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新沂市八一实验学校徐亚兰邮编:221400
摘要: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学文化打基础的黄金时代,处在生理、心理、思想尚未成熟时期的中学生不宜早恋。因为早恋必然分散精力,消磨大量宝贵时间,影响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中学生早恋问题原因及对策的探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正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理智把握情感走出早恋的误区。更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以学业为重,致力于学习,珍惜青春,顺利度过多梦的花季。
关键词:中学生早恋问题早恋问题的原因早恋问题的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八年级新教材上册(人教版)中的“男生.女生”讲的是异性同学交往问题,当我在课堂上讲这节内容的时候,发现有个别同学发出怪叫声,而提到“早恋”这个词时,发现全班同学又鸦雀无声了。我知道这是一个让学生感到好奇又敏感的话题。初中生的早恋问题也是一个让家长和学校头疼的问题。尽管人们一再命令孩子不许谈恋爱,但谈恋爱的孩子却职野火春风,屡禁不止,甚至有愈禁愈烈之势。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一谈本人的肤浅认识。
一、初中生早恋的原因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之情。这些都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但要把男女生正常交往和谈恋爱区别开来,也就是如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滑向早恋的边缘,初中生早恋的原因复杂,多见于单亲家庭。产生早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现在社会上的影视、书刊过多地反映社会的阴暗面和情爱的东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原因。
2、现在的青少年普遍早熟,而相应的性教育又跟不上。
3、现在的少数青少年缺乏责任心,他们把恋爱甚至两性关系当作好玩,从没想过为对方负责。某中学一名男生就直言不讳地说:“我从初一开始谈对象,已经一年多了,我是谈着玩,没想过将来要娶她过一辈子。”
4、虚荣心作怪。有的学生看别人谈恋爱,怕自己不谈被人看不起。有的甚至以谈恋爱为荣。作为炫耀的资本。
5、现行教育制度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理随着极大的压力,因此想找个自己爱慕的异性朋友倾诉心中的苦闷。
6、一些孩子的我父母离异或工作繁忙,使得孩子缺乏感情寄托。因此到异性那儿寻找安慰。
7、本业是男女生正常交往,但被别人说三道四,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都认为是谈恋爱,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此外,教育方式不当也成为早恋的“催化剂”。
二、初中生对早恋的看法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所任教的六个班进行问卷调查(不记名),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为早恋有利有弊(这样的观点占大多数)。“利”是有助于学生加强结异性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扩大交往范围等等;“弊”是影响学习,带来一些心理负担,处理的好,利大于弊;处理的不好,弊大于利。绝大多数学生呼吁老师和家长理解他们,不要满口大道理,强行禁止。
2、高呼早恋无罪(只有少数几个人)。他们写道:“想爱就去爱吧,只要不影响伟大的理想就行”。
3、完全反对的也有一些人。有的学生说:“我建议中学生最好不要早恋,尽可能地控制自己,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这样对你的将来是有很大帮助的。当你到了恋爱的年龄,那时不会有任何的约束,那时的恋爱是最幸福的”。
看着学生的肺腑之言,我的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些学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颓废,也不是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成熟,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引导,而不是训斥和强硬的制约,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一个很好的社会风气、善解人意的父母和一个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而这些是老师无能为力的,但他们可以在理性和情感上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针对一些学生的混乱思想,我讲了英国和美国等一些比较开放国家存在的“少女妈妈”问题,指出早恋和过早的两性接触不仅是个人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最后我说:“大家都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家庭的和睦,组成家庭和维
系家庭的是爱情,爱情并不仅是两情相悦,爱情的真蒂是责任、信任、理解和忠诚,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为他的一生幸福负责。那么,你就可掂量掂量,你有没有能力给他幸福,如果没有而奢谈爱情,那就是游戏,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学生们陷入了深思。
我知道一次讲话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男孩和女孩受人欢迎”,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现时也按照这个标准来塑造自己。从学生的讨论结果看,他们普遍看重的还是正直、勇敢、开朗、真诚等传统美德。实践证明,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对待学生早恋的策略
1、早发现早关注早解决,让中学生的早恋止步于萌芽,避免早恋的危害。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性早熟。作为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接触,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一旦发现学生有早恋的苗头,就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从真诚关爱帮助角度耐心劝说,使学生转变思想,认识早恋危害,理智把握情感,把握青春,告别早恋,致力于学习。对学生早恋真正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例如:我所教的八(二)班上有位女生是政治课代表,长的高挑漂亮,最近,上课总是心神不定,并且爱好打扮,仔细观察并了解同学,发现她和班上高大帅气体育委员谈恋爱。我主动找他们谈心,使他们转变思想,以学业为重,对自己情感做出理智负责选择,避免早恋危害。
2:开展以“中学生早恋利与弊”为主题课堂研讨活动,让学生学会理智地把握情感、把握青春。
在讲到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男生.女生”这课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早恋利与弊”研讨活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达成共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看法,并谈感悟、体会。在学生讨论、争辩活动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学生不宜谈恋爱,早恋弊多利少。因为,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学文化打基础的黄金时代,处在生理、心理、思想尚未成熟时期的中学生不宜早恋。因为早恋必然分散精力,消磨大量宝贵时间,影响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适时引导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让学生学会理智地把握情感、把握青春。顺利度过青春期。
3、举办“青春期卫生知识”讲座,并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中学生是性觉醒和成熟期,对异性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和好奇心,少数青少年出现早恋现象。作为教师应当把青春期的卫生知识交给男女青少年,以消除他们对异性好奇和神秘感。并适时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并通过文体小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等有益的活动来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鼓励男女生进行正常、健康交往,建立纯洁友谊,做一个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好少年。
4、如果早恋现象已不可避免,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该耐心加以疏导,一定要注意只能疏,就像大禹治水,也是这个道理。
我还记得大约三十年前我上初二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女同学(化名小A)与外地转来的一名男生产生了恋情,他们单独交往,亲密接触的事情被人发现后,迅速在学校传开,并且有好事者给他们起了个不雅的绰号。女生们(当然也包括我)知道后,对小A唯恐避之不及,不管是原来和她要好的,还是和她不要好的,统统像躲瘟神一样躲着她,就连下课上厕所也不愿与小A同行。当时的我们把早恋看成了洪水猛兽,现在想起来她那乞求的眼神,还历历在目。可想而知,在那样的环境中,小A是多么的孤单和无助,这时家长和老师也没能给予正确的引导。这件事对小A的打击很大。听别的同学说,后来,小A干脆破罐破摔了。每想起这件事,我就感到很内疚,当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如果说当时作为孩子的我们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就不要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了。
家长和老师都要认识到,早恋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早恋的学生也不是坏学生。早恋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道德品质不好。
5、在发现了学生异性交往的反常现象后,一定要冷静对待,摸情事实真相,以免伤害孩子纯洁的心灵。一般来说,初中生早恋行为目的并不明确,他们的相恋只是真实感情的体现,不带有任何功利思想。他们的行为方式比较隐蔽,具有共同话题的语言很多,很少有超常的性行为。教师、家长们不必谈虎色变,中学生的早恋过程本身往往就充满了矛盾,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既愉快又痛苦。中学生的早恋过程比较短促,少则两天,多则也不超过两年。中学生早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往往是,女生喜欢比自己大的男生。如果早恋发生在同龄的同一个班级之间,往往也是女生起的作用较大。因为同龄的男生只是同龄女生的“心理小弟弟”,因此,做好女生的工作是解决初中生早恋问题的重点。
我在担任初二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有一名叫小强的男生,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特别爱帮助人,而女生小菲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都喜欢问小强,小强也很乐意帮她解答,时间长了,小菲对小强产生了好感,并且给小强写了一封情书,信中表达了对小强的爱慕之情,小强为之心动,从此两个人沉迷于“爱河”,不能自拔。他们几乎形影不离,班上活动也很少参加,学习也静不下心来,特别是发生了误会时,彼此更是心绪不宁,两个人的成绩直线下降。我发现这种情况后,特别着急,怎么办呢?是告诉家长,还是硬性拆散,这些方法都不可取。那样的话,势必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事情很有可能朝与我们愿望的相反方向发展,要想解决这件事,班主任的经验告诉我,要冷静、要注意引导。
我先找小菲谈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旁敲侧击,问小菲:“我想向你了解一下班上的情况,我们班上最近发生了哪些事?有没有哪位同学有异常表现?”小菲也和我说了一些班上的事,但就不触及敏感话题。我又问:“班上有没有谈恋爱的现象?”小菲佯装平静的说:“不知道,可能没有吧。”我叫小菲回去注意观察一下,如果有,就告诉老师。
这样过了几天,小菲也没有主动找我。我又一次把小菲叫到跟前,这次我单刀直入地问:“小菲,有人说你和小强在谈恋爱,你怎么看?”小菲头一低,说:“老师,这怎么可能!”看来她不会轻易说出事实的真相,沉默了一下,我真诚地对小菲说:“老师在这里以人格向你保证,绝不会告诉任何人,当然也包括你的家长。你已经看到了,你的成绩在开始下滑。老师也是过来人,对这些事情很明白,也很理解,但不能让这种感情进一步发展下去。”这样一说,小菲打消了顾虑,也可能被老师的诚心感动,就把和小强相处的前前后后,甚至包括一些细节都告诉了我,我也给她讲了一些早恋的危害,如心理不够成熟,影响学业,给双方带来心灵伤害等等。
第二次谈话后,发现小菲有了一些变化,但还是不明显,我又找了一个办公室没有其他老师的机会,又一次把小菲叫到了跟前,对她说:“有人作过跟踪调查,发现早恋者婚姻的成功率极低,为了这种没有未来的爱去耗费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不是太可惜了。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小强现在的成绩虽然下降了,但小强很聪明,基础特别好,只要使使劲,考重点高中肯定没问题,而你如果把心思用在这上面,荒废了学业,连高中都考不上,想一想,你们的感情还会有结果吗?”小菲觉得我讲得很在理,信服地点了点头。抽时间我又找小强谈了两次
话,从那以后,他们两人有了较大的变化,上课时注意力也集中了,他们也不像原来那样形影不离了。发现他们有进步,我又及时给予鼓励,最后他们都顺利地考上重点高中。
总之,初中生的早恋问题是个体学生与家庭、学校生活、社会风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带有特定时期(青春期—第二性特征发育及逐渐成熟的时期)的普遍性,只要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用爱心呵护,热情而又耐心的引导,再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能较好地解决初中
第二篇:中学生早恋对策
中学生“早恋”心理分析及对策
全医网http://localhost/2008-4-3 中小学教育网
近年来,中学生“早恋”现象较为普遍,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是一件令教师、家长深感困惑和棘手的事情。本文试从心理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中学生“早恋”的成因
中学阶段学生身心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的蓬勃发展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随着生理的发育和成熟,中学生的性心理已由“异性疏远期”发展到“异性接近期”,并逐渐向“两性恋爱期”发展。男女同学之间不再象青春初期
(小学阶段、初中低年级阶段)界限分明,相互躲避,大多表现出一种接近异性的心理。他们开始精心修饰自己,重视自己的形象。许多学生在精美笔记本、文具盒贴满青春偶象的照片。他们常用一种欣赏的心情和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言谈和行为;自己也总想以各种方式引起异性的注意。一些容貌俊美、举止优雅,或在文体、学业等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更为引起异性的注意。这种男女生之间彼此愿意接近,互相吸引的心理,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真象歌德所说:“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至真至纯。”所以,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的两性间的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爱慕之情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美好的。
但是,中学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特别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思想还不够成熟。因而,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需要,缺乏健康的异性交往心理,把异性吸引误认为爱情,过早地把那种爱慕之心发展为恋爱,产生“早恋”。他们往往因一句动听的话、一封友好的信、一个爱慕的眼神、一次美好的交往而动情,开始谈情说爱;或者在情感的冲动下,主动以写信、传条子、约会等方式向异性表示“爱情”。
当然,“早恋”心理及行为的发生不只是由其生理因素,还有其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开放,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大众传播中性、婚恋内容的剧增,同龄人的互相感染式影响,都促进中学生的性心理的早熟和性意识的强化。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性文化”(诸如色情文学、色情影视、色情音乐等)泛滥,诱使一些学生模仿、效尤,导致早恋,甚至误入歧路,违法犯罪。另外,由于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知识”教育滞后,不少中学生缺乏正确的“性知识”,产生对性的神秘感和畸形的好奇心,这也是
造成中学生“早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学生“早恋”心理类型及危害
中学生“早恋”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恋爱,真正的恋爱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上的。爱情是一种深沉的感情,它涉及思想、品德、体魄、阅历、学识、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诸多方面。这一切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没有定型,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中学生“早恋”,是他们在人生乐曲中过早地奏响的一段走调的爱情主题。因而,“早恋”心理实质上是青春期心理障碍的反映,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据调查研究,笔者将“早恋”心理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猎奇型。不少中学生“早恋”是在缺乏理智的控制下,为满足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而形成。在这“恋爱”过程中,生物性的内容大大胜过社会性因素。同时,不良的社会因素也会起很大的诱发作用,一些学生正是由好奇模仿而陷入“早恋”泥潭的。
(二)幻想型。“早恋”中的中学生往往有一种盲目性。在他们看来爱情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浪漫,世界只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他们为了“恋爱”可以将其余一切(包括学业、纪律、物质条件等)抛置脑外,以为“恋爱”便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有的中学生恋上了某个同学时,在不了解对方人品、性格、兴趣、家庭、志向等基本情况下,就自我陶醉了,并以为终生有托,可结百年之好了。
(三)游戏型。由于没有深厚感情基础,一些“早恋”生说好就好,说坏就坏,视恋爱为儿戏,寻找刺激,从中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这种人的“恋爱”对象很不稳定,甚至同时和几个人“交朋友”。
(四)逆反型。简单粗暴地禁止中学生谈恋爱,往往会激起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抗心理,反而强化他们对性与婚恋的神秘感
与不健康的好奇心。这种“禁果效应”就人为地造成了一些学生“早恋”现象的发生。
(五)依赖型。一些中学生内习孤独,他们既感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在提高,同时又往往觉得自己得不到他人理解,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引起很多寂寞、烦恼和痛苦。当这种心理体验变得强烈时,就需要寻找可以依赖的“意中人”来倾诉。一旦出现他们想象中的异性,很有可能发生“早恋”。
综上所述,中学生“早恋”心理是不成熟、不健康的。他们对爱情的真正含义,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等根本问题,缺乏健全的理性的认识。正因为“早恋”学生缺乏健康爱情观,不能正确地把握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并且他们没有能力承担恋爱婚姻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基础,所以一旦有社会风浪的冲击,那种所谓热恋中的海誓山盟便告烟消云散,即便有时一些痴情者表现出的异常“坚定”,甚至以身殉情,那也只能表明他们理智低下意志薄弱,还无法抑制狂热的感情。可见,中学生不成熟的感情维系的爱情是不会巩固的,而且感情本身也会随环境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中学生还不具备谈恋爱的条件,如果中学时代就把自己的命运拴一一个情况多变的人身上,往往会自食苦果。
中学时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谈情说爱必然会分期待精力,影响学业进步,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一旦发生挫折,就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烦恼和痛苦,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给自己带来终身遗憾。有资料表明,当前表少年性犯罪以及暴力、盗窃犯罪很多正是起因于“早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
三、中学生“早恋”的对策
中学生“早恋”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事实告诉我们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手段,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反之,对中学生“早恋”,不闻不问,不教不管,放任
自流,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一)加强青春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周恩来总理生前多次指出一定要把青少年性卫生教育搞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把青春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的内容之一明确提出来了。我们应摒弃那种“谈性色变”的落后错误的观念,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的教育内容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这三方面内容。适时、适度、适当地开展青春期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而且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懂得自理、自护、自爱、自重、自强。只有当他们获得了科学的性知识,才能消除他们对性的神秘感,有效地抵制他们可能从非正常渠道猁的“伪性科学”,克服畸形性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早恋”、“性罪错”等问题。
(二)加强理想教育,开展多种活动。有理想、进取心强的学生往往会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他们不会对异性表现出过分的热心。在较强的理智控制下,一般是不会产生“早恋”的。
中学生只有在正常交往中(包括异性交往),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因而我们并不反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和纯洁的友谊。值得警惕的是性情孤僻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病态心理,不是视与异性交往为“可耻”之事,就是对异性产生非分之心。同样,一个厌倦集体活动的学生,往往是一种不良心理的表现。为此,我们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心理;积极组织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健全人格。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爱好,让他们精力在活动中得到体现,情感在爱好中得到升华。
净化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抵御不良风气影响和腐朽思想侵蚀。这也是防止中学生“早恋”的必要措施。
(三)讲究疏导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对待“早恋”学生我们要从理解爱护帮助的角度出发,针对他们不同心理特点,寻找教育突破口,因势利导,采取最佳方法,方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有时候,一个贴切的比喻,几句知心言语会起到特殊的作用。几年前,笔者执教的文科班中,有两位班干部出现“早恋”现象,影响了学习。针对他俩非常爱好诗歌这一特点,我受一位老师的启发,在一天放学后悄悄地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在“闲谈”中,赠给他们一首汪国真(当时中学生最喜爱的流行诗人)的诗歌:《无题》“他和她/只是走在一起/便成了一道作文题/同学先做/老师后做/家长最后做/世上多了三篇文章/人间少了一份美丽。”几天后,他们都在周记上都表示要正确区分好友谊和恋爱,趁热打铁,当天,我又分别同他们作了一次长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他们走出了“早恋”误区。这首诗便是一把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
第三篇:中学生早恋对策
中学生早恋对策
从理论上讲,早恋只不过是中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发育和发展并逐渐成熟的情况下,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一种心理现象,然而,这样的现象 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早恋问题,从而带来负面影响。那么,作为教师,应采用哪种方式方法来解 决这一棘手难题呢?励志少年军校的周老师认为可根据中学 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校的具体情况作如下几方面的实施。
1开展青春期性爱教育 学校应该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发育 特征,有步骤、有计划地设置青春期 性教育课程。通过对性知识的组织教 学以及师生互动交流,消除中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对异性的好奇心,正确认识自我独立意识的半成熟性。对中学生逬行性知识的教育 内容可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有 关性发育知识和性意识知识的教育。
(2)有关性道德的教育。
(3)同性 行为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知识的教育。
(4)学校和家庭应加强生理学和心 理学教育,加强恋爱观和恋爱道德、恋爱责任的教育。
2.组织班集体活动
班集体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可以根据中学生精力充沛、情感 丰富的特点,多组织一些有趣而有意 义的班集体活动。通过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 动,可以陶冶男女同学的情操,树立 远大的理想,并能获得同学之间的帮 助和友谊,同时,能分散早恋的注意力,减轻男女同学的烦恼,并能使男 女同学头脑冷静下来思考,淡化男女 同学喜欢异性的强烈情感。
3指导异性正常交往
对中学生作异性交往的辅导,这方面抓得好,可避免并大大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指导异性正常交往,可 从如下几方面来着手进行:(1)尽 量提供异性交往的机会。学校团总支 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举办联 欢会、主题班会、旅游、野炊、登山 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这方面可以满足男女同学交往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正常友谊的发展。(2)教育学生把握交往的分寸,引导学生与异性同学接触时,要做到热情大方,适度而止,不要过分亲昵、过于频繁,不要只倾向于某一异性,独一而交。(3)教育学生在交往中要相互尊重,真诚相待。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心理辅导课或主题班团 队活动课等,有意识的组织男女学生交往。在活动中教师要明确男女生交往的原则和禁忌。
4.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这方面,学校可和家长取得联系,合力逬行。一方面在思想上要明 确认识以下两点:(1)要分清正常交往与早恋的界限,不要把恋爱问题扩大化,不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把异性同学之间正常、合理的往来看成是在谈情说爱。(2)正确对待早恋,不要把早恋看成是败坏 校风家门的丑事,同时对早恋要作理 解、宽容、耐心的教育,引导他们不要过早产生这一感情。
5进行个别疏导
中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不断增强,这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是不可限制的,也是限制不了的。其实,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学校与家庭若能以 此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变化,逬而学会把握、升华自己的情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 容与和谐的氛围,相信他们对自己是负责任的。
最后,励志少年军校的周老师指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要忘记与家长保持联系,相互配合,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保守学生的秘密,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利用灵活、适当的方法来使之接受引导。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素,造成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开拓思路,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毛泽东同志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点明了青年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到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间,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完善,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就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来看,由于网络负面信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实地调查、分析的情况,做一简要陈述。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心理功能良好,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来面对现实的各种状况,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就中学生来讲,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进行思维、开展各项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自身的时候,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积极进取。
由于网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有些家长不能有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品格培养,有些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心理疏导、行为习惯养成等诸多因素,现实教学中,中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更有严重的,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综合我校实际情况,及综合分析各新闻媒体相关的报道,笔者认为,造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造成中学生健康问题。
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等现实的数值,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影响,抱着“学优则品优”的错误观念,把育人的工作放到了第二位。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某些学校的评价体制过于片面,还是以成绩定高下,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1、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感。这方面的问题,个别学困生表现较为突出。由于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智力因素等原因,一部分同学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班级生活中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应有的尊重,从而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情绪低落,悲观厌学。
2、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从上幼儿园开始,有的家长就向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一定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要不然你在将来的社会中无法生存。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同学除了要学会课内文化知识外,还要参加一些课外提高班,或是各种艺术培训,以便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长久以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部分中学生心理脆弱。为了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他们不断向自己施压。疲惫麻木的状况下,又往往造成成绩不理想,进而形成学习行为的恶性循环,导致他们承受失败的能力差,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3、升学带来的压力。就目前的教育现状看,中考和高考存在着一定的淘汰率,千军万马过独木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学习现实,必然会对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的规划,只能随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这种情况,必然让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升学压力过大、临考恐惧,从而引起的情绪紧张和情绪波动。
(二)不能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产生心理问题。
恩格斯曾经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和这样或那样的人打交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各种人物的完成,越来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学生从儿童时期处处依赖父母家人的指导,到学会独立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稳固的人际交往圈,这项能力的形成相当重要。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他们要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对待自我方面,要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善于反思,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是,中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方法。这种需要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一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融入生活,起到人生的向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品格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评价机制上,单纯的“唯分数论”,忽视了学生发展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部分教师不能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造成了个别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这样的学生往往悲观失望,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教师冷淡,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等不良心理。
2、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有认同感。中学生脱离了“心理断乳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向父母、老师等长辈诉说(代沟问题),往往愿意和同龄人诉说,希望获得同龄人的接纳与支持。由于缺乏交往经验,独生子女现象导致的自私、偏执等因素,再加上学校管理的调班分级,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从而导致中学生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产生。
3、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些家长忙碌于工作,缺乏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格的培养;有些家长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有些孩子生活在婚姻重组的家庭中,关系难以处理„„诸如此类的现象,使学生产生被抛弃感、愤怒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不良情绪。
(三)特殊的成长过程,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的身体在迅速发育,第二性征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开始对是非曲直有了自己的评价。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经验,再加之相应的生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不及时,导致中学生出现特有的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封闭的心理。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善于对外界信息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较为敏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能够支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愿意与别人过多的进行交流。这种自我心理情绪的压制,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易感。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难免流于表面,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偏颇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蒙蔽学生的眼睛。这种不良心理的存在,会导致中学生消极、任性等思想情绪的产生。
2、情绪具有不稳定性。青春期生理变化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的不稳定。主要表现为看问题以主观性为主,做事情具有情绪化,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力,情绪易变,对周围事物敏感(特别是涉及到对自己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引起中学生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产生。
3、异性交往中的迷茫。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异性同学交往。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
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4、经受不住打击。花一样的季节,中学生有着美好的梦想,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种种努力和刻意追求。当他们的某种期待得到满足时,就会催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功的愉悦感、满足感,他们就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继续向前奋斗;反之,青少年的持续追求得不到心理满足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焦虑、失败感、自我否定、颓丧、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也随之而来。人生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经历了、战胜了这些困难和挫折,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人。中学生的挫折来源于多方面: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自我尊重方面等。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部分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不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使悲观失望的不良心理长期存在,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1、注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打造。
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育人——打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富有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人。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处在第二位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要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
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及时与家长和学生所在的社区进行沟通,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学科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好多可以借鉴。例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语文课中的表情朗读、背诵,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
2、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班主任细致、周到、耐心的工作息息相关。从目前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的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一部分班主任缺少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健康指导技能还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新环境、新情况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特别是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提高,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积极调整课堂教学思路,转变工作方法。
注重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成才观念的教育,让他们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学生的人生作出规划。中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实现。他们往往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不惜高投入,千方百计想办法想让子女进入重点高中,为的是将来子女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这种高期望值,给学生带来极大心理压力。作为教师,就要改变家长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家长客观冷静地面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学习规律:学生能否有理想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改变因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而引起的学生高焦虑、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抑郁、强迫、神经衰弱等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才能笑对人生,笑对生活。做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资料:
1.陈会昌 竞争社会心理文化透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 2.张厚粲主编的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多方面入手,有意识培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情舒畅,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关键词:心理问题素质教育 师德建设 教育网络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教育方法和社会家庭环境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学习竞争激烈,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过大。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很多家长和老师要求学生十分高,为了让学生学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把学生置身于“题海”中,加大学习量,终日“考考考”,“分分分”,致使学生吃消不了,成天忧心忡忡,一旦成绩落后轻则挨骂,重则挨打,学生心理负担重,或以为自己蠢笨,理想灰色,从此消沉忧郁,丧失斗志,破罐破摔;或选择过激行为,如自杀、杀双亲、杀师长、杀同学。
2.教育不适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教育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特别是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当学生需要爱心,理解、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更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虐待,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它会产生自卑、逃避、反抗、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一教师因某学生上课迟到,不仅责骂他,而且当众侮辱其父母,致使该学生对老师敌视仇恨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杀师之路。
3.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学生适应不良而成为心理问题。
由于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对目前社会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缺乏辨识能力。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学校所学习的社会科学又仅仅限于考试内容,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需要,致使心理非常空虚,随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填补空虚的心灵,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变异。此外,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化”,表现出家庭中的霸道作风,养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也会严重破坏一些学生的心理平衡,容易产生痛苦、抑郁、脆弱、自卑、孤僻等的心理问题。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4.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打破了学生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
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致使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极大地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就连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二.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应从多方面做工作。
1、扭转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统一思想、统一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社会各方面不一定都完全理解支持,因而难度较大,社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层层落实。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打破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枷锁,广大师生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彻底解放出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实际,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出自己的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大胆地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同时,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必须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大纲,进入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对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分层分流”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学习有困难者,适当增加较实用的知识,帮助其学习一技之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成才和就业的渠道。
2、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的条
件下,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使学生的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爱,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教师用美好的情感投入教育活动,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自由,人格的尊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自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育中,更应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心理辅导,训练及心理知识的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他们,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激发他们的进步、创新、求学的热情。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利用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优势,首先通过教师的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制订短期强化训练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海市一中学确立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为突破口,以面向全体学生及学生每一个方面为对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研目标,确立激发“六种心向”(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强心、爱心、公正心),培养“八种精神”,训练“十二种能力”,形成“八种行为习惯”,从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介绍一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如情感宣泄法、情感转移法、自我安慰法、心理补偿法等)。通过各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设置教育情境,教师有针对性积极疏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教或互教,使教育在潜而默化之中形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再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咨询诊断——矫正治疗——反馈养成”三个阶段实施,扫除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家庭社会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建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点心理学,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消除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隔阂。家长应与子女加强沟通和理解,关心子女的思维和情感,对子女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教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家长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参与子女的日常活动,家长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要经常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表现,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学校还要多与校外社会部门沟通,割断学生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开阔学生认识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社会各部门也要通力协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总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社会、现代化教育向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