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专题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 , 知名度较高,如北京、江浙沪、广东等地,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4、自我服务的散客多,有组织的较少。5、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预测。、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 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2、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有组织的团体将逐步增多。3、旅行路线由短途到长途发展,人们将不满足家门口的短距离启蒙式旅游,而是向中长途涉足。4、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5、旅游人员构成中自费旅游的人数将逐步增加,公费旅游仍将占一定比重。6、国内旅游业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7、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延伸,由于边境旅游口岸的增加 , 使边境旅游日益成为焦点。8、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业起步基础差,水平低,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制约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地位摆不正。2、对国内旅游业的认识存在不少 “ 误区 ”,如自费和公费的纠缠不休。3、旅游法规不健全 , 经营秩序混乱。4、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步伐。(1)交通瓶颈的制约:我国交通超负荷运载。(2)旅游景点缺乏规划: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但是旅游项目开发缺乏创新性。(3)其它问题:有关国内旅游的饮食业,饭店比重太小 , 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以致形成 “ 高中低 ” 倒金字塔型。
5、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的不合理。
6、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使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经营国内旅游的旅行社发展速度过慢;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人才匮乏,教育落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国内旅游业真正向效益质量型过渡,采取以下对策: 1、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树立 “ 大旅游 ” 观念。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满足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2、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由于国内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为了使这些部门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国内旅游业服务,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1)经济上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制定优质优价,特质特价,大众低价,竞争保护价的内容。一是调节淡旺季差价;二是对温冷线实行中档价格,对旅游服务配套优越的城市实行高档价;三是对于特殊吸引力,骑种旅游项目及线路,有限的客源容量的资源,一律实行垄断价格。(2)利用法律手段 , 打击不法经营,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旅游主管部门要在法律指导下,利用国家颁布的法规如《旅游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加强对国内旅游业的管理,改善国内旅游业的经营秩序,使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3)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指导国内旅游业协调适度发展。引导投资的正确投向,使旅游设施高中档比例协调,物质设施和精神设施比例要适中。3、正确认识公费旅游,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1)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旅游,如参加订货会,展销会,采购生产资料过程中的旅游以及对客户的旅游服务 , 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应属于计人成本旅游。
第二篇: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临沂市是山东省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而且是一个商贸城,有交易额居全国第三位的批发市场,城区日流动人口量达37万人。目前,我市国内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的主导产业之一,1998年至2002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全市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至2003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2.8%和29.1%。在全省的位次逐年提高,2000年,我市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居全省第9位;2001年均提高到第8位;2002年人数提高到第7位,收入居第9位;2003年人数提高到第6位,收入居第8位。去年虽受“非典”影响,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仍比2002年有较大增长,2003年我市共接待国内游客81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9%和34.7%;接待入境游客9196人次,增长34.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06.7万美元,旅游总收入达到43.36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5.2%。
(二)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1、国内旅游人数增长加快。预计2004至2010年我市国内旅游人数增长将加快,预计2004年我市接待国内游客960万人次,2005年1200万人次,2006年1500万人次,年均增长25%。本世纪头10年,临沂市的旅游业将是快速发展的10年。
2、国内游客结构进一步优化。预测全市国内旅游人数在数量提高的同时,国内游客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的国内旅游者以省内游客为主,比例占到六成。随着我市主要景观的开发和软硬件的改善及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省外游客所占比重将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0年省外游客的比例将由目前的四成提高到八成。
二、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临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资源集中表现在以蒙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资源;以沂水地下溶洞群、沂蒙石林、指动石、莒南卧佛等为代表的自然奇观资源;以孟良崮战役纪念地、山东战工会遗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山东省人民政府诞生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红嫂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大书法家颜真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的银雀山汉墓为代表的人文历史资源;以盛能农牧观光园、费县石林梨乡、莒南万亩板栗生态园、郯城万亩银杏园等为代表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我市旅游资源的规模、种类、品位和布局均居上乘水平,素有“沂蒙山区好地方”、“天地造物钟沂蒙”之称。
(二)临沂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临沂是山东的南大门,处于北京、上海的中间地带;山东省两大旅游线“山水圣人旅游线”和“黄金海岸旅游线”,临沂处于联接地带。东邻青岛、日照港口,海运便捷。临沂飞机场目前为鲁南最大的民航机场。京沪高速公路和沿海铁路纵贯南北,日东高速公路和兖石铁路横跨东西。另有4条国道及18条省道结网相连,便利、快捷的海陆空交通网为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三)临沂具有较好的商贸优势。人口的流动是旅游和商贸的共同点及结合点,临沂作为中国著名的商贸物流城,商品购销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连续8年批发城规模为全国第一位,成交额为全国第三位,日均30多万人的流动人口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有力的促进了我市旅游业全面发展。1999年底我市正式申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1、旅游产业的地位明显提升。以创优为总抓手,旅游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区(点)、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商品生产厂家和服务单位发展到200余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发展到1万余人,其中991人取得了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通过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临沂旅游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目前已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假日旅游经济自2000年“五一”黄金周以来不断升温,成为省内旅游人员、旅游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以创优为动力,认真实施旅游产业化和旅游品牌战略,按照高起点、高品位的要求,聘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和专家进行策划,设计和建设了一批规模大、特色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旅游大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蒙山是我市近年来旅游开发的重点,现已成为生态健身旅游和展示“沂蒙好风光”旅游形象的重要亮点。其中投资3980万元、利用蒙山主峰龟蒙顶北侧高约300米的裸岩雕刻而成的蒙山寿星巨雕,高218米,为世界之最,是蒙山旅游开发的标志性景点。沂水地下奇观旅游区以其惊世神奇的旅游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今年“五一”期间游客数量仅次于青岛海滨,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地下大峡谷可进行洞内漂流,被誉为“中国地下河漂流第一洞”。费县沂蒙石林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埋藏型石林,各种天然象形石,千姿百态,为国内所罕见,被专家们称为“天下
一绝”。今年4月份,石林梨乡旅游区和盛能农牧观光园以较高的分数通过了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验收。位于沂河临沂城区段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橡胶坝上游形成了回水10多公里、面积1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湖水碧波荡漾,赋予了临沂北方“水城”的灵秀风采,成为临沂城重要的观光区,并于2001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目前,我们正在下游投资6亿元,再建设一处回水11.5公里的水利枢纽工程。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是临沂旅游的重要名片。2003年市政府投资8000多万元对王羲之故居进行了整修和恢复性扩建,故居总面积由21亩扩大到98亩,是书圣瞻仰游和书法修学旅游的好去处。2003年10月,我市成功举办了“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暨临沂首届书圣文化节”。孔明文化旅游区项目以“孔明故里”为主题,力求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地体现诸葛亮成长的文化氛围,展示其一生的辉煌业绩,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是我国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画像石墓,银雀山汉墓以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而闻名世界。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博物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经过重新整修,目前已成为展示临沂厚重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景点。依托临沂汤头优质的温泉资源,开发了以知春湖(国际)温泉度假村为主的温泉度假旅游。另外还重点抓了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都市旅游、农业旅游等,使我市的旅游既有优势性拳头产品,又有适合不同消费层面的旅游“小品”,形成了民俗气氛浓郁、各具特色、丰富多采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步,现代旅游功能逐步完善。为全面提升城市的旅游综合功能,我市不断加
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城市交通、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建设,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城市崭新形象相结合,与建设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相结合,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游客咨询中心”和一批具有较高档次的公共厕所,有效净化、处理了城市污水和垃圾,明显改善了空气质量。同时,结合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接待设施和档次明显提高,开发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建成了大陆旅游商品批发城、古玩字画集邮市场、奇石根雕市场三处大型旅游商品销售市场和兰田购物步行街,发展了喜来居、九州商业大厦、广场世纪城等旅游购物商店,以特色农副产品、优势工业品、民俗工艺品等,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一步配套完善,接待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形成了旅游各要素完善配套的接待服务体系。
4、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逐步加大,临沂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沂蒙好风光”战略,突出“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三大主题,积极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旅游宣传促销费保持逐年增加。2003年10月,成功举办了“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暨临沂首届书圣文化节”,较好地宣传了临沂。市党政负责同志亲自带队分别赴日本、韩国和北京、杭州、合肥、烟台、大连等海内外宣传推介,通过多渠道开展的多种形式旅游宣传促销,扩大了我市在海内外的影响,使临沂旅游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5、行业管理水平明显加强,旅游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为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新形势,我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不断改进旅游行业管理手段,旅游行业管理工作明显加强,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健全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依法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保护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广泛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使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加快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城市旅游产业定位与扩大规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制定了旅游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临沂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从目前我市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看,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与我省先进旅游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2%,对照临沂市要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目标看,还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切实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推动促进旅游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加大城市旅游投入,加强宣传促销。近年来,我市对城市建设、旅游功能配套设施等方面投入了大量
财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这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推动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我市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经费投入情况看,资金投入少,特别是与省内重点旅游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目前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的需要。临沂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宣传促销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非常重要,建议多渠道融资,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实行重大外宣、招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世界性的交易会、博览会,举办层次高、规模大、轰动效应强的会展、旅游节庆活动,烘托旅游气氛,营造旅游氛围,打响临沂旅游品牌。
(三)、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整体合力。目前,全市旅游景区的建设已趋于成熟,各项硬件建设也逐步得到完
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整体合力上。要以我市著名景点为龙头,以其它富有特点的景点为辅助,形成大蒙山的旅游景点网络。根据各旅游景点的主体特点及特色,制定合理及相对固定的旅游路线,统一协调和管理,重点要防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相拆台的不良经营行为,形成团结一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合力。要加大各县区的协调配合,强化同周边市地及周边省份的强强联合,发挥旅行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立体旅游网络,共同开发旅游市场。
(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
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65年前,八路军一一五师从延安挥师挺进沂蒙山,与这里的抗日军民一起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山东抗日政权,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过。在当时沂蒙革命根据地420万人中,有120多万群众参军支前,6万多名革命先烈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时期,这块奉献的热土逐渐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她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是革命老区珍贵的政治资源和文化品牌。
1、加大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临沂作为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在中国革命史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外界增强对其“革命老区”的认识。特别是要弘扬沂蒙精神在继承革命传统,振奋革命精神方面的积极影响,使临沂作为“革命老区”更进一步为世人所景仰。通过宣传,进一步拉近临沂与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知名红色旅游景区的距离,使之亦成为国内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
2、推进红色旅游区域协作。为了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构想,即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不断推出“红色旅游”精品和线路,并逐步辐射到其他“红色旅游”区(点)。具体设想是,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个“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推进“红色旅游”意义重大,既是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又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更是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临沂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同江西瑞金、赣州、井冈山、于都等红色旅游区的协作,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逐步解决交通、体制等各项障碍问题,形成粤东、闽西、赣南红色旅游协作区,打造一条中国最长的红色旅游线。
3、向延安等较知名的红色旅游区学习。延安是较早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区,取得了较好的经验。革命纪念馆
是延安最主要的景点之一,该馆在国内首创“说、唱、跳”相结合的讲解方式,使珍贵的史料成为鲜活的延安精神传统教育课堂。他们还组建“延安精神宣讲团”赴全国各地宣讲,受到广泛好评;在学校里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小小讲解员”,请他们利用节假日为观众做义务讲解,得到了参观者的普遍赞誉;聘请研究延安精神的专家、学者和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组织开展报告会、读书会、“重走转战陕北路”等活动,增加大家对延安这座红色城市的了解与热爱;挖掘、整理一大批革命史料,丰富陈设内容,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采取场景复原、雕塑、绘画等各种形式,使广大观众身临其境。我们要以多种形式丰富临沂的红色旅游。
4、积极开拓思路,在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前提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红
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各种渠道引进外部资金、融集民间资金,保证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资金的充足,采取合作、合资、租赁、转让等多种灵活的经营方式,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尽快产生红色旅游的带动效应。
(五)、进一步规范城市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近几年,我市始终把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旅游的中心任务来抓,积极开展旅游市场整顿,打击各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不断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旅游商品无明码标价,城市“一日游”服务存在站点少、发车密度低,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建议适当增加“一日游”车辆和站点,进一步方便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进一步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强化“亲旅”意识,营造“亲旅”氛围,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不断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突破,加快建设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展开中国地图,齐鲁大地宛如一只雄鹰:东西绵延700余公里,构成雄鹰的“躯体”;南北展开420公里,鲁北、鲁南就像雄鹰的“两翼”。雄鹰背依广阔腹地,面向浩瀚海洋,振翅欲飞。最近,省委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按“一体两翼”的布局展开。“一体”,就是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这一带聚集了我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
发展的主体部分;“两翼”,即北翼和南翼,北翼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南翼是指鲁南经济带。要全省一盘棋,一体推进,两翼展开,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8月29日,在由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省社科院、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大学五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构筑“一体两翼”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一体两翼”构想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省情认识的不断深化,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从“横向”到“纵向”——区域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滞后,在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部过渡带,这是我省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在认识和决策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颜世元在发言中指出,我省从上世纪80年代即着手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形成了适应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要求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从“东中西”梯次推进,到“五大板块”竞相发展,再到“一体两翼”统筹把握,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到1991年,提出并实施“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主要内容是搞好点片开发,实行横向联合;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2年,提出并实施“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的战略,其基本要点也是自东向西,梯次推进;第三阶段,2003年到2007年4月,提出并实施“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的战略。所有这些,都着眼于统筹东中西部发展,是一种横向坐标的思维和布局。在8月7日举行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和8月13日的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省委领导同志就新起点上全省区域发展格局讲了重要意见,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新概括。这一概括,在过去主要从“东中西”横向坐标考虑全省区域发展的基础上,侧重于从“北中南”纵向坐标观察和思考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对我省区域发展特点、趋势和规律的认识。这一概括,深刻揭示了各区域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区域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我省积极参与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启了新的思路,对于加快实现工作指导的进一步转变,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指出,当前,我省区域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就全国而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文件,将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一体化的轨道。就区域而言,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如火如荼,苏北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中原城市群加速崛起,我省南北两翼如不抓紧加快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将面临着被“抽离”和边缘化的危险。就我省自身而言,区域经济发展到今天,既有一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各显神通、竞相发展的问题,更有一个围绕增强全省总体实力,统筹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一体两翼”构想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全符合国家关于划分主体功能区的部署,符合我省区域发展的实际。下一步,我省将抓紧制订、优化黄河三角洲和鲁南经济带等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开发。“一体”带“两翼”——“五大板块”连成有机整体具体来讲,“一体”主要是指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两翼”则分别是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张华从板块经济的角度对“一体两翼”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海洋经济“五大板块”,“一体两翼”是对五大板块的进一步科学概括和提升:“一体”是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乃至海洋经济的整合,形成山东经济的脊梁;“两翼”是山东的两大软肋,亟待加快发展。“一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可争议的主体地位,其区域面积、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7.1%、59.5%和71.1%。专家形象地把这一区域称为“七带”:交通发达带、主体产业带、城市连绵带、创新密集带、前沿开放带、资本聚集带和人才荟萃带。“两翼”是我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傅汝仁认为,欠发达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有发展优势,而是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省南北两翼,具有腹地广阔、资源丰富、区位优越等特点,是“一体”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托和重要支柱。这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农业、能源、电力、建材、盐化工及海洋化工等基础产业比较发达,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好的基础,是全省可开发利用土地最集中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为“一体”发展提供了广阔腹地,在产业定位、城市化、对外开放和竞争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一体”和“两翼”,不仅各具优势,而且“体”、“翼”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具备互动基础,在发展要素、产业层次、功能定位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整体。不仅如此,这“一体”与“两翼”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面临海洋,具备发展以港口为龙头,以疏港铁路、公路为骨干交通体系的出海大通道。这非常有利于内陆欠发达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发展步伐。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一体两翼”撬动区域协调杠杆“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合力撬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但由于“一体”与“两翼”区位不同,资源条件与发展水平有别,因此在具体的发展思路、目标和模式上也必然不同。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庆林认为,对于“一体”,主要是做优做强。只有“主体”强壮了,才能带动“两翼”。除了要高水平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动胶济铁路两侧产业聚集带建设外,针对外围层经济欠发达的实际,还必须加大要素投入,促进资源开发,推动紧密层和外围层良性互动,提高一体化水平。率先突破“北翼”,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今后实现突破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国家区域发展重心由南向北梯次转移,环渤海经济圈开始呈现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北翼”面临的机遇不言而喻。记者近日在采访时看到,无棣等地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已经颇见成效,东营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和潍北开发也搞得有声有色。“南翼”需加快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地区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发展步伐相对较慢,增长势头也不够强劲。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落后地区有后发优势,必须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争取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占据较高位置,把“南翼”打造成我省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南北两翼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专家们提出,要以港口和疏港铁路、公路建设为重点,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提升能力,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关键在于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加快共同市场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政策制定、组织协调、沟通联系工作,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在规划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协调动作,统一行动,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第三篇: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目标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目标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一.我国整体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旅游人数稳步增长。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我国的国内旅游将维持高速稳定增长的局面,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有组织的团体将逐步增多,旅游方式上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旅游业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二.目标市场分析
(一)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可行性
1.大学生人数多,基数大。
自1999年教育制度改革以来,全国各高校连年扩招,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到2003年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己经达到1108.6万人。根据“十五”教育规划,高等教育到2005年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达到15%,到2010年已经达到20%。大学生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
2.大学生旅游动机强烈。
大学生群体年龄段一般都在18-24岁。作为年轻人,追求新鲜、追求刺激、探索精神强,不甘于墨守成规,易接受新事物,而旅游作为新的生活方式更易被年轻人所接受。当问及是否愿意出去旅游时,有51.6%的被访者回答愿意,45.2%的被访者回答正在考虑中,只有3.2%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山此可见:大学生对旅游持有非常肯定的态度,出游愿望强烈。旅游已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
3.大学生闲暇时间较多。
我国大学生除了有法定的节假日外,还有传统的寒暑假;此外,教育部门还为大学生提供许多社会实践和自我学习时间。因此,大学生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旅游,并且在旅游时间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4.大学生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多。
以往,由于大学生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旅游企业可获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受重视。现今,由于家庭的经济支持增加、参加勤工俭学、各种奖学金支持等原因,大学生经济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大学生已经初具出游的经济条件。据新华网报道,旅游消费已是大学生消费的热点。
5.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基本能满足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其中青年旅馆、大学生旅游网等与大学生旅游市场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市场的肯定。这都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可见,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是完全可行的。只要根据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采取合理的开发策略,必将会形成“井喷式”的大学生旅游热潮,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必定被激发,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
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的一个特殊细分市场,它具有较明显的消费群体特征雷同的特点,这使企业在开发的过程中易于降低开发成本。但同时它还有着区别于其他旅游细分市场的特征:
1.讲究经济,相对更加重视旅游经历
大学生目前大多仍为消费者,可用于个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属于非强势消费群体,因而对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要求不高,讲究经济实惠,特别是吃、住方面只要得到基本满足即可。此外,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旅游中的各种经历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事,因而他们更加重视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2.旅游目的以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
由于在校大学生受经济条件限制,他们的出游多以短期到邻近地区为主。《中国旅游报》对北京高校的专项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出游天数多以2~4天为主,比例总和占74.7%。因大学生生活经历少,对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事物新奇,他们旅游时多选择与日常生活反差较大的自然风景类的旅游目的地。
3.出游方式多以自组群体为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外出旅游多不愿受限于现行的旅行社线路和组团安排。因而一到假期,高校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寻“伴”旅游启事。武汉大学旅行社曾对4所高校进行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游的意愿在95%以上,近90%的大学生有出游经历。然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自组旅游,参团出游的大学生却是寥寥无几。有关调查也证实,大学生出行外地喜欢结伴而行,在人数组合上以2—7人居多,达到74%,其性别构成上是两性搭配占绝大多数。
4.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
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5.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产品、新消费和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尚不稳定,消费需求具有较大弹性和可诱导性;他们感性消费、个性消费、群体消费、社交娱乐倾向明显,因此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相关的产品推销。
(三)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旅游市场因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已成为业内商家关注的亮点,但在经历了几年的研究与开发之后,大学生旅游市场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反而似乎已变为让旅游企业望市兴叹的“鸡肋”。这主要由于固有观念的束缚,旅行社和大学生双方沟通不足,旅行社不能从大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中为汲取客观的经济利益。再加上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原因,使得大学生不能享受到很好的旅游产品。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旅行社的推广方式不被大学生接受,缺少主动性。
许多中小旅行社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和相应的营销网络。绝大多数的旅行社
都是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多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为大学生设计旅游路线。旅行社向大学生推出的旅游路线没有体现出大学生的特色。因此,导致了大学生旅游仍处于停滞阶段。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市场研究、分析等工作。前期投入大,增加了旅行社的风险。加之难以设计出有吸引力的线路,利润又太薄,认为是出力不讨好,因此对这一领域的开拓热情不高。
2.大学生不愿跟旅行社的团队走。
大学生不愿跟旅行社的团队走的主要原因一般有两个,那就价格高和线路不符合其要求他们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不满足于一般的旅游景点,更喜欢去一些带有探险性质的“超常规”景点,旅行社普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同时,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也成了制约的因素。所以相对于他们认为不自由、花钱多的随团旅行来说,似乎更喜欢自己组织旅游。他们理想的旅游方式是:旅游的地方有相识的同学在,或是同学的家在那里,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吃住及安全问题,若是同学在那里读书也行,学生宿舍里挤一挤,食堂里“蹭一蹭”,还有免费导游。
3.小旅行社在校园存在非法操作,造成负面影响。
小旅行社存在非法操作。与正规旅行社忽视大学生市场相反,一些小旅行社瞄准了不被看好的这块“蛋糕”,开始攻占学生旅游市场。但是黄金周期间校园里张贴的旅游信息中有不少虚假广告,吸引学生上当的同时,严重扰乱了市场。据了解,这些小旅行社推出的超低报价吸引了不少学生,有的是交通和食宿上极为精简,确实能省出一部分钱来,但有很多是旅游过程中一些费用要学生再次支付,总的算下来并不便宜。这些不规范的操作使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利益都得不到保障。这在大学生中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旅行社的信任度下降。
4.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原因。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表现为认识上出现误区,对大学生旅游市场重视不够,宣传促销不足。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一个低消费群体,相关职能部门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大学生旅游市场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出于安全问题和健康问题的考虑,政府部门对学生旅游往往采取保守的态度,不主张学生出游,这一方面压抑了学生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使旅游企业不能放手大胆地去做学生旅游市场。学生旅游市场没有得到重视和鼓励,缺乏一个宽松的发育环境,使学生旅游市场陷入发展的不良循环。另外,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对大学生出游缺少必要的引导。学生出游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第四篇: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
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
傅勇林发表于2006-3-12 16:25:00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684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5.02%,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100多万人次,位居世界第4位;国内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与此同时,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也更加显著。2003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49万,间接从业人员3244万,从业总人数为3893万,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2%;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交通、能源、通讯、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为此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旅游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管理体制混乱
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的现象较为突出。涉及到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只能管理旅行社及星级宾馆饭店,餐饮主要由卫生部门管理,旅游运输主要由交通部门管理,景区(点)的管理部门有文化、园林、建设等部门,购物场所的管理则涉及到工商、质监等部门。这种条块分割,造成旅游要素难以整合,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的旅游业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旅游基本法,现有的法规在实际应用中,也还存在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方面。一是实用性不强,不够具体,如: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及其赔付标准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表述,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操作依据;二是实用范围较窄,如:在旅游过程中,涉及到航空、旅游景区(点)、酒店、餐厅等出现的许多问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三是制约力度较小,如:在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航空、道路交通、宗教、文物古迹、景区(点)等方面的问题,无法依据现有的旅游法规来实施管理。
(三)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素质旅游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仅以我国内地的导游人员为例,目前经过严格考试获得导游资格证书的仅8万多名,高级导游只有几百名,特级导游更少。同时,由于一些新兴旅游产业如工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的迅速崛起,对专门旅游人才的需求加大,而这些新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多数属转岗型,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接待讲解工作不是很规范。旅游从业队伍的这种状况与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很不相称,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四)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开发较缓慢,一些地方满足于“老天爷”、“老祖宗”留下的固有资源,对旅游资源尤其是资源文化内涵缺乏深层次挖掘和包装,旅游产品单
一、老化,缺少一批文化品味高、参与性强、吸引力大的拳头产品。市场上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娱乐项目发展滞后。同时,旅游产品的雷同,造成了大量旅游资源的浪费,如全国人造主题公园的雷同造成70%的主题公园亏损。
(五)旅游资源尚缺乏区域联动机制
各地旅游资源共享程度还较低,优势互补力度不大,没有建立联手打造黄金旅游线路、联合宣传促销、统一整治市场的联动机制,各省、市、州大旅游、大市场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六)旅游消费品品种单调,质量不高
各景区景点所提供的旅游购物品缺乏特色,大面积雷同,独特性和纪念性不足,难以吸引游客购买,不能引导旅游消费,创收能力低。
建议:根据专题调研结果,经过认真研究,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行旅游与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
建议各地根据本地旅游景点(区)、文物保护单位、旅店、旅游购物、旅游餐厅等旅游资源管理实际,探索设置旅游行业与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旅游管理机构,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形成发展合力。
(二)建立健全旅游法规,加强旅游业法律法规建设
一是应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统一协调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二是应尽快修改“老化”的法律和法规。
三是应抓紧进行旅游专门法的立法工作,建立体系完备的涵盖旅游业主要领域的部门法,如《旅行社法》、《饭店法》、《导游法》、《景点景区管理法》等。
(三)加强执法监督,打击不法经营,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
应加强旅游业管理,实行旅游合同价格透明制,规范旅游广告宣传,重点查处驾驶员、导游、私拿回扣、欺客宰客、强制消费等现象,严厉打击非法从事导游活动和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的“黑导”、“黑社”、“黑店”、“黑车”,净化旅游市场,改善经营秩序,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
(四)加大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加快实现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从接待服务型向专业型的转变,以及旅游从业人员从讲解型、接待型服务向文化型、专业型服务的转变。要从多角度、多层面采取措施,提高导游队伍的综合素质。其一,要通过等级考试改善导游队伍的结构。作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导游等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组织导游参加等级考试,激励和引导导游人员不断学习提高。其二,通过学历教育提高导游的文化层次。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导游人员提供的讲解服务达不到游客的期望,有必要在适当时机提高导游入门的门槛,并对在职导游进行学历教育。
(五)加强旅游与会展节庆的互动
旅游会展节庆的举办不仅直接丰富了游客的旅游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旅游节庆品牌,提升了城市形象,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增强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苏州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去年,苏州举办了第28届世遗会、中国第三届电博会、苏州市旅游节、寒山峙听钟声活动,各旅游区(点)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旅游节庆活动,如,虎丘庙会、拙政园杜鹃花和荷花展,尚湖牡丹花会,周庄旅游艺术节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
随着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光旅游,尤其是SARS过后,人们对健康、生态、休闲型产品的旅游需求逐渐趋强,休闲旅游将是游客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方面成都市作了很好的尝试。成都市根据城郊不同区位、乡村不同产业特色,提出了全市农家乐区域特色发展规划,并通过区域统筹、规划引导,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如以
郫县友爱乡农科村农家园林为代表的园林型乡村旅游区,以锦江区幸福梅林等为代表的花卉产业型乡村旅游区,以龙泉驿书房村、桃花沟等农家果园为代表的花果观赏型乡村旅游区,以都江堰市青城后山、彭州市银厂沟等自然景区周边农家旅舍为代表的避暑休闲型乡村旅游区,以锦江区江家菜地等为代表的农事体验型乡村旅游区。这些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在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环境的同时,也使乡村旅游成为成都旅游的特色品牌,值得推广。
(七)开展区域合作和联合促销
全国应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共同拓展旅游市场的伙伴关系,借助优势叠加和资源互补,充实旅游活动内容。同时,开展地区整体目的地营销和联合促销。根据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和资源的互补性组成的联合区域,在共同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和联合宣传促销时必将产生吸引“合力”,从而强化全国旅游形象并丰富其内涵。比如:共同设计旅游线路,把各方的主要景点串连起来;共同宣传促销,如联合举办促销活动、印制旅游宣传品,在各自的报刊、广播、电视上宣传合作方的旅游产品和企业;允许双方所属旅游社到对方辖区开办分支机构,并取消导游和全陪人员门票限制;取消外地旅游车入城入景点的限制措施;加强在旅游信息、旅游商品研发销售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等;合作各方达成价格协议,或互相给对方的旅游社景区(点)门票、床位价格优惠,相关景区也可实行价格优惠的套票、联票,供游客自愿选购;在共同组成的旅游线上成立游客服务中心,方便专线旅游,交通一体化;实行企业联合经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合股等资产重组,形成地区性的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以区域著名旅游品牌为域名的网站,开展数字化宣传、交流、管理、经营;共同培育区域主打产品或名牌产品。最近西南、西北一些省区联合打造的川滇藏香格里拉、川陕三国文化、川黔渝金三角等旅游区,就是很好的尝试。
(八)加快以地方特色为主的旅游商品开发
建立旅游商品开发专项资金,促进传统工艺品的研究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性、纪念性、经济性、便携性的旅游商品。
第五篇: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行旅游成为人们节假日休息消遣的首选。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来,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因此,正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应成为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景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大大小小景区不计其数,因而在景区的建设上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交通依旧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在节假日时期尤为突出,给游客带来很大的不便;其次,景区的安全措施不完善,使游客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最后,景区的环保、卫生等配套设施不齐全,制约了旅游发展。
2、旅游产品创新不够。
中国旅游产品早已存在的缺乏创新、品种单一的状况未有根本改观,旅游产品依旧是观光型产品与度假型产品占主流。各个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大同小异,没有代表景区特色的产品。
3、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旅游生态环境的退化,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我国许多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环境退化问题: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加重,植被覆盖量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不断缩小。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旅游地的建设开发既缺乏科学指导,又缺乏合理监督。加上我国大多数旅游者与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不强,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许多旅游景点在规划之时就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环保设施的配套开发,而环境保护管理又没有及时跟上,从而导致严重的旅游污染问题。
4、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不平衡主要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力度不够;没有特色的旅游品牌。东部地区资源紧张但发展太快以至于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5、旅游企业竞争力依旧低下。
特别旅行社的发展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竞争手段单一,过度竞争现象严重。据相关统计资料,中国各类旅行社有8 993家,其中国内旅行社就有7 726家,真正形成规模效应,效益好的旅行社所占比例较小,普遍存在着无序和恶意竞争的现象。不仅使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降;而且造成旅游产品内容“缩水”,质量下降,游客数量减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旅游企业效益下滑的状况。
6、旅游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中国旅游业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一些旅行社、景区景点的管理者、导游人员违规违法经营,任意削价无序竞争,欺客宰客,既侵害了旅游者的权益,又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旅游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
1、行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各级旅游局管理体制正在改革之中。旧的管理机制已经解体,新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旅游市场管理出现不少职能空位。如旅游业联合促销、旅游业市场研究和战略规划、区域旅游管理、旅游生态环保等等重要工作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2、资金匮乏。
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在西部比较突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相对落后,多数属于不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因而,很多地区甚至无力进行资源普查和科学规划,导致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形式单一,档次低下,局部地区在盲目开发过程中也出现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3、国民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一些大型景点,游客随手丢弃垃圾,在古迹上乱涂乱画等现象不绝如缕给景区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这是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表现
4、旅游行业监管不严。
旅游行业自律组织残缺不全,很多旅游协会是徒有其名,不但行业服务的意识差,而且很多行业协会并未建立正常的人员录用、考核机制,缺乏专业人员,导致旅游行业协会自身的人才和组织建设上也和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影响到协会服务质量。
三、应对措施
1、加强旅游立法,完善旅游业的产业政策。
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促进旅游业市场的有效竞争、规模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同时,还要形成和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财税支持政策。
2、积极开发我国的旅游产品。
积极的开发专项型旅游产品,着重完善观光型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由单一纵向型向综合横向型产品的转变,同时开发多档次转项产品和旅游特殊产品,使我国旅游产品更加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要求。
3、发挥旅行社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旅行社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使旅行社的发展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另一方面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制定旅行社发展规划,努力建成水平基础上的垂直分工体系,帮助旅行社尽快实行品牌化和网络化经营、促成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发挥集群效应。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应坚持属地化、企业化 ,企业和景区景点必须把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抓起来, 省市旅游局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使导游和旅游团队的经营行为在企业和有关部门监督下进行。
4、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跨入 21 世纪的共同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在兼顾人类长期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前提下 ,合理配置资源,使旅游业与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习俗等方面保持和谐的关系。旅游业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优势产业之一 ,新一轮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对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有利的影响。我们要抓住机遇,促进中国旅游业向着生态、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5、加强我国的旅游营销。
(一)加强对外旅游宣传力度。目前我国旅游业对外宣传尽管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总体上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大多出于初级阶段,即旅行社在报纸、电台等媒体做广告,坐等客人上门报名。我国必须采取主动的促销方式,利用品牌营销、整合传播、顾客关系管理等现代营销方法和手段,诱导潜在游客到我国旅游的欲望。
(二)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政府可以通过财政预算直接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策划,引导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各界媒体关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6、规范旅游监管。
对旅游行业协会的监管职能合理分配。旅游管理部门应明确下放一定权力给行业部门,对于社会性监管职能,比如旅游业环境监管、星级评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职能完全可以下放给行业协会去完成,有实权的行业协会才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以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的功能。