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3 11:3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第一篇: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和城市新区,大力发展我区旅游业,根据《黄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我区实际,现制订徽州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总目标,全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深入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成功克服了冰雪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困难和影响,取得了可喜成就。旅游业开始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多元产品转变,向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型转变,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旅游经济开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全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9.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48.8%,旅游接待总量年均增29.9%,其中入境游客年均增长43.1 %。2010年,旅游总人数达242.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78亿元。全面超额完成了徽州区“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

——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徽州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意见》、《徽州区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十个一”工程实施意见》、《徽州区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实施意见》、《徽州区旅游特色村创建实施意见》、《徽州区旅游综合开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徽州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区直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增加投入,从规划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大力度,旅游发展氛围浓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 旅游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良好机遇,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共有8个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2亿元,预计“十一五”末可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潜口民宅清园、谢裕大茶博馆建成对外开放;华商山庄一水半街、丰乐湖德懋堂会所、阳光大酒店阳光阁、龙山山庄等一批休闲酒店相继建成并对外营业;呈坎、潜口、唐模旅游“三个节点”79个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纳尼亚小镇、自驾车营地、中法合作唐模国际乡村酒店、丰乐湖二期养生天地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为我区旅游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

——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旅游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开通了呈坎/潜口/唐模、呈坎/灵山/蜀源旅游公路,拓宽了岩寺/潜口、岩寺/西溪南旅游大道,实施了G205国道和潜口紫霞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在主要交通干道及路口设置了旅游标识标牌21块,实现了景区间交通网络化。徽杭高速和京台高速合铜黄段相继开通,黄山高铁站选址徽州区并开工建设。

—— 旅游行业创建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唐模、呈坎、潜口民宅、丰乐湖等景区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徽州文化园、新四军军部旧址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华商山庄、阳光大酒店分别获国家四星级、三星级旅游饭店称号,丰乐湖黄山毛峰观光园、竹艺轩获“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殊荣,徽州区荣获“安徽省旅游经济强区”称号,呈坎镇、潜口镇荣获“省最佳旅游乡镇”称号,岩寺镇获“省优秀旅游乡镇”称号。同时,创建了省星级农家乐25个、市级旅游示范村4个。

—— 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精心推出了“古徽乡村风情一日游”、“黄山徽文化两日游”和“古徽乡村风情自驾游”等系列精品线路,全力打造集山水风光、徽州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制作了《走进徽州》、《“徽”不去的记忆》旅游宣传光盘,中英文版《徽州旅游指南》宣传册,建立了徽州旅游网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徽州旅游广告语征集活动,开展旅游“三进营销”活动,积极开拓旅游直通车市场并取得明显成效,旅

游直通车现已达35个城市。

—— 旅游商品研发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已逐步形成了徽州木雕、竹雕、竹编、徽墨、黄山毛峰茶叶、蜂王浆产品等系列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拥有徽派雕刻研究所、竹艺轩、竹溪堂、竹编工艺厂、曹素功徽墨厂、谢裕大、宏星、养生源等10余家旅游商品生产骨干企业,研发和生产的旅游商品已达60大类1000余个品种,商品销售产值超2亿元。旅游商品在全国、省旅游商品大赛及博览会系列活动中多次获得金奖,在旅游市场形成了一定影响。

——文旅结合不断深化。“十一五”期间,我区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百佳摄影点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促进了古村落、古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提炼和开发了徽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时代生命力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潜口民宅“非遗”传习基地和谢裕大茶博馆为代表具有浓郁徽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十二五”时期旅游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旅游业已成为保增长的新兴力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调结构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要正确判断形势,沉着科学应对,奋力抢抓机遇。

——从国内宏观环境看 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把旅游业提高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这是我国旅游产业地位的历史性提升。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全球经济形势趋向好转,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明显改观。

——从省市经济发展看 省委省政府已确定加快推进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实施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为黄山市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目前,全市正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四区建设”,加快“三条高铁”和“黄山北站”建设,全力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黄山大建设、大发展、大突破的热潮已经来临。

——从徽州区自身发展看 在黄山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徽州区已被确立为中心城区,黄山高铁站选址落户徽州区,徽州与周边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将显著接近,徽州区的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区委、区政府全面推进旅游节点建设和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区内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存在问题

—— 旅游经济总量偏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2010年我区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完成242.01万人次、9.78亿元,仅占全市的8.7%和6.1%,总量偏低。同时,旅游业发展的外向度偏低,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游客参与互动性的项目少,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国内外知名度较低,旅游品牌尚未形成。

—— 旅游资源经营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旅游经营效益低。

——旅游企业经营水平低,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化程度低,市场拓展能力弱,产业形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 旅游宣传缺乏对游客有吸引力的主题,营销手段较单一。旅游景区资源与周边市场同质化,没有突显的对市场吸引力强的主题产品。

—— 旅游业态停留在以景区观光为主的状态,乡村旅游局限在以餐饮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农家乐。

——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乏力。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流动性大不稳定,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全面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促进旅游“六个转变”,不断壮大旅游经济总量,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带动全区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区旅游接待总量达480万人次,年均递增15%(其中:入境游客人数达22万人次,年均递增21%);旅游总收入达36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其中:旅游创汇8600万美元,年均增长25%)。乡村旅游接待量占全区旅游总量的75%。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达到7家(其中:争创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5家);新增四星级及以上酒店5家;所有乡镇创建安徽省最佳或优秀旅游乡镇;省星级农家乐达到50个;市级旅游示范村达到15个。把徽州区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基本完善、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加快旅游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

1、突出抓好呈坎、潜口、唐模重要旅游节点建设。完善景区(点)票房、参观点、停车场、游步道、标识标牌、旅游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保障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唐模的水口园林文化、呈坎的风水文化、潜口民宅的徽派建筑文化、丰乐湖的山水生态文化、新四军军部的红色文化等,围绕游客需求,开发好游客能参与体验互动的旅游项目。逐步建成呈坎国内最佳风水文化体验区和丰乐湖山水生态文化体验区,唐模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潜口徽州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和徽文化展示基地。

2、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加快纳尼亚小镇、自驾车营地、丰乐湖二期养生天地、岩寺新四军军部红色旅游文化提升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启动黄山国际健康产业基地、华商休闲度假基地、枫丹白露、西溪南古村落旅游开发、丰乐湖三期、唐模国际乡村酒店二期等项目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认真谋划旅游项目,开展旅游项目招商,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组织实施“111”工程,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

“111”工程即“一环一带一道”,“一环”即呈坎、灵山、蜀源、潜口旅游环,包括呈坎景区、灵山古村落、蜀源古村落、潜口民宅、唐模景区、潜口金紫祠和潜口老街、自驾车营地、健康产业基地、枫丹白露酒店等项目,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和休闲产业集聚区。“一带”即丰乐河休闲度假带。从鸳鸯湖到文峰公园,沿丰乐河两岸景观带,以西溪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和岩寺新四军红色旅游文化提升项目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徽商文化体验、户外休闲拓展运动基地。“一道”即绿道,通过环境营造、绿色质量提升,打造专为行人、自行车和自驾车建立的休闲旅游线道。沿景区(点)、乡村、河滨、溪谷、山脊建设人行步道、自行车道、自驾游车道、停车场、自行车和汽车租赁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色小景。通过“一道”的建设,把徽州山里乡村和山外城镇社区联结起来,把四镇三乡的生态优势转化成旅游资源优势,把景区景点、乡村、农家乐、城镇社区串联成片,把全区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深度挖掘徽州当地特有的人文、民俗、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生态优势,以中法合作唐模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为契机,以乡村自然风貌和古村落为载体,以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乡村意境为依托,以徽文化为核心,形成融“活动参与+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鼓励发展特色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适应不同层次游客消费需求,打造游客向往的乡村休闲度假胜地。

四、加快发展红色旅游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我区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要以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为核心,以丰乐河景观带为依托,通过实施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红色旅游文化提升项目,以及岩寺老街、颖溪河的改造提升和休闲旅游业态打造,整合文峰塔、点将台、上荫山、丰乐河水上旅游等资源,深入挖掘革命老区富溪、岩寺小练等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户外休闲拓展基地。

五、深化旅游整体营销

1、拓展“三进营销”。在主要客源地市场以投放社区广告、现场推广活动为主要方式“进社区”,以网络促销为主要方式“进校园”,以景区(点)、旅行社、农家乐“结对子”为主要方式“进企业”。

2、强化“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鼓励旅游景区、酒店、企业办好网络,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络结算等活动,同时,与各大知名网站联合,开展网上营销,提高徽州旅游营销成效。

3、创新“节庆营销”。与知名媒体合作,探索创新办节模式,打造“中国徽州国际乡村旅游节”节庆品牌,以节庆促营销,举办黄山毛峰茶文化节、徽州茶花节、环黄山国际自行车赛、油菜花摄影节百佳摄影点系列摄影活动、西溪南湿地婚纱摄影节、“休闲养生在徽州”摄影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鼓励各乡镇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平台,不断扩大徽州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六、积极开展旅游行业创建

鼓励乡镇、村和旅游企业开展各项旅游行业创建。不断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逐步启动呈坎景区和唐模景区争创5A以及新四军军部旧址、徽州文化园、西溪南古村落和茶花园、金紫祠创4A级国家旅游景区工作。启动实施黄山丽景湾大酒店、自驾车营地、黄山国际健康产业基地、德懋堂万怡酒店、枫丹白露酒店等争创四星级及以上酒店,积极争创最佳、优秀旅游乡镇以及旅游示范村和星级农家乐等。

七、加强旅游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

1、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为契机,策划打造推出文化客栈、酒吧、蜜吧、茶社、农家乐以及徽州非遗技艺和民俗展演等旅游业态,把徽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提高文化旅游综合效益。

2、加强摄影与旅游的结合。加快百佳摄影点摄影台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摄影点的培育力度,持续开展“休闲养生在徽州”摄影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摄影爱好者、艺术创作家来观光摄影体验,提升旅游人气,扩大旅游宣传,推动摄影旅游产业的发展。

3、加强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引导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田园风光的生态优势,结合农事特点,开发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等游客参与互动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4、加强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利用我区山区丘陵地貌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各类自驾游、户外运动、单车俱乐部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拓展运动。积极引进各类知名体育品牌赛事来徽举办,提升徽州知名度,促进徽州旅游发展。

八、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鼓励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在弘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开发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使徽州木雕、竹雕、竹编、徽墨、黄山毛峰茶及蜂产品等形成产业化,扩展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通过举办最佳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评选活动,促进旅游商品生产与旅游的结合,开发更多符合游客需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

九、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1、以“智慧黄山”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智慧黄山”网络平台,开展旅游营销宣传和旅游在线服务。设立徽州旅游官方微博,建立徽州旅游微博

群,注重新媒体运用,加强与旅游知名网站的联系和链接,扩大徽州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快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建设,在主要旅游景区(点)、酒店等旅游集散地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立起一个高效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增强发展大旅游的意识

各地各部门、各旅游企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定位的认识,深化旅游业在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徽州中心组团和城市新区中地位的认识,树立大旅游、大发展观念。把发展旅游业摆在优先位置,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全区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强化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户和企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制订出台激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乡村旅游扶持奖励办法、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旅游营销奖励办法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兴办旅游业、支持旅游业发展。

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宣传营销、节庆赛事、品牌争创、旅游发展扶持奖励等,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各乡镇每年也要安排相应旅游工作专项资金,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项目用地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徽州区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国土部门优先报批、优先供地。强化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开展旅游咨询员、景区讲解员、酒店服务员、乡村旅游接待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四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企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把人才培养和使用作为企业重要的经营资源来投资和开发,而不是作为成本来控制,激发旅游人才的创造力,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4、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督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经营,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构建诚信经营服务机制。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鼓励、引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文明、诚信、守法经营,深入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把徽州区建成黄山市重要的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

第二篇: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

根据《徽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徽州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期间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规划的制定为徽州区未来五年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徽州区加快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徽州区政府将通过制定规划,调动全区人民的积极性,确保完成“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

一、现实基础和时代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着力点,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招商引资,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

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全社会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同比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7.85亿元,同比增长71.1%,实现工业增加值13.1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税3亿元,同比增长6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00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技改投入10亿元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56%。

2.经济运行质量步入良性循环。我区获得省“专精特新”企业7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户,高新技术企业10户,高新技术产品20个。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著名商标7个,省名牌产品1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户,获得各种专利67项。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企业38户,通过ISO14000环保认证企业5户;获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企业65户。

3.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以“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一区三园”建设,园区新增开发面积5.43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亿元。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区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户,新增税收收入超百万元企业30户。

(二)“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基础进一步夯实,在精细化工行业已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制约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需继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需要转变。与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扎实推进“工业提升”行动计划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总量和规模有待进一步做大。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4%和15%,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现有的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具有较强带动性的大企业和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招商引资和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近年来我区招商引资连创佳绩,但企业规模不大、投资力度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关联度不强,对调整经济结构起到的影响不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虽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其所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仍然不大,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不多,工业投资不足问题依然显著。

三是人才培育和融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致使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现象日益严重,对行业的发展已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大部分企业由于技改、研发等投入致使资金周转不畅,流动资金短缺现象突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严重影响到企业做强做大的发展步伐。

(三)“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环境

1.国家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为巩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趋势,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

推动由出口导向、投资拉动转为内需、消费为主战略的政策,为徽州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2.省市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促进经济有利增长,全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三条高铁”和“黄山北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徽州区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3.自身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徽州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拥有一批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和具成长性的新经济增长性企业,增长能力可持续释放,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园区拓展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加强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加快“一区三园”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促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和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的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加快工业化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2.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的原则。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壮大提升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努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3.坚持优势产业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挥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专业镇和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强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环境、制度和市场等优势,着力形成自身的特点,突出重点把主导产品做大,集中力量把支柱产业做强。

4.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坚持自主创新原则,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品牌和商标,加强科技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培养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增长的原则。把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增长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拓展循环经济工作,积极发展绿色化工、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等绿色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徽州经济优质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五个显著提升”。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两番,年均递增32%,工业增加值总量达45亿元。

二是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120户,比“十一五”末翻番,其中园区企业占95%以上,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80%以上。培育20亿元产值企业2户,培育10亿元产值企业2户,亿元产值企业达35户。

三是工业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实现利税15亿元,年均递增30%,年外贸

进出口完成1.7亿美元。

四是工业技改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完成工业技术改造60亿元,年均递增40%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户,国家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20个。省级名牌产品20个,国家名牌产品实现零的突破;上市企业3—5户。

五是园区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园区新增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新签招商入园项目200个。园区竣工项目10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实现税收收入7亿元。

四、主要任务

按照“提升企业形象,加快产业发展,打造千亿园区”的发展思路,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扎实推进“工业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形成以新型精细化工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强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引领、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工业经济实力

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作为增强全区工业经济实力的主要抓手。加快新型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集聚和资源整合,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形成以恒远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皖南机床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产业集群,以通源服装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谢裕大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和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集中财力、物力,培育、发展现有的产业规模,实现企业迅速扩张裂变,加快产业集聚步伐。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紧紧抓住示范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的机遇,广泛宣传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着力把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关联度大的产业链。以黄山精制药业为龙头,加大科研投资力度、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形成集聚度高的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生物医药及其他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家,产值70亿元以上,形成3个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把发展工业的重点放在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平台优势,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集中力量建设好“一区三园”(徽州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低碳经济园、总部经济园)。以深入实施“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为载体,扩张园区发展空间,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园区环境和入园项目建设力度,优化园区产业结构。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化推进的示范区。以化工企业搬迁为契机,加大产业集群优势,大力推进园区升级改造。发展供给型和配套型企业,打造以化工原料及产品、建筑建材、电子信息和商贸流通等现代化服务基地。

(四)扩大投资规模,强化产业发展保障

科学把握合理的投资方向,使投资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导力量,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把投资的着力点放在规模效益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上,在抓投入中优化产业结构,在上项目中提升产业层次。全力推进对上争资,增加资金投入来源,结合区情实际,突出发展所需,积极论证、包装、储备、编报一批对接性好、牵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提高项目编报质量,扩大对上争取资金份额。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民间发展活力,真正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的良性循环。

(五)发展循环经济、总部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落实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等措施,发展生态型经济。以徽州循环经济园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基础设

施建设,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建设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脱盐设施,实现污水和二氧化硫集中治理、盐集中综合利用。建立企业内部、企业间、园区内外资源“三大循环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和严格的考核体系,坚持项目预审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杜绝不符合产业政策、“两高一低”项目入园。围绕工业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抓好重点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提倡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绿色”发展。

五、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

(一)突出做好政策落实,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关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的有利政策机遇,认真执行区政府已经出台的《关于印发徽州区促进城循环经济园入园企业建设和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徽州区加快打造千亿园区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奖励办法》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工业发展的思路,不断强化抗风险、抢机遇、保稳定、促发展的意识,全力以赴保护和支持企业发展。

(二)全面拓宽发展思路,加速工业结构调整

以园区整体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东低碳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降低化工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科技为动力加快调整步伐,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人才战略,优化产品结构,坚持走“产学研”之路,吸引科技、管理等高技能人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等,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早日实现“工业强区”目标。

(三)推进园区经济建设,加快工业项目建成实施“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加快徽州经济开发区低碳经济园二期、三期、循环经济园、总部经济园的建设。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创名牌产品等谋划项目,做到高起点、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避免盲目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努力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招商质量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实施重点区域招商,不断扩大工业招商覆盖面,积极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协作配套型工业企业,促进资源整合和产业配套,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五)创新金融工作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通过政府协调,促进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创新融资方式,鼓励优势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规范民间资本进入融资市场的运行与管理,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六)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通过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运用ERP系统等先进管理模式,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大力推动企业通过互联网推销产品、收集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实力。

(七)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打造创新型人才培育平台

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我区工作,结合我区产业特色,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有效地合作机制,加强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设,建立对高级人才的奖励制度,加快培育形成一支高素质、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企业家队伍,支持和鼓励各类人才在我区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三篇: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通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通辽市旅游局

《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一章 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通辽市、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推出9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通辽旅游品牌,树立通辽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6年的142.4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7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6年的16.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努力打造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草原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精品项目”;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通辽市旅游管理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年,通辽市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旅游饭店分会、旅游景区分会。2007年,市委、市政府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和谐通辽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的龙头产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远景规划中都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确立了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全市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

2007年,对通辽旅游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1月2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文件,命名通辽市等31个城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孝庄故里、草原名城”通辽夺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金名片”。2008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的总体部署,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9年经“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项目组专家委员会的科学测评和审核,我市被评为“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及“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全面提高产品档次,以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大旅游思路,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档次,重点发展文化品位高、参与性强、社会效益好的旅游产品。形成了“招商一批、在建一批、开业一批、提升一批”的良性循环。一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市内外企业、社会各界多方投资,鼓励、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精心筛选招商引资项目。为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形势,编制制定《通辽市旅游招商项目册》,并多次完善与提高。二是创新旅游业招商办法,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推介招商和专业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快旅游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主动参与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寻求投资客商,建立投资关系,并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投资洽谈会。四是理性引资,重点建设项目要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5年来,全市新增加的旅游项目46个,旅游业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现已形成了以原始草原、沙漠风光、民俗风情、宗教探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骨架的旅游格局。目前,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已发展到40余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3A景区10个,2A级景区4个。共有旅游星级饭店25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社会旅馆200多家。共有旅行社28家,其中具有出境资格旅行社2家;旅游购物商店50余家,全市持证导游员249名。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

--以规划为先导,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好旅游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了《通辽市旅游总体

-2-

规划》的编制工作。各旗县市区也都把编制旅游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聘请国内专家,用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各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扎鲁特旗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人大审议,奈曼旗、科左后旗编制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开鲁县旅游总体规划已完成资源普查和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编制规划,使各地旅游业发展思路逐渐明晰,在调整旅游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实施精品战略,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突出地方特色,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培育国内一流旅游精品线路。2006年通辽市党代会、人代会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遗产,挖掘自然资源,建造人文景观,外联带外宣,外宣促外销”的旅游发展思路,实现规模化旅游、开放式旅游,使旅游业真正成为通辽市的重要产业。按照把通辽市“建成草原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北方旅游热点地区”的奋斗目标,全市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战略。按照旅游资源及地理分布,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主题,以“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为品牌,围绕一条旅游中心线(即国道304线),以大青沟、科尔沁区、珠日河和扎、霍草原四个核心区域的特色旅游产品构建“一线四区”的旅游开发布局。突出“科尔沁赛马”,开发建设具有通辽特色的“科尔沁草原文化之旅”、“孝庄故里游”和“中国马王故乡游”等专线旅游热线。一条旅游中心线,即国道304线作为通辽市旅游开发中心主线,旅游开发首先围绕该中心线进行,渐次向周围地区辐射。四大旅游区域。第一区,以大青沟自然保护区、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旅游线路包括库伦旗三大寺、阿古拉民俗文化区、努古斯台原始草原区、僧格林沁博物馆等景区;第二区,以科尔沁区为中心,旅游线路涵盖森林公园、毛主席像章珍藏馆、莫力庙水库、吐尔基山水库、吉祥密乘大乐林寺、科尔沁博物馆、古榆园、麦新纪念馆等景区;第三区,以历史名人为主题,旅游热点项目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孝庄园、嘎达梅林纪念馆、胡力斯台水库旅游区;第四区,以原始草原风光为内容,旅游线路上分布有山地草原、霍林河原始草原、静湖度假村、怪山旅游区、誉龙泉旅游区及霍林河露天煤矿工业旅游区等具有原始草原风光、蒙古族民俗风情、工业观光的旅游度假区域。目前,通辽市紧紧围绕“孝庄故里·魅力通辽”这一旅游主题,精心打造出六条旅游精品线路:一是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扎旗山地草原旅游区——霍林郭勒辉特扎哈诺尔草原旅游区;二是孝庄园旅游区——吉祥密乘大乐林寺——科尔沁博物馆——莫力庙民俗度假区——古榆园——奈曼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僧格林沁王府——大青沟国家级

-3-

自然保护区——库伦三大寺——塔敏查干沙漠探险观光区;四是麦新纪念馆——毛泽东像章珍藏馆——通辽市革命烈士事迹展;五是阿古拉——莫力庙羊场——珠日河“农家乐”、“牧家乐”民俗旅游;六是科尔沁蒙牛生产线、霍林河露天煤矿生产线工业旅游。通辽市按照旅游精品线路景区分布,与沈阳、长春构建沈——通——长金三角旅游圈、与秦皇岛与承德构成秦——通——承旅游经济圈、与辽西蒙东七城市则构建联合体旅游圈。通辽市在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同时,融入到更广阔的互补共盈的旅游合作领域,正在成为中国北方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地区。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通辽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十一五”期间,通辽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完善。在市场营销方面,依托我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名片为支撑,积极实施“背靠黑吉辽,面向京津唐,拉动日韩朝,延伸宁沪杭”的市场开发战略,组织了一系列旅游宣传活动,推动了旅游事业的新进步。我们一直把“游孝庄故里—品中国马都”、“科尔沁草原明珠—通辽”这两个口号作为我市新的旅游发展牵动战略进行全面规划部署和有效实施,目前已叫响全国。5年来,在《中国旅游报》、《内蒙古日报》、《通辽日报》等报刊上开辟专版,出版了《神奇科尔沁》、《科尔沁文化史》等系列丛书、印制了《通辽旅游风光》画册及《通辽旅游指南》,制作了《科尔沁草原之旅》、《魅力科尔沁》光盘。多角度、深层次宣传介绍通辽旅游。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等媒体先后对通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做专题报道,使通辽的旅游特色品牌得到彰显。5年来,积极参加国内各类旅游交易会、联谊会及博览会,与主要的客源市场旅行商们共同商讨旅游资源共享、线路联结、加强区域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促销活动,以此来不断提升通辽的旅游知名度。2006年,我市荣登由世界著名品牌大会主办机构世界著名企业联盟、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世界品牌组织、全球华人名牌网联合推选的2006《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排行榜。2007年我市以强大阵容参加2007·中国北方十省旅游交易会北交会并获最佳展台奖。

--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管理力度,健全机制,提高旅游服务满意率。一是广泛开展了星级饭店评定、旅游服务推荐单位评定、A级景区评定和创建文明景区(点)等活动;严格实行旅行社年审制度和导游人员IC卡管理制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规范了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制定了《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成立

-4-

了工作领导机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采取集中整治和经常性执法检查相结合、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与旅行社年检、星级饭店复核、旅行社门市部清理、投保责任险、投诉受理等常规工作相结合,加大了查处力度,通过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游客满意率极大提高。三是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举办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尤其是加强了每个“黄金周”的旅游安全检查和督促指导,落实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四是在旅游行业广泛开展了行风评议和创优争先活动,表彰了一批旅游先进旗县市区、先进旅游企业和个人,促进了行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发展速度仍显缓慢,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目前除科左后旗大青沟、奈曼旗的柏盛园已形成一定规模外,我市的沙漠、草原、水面、森林等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已开发的阿古拉旅游景区总体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很多景区资金投入少,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主要的旅游产品为观光旅游,具有浅层次、粗放经营的特征,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互动性、参与性项目少。

二是旅游经费不足。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局存在办公经费不足、宣传经费严重短缺的现象。如科尔沁区只有人头费,没有专门的宣传促销经费,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三是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滞后,缺乏指导性。多数景区没有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景区建设随意性较大,个别景点虽有规划,但自成体系,产业链条短,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问题。如库伦旗五星水库景区等。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很艰巨。近年来我市道路交通、通信等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虽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市域广阔,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仍有待完善,部分景区的游览指示图版、服务标识牌、告示牌等游览信息服务设施等方面需进一步规范。还有部分景区因周边环境差、道路状况不佳,可进入性较差,住宿等设施档次低,在规模、品位上均未能达到规划的目标。

-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将旅游产业打造成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的总体部署,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托生态资源和气候特点,发挥两大优势(交通、区位),积极实施“背靠黑吉辽,面向京津唐,拉动日韩朝,延伸宁沪杭”的市场开发战略,实现向旅游强市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大旅游观念。加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部门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发展旅游大产业。

(二)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全市旅游业要坚持以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基础,突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民俗风情及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全力塑造通辽旅游品牌和总体形象。

(三)坚持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我市地处东北、华北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和全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在线路设计、资源开发和市场培育上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四)坚持综合配套,推动联动开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成为配套,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以精品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工艺品、农畜产品加工的配套发展和开发,才能形成产业优势。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应立足在追求经济、-6-

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从2011至2015年,以交通干线为重点,全面推进沿304国道主干线和高速公路的旅游产品组合,串联旅游区,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到2015年,基本形成中部、北部、西部、西北、南部五大旅游板块。力争在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4A级以上景区10个,其中5A级景区力争达到3家。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方面,形成完善的服务设施配套,星级酒店达到5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20家以上,五星级酒店1-2家。

客源层次上到新水平,在东北周边市场得到拓展的同时,争取远程游客(东北地区以外的游客)占游客总数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力争将通辽市建成我国东北地区黄金旅游线之一,东北地区的旅游强市,内蒙古东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2011年到2015年,游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8.5%,分别达到500万人次和120亿元人民币。基本形成旅游业发达、设施完善、产品丰富、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经济大市的发展格局。

第三章 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

一、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将孝庄园旅游区、库伦“三大寺”景区、奈曼王府、银砂九岛旅游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等5-10个旅游景区打造成高A级景区。二是在努古斯台开发建设科尔沁马城,建成集繁育、交易、赛马、科研为一体的大型马产业城。三是霍林郭勒市建立蒙元文化中心和鲜卑博物馆。四是在塔敏查干沙漠开发极限挑战运动项目,建设成T3、U2汽车越野基地。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冰雪旅游、红色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哈萨尔圣地、九通绿都生态园、莫力庙集宁寺、蒙古礼品城综合楼、麦新烈士陵园等一批AA、AAA级的旅游景区。力争使我市的景区规模和对外影响都有一个大的飞跃,旅游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得以凸显。

二、精品线路

-7-

我市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围绕国道304线,继续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按照重点突出的原则,实施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环境质量,完善旅游要素市场,打造和推广优质的线路产品,“孝庄故里〃魅力通辽,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的旅游总体形象已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认可。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七条精品线路:

线路

一、沙漠峡谷、牧民家园精品游 线路

二、山地草原风情游 线路

三、原始草原生态游 线路

四、农家乐、渔家乐体验游 线路

五、科尔沁宗教文化探秘游 线路

六、科尔沁红色经典游 线路

七、沙漠探险、体育健身游

精品线路的成熟,标志着我市大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步入正轨的我市旅游业如今已变成了一列快速向前开进的列车,以一种势不可挡形式向前开进。

第四章 市场形象定位和营销战略

一、城市总体旅游形象

“孝庄故里、魅力通辽”

“美丽科尔沁:牧马人的伊甸园”

二、总体营销战略

继续巩固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促进高端客源增长。构建以国内市场为重点,以草原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促销体系,实现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和营销网络“三个突破”。

三、主要营销措施:

1、重点营销。加强与主要周边地区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客源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我市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份额,使来我市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得到提升。以黑吉辽、京津冀地区为高端客源市场和营销重点,营销推介通辽的民族特色及快速发展的城市风貌;以长江三角洲周边的大中城市为目标,营销推介通辽集民族与沙漠为重点的旅游产品。

-8-

2、联合营销。与大连、青岛等海滨度假城市进行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中国黄金海岸线”联合营销;积极推动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联合营销;与区外旅游城市互结友好城市关系,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通辽观光度假。

3、特色营销。集中宣传通辽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沙漠绿洲、草原的形象,大力培育和宣传促销特色度假旅游产品和草原旅游产品,重点打包推介

4、近郊旅游营销。积极组织适合市民消费需求的市郊旅游线路和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好宣传、咨询和管理,完善交通和基础设施,方便家庭和散客旅游。

5、国内合作营销。适应国际旅游区域化发展方向,推动与全国重点旅游地区及相关旅游协作区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的协作和一体化发展。重点与周边盟市及外省市的联系,实现联合促销、优势互补、客源共享、互利共赢。

6、企业参与营销。调动旅游景区点、旅行社和大企业参与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积极性,扩大我市在主要客源国的影响和市场份额;拓展外联销售渠道,鼓励国内有实力和有市场优势的旅行社在通辽发展服务合作网络,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开发客源市场。

7、网络营销。利用国际互联网,发展旅游目的地境外营销预订系统,多语种、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市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发展网上预订和服务体系,加大远程市场的开发力度。

8.媒体营销。发挥媒体的宣传效应。邀请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主流媒体来通辽拍摄旅游专题片;制作通辽市旅游宣传片、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画册等宣传品;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我市旅游宣传片;在我市电视台开辟旅游栏目;与海内外旅游城市合作进行旅游形象片置换播放;继续实行宣传报道奖励政策。

9.宣传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制作内容实用、文字简洁、便于携带的旅游指南、旅游宣传小册子、小折页、小地图等;制作大批量、多语种、内容丰富翔实的通辽旅游宣传品,摆放在机场、车站、公共交通工具及宾馆饭店等处供游客查阅,在航班上作为免费读物。

第五章 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建设

(一)旅游交通

实施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多方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多层次旅游交通网络体

-9-

系。民航,重点开通至国内主要客源地中心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的航班,加大航空公司与旅行社的合作,扩大包机业务;公路,主要抓好市区通往市内各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增开通往大青沟、阿古拉、莫力庙、珠日河等重点景区的通辽一日游旅游专线;铁路,在京通高铁开通的基础上,继续增加通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客运列车。

(二)旅游饭店

坚持结构合理、档次提高、配套完善、服务细微的原则,使全市旅游饭店在档次、规模、综合接待能力等方面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到“十二五”末,全市星级饭店由现在的25家达到50家,住宿设施供给总量与旅游市场需求相对平衡。适应度假和商务旅游发展的需求,引导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散客市场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和经济型饭店。加强高星级饭店建设,力争吸引国际知名饭店品牌落户通辽,建成1-2家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的五星级饭店。

(三)旅行社

支持大型旅行社依托资金、品牌、规模等优势,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建立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的销售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形成3-5家对旅游发展起重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型旅行社立足特定旅游消费群体,面向专门旅游市场,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适当控制旅行社数量,优化旅行社结构,推动旅行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四)旅游餐饮

大力开发以地方特色为主体,兼有其它菜系的风味饮食。充分展示通辽地方餐饮特色和多元特色,努力开发制作独具通辽风味的特色佳肴,丰富通辽饮食文化。全市要评定一批“旅游餐饮示范点”和重点建设“美食一条街”,推出美味可口的通辽地方特色餐饮

(五)旅游商品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挖掘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商品档次,加强包装宣传、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政策措施,把旅游商品业培育成为旅游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牛肉干、奶制品、版画、皮画、蒙古族服饰、蒙古族乐器、科尔沁有机食品、蒙药、旅游宣传品等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名牌旅游商品超市,引进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商品连锁店,形成特色购物旅游。到2015年,旅游购物比重争取达到30%

-10-

以上。

(六)旅游信息

实施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行业管理业务网、公众信息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工程,建立以优秀旅游城市和黄金周信息预报点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以及旅游统计卫星账户,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支持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密切协作,配套联动,形成发展旅游产业的合力。充分发挥市旅游产业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旅游、投资旅游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自治区的实施意见》,我市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强化政府扶持资金在旅游促销、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力度,特别是落实好对星级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价格政策;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工商、公安、物价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扶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争取在政策上给旅游业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大限度的放宽、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大限度的简化、最大限度的变通,形成全方位开发建设、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新局面。

(三)大力推进旅游企业改革

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推动旅游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旅游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旅游经济。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项目建设,推广旅游市场化运作的典型。加快旅游招商引资步伐,提高项目的策划、包装水平,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吸引力。鼓励各行各业、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支持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

(四)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依法治旅,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提高旅游执法水平,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推进旅游

-11-

行业标准化建设,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落实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通辽市旅游协会和各类旅游专业性委员会,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共同树立和维护我市良好的对外旅游形象。抓好旅游细微服务活动,营造方便游客、尊重游客、爱护游客的良好旅游氛围。加快构建全市旅游信息网,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并与全国各省市、世界主要客源地市场联网。

(五)加快旅游人才开发

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推进导游的社会化进程,鼓励大学教师等专业人才兼职导游,加强景区讲解员和外语导游的培养,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每年举办全市导游员风采大赛,培育一批金牌导游人员。“十二五”末,全市导游人员增加到800人。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六)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把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力求实现资源环境贡献与消耗比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12-

第四篇: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探索开发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高端旅游产品,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等8条精品旅游线。”昨日,四川省旅游局正式对外公布了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高端旅游产品:

探索开发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

■8条精品旅游线:

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长征丰碑、醉游中国、发现四川一百年

开发高端旅游产品 造精品旅游线路

《规划》提出,未来四川旅游将发展一个旅游经济增长极,即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以成都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德阳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等地,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长征丰碑、醉游中国(即白酒金三角)、发现四川一百年(以欧洲专家探秘四川的行程,探索四川的百年沧桑)8条精品旅游线。

规划明确提出,除了要开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自驾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美食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以及工业科技旅游,还要大力开发运动康体、中医养生、修学科考、宗教文化等潜在优势旅游产品,积极培育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高端旅游产品,不断创造旅游消费亮点。

实现交通无缝对接 试点建智慧景区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全省干线交通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交通运输体系以及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运、旅游客车、市区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把游客从交通上的多重中转、疲于奔波、耗时费力的现状中解脱出来。“旅游需要动起来,发生地理位移;而信息技术致力于使人‘宅’来。以高度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慧旅游’就是让我们从‘宅’垂直起飞,点对点抵达目的地。”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陈加林说,要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层次、开放式服务的旅游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探索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试点建设3个智慧旅游城市、10大智慧景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10大亮点

【2012-1-18 16:56:52】 【来源:中国网西部高地】【字体:大 中 小】 【颜色:红 绿 蓝 黑】

【中国网•西部高地】讯蒋君报道近日,四川省旅游局透露了《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相关情况。

根据省政府和省“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十二五”省级28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未来五年指导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编制历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10年6月)。先后在全省开展了5个片区的调研,全面总结了全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对涉及“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的16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研究,编制了多个专题规划,形成了总共54万多字的专题调研报告。

(二)中期起草、征求意见阶段(2010年7月—2011年3月)。在前一阶段系列基础研究基础上,对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省旅游局内部两次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研究讨论规划思路;通过座谈、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省重点旅游企业、在校大学生、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书面征求了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1个市(州)政府、市(州)旅游局的意见和建议;今年1月6日,巨峰省长亲自主持召开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查。

(三)后期审查完善阶段(2011年4月—至今)。反复修改完善文本,并再次送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书面审查,送21个市(州)旅游局征求意见;7月底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评审论证;8月1日,彦蓉副省长召集省级相关部门,再次讨论完善《规划》。9月7日,巨峰省长主持召开全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第四次专题审查会,对《规划》进行了审查讨论。10月11日省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通过《规划》。

二、《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1个“转”字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省委确定未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省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增强全省旅游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转变政府主导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产品开发方向,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管理,实现“旅游功能综合化、旅游发展方式集约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持续化和旅游生产及旅游消费低碳化”,真正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强调3性

“科学性”——规划编制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5个片区的调研、对“十一五”全省旅游发展成绩和经验的总结、16个重点课题的研究以及专项规划的编制都是支撑“十二五”规划思路的科学基础。

“开放性”——从全省旅游行业系统到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1个市(州)政府,从在校大学生、网民等游客市场到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规划》编制。

“互动性”——强调借专家之智、集地方之意、汇部门之力、求公众之妙,“群策群力”编规划,《规划》最终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4个坚持

一是坚持紧扣中心。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对未来旅游业发展进行谋划,突出发挥旅游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坚持把握大势。充分抓住“十二五”时期,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地位、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灾后产业振兴和中央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等多重机遇,主动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新要求、新任务。

三是坚持“跳起摸高”。“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不仅要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使我省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经济强省。

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设置,既要尽力也要量力,区分轻重缓急,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强调措施的可操作。

三、《规划》的篇章结构

《规划》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其中正文4章、15节:

第一章是“发展环境”,客观总结了“十一五”四川旅游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了“十二五”四川旅游发展形势。

第二章是“发展要求”,主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四川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强调要突出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突出发挥旅游业的“扶贫”作用和区域协同效应,突出四川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突出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实现“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省,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形成“1极、3带、5区、5环”的发展格局。

第三章是“发展任务”,围绕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出了今后5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6大体系,即优化产品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创新营销体系、夯实基础体系、健全管理体系、构建保障体系。

第四章是“规划实施”,围绕发展任务的要求,强化规划如何更加有效的实施,提出注重规划衔接、纳入计划、加强监督考评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附录包括了名词解释和图件。

四、《规划》的10大亮点

(一)扩大消费、满足需求——旅游资源品牌化、景区化

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要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推出更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规划》提出各地、各部门要协同配合,整合资源、挖掘资源、创新资源,积极创建世界遗产等各类旅游资源品牌,大力实施“资源景区化”,打造一批国际旅游精品,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快速转化。

(二)环境与民生——“三区”试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改善民生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要求;满足游

客休闲度假需求是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在全省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旅游度假区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三)最后的竞争——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产业和文化紧密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对旅游产业的升华。文化旅游一直都是四川旅游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上。“十二五”期间,四川文化旅游发展要实现5个“10”的目标。一是重点开发10大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二是建设10个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三是推出10台地域风情浓郁、时代特色鲜明和市场吸引力强的大型文化演艺节目。四是培育10大文化旅游商品品牌。五是重点打造10大特色文化节庆品牌。

(四)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服务——“6+N”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提供个性化、细微化、人本化和延伸化的服务是应对体验经济时代的必由之路。旅游服务要素的范围也要从传统的“吃住行游娱购”6大要素,扩大到旅游资讯的提供,旅游用品和纪念品的制造,旅游过程中的医疗服务,旅游过程中信用卡、旅行支票的提供等领域。因此,《规划》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根本,以大旅游的视野观,推动旅游业与相关生产性、服务性行业的融合,扩大服务领域,构建和完善娱乐、购物、咨询、运输、景区、住宿、餐饮、旅行社等“6+N”要素结构,促进旅游服务的升级。

(五)财智时代的营销——整合一切

在现在这个需要知识、需要智慧、需要思想的知识经济时代,营销是讲品牌、讲网络、讲互动,要用知识和智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战中取胜。因此,“十二五”时期的四川旅游营销,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力量,包括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类旅游企业、社会团体,甚至包括个人,分工合作,形成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产品、市场、销售一体化”宣传营销格局。

(六)大交通时代的无缝对接

奇葆书记指出,“四川省交通枢纽建成之时,就是四川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之日”。2012年四川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雏形将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要在全省干线交通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交通运输体系以及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运、旅游客车、市区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把游客从交通上的多重中转、疲于奔波、耗时费力的现状中解脱出来。

(七)从“宅”垂直起飞——智慧旅游

技术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旅游需要动起来,发生地理位移;而信息技术致力于使人“宅”起来。以高度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智慧旅游”,就是让我们从“宅”垂直起飞,点对点抵达目的地。《规划》提出,要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层次、开放式服务的旅游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探索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试点建设3个智慧旅游城市、10大智慧景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八)一个标准拓展一个领域——旅游标准化引领

据估算,旅游工作需要与109个部门和单位联系。旅游部门是小部门,做的却是大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部门工作的开展,要借鉴星级饭店、A级景区的管理经验,通过标准的制定、推广、指导、实施来开展旅游工作。《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实

施标准化引领战略,继续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省”创建工作。健全四川旅游标准体系,重点推出一批填补国家空白的旅游地方标准,争取新增地方标准15部,市(州)区域性地方标准40部,企业标准100部。出台《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旅游标准实施评价体系,强化标准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规范旅游标准化工作。

(九)数字不是游戏——旅游统计制度改革

目前,我省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是在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颁布与旅游统计调查相关的制度规范下,对我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统计调查。随着我省旅游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的统计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规划》提出,要推进旅游统计制度改革,一是开展旅游产业统计调查方法研究和试点工作,科学界定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产业的范围,合理核算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统计工作责任考评机制。三是规范上报数据口径、管控数据传递流程,统一数据出口,整体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十)最大的竞争——旅游人才

据统计,目前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7万人,带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80万人。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人才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创新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旅游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是实施旅游业人才职业化工程。二是加快建立新型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三是建立旅游行政人才、旅游饭店人才、旅行社人才、旅游景区人才标准,建立和完善旅游专业技术职称制度。

第五篇: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1-2015年》、《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黄山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屯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及当前的形势

(一)“十一五”科技工作主要成效

一是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定期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2006年,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安排了“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表彰奖励了11项区级科技成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屯溪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屯溪区专利申请资助暂行办法》等一批政策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10年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711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1.51 %,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性作用发挥明显;举办了5届“携手建设创新型屯溪”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组织开展了“科技四进”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并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

二是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共29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8项,市级12项,总共获得近880万元的无偿资金支持,实施区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72项;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有10项科技成果通过省、市鉴定,其中7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学技术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区专利申请量专和授权量大幅增长,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列全市区县榜首,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被授予“安徽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荣誉称号,黄山良业阀门有限公司被列为省知识产权优势工程培育企业。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6亿元,按照国家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通过新一轮认定了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被认定为市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企业被列为省“千企培育”企业,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个,省自主创新产品2项,新增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8家,累计达到22家,一批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是农村和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组织实施以星火计划、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特派员等为重点的一批农业科技发展项目,引进推广了农业新品种40多个、新技术20多项,支持建立了1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扶持培育了50多个科技示范户,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畜禽水产品良种普及率均达到95%以上。连续两届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一次,区科技局获全省科技局工作综合考评先进奖,屯溪区被命名为“科技强警示范区”称号。

五是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协作,促成了9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新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研发机构5家,促进了企业实现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科技服务机制,推进“科技三员”制度,区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累计选派三批25名科技特派员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其中1名被

国家科技部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

(二)面临的形势

——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目前,世界各国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以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开始成为发展的主流模式。我国正处于由外向型向内源型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引领支撑发展的主导力量。从省、市层面来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在我省开展,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在我省实施赢得了先机,以此为契机,黄山市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着力推进“十大工程”、“四区建设”,为我区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我区科技发展形势。我区正处于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关键期,围绕区“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四大片区”,着力打造“七大基础工程”,强力实施“471”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步伐,既是推动屯溪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也为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的科技创新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我区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还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主要是区域内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规模较小、科技投入不足,区域内缺乏高校和没有科研院所,人才引进工作的难度大,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相对紧缺,区域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需要寻求新的突破,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创新型屯溪的总体要求,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推进科技富民惠民,积极推进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建设,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使全区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实力和竞争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2.2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以上,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7%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以上、新增民营科技企业5家以上,总数达到27

家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步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消灭“零专利”。

——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关键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体系,初步建立九龙低碳经济园区为核心的技术基地。全区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低碳产业比重逐步提升。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资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区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到2%以上,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保持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扩大中小企业创业基金规模。科技型企业以不低于当年销售额3%的比例提取技术开发费,高新技术企业以不低于当年销售额5%的比例提取技术研究开发费。

——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鼓励支持工业企业通过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3家。

——发挥区域农业优势,拓展新兴农业产业。农业重点领域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推广一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蔬菜、果林等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到97%。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搭建起对外开放平台。建立健全全区科技数据库、信息库,实现区、街(镇)科技、经济信息互补、共享;探索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为载体,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经济发展是强区之基、富民之要。“十二五”期间,坚持工业强区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聚、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构建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集成提升现有特色主导产业。以现有的黄山泵业、良业阀门、顺昌电汽、广远光电等一批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加大科技工作的引导、扶持、服务的力度,着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注重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全力推进我区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确立“工业强区”的支柱地位。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研发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增强主导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产品,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关联度高、产品配套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日普产业园、东晶产业园、兴乐产业园和锦江百浪、优尚家居、金箭照明等一批新引进的科技型企业为科技工作抓手,在新产品研发、科技项目凝练申报、科技成果鉴定、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主动服务和超前服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以新能源低碳环保、机械电子、新型材料、健康食品等为代表的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主导产业对工业经济的引领作用。

——大力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着力点,做好抓放

结合,带动现有产业的优化升级,快速提升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有针对性选择一批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一批关键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设计和制造水平,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

——大力促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以九龙低碳经济园区为载体,加强科技孵化、政策试点、信息交流等政策扶持,努力建设集研发、转化、培训、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园区,打造高水平的低碳技术研发示范载体;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孵化器,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强企业技术研发实力,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和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经管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培植发展中小型民营科技型企业。进一步明确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战略地位,支持并培育民营科技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贯彻落实关于鼓励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采取聘请有关机构和专家开展诊断与咨询、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运用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等多种方式进行扶持。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有较大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按照发展城郊都市农业要求,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以科技进步引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实现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引进推广农业种养植新品种、新技术,加强节水、节肥、节药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应用;积极推广应用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

——推进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一核一环”空间构架,加快建设“七园”建设,大力发展集生产、观光与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继续抓好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比高、辐射带动力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扶持一批种养科技专业户和专业村,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推广优质农产品认证标识制度,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为全区农户提供技术、政策、市场等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技“110”服务热线,为“三农”工作提供便捷服务方式;继续施行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完善激励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形成政府公益型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推广服务组织相互协作的格局;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服务的有效模式,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技能培训,为农村社会培养出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三)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全面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强公益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科技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水平,让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旅游信息化建设。以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契机,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主要是旅游网站、旅游呼叫系统、数字化管理以及支持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黄山”、“三网一库一热线”和“智慧黄山”框架下的精品旅游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城市公共安全。以防灾减灾、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火灾与爆炸等领域为重点,进行多部门、多领域、跨学科的合作攻关,加大科技理论基础研究和公共安全预防、预测及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实施一批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项目,推广应用一批公共安全先进技术,逐步提升城市的公共安全科技水平。

——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百村千幢”保护工作,重点推广古民居木质构件的防霉、防虫、防火、防水和防腐的处理、砖体结构的加固和维护、通风采光、修旧如旧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技术,为古建筑的保护、修缮、迁建到提供科技支撑,逐步实现“百村千幢”工程的规范化、标准化。

——人口与健康。积极推广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新技术,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科学指导优生优育;围绕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和中医药研究等工作重点,促进医疗卫生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的科学研究,提高攻克疑难病的能力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

——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工业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城郊河道生物修复与景观建设等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示范,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体系,建立低碳技术开发利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产业低碳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研究适合我区生态环境特点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技术,促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优化结构

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建立财政预算协调机制,设立科技专项资金,加大对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开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合作项目、重大科技项目等的投入和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公共科技领域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为支撑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投资新体系。

(二)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宏观协调和管理科技工作的职能,完善科技创新条件和环境,推动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力争在科技计划、科技经费、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的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扶持具有一定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组织或个人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以技术创新、技术交易、技术咨询、项目评估、策划设计、人才与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网络。

(三)加强高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选拔、引进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特别是加强对关键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科技团队,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建立起合理的人才结构。

(四)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编制技术引进指南,制定企业技术引进目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采取技术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为目的,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承担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真正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局面。

(五)进一步规范科技服务职能

加快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方式的创新,规范和强化公共科技服务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为目标,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纲要》,发挥各级科协组织和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下载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山市徽州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一、“十一五”时期商务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特别是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城......

    荆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精选5篇)

    一、“十一五”旅游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

    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精选5篇)

    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贵州省旅游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赣市府发„2011‟24号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

    湖南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节选)(精选合集)

    湖南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征求意见稿)(节选)“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旅游业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07年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后,我省战胜了冰灾、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精选五篇)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屯溪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率先崛起、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财政建设与发展对于全面......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做好民政工作,......

    中共黄山市徽州区粮食局党组

    中共黄山市徽州区粮食局党组 徽粮党组„2008‟7号 关于印发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 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 本局各科室,购销公司: 根据徽州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