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创新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自主创新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我们长期依赖的投资主导、规模扩张、高消耗的老路径,已难以为继,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时不我待。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这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种种现实矛盾依然在羁绊着自主创新的脚步,本应活力奔涌的创新主体处在被动和无奈的状态.大量科研成果止步于企业和市场之外,巨额科技投入重复着事倍功半的尴尬。从总体上看,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已严重滞后于新形势的需求。要让创新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积聚成发展转型的强大驱动力,在自主创新的各环节清障拓道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从国外(德、日)创新带动经济的重点项目,实现措施以及创新特点和经验,进行探讨,寻找我国自主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和实现方式。
[关键词]:自主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在进入转型发力期,急需置换“引擎”。猝然爆发、至今余波未平的国际金融危机,让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面对危机,我国传统产品出口大幅下滑,以往简单依赖给国外企业代工赚取利润的企业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倒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仅在危机中挺了过来,而且还抓住机遇实现了新跨越。近两年来迅速崛起的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企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自主创新已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以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等自主创新为动力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我国不是先例。下面以德国、日本的创新带动发展的模式进行探讨,将对我国发展自主创新给予启示。
1、德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
20世纪后半期德国曾经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引领了欧洲特别是欧盟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德国制造”是德国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最为成功的一个形象标志。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德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却一再不景气。尽管2004年德国经济有所好转,但外国投资者对德投资仍持续下降,德国产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魅力。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2006年出台的德国高新科技战略,实施4年来已取得初步成效。在经济危机之后出台的高新科技2020战略更加注重把握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方向,加强了战略实施的可操作性,明确了5大领域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
1.1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领域和重点项目
1.1.1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
环境和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环保技术和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巨大的出口潜力。当然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生能源则也能更多地解决德国国内的需要。
1.1.2医疗卫生和饮食营养
在医疗领域,发展用于诊断和治疗手段的高新科技。另外,加快由医疗信息管理,进一步研究健康合理的膳食,都成为科技为人类服务的重要一环。
1.1.3物流交通和航空航天
物流行业在德国处于高速增长期。要使德国政府达成“欧洲货物中转和物流中心”的主要目标,研发新的快捷、便利和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技术必不可少。
1.1.4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
通过研发高新科技,应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有效地防范恐怖主义。并达到制止和侦破各种犯罪行为,提前预警的可能。保障公民利益。
1.1.5信息通讯和网络领域
2l世纪是信息时代,这一领域的科技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国际竞争也是最激烈的。德国的高新科技战略在电子政务、网络通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划。
在确定以上5个重点领域的同时,还提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重点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重点领域,是推动重点领域发展的根本动力。
1.2发展高新科技的主要措施和实现路径
1.2.1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新科技德国政府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帮助中小企业发 展高新科技。
1.2.2 标准化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战略是德国保持高新科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
1.2.3 高新科技的采购和市场营销
1.2.4在高新科技2020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创新研发和社会公众的对话机制。
2.日本的技术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
“技术立国”始终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线。尽管这一提法直到80年代才见诸官方文件,但从实际进程来看,至少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已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在总结以往“技术立国”发展经验与教训以及激烈变动的经济技术及国际环境的基础之上,认为要确保、维持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日本政府对技术创新发展的特点是值得我们探讨;日本企业对技术创新实现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
2.1日本战后技术创新的特点
日本战后经过恢复调整,高速增长和稳定发展,其经济与技术在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表现出既连续又带有时代特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其经济发展重要源泉的技术创新,带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
2.1.1“吸收型”技术创新发展
日本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引进及其改良创新。战后日本实行的是技术发展的“ 吸收型战略”,即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入手,在产业化应用中模仿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之上改良和创新,进而开发自主的尖端技术,建立本国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以促进经济现代化,赶超先进国家水平。因此,这种“吸收型”技术发展战略是以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为基础的。日本仅用了1955 到1970 年的时间就掌握了世界各国半个世纪开发的几乎全部技术成果,赢得了追赶经济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间,并后来居上。这种“吸收型”技术发展战略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改良创新”的迅速吸收国外新技术的良性循环。
2.1.2“产业主导型”的技术创新发展
产业主导是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一大特征。在产业主技术创新体系下,日本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更多地与市场需求直接相关,强调产业程中对市场需求的尽快反应,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种研究与开发类型往往被称之为市场驱动型研究与开发,与依赖于内部发现创造的发现驱动型研究与开发活动相比,市场驱动型研究与开发活动则强调有择地引进对市场需求适应性较强的国外先进技术。
2.1.3效率型的技术开发
灵活的产品开发、转入大量生产的速度和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好的产品的本领是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这一特征部分可以在日美两国技术创新的侧重点的差异上得到体现。最近对美国1119 家大型制造企业的研究表,大约81%的创新投资都直接投向新产品开发,只有19%的创新资金投向过程创新,因此美国企业偏好于产品创新,相比之下,日本26%的企业将创新资金主要投入制造过程创新,只有17%的企业主要投入新产品开发。这种效率优先的创新特征还体现在日本的技术创新体系几乎没有受到国防技术开发的影响,这主要与日本战败后军事受到管制有关。
2.1.4政府企业协作型的技术开发
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诱导、扶植与保护企业,官商之间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协作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对企业采取协调性干预;二是政府制定新的产业政策,诱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三是政府提供技术发展方面的信息服务。
2.2日本企业对技术创新实现的经验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日本企业的历史源于明治维新的“殖产兴业”,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还处于技术相对落后得状态。于是,日本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2.2.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日本自20 世纪40 年代末开始通过购买专利,大规模、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中心环节。在日本看来,购买专利是后发国家跨越技术发展的捷径。据不完全统计20 世纪60 年代日本企业用570 亿美元从西方引进了2.5 万件专利,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就几乎全部掌握了欧美各国历时半个世纪所开发的先进技术。
日本企业是技术引进的主体,其成功的经验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有重点的引进。日本企业引进技术的重点是生产性技术,不引进消费性的技术;重点是顺应国家产业振兴与发展规划的实用技术,不引进基础性技术;二是有选择的引进。尽可能多的购买专利技术,少购买机器设备;尽可能多地购买关键主机和部件,尽可能少地引进成套设备;三是有步骤的引进,明治维新时期主要是轻纺工业技术,二战时主要是重化工业,二战以后主要是电子工业技术、信息工业技术,有效地避免了盲目引进、重复引进。
2.2.2加强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
日本企业始终贯穿 “以我为主”的技术引进思想,特别是在二战以后确立了“—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的技术创新方针,注重对技术进行了学习、研究和二次开发,以培养其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和创新能力。1961 年日本马自达公司从联邦德国购进转子发动机专利,并宣布将沿着专利人汪克尔的理论继续开发这种没有气门和连杆的发动机。1967 年第一款装配10A 转子发动机的汽车上市,其产量和质量均超过德国。日本加大对国外技术的学、用、改、创,既节省了投资,又少走了弯路,赢得了时间、速度和经济效益,降低了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本,使日本经济在20 世纪80 年代便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日本企业加强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也有三点经验供我们借鉴。一是日本企业奉行吸收性技术引进创新原则,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坚持“以我为主”,把技术的学、用、改、创有机结合起来,变外来技术为自有技术。二是日本奉行模仿制胜的道路,大兴模仿性应用创新之风。三是日本大力整合创新能力,形成了产(企业)学(大专院校)官(政府)一体化的技术合作创新机制。
2.2.3创造日本式管理模式
美国学者彼德·德鲁克认为,在日本之前的英、德和美都是通过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只有日本是通过经营管理上的领先地位成为经济大国。日本作为20 世纪的“世界工厂”,在吸收国外现金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创立自己的管理模式,特别在生产经营管理上有其独到之处,创立了丰田管理模式。美国詹姆斯.沃麦克等人的研究证实:精益生产能使整个系统的劳动生产率翻一番,同时减少生产时间的50%,减少整个系统库存量的90%,新产品开发时间缩短一半。
日本创立以丰田管理模式为核心的日本管理模式,给我国企业的启迪是:一是引进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同等重要。二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要注意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三是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度为王,重在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我国自主创新实例探讨
3.1 加强人才培养,重视人才的“纳、育、用”
浙江省新昌县是一个山区小县,但它的部分产业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前沿,并培育出了一批在国内甚至全球细分市场上的“隐形冠军”。新昌的经济发展方式可谓独树一帜,被人形容为“新昌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学生开始出现就业难,新昌制药厂便来了个“人才抄底”,从全国30个省区市引进了近200名大学生。这批人才如今成了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令同行羡慕不已。
人才支撑了科技创新,成了新昌企业不竭的动力。到2009年底,40多万人口的新昌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2538人,万人拥有量达978名。近三年来,全县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64项,其中国家级新产品13项,并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创新
型企业。
3.2 以科研成果带领创新经济
2006年安徽省与中科院联手建成我国首个大规模集中转化科技成果永久性平台——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主要扮演4种角色:
一是充当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的“信息员”。每半年,院里的信息搜集团队就整理出相关材料,向科研和企业双方通报。同时,还向重点企业提供相关产业的科技发展趋势报告,前瞻性地预告科研成果;
二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承包商”。工程院在政策咨询、财务税务咨询、项目申报及管理咨询、项目推介与企业宣传等方面均有专业团队。同时,工程院设立在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示范区,使得工程院转化科技成果的效率很高,一些项目甚至在几个月内就开始试产;
三是担任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方”。工程院与安徽省科投、安徽省农发行、中兴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效互动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如何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金融服务。四是当好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技术管家”;
据统计,仅2009年度,工程院累计对外服务300多次,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比重占到60%左右。该院先后以项目为载体吸引了35个企业人驻,引进社会投资1亿多元,创造工业总产值2亿多元。
3.3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自主创新
深圳特区30年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44家,国内专利申请量2009年达42279件,成长出华为、中兴、比亚遥、腾讯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涌现出大量富有成长性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其中在软件开发领域有金蝶、金证;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领域有朗科:在医药领域有海普瑞、天若;在新材料领域有惠程、长园:还有医疗器械领域的安科、迈瑞等,都在各自领域占据技术和市场的领先优势。
企业成为创新主导力量的背后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在起作用。与传统创新模式不同,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是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将需求由市场终端向上游递进。同时政府强力营造创新软硬环境,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配套资源的基础作用,是深圳自主创新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自主创新道路探索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求下,我们必须探求新路径,寻找新突破,创造自主创新的新局面。
4.1打破科研立项单纯由院校专家决定的窠臼,增加企业在项目评审中的发言权。在项目征集、立项、评审中都应增加企业人士的比例,最终评价也要将市场所产生的效益作为重要标准。是我国有更多适合市场经济的自主知识产权。
4.2扶持企业挑起国家自主创新的大梁,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开展高新科技创新。当下最紧迫的就是加强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有条件的积极发展成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使得中小企业由粗放型生产转向密集型企业,并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3发展高新科技与就业民生相结合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服务。高新科技的发展还要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科技成果惠及所有老百姓,特别要使广大农村地区也能从高新科技的发展中获益。应当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实际情况相结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自己的高新科技发展之路。使科技创新服务于人民,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4.4加快自主创新,归根结底还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令国人汗颜的“钱学森之问”是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问。正如钱老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因此,我们的学校一定要打破“应试教育”的藩篱,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为自主创新储备足够的人才。
4.5 自主创新的道路不代表与世隔绝,更不代表一个封闭的理念。
自主创新并不代表与世隔绝,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胸,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这有助于缩短我国自主创新的进程。为创新人才设置一道心理保护屏障,使创新人才既有用武之地又无后顾之忧,从而鼓励更多的人走上创新探索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容忍创新失败比激励创新更重要,对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更加有利。总之,以包容的心态吸收外界经验,以发展的观念看待这个过程,以宽容的氛围容纳创新的失败,以平稳的状态避免“大跃进”相似的历史性错误。让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转型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沈锡权,胡作华,《新昌老板抢人才》,[期刊杂志],半月谈,2010(19)
[2] 代群,蔡玉高,《安徽“主流”服务机构:让“沉睡”科技成果醒来》,[期刊杂志],半月谈,2010(19)
[3] 武彩霞,《深圳:“6个90%”的背后》,[期刊杂志],半月谈,2010(19)
[4] 徐清,《后危机时代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战略》,[期刊杂志],科技与经济,2011,24(2)
[5] 柴梦遥,《技术创新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期刊杂志],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5)
[6]谢少安,谢原,《日本企业战后快速成长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启示》,[期刊杂志],中国商界,2011(1)
[7] 蔡玉高,《让自主创新成为发展转型的亮丽风景》,[期刊杂志],半月谈,2010
(19)
第二篇:企业家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家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姓名:张朋
班级:车辆工程103班
学号:160810032
2关键词: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企业家的作用、建设、作用
摘要:人是企业中最大的资源,而管理企业的有效方法是通过文化的暗示微妙的进行的,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管理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管理并不是同文化无关的。即并不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根植于文化之中。
在企业文化引入中国不长时间的今天,许多公司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进而对企业文化的咨询的需求也相继开始。但究竟什么叫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咨询工作到底咨询些什么?怎样进行企业文化咨询工作等概念在很多人看来是模糊不清的。
内容:
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离不开一群杰出的企业家。企业家和企业文化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没有优秀的企业家就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德才水平创新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综合体。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谈到企业文化,这是一个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既旧也新的概念。说它旧,是因为,企业文化潮流中许多潮流和想法,在我国都可以找到渊源。但是,由于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企业之间没有竞争。因此,我国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更没有形成企业文化教育这个体系。80年代以后“企业文化”才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并逐渐升温。因为那个时候我国企业开始了真正从垄断走向竞争。
企业文化既不能简单归纳成几句抽象的经营理念,也不能具体细化成烦琐的规章制度或业务规定,而应该是居于其中、有些类似于企业政策,是对上有利于贯彻经营理念,对下能指导制度和规范制订和修改的、承上启下的企业行为准则或指南性的文件。
企业家在管理企业时,本身所需要的一些过人的能力,以及所在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文化。
上世纪企业管理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飞跃,21世纪的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将是必然。充分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用创新理念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打造有效团队,用扎实文化管理的基础,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保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宝,是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企业文化作为一种
经济理论,伴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而产生,也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市场竞争和促进企业的发展。
通过沟通,将企业家的意志、直觉、创新精神与敏锐的思想激发出来,提炼成为成文的企业宗旨与政策,使之能够明确地、系统地传递到职业管理层,由职业管理层规范的运作。
——“权力智慧化”的过程
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处理管理的基本矛盾和企业内外重大关系的原则和优先次序,建立调整企业内部关系和矛盾的心理契约。
——“理念政策化”的过程
研究企业的组织建设、业务流程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化建设的基本准则和变革方向,推动管理达到国际标准,并使企业管理体系具有可移植性。
——“行为规范化”过程
提炼、总结美的过去成功的关键因素,将成功经验还原。
——“经验知识科学化”过程
确证文化理念的整合对公司未来的市场定位、生产、营销策略、组织、财务控制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定、内部资源分配与协同的指导意义。
二、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者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著名学者埃德加˙沙因在《企业文化与领导》一书中认为:“组织创建者的假设是组织文化产生的来源之一,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形成方面起领导作用;企业的高级成员会通过日常的谈话,企业的特殊庆典、仪式反复讲述企业自身的重要价值观念;企业高级成员的更迭会削弱企业文化力量,甚至改变企业的文化。”可见,企业文化设计和建设离不开企业家的积极倡导和精心培育。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旅日考察后的专家意见座谈会上谈到:“一个总经理的最终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理解本公司的文化,以及对文化进行精雕细刻,并使它形成适应市场不断变化所需要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神化。在我看来,把企业家看成企业中的牧师是不确切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过程,我们不怀疑企业家发挥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抹杀其他职员的创造和发现。通用公司总裁韦尔奇无疑是当今伟大的商业领轴,但他也不过是通用公司这家百年企业的一个重要过客。真正优秀的企业,其文化是在历史中不断形成并堆积起来的,它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有同仁的汗水结晶,它并不完全依赖某个企业领袖。
三、作为企业文化修炼者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必须指出:企业家首先是企业文化的修炼者。他们绝不能因为自
己位置特殊,就可以跳出文化修炼之外。企业文化中强调沟通,企业家就不能终日深藏办公室中;企业文化中强调诚信,企业家就不能明里一套背里一套。企业家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表率。
事实上,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无疾而终,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家率先破坏规则。如果企业理念系统只用于约束别人,而企业家本人逍遥于外,企业文化自然无法建立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不过是一纸废物。
作为领导者,企业家需要对企业的部门机构设置、员工聘用、员工奖惩、制度的构建等进行管理。把自己的管理理念和风格,体现到各项制度以及各项规定中去。作为领导者,他还时常需要调解组织内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如部门制度和公司制度的冲突,生产部门与后勤部门的协作问题,甚至于一些影响组织行为的个人矛盾。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包括方式、方法以及态度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建设。
同时,企业家通常要以企业首脑的身份,参加各种会议,接待重要客户。企业家的社交直观地向外界辐射着自己的企业形象和文化,社交过程中的礼仪礼节展示着企业好客的态度,张弛结合体现了企业理性的形象,周到的安排透露着企业的严密管理。企业家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不仅展现和传播了企业的形象和理念,客观上也教导着身边的员工,形成一种集体的美德。
企业家试企业文化的倡导者。企业家作为企业组织的核心人物必须扮演宣传鼓动家的角色不仅需要维护企业价值观还需积极强调企
业价值观。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就是就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企业作风的积极倡导者。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培育者。企业家在培育企业文化时一般充当着“医生”的角色从问题入手因地制宜的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家试企业文化方案的设计者。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家在其中萌发构思、提炼升华、形成方案起着企业文化建设总设计师的作用。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在实施企业文化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在积极倡导、培训的同时身体力行率,率先垂范。企业家是企业文化转换和更新的推动者。
参考资料:
[1] 陈军 张亭楠.现代企业文化.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 奚从清 谢健.现代企业文化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 申望.企业文化实务与成功案例[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
[4] 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三篇:发挥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作用
发挥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在这一伟大工程中,县以上各级政府会在政策、项目建设、资金上予以帮扶,也可发挥协调指导的积极作用。而乡镇政府本级财力拮据,无力支持农村,政策上又没有决定权,从而导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为此,乡镇政府至少可从四个方面力求创新。
一、努力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政
策信息的宣传渠道主要是电视传播、书报传播、会议传播。农民因其自身条件的局限,通过书报主动学习政策、寻求致富信息的人较少,电视传播又缺少系统性,从其它先进媒体中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也很少。而乡镇政府组成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高,又有一定的时间系统研读政策文件,向上获取的信息量也大,加之乡镇政府面对的就是农民,完全能在向农民宣传政策信息、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方面做出成绩,从而赢得农民的认可。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组织指导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编制建设规划可以防止建设杂乱无章,机械模仿,浪费人力物力。乡镇政府直接领导农村,对地域历史、现状和特点十分清楚,对上面政策也十分熟悉,乡镇政府应按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整体推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指导各村及早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努力发挥桥梁作用。乡镇政府向上联系的是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部门,向下面对的是群众。为此,乡镇政府可以从以下做起:一是将各级政府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向及时整体向下传输,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向上申报、储备一批能切实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并努力协助村组做好争跑工作;二是深入村组、农户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掌握农村建设中的经验,政策运行、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农民的意见建议并迅速向上级反映,以便调整决策,破除障碍,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四、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物质建设又有精神建设。在物质建设方面,乡镇政府因财力不足等原因好范文版权所有,难以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完全有可能掌握主动权,乡镇政府完全可以在“乡风文明”上做出成绩。新农村建设不光是发展经济,还要提高农民素质。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许多传统陋习以新的形式出现,传统美德日渐丧失。统筹城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乡镇政府可以通过采取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对农民的教育,逐步树立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良好集体观念,克服各自为政、集体观念淡化的不足,树立起文明向上的美德;克服狭隘落后、斤斤计较、弃老欺弱的陋习,树立起团结互助、尊老扶弱的意识,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篇:发挥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在这一伟大工程中,县以上各级政府会在政策、项目建设、资金上予以帮扶,也可发挥协调指导的积极作用。而乡镇政府本级财力拮据,无力支持农村,政策上又没有决定权,从而导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为此,乡镇政府至少可从四个方面力求创新。
一、努力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政策信息的宣传渠道主要是电视传播、书报传播、会
议传播。农民因其自身条件的局限,通过书报主动学习政策、寻求致富信息的人较少,电视传播又缺少系统性,从其它先进媒体中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也很少。而乡镇政府组成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高,又有一定的时间系统研读政策文件,向上获取的信息量也大,加之乡镇政府面对的就是农民,完全能在向农民宣传政策信息、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方面做出成绩,从而赢得农民的认可。
二、组织指导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编制建设规划可以防止建设杂乱无章,机械模仿,浪费人力物力。乡镇政府直接领导农村,对地域历史、现状和特点十分清楚,对上面政策也十分熟悉,乡镇政府应按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整体推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指导各村及早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努力发挥桥梁作用。乡镇政府向上联系的是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部门,向下面对的是群众。为此,乡镇政府可以从以下做起:一是将各级政府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向及时整体向下传输,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向上申报、储备一批能切实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并努力协助村组做好争跑工作;二是深入村组、农户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掌握农村建设中的经验,政策运行、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农民的意见建议并迅速向上级反映,以便调整决策,破除障碍,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四、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物质建设又有精神建设。在物质建设方面,乡镇政府因财力不足等原因,难以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完全有可能掌握主动权,乡镇政府完全可以在“乡风文明”上做出成绩。新农村建设不光是发展经济,还要提高农民素质。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许多传统陋习以新的形式出现,传统美德日渐丧失。统筹城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乡镇政府可以通过采取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对农民的教育,逐步树立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良好集体观念,克服各自为政、集体观念淡化的不足,树立起文明向上的美德;克服狭隘落后、斤斤计较、弃老欺弱的陋习,树立起团结互助、尊老扶弱的意识,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第五篇: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设中的作用
延 边 大 学
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设中的作用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摘 要
作为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冷战遗留问题,朝鲜半岛始终是冷战后的一个热点,和平问题是半岛问题的核心所在。随着国际局势和半岛南北双方的不断变化,朝鲜半岛停战机制作为冷战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半岛政治现实。特别是2002年开始的第二次朝核危机再度引发半岛局势动荡,构建半岛新的和平保障机制取代旧的停战机制以确保朝鲜半岛的永久和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朝鲜半岛由停战机制转变为和平机制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推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国家,本文就建立和平机制的原因及阻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论述了中国在朝鲜半岛构建和平机制中所产生的影响。目的在于强调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设中的别于他国的突出作用,在此过程中了解中国在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问题上的积极推动作用进而对此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朝鲜半岛;中国;朝核危机;美韩同盟;和平机制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Abstract
The impact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s the biggest problems left over from the Cold War, the Korean Peninsula after the Cold War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the issue of peace is the core of the peninsula.As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Peninsula, south and north sides of the continuous changes in the armistice mechanism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s a product of the Cold War is no longer suited to the political realities of the peninsula.In particular, since 2002 the second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 triggered another volatile situation on the peninsula, the peninsula to build a new peace mechanism to replace the old security mechanisms to ensure that the cease-fire lasting peace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The Korean Peninsula into the armistice mechanism by a peace mechanism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China is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peace mechanism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country, the paper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eace mechanism on the reasons for and obstacles and elaborated on China to build peace mechanism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impact.Is intended to emphasize that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building of a peace mechanism on the other country's prominent role in this process to understand China in building a peace mechanism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 to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Keywords:Korean Peninsula;China;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US-South Korea alliance;Peace mechanism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原因 „„„„„„„„„„„„„„„„2 1.1 《停战协定》相关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 2 1.2 停战机制的缺陷 „„„„„„„„„„„„„„„„„„„„„„ 3 第二章 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阻碍因素 „„„„„„„„„„„„„„ 4 2.1 朝核问题 „„„„„„„„„„„„„„„„„„„„„„„„„ 4 2.2 驻韩美军 „„„„„„„„„„„„„„„„„„„„„„„„„ 5 2.3 美朝、日朝关系非正常化 „„„„„„„„„„„„„„„„„„ 5 第三章 在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进程中中国的立场和作用 „„„„„„„ 7 3.1 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半岛问题 „„„„„„„„„„„„„„ 7 3.2 中国支持朝鲜半岛实现民族自主统一 „„„„„„„„„„„„„ 8 3.3 中国支持美朝、日朝关系正常化 „„„„„„„„„„„„„„„ 9 结 论 „„„„„„„„„„„„„„„„„„„„„„„„„„„„ 10 注 释
„„„„„„„„„„„„„„„„„„„„„„„„„„„„ 12 参考文献 „„„„„„„„„„„„„„„„„„„„„„„„„„„„ 13 谢 辞 „„„„„„„„„„„„„„„„„„„„„„„„„„„„ 15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引 言
朝鲜半岛问题是冷战的产物,历史久,涉及面广,矛盾错综复杂,加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有关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事在人为,只要各方继续保持耐心,抱着积极合作的态度,本着平等协商、灵活务实的协作精神,共同努力,建立朝鲜半岛新的和平机制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为此,作为世界上惟一与朝鲜半岛北南双边都维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和积极的评价。在有关朝鲜半岛问题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中国都以其巨大的努力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努力本身对于解决朝鲜半岛的历次危机、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都起到了建设性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在这里,简单回顾一下历史,无疑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点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当然,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中国在所有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所有作用,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所以我们就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论述进而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第一章 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原因
朝鲜半岛的分裂是冷战的产物,维系朝鲜半岛半个世纪“冷和平”的《停战协定》,已难以适应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发展的需要。自2000年朝鲜半岛南北首脑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后,朝鲜半岛民族和解、和平和统一的进程已经开启,这为朝鲜半岛建立和平机制创造了积极的条件。而且,在当今提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朝鲜半岛建立新的和平机制是时代所趋,更是一种必然。
1.1《停战协定》相关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受全球范围冷战结束和东北亚国际力量结构变化的巨大影响,停战机制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首先,从《停战协定》缔约国的相互关系来看,中美双方已于1979年,中韩双方也于1992年先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朝美虽然尚未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也已经“解冻”,事实上双方早就有了部长级的接触。其二,从朝鲜半岛南北法律地位来看,双方已于1991年同时加入联合国,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也建立起了包括首脑会晤在内的各种联系渠道,可是目前的美朝、韩朝双方关系仍靠过去的《停战协定》维系,从法理上讲双方仍处于战争状态,这显然滞后于90年代以来半岛和解和平关系的新发展;其三,从所谓的“联合国军”来看,当年打着“联合国军”旗号卷入朝鲜战争的国家除美国外,早已把自己的军事力量撤回去,而且目前大多已与朝鲜建立起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其四,美国虽然通过1953年与韩国签订的《美韩相互防御条约》继续驻军韩国,但其使命并非针对昔日的“北方三角联盟”,而是直接服务于冷战后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而且早在1979年美韩就对停战体制属于他们一方的结构做了重大修改,即把联合国军司令部的作战指挥权移交给了美韩联合司令部。1991年3月,美韩方面又决定让韩国将军代替美国将军担任联合国军驻军事停战委员会的首席代表。<1>这一举措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作为停战协定签字一方的联合国军早已丧失法理上的军事指挥权。
国际环境的变迁使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与地区安全合作、地区秩序的重构紧密相连。半岛问题影响着地区秩序的建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探索也规范着半岛和平机制构建的方向。但是,作为二者“中介性存在”的停战体制,不仅越来越不符合半岛内部形势的变迁,而且也越来越不适应地区安全局势的发展,其功能和规范的缺失,使停战体制本身逐渐陷入危机。因此,将停战体制转化为和平机制,寻求对危机的有效控制也就成为各国某种程度上的共识。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1.2停战机制的缺陷
从半个世纪前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之日起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停战状态,这也正是半岛局势的脆弱所在。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时交战双方签署的《停战协定》及其催生的半岛停战机制作为半岛冷战体系中的一块基石,半个世纪以来在维持南北分治、保持半岛的“冷和平”方面可谓功不可没。但《停战协定》从一开始就存在两个致命缺陷:其一,签署停战协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交战双方的一种权宜之策,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冷战铁幕下,冲突双方并没有也根本不可能存在日后发展友好关系、维持半岛永久和平的打算,这就决定了停战机制本质上是一种缺乏内在稳定性的机制;其二,当机制参与方不愿或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时,停战机制本身无法发展出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新机制以捍卫半岛的和平安全。停战机制的这种不稳定性(instability)和缺乏能力(inability)必然会与半岛的安全实践相悖。<2>因此,整个冷战期间,《停战协定》及其架构下的半岛安全机制就不断遭受激烈的冲刷和挑战,其滞后性和不适应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朝鲜半岛停战机制作为半岛对立双方沟通的惟一渠道,在消除突发事件影响、减少因军事活动产生的误判以及避免敌对活动等方面发挥过一定作用,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围绕朝鲜半岛大国力量结构的变化,它已经出现法理上的违背、条约上的违反和现实上的背离,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由此可见,由于停战机制本身的缺陷以及相关国家间关系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暴露出局限性和滞后性,这种局限性加剧了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朝韩、美朝之间的对抗性,后者又反过来对残存的停战机制进行了更猛烈的冲击。如此恶性循环表明1953年的半岛停战机制已经陷入深刻的困境,建构新的安全机制以保障半岛安全与和平已成为一项紧迫课题。1994-1995年和2002年起的两次朝核危机从根本上讲正是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缺失的必然结果,更加凸显以和平机制来取代停战机制的必要性。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第二章 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阻碍因素
到目前为止,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在建立和平机制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冷战的阴影仍然笼罩在半岛上空,双方军事对峙局面依然存在,国际社会有关国家十分看重本国在半岛地区的利益,因而使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困难重重。
2.1朝核问题
1993-1994年朝核危机一触即发,南北关系和美朝关系急转直下,1996年朝鲜再次宣布不再承担管理军事分界线和非军事区的任务,1998年美日以朝鲜试射导弹为由决定加快研制和部署TMD。第一次核危机,朝鲜和美国以缔结《美朝核框架协议》暂告段落,使危机得到缓解。2002年底,朝鲜恢复核计划导致美朝关系进一步恶化,东北亚局势骤然紧张,朝鲜半岛又一次爆发了核危机。演变到今天仍得不到最终解决,尤其在2006年10月9日朝鲜公开进行核实验之后,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朝鲜半岛核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朝鲜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追求独立自主的核安全保障战略。与美国长期对朝施压并试图改变朝鲜现行体制的根本对朝战略方针之间激烈冲撞的产物。相对于第一次核危机,本次核危机更加严峻。朝鲜陷于安全、经济双重困境之中,迫切需要打开局面,在外交努力和改革措施不能根本推动美朝关系背景下,朝鲜可能更加倚重对抗手段。伊拉克战争给朝鲜的教训是:在逐步解除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仍然无法避免美国的军事入侵。在此背景下,朝鲜安全忧虑不断增大。朝鲜进一步将安全寄托于军事实力,不仅坦陈已拥有核武器,甚至扬言对于美国的挑衅.朝鲜也可能采取“先发制人”行动。
核武器的开发与核武器本身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效能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对朝鲜也不例外。但朝鲜开发核武器并非为了与美国在全球进行抗衡,摆脱政治上的孤立、获取经济援助是其开发核武器的直接原因,但是美国介入半岛给朝鲜安全造成的危机是这一冒险行为的根本原因。朝鲜方面的意图主要是:第一、与美直接对话,与美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得到美国安全保障;第二、要美解除对朝制裁;第三、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朝方明确表示在实现这些条件后可考虑同意核查并放弃核计划。但美国方面对朝鲜的强硬态度使朝核危机久拖不决,这给建设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进程带来严重的阻碍。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2.2 驻韩美军
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在20世纪90年代初结束了,但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驻韩美军仍然是朝鲜半岛保持军事平衡的重要工具。
驻韩美军问题是影响半岛和平进程的重要因素。2003年10月6日至8日,美国在 “美韩未来同盟政策构想”第五次协议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驻韩美军调整方案,根据此方案,驻韩美军将“防御军”一跃转变成“东北亚地方军”。朝核危机陷入僵局的情况下,驻韩美军的重大调整将使美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取得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权,并彻底打破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脆弱的军事平衡。美国对驻韩美军的调整正是美国对朝鲜半岛核危机所采取的一项应对措施。另外由于美国主导半岛事务的企图与朝韩达成的自主统一原则水火不容,一旦将来北南关系的发展威胁到美国的利益,不排除美国进行强力干预的可能性,这将使半岛的和平机制进程增加更复杂因素。
朝鲜更是把驻韩美军看成是对其安全的直接威胁和半岛不安定的总根源,认为撤军是构建和平机制、签订和平条约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的根本保证,强调“美国从韩国撤军是衡量美国要战争还是要和平的标志,美国必须从韩国撤军”。韩国则认为驻韩美军不会影响朝鲜民族的自主统一,主张朝鲜民族自决的同时要寻求国际担保,南北双方应该在美中等保证和联合国协助下通过协商解决统一问题。尽管韩国有不少激进人士要求美军撤出,但韩国领导人仍强调美韩联防体系是“国防基础”,认为“对列强环绕的朝鲜半岛来说,驻韩美军是维护国家防御的必要选择。即使在统一以后韩国仍需要美军继续驻守”。因此在各种会谈中,朝鲜都坚持首先讨论驻韩美军撤出问题,但从半岛现实和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来看,美军在半岛的军事部署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即使南北实现统一后,美国还会在该地区保持适当的兵力,这并不利于半岛乃至东北亚的军事平衡。<3>
2.3美朝、日朝关系非正常化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美国成为后冷战时代影响朝鲜半岛局势走向的最大外部因素。这表现在它既能促进半岛的缓和,也可以阻碍半岛的和平进程。美国对朝政策给朝鲜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美国从其战略利益考虑并不愿看到朝鲜半岛的统一。因为这将使它失去在韩国保持军事存在的理由,而且,一个统一的半岛将会进一步激起这里的民族自主意识,对美离心倾向会进一步发展,美韩同盟能否维持将是一个未知数。不过,美国当权者已认识到半岛统一是难以阻止的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必然趋势,所以美国目前正在精心研究朝鲜半岛统一的各种可能的方式,分析美国在各种统一方式中的利害得失和发挥影响的途径及方法,力图发挥主导作用。
在四大国中日本是最不愿看到朝鲜半岛统一的国家。日本对朝鲜半岛进行了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朝鲜半岛上的人们对日本有一种厌恶情绪,历史问题、随军慰安妇问题、领土及海洋权益问题困扰着日本与朝鲜和韩国的关系。尽管1998年日本和韩国发表了“日韩面向21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但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上日本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便是实现以韩国为主导的统一,韩国的资金和技术,加上朝鲜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统一后的朝鲜半岛经济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这无疑将是日本经济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还有可能在军事上对日本构成威胁。日本的对朝政策大体上是跟随美国走的,长期以来奉行向韩国“一边倒”的半岛政策。如果美国不反对朝鲜半岛的统一,日本即使反对也无效。<6>
美朝、日朝关系的非正常化严重阻碍了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进程。美国和日本对朝政策转变取决于美朝、日朝之间能否实现关系正常化,而关系正常化又取决于双方的互信性质。美朝、日朝关系的非正常化不仅影响了建设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进程,而且对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性。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第三章 在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进程中中国的立场
和作用
中国处理朝鲜半岛事务的基本准则是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支持半岛实现自主统一,支持有关各方为缓和半岛局势、改善相互关系所提出的合理主张及为此所做的建设性努力。同处理其他国际事务一样,中国在半岛问题上从不谋求任何私利。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为保持和平发展与南北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为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而继续努力。这是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也是中国处理半岛事务的基本政策。
3.1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
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国的态度是鲜明和一贯的,即支持朝鲜半岛建立无核区的建议,欢迎有关国家在核问题上的谈判取得进展,主张能够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分歧,反对付诸制裁等强制性手段。中国对朝核危机的具体政策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主张朝核问题要通过各方之间的对话来解决,美国和朝鲜是朝核问题的直接相关方,中国希望美朝能够尽快直接展开对话,认为1994年朝美之间签署的核框架协议是实现半岛无核化的重要基础,应该继续维持。其次,中国明确反对朝鲜拥有核武器,但在解决方式上,中国不主张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或联合国采取强制性措施,也不主张部分国家采取经济、军事制裁等。中国认为采取强制措施不能改变朝鲜的处境和立场,只会激化局势,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再次,中国认为朝鲜方面的安全关切应得到解决。朝核问题的产生有着冷战残留因素和国际安全现状的双重背景。可喜的是,中国的这一原则立场越来越为有关国家所接受,韩国也不希望看到半岛发生战乱,同时美国也多次重申无意用武力颠覆朝鲜政权,这些迹象都有助于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局面的维持。<7>
第二次朝核危机的爆发再度爆发凸现了半岛局势的脆弱,中国政府出于维护朝鲜半岛得和平与稳定考虑,呼吁有关各方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2003年3月20 日美国打响伊拉克战争并迅速推翻萨达姆政权,给包括朝鲜在内的国际社会以极大的震撼。华盛顿的部分鹰派人士不断叫嚷在朝鲜问题上美国也应该采取伊拉克模式。<8>在中国的积极撮合下,2003年4月24-25日,朝鲜核问题的主要当事国美国、朝鲜以及中国代表在北京举行三方会谈。在双方僵持不下的形势下举行这次会谈,中国通过积极的外交活动,阐述自己在朝鲜核问题上的原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则立场和主张,同有关国家进行耐心沟通。7月初,中国派出特使和高级官先后出访俄、韩、日、美等国,经过卓有成效的斡旋,终于促成有关各方坐到谈判桌前,启动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进程。在解决第二次朝核危机的过程中,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在美、朝、韩、日、俄之间,力图通过六方会谈的机制,敦促朝鲜放弃核计划,同时确保朝鲜的生存安全,建立朝鲜半岛无核区,解决建立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的最为紧迫和关键的任务。<9>
为了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政府经过多方斡旋,尤其是美、朝之间实施“穿梭外交”,开展娴熟的、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为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的外交努力也获得了国际上的一致赞赏,有关各方纷纷赞扬中国在推动六方会谈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3.2 中国支持朝鲜半岛实现民族自主统一
中国是朝鲜半岛的友好邻邦,中朝、中韩关系发展良好,中国处理朝鲜半岛事务的根本原则是致力于朝鲜半岛得和平与稳定。中国一贯主张南北双方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实现自主和平统一。
中国支持半岛统一的政策不仅始终一贯而且言行一致、光明正大。中国真诚希望通过南北双方的共同努力,朝韩之间逐步缩短差距,加速统一的进程。中国认为,解决朝鲜半岛问题需要有关国家的协助,但主要是取决半岛南北双方自身的努力。中国历来尊重朝鲜的自主权,早在1958年就从朝鲜撤走了自己的军队,1994年12月又接受朝方的建议召回了驻板门店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代表。而且,今后中国在处理朝鲜半岛问题上,也将一如既往地尊重半岛南北双方的自主权,在首先考虑南北双方人民意愿的前提下决定自己的行动。中国同样希望其他相关大国也能尊重半岛的意愿和选择,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半岛,为促进南北的统一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可以也应该在半岛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中国恪守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不会对别的国家的事情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更不去教训别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10>并认为,朝鲜半岛实现统一需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这就需要国际社会特别是同朝鲜半岛关系密切的国家做出共同的努力。希望有关国家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撤走在韩国的驻军,使朝鲜半岛在没有外来武装力量干涉的条件下解决自己的问题,最终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中国也是一个饱尝分裂痛苦的国家,中国人民饱尝国家分裂之痛,对朝鲜半岛人民期盼的心情有着深切的体会和理解。所以中国对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立场是:“真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诚希望南北双方通过接触和对话,逐步增加信任,改善关系,最终实现民族和解国家的自主和平统一”。
3.3中国支持美朝、日朝关系正常化
朝鲜寻求的是国家安全,而战争与有核化都不会给它带来真正的安全;美国虽拥有超强军事实力,且正加紧推行霸权战略,美国虽然不愿看到朝鲜拥有核武器,但更不想陷入同朝鲜的战争。
美朝关系是朝鲜半岛形势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然而,朝美之间芥蒂之深使得双方很难直接沟通和协商。特别是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从本集团利益出发,试图使美国政府采用强硬政策来解决危机,从而使朝美双方更加缺少互信。此时非常需要一个“调停者”,劝说双方先将挥舞着的拳头放下。而中国最适合扮演这个角色: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美国是中国的“建设性合作”伙伴,中国有资格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来调停朝美冲突。
日本早期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加上日本追随美国对朝鲜执行“亲韩扶韩”政策,使朝鲜半岛人民对日本存在极大的仇恨。从1991年到2002 年日本与朝鲜先后进行了 12 次邦交正常化谈判,但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作为朝鲜和日本邻国,中国一直支持朝日双方改善关系并实现关系正常化。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注意到了日朝邦交正常化的谈判未能取得进展,日朝双方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中方希望日朝双方能够继续通过谈判,缩小分歧,使两国关系得以改善,进而实现关系正常化。<11>虽然中国在两国之间能够进行积极的调节,但是由于日本对过去的殖民历史和侵略战争没有进行深刻的反省,没有诚心悔改道歉之意,这使朝鲜人民的仇日情绪只增不减,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朝鲜是无法与日本实现真正的和解的。<12>
中国的作用显然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坚持和平解决危机的立场,无疑有助于软化冲突双方的强硬态度,对冲突之车滑向战争的边缘起到了抑制作用。中国这种特殊作用的发挥,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实力的增长,更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一个维护地区安全与和平的重要力量。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结 论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面临现实的统一问题,中国坚决支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统一。中国与半岛韩朝双方都保持着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在韩朝争取民族和解、和平与统一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韩朝首脑会晤之所以能成功举行,四方会谈及六方会谈能取得一定进展,都与中国在其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虽然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得到了一致的肯定,但需要我们正视的是中国在朝鲜半岛事务中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从两次朝核危机的爆发,我们可以看出这为中国在半岛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中国作用的发挥设置了障碍。为实现“稳定周边”的战略目标,中国加大了与其他大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协调,积极寻求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通过积极斡旋初步实现了缓解紧张局势,维持半岛和平与稳定的目标,并提高了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发言权,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然而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所能发挥的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朝核危机久拖不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从遏制中国的亚太战略出发,不愿放弃对朝鲜的敌视、遏制政策,坚持认为不解决“朝鲜问题”,就不能解决朝核问题。而中国作为较弱一方的地位以及中美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决定了中国缺乏有效手段迫使美国在六方会谈中做出实质性让步。作为霸权国家,美国欢迎中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积极作用,因为通过将中国吸收进来,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促进朝核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发言权,抵消其有悖于美国战略利益的负面影响。同时,中国在斡旋的过程中,显然也难以做到价值中立,因为中国不仅是朝核问题的斡旋者也是朝核事态发展的直接当事人。同时,中国也理解朝鲜对自身安全的优虑,认识到朝鲜运用核武危机的初衷是全力推动与美国的直接会谈,促使美国解除对它的经济制裁,停止对其敌意以及最终签订和约并建立外交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除了通过外交手段劝服朝鲜,发表声明施加非常有限的压力之外,并不能对朝鲜加更多的影响。中国明白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只会使朝鲜铤而走险。因此.中国只有极力维持六方会谈,希望通过和平对华方式来解决问题。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弱势地位限制了中国积极作用的发挥,所以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战略最终还要立足于发展自身的实力,才能为外交目标的顺利达成提供坚实的基础。
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注 释
<1> 李华.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机制"的困境与出路[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5(1)PP.71-72.<2> 同上.PP.72-74.<3> 龚克瑜.如何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J].现代国际关系,2006(2)PP.14-16.<4> 张玉国、白如纯.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的构建:动力与困境[J].当代亚太,2007(01).PP.30-32.<5> 盛汉燕.俄罗斯与朝鲜关系的演变及走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12).P.29.<6> 刘福江.朝鲜半岛和平统一进程中的难点问题论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25(06).PP.41-44.<7> 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284.<8> 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331.<9> 同上.P.335.<10>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288.<11> 新华网.北京:2002-10-31电.<12> 孟庆义、唐承运.关于朝鲜半岛和平统一中的几个问题[J].东疆学刊,2001.12.18(4).P.29.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敦球.战后朝韩关系与东北亚格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2] 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董宝训、张立华.从停战到和平?—危机笼罩下的“板门店”报告[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5] 刘金质、张敏秋、张晓明.当代中韩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 郭悦.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6.29(01).[7] 朱听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8]【韩】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9] 刘金质、杨淮生.中国对朝鲜和韩国政策文件汇编[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10]【韩】徐东熏.朝鲜半岛统一的外部环境及前景[J].东北亚研究,1996.03.[11] 侯宝龙.试析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进程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1.[12] 夏安凌、张云发.建构朝鲜半岛和平保障机制的理性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2(02).[13] 张玉国、白如纯.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的构建:动力与困境[J].当代亚太,2007(01).[14] 刘福江.朝鲜半岛和平统一进程中的难点问题论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25(06).[15] 李华.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机制”的困境与出路[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5(1).[16] 蔡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有限作用[J].国际观察,2006(3).[17] 宫炳成.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与东北亚格局[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5).[18] 张琏瑰.朝鲜半岛的统一与中国[J].当代亚太 ,2004(5)[19] 龚克瑜.如何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J].现代国际关系,2006(2).延边大学本科论文
[20] 汪权.驻韩美军调整及其影响[J].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2005(3).[21] 韩献栋.驻韩美军与韩美同盟[J].当代亚太,2004(11).[22] 孟庆义、唐承运.关于朝鲜半岛和平统一中的几个问题[J].东疆学刊,2001.[23] “美、俄、韩高度评价中国六方会谈的作用”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8-29/content_1052889.html 2003-08-29.[24] 新华网.北京:2002-10-31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