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西区挂甲寺街考察报告
华明示范镇管委会社区办
河西区挂甲寺街参观学习情况汇报
4月21日早8点,华明示范镇管委会副主任魏静起、社区办主任黄志梅、各居委会主任、综合执法大队陈队长及有关工作人员等一行11人到河西区挂甲寺街道办事处对“早点进社区”民心工程进行了考察。挂甲寺街道办事处王副主任、经济办邵主任及郑主任进行了接待。
挂甲寺街道办事处王副主任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同时也表示“早点进社区”民心工程尚有很多不足,还在不断地调整与规范当中。
通过交流与实地考察,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早点工程的由来
2007年河西区天塔马场桃园社区曾经搞过早点工程。由区经贸委与街道办事处共同运作,麦隆一百(企业)经营,以向每个早餐车收取300元/月的管理费为经营模式。
但因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参与,这一经营模式,经证实是不可行的。故没有发展起来。
二、外地考察
挂甲寺街道办事处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组织人员到上海市某试点社区,进行实地考查和学习。在学习上海“早
点进社区”的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挂甲寺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决定在自己管理的辖区内,启动这项惠民工程。
上海某试点社区的主要特点是:
1、主要模式为:政府搭建平台,广开绿灯,政府负责从始至终的服务。
2、以每月工资1200元,上三险的条件,在社会上招聘20-30岁的青年人,统一服装作为服务人员,此举在上海称为一景。
三、创出特色早点工程——“早点进社区”
通过对上海市某社区早点工程的考察,挂甲寺结合自身特点,取其精华,总结出一套适合本街道的实施方案,并逐步付诸实践。
1、河西区政府对市民早点工程十分重视,把它作为重点民心工程之一。由政府搭建平台,区经贸委牵头,联合市容委、综合执法局,开通一条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为早点车免费取得“三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及健康证。保证“早点车”亮证经营。
2、挂甲寺街道办事处一把手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派街副主任及两个科室专门负责组织、协调相关事宜。早点工程的实施由街道办事处全权负责。具体实施办法为:
(1)、由政府出资定做购买40余辆同一规格的早餐车,约4800元/辆。
(2)、政府对原经营者进行模底,对卖早点用的三轮车,作价收购。
(3)、对在本街道内曾进行早点经营的4050人员优先租赁早点车,每辆车缴纳2000元押金,每辆车管理费第一年200元/月,第二年150元/月,第三年100元/月。
(4)、政府拥有早点车的所有权。
(5)、试行“六统一”:既统一管理;统一服装;统一早点车的颜色及标识;统一配备灭火器及垃圾桶;统一经营产品及价格;统一对早点车进行编号。
(6)、提供停放地点,每辆车按30元/月缴纳存车费。
(7)、早点车在13个社区进行经营,规定经营区域与经营时间(早上6点—9点)。由街综合执法大队负责监督此项工作。
(8)本着对市民负责的原则,为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挂甲寺街道决定把住早餐车经营者的进货渠道,统一在鸿起顺(国营企业)进货。由街道出资雇佣2名配送人员负责送货。
通过此次对河西区挂甲寺街社区早点工程的考察,为华明示范镇实行早点工程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与新方法。这项工程的实施,对维护市容市貌与保证食品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使刚迁入华明新市镇广大居民充分体现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使居民不出园区就能吃上放心、品种丰富的早
点,遵循其发展思路,我们华明示范镇的此项惠民工程会更加顺利地开展起来。
华明示范镇管委会社区办
2008年4月21日
第二篇:玉溪市大营街考察报告
玉溪市大营街考察报告
2012210368 杨益成
2013年11月13日,在彭德远老师带领下,喜超老师、李明辉老师、方研同学和我来到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办事处,对大营街发展进行深入了解。荣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的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集镇,它位于玉溪市西南部,距中心城区4.5公里,全街道辖10个社区居委会,50个自然村,106个居民小组,总面积133.53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底,全街道总人口48563人,汉族41210人,少数民族6680人,少数民族以彝族为主。当地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大营街街道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和步伐。2013年,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90.14亿元,比2012年增4.8%;完成工业总产值87.07亿元,比2012年减2.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011万元,比2012年减1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621元,比2012年增17.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1亿元,比2012年增51%;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07亿元,比2012年增189.2%。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平稳健康发展。
一、经济发展
(一)、第一产业发展
农业按照“压粮、稳烟、扩经济作物、兴畜”的思路和“增收调结构”的措施办法,优化种植、养殖结构。2013年全街道种植油菜11170亩,其中昆磨高速路、玉洛路、杯湖路两侧100米范围内种植74.4亩;种植蔬菜2560亩、葡萄830亩、草莓220亩、花卉360亩、苗圃850亩、三七160亩;种植烤烟5346亩,收购烟叶58.06万公斤,上等烟比例达70.05%,交售金额1517.52万元,均价26.13元。全年出栏肥猪96083头,家禽90余万只,肉、蛋、奶总产达13168.5吨。投资2034.43万元,实施抗旱应急人畜饮水、“爱心水窖”、企业排污管道等8项水利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015亩,解决了671人的饮水困难。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争取中央购机补贴38户,农作物投保面积15100亩次。做好森林防火和林政管理工作,加强国家重点公益林及省级公益林管护,兑付公益林补偿资金36.35万元,全年无违法采伐林木行为。积极申报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达标及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街道。
(二)、第二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大营街街道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农业稳处、工业强处、商贸旅游活处”的发展路子,使全街道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乡镇企业,多年来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推动全街道农村经济发展和培植地方财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大营街街道先后被评为“玉溪市发展工业先进乡镇”,滤嘴棒厂、水松纸厂获“云南省百强优秀企业”称号,滤嘴棒厂、水松纸厂、玉杯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玉溪市优强工业企业”,街道内逐步形成了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企业。2013年,全街道完成企业营业收入达163.08亿元,比2012年增1.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4.37亿元,比上年减3.49%。甜馨食品公司通过红塔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水松纸厂被认定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汇龙科技磷酸铁锂正级材料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红塔铝型材厂立体手感木纹铝合金型材、甜馨食品公司“猫哆哩”西番莲果派被认定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获“专利转化奖”2项、“发明专利授权奖”1项。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走低消耗、高产出、高环保、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型工业道路,投资5527万元,完成汇钢、永旭脱硫减排工程,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6000吨。
(三)、第三产业发展
在玉溪坝子,大营街是以“街”冠名的村庄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在云南广大农村,街子不仅是周边乡村农产品流通的集散地,而且也是附近乡村互通有无的重要场所,同时,作为定期性的集会活动,既创造了信息流通机会,也为当地街市贸易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解放前,大营街每逢双日赶街,物品丰富,各类集贸市场发展成熟,粮食市场、蔬菜市场、木材市场、草料市场等呈专业化分布的格局。由于商贾云集,客流量大,餐饮服务业和以贩卖食品为主的摊贩贸易在大营街逐步兴起,并构成大营街早期的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随着大营街工业高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居住环境亟待改善,大营街开始在农业和工业之外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由于大营街社会经济发展的绩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观考察者慕名而至,1993年,由水松纸厂投资兴建了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汇溪公园,之后又投资兴建了映月潭休闲文化中心。2001年,汇龙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了多功能休闲会所汇龙生态观光园。这些景点和设施的相继建成和对外营业,吸引着大批游客纷沓而至,推动着大营街的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并带动着大营街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大营街接待旅游人数21.04万人次,旅游收入4524.8万元;2005年大营街接待旅游人数85万人,旅游收入1.8亿多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同时安排就业岗位1900多人;2007年旅游人数达134.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585.2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59%。同期,2000年第三产业产值1324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7%,2007年,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到3814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11%,2008年第三产业产值4173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73%。总体而言,第三产业产值占大营街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并不大,但绝对量增长还是比较明显。而且第三产业发展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显著,除了人均绿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外,随着大营街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大营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接受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在深层上为农民完成现代转型提供了契机。
二、村镇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不懈的努力,大营街街道的布局日趋合理,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的面貌不断更新,城镇的功能及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现已建成了以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玉溪水松纸厂等卷烟辅料加工生产项目为重点的生态工业区;以汇溪公园、玉泉湖、汇龙生态观光示范园。突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巩固“国家园卫生镇”、“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云南省生态镇”、“国家园林城镇”、“云南十大名镇”的创建成果,使小城镇成为繁荣农村、服务农村、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以美丽家园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卫生环境、人居环境。加大近面山绿化力度,构建生态屏障,完成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2564亩,完成昆玉高速(大营街段)沿线15.32亩绿化。投资13亿元,实施大营街社区拆旧建新工程,重铸“云南第一村”新形象,目前已建成特色民居427套。规范旧村改造,批准建房1594户。实施上西古城公房建设、秀溪道路硬化、赤马九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1个,总投资887.82万元。多形式筹集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160万元,完成大密罗路(汇龙生态园至常里段)、郭井路等13000多米道路的修复改造;完成薄片项目至污水处理厂排污管建设;凤凰生态、万方制药、甜馨食品、新平金泰果品等企业共同捐资,对十号沟路(赵桅段)进行修缮改造。美化、亮化、净化农村环境,新增垃圾清运车5辆、垃圾拖箱40个,改装路灯照明设施20余处;完成农村卫生厕所建设248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实施扬尘整治,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杯湖、师旗社区顺利通过省级卫生村复核检查,赵桅社区被评为市级卫生村。
三、福利水平
大营街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通过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今天,比大营街人有钱的人很多,比大营街富裕的地方也有。2009年玉溪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有15个村(居)民小组,最高的达33031元,大营街也仅排第六,但是像大营街这样,所有村民都过上幸福生活的农村在云南却并不多见。2009年,大营街1700户农户,砖(钢)混结构房屋的农户1663户,砖木结构房屋农户数21户,土木结构房屋的农户数16户;1700户农户家家通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装有太阳能的农户1596户,建有3个文化站、1个图书室、3个文娱、科教宣传队,居委会筹资兴建一所幼儿园,年满3岁的孩子免费入园,每年配发4套衣服。9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居委会还拨出专款对考上初中以上的在校生给予补助。5419人乡村人口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485人,由居委会出资,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206人。村里老人除每年都可以从村集体领取二次分配、米钱、菜钱等,村集体还给54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250-660元不等的养老金,高龄老人还可以领取长寿奖,完全保证了老人老有所养。
四、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党政企合一与基层治理机制
在大营街,目前从事村务管理的包括党总支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两部分,共有16人,其中党总支委员7人,居民委员会委员5人。加上9个村小组长,共同组成大营街的领导班子。其中党总支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在村务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切重大事项,最后由“两委”委员讨论后集体决定。目前“两委”成员从1993年开始任职后,一直比较稳定地持续到现在。“两委”委员中除文书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未在企业任职外,其余每一个成员都在集体企业中承担重要的领导工作。党总支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大营街实业有限总公司目前构成了大营街最主要的组织机构,党总支书记任新明同时兼任居民委员会主任和大营街实业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三大班子”一套人马,党政企三位一体,相互渗透沟通,共同支配着大营街的公共资源,决定着大营街的发展目标和进度,统领着大营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
当前,大营街党总支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大营街实业有限总公司实行治理层交叉任职,形成了党组织领导、监督保障,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民主管理,集体经济实体独立经营、市场运作的基层治理结构。应该说这样“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结构对大营街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群众当家作主的要求,还是有一些不适应地方,突出表现是居民委员会无法摆脱与镇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党总支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党总支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分工不分家”的工作格局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由于党总支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的这种职责交叉、功能重叠,使得镇政府可以较为便利地利用这一空隙,通过镇党委对党总支委员会的干预,有效地对居民委员会施加自己的意志和影响,很容易地控制村级事务,并导致居民委员会自主性权力不断地弱化和萎缩,村民的村务参与程度偏低,非制度化参与也时有发生,村民参与也只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目标和价值。所以说“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不但弱化了村民对村级事物的直接决策,而且制约了农村基层治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注定了农村基层治理无法真正展开。
(二)、集体经济的产权安排
在大营街,所有居民其实都只是集体经济名义上的所有者,集体财产并未按比例分割,也就是说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排他性的权利。大营街人成为集体经济的所有者并不是其独立的选择而是由他们的大营街户口身份决定的。同时,在大营街,也不存在享有剩余索取权的所有者,因为大营街人所接受的收益大部分是以共享的社会福利形式获取的。企业的税后利润大多留在集体经济中用于支持企业经营与社区发展。而且企业的财产也不能被使用者出售和转移,当居民离开社区也就意味着将失去其名义所有权,当以婚嫁取得户口时,同时也取得了集体财产相应的名义所有权。显然大营街实业有限总公司并不归政府所有,也不被政府实质控制,企业产权的界定是清晰的,但是,由于大营街的全部集体资产又没有量化到个人,产权界定又确实是模糊的。
从理论上讲,模糊产权的界定将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这似乎是一种缺乏经济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不少集体经济虽然也受到内部产权界定不清的困扰,但同时也由于对市场竞争有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即模糊产权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当集体经济起步,内部成员具有高度同质性的时候,“模糊产权界定”是一种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就像大营街党总支书记任新明说的当一个人没有了家庭老小的后顾之忧,就会集中精力投入生产,此时集体经济内部的激励导致的生产效率提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经济学认为人的基本属性不会因为利益目的与选择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不管是在公共生活空间还是在私人空间中,人始终是在自利动机基础上理性地选择行动策略的。当内外部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新的产权制度界定方法不断发展,内部产权制度的变迁和清晰界定不仅必要而且变得可能。目前这一领域研究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在实践中,已经有一些新型集体经济“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构建的积极探索,绩效还待检验。
第三篇:参观挂甲裕村有感
参观挂甲裕村有感
2009年4月25日,在党支部的组织下,由支部田书记带队,我们教工支部的党员及积极分子参观平生态第一村——挂甲峪村,亲身感受京郊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上午我们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裕村,村委会干部安排一个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了生态小别墅。导游介绍,全村共146户,460人,村民家家拥有一栋小别墅,楼上作为旅馆,楼下自家住,农民们在自家当上了老板。我们参观期间也见到了许多游客在别墅里悠闲的度假。挂甲峪现有三大产业:一是林果业,二是工业,三是旅游业。目前村民年收入达到了人均2万元。
接着我们途步走上山,在平谷挂甲裕山庄大门口,悬挂着我国四代领导人的大幅照片。山间建有30多处红顶小木屋,几十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机组,十几处亭榭长廊,以及可环视四周的观景餐厅和宽敞的民俗大舞台。在山顶向远处观望,到处是梯田,还将所种树木围成了一个五角星形,让人一看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平谷挂甲裕山庄,曾经接待过许多中央领导,书记是全国劳模,山庄的最大特色是环保、节能,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将山区中的照明、取暖、洗澡、做饭全部利用太阳能作能源。如果将该技术推广到全国农村,不知每年能节省多少能源。
还有个特色是将下雨水充分收集再利用,根据地形在好多山沟中建了水库,把能够收集的水源充分保留,用于浇灌和生活饮用。
第三个特色是村民全部住在别墅里,一层是村民,二层游客住,家家户户在自己家当老板。有的游客住在散布在半山腰的一个个用木头搭建的小木屋,很有特点,只是条件比较原始简陋。
参观完挂甲山庄,使我感处很多。过去的荒山秃岭,如今是绿树满坡;过去住的是破旧房屋,如今是别墅二层楼。村民不再是种自家那片地,全都到村里的专业公司上班。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一切。按照党和领导继续走下去,使我们国家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第四篇:走进挂甲峪,感受新农村
走进挂甲峪,感受新农村
——挂甲峪村民访谈总结
挂甲峪村位于北京平谷区的北部,三面环山,中间为一狭小的丘陵,是个深山区村。土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约146户,460口人。相传成村于明崇祯年间,因宋代名将杨延昭抗辽凯旋在此挂甲休息,后人便取村名为挂甲峪。
一、挂甲峪今昔变化
据村民介绍,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挂甲峪村还很贫穷落后。交通闭塞、吃水困难,村民生活居住条件艰苦。但改革开放后,挂甲峪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修成了一条通往村外的、全市第一条山区柏油公路;村里集体新建了八室两厅的农户别墅式新居;采用太阳能取暖,生物质气炉做饭、全天24小时热水供应。而且每户开展民俗旅游、鲜果
采摘等旅游项目,村民“坐家当老板,靠房来赚钱”,收入水平及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建议
1、挂甲峪村山青、天蓝、树绿,但上山无水便显得没有灵气,建议在上山修建一条人 工瀑布或小溪流,则会使青山显的更有灵气,也会使游客的游玩项目大大增加。
2、应进一步突出其民俗特色,增加其农家乐的乡土气息,如在饭菜设计上多突出地方特色,请美食专家设计出几道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品牌,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
3、应处理好没有参与到农家乐参与项目的村民利益,保护其居住环境,尽量不打扰其正常的生活秩序,使旅游业发展对其生活、居住环境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
xxx
2011年10月17日
第五篇:街子古镇实习考察报告
街子古镇实习考察报告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1001班
101010101010
2011年10月30日
街子古镇实习考察报告
古镇旅游是一种新兴火热的旅游类型,成都周边的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因此目前已经成为成都旅游业的一个热点。此次跟随老师走入街子古镇考察,试着用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实例,析其精妙,探其深邃,取得了极大的收获,于我们的专业学习大有裨益。
街子建镇有一千多年历史,五代后蜀设永康县,这里是县治所在地,也曾有过一段辉煌岁月。我们于星期六到此地进行了一天的实习考察,与意料不不同的是,游人出奇的少,整个古镇显得十分冷清。此外,笔者还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总结如下。
成都周边各镇雷同性的表现
在建筑风格和景观与邻近古镇的雷同。从笔者此前在黄龙溪、洛带等古镇的见闻及对成都周边古镇的了解来看,成都周边古镇的主要建筑均按照川西民居风格来打造,青石板铺设道路,街道两边商业店铺林立,装饰都为红灯笼和古朴风格的店招,新修的仿古建筑与修缮的木质建筑参差交错,整个古镇缺少较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与公共休憩场所,在游客公共接待设施上尤为欠缺。当游客初到一古镇时,觉得还有些味道,但当游客在周边一圈古镇都参观后却感觉这些古镇建筑风貌千篇一律,无不似曾相识。
游乐活动雷同。成都周边古镇所提供的游乐活动多为旅游者参观古街古民居,在茶馆喝茶、打牌;逛一逛商店,或是在古镇的小吃店里尝点小吃等,一般游客花十几分钟甚至更少的时间参观古镇街道和建筑以后,除了喝茶打牌以外,就没有其他娱乐节目可供选择。街子古镇所能提供的娱乐活动更是乏善可陈,除了一个如欢乐谷等游乐园都能提供的鬼屋和一家碰碰车店,就只有河边的农家乐了。由于娱乐方式单调,所以游客的停留时间较为短暂,对古镇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没有更深入的体验和感知。长此以往,古镇口碑必将越来越差。
旅游商品的雷同。笔者在黄龙溪看到的川剧脸谱,锦里有卖,洛带有卖,街子古镇仍然在卖,连大小型号商标都一样。商店里出售的旅游纪念品都是些档次低劣,在成都市各处商业店铺中即可买到的各种小商品,如木质玩偶、蜀绣以及陶俑小人,就是没有跟古镇历史具有密切关系的纪念品出售。
食品风格与其他古镇的雷同。千篇一律的茶馆和小吃店,茶馆里的茶毫无特色,所谓小吃也无非就是凉粉、长沙臭豆腐、烤羊肉串一类,实在难谈特色,游客想尝到地方特色美食比较困难。
从以上雷同之处来看,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止是街子,虽然这些古镇都能从历史、人文、建筑、或民俗等角度挖掘出一些东西,然后能做大做精做成品牌的实在太少,总的来说,吸引力还是太小,不要说外地游客,就连四川游客都无法在游览后形成一个个具体清晰的印象,根本无法形成效应。
旅游资源的缺乏及开发方面的错误
街子古镇并非没有自己可供利用的精品资源,就目前开发程度来看,所打出的“一瓢诗人”唐求的名人牌,限于名气原因,吸引力不大;御龙桥、瑞龙桥等古迹亦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开发价值;字库也难以做成古镇的特色牌。那街子古镇是不是就没有具有极大开发价值的古迹名胜了呢?显然不是,过御龙桥后有一“康道”,顺道上山有“华严禅院”,古镇规划及宣传中均有提及,然而,因为路程及地形原因,寺院并没有与古镇真正连为一体。而且,成都周边本身已有不少古镇,开发时间早于街子古镇,开发程度高于街子古镇,由此看来,此古镇似乎已无开发之必要。
假如能将古寺打造成街子古镇的精品主打景观,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已能在周围没有古寺景观的兄弟古镇中占有一席之地。
古镇“假打”
这是古镇经济发热之后全国许多古镇的通病。许多古镇确实有繁荣过的真实的历史记录,然而,因为历史原因与时间的流逝,许多早已是有古镇之名而无古镇之实。政策、资金下达之后,许多地方政府只顾经济效益,盲目上马项目,十分随意的设计开发,然后匆匆招商入驻,打造商业街,结果搞出一批单调枯燥且相似度极高的人造古镇。没有古迹可以造古迹,没有典故可以造典故,然而地方本身又实在是没有可供发掘的旅游资源,这些假周庄、假平遥、假丽江古镇,便造成了前面所说的雷同现象。
前一段各地争名人故里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旁观者无不了然,也是此处佐证。甚至还有一些旅游规划学者,只顾经济效益,直接歪曲甚至捏造历史事件来达到为古镇故里类景点提供素材,更是假打中的假打,受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