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读书笔记
《明天的经济学》
《明天的经济学》,是日本小泉内阁时期担任经济大臣的竹中平藏教授,面对当时日本人民对其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不乐观,快要形成经济紧缩的情况下所著的一本通俗经济学读物。本书文字简单、例子寻常、配有漫画。主要写了日本虽然错过了“失去的十年”,但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有信心,那么日本经济也还是可以创造奇迹的。竹中教授说,为了保证在经济竞争里人人平等,那么就要建立足够完善的环境,不良债权需要加强重视,那么可以得到充分有利的流通。人们要从心里改变,对国家的未来有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养老制度和税收制度需要改革才能使年轻人增加消费的信心。
他虽然是在谈论日本经济问题,如涉及不良债权处理、收入差距、城乡差别、放松管制、民营化。贸易与内需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书中轻松愉快的获取经济学知识,而且你也许会觉得书中讲述的故事离我们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并不遥远。
序章
从日本内阁府2001年“年度经济财政报告中”可以看出,对将来的不安心理直接影响了当前的个人消费。然而,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在100年间提高了30倍。因此,我们应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日本的经济过去是怎样的?而是为什么今天的日本经济会是现在这种情况?
日本经济在战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新趋向是,现在日本的出生率非常低。其关键原因,我想,应该就是日本民众对其本国未来失去信心,对能否顺利抚育孩子还在感到怀疑。其实,我想,从泡沫经济崩溃前得80年代起,日本经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至少,已经出现了竞争力下降的征兆。那时,收入高,工作少大有人在;白白浪费时间,浪费资金的公司也不在少数。本来需要3分钟决定的事情,偏偏要3小时甚至几天。在企业和国家不断浪费的过程中,日本的竞争力当然不能增强。若任凭这样的状况继续,日本经济必然走向衰退。
竹中平藏教授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企业支撑了日本的经济增长。目前,日本
民众还是过着富裕的生活,这股强有力的支撑考的都是日本的支柱产业,比如说汽车、机电等。这种双重经济,被日本民众执着的认为是日本有着出色的经济运行体系,然而,90年代世界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全球化”与“IT革命”意义非常深远。我认为,全球化后,尽管其市场扩大了两倍,但是竞争对手也增加两倍。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往那些虽然不强但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一没有存活的余地了。这也验证“适者生存”这一真理。
我们知道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全球化以后一起对“好与坏”的讨论已经不成立了。日本经济能否保持不断的增长?教授提到,日本依赖某些强势产业实现增长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已达到极限,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日本企业纷纷将生产据点转移到海外,这也是全球化的重要体现。为什么会出现转移呢,我想生产成本及员工工资成本是日本企业的考虑因素,当然市场需求的扩展也是不能忽略的。
第一章
我们知道,潜在的增长率是指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等资源在完全有效利用的条件下可实现的经济增长。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潜在增长率就持续下降,这也说明日本的生产力在下降。竹中教授认为“建立节俭、高效的机制,提高生产力”以及“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高的领域,增强竞争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来说,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大于消费能力。有多少可以用来消费是由能创造多少利润所决定的,我们大众的消费水平肯定与收益状况紧密相关的。就好比说,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能决定要花多少钱,我们都是在手头上有多少钱、工作能赚多少钱的约束条件下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的。所以,从中长期角度设想一个国家的明天,应该首先从探讨本国是否应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切入。扩大需求固然重要,但实际上,如何支配自己赚来的钱基本上是有消费者自行决定的。就像中国国内大学生的消费,往往那些来自家境不不怎么样的家庭的学生,也许会到外面做些兼职,但是,其消费水平也不是一般的高。
第二章
市场充满了竞争,一个企业的的存活与它能否充分的应付竞争是密切相关的胆识竞争的公平性该有谁来保证呢?这就该由政府的举措来发挥作用了,政府的首要人物应该是努力促进市场竞争,并且给予每个人平等的竞争机会,因为人人有获得平的竞争的权利。而我们之地机会平等的另一含义就是风险共担。难免,在发展的任何时期,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会有风险的。谁参与竞争,谁就要直面各种风险,这是常识,所以,在机会局等的社会中,需要健全安全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就像我们的职业生涯一样,努力提高竞争了,才能立足于社会。现在国内人才市场上的尴尬状况并不陌生吧。企业招不到人才,大批的毕业生也苦于找不到一份工作,这就要调整好求职与就业失衡了。然而,参与了社会活动,那么税收制度便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国内各种不税收是在是令老百姓头疼的东西,税收改革势在必行,比如经年就提高了税收的起征点,这是一个好现象。在我国,创业此时是一个很流行的话题,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热血沸腾,充满干劲,只要政府相关部门加于引导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想,创业的潮流或许能够解决国内目前就业压力。
第三章,竹中教授用了他来那个的篇幅写日本进入通货紧缩状态,物价下降,观点新颖,而我们中国正为通货持续上升而焦头烂额呢。其通货紧缩主要是因为消费者需求减少导致的,当然,不良债权的存在也是导致需求低迷的原因。所以,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发展到了瓶颈后,也因为不良债权的问题,在最初,政府就应该严把不良债权之关,杜绝不良企业的生存。金融体系中的问题往往是引发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当国家发型的货币并不足以维持其国民的消费,那就必然会导致物价的下跌了。
第四章
竹中教授认为,螺旋式通货紧缩是有商品价格下跌,一起企业利润减少,导致员工工资下降,从而抑制消费,引起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企业利润进一步减少。而螺旋式通货紧缩更是经济形态中恐怖的现象。因此,这就需要财政与金融机构的总动员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对柜内需求进行调节。这应该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毕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陷入低迷是在所难免的,需要越过这个瓶颈,就需要从日本如何应对其通货紧缩现象中学习。
(第五章,107)
社会需要创新,并不是只有通过高考选出来的人才是精英,社会需要兼容,有私人承办的教育机构在某些方面或许正好可以弥补国内公共教育事业的盲点。世界上大多数著名高校不都是私有制的吗?民间经济的补充,当然是要坚持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在选择措施的时候,可以选择贷款或是担保的方式比较抑或金融手段的补贴方式提供帮助为好,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因此,理想的政府只做应该做的事,不做多余的事。
第六章
全体人们应该有安全保障意识,不仅是在粮食及能源方面,军事方面、环境方面大家应该都放在心上。三峡大坝的建立,使用至今,据说会导致中下游的用水问题,于是出现各地要节源的呼声,这不仅仅体现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军事方面,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对于当然属于我国的领土但有争议的地方暂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政策,然而近日越南要在南中国海军演的事实提醒我们军事安全保障需要重视。环境安全直接影响着经济保持活力,我们应该把环境的制约当做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低碳生活成为社会的主题。
第七章
国家都是以牺牲农村及低级城市的利益来发展大城市的,所以就有了“北漂”啊,“农民工”南下啊真么一些说法。但是人们又通常希望生活方便与享受自然二者兼顾,所以,发展地方城市经济是促进国内经济不至萎靡的重要措施。然而,人才的流动,掌握管理才能与技术才能的人才往往都想大城市转移,以致地方城市经济的发展找不着门路。这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此外,越先进的产业就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人才的大量聚集。技术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昨天还是用的技术今天也许就过时了。实际上世界上有很多独具风格的小城市,如美国的圣地亚哥,就吸引了很多有钱的退休人士,城市人口不段增加,新的产业就相继产生,因为,拉动人才向地方城市前进是发展其经济的重要方法。当然,地方城市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后,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第八章,P173)
其实,国债与养老金制度的健全化决定着未来。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对于孩子,只要给他们打下一定基础,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至于将来就有孩子自己决定好了。但是,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孩子的一生呢?与人寿保险相反,养老金制度是为伴随着长寿而来的风险所准备的。比如说,有个人预计自己能够活到70岁,于是为自己储备了70岁的资金,但他实际上可以活到80岁甚至更长。而对于我们中年人与年轻人来说,平等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处于某一阶段的国民往往会对他不同阶段国民的生活感到艳羡,并由此而产生抱怨。所以,通过税收等措施是资产易于转移,无论在缓解不同年代的人之间的不平等方面,还是在有效利用老年人持有的资产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九章,P199)
旅游产业将是日本一个非常最要的产业,但是,这难道不是出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文化出口,旅游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绿色、无污染、低成本、高收益,这不失为一桩美事。因为,其国内经济的萎缩,破产的企业不断增加,失业率也有所上升,所以寻求第三产业的援助将是日本解决其经济问题的一条捷径。即便这样,政府的过于管制,也限制了很多新型服务项目的出现。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产业和满足国民需求的生活型产业都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直接因素。在第三产业中,日本的各个地区都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将是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中国的文化资源比日本可是要丰富多了,所以,发展这些服务型产业也是解决国内目前就业压力的有效举措。
在第十章中
在经济高度增长期,随着城市的不断变化,企业人的数量逐渐膨胀,在这种趋势下,社会整体的责任意识逐渐淡薄。社会上存在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他们也在积极的承担社会职责,而承担社会责任需要通过“赚钱’这种
行为方式的来的税金来支撑。在教育层面上,既有公共层面,又有个人层面,其中个人层面需要引入竞争来提高水平。在西方国家,越是高等教育,个人层面的色彩就愈发的强烈。因此,针对现行教育体质的弊病,有人提出了自由办学的建议,而南方科技大学也正在积极探索,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在第十一章《失业与就业形式》中,目前,国内就业形式的严峻正在考验政府的时候,有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于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业。现在据说出家当和尚都需要硕士文凭,卖猪肉业的大学本科,而且还不是完全根据个人意愿所不得不选择的工作。所以,在事业持续增加的非常状态中,损失一些效率将工作分摊给更多的人有时是必要的。对于工作者以及企业最理想的状态,是大家都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从事理想的工作,公司也好,个人也好,实现双赢,就能很好的为社会减少压力。
经济学老师在一开学就建议我们多读读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对于教材《西方经济学》颇感晦涩难懂,于是在图书馆中翻出这么一本《明天的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的思考与定位也重新有了初步的认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与经济学打交道。
第二篇:《经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定稿)
书名:《经济学是什么?》
作者:梁小民
读书分享:林静
1.读经济学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2.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这可以是判断某件事的标准)
3.“稀缺性”: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资源量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4.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哲学家把实现个人自由作为幸福,文学家把浪漫情调作为幸福,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作为幸福,企业家把商业成功作为幸福,而凡夫俗子往往觉得“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5.从发展的角度看,欲望是无限的,但是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作既定的。
6.“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7.垄断又称完全垄断,是指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的整个市场,而且这种产品没有相近可替代品的市场。
8.“酒好也怕巷子深”是说好产品还须广告宣传,但没有好酒再做广告也没用。(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包装的,很多产品其实质量都差不多,尽管名牌很贵,但是人们仍然愿意买,这就是包装效应、品牌效应。)
9.平等不是收入的平均,而是机会的均等。
总结: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里面的专业名词太多,我不是经
济学家,我不需要去解决那些经济问题,我觉得这些名词的定义、或是如何来解决这些经济上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我会从里面挑除了经济在其他方面同样可以用的一些句子或道理,这不仅在辩论当中可以用,生活当中同样可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两本教科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过在前面第一章增加了全书的导论,最后又介绍了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只是本书讲的没有教科书那么深入,更浅显一点,把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结合。书中讲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找出问题的根源,虽然说不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也能够为解决方法提供方向。我不想单纯是为了辩论而读书,而是在读书之后,能够把从这本书上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就像是在第一点中我所提到的,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像经济学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我们可以去理性得分析解决问题。
第三篇: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几则
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
第四篇:《送礼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送礼经济学》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微观经济学。除了教材,我还读了别的一些浅显易懂的经济学类的书,比如《每天读点经济学常识》,这本书内容和教材非常接近,但它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经济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我还读了一本与生活很贴近的书——《送礼经济学》。
《送礼经济学》是一本快速读物,这本书没有长篇巨幅,沃德弗格直击假日期间消费者的疯狂行为,并指出,强制性的送礼不仅是一件很有压力、十分昂贵的事,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十分不合算的。而且,本书几乎不含经济学术语,如果你确实在本书中看到了专业术语,它们也是得到适当解释的词语。书的内容浅显易懂,很贴近生活。
这本书阐述了消费者的这种节日消费是如何产生巨大的经济浪费的。经济学家乔•沃德弗格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停止这种疯狂,在送礼之前要三思,并在书中阐述了理由。在我们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虽花费了金钱,但至少能让我们感到满意。然而送礼却不同。我们在送礼时候的选择通常是在不了解受礼者的情况下做出的,也就可能达不到受礼者的满意,从而产生了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全损失”。这种浪费并不仅限于美国,大部分经济大国都存在这种“摧毁价值的狂欢”。
书的写在前面这部分作者由圣诞节人们互换礼物引出作者对送礼的思考,提起圣诞节,人们都会想到一幅在壁炉前互赠礼物的场景,而作者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还看到了巨大的价值损失。接着作者作调查研究。问人们所收到的礼物对他们来说值多少钱,以及送礼人买礼物支付了多少钱。结论从经济理论上来说是不足为奇的:别人买给你的礼物,和你的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作为“分配资源”(把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的一种习俗,节日送礼完全是失败的。
尽管送礼是出于好意。每年的12月,圣诞节在那些主要信仰基督教的发达国家里引发了一股疯狂购物的浪潮。例如在美国,12月的零售额明显比相邻几个月的零售额要高。商场里堆满了价值上百万美元的商品,商场外围满了顾客,人们疯狂抢购,衣服、家电、书籍、DVD。每个人都得到了某件东西,而且商场大楼和商品也没有受到任何损毁。然而兴奋过后,人们才意识到他们得到的礼物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询问人们对他们所收到的东西愿意支付多少钱。结果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或者在读了商品的包装说明以后才意识到
这是他们需要的,大部分人对他们的礼物并没有多大兴趣。就算是能买得起,他们也绝不愿意花这么多的钱买这些东西,平均起来人们只愿意支付收到的这些商品零售价格的25%。在这个重要节日到来之前的好几个月里,父母亲们,当然多数是母亲们,会跑遍各处寻找合适的礼物送给爱人、孩子以及老人。有些收礼人想要什么是很容易被猜到的,然而,大部分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偏好为收礼人选择礼物。在中国,春节,中秋等节日时,人们也经常买许多自己并不会买来自己使用的高价奢侈品送给亲人朋友,多数并不是收礼人需要的。更糟糕的是,这些开销大部分都是用信用卡支付的,也就是用欠债的方式去买那些收礼人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显然是对资源的浪费。
“过早的颓废和堕落可以被认为是末日即将到来的一个迹象。当罗马人在极尽奢华的套房里纵酒狂欢的时候,我们就能猜到罗马要陷落了。”许多时候,我们根据自己的猜测为收礼人选择礼物,不确定对方喜欢什么时可能会选择一些我们认为能比所支付价格带来更高满意度的商品。但是对于收礼人来说却毫价值的。如果需求曲线是条直线,那么消费者剩余就是一个在需求线以下实际价格以上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代表消费者剩余的总量,这就是让交易变得对消费者有益的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支出对消费者是有益的。但事实上,为买这些不合适的礼物所花费的成本。某个选择的真实成本,即“机会成本”是非常多的,这显然对社会资源是一大笔浪费。
我们可以预料到大部分礼物,即使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也都比不过现金。人们都不是完美的决策者,会作出错误的选择,而他们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给自己买东西相比给他人买东西单位货币量内能产生更高的满意度,买礼物通常会破坏价值,最好的情况也是等同于送现金,但这样的特殊情况很少出现。比如恋人之间,过节时如果送现金而不是礼物,对方在情感上或许会不高兴。
书中提到有几种送礼方式能够超越“预期收礼人”自己所能做的,其中有两种连经济学家都称赞的,可以称之为“(为收礼人)搜寻”和“(给收礼人)许可”。有时候即使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很难找得到,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搜寻”。而给我们送礼的人通常对我们所不熟悉的商品有很多了解,因为他们已经做了一些搜索工作。如果给我们送礼的人对我们很了解,他们就会为我们挑选一些可能我们自己不会选但是却仍然很适合的商品。但是,如果给你送礼的人并不太了解你想要什么,他们搜寻礼物的代价也是很高的。所以,这并不是解决浪费性送礼的一个通用解决之道,通常情况下他们去找我们想要的东西比我们自己去找还要困难。第二种超越现金的礼物在家庭内部尤其常见,可以称之为“许可”。你给
对方买了对方想要的商品就是给了他得到想要的东西的许可。或许作为回报,你也能得到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许可。
读到这里时,我们或许会觉得送礼很难但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接下来一章讲送礼如何送对人。我们认为人们在为自己购买商品的时候能作出更好的选择,是因为他们比送礼人更了解自己的喜好。如果不了解收礼人的喜好是送礼人送不对礼物的原因,那么送礼人对收礼人的喜好了解得越多就会在送礼时表现得越好。想直接查明送礼人对于收礼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可能的,送礼人和收礼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频繁程度(每天、每周、每月还是每年),这两个因素和送礼人对于收礼人喜好的了解程度是相关的。联系的频繁程度可以为送礼人提供有关收礼人所需之物的直接信息,并且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人们对于他们收到的礼物愿意支付多少钱,结果发现平均起来仅仅是送礼人支付价钱的66%。如果人们将礼物作为一定量的现金看待,以便在礼物和现金之间持中立态度,不考虑礼物的情感价值,然后再去估值。这一次我得到的平均收益率为87%。因此,相比我们所假设的为自己购物时100%的基准,这些由送礼人而不是最终消费者选购的商品的价值量至少减少了13%。也就是说,送礼让所转让物资的价值损失了至少13%。既然送礼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为什么人们不送现金,一定要送礼呢?作者给出给别人送东西有三个基本的经济学理由。第一就是扮演罗宾汉,即把东西从不需要的人那里拿来送给那些有需要的人,比如送给我们的穷亲戚。这种方式被称为“(财富)再分配”。第二是展现家长式关爱,像父母对待孩子或者政府对待瘾君子一样,也就是促进明智消费决策的制定。将此种动机称为“家长主义”。第三种动机就是尽可能地让收礼人感到满足,这也是我们对所关爱的人送礼的方式,我们相信自己能选出收礼人喜欢的礼物。这被称为“利他主义”。
接着作者分析了政府补助和个人送礼。政府的现金“礼物”和实物补助都源于税收收入,而捐助的接受者是那些低收入家庭。政府的这种捐助很像罗宾汉:以富人之有余补穷人之不足,从而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这显示的也是家长式关爱。因此,从美国政府的补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首先,政府试图改变个人行为,使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做到第一点很难,因为政府的“礼物”能使人们节省一部分流动现金,他们可以用这些现金购买任何想买的其他物品。
如果送礼人为收礼人着想而尽量避免无效的送礼,现金礼物和非现金礼物的低收益率之间的负相关就会增加。和政府进行的资源分配不一样,个人送礼的目的在于提高收礼人的满意度,而不是控制收礼人的消费决策。很多圣诞节礼物都是实物而不是现金的唯一原因就是现金送礼存在缺陷。简单看来,现金送礼的缺陷就是圣诞节送礼低效的唯一原因。如果不存在缺陷,送礼人就会直接送现金了,那么收礼人就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样送礼人的总花费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收礼人的满意度。
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了许多经济学的内容,虽然书中没有很多术语,但是书中有许多例子和作者的观点中与我所学内容相关,比如,机会成本,消费者剩余,政府补助问题等等。同时,这本书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亲人朋友选择礼物非常有帮助,我学到了正确选择礼物的方法,避免资源的浪费。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作者简介:
泰勒教授是经济学教育领域中最振奋人心的教师之一。作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Raymond教授,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在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学生们心中成为传奇的人物,为此获得Hoagland和Rhodes两项杰出教学奖。《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论说:泰勒“冷静的外表下„„蕴涵着不同寻常的教学风格。”学生们怎么也不会忘记他在第一次讲述需求黄线的移动时生动的解释,不会忘记他是如何通过让学生扮演成买卖双方在教室里进行现场的投标叫卖来验证供求模型的胡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清晰的解说和令人难忘的教学方法,使得他编写的教科书吸引着全球各地的经济学学生和教师。
泰勒教授以其对现代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础性研究而闻名于世。他的最重要的研究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泰勒准则,泰勒准则得到了世界各地中央银行的采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曾这样描述他所担出的这一准则:“它会令你的朋友大吃一惊!来预测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新动向吧!”他近期的研究课题是国际货币政策。
内容简介:
与国内现在流行的经济教科书,如斯蒂格利茨和曼昆所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相比,此书是一本最新版的新古典综合的教科书,它易于初学者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内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这种新古典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那样,主要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兼顾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分析,来说明市场经济的效率。
此书不仅适合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低年级学生阅读,并且还适合其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阅读。
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此书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书中以经济学的前提条件----稀缺、选择和经济互动为基础,以经济现象作为分析对象,在原理层次上阐述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政策含义,说明市场价格的作用、经济学固有的国际化特征、产权和激励的重要性以及中央计划和市场等。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宏观经济学那样只简单地介绍有效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而是强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即宏观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互动关系。说明经济增长的确会伴随着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虽然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目标之一,然而产量的减少、失业的增加(衰退的特征)却是现实经济的访客。书中探究了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分析和说明了结束经济波动的政策方法。
此书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与全球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市场经济。像经济学的分支一样,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们根据稀缺的资源,有效地做出相应的决策。然而,宏观经济学不再聚焦于单个市场的运作,而是把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宏观经济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更清楚地理解好经济政策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这部分中,通过对国内产出、收入和支出的计量,支出分配模型,失业与就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货币与通货膨胀的研究,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怎样影响这个国家的GDP,以及GDP的增长对于个人的影响。2005年1月18日,发布官方实际GDP统计数据的经济分析局(BEA)在新闻公告中宣布:“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
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1%。”4周后,BEA在其后续公告中又修改了1月28日公布的数字:“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8%。”这两次估算结果的差距几乎为2000亿美元!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衡量实际GDP等变量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掌握确切数据的重要性。正确的经济政策有赖于准确的经济数据。
而在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这部分中,则主要分析了波动的本质和原因、波动的模型及其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2001年初,从1991年开始的创纪录的经济扩张走到终点。美国股市科技板块大跌、消费者信心下降、公司决定消减投资支出、2000年美联储急速提升利率和油价上涨,这些都可能是造成经济发展减速的原因。“9·11”的悲剧和接下来的消费和产出的下降更加速了经济的衰退。了解经济波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衰退会给很多人带来失业与困苦。尽管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应被夸大,但是围绕增长趋势的波动依然关系到上百万人的生计。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货币改革论》一书中精辟地说道:“但是这种长期趋势对当前是一种误导。在长期内我们都已经死了。如果经济学家们在暴风雨的季节只能告诉我们风暴过去大海就会恢复平静,那么他们的任务就太简单、太无用了。”简单说来,研究经济波动对于理解宏观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部分则是介绍了全球贸易增长、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国贸生来说,这一章是及其有用的。首先,国际贸易令很多公司得以通过向世界范围内更广阔的市场销售产品来降低成本。其次,国际贸易令一国得以专业化生产相对生产效率高的产品。在贸易政策中,从经济学层面和政治层面来考察国际贸易政策,探讨现存贸易壁垒的经济影响,回顾美国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壁垒的政治历史,并且考虑支持贸易壁垒存在的政策经济观点,然后继续评价那些与消减贸易壁垒、提高效率有关的另外一些国际贸易政策。绝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关税、配额和其他的贸易壁垒会减少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实际上,在经济学家的投票中显示,他们对于这个观点的赞同度比其他任何一个经济学观点更高。各国政府应用很多方法来限制国际贸易,我们把限制贸易的政策称为保护贸易主义政策,因为对贸易的限制常常源于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外国进口商品的冲击。对于这些贸易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为企业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尽量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善于利用WTO中的贸易规则规避风险,为本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争得主动。
我觉得宏观经济学的难点在于它与事实的联系更近。学习了微观之后,我根本想象不出它在指导我们在市场上的行为中可以发挥多大的用处。但宏观经济学则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模型,加以在市场上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而对未来的市场走势做出一些初步的预判和推测。比如,通过 MV=PY 的公式,可以知道美国发行 6000 亿美元的货币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又如,我们可以通过投资和利率的关系,得知央行提高储蓄利率可能会抑制投资。总体来说,我觉得学习宏观经济学还是有意义的,可以学以致用的。然而,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还是存在一些困惑。正如曼昆在他的书中所写的一则笑话:经济学家善于使用假设来简化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有时候假设把问题过于简化了。比如,很多模型都把政府行为作为外生变量,即使考察了政府的行为也仅仅限于税收、补贴或者政府消费。但是,政府有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更多的影响经济。有时候市场走势不仅是市场本身造成的,其背后可能有许多利益相关国家的博弈。除了假设使问题简化,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式,即使我们知道市场的变动趋势,我们无法得知市场会在该方向上有多大变动。
还是以美国的 6000 亿美元为例,我们知道它会冲击市场,造成通货膨胀,但 CPI 是多少?美元会贬值多少?我们无法量化一个冲击给经济带来多大的变动。最后,经济学本身是一个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科学,它很少设计价值判断。但任何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促进就业,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些取舍的问题。取舍的背后是价值判断,宏观经济学在这方面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