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生态科普旅游强县思路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县委提出的“一个中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四大战略”(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促进**旅游快速、持续发展。在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思考,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调研课题,以求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尝试着对**旅游的发展方向作一个参考
性定位,探寻一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适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客观地看待迅猛发展的**旅游
对于**旅游的发展,业内人士有此评价:“**只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省内外其他景点要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省、州有关领导也曾以“**速度”来盛赞**在旅游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但是理性地讲,这种“速成”的运作和开发,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磨合,很多因素和矛盾根本无法也不可能及时得到完善和解决。随着时间的推延,**旅游内容与形式的“两极”分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一)绚丽的旅游光环
相对于周边县市旅游平稳而延缓的推进,**旅游的发展近于“横空出世,一夜成名”。这种迅急而猛烈的势头,于内于外,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1.旅游发展观念广泛深入
站在县委、县政府的层面,旅游业已明确纳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第二,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心目中,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项期望值较高、回报值丰厚而直接的产业。
2.社会影响力强盛
借助旅游造势,**在外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飞速飙升,客观上为招引重点项目投资、重大企业落户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以旅游为载体,局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始终困扰**旅游发展的交通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4.产业带动成效显著
第一,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应势规模化发展,有力地拉动地方经济,主要表现在县城相关配套设施逐渐增强及景区附近广大群众经济渠道的拓宽;第二,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全面提高。
(二)不可避免的遗憾
时间短,步子急,势头猛,前行的愿望空前强烈,相关软、硬件设施的配套完善、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导向和意识观念,主观上根本来不及进行成熟的思考,客观上更不能立竿见影予以解决,因之留下一些需要储备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弥补的遗憾。
1.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行”的进入度还跟不上旅游的基本要求,“游”的吸引力还不是很丰富,“购”的产品明显匮乏,“住”还停留在低档次消费,“娱”无完备的设施和多样化项目,“食”无特色品牌。和外宣上持续强势的推介相比,给人的感觉是外强中干。
2.对资源的认识强化外显弱化内质
对资源的认识注重从“形”从“量”上进行评估,追求表面的“大”和“绝”,而忽略了对“质”的发现,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由此产生的后果,一是景区产品类型不明确,二是**国家地质公园与七大景区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3.对政府主导认识的偏差
对“政府主导”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两种偏狭意识:一是以为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大包大揽一切。二是以为“旅游业应实行纯市场导向,政府对旅游业的干预所导致的是市场扭曲”。
(三)两极分化的“产品形态”
一边在强力快速推进,一边则在做着缓慢的补充和完备;外宣上炒得热火朝天,内在里却捉襟见肘。势头猛,但后续跟进滞后;表面热,内部储蓄空虚。“虚功”与“实做”的差距越拉越大,**旅游“形式”和“内容”的严重分离则愈加明显。
1.还算不上一个成熟的产品
从旅游自身建设看,**旅游“六要素”根本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资源利用看,各景区景观未完整地连为一体,达成景区景点的竞合性联动、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互补搭配。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只是开发或设计了某些部件,还不能进行全面组装。
2.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商品
虽然个别景区景点实现了一定份额的门票收入,但多取自自发出游的散客。而这些游客,多为随意组合的散客,客源距离多在500公里范围内。和许多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比较,**旅游唯在节会出现蜂拥场面,一般情况是“大闲冷淡,中闲冷落,小闲冷清”(小闲,一般指即下班后每天晚上的小段闲暇时间;中闲,即双休日;大闲,即现在国家推行的黄金周、节假日)。根本上讲,**旅游还没有真正实现相应的市场价值。
二.**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一言以概
之,**旅游的现状是有“形”而无“型”。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充分认识自身资源禀赋和正确估量旅游市场前景的前提下,鲜明地确立自己的身份,响亮地推出自己的品牌。
(一)多元视角下的**旅游
随着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旅游已经不可能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小到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大到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国际旅游大格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的纵深发展。**既已把旅游业列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并且已经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这条路要走下去并且走好,必须高度重视系列影响**旅游发展战略性决策因素。
1.融入世界旅游大格局是**旅游做“强”做“大”的必须之路
旅游“无国境时代”的来临,带来的是竞争的国际化。竞争不仅仅是资源的抗衡,也是理念的跟进。一地旅游要做“强”做“大”,一定要有“强”的认识和“大”的眼光。
“强”的认识,即以自身资源为基础,对其潜质和前景做出正确的极限评估;“大”的眼光,就是要放眼广阔的世界,挤身世界旅游的大格局。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旅游质量的下降,人们普遍意识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为基础。在此背景下,回归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现代人类的一种追求、时尚、使命和责任。责任意识日渐主导旅游行为。环境保护运动和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渐渐将生态旅游推向世界旅游的前台。以良好生态和绝奇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有必要从根本上考虑自己的转型和定位。
其次,随着现代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趋势,每一种细分市场都将着眼于尽量满足旅游者的深层需求,特殊旅游、专题旅游势在必然。**旅游要做强做大,必须要选择一个精细专题“市场”。
2.顺应中国旅游发展大方向**旅游才能实现与区域景观的“强强联动”
“贵州南部优先发展旅游区”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在没有更完备、详尽、科学的区域性旅游整体规划出台之前,它仍将是一个具有行政权威的指导性文本。
随着省内交通格局的重新布排,**所处区位已然退到各交通大动脉的边缘深处,处于几个县市的“夹击合围”之下,是指望通过它们的延伸来维系小规模的旅游进入,还是主动出击形成四通八达的扩散状网络,已经成为摆在**面前必须做出的抉择。很显然,区位的限制已经使**不能也不可能成为常规意义上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依托地,而只能成为以自身价值吸引、招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根本上讲,罗甸“大贵州滩”、惠水羡塘“亚太国际地理标志公园”燕子洞、荔波自然遗产地,都是以观光为主的大品牌产品。**旅游必须要有区域大旅游的眼光、区域共同发展的大局意识,通过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它们形成资源互补,市场共享,“强强”联动。
其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地已经开发的景区景点必将愈加精微地完善旅游六要素的相关功能及旅游类型主导因素与配套因素之间的科学搭配;新开发的景区景点必将以独特的创意冲击成型的旅游市场,打开一方新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必须要以前沿的意识,从更高的层次找到一个支撑自己的品牌。
(二)**旅游目的地定位:“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以为:自身的情况决定了**旅游必须做出一种具有前瞻性、富有生命力的发展抉择。实施“世界生态科普旅游”策略,既是旅游产业本身发展的理想趋势,也符合**旅游发展的长远走向,符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为什么是“世界的”
旅游营销的三句话是“敢吹、会吹、经得起吹”。而要“经得起吹”,必须有环境支撑和产品支撑。把**旅游放在“世界的”层面进行营销,首先要对自身旅游资源禀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掌布“藏字石”字符的形成及“中国共产党”五个字符的组合是概率小于亿万分之一的不可能事件(又称小概率事件)。
●克度绿水大窝凼漏斗因其喀斯特负地形地貌发育最充分而成为fast项目的最终选址。而fast作为备受世界瞩目的ska的先导性项目,它的建成,将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平台,把**变成世人瞩目的国际天文学术中心。
●塘边龙凤山天坑群是堪以问鼎世界的庞大地质遗迹。卡蒲毛南族,有着悠久的“六月六”传说的清水布依族,散落在大塘、新塘、鼠场、谷硐、牙舟等的至少三支苗族支系,都以各自独有方式创造了个性鲜明的绿色人文生态。在学术层面上,由于**处于西南边缘,综合贵州四大古老族系的流徙历史考察,境内民族的生存状态,堪为“地理-年代论”这一国际命题最理想的研究场景。
●诸如甲青干河谷疑似冰臼群、龙塘、甲茶等景区景观,虽然在震撼力上不是非常强烈,但在区域景观群中,有其唯一性和独特性。
由上可以看出,掌布藏字石、大窝凼漏斗地形、龙凤山天坑群、fast项目等单个的个体景观,可以堪称世界同类型景观中的“绝品”;而三大主体民族的传统文化、甲青疑似冰臼群、龙塘、甲茶等个性化景观,则可借助旅游产业链的连接,与境内或周边景观整合互补,打造出相应的世界性精品系列。
2.“生态科普”是对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内涵的提升
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的强力推进,旅游自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意识到,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落户,不仅提升了**旅游自身的资源品质,也将使**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甚至改变区域内旅游的结构布局。如果再以国家地质公园为推介点,已经难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更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
“生态科普旅游”能够在科考旅游与科普旅游之间架起一座全方位融通桥梁。科考和科普内在里虽然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取向上主体和载体各有相对的倾向性和选择性。“生态科普”的创意性构想,是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以求最大限度地达成生态原生性与科普知识性的高度统一。
“生态科普旅游”并不是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否定,相反,恰是对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内涵的提升。国家地质公园是进行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进行科学考察的理想乐园,更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自然课堂。**国家地质公园价值和意义显示:园内地质遗迹自然状态保存好,留下了形成过程与深化的大量信息,是进行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以下两点不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科普文化的吸引力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唯一性、生动性——
第一,贵州三大地貌结构皆具较高科考价值。就喀斯特地貌而言,不管是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荔波,还是气势磅礴兴义万峰林、南江大峡谷也多是一种静态的造型展示。**的喀斯特景观,却达成了与现代高科技(fast项目)的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动态的、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载体。
第二,纵深研究表明,**正好处于“大贵州滩”二叠纪末——三叠纪地层的核心地带,与海陆剧变相关的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应有尽有,是全球研究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绝灭、三叠纪生物复苏最理想的地区之一。
3.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科学性
●符合全球旅游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以及旅游产业自身永续发展的要求,便于与世界接轨。特别是在旅游市场细分化越来越精微的今天,有利于开辟度假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考古旅游、修学旅游、蜜月旅游、民族风俗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有利于从高端层面进行认识和升华,能最大限度地拓展科学决策的空间、获取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财政资金的投入。
●从广泛的社会层面而言,站在“世界”的高度独具强烈的震撼性和吸引力,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强烈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通过自加压力,催生强大动力;“生态”独有一份与自身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亲和力,易于接受并被迅速认可。
●宣传上,这一称谓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境内以地质遗迹为景观的系列地质公园的同质性和重复性。
●实施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在于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居环境环境质量和幸福指数,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促进经济建设。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带动其他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举多得,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实施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思考
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缜密运作的可持续工程。作为建设主体,不仅要有鲜明的观念、敏锐的意识,还要有精雕细琢的构思、精微缜密的筹划等。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工作,促成这一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全县上下达成**旅游科学发展的共识
认识是行动的关键。正确、深刻的认识,不仅能确立坚定的方向,更能激发昂扬的斗志。“生态科普旅游”在旅游界还是一个新的概念,省内外部分景区(诸如贵阳香纸沟、云南香格里拉等)虽有类似的提法,但多是把生态与科普作为两个相关的事项,**生态科普则强调生态与科普的融合统一,把自然生态、地质生态、人文生态、国际无线电科联“一平方千米阵射电望远镜”(ska)先导项目fast等作为科普的直接载体。必须认识到,创建“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是**旅游资源向更高层次提升的需要,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是**旅游走进世界旅游大格局的切入口。
认识的统一,是共识的基础。达成了共识,才能真正凝心聚力,催生强大的行动力量,形成人人都是**旅游的宣传者和建设者的良好氛围,促成凡事皆以旅游建设为出发点观念意识。
●人人都是**旅游的宣传者:广大干部群众应充分了解、知晓**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背景知识;乡镇、单位、社区、村寨积极组织并充分利用好各种活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建构**旅游文化体系;组织编写**乡土教材,把对**旅游的宣传引入校园、社区、村镇。
●人人都是**旅游的建设者:把旅游“六要素”相关设施和项目、服务建设与“满意在**”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在强化环境卫生、秩序整治的同时,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营造和谐友善、诚信规范的友好型社会环境,培育良好的人文生态。
●凡事皆以旅游为出发点:相关部门在进行项目申报和建设时,有意识地将旅游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
(二)高起点、高规格进行县域旅游总体规划与策划
1.编制**“世界生态科普旅游”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规划是全面的、长远的、综合性的发展计划,是实施战略目标及策略组合的具体计划。**“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明确、经得起论证并能进行实践指导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实施方案。
●旅游业仅是**实施社会经济建设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世界生态科普旅游”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2.编制“世界生态科普旅游”策划的必要性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创意性地对系列旅游产品进行包装。
●进行市场分析,细分客源市场,确定目标市场,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强势将**旅游品牌推入市场。
●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培训,积极推进管理与开发同步。
3.着手编制规划与策划的紧迫性
●从时间上说,中国旅游正处于从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科普旅游要产生强大的冲击效应,必须有时间的紧迫性。有道是:一步先,步步先;一步赶不上,则步步赶不上。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是“赶不上”的问题,而是市场会在优胜劣汰的前提下,连“赶”的机会都不给。
●从产品的建设来说,生态科普旅游是一个高端的产品类型,其内在结构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即使不从营销的角度考虑,任何无序的、没有计划的运作,都可能对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从产品的推出来说,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新型的旅游竞争将愈演愈烈,竞争的方向将着眼于整体效应越来越突出、制约因素越来越精微、个性特色越来越彰显。转型的地区旅游要“推陈出新”,不仅要出手“快”,发力更要“准”和“狠”。
4.体现规划与策划编制的价值取向
●强调权威性和高端性
(1)确保规划策划的科学性,立足专为**量身打造,突显出**在州域、省域乃至全国、世界旅游品牌中的唯一性,彰显其特质:舒适性、科普性、生态性、民族性。
(2)便于高端认可,获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财政投资;提高社会知信度,有较强的说服力;便于高起点宣传。
●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组合
通过资源整合,解决**旅游景点分散、景区狭小的缺憾,实现自然的“绿色生态”与人文的“绿色生态”之间的有机融合、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域与相邻具有生态美感的景观之间互补性搭配。可考虑重组为以下格局:
(1)县城自然人文景观+苗二河经果林观光+白龙生态种草养羊业+卡蒲毛南族风情园+牙舟陶生产工艺
(2)掌布景区+大塘苗族跑马及山海原生茶园+新塘苗族“咕噜”跳月+龙塘风光
(3)甲茶风光+拉安景区+甲青疑似冰臼群+六硐河谷及毛南族风情
(4)大窝凼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科普旅游景观+“贵州春茶第一壶”千亩茶园+塘边龙凤山天坑群+清水布依族风情
通过上述组合可以发现:扩大了景区界域,丰富了景观类型,提升了景区文化含量,增强了景游的兴味,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
●充分考虑区域旅游的优势利用
(1)引流入境:通过境内资源的做大做强组合,拓展现有景区界域,达成与相邻周边旅游开发热地的就近连接,共享成熟的客源市场,或借助它们固有的声誉壮大**的影响。
(2)借船过海:实施区域联动,通过共同开发,达成与相邻景区的连接,将境内旅游延伸至省内交通要道边缘。
(三)建立一套积极的支持系统
“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单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事务,需要时间,需要有力的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1.形成科学的投资体系
●通过项目整合、资源整合,全力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着力国家不能投资,市场不愿投入的“空白”地带,全方位改善软、硬件环境,提高旅游的可进入度。
●制定优惠政策,引入市场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加快**旅游综合功能的提升。
2.把生态旅游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实施“四大战略”的过程中,自觉融入生态旅游理念,使各项工作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又为生态旅游开发储备丰富的景观。必须认识到,旅游是最有潜质的产业之一,更是兼容性极强的产业链。
●城镇化建设着眼于本土民族的独特性,把民族分布与行政区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县域范围内分片分区科学地展现不同民族特色。
●农业走生态特色之路,通过实施区域化和规模化建设,培植观光农业和科普农业,开发农业科普旅游系列产品。
●招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优的企业落户,培植生态工业,开发工业科普旅游。
3.对以玉水金盆为重点的景区、行游路段实施园林式生态建设
景区景点只是**旅游的一部分,必须确立景区景点之外也是景观更是景游的意识。
绿色旅游位居当前四种发展旅游之首,森林是绿色旅游的主要对象物。职能部门和属地管理在实施系列生态改造工程时,应围绕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充分考虑它作为景观的功能和价值。
●区域和路段:六硐河、槽渡河、霸王河三条主要河流与**至罗甸册三公路的三个交叉点附近(**旅游景观相对集中的分布点)。
●培植要求: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为基础,充分考虑选种植被特性,力求与喀斯特山地属性相协调;其次,从植物学的角度充分考虑植被种类的多样性;再次,从美学角度考虑植被的观赏性和园林式效果;第四,强调人造生态,但尽最大限度消除人造痕迹。
4.迅速着手**旅游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
出台相关措施,对系列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整理其内在的文化因素,形成完备的**旅游文化体系。
5.精心策划,强势宣传
建立立体的、可持续的、递进式的宣传网络,让**名声“走”出去,把四方游客“请”进来。
●高水平、高质量编撰、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品,包括音像、画册等,全面展现**旅游景观,深度阐释**旅游文化内涵。
●以节事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学术交流为触媒,以相关传媒、人力资源、旅行社、社会组织(如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钓鱼协会、舞蹈协会等)等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列宣传,多渠道提高**知名度。
6.把形象塑造作为一项常规的长效工作
外在形象的塑造,是对内在品质的感性表现,最直接、给人的印象最深。对于“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打造,不但要把浓厚的氛围营造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更要把和谐安全、友好型的社会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始终把旅游的欢乐体验和与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统一起来,把旅游的危险影响与安全隐患治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让游客满意、放心。
(四)着手筹谋fast项目与旅游开发的相关工作
fast项目的兴建,在壮大**旅游资源分量的同时,也必将使**旅游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形象发生质的飞跃。有必要充分考虑如何使其旅游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积极主动寻求fast项目与旅游之间的连接点,及时与项目主建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协调,使其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考虑或最大限度开发其旅游因素。
●着手实施周边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尽量丰富以fast为主体的旅游内容。
●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景区特别是相对成熟的景区进行类归及其文化挖掘整理,成形系统完备的**旅游文化体系。
(五)强化“玉水金盆”的窗口作用
窗口的作用,必须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浓缩地域风貌,形成强大的“旅游磁场”吸引人,留住人。
1.打造水景式、园林式、民族特色县城
●彰显水上景观魅力:将县城边缘的小河、龙洞水等河流水溪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纳入上梭片区和新城区的建设,与玉水河相映衬,把**县城打造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水中之城。
●强化园林式艺术:运用相应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科学规划设计地形改造、树木花草种植、建筑营造和园路布置,将县城建设成为一个集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于一体的园林式环境。
●突显原生态民族特色:以规划为前提,在县城相应规划区修建以布依族、苗族、毛南族三大主体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建筑群落。
2.以玉水河为载体,做活“玉水文化”
以“耍水龙”、“赛龙舟”、“玉水不夜天”三台“戏”为基础,策划创意“玉水文化”,将“玉水文化”融入旅游的任何环节。
3.提升旅游综合功能,开辟多种类型旅游模式
**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协调快节奏、高效率工作的理想选地。创建商务会议模式、打造会展外联模式、延展环县城旅游度假模式、策划中央游憩区模式,开展商务、会展、温泉疗养保健、修学等旅游类型,使县城成为集多种旅游形式为一体的复合型“基地”。
4.开辟新的旅游吸引点,兴建三叠纪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化解**景区景点分散、“远旅快游”、喀斯特地学知识乏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西南内陆地区,至今尚无这种旅游类型,理论上应该拥有广阔的市场。其次三叠纪是一个极具震撼的国际性地学课题,很有诱惑力。
(六)健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一个行政上相对权威、业务上相对专业、人员上相对稳定的领导机构。
●权威性: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能在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上具有全面统筹协调能力,能从根本上对涉旅部门进行资源整合、职能优化。
●专业性:聚集与旅游产业建设相关的各类专业人才,参与旅游的相关策划。必要时可特邀国家、省内外专业人士作为顾问。
●长期性:人员相对稳定,尽可能减少因人事的变动而影响工作的可持续性。
“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就。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敢于开拓的气魄和胆略,以积极进取的勇气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相信,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那时,**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乐园,也将是人皆向往的旅游胜地。
第二篇:生态乔庄旅游调研报告
报告
曹王镇安志军
乔庄镇位于山东省博兴县北部,坐落于落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腹地,黄河入海口西60公里,打渔张省级森林公园所在地。东临东营市,西临205国道,总面积131.1平方公里。全镇辖7个管区、66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耕地
7.8万亩。
一、乔庄镇旅游发展现状
打渔张森林公园,于2001年12月由省政府正式命名。总面积85.3平方公里(12.8万亩),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隶属镇政府。1958年,打渔张引黄闸开始建设,并修建引黄渠;1982年重修。1989年10月引黄济青渠首管理站在此落成。森林公园以田园风光为中心,集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北国水乡特色。分五大景区:打渔张渠首观黄区、渠东自摘鲜果区、渠西赏荷区、打渔张水库风景区、堤外湿地风景区。渠首观黄区有引黄闸、渠首花园、动物园、大禹治水、黄河母亲雕塑等景点。渠西垂钓赏荷区有千亩荷花池、万亩观赏水稻、引黄济青沉沙池(水库)等景观。投资1395万元、占地6000亩的“上农下渔”开发方,是集生态、旅游观光的农业区。渠东自摘鲜果区林果庄园不但有冬枣、苹-1-
果、桃、梨、葡萄等名优特果品可供游人参观并可自选采摘,野生动物园养殖的野鸡、野兔、火鸡等动物,亦允许游客捕捉并享用。黄河堤外5000亩湿地,苇草青青,鱼虾肥美。占地4600亩的打渔张水库,碧波粼粼,垂柳成荫,野鸭翔集,锦鳞游泳,酷夏凉风阵阵,令人心旷神怡。别具风味的乔庄煎包和地方小吃,以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为森林公园增添了新的亮点。每至旅游季节,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流连忘返,尽享大自然的无尽情趣。
该森林公园环境优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境内有植物40余科100余种;鸟类有17科40余种。乔木林3万多亩,经营面积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2%,绿地20余万平方米。
二、乔庄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旅游的产业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旅游促进发展”是世界公认的结论。现今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在我国许多地方旅游业已被视为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有人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投入大、效益低,其实只要基础设施具备了,便可进入低投入高产出的阶段。观念引导行动,在种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我县的旅游业自然得不到重视。
(二)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规划是龙头,是旅游保护、开发和发展的指南针。我县原有的旅游规划,没有经过旅游
规划专业人员的指导、论证,其科学性有待商榷。随着临淮岗大工程的建成、铁矿工业园区的开发和李家圩地主庄园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一系列新变化,更加迫切地需要一个由权威部门和专业人员编制的旅游规划,以便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蓝本。
(三)旅游发展资金短缺。资金短缺是制约旅游发展的最根本因素。近些年来,乔庄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较少,没有形成良性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因而向上争取旅游发展资金的份额较少,也就更谈不上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了,旅游业陷入了停滞不前甚至萎缩的局面。
(四)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是首要的生产力。由于受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旅游从业人员受到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种情况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五)我县没有专业的旅游产品开发企业,除柳编产品外,其他旅游产品几乎是空白,这也降低了我县旅游业的吸引力。
三、乔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几点具体意见:
(一)要突出策划。做好规划,紧密结合博兴城市总体规划,策划好具有博兴特色的旅游规划;选好名称,依托“黄河”、“打渔张”等闻名中外的景观、工程,发挥优势,借名
传名;探索路子,走出一条社会认可、百姓认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模式。
(二)要突出重点。要吃透博兴现有资源,深挖内潜,围绕“水”,打造旅游产业链;围绕“绿”,做活打渔张森林公园的文章。
(三)加强景区、景点的整体规划、开发和塑造。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逐步实行旅游产业集约化经营机制,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统一协调管理,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邀请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我县旅游市场定位、景区设置、景点分布、旅游线路进行策划和整体设计。对全县的旅游景区、景点统一进行分区、分期、分批有序开发。
(四)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
发展我县旅游业,除在“游”字上做文章外,还应在“购”字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由单一的游览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消费转变,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从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要着力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发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 ,将我县具有优势的农特产品、绿色产品推销出去,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要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
体素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职业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吸引旅游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联手共建,推进旅游共赢格局的形成。实行整体旅游促销战略,积极推进区域联合,特别是推进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关联度较高地区的联合,互通信息,携手促销共赢。要制定扶持政策在我县建立两三家有影响力的旅行社,迅速挖掘省内客源市场,拓展省际客源市场,促使我县旅游业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格局。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为全面掌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协根据今年重点工作安排,成立专门调研组,于今年上半年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环保、水务、城管、畜牧等部门和部分镇街、有关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调研,专题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全省减排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
(一)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工业化集群化程度不断提高,培植形成了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等支柱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旅游业提档升级,干杂海货等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城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二)生态保护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全市林地面积达到5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4%。加强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态建设,治理塌陷地1.2万亩、水土面积168平方公里,治理区域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有力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恢复保护了自然生态。(三)治污减排成效明显。
全面关停拆除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水泥产能490万吨。万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XX年下降21.4%、29.2%、12.5%,圆满完成“xx”节能减排任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先后投资5.4亿元建设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大坞生物医药基地4处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投资1.3亿元,实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处人工湿地建设,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关停小火电14.9万千瓦,对29家废气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铺设供热管网68公里,关停燃煤锅炉76台;建设了3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严禁超标车辆上路,减轻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城区大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四)城乡环境有效改善。
在城区主干道全面推行“水冲路面、机械清扫、人工保洁”三位一体的保洁方式,城区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12座,新建改建水冲公厕100余座,完善了环卫设施布局。建设了垃圾处理场,累计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30余万吨。强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在14个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购置了压缩转运车、垃圾收集车,形成了“村收集、市镇转运、无害化、资源化管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五)安全体系逐步完善。
投资XX万元建成环境监控中心和监控网络,46家企业和2家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15家重点企业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在泉上桥、群乐桥、王晁桥及白龙湾断面建设了4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自动监测、视频监控、生物监控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取缔土小企业106家,实施了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家畜禽养殖场的搬迁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饮水安全。二、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当前生态问题日趋复杂化,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保护意识还有待增强。
一些地方的个别领导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在开发与保护上顾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局部的经济效益;少数企业和单位仍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公众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主动性、自觉性还不够强,随意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二)生态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服务业发展仍滞后于工业,三产增加值占比依然偏低,三次产业比例中,二产为54.6%,三产为37.6%,二产高出三产1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资源型产业比重仍比较大,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达70.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任务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势还不容乐观。
一是大气环境质量仍需改善。由于我市火电、焦化企业较多,加之城市拆迁面广量大,导致大气污染、扬尘污染仍比较严重。据监测,我市城区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标,冬季雾霾天气时有发生。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河流水质时有超标。5条骨干河流除新薛河水质较好外,另外4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属城市纳污河污染较重。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河流断面水质与环境标准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枣庄通报我市城郭河群乐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过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其中cod超标严重。河道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市先后对荆河、小清河城区段以及北沙河、十河等部分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五条骨干河道全长167.6公里,已累计治理125.1公里,但是达到20年一遇标准的仅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统一治理提高防洪标准,尤其是流经城区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启动治理,河道不畅,污水直排,垃圾遍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质城河河道内垃圾遍布(XX.4.7)
北沙河河道被占用(XX.3.28)
量;分布在农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应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多数垃圾成堆,变成了“垃圾河”。荆泉水源地保护面临考验。位于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我市和山亭区少数污染严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业死灰复燃现象严重,隐蔽生产,偷排污水,对全市饮水安全构成很
荆泉水源地上游山亭区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我市荆河河道(XX.3.19)
大威胁。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加重。化肥、农药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导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学物质过剩、流失,农药残留于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污染。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对农村污染造成了不良影响。
文本框:
污水处理厂污泥堆积文本框:
荆河上游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XX.3.28)(四)环保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是污水管网配套不健全。城区多处污水管网建设时间久,基础资料亏缺,投入资金不足,管网及检查井经常性堵塞损坏,不能及时修缮;建于1999年的荆河、小清河污水渠,老化破损严重,尚有9公里未完成改造,污水外溢现象突出。城区东部、学院西路等区域尚未建设污水管网,导致党校宾馆、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等处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荆河;洪绪片区污水产生溢流现象。郭河北支南岸南沙河镇驻地、鲍沟现代玻璃生产基地支管网不配套,未能与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对接,废水直排河道。新建农村社区管网配套设施不健全,生活污水多数直接排放。二是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存在问题。污泥围厂问题严重,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日产污泥300余吨,不能及时有效处置,造成厂内污泥堆积如山。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和大坞生物医药基地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量不足等原因,无法正常运行。级索镇、滨湖镇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三是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不全。目前,我市尚未建设粪便处理场,城区每年公厕、居民小区化粪池清抽粪水约3万余吨,清掏粪便约XX余吨,主要采取简易排放,对水源、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城区各类餐饮服务业达1200余家,日产餐厨垃圾量约60吨,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五)造林绿化任务还十分艰巨。
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4%,距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31%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资源总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区仍有荒山未绿化;西部平原区森林面积偏小,农田林网带断网破;森林生态系统还不完善,生态防护功能不强。(六)农村环卫整治还任重道远。
我市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覆盖面还较小,目前460个居实行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仅占市村居总数量的36.9%。尚未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垃圾占道、垃圾入河、垃圾围村的问题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收集运输设备购置等方面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在目前各镇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难,亟需建立市、镇街、社会多元投入的保障体制。
(七)生态建设机制还不够健全。
一是生态奖惩机制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态补偿融资渠道和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专项基金两种方式。资源开采企业对塌陷地、采石、采砂矿坑恢复投入不足,生态保护得不到有效的经济补偿,生态破坏缺乏应有的惩治,个人或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政府买单的现象严重。二是污水处理管理体制不顺。污水管理方面,当前是住建局负责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市政处负责管网的排查维修,水务局负责纳入污水管网的污水处理厂的巡查监管,市环保局负责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出水水质的监管,致使部分工作沟通协调困难,难以有效开展。三是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保部门监察、监测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仅有20余名,难以承担大量的环境监管工作任务;环境应急车辆、通讯、防护等应急设备十分缺乏,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差。三、加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开的生态滕州建设暨环境保护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滕州和美丽滕州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确保万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减少2.5%以上,出境断面河流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要求,空气质量二级天数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污水处理达到全覆盖,实现全域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城乡美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减排,构建结构优化、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
要以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要素支撑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促进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永续发展良性互动。一是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推进机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锈钢制品、汽车配套、生物医药、家居装饰、食品加工六个百亿元产业板块,促进工业经济的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要策划和引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型企业,促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规模膨胀。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污染物。发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引导与倒逼作用,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要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实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运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励产业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促进“废物”的再利用、零排放。二是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依托良好的人口、区位、交通优势,努力做好“大旅游、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四篇文章,加快推进微山湖古镇、鲁班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义乌·滕州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壮大盈泰集团、东启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按标准化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要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励引导广大农户特别是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培植壮大盈泰立体种养科技示范园等标准化种养示范园。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深施肥技术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鼓励扶持发展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的高品质有机农产品生产,使农业“返朴归真”,积极培育一批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二)实施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水绿山青、蓝天洁净的生态环境体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要深化水污染防治,让水质更加清澈。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确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条河流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质要求。要加快城区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行;抓紧开展排水管网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网资料,加快维修城区破损管网,新建城区东部、北部管网,确保XX年底前城区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快级索镇和滨湖镇两处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增铺西岗、级索、东沙河、官桥、东郭、大坞、界河、木石等8个镇51.5公里的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管网,确保正常运行。实施好总投资2.2亿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条河流的1.5万亩的湿地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河官庄拦河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综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实改善断面水质和流域生态环境。要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让空气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业和燃煤电厂脱硫除尘治理再提高工程实施进度,开展新源热电公司等3家公司脱硝治理。推进大坞生物医药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香料企业全部进入基地生产经营,统一治理污染物。加大热力管网铺设力度,增加集中供热面积,关停供热管网范围内、重要路段两侧和镇驻地的燃煤锅炉。对建筑、拆迁等工地进行集中整治,切实减少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管理,严禁未进行尾气环保检测或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上路行驶。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青贮氨化、秸秆沼气、秸秆压块、秸秆发电等技术,建立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要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彻底关停小蓄电池生产企业。严格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监管,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和管理,确保所有企业做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探索水泥jt窑固废处置技术,提升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尽快选址建设粪便处理场,解决粪便随意处置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尽快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场,切实解决餐厨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
要强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全力打造“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努力实现城市园林化、镇村生态化、水系风景化、山区林果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力争到XX年完成创建目标。要突出抓好城市绿化,积极实施北辛公园、杏坛广场等增绿增花工程,开展林荫路、林荫公园、林荫庭院、林荫停车场等大绿化活动,真正让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要抓好水系绿化,整合林业、水利、交通、农业、城建、旅游等项目资金,重点搞好“秀美荆河”建设,高标准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闲长廊建设,尽快启动城郭河生态景观长廊建设,贯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设施,彰显生态休闲亲水特色。继续抓好沿河、沿湖、沿库造林,对五大河流两岸和境内水库周边,建设护岸林、护坡林、水源涵养林。要抓好山丘绿化,大力实施荒山绿化、破损山体治理和山坡地经济林基地建设。要抓好通道绿化,突出抓好京台高速公路、东木路等道路绿化项目,提升绿化美化品质。抓好平原绿化,积极实施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化建设。抓好镇村绿化,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绿化。要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态湿地修复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对生态退化严重地区进行生态修复重建。要加强微山湖湿地等风景名胜区、莲青山等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在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土壤保护区等区域,规划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三是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要搞好环境卫生专项治理,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每年集中1—2次的时间,开展大扫除、大清整活动。各镇街、各部门要组织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对辖区内脏、乱、差问题进行彻底治理,在清脏治乱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尽快编制完成《滕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总体规划》,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进“村收集、市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实现规范运作、全域覆盖。要进一步研究推动城乡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目前我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采用的是填满处理方式,虽然成本低,但占用场地大,而且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焚烧处理垃圾可以处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可以有效缓解土地紧张的问题。因此,建议我市尽快考察论证,早日新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三)强化宣传教育,形成统一共识,构建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要采用生态教育、环境宣传、文化熏陶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环保国策,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曝光非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的典型案件,定期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和重点流域水质,通过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水日”等载体,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继续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对照创建指标,不断完善提高软、硬件建设,力争XX年创建成功。各镇街要积极创建设国家级、省级生态镇、环境优美乡镇、绿化示范乡镇。要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推进文明幸福村、环卫一体化示范创建活动,每年评比表彰一批先进示范村。要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单位、学校、企业、社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四)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双向约束、权责清晰的生态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体制。建议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行动。镇街、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环保管理机制,对镇街环保所试行“垂直化”管理,由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对镇街土小企业清理取缔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切实增强镇街工作责任意识。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镇街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和有关部门,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镇街差异化考核工作机制,在考核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强对发展质量的考核;在考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考核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益、治理者获利的机制。要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上级生态补偿资金,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别对近年来新增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报酬,强化管护措施,确保造林绿化成果。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优先安排生态文明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并逐年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资金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投入的综合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扩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凡是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化的项目,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要改革环卫收费模式,借鉴泰安、薛城等地区水务部门代收垃圾处理费成功经验,实行自来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要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各镇街均要组建环卫所,配备领导力量和专业人员;村级配备专职保洁员,市、镇财政给予工资补助,保证工资发放到位、队伍长期稳定。五是建立应急防控机制。督促有关镇街、部门、企业制订应急预案,建设应急处理设施,有效遏制环保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危险化学品、造纸、医药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信息库。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监管监测,实行生态安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第四篇: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市建设思考
本文所述生态市指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三方面。自然生态包括城市绿化、环境质量、环境治理等;经济生态包括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等;社会生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素质、资源配置、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等等。
在世界发展竞争日趋剧烈的今天,掠夺性生产也日益严重。为追求发展速度,人们无度开发,致使生态失衡。在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于是人们呼唤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协相处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它具有安全无公害,节能低耗,高经济效益的特点。生态经济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今春,我省提出“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这实际上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一、生态市建设势在必行
1、生态现状堪忧
我们生态现状如何?到底离生态市还有多远?广州市定了一个量化标准。现与蕉城区(2000年)相关数字,进行对照(前为蕉城区数字):
人均公共绿地5.5平方,广州市标准为16平方;
城市污水处理率0.38%,广州市标准为100%;
噪声达标区34.3%,广州市标准为100%;
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Dp)0.56%,广州市标准为>3%;
人口密度267人/平方公里,广州市标准为3500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247元,广州市标准为22万元;
第三产业比重为48%,广州市标准为60%;
城市人均住房10.46平方,广州市标准为22平方;
——仅上面几组数字就足以说明我们生态现状中存在的差距。不仅如此,掠夺生产普遍存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森林过度砍伐,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城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全都没有处理,垃圾四处堆放;空气污染、农药污染相当严重。更严重的是生态意识淡薄。没有多少人了解生态的真正涵义,以及生态建设的深远意义。生态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农村几乎没有生态建设规划。
其实,生态市建设我们具有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充裕的天然资源。土地资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二是便捷的交通。路网建设令人瞩目,港口码头星罗棋布,铁路、机场建设即将动工。
三是环境治理,逐步深入。新绿亮洁工程全面展开,污水治理有新突破。宁德污水处理厂成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蕉城的污水污染问题,也给闽东树立一个典范。安全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正逐步形成。
四是防洪抗灾工程连年兴建,保证人民与生产的安全。
五是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环境正逐步形成。首先是廉洁高效结构优化的行政区政府雏形基本搭成;其次是新区文化、企业文化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六是改革开放正逐步深化,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这些都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生态市建设势在必行,但也确实可行。
二、生态市建设思路
宁德市是一个新兴城市,新兴城可以画出最新的图画。生态市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环境无污染,低能耗(能源高利用率),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
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主要指发展生态型产业。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绿色消费等。
二是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1)城镇要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2)农村实行环境综合治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推广清洁能源。
三是构建有力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1)食品安全方面,建立绿色食品检测系统。(2)生产安全方面,建立防灾减灾体系。(3)资源保障方面,建立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处理好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4)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险率达100%。
四是构建高效的科学决策、科技支持体系。(1)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2)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系统。
如何建设生态市,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创建生态中心城
生态中心城即生态示范城,东侨新区就是新城雏形,已经有很好的规划。建设生态中心城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为发展生态经济奠定基础并树立典范;也为推进闽东中心城建设,成为生态市建设的龙头独树一帜;更为经营城市,与国际城市发展接轨,发展城市经济建立了楷模。
(1)生态市中心城未来设想。旧城--生态城--生态海城,三位一体便是中心城发展的未来。在起初的设想中,生态城以二十年以上时间建成,临海生态城以五十年以上的时间建成;如今人们嫌这速度太慢,要在二十年内建成五十万人口的都市。生态中心城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五个生态系统:生态人居系统,市政生态系统,工业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政治文化生态系统。
&nbs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
一、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1、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5.9℃。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2011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范围,其发展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因扼蓉城咽喉,居川渝要冲,自古有“巴蜀门户”之称,亦有东出锦城“川东首驿”之谓,是成都至川东南、重庆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已拥有沪蓉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两条出海大通道和穿境而过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正加紧建设的从市中心向东通向龙泉驿区的地铁2号线(及东延伸线)和已经规划完毕的地铁4号线东延伸线,在区内形成了海陆空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龙泉驿区下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西河镇、洛带镇、黄土镇、洪安镇、茶店镇、山泉镇和万兴乡等12个街镇乡,总面积556.9802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08年),主要方言有西南官话和湖广客家话。
2、洛带古镇为例
2.1、二期整治工程
2007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宣布,近期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其工程包括 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古镇核心区特色院落打造、“财神大道、三百神梯”等旅游景点及附属设施建设、南干道延伸段进行建设。此外还将对以古 镇基督教堂为核心的广场片区进行改造,该教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乡村教堂。
目前二期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施工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古镇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二期工程则将对古镇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现已推出女子街,女孩们可以在商店里选自己喜欢的服装,在一处景点拍照留恋。
洛带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成都私家收藏博物馆集群项目,以及国际浓 园公共艺术村项目、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和客家乡村会馆、醋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情况,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启动。
洛带镇加快推动古镇至金龙湖景区道路、水杉路、南干道西段启动前各项工作,以此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2.2、客家民居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全力启动客家民居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龙泉驿区将结合洛带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客家民居点位确 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杨村七、八组),总计划用地面积412.8亩,可吸纳约3000户,10000余人。
设计方案于2009年3月通过了龙泉驿区规委会的审查,一期占地面积100亩,净地68.2亩,建筑面积6680余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测、三通一平和打围工作,2007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 2008年2月主体封顶,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可让已征地“过渡期”农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农民“即拆即住新房”。
3、调查建议(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3.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3.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篇
二、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现状及案例分析
安庆石化坐落在安徽省安庆市西北郊,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依托航空、长江黄金水道、京九铁路干线和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为安庆石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安庆石化始建于1974年7月,前身为安徽炼油厂,1983年7月1日划归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改称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后更名为中国石化安庆石油化工总厂,1998年11月更名为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油化工总厂。2000年2月28日,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原安庆石化总厂正式重组为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存续部分)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上市部分),并从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分立运行。
目前,安庆石化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50万吨/年,综合配套能力为500万吨/年;拥有日处理煤2000吨的壳牌粉煤气化、年产33万吨合成氨、58万吨尿素,年产8万吨丙烯腈、7万吨腈纶等生产装置38套;同时拥有吞吐能力50万吨/年的化肥装船码头,20万吨/年的液态烃码头,全长13公里的厂内铁路专用线和一个工业编组站。安庆资产分公司(存续)主要从事为主业服务的公用工程、油品输转、电仪维护、工程管理、后勤服务等业务。主要生产能力为:1台220吨/小时、2台410吨/小时、1台630吨/小时燃煤锅炉,4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以及吞吐能力760万吨/年的油品码头、80万吨/年的卸煤码头和日产24万吨的供水系统。
主要产品有以“双环”牌为主的油品、化肥系列,以“黄山”牌为主的化纤系列和以“双铃”牌为主的化工系列等各类优质产品40余种,其中“双环”牌汽油等15种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双环”牌尿素、车用汽油、0号轻柴油、液化石油气,黄山牌腈纶短纤维、腈纶毛条、工业用丙烯腈,双铃牌聚丙烯树脂、工业硫磺等9种产品获得安徽名牌产品称号。企业先后荣获了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信息与统计先进单位、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两化融合优秀实践奖,全国安康杯先进单位、全国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单位、中国企业最佳形象AAA级等荣誉称号。
2010年1月18日,作为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工程,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批复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拉开了安庆石化第三次创业序幕。
二、发展循环经济 助推生态安庆
以追求企业有效发展为目标,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安庆石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力点。该公司作为中央驻皖的最大化工企业,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着力打造和谐的生态文明,为安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安庆石化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对于像安庆石化这样特大型化工企业来说,环保工作是重中之重,这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寄托着安庆市人民的重托。面对环保的历史欠账,安庆石化总经理余夕志表示,在“十一五”期间,安庆石化将以一批新建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坚持“以新带老”、“增产不增污”的原则,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逐步解决环保欠账。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60亿吨经深度处理后可利用的污水被排放,石化全行业年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石化污水和其他工业污水相比排放量大、杂质多、危害大,是最难降解的,所以节水减排已经成为石化企业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避免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威胁到当地群众的健康安全,从2006年开始,该公司先后投资1.48亿元,用于包括污水深度处理、炼油初级污水处理厂恶臭治理等环保项目在内的“三废治理”,建立了水体环境风险控制系统。与此同时,安庆石化充分利用新建项目的契机,“以新带老”逐步解决污水处理场恶臭等环保问题。2007年,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投资1470万元用于丙烯腈装置、原油罐区等8个水体污染防范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事故排水的储存、收集,使事故排水控制在围堰、装置范围内,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确保不让一滴事故污水流入长江。全部工程已于2008年11月完工。腈纶废水的治理是困扰国内外业界的一大难题,生产过程中的细微波动都会给处理工作带来困难,经过多方论证,该公司投资900万元引进了先进的涡凹气浮处理工艺,大大降低了污水的COD总量。
截至目前,该公司在废水治理上已经完成的工程主要包括:
一是投资990万元对水质净化厂腈纶污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出水COD含量;二是热电部新建干灰回收装置,实现了灰水零排放;三是投资1470万元,完善了水体污染防控系统,增加了事故状态下物料和污染的消防水的收集、贮存、输转能力,保证事故状态下长江水体不受污染。与此同时,为加快“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步伐,该公司积极推进废水治理的在建工程,他们正投资400万对炼油初级污水处理场一级浮选进行技术改造,以进一步提高炼油初级污水处理场的处理效果。
新世纪以来,该公司在“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着力打造和谐的生态文明”新的环保理念的引导下,紧紧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正在规划实行新一轮废水治理工程,其中包括对炼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深度技术改造,实现部分污水回用;对全厂下水管网系统进行改造,严格实行“清污分流,污污分治”;加强环境监测力量建设和应急监测仪器配备,通过在线仪器实现对污水排放的严格监控,真正的为生态安庆的建设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三:结论
企业要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争取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努力引进先进科技,加强环保观念,把环境保护当做政治任务来抓,从而造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造福美丽中国建设,造福子孙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