学时代就把自己的命运拴一一个情况多变的人身上,往往会自食苦果。
中学时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谈情说爱必然会分期待精力,影响学业进步,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一旦发生挫折,就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烦恼和痛苦,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给自己带来终身遗憾。有资料表明,当前表少年性犯罪以及暴力、盗窃犯罪很多正是起因于“早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
三、中学生“早恋”的对策
中学生“早恋”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事实告诉我们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手段,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反之,对中学生“早恋”,不闻不问,不教不管,放任
自流,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一)加强青春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周恩来总理生前多次指出一定要把青少年性卫生教育搞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把青春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的内容之一明确提出来了。我们应摒弃那种“谈性色变”的落后错误的观念,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的教育内容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这三方面内容。适时、适度、适当地开展青春期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而且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懂得自理、自护、自爱、自重、自强。只有当他们获得了科学的性知识,才能消除他们对性的神秘感,有效地抵制他们可能从非正常渠道猁的“伪性科学”,克服畸形性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早恋”、“性罪错”等问题。
(二)加强理想教育,开展多种活动。有理想、进取心强的学生往往会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他们不会对异性表现出过分的热心。在较强的理智控制下,一般是不会产生“早恋”的。
中学生只有在正常交往中(包括异性交往),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因而我们并不反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和纯洁的友谊。值得警惕的是性情孤僻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病态心理,不是视与异性交往为“可耻”之事,就是对异性产生非分之心。同样,一个厌倦集体活动的学生,往往是一种不良心理的表现。为此,我们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心理;积极组织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健全人格。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爱好,让他们精力在活动中得到体现,情感在爱好中得到升华。
净化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抵御不良风气影响和腐朽思想侵蚀。这也是防止中学生“早恋”的必要措施。
(三)讲究疏导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对待“早恋”学生我们要从理解爱护帮助的角度出发,针对他们不同心理特点,寻找教育突破口,因势利导,采取最佳方法,方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有时候,一个贴切的比喻,几句知心言语会起到特殊的作用。几年前,笔者执教的文科班中,有两位班干部出现“早恋”现象,影响了学习。针对他俩非常爱好诗歌这一特点,我受一位老师的启发,在一天放学后悄悄地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在“闲谈”中,赠给他们一首汪国真(当时中学生最喜爱的流行诗人)的诗歌:《无题》“他和她/只是走在一起/便成了一道作文题/同学先做/老师后做/家长最后做/世上多了三篇文章/人间少了一份美丽。”几天后,他们都在周记上都表示要正确区分好友谊和恋爱,趁热打铁,当天,我又分别同他们作了一次长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他们走出了“早恋”误区。这首诗便是一把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
第三篇:中学生早恋
发现前的教育
1.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由于整**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因此,会使你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由于没有认真听讲,因此,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有人说:事业的引力,爱情的驱力,歧视与压迫的反作用力,是人生的三大动力。因此,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有关统计材料表明,那些在中学时代就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地恋着的,大都是学业荒废,爱情失败,甚至有的由“爱得深”变为“恨得深”。相反,那些把爱深深埋在心底一心向学的青少年,多数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能够赢得爱神的青睐。因此,青少年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要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毅力的真谛是战胜自己,你能战胜自己,便会摆脱早恋。
2.教育学生注意心理卫生。
不看不适宜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多看一些伟人的传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有些青少年早恋或者单恋,喜欢夸大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认为对方的一言一行都与自己有关,甚至是受自己影响的。对方成绩下降,挨了老师批评,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因此,替对方难过;对方近**精神不振或者瘦了,认为这是因为对方想念自己的缘故,因此,自己很感动。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自作多情”。青少年在这种对异性的想念和思念中,除了使学习下降外,还能得到什么呢!
3.要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
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青少年对异性的依恋并不是有些家长和老师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件丢人和见不得人的事。这与道德品质无多大关系。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早恋”或“单恋”过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异性。关键是青少年如何正确处理早恋、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不要过分地敏感,不要以为异性对你好一点就是爱上了,也不要动不动就向人家表达爱。众所周知,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交往在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心理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
对中学生而言,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讲,既有同性朋友又有异性朋友的中学生,往往性格比较开朗,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帮助同学,自制力也比较强;而那些只在同性同学中交朋友的人,往往缺乏健全的情感体验,不具备与异性沟通的社交能力,社交范围和生活圈子也比较狭小,人格发展不甚完善。但是,在中学时代,异性同学关系仍然是一个颇为敏感的话题。如果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和妨碍中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男女同学之间的异性交往是有利有弊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
⑴自然交往。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同学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⑵适度交往。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倒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地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当然,要做到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有时也并不容易,只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就不必过多顾虑。
⑶真实坦诚。这是指异性交往的态度问题,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⑷留有余地。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是异性交往中,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等。特别是在与某位异性的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发现后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老师在学生中的相对权威,学生尊重老师的意见。然而早恋是一处敏感地带,有早恋现象的学生在师长面前也会矢口否认,他们不愿老师总盯着这档事不放,谈多了会误认为老师有意找茬。对于正常的情感萌发老师应拥有一颗平常心,抱着根除的期盼是不现实的,与其穷追猛打,不如实话实说。老师可利用讲座、咨询等形式,从心理方面多视角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分散他们情感的单一取向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早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人是有情感的。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异性相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人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应把这一观点明确地告诉学生,让他(她)知道老师是理解他(她)的,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有助于以后的坦诚交流与有效沟通。
其次,老师在双方已建立的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氛围中,可以询问一些学生情感发展的细节问题。如,“你喜欢对方哪些特点?”“你认为自己有哪些特点吸引对方?”“你怎样看待感情问题的?”等等。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您认为这位同学有哪些特点,您可以尽量使用一些鼓励赞赏的语句。这样有利于增强该学生的自信心,使他能更积极、客观地认识问题。另外,您也可以评价一下另外那位同学,也要尽量说优点,说明您也是很欣赏他的。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有感情经验的老师,您可以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注意您的话语导向。为了增强可信性与说服力,您可以列举一些例子。
通过深入地交谈和了解,作为老师,您对该学生的恋爱情况有了充分地了解,可以采取进一步地有效措施来解决;作为学生,他对您会更加信任,并且在您的话语导向下,对自己的早恋问题也会有一些与以前不同的认识。
最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您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找出解决的办法。因为我们做工作的目的是阻止他们,所以,我们要根据该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如该学生是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还是学习中等、无所事事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生,我们总要找到她身上具有的作为解决问题突破点的特点,或采取反面激励。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注意方式,不要让学生觉得您是在拆散他们,而是要让学生在整个交谈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现在谈恋爱,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是不应该的。而且,作为老师也要掌握好分寸,让学生觉得是老师在帮助他,他对自己恋爱问题的认识,采取得解决方式完全是自己从本身的意愿出发的。
总之,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表现得尊重理解学生,而且要把握好谈话的方式,时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当事学生的主动性。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找学生谈早恋问题,他们开始大都是以抵抗的态度对待的。作为老师,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是关键.
第四篇: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个体学生心理与家庭、学校生活、社会风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带有特定时期(青春期——第二性特征发育及逐渐成熟时期)的普遍性。那么早恋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正确引导呢?
一、学生早恋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1)多种传媒技术的广泛传播。书刊、电视、电影等众多媒体渲染爱情或色情的内容,特别是许多不法分子为达到赢利的目的,不择手段,印刷传播黄色书刊,制造或放映黄色录像、影碟等,以迎合青少年猎奇、求刺激的欲望;更有甚者,给青少年提供食宿之便,使一些少年流连忘返,酿成恶果。
(2)网络的吸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了很多家庭的必备电器。青少年很容易在家中上网查资料、聊天,而且,网吧也成了很多学生的新爱。虽然明文规定不准让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但一心赚钱的老板们根本还是为青少年大开绿灯。于是“网恋”也应运而生。在同学中流传开来。好奇的青少年有时经不住诱惑就会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某校一初三学生,父母为了鼓励他能够更积极地准备中考,满足了他买电脑并联网的愿望。起初,他还能在网上查一些学习方面的资料,有次无意中打开了一个聊天室的网站,并为自己申请注册成了会员。进入网站后,他认识了一位名叫“长发飘飘的网友,越聊越觉得离不开对方,慢慢地由网聊转为电话、书信交流,最后终于惊动了双方的家长,虽然进行多方面阻止,但都无济于事,家里上网不行。于是,他们转入网吧或见面聊天,并确立了“情侣”关系,如胶似漆、形影不离。最终,由于双方加压,一对“恋人”怀着对“爱情”的憧憬,选择了离家出走。
(3)无业青年的引诱。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无业青年也把眼光投到那些懵懂的在校学生身上,这些学生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爱情”,崇拜那些电视剧或电影中的男女生,迷恋这些“浪漫”的情节,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于是,那些社会不良青年便套借一些港台、国外偶像剧中所谓的“浪漫”引诱她们,并俘获了若干无知少女的心。
2.家庭教育的影响。(1)家庭教育的两极分化。一是放纵支持。有些家长以自己子女拿回异性照片为荣耀,认为自己子女漂亮、优秀、有吸引力。更有家长认为自己子女学习不行,能领回个“媳妇”比上学还有出息。当孩子领回异性朋友,家长便奉为上宾或者回避给孩子
制造机会,为孩子做参考、当军师。二是高压政策。这类家长谈爱色变,对子女严加看管,只要听说子女与异性接触,便大打出手,并加以威胁:“不准与之来往,否则打断你的腿!”却不知这样的举动更驱使孩子去体验与异性交往的感觉,甚至变本加厉。
(2)缺乏正确的疏导[3]。家长对青春期教育了解甚少,对子女不管不问,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并且不知道什么是生长期、青春期心理,以为人长大跟树长高一样,是很自然的事。
(3)残缺家庭的影响,在破裂家庭中,子女长期夹在父母的冲突中,长期压抑的心理极易产生畸变,于是便热衷于寻找朋友,倾诉心中苦闷,并且极易“结合”酿成苦果。一高中一年级女生父母整天争吵,闹得家中没有安宁日子,于是她开始害怕回家,经常流连于各个网吧,找网友聊天、诉苦。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信得过的异性朋友。两人的家庭都有上述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摩合,居然背着家人离家出走,却不顾任何后果。上述现象在单亲家庭中也常有发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会对失去的父亲或母亲的爱产生一种期盼。由此,会产生一种恋父(母)情结,会对能够给自己这种感觉的异性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依赖,并把这种依赖当作是“爱情”,这种感情极易产生“质变”[5]。
3.学校教育的影响。
(1)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偏袒心理,许多学校虽然“素质教育”喊的轰轰烈烈,但是不见实施,“应试教育”还是唱“主角”,各种资料、讲义、考试纷至沓来,学生们没有太多的空隙时间完成自己的事。于是便对学习产生了反感,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中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驱使学生不想进入课堂,加上部分老师的偏爱心理,眼中只有尖子生,对差生不闻不问,是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课堂上,传纸条、发信息、看课外书或者干脆以睡觉的方式打发无聊的45分钟。
(2)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男女同学接触或相约外出本是正常现象,但是传到了老师的耳中,就变成了“洪水猛兽”,轻则班级批评教育,重则勒令检查,扣压“嫌疑”学生信件,并限定日期让其断交等等。更过分的是骂学生“作风不正派”、“思想品德不好”,用讥讽挖苦的语言,当众羞辱学生,向家长告状,借家长之手严加管教,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正陷入早恋迷惑的学生感到压抑、苦闷,使个别认识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为“殉情”而轻生,为“私奔”而出走。
(3)青春期的教育少。虽然很多学校在课程表,都会有青春期教育这类课程。但是,在初、高中里很少有专业老师,且这样敏感的问题,老师有时会羞于启齿,学生更不敢光明正大地翻阅这类书籍。于是,这门课也形同虚设,都被主课给占用或变成自习。
4.学生间不良影响。
(1)学生的从众心理。在一些学校中,会有很多学生看到宿舍或身边的同学有了各自的男女朋友,自己就按捺不住,想成为这类人中的一员,赶快告别孤家寡人,却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早恋者的行为表现也成为了刺激周围同学的不良诱因。
(2)中学生心灵空虚。有少数学生毫无目标,加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需要其他东西来填补。这类学生大多是刚由初中升入高中或其他学校,心理一下子不能接受和适应这样的改变,觉得自己与新环境、新同学、新集体格格不入,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时他(她)如果发现有异性对自己稍加关心,就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
(3)同学起哄。这种事情也常有发生,男女同学交往密切了点,便被好事者当作一个天大的“新闻”加以渲染和传播。被起哄的男女生本来就对各自有些许好感,经过同学的胡乱的煽风点火,这种好感愈烧愈烈,一发不可收拾。觉得既然别人也认为他们匹配,那么在一起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4)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有很多学生因为对自己喜欢的异性会特别注意,于是有时就会因为异性无意的举动而产生错觉。异性朝自己多笑一下,多关心一下,就会感觉对方对他(她)有意思,自己的主观意识遮盖了一切,到最后只能自己独自伤心和别人的白眼,无心学习,一蹶不起。
中学生早恋,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不良影响,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同作用的结果。
二、要减少或者消除早恋现象的对策
1.清理文化市场,加大青春期宣传教育的力度。执法机关应加强检查力度,突击、定期检查学校附近的营业场所,看看是否违背规定,偷偷向中学生开放,彻底整治文化市场及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学生有、提供洁净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学校应适时地开一些青春期教育的讲座,为学生排疑解难,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正确对待这类问题。不能一味沉陷,要以学习为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教育使他们明了,青春期情感的烈马应受到道德和理智之缰的控制。
2.学校要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
(1)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学校要用爱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需求。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逐渐增强,这是他们长大的信号,学校应及时开展各种有益于他(她)们身心发展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打破学生心目中对异性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对异性的心理需要,减少非正常“早恋”现象的发生。
(2)让学生真正从“重负”之下解脱出来。中学生不时受着学校教师、家长的重压,加之青春期年龄段的正常的烦恼。为此,学校应该加强素质教育,改变学校的课堂氛围,减少家庭作业布置的量,但要保质。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并及时地联络,不但要在学校中“减负”,而且要从根本上——家庭做起。让其轻松愉快的上课,会学,愿学,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启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真正让课堂充满吸引力,让学生真心喜欢学校。
3.学生要正确对待异性的爱慕。
(1)正确对待异性交往。要正确认识男女生正常的交往,男女生的交往是心理发展的结果。即使“早恋”也要区别对待,使学生懂得这个年龄段的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在初、高中的几年是有志青年珍惜人生的“黄金时代”,决不要虚掷光阴,尤其是“不要把夏秋时才能发生的景象硬拉到春天来描绘”。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纵情教育,让他们在一起尽情倾诉,从交往中帮他们析原因、找危害,但应注意这样的放纵也应有尺度。
(2)晓之以理,束之以规。老师应成为学生生活、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要以平等的态度、朋友和“参谋”的身份,晓以利害、喻以事理,帮助徘徊在“早恋”叉路口的中学生正确处理好关系。让他们明白异性间互相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要把对异性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告诉他们“忘却是为了拥有”的道理。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老师应在通过说服教育后,学生心悦诚服的前提下,班主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们制订出自我约束的守则,同学互相帮助、督促。
4.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1)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室。学校根据校情,选配素质高,有一定专长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向学生提供较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并针对青春期问题进行一些心理生理问题的讲座。让之了解中学时期的学习好坏直接关系到往后的前途。因此,与其过早追求缺乏现实的浪漫爱情,实不如扎扎实实的完成学业。
(2)文化部门为青少年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在保密前提下为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
5.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有机结合。
在班级中,一旦早恋成风,就会使集体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逆反心理的旺盛期。学校、家长越是反对,恋爱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火热。学校应定期对家长进行子女青春期教育方法的培训。让家长明确教育子女的途径: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让学生平安度过青春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为家长开办一些与这一年龄段青少年交流的讨论会。让家长明白,13—17岁的青少年心理上有了异性交往的需求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封杀,只能诱导,让子女能够与父母交心。
解决青年初期学生早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做耐心的思想说服教育工作。关键是要了解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之从早恋中解脱出来[6]。
三、小结
统计发现,最容易发生早恋的年龄是13-17岁之间。这一时段的青少年正值身体生长期,心理活跃期,爱情朦胧期,对异性充满了神秘感,好奇心和好感。学校、社会、家庭应及时针对早恋行为单纯、朦胧、不稳定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以学为主的思想,并用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来占领课外阵地。另外,有必要提早在初一级学生中进行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特点等方面知识教育,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引导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的危险期。
第五篇:中学生早恋的分析与对策
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 邓伟光 唐艳兰
【关键词】初中生 早恋 分析对策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2.0l0 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早恋问题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学生在生理和性心理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地谈情说爱会影响学习、健康和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烦恼和压力。但中学生早恋的事实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治理。本文就早恋产生的原因、特点、危害以及防止早恋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阐述,目的在于引导中学生能正确认识与理智对待早恋问题,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一方面,进人青春期的青少年第二性征的发育,身体、生理的变化,让学生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正是智力发育旺盛的时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关注异性同学的一举一动。渐渐地,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交往的行动,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驱使青少年不顾羞涩地追求异性,过早地步入爱河。
(二)外界原因
中学生“恋爱”现象的发生既有当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提前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在起作用。
1.不良传媒及社会精神垃圾带来的严重影响。影视作品中过多的言情色彩,淫秽光碟的泛滥,网上不健康内容(黄色网站)大量出现,让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渴望通过“恋爱”去体验生活。
2.-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他们就在其他方面寻找自己的价值。比如长得帅的男生、长得漂亮的女生,以及特长生,甚至一些家里有钱的学生,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爱。
3.青春期教育的缺失。现在,青少年缺乏青春期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如何与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知识和行为规范训练,所以有很多学生在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的时候,会被同学、老师、家长误解„„客观条件往往也造成与异性交往的阻力,缺乏与异性朋友建立纯真友谊的条件。
4.家庭因素。一是家庭教育不当引起,使学生承受的压力过大,产生叛逆心理;二是缺乏家人的关心,如单亲、再婚家庭,家庭不和或父母一方甚至双方在外地工作,家长极少关心儿女的成长,令他们产生孤独、失落情绪,把精神寄托在家庭成员以外,沉迷于“早恋”之中。
二、中学生早恋的危害
早恋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1.影响学习和生活。有的中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两个人志同道合,谈恋爱不会影响学习”,或者认为,“相爱产生动力,促进两人学习”,这些都是极不客观的。实际上,早恋者往往以恋爱为中心,以对方为航向,感情为对方所牵制,学习没有不分心,成绩没有不下降的。
2.早恋更容易使人受到伤害。青少年态度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加之心理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
3.早恋者容易出现性过失。青少年性意识萌发,对异性欲望强烈,容易激动,感情难以自控,行为容易冲动,容易凭一时兴致而不计行为后果,从而出现未婚性行为、未婚先孕等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一旦出现,往往难以弥补的。
三、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1.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心理咨询疏导法。鉴于中学生的早恋与生理变化有关,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破除学生的性无知,使学生对男女的生理特点及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有所了解,减少对异性的神秘感,降低学生的“性冲动意识”。针对学生的性知识教育还可以采取心理咨询教育方法。心理咨询教育应当采取集体咨询形式和个别咨询形式相配合,同时开展一些性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搞讲座时应该将男女生分开进行。集体咨询可以解决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短期教育效果比较明显。
2.精神转移疏导法。中学生喜欢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和阅读各类文艺作品,我们应该利用他们的这种情趣,开展多种多样有教育意义的趣味性活动,调节学生的精神生活,进行精神转移疏导,把处于“爱情朦胧期”的学生的剩余精力及时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上来,以冲淡恋爱意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因为许多学生的早恋与学校精神生活枯燥有关,学生因感觉无聊而用“爱情”填补精神空虚,所以学校适当开展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多种兴趣,使学生的多种才能获得发展,同时也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
如,初二上学期刚开学不久,有老师向我反映班里的程志和韩雪关系不大正常,两人经常单独私谈,有早恋迹象。其实我也有所发觉,但怕声张后适得其反。后来我找来程志和韩雪说:“你俩都有偏科的学科,给你俩安排同桌,正好学科上可以互补,学习上可以互助。同时我给你们布置的互助任务可能有一定难度,你俩通过研究学习,要把各自弱科赶上来。试一段时间后我要检查效果。”一段时间内,程志和韩雪忙于学习问题的研究,没有了外出“私谈”的时间,感情渐渐地疏远了。大约一个月后,我又分配他们到不同的学习小组,同时也有意安排他们做不同的工作,这样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防范之心,久而久之,他俩自然“分手”,成绩也稳步上升了。到现在为止他俩也未必知道老师对他们安排的每一步的用意。
3.注意有针对性地区别帮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重在学法上帮扶,与他们一道查缺补漏,分析如何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特别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帮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同时,要找到他们的强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帮助其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增强自信。这样可以避免早恋的发生。
4.抵抗早恋靠亲情。抵抗早恋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家庭和亲情。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们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和孩子沟通聊天,最好是同性家长与孩子多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女生一旦早恋,父母一定要教她学会一些必要的性知识,避免身体的伤害。同时,家长应注意不要给早恋的孩子独处的机会,例如不要让孩子单独租房住,孩子周末回家里以后也不要让她单独一个人在家。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要做孩子最可靠的港湾。
归纳起来,我主张:理解一宽容一疏导一亲情!做早恋孩子的思想工作,方法要慎之又慎,要结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做到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协调起来。提高学生认识情感、把握情感的能力,才是解决早恋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